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总结起来一句话,罢免内朝,权归外朝。

    作为唯一正式与会的女性,蔡琰委婉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认为黄琬这个建议有失偏颇,不符合孙策提出的平衡原则。仅从有汉四百年的历史来看,事务越来越多,官员规模越来越大,就不是之前的三公制所能解决的,更何况眼下又新增了政务、讲武、木学诸堂,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笼统的归于太学,仅作为学术研究机构,似乎也不合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大王因此设计相一职正是为此,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计相府不可或缺,不仅不应该削弱,归于丞相府,反而应该加强。

    蔡琰话音未落,虞翻就笑了一声:“多谢蔡大家,这可是我和计相府同仁难得听到的公道话,再辛苦也值了。”

    众人不禁莞尔,就连黄琬本人都笑了两声。计相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工商业,尤其是商业,虞翻本人精明干练,又有麋竺这样的大商人协助,要想瞒过他们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商业发展迅速,商税水涨船高,想逃税的人如过江之鲫,却无一例外的栽在了虞翻、麋竺手中,偷税不成,反倒被罚了款,严重的甚至取消了经商资格。这几年间,因为偷税漏税被赶出海商会的就有好几个。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虞翻和计相府的名声当然好不到哪儿去。那些人理亏,又知道虞翻不仅能说,更能打,不敢正面挑衅,只能在背后说计相府唯利是图,都是桑弘羊一般不通人情的酷吏。虞翻再强势也阻止不了流言蜚语,只好充耳不闻。

    如今听到蔡琰为他和计相府正名,他非常欣慰。

    在座的也都是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虞翻虽然不讲情面,却不是贪财好利之人,除了为人狂傲之外,他的学问、道德和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而狂傲也不是什么缺点,黄琬本人也狂,有本事、心不虚才能狂啊。虞翻狂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他们还是欣赏的,平日里也觉得虞翻受了委屈,此刻不免会心一笑。

    笑过之后,黄琬反问:“依你之见,又当如何平衡君权、臣权?”




第2285章 群贤议政
    蔡琰欠了欠身,含笑致意。“黄公言重了,琰本女子,又无施政经验,蒙大王不弃,得以旁观诸君论政,岂敢妄言倡议,但求千虑一得,为诸君查漏补阙,无愧大王信任,足矣。”

    黄琬看看蔡琰,又看看蔡邕,有点反应过来了。“蔡伯喈,你们父女不是来议政,是来监督的啊。”

    蔡邕抚须而笑,却不回答黄琬的问题,只是欣慰地看着女儿女婿。在座不过数人,他们父女翁婿便占了三席,可见吴王对他们的器重,这监督的工作自然要尽心尽力,不能让吴王失望。当年他也曾意气风发,多次上疏言政,不惜被流放朔方。如今在襄阳著史,有机会重新看到自己的奏疏,他却有些脸红。

    用心是好的,原则也没错,可是他那些意见却没什么可行性,更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就算当时孝灵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然挽救不了大汉。

    大汉已经亡了,大吴却如初升之朝阳,蓬勃欲出。看了吴王草拟的那几条原则后,他有一种感觉,儒门盼望已久的盛世就要来了,有幸参与为盛世立纲纪的讨论,他非常兴奋。他要用他这些年著史的感悟,为盛世的到来提供借鉴,避免重蹈覆辙,尤其是防止黄琬故态复萌。

    同为党人老臣,蔡邕对黄琬的了解无人能及。他有执政经验,这些年与杨彪一起研究官制演变也有不少收获,但他毕竟六十岁了,在大汉的官场上打拼一生,有些习惯是改不掉的,身份又在那儿摆着,如果被小辈反驳,他很可能会恼羞成怒。有他坐镇,黄琬才不会偏离重点,将议政变成意气之争。

    论年龄、论资历、论学问,如今吴国能压住黄琬的除了杨彪,也就是他蔡邕了。

    见蔡邕气定神闲,没有和他争辩的兴趣,黄琬只好转向蔡琰。“那倒要请教蔡大家,你既无施政经验,又如何查漏补阙?你怎么知道我们的方案可行不可行?”

    蔡琰再次拱手。“黄公面前,不敢称大家。至于如何判断方案是否可行,也并非琰一言两句可定,所据者无非事实而已。这其中既有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比如计相和计相府的功劳,也有将来的事实。大王以五年为期,五年之后,民生是不是更好,收入是不是更多,农工商兵是不是发展均衡,都会有数据统计,与拟定的计划相比较,自然知道方案优劣,又有何可改进之处。黄公曾进百官考核之术,对此领悟之深,想必无人可及。”

    黄琬转头看看张纮、虞翻、郭嘉,嘿嘿一笑,有点幸灾乐祸。“老夫反正是闲人,你们几位可要打起精神来,今天在这儿说的每一句话以后都要兑现的。揽权之前,先得看自己扛不扛得起这个责任。”

    张纮等人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黄琬庆幸自己年纪大了,不需要再担任具体的职务——孙策已经透出风声,原则上三公不能超过六十岁,任期不能超过十年——不过他可以担任清闲的虚职,比如监督三公九卿之类。原本还觉得有些遗憾,现在他却只觉得开心,自己这几年考功制度研究的心血没有白费。

    他忽然有一种感觉,这应该是吴王早就准备好的一步棋,就和建学堂,建政务堂一样,都是为了今天平衡君权、臣权所做的准备。一念及此,他就越发兴奋。唯非常之人,能建非常之功。他少年入仕,经历桓帝、灵帝和先帝三代,如今又为吴王座上客,见过的君主枭雄不少,唯有吴王是主动提议重建君臣平衡的。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党人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愿望也许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得以实现。

    黄琬看了一眼荀彧。荀彧脸色平静,默不作声,只是神情很专注,感受到黄琬的目光,他无声地笑了笑,不动声色地点点头。

    张纮、虞翻、郭嘉以及周瑜的压力却很大。都知道权力好,可是责任也大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再勤政,能完成的事务总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累死不讨好,何苦来哉。张纮主管民事,虞翻主管工商,郭嘉、周瑜主管军事,以五年为期,对每个人都进行考核像一道枷锁,迫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去考虑自己职位的权责问题,而不能只凭一时痛快。他们要建的是百年大计,不仅仅是他们一任,如果设计的职能太重,怕是要被后任戳脊梁骨的。

    沉默片刻之后,张纮首先发言。“如此说来,这三公九卿制怕是要进行调整。三公九卿制虽由来已久,但天下一统之前,各国疆域有限,事务也不多,三公九卿足以任事。汉初虽天下一统,又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天子垂拱而治,丞相、太尉也以清静无事为尚,萧何曹随,是以周勃虽厚重少文,也能在丞相、太尉任上多年。汉武改制,虽尊儒重法,不行黄老之制,但三公权力日削,渐成虚职,虽然委屈,却也不累。如今事务繁忙,大吴仅是半有天下,我等已经难负其重。将来一统天下,怕是分身乏术。当此之时,增官设职,或许是最佳时机。”

    众人纷纷颌首附和。难得孙策主动提议削减内朝,还权外朝,如果因为延用三公九卿的旧制导致事务积压,朝政不畅,再被收走权力,归于内朝,那就太可惜了。

    虽然具体增加多少职位一时定不下来,但这个原则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黄琬咳嗽一声,含笑说道:“还有一件事,我想先提醒诸位。”

    看着笑容狡黠的黄琬,众人都有些诧异,就连蔡邕都觉得黄琬似乎过于超脱了。什么叫提醒诸位,你难道能置身事外?

    “你们别忘了,相比于臣权,更重要的是君权。”黄琬眼神闪烁,笑容更加灿烂。“各个岗位都有考核,那怎么考核皇帝?大王可是一到时间就要退朝的,他能担多少责任?可若是皇权削减太过,真让他做个富贵闲人,他还能答应你们的方案吗?”

    众人面面相觑,意识到黄琬不是开玩笑,这的确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孙策愿意让权,但他能让多少权?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都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蔡公,你有什么高见?”张纮转头看向蔡邕,拱手请教。

    蔡邕抚着胡须,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大王明于治道,自胜而强,愿与大臣共治,他的诚意,诸位不必怀疑。”

    “是,是。”众人纷纷附和,却还是看着蔡邕,等着他更有意义的意见。

    “既然不用怀疑大王的诚意,如何界定君权,就只取于一个标准:如何与臣权保持平衡,既不至于责重难负,疲于应付,又不至于为权臣所迫,太阿倒持,更不能出现权臣仅凭玩弄手段就能谋朝篡位这样的事。帝系不固,天下不安,太平自然无从变起。”

    黄琬忍不住了,直奔主题。“依你之见,究竟该如何设定君权才好?”

    蔡邕没好气的瞪了黄琬一眼,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子琰,我只是个书生,施政经验远不如你,要说具体的方法,我就不献丑了。我还是说几个史书上记载的故事,供诸位参考。”

    黄琬眉毛一扬,正要抢白蔡邕几句,荀彧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黄琬见状,只好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在座的都是当世英才,荀彧更是被何颙评为王佐,张纮、虞翻、沮授也都是一方俊杰,有他们在,毋须摧迫蔡邕。正如蔡邕自己所说,他的学问虽好,实际施政经验有限,不太可能有具体的办法。

    蔡邕随即讲了几个例子。



第2287章 祥瑞
    看到这三个名字,尤其是共和二字,孙策会心一笑。

    他能想象到郭嘉等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争执,心里明明想限制君权,却怕他掀桌子,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出三个方案供他挑选,又精心挑选诱导性极强的名词,眼巴巴地希望他选他们最心仪的方案。

    这简直就是君权日进、臣权日退的写照。如今他想逆转这个过程,却不能太急,急了容易翻车。就郭嘉等人而言,他们虽然心心念的是共和甚至垂拱,却也还敢抱太大希望,所以三个方案中,独断用功最多,方案最详细,可操作性也最强。

    当然,即使是独断,比起现有的君权也有所限制,并非照搬。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限制皇室规模,具体有三条:一是限制后宫人数,皇后一人,贵人二人,夫人十二人,美人三十六人,共计五十一人,合于大衍之数,并将宫女、宦官人数限于千人以内;二是控制财政,将山林丘泽等原本属于少府管理的皇室财政一并纳入国家财政,皇室财政所占比例不超过三成;三是控制皇族规模,将宗室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汤沐食邑总数不超过户口的两成。

    这三条都留了足够的让步空间。比如第一条,他早就声明过,包括皇后在内,后宫十二殿,不会再增加。郭嘉等人将人数增加到五十一,显然是给他一个主动削减以示英明的机会,就算他后悔了当初的承诺,想再增加一些,这些也足够了。如果他还不知足,突破五十之数,那可就是实打实的打脸了。

    即使是削减幅度最大的第三条,依然有很大的让步空间,孙氏宗室现在加起来不到一百人,万人应该是多年后才有可能达到的规模。西汉两百年,宗室最后也不过十万之数,东汉限制宗室,人数已经大幅下降,如今齐聚长安的宗室也就是两三万人。

    当然,对郭嘉等人而言,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已经很不错了,能阻止皇权、皇族不再进一步扩张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如果他高姿态,再主动做一些让步,他们的收获更大。

    总体而言,这些人还是很务实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书生气,提出太理想化的措施,都是以现有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调整,既表达了愿望,又比较克制,不至于激起强烈的反应。

    考虑到其中有蔡邕、黄琬两个老书生,孙策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不过他也没有全盘接受,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军师处转为内朝机构,借以控制兵权。就目前而言,他不可能放弃兵权,理由也是现成的,天下未定,征伐只能由他独断。至于将来兵权如何归属,以后再说。

    他甚至考虑将兵权一直掌握在手中,与外朝分开,以保证尚武之风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孙策让路粹草拟了一份文书,用快马送回建业。

    船入东海,难得的风平浪静。明月初升,海面上铺出一道银光闪闪的通道,令人生出一番错觉,仿佛踏着这条路就能一直走到玉盘般的明月中去。

    孙策倚着窗,看着明月从海上升起,直至悬在半空。他内心平静,波澜不起,有一种多时未有的淡然。即将称帝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变化,早在几年前,他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从容。事实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么从容,除了那些没有资格听到消息的普通人,但凡听到风声的人都难免躁动。毕竟对他们来说,由吴王而皇帝,由吴而天下,会带来很多变化,所有的关系都有可能在几天内变了样,就连后宫的女人们都在暗中使劲,希望能将位次向前挤一挤,虽然孙策觉得她们很无聊,她们却乐此不疲。

    好在丧事虽然结束,丧期却还要延续二十几天,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来打扰他,否则他肯定应付不来,至少不可能如此清静,甚至是冷清。

    在来到这个时代十余年的历史中,这样的机会屈指可数,甚至说第一次,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将他和所有人分隔开来,彼此呼吸以闻,却无法真正靠近。此时此刻,他想到的只有四个字:孤家寡人。不管他喜不喜欢,他从此都要独自品味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了,提前适应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有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晚风吹过,一缕淡淡的香味飘来。孙策微微侧身,步练师正好在舱门外站定,见他看过去,欠身施礼。

    “大王,会稽郡学祭酒盛宪、余姚令贺辅求见。”

    孙策很是意外。他已经过了会稽郡,到了东海,盛宪怎么追来了?他沉吟片刻,决定还是见一见。盛宪追来肯定有事,贺辅又是贺齐的父亲,不能太冷落。

    步练师转身去了,时间不长,盛宪、贺辅上了飞庐,进了舱,向孙策行礼。

    “深夜叼扰大王,死罪,死罪。”

    孙策笑笑,伸手虚扶,示意盛宪、贺辅入座。“长夜漫漫,正是求学问道之时,二位赶来,想必有所教诲,孤洗耳恭听。”

    “岂敢,岂敢。”盛宪吁了一口气,又道:“令尊骠骑将军英年早逝,本郡父老为之伤怀,本想亲往建业祭拜,又怕打扰大王哀思,所以相约错开时间,陆续前往富春祭扫。得知大王返都,臣与贺令冒昧,前来拜见,斗胆请大王节哀顺变。”

    孙策谦虚了几句。孙坚在建业入敛治丧,会稽人去了不少,盛宪也在其中,但他没有接见盛宪,盛宪想必是不甘心,又特地赶过来,还拉上了贺辅。他不会是为了争夺那个学术项目的事吧?这时候提这事可不是什么好时机。

    “说起来,大王父子与本郡都有缘。骠骑将军少年时来往来本郡,便曾驱逐海贼,后来征讨逆贼许昭,为本郡安宁也是立了大功的。大王下江南,任会稽太守,如今富春划归会稽,能与大王同郡,会稽全郡百姓皆有附凤之荣。会稽向为禹舜巡狩之地,今为大王凤举之乡,实乃福地。”

    孙策很诧异。凤举一听就是和龙兴相对,而且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虽然在谋划称帝,但盛宪如何得知?难道消息已经泄露了?难道是虞翻?贺辅是余姚令,这倒是有可能的。

    “盛君言重了,孤虽侥幸,立功封王,如何能与禹舜相提并论,这凤举二字,更是不敢当。”

    盛宪再拜。“凤凰降世,与大王同行,大王不敢当,何人敢当?”贺辅也跟着行礼,连声恭贺。

    “凤凰……降世?”孙策有点明白了,看看盛宪,又看看贺辅,有点明白了。这俩人怕是来献祥瑞的。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他其实是不信这些东西的。他连天命都不信,又怎么会信所谓的祥瑞。祥瑞嘛,都说有,可是谁也没真见过,实际上不过是心照不宣的谎言。真有凤凰,你带到我面前来看看。

    “正是。”盛宪满脸喜气。“臣前日清晨早起,在院中吐纳养气,见一只五彩大鸟从会稽山头飞过,当时还以为是眼花,并未多想,后来便听说大王治丧完毕,起程返都,心中便觉得有些巧。今天清晨,又收到贺令的消息,说有五彩大鸟落于四明山舜帝所居之台,臣觉得奇怪,连夜赶到余姚,与贺令见面,方知我们二人所见之五彩大鸟是同一只。这只五彩大鸟很可能是西飞来,一路与大王同行。”

    孙策差点没笑出声来。没看出来盛宪还有这本事,故事编得挺像回事的。凤凰一路由西飞来,别人都没看见,就他们俩看见了?

    “二位,你们不会是看错了,或许不是凤凰,是雉鸡呢?”

    “大王的疑虑,臣等亦曾有,不过后来看到这个,臣等就深信不疑了。”贺辅说着,从怀中取出一物,恭恭敬敬地送了过来,摆在孙策面前的案上,又退了回去。孙策低头一看,一方丝绢,上面摆着一件造型古朴的玉器,像一只展开双翼的鸟。玉质倒算不上多好,但颜色很好看,鸟足处有一缕像火焰一样的红色。
1...901902903904905...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