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许劭权衡再三,只得强忍怒气,与孙策周旋。将军认识曹操?
第292章 再战
嗯,认识,还打过几架。我差点干掉他,他也差点干掉我,最后我小胜一着,把他赶出了南阳。我觉得他不像你说的那么厉害啊,什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许劭闭紧了嘴巴,决定不再和孙策说一句话,这卖瓜儿太无礼了,和他说话很跌价。怪不得袁术会选他做女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路货色嘛。
惹不起,我躲着你还不行吗?
许劭在心里关上了交流的大门,决定冷漠到底。孙策却意犹未尽,他背着手,来回转了两圈,又道:你觉得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听说他回家奔丧的时候,为了不被你批评,连随从都遣散了,你应该知道这事吧?
许劭白眼翻天,拒绝和孙策说话。评价袁绍是个不可解的难题。一方面,袁绍不臣之意已明,他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沽名钓誉,什么为父母守孝,什么接纳士人,都是为了收买人心。孙策说的那件事就是典型,仅此一事,他就应该给袁绍下一个虚伪的评语,但是他能这么做吗?真要这么做了,不需要袁绍点头,就有游侠来取他的性命。另一方面,汝颍世家支持袁绍的人非常多,这时候说袁绍是伪君子,岂不是把汝颍世家都得罪了?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大汉火德已衰,放眼天下,最有可能改朝换代的人就是袁绍。这时候评价袁绍,不仅自己要冒风险,更可能为家族带来不可估量的危险。他既然以品评人物扬名天下,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袁绍和他身边的那些名士是什么德性,怎么愿意招无妄之灾。
见许劭金口难开,孙策笑了,翻身上马。他知道许劭不敢说,别看他名满天下,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有骨气的道德完人。真要有骨气,他就不会被曹操用刀逼着下评语,更不会压制族弟许靖。他不奢望请许劭说他好话,但是他也不希望许劭话太多,找麻烦。
许劭本想面折孙策,抖抖威风,让孙策见识一下汝南士林的风气,没想到被孙策毫不客气的噎了一通,心里搓火,却不敢发作,只能寒着脸,一路进了平舆城。
来到内城前,孙策勒住坐骑,不走了。没等许劭明白过来,雷薄陈兰各率本部沿着马道冲上城头,控制了内城城门,秦牧则率领五百骑兵向前,在大道两道列阵。城上的郡兵一看这些盔明甲亮,杀气腾腾的步骑将士,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一是太守徐璆并没有给他们攻击的命令,二是这些人明显不是善茬,惹他们和找死没什么区别。
许劭紧张起来,强作镇定。将军这是何意?
孙策拍拍腰间装官印的革囊。劳烦你去通知一下徐府君,如果他不肯做这汝南太守,我给他半个时辰收拾行李,挂印离职。如果他还想做,那就请他尊重一下朝廷的制度。我身佩豫州牧的印绶,又有太尉府的文书,代理兖豫军务,已经到了内城,他这个汝南太守还高坐堂上,眼里还有朝廷,还有朱太尉吗?
许劭哑口无言,只得拱拱手,匆匆进城。
时间不长,一行人从里面匆匆走了出来,当先一人正是桥蕤,他赶到孙策面前,亮出手里的印绶,神情尴尬。将军,徐孟玉挂印而去,未及向将军辞行,托我向将军
孙策打断了桥蕤,他才不相信徐璆会这么客气,还托桥蕤向他道歉呢。
桥公,这汝南太守之印暂时就由你保管吧。国家多事,桥公努力。
桥蕤大喜,谦虚了两下,顺势收入囊中。
这一趟没白跑。
孙策也很满意。桥蕤打硬仗不行,打顺风仗还是可以的,有比没有强啊。更让他满意的是桥蕤态度好,作为一个前辈,能这么快就转变观念,堪称楷模。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有一对国色双胞胎女儿。得了他的忠心,将来才有机会左拥右抱啊。
一想起大小乔,孙策就郁闷。过了年才七岁,老子是开幼稚园的吗?
桥蕤新官上任,干劲十足,向孙策请示这太守府的掾吏如何处理。按大汉制度,太守由朝廷任命,掾吏则由太守自己指定,申报朝廷批准就行。通常能在太守府做掾吏的人都是本郡大族,特别是功曹五官掾督邮这样的右职,基本都由大族把控,太守能不能顺利的属行职能,很大程度上要看与这些人的关系处得好不好。
现在的功曹是许劭,许劭明显和孙策不对付,桥蕤请示,干脆把他换掉。
孙策也想把许劭换掉,但他想来想去,觉得一开始就换人不好。这会让人觉得他心胸狭隘,故意报复许劭。虽然他的确挺讨厌许劭的,但这个时代的人就好这调调,不管是非,只要是与上位者对抗就是豪杰,现在撸了许劭,除了给许劭再增加点名声,进一步抹黑自己之外,没有任何实际好处。
这种舍已利人的事,他才不做呢。大战在即,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没精力和许劭纠缠。
我在汝南的时间不会长,将来与他们共事的人还是你,你自己掂量着办。我现在最关系的是两件事:一是兵,二是粮,其他的事我都不管。
桥蕤心领神会,对孙策的信任非常满意,随即以十二倍的热情投入了新工作。
有了朱儁的手令,孙策名正言顺的接管了汝南郡。一边从郡兵中挑选精锐组建人马,一边发布募兵令,在整个豫州范围内征召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武艺精湛的勇士从军。
这种文书面向普通百姓,不需要引经据典,孙策自己就能写。除了正常的内容之外,他特地点明了此次募兵的三个原因:一是守土有责,保护百姓;二是维护太平,守护正义;三是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因此,唯利是图,想发横财的人敬谢不敏,来了也不要。
听完孙策的三个目标,原本就一肚子怨气的许劭嗤之以鼻,拿着桥蕤刚刚拟定的命令找到了孙策。
将军难道要拒忠于朝廷的勇士于门外吗?你这是为朝廷而战,还是为你孙家而战?
第293章 秀才遇到兵
孙策做决定的时候就知道这些话会引起争议,但他没想到许劭会第一个跳出来。他不想和许劭发生冲突,毕竟他不是汝南太守,将来留在平舆的时间也很有限,桥蕤也不是杜畿赵俨那种狠角色,治不住汝南世族。大战在即,他希望大家相安无事,集中精力完成战备,为此连土改的事都暂时放下了。
但许劭显然没搞清楚情况,他居然发起了进攻。既然如此,他就不能退了。功曹太强势,太守就成了摆设,汝南会失控。
孙策放下手里的事,直起身,双手按着案缘,盯着许劭看了半眼,眼神轻蔑,像看白痴一样。许劭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扭身就走。看他走到门口,孙策幽幽的说了一句。
许子将,是天下大,还是朝廷大?
许劭愣住了,转过身,狐疑地打量着孙策。天下和朝廷有区别吗?
对坐井观天的青蛙来说,天和井口的确没什么区别,可是对纵横四海,扶摇直上九重天的鲲鹏来说,这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许劭气得脸色铁青,暗自在心里爆了一个粗口,瞬间热血上头,战意狂飚,一个箭步冲到孙策面前。
卖瓜儿,敢在我面前卖弄,不骂得你吐血,你不知道我是谁!
看到许劭像好斗的公鸡一样冲过来,孙策吓了一跳。
你干啥?
许劭冷笑一声:将军不用紧张,我只是有些疑惑,想向将军请教。
孙策笑了,挥挥手,像赶走一只苍蝇。那你站远点说话,我不习惯俗儒身上的酸腐味。一边说一边拔出腰间的长刀搁在案上,刀刃摩擦吞口,发出刺耳的长声。
这是曹操当初赠给他的七曜。原属蹇硕的那口六龙当作陪葬,埋在了袁术的棺材里,算是圆他未竟的皇帝梦。曹操的七曜被袁术夺去,袁术死了,又回到了他手中,成了他的佩刀。汴水边,曹操曾持这口刀杀出一条血路,其后又多次遇敌,皆凭这口刀恶战脱身,袁术得刀后又曾手持这口刀与曹操拼命,多处破损,后经黄承彦用新掌握的炼钢法重炼,七星依旧,却更加坚韧锋利,寒光闪闪,让人不敢直视。
许劭登时气短,就像五彩斑斓的肥皂泡突然被针刺了一下,化作几滴残液。
你你想干什么?
行圣人之教啊。孙策轻笑道:你学问渊博,不用我告诉你这个典故出处吧?
许劭的脸颊抽了抽,太阳穴呯呯乱跳,但他却不肯就此退下。如果他就这样认输,他的名声就全毁了。少正卯为小人之雄,有五该杀,请问将军,劭与将军理论,也有如此大的罪过?若是如此,劭宁愿引首就戮,也不愿与将军共戴一天,请将军动手吧。
孙策盯着许劭看了一会儿,忍不住笑了。不错,虽然还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终究能克服内心的恐惧,不失丈夫本色。汝南有义士,不止于范滂,可喜可贺。孙策还刀入鞘,伸手示意许劭入座,又起身,亲自给许劭倒了一杯热水。
许劭松了一口气,却不想再和孙策说一句话。他狠狠地瞪了孙策一眼,转身就想走。刚走了两步,孙策咳了一声。许子将,这么快就不学范滂,改学张俭了?
许劭脚下一滞,扭身看着孙策。孙策斜靠在案边,毫不掩饰恶作剧得逞的笑意。许劭越看越觉得他可恶,恨不得一脚踹在他脸上,却又不敢来真的。孙策刚才这句话比他的刀还狠,范滂视死如归,自己死了,没连累其他人。张俭一路逃亡,不知道多少人因他家破人亡。如果他就这样走出去,难保孙策不会大开杀戒,牵连他的亲友。
将军是想效仿阉竖吗?
不要动不动就拿宦官说话,党人有张俭这样的败类,宦者也有太史公那样的大家。袁绍在皇宫内大肆杀戮,天子蒙难时,护主而死的宦者并不比士人少。人的道德是否高尚,与他的身体是否完整并没有直接关系。
许劭挑挑眉,欲言又止。
是不是觉得我言伪而辩?
许劭盯着孙策,脸色接连变了几变,活像是见了鬼似的。他自认见微知著,但孙策似乎更胜一筹,连他心里想什么都知道,他还没说出口,孙策就知道了。
盯着我干什么,想品评一下我?免了,我不觉得你有这个能力,充其量说几句玄乎难懂,没办法验证真伪的废话,浪费口舌。
许劭再一次被激怒,人伦品鉴是他最得意的学问,不容孙策妄加非议。将军如果对人伦品鉴之学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保持沉默,不必急于发表意见。
是吗?孙策变换了一个姿势。要不我们就讨论一下你所谓的人伦品鉴之学?
许劭傲然一笑,拱拱手。正是他最擅长的事,即使郭林宗在世,他都敢和他一较高下,更何况孙策这种一点学问底子也没有的寒门武夫。恭敬不如从命。请将军出题。
不用出题,我们先验证一下你之前的记载。月旦评,一个月几次?评点几人?有记录吗?
许劭哑火了。他评过的人数不胜数,但没有记录,这都是口口相传,谁会用笔记下来。
这么说,没有?
许劭急眼了,没好气的说道:我主持月旦评,评点人物,只是为激扬风气,固本抑末,本不是想凭此售名获利,更没打算传诸子孙,何必如会计般一条条记于简帛?
那好,你主持月旦评多少年了,这总该有个数吧?
许劭被逼无奈,掐指算了算。一十有三年。
好吧,零头不要了,就算十年。一年十二月,一个月就算一个吧,你也评过一百二十个人,对吧?
许劭点点头。他已经知道孙策的意思,但话说到这一步,他想往后退也没机会了。
你把你最得意的点评报一下,我们一个个的去对,看看有多少是靠谱的,有多少是不着边际的。几十个人你总记得吧?
许劭的脸憋成了酱紫色,心里把孙策骂得狗血淋头,不知道骂了多少声卖瓜儿。哪有这么干的,一个个的去对,这事怎么对?
第294章 等你多时(求推荐,求月票!)
这也报不出来?孙策再一次笑出了声,而且笑得特别张狂,特别可恶。
他有理由开心。月旦评可是汉末最牛逼的沙龙,是许劭赖以成名的杰作,无人不晓。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追究过这种学问究竟靠不靠谱?他这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大概就是洛阳,平时连汝南郡都很少出去,凭什么去品评人物?相面的还要看到人呢,他连人都没见过,就凭道听途说的几件事就能品评人物德行?
你真有这本事,老子就坐在你对面,你怎么没看出来老子是穿越者?
当然不能说人伦品鉴全靠猜,那么多名士评价人物,唯独许劭的月旦评闻名天下,说明许劭还是有过人目光的,至少不那么离谱。但要说这学问有多高明,恐怕也不见得。说得难听点,也就和算命差不多。一个成功的算命先生同样需要过人的观察能力,通晓人事心理和巧妙的说话艺术,还有一套四柱八字之类能自圆其说的理论。
这人物品评有什么理论?全靠嘴一张,上下两层皮,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许劭主持月旦评十三年,品评过的人少则数百,多则近千,他的命中率有几成?他真要看人那么准,怎么看不透刘繇,跟着刘繇送了性命?刘繇那蠢货可是放着太史慈不用,被孙策打得大败如丧家之犬。
其实这个时代对这种品评人物的负面批评也不少,但没人愿意得罪人,所以谁也不去点破,免得落个差评,反而推波助澜,传得神乎其神。孙策不指望许劭给他好评,所以无所顾忌,直接直接要害,攻击许劭最得意的学问。你不是憋着一股劲要打我的脸吗?我把你最得意的这张皮揭了,看你还怎么装。
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得你体无完肤,一败涂地。
孙策取出一枚五铢钱,抛了抛。许子将,我这么随手扔,只要次数足够多,出正面的概率就会越来越接近五成,哪怕眼睛闭起来都没事。我不知道你的月旦评有没有这样的命中率,天下人都说你的月旦评如何如何准,依我看全是胡说八道,还不如我眼睛闭起来乱扔准,你说呢?
见孙策将自己赖以立身的学问比作扔钱瞎蒙,许劭郁闷发狂,却又拿不出过硬的证据证明自己,噗的一声,一口老血喷出一丈多远,仰面就倒。
孙策冷笑一声,让人叫桥蕤来。见许劭战意盎然地找孙策挑衅,桥蕤心中不安,赶到院外等着,却没敢进来。听得人叫,立刻走了进来,见许劭倒在地上,面如金纸,前襟被鲜血染红,以为是孙策说不过许劭,动了粗,心中暗自叫苦。
将军,这
他理屈辞穷,气得吐血了。孙策漫不经心的摆摆手。让人把他送回家去。如果有人问起,就实情相告,没什么好隐瞒的。
桥蕤将信将疑,却不敢问孙策,只得叫来两个功曹从事,让他们把许劭抬回家去。看着许劭被抬出去,鲜血滴了一路,桥蕤心头一颤,脸色跟着变了几变。
孙策叫住了桥蕤。桥公,是不是有些不忍?
桥蕤欲言又止。
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许劭身为功曹,也是汝南士人的领袖,不降伏他,汝南不平。我本不想与他撕破脸皮,但他跳出来了,那就不能手软,必须让他见识见识我的手段。待会儿你安排人遍访汝南士林,收集许劭月旦评的评语,越多越好。
喏!桥蕤躬身领命,心中却不由得为许劭哀叹。看这架势,孙策还没打算放过他啊。
——
远远地看到定陵县城,杜袭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
住了二十几年,从没觉得定陵有什么好。离乡两年,却是日思夜想,如今终于回来了,看到这熟悉的景象,他顿时觉得感慨万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