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袁权点点袁衡的鼻子,轻声笑道:傻囡,欲取先予,这个道理都不懂吗?只要让你夫君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他能给我们的回报又岂是几座木学堂可比的。
袁衡摸着鼻子,嘿嘿的笑了起来,搂着袁权的手臂,一脸幸福。
我就知道姊姊会帮我。她转着眼珠想了想,忽然说道:姊姊,要不你也嫁给他吧,抢在尹姊姊前面生个孩子,以后就没人跟我争了。阿翁走的时候,他答应阿翁要照顾的可不是我一个人,也有你呢。
袁权眼神闪了闪,沉默了片刻。胡说,我是嫁过人的,年龄比他大,又不是冯宛那样的国色,怎么能有这样的痴心妄想。
才不是呢,他可不是那种好色之徒。冯宛是国色,可她不也是走了吗。照你这么说,将来桥家那两个小妹妹长大了,我岂不是对手更多?姊姊,你帮帮我嘛。
袁权搂着撒娇央求的袁衡,笑而不语。
第383章 鸡蛋要碰石头
孙策来到中庭,打算去郡守府找桥蕤聊聊天,了解一下汝南最近的情况。
出征萧县让他感觉到了粮饷的紧张,汝南世家享受他的保护却一毛不拔,他不能让汝南世家这么得意,要想办法从他们嘴里多抠一点粮出来,要不然这仗没法打。坐拥大郡却无粮养兵,这太不像话了。现在已经是四月,如果要薅羊毛,现在就得磨剪子,这年头秋收早,八月就颗粒归仓,准备上计了。
张纮站在院子里,正和郭嘉说话。两人说得很投机,不时轻笑两声。听到脚步声,张纮转身看了一眼,脸上笑容收起,迎了上来,拱手施礼。
孙策笑道:长史不必如此多礼,这里可没有外人。
将军,君子慎独。礼从来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为了明尊卑,辨贵贱,分权责。哪怕是父子,来到这公堂之上就是君臣,何况异姓。
孙策知道张纮懂礼法,但他绝不是那种死抠礼法的古董,突然听他这么说,知道他话里有话。他看看张纮,又看看郭嘉。张纮来了之后,分担了一部分事务,又改变了心态,郭嘉这两天的气色有些好转。
见孙策看他,郭嘉笑道:将军,子纲先生在此等候多时了,知道将军在面壁,没敢打扰。
孙策笑了,尴尬地挠挠头。
将军有赤子之心,实属难得。将军有这样的母亲,同样难得。我有不情之请,想拜见令堂,可否?
当然可以。
孙策不假思索的答应了。这个时代的女性没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丈夫不在家,女子出来应酬接待客人是常有的事。内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见,但也不是不可以见,只是有所选择。好朋友登堂拜母是常有的事。张纮主动请见吴夫人,既有觉得吴夫人能镇得住他孙策的意思,也有主动投效的意思。他和孙策从见面开始就变得很投缘,主动提出请见也不算失礼。
孙策立刻进内堂请示,吴夫人听说是广陵张纮,也很高兴。她在舒县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过张纮,说他是个名士。孙策与名士一向不对付,居然有名士依附他,她自然高兴。
得到吴夫人的允许,孙策亲自将张纮迎了进去。吴夫人降阶相迎,又让孙权等人出来,一一拜见张纮,将张纮当成平辈看待,礼节周到。两人客客气气地说了一阵话,吴夫人将孙策托付给张纮,请张纮不吝指教孙策,张纮表达了效忠之意,确立了君臣关系,这才礼尽而退。
郭嘉全程陪同,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越礼之处。这和他之前留给孙策的印象大相径庭。他看到张昭时都没这么规矩。出了内庭,回到中庭,找了个机会,孙策拱了拱郭嘉手臂。郭嘉会意,侧着身子,凑到孙策耳边说道:张子纲通经达变,既宏且精,文采斐然而不徒为名士,有大智慧,不正人而人自正。
孙策表示赞同。张纮本质上也是个儒生,但他不是动不动就讲大道理,而是能潜移默化地让你自己明白道理,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他的劝谏。历史上,孙策自不必说,言听计从,就算是孙权在大事上也有听他,从来没有像和张昭那样闹得不可开交。
桥蕤和许劭正在中庭等着,一见孙策,连忙过来行礼。孙策一边还礼一边笑道:桥公,我正打算去找你呢,你倒先过来了。许子将,我不在平舆的这两个月,你都评了谁啊?怎么也不向我推荐几个人才?
许子将很尴尬。被孙策整了两回之后,他名誉大损,已经停了月旦评。
桥蕤见状,接过话题。将军说的哪里话,你回来了,我自然会过来汇报公务,怎么敢劳驾你去郡守府。许子将是郡功曹,向我推荐人才才是他的责任,将军可不能抢。这不,前两天,他刚刚推荐了一个才子给我。
谁啊?
南顿人程秉程德枢,郑康成的弟子。
许劭抚着胡须,用挑衅的目光看着孙策。将军要不要见见?
孙策笑笑。既然桥公和许功曹都提到此人,我自然要见见。桥公,这程秉在太守府什么职务?
郡学祭酒。
孙策再次看了许劭一眼。许劭的眼神闪了一下,随即又坚定的迎着孙策。孙策暗自叹息。看来桥蕤做汝南太守不合适,他根本镇不住许劭啊,被许劭牵着鼻子走。他这边刚刚打算请张昭担任汝南郡学祭酒,许劭立刻推荐程秉,这分明的拆台抢位。要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之前不推荐,偏偏现在推荐?
说到底,月旦评就是民间舆论,许劭主持月旦评就是要用民间舆论左右官府的用人权,他现在又是郡功曹,公私一把抓,谁能在太守府任职,谁不能,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那些想当官的人还会在乎桥蕤吗?
不过,你想和我玩阴的,我怎么可能让你占了便宜去。你再有影响,你还能影响太守的人选吗?桥蕤不称职,老子换个厉害的,到时候连你这个功曹都拿掉。
先让你得意几天,等张昭回来再说。
孙策将桥蕤许劭请上台,问起这段时间的政务。桥蕤一一汇报。孙策在外征战的时候,汝南正在忙春耕,一切还自顺利。三关那边发生了一点战事,但李通守得稳当,没让刘勋和黄猗占到一点便宜。在许劭的帮助下,他调整了一些太守府的掾吏人选,眼下运行良好。
张纮突然开口,抢过了话题。桥府君,整个汝南现在有多少编户?
桥蕤给许劭使了个眼色。许劭躬身道:去年上计的数据是三十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五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三十人口。
去前年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一户,十万五千七百六十一口。不过今年应该会有增加。
为什么?
汝南原本有四十余万户,三百余户口,自从闹黄巾以来,不少百姓从贼,接连大战,人口流失不少。不过今年有将军坐镇汝南,汝南没有发生战事,户口自然会增加。许劭拱拱手,一本正经地说道:这都是将军予本郡的恩泽,我汝南士绅铭记在心,正在筹划为将军立碑纪功,名垂后世。
孙策扬了扬眉。你妈的来劲了是吧?你这是立碑纪功,还是咒我早死啊?
许君,你误会了,我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起。仅是把刘备赶出沛国,我就欠了徐州几万石粮。刘备退回兖州,虎视眈眈,陈登强夺庐江,同样不怀好意,秋收之后,必有大战。这粮饷可要提前准备好。
第384章 张纮对许劭
许劭故作惊讶。秋后就要大战?将军有多少人马,战事要持续多久,需要多少粮食?汝南虽然人口不少,还算富庶,却供应不起太多的人马。将军,国虽大,好战必亡啊。
孙策含笑不语。他知道许劭在找别扭,换作以前,他直接就怼上去了,现在有张纮这个长史在,就不用他出面了。咱现在也是有幕僚的人。
张纮不紧不慢。许功曹,你还记得黄巾之前,汝南的户口最多时是多少吗?
之前的数据久远了,记得不太清楚,大约四十余万户,三百余万口。
四十余万户,三百余万口,一户约七到八人。去年上计是三十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五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三十人口,一户约五人略多,比起户口最多的时候,户均口数在下降,是不是说,逃难的有不少是人口众多的大族。
许劭盯着张纮看了一会儿,眉梢轻轻颤了颤。正是如此。
可是你刚才又说,去年少了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一户,十万五千七百六十一口,户均口数只有三人左右,减少的分明是以单家为主。这可有点矛盾啊。
许劭脸色微变,再次打量了张纮片刻。户口的事一向由户曹负责,我是功曹,只是略知一二,并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将军问起,才就我所知略作解释。
张纮点点头。那我们就问点功曹的事。功曹主选举,许君又善人伦品鉴,今年太守府有哪些掾吏称职,需要嘉奖,哪些掾史不称职,需要罢黜,又有哪些人才备选?
许劭双手拢在袖子里,紧紧的交握在一起,脸色也变得很难看,语气中再也看不到一丝丝平和。现在才是四月,还没到上计的时候,是不是太急了?
今年的还没有,去年的呢?去年孙豫州一直在颍川作战,你们有没有将相关的上计结果汇报给他?
许劭阴着脸,一言不发。
张纮转向桥蕤。桥蕤的脸上也没有了笑容。张纮寥寥几语,锋芒毕露,指责的是许劭,间接地也在说明他的无能,被许劭蒙混。孙策显然对他不满,但给他面子,没有亲自质询他,而是让身边的人出现。
桥府君,天下大乱,战事随时可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件事可马虎不得。将军麾下有精兵四万,每月仅是粮食就需要近八万石,你最好能先准备三个月的粮食,随时备战,再准备四到五亿钱备用。若则将军就算是精兵也无法抵御外敌,到时候遭殃的可是汝南百姓。
桥蕤大吃一惊。四到五亿?
许劭忍不住冷笑一声:将军这是大开口啊,一要就是四五亿。
孙策依然不吭声,张纮既然提起了话题,他毕竟有应对的办法。果然,张纮瞥了许劭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道:许功曹刚才也说了,国虽大,好战必亡。行军作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子说,十万之师,一日千金。四万之师,作战三个月,正好需要四亿有余。
许劭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哑口无言。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是他刚才怼孙策的,转眼间就被张纮怼了回来,而且怼得严丝合缝,连数字都不带差的。张纮不仅怼了他,还顺带鄙视了他。
你又没打过仗,拽什么兵法?
孙策大喜。这才是打脸的正确姿势。比起他的简单粗暴,张纮这脸打得才叫有理有据,有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感觉。看许劭这表情,估计又得吐一回血。
这就是务虚的遇上务实的必然结果,纸老虎看起来威风,其实一捅就破。
孙策忍着笑,一本正经地向桥蕤拱了拱手。桥公,许功曹,这件事就拜托二位了。我守土有责,但没钱没粮,我也不能让士卒饿着肚子上战场。如果让刘备陈登侵入汝南,生灵涂炭,我就算引咎辞职也无法弥补汝南百姓所受的损失。危难之际,还望诸位贤达相互扶持,共度难关。
桥蕤苦笑着拱手,见许劭一动不动,悄悄用手肘碰了碰他。许劭这时才反应过来,有些慌乱的看着孙策。孙策又特向他点头致意。许功曹,你是汝南士林领袖,联络诸家的事,可能就要拜托在你身上了。请务必为我致意。如果许功曹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奉献,那就更好了。许家实力雄厚,出过几个三公,奉献一千万应该没问题吧?我听说先帝西园卖官,三公的价码就是一千万。
许劭的脸猛的涨得通红。他长身而起,勃然大怒。将军,三公之许与我许劭之许非一许也。将军若要一千万,自去长安要,我别说一千万,就连一万也没有。说完,拂袖而去。
噫,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么激动干什么?请许功曹留步。孙策很惊讶,给廊下的许褚使了个眼色。许褚横行一步,拦住了许劭。许劭大怒,回声直视孙策。将军这是要夺我的家产吗?我在家中恭候大驾。
张纮站了起来,走到许劭的身边,将许劭拉了回来。许功曹误会了,将军并无此意。他到汝南也有几个月了,如果要夺人家产,何至于等到现在。
许劭的脸颊抽了抽,却没敢再说什么。张纮说得对,孙策到现在为止没有出手,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出手,真把他逼急了,那就不是四五亿的问题了,至少许家首当其冲,可能要家破人亡。
将军的意思是说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许功曹是汝南士林领袖,你如果能登高一呼,汝南人必然响应。豫州有这么多郡,但汝南是当之无愧的大郡,良田万顷,庄园相望,黄巾一起,不过数年,人口就减半了。如果再来一次,还有多少人能幸免?还是说汝南士绅宁愿背井离乡,举家外逃,受那颠沛之苦,也不愿意拿出一些钱粮来助军守土?
这这许劭觉得嗓子又有些甜。他再次打量了张纮一眼,后背一阵阵发凉。这人是谁啊,看起来像是读书人,怎么下手比孙策还狠?敢问足下高姓大名。
广陵张纮,请指教。张纮很客气地拱拱手。
噗!许劭瞪大了眼睛,瞪了张纮片刻,终究还是没忍住,一口老血涌了出来,嘴角一片殷红。
第385章 二桥(冬雷1977打赏加更)
许劭又一次被抬了出去。
桥蕤很尴尬,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孙策很客气,正式向桥蕤介绍张纮。桥蕤很惊讶,连忙向张纮表示敬意。他在何进大将军府的时候就听过张纮的名字,何进礼请张纮为掾,张纮没理他,何进还失落了很久。因为这事,大名士孔融对张纮非常认同,引为同道。
孔融不仅名气大,而且乐于提携人,他看中了张纮,自然不吝惜夸奖。张纮在京师名声大噪,和孔融有不小的关系。如今张纮居然愿意接受孙策的邀请,担任他的长史,对桥蕤来说,这可比郭嘉杜袭等人来投有意义多了,因许劭被怼得吐血的心情也一下子大好。
那是许劭活该啊,又不是孙策的错。
张纮听孙策介绍过过去几个月的事,知道桥蕤虽然能力一般,忠心却是无虞的,对他的态度自然与许劭不同。见礼完毕,重新入座,张纮分析起了当前情况。
因为青州黄巾自行其事,不肯与孙策联合,现在能用的仅有汝南黄巾,兵力不足,要想守住淮水一线有点困难。征兵能解决一些兵力问题,但郡兵战斗力不如孙策的嫡系部队,势必要以人数被质量的不足,也就增加了钱粮供应的难度。
从许劭报的几个户口数字来看,这里面潜藏着很大的危机。短短几年间,汝南户口减半,这是很惊人的变化。汝南是闹了黄巾,但汝南的黄巾规模从来没有像青州徐州那样大,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人口哪儿去了?从户均口数可以稍窥端倪:被豪强收为部曲了。人还在,但不在官府的户籍上,成了豪强的私有人口。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赋税减少,兵源减少;二是豪强的实力更强,比明面上看到的更强。如果要与他们发生冲突,就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特质准备。
汝南豪强是支持袁绍的。逼急了,不用等袁绍来,他们可能现在就起兵。就算孙策能够平定叛乱也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可是姑息他们也不行,他们会得寸进尺,迅速坐大,将来为祸更烈。
所以,把握尺度很重要,既要让他们收敛一些,又不能逼反了他们,最好还能从他们嘴里抠点钱粮出来。直接与这些人打交道容易引发冲突,逼许劭去办,中间多了一个缓冲,事情就好办多了。办成了,当然皆大欢喜。办不成,激起了民变,就拿许劭开刀,平息众怒。
桥蕤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称是。
正说着公事,中门处探出三个小脑袋,一个是少年打扮的黄月英,另两个却长得一模一样,扎着双髻,留着刘海。她们躲后门外面,只露出半张脸,浑圆饱满的额头,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堂上四人。见孙策注意她们,立刻像胆怯的小黄莺一样缩回了头,叽叽喳喳地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