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虽然大宋内苑的宫女并不是终生制,特别是没有被官家宠幸过,待到一定年岁时,会被官家赦令出宫,甚至有的还能找一户人家嫁过去,过安生的日子。

    就跟官势富商家的小妾一样,是有服务年限的。

    可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官家居然让内苑的宫女来勤政殿做事

    富弼包括内阁诸位大臣,有心谏言,可当下这情形,是真不宜坏了营造出来的氛围。

    有违礼制呀可都也不想想,就现在的朝会模式,又跟礼制有多少契合

    对于赵曦而言,他并没有把内苑的宫女当做自己的收藏。

    就比如他老爹那一代的宫女,在赵曦还是太子时,从张罗内苑营生开始,就已经在为那些苦命人找出路了。

    仍然属于内苑的食品厂,羊毛作坊,帐篷作坊,军被作坊等等,都是适合内苑宫女的营生。

    赵曦即位时,对内苑有过一次大范围的赦令,给了那些苦命人自由。

    到现在,被赦免出宫的那一批宫女,有儿有女的多了,都过上了寻常家户的日子。

    所以,后来内苑的宫女,皇后一直是依着赵曦的意思,把宫女当作雇工去对待

    所以,现在进入勤政殿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宫女们对应着朝臣到位,勤政殿形成了每一位朝臣的面前面对着一位宫女。宫女还端着托盘

    这样的场景,对于内阁大臣,包括那些议政,甚至多数参政来说,还扛得住。

    可对于那些吏员而言,却有些尴尬了,低着头不敢跟宫女对视。

    “赐膳”

    随着王中正这一声喊,进入勤政殿的宫女,在同一时间将托盘放在臣工面前的桌面上,然后打开了盖子。

    这连富弼这些内阁大臣都愣了。他们熟悉,这就是工坊城那些工坊里用膳的方式

    “诸位臣工,用膳”

    这时候,臣工们才抬头看官家官家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不同。

    唉官家没提过要这样富弼很无奈,内阁大臣们都很无奈。除了王安石,在官家话音落下时,他已经开始了。

    赵曦不确定这样的效果,在后世,这是一种作秀,是一种所谓打成一片的作秀,他不确定在这个时代有没有效果。

    宫女们已经撤了,多数臣工的思维,仍然处在一种短路的情形下。

    “谢陛下赐膳”

    富弼不得不配合着官家这样做。他对这种做法不认同,不是不认同官家的作秀,是不认同让宫女出面。

    但是,官家这种与臣工共餐的形式,是值得配合的。

    果不其然,大多数的臣工,这时候是真正在被感动了

    不管怎样,那怕是国朝有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辞,可对于朝臣来说,君王还是君王,被官家赐膳还是相当荣耀的事。

    内阁大臣不在意,因为他们经常被官家赐宴,而从议政往下,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从这一点,赵曦的这一步应该是奏效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甚至要超出预期。

    毕竟,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形式还是很少见的。

    从勤政殿这种形式,臣工们再一次恢复了坐而论政,到富弼工作报告对国朝这些年成就的陈述,以及整个勤政殿的建筑风格,对于朝臣而言,都是新奇而振奋的。

    赵曦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赐膳再来这么一手,整一套收拢臣心的过程算是接近完美了。




第六二五章 这个狠了
    休会时间,就是赐膳时间,这是原本商定好的。

    而赵曦在临时却改变成了一次收拢臣心的时间。

    膳食并不丰富,统一的荤素搭配,就是后世的快餐。

    午时中,当托盘被宫女收走后,激荡的心情也逐渐平复下来,大朝会准备进入下一个议程

    第二项议程是议案提案的答复。

    具体怎样答复,朝臣们心里并不清楚。有人期待,有人忐忑,有人兴致勃勃,有人心神不宁。

    期待者,是因为前面的种种新奇,让他们对于提案议案答复的方式期待。

    忐忑者,是那些答复议案不敢确定能否令内阁和官家满意的,还有提出提案和议案时敷衍了事者。从前面富相的工作报告,他们感觉到了朝廷的认真程度,所以对自己的敷衍了事有些不踏实。

    有用心的,也有不用心的,这就形成了朝臣们此时不同的心境。

    这时候,勤政殿的侧门再一次打开了。这一次进来勤政殿的,不再是宫女,也不是内监。看装束,都是士子这是由国子监和贡院挑选出来的士子。

    士子们与宫女的服务不同,数量只与勤政殿的排数相同,每一排两名士子,分别列于两侧

    这一次也没有内监喊话,内阁也没有主持,士子们将手里端着的文稿依次发放到每一位臣工的面前

    “大朝会第二项议程。分别由朝廷各衙门宣读提案议案的内容,并进行分类排名宣读。”

    “所有提案议案的答复都誊抄在文稿中,大朝会不一一宣读。朝廷各衙门将在不同分类中,挑选最好的和最差的提案议案进行宣读。”

    富弼再一次站在左侧的台桌前主持接下来,大朝会就交给朝廷各衙门的主官,也就是部分议政官员。

    这时候,勤政殿第一次出现了杂乱的嗡嗡声,即便是有监察官在记录不良行为,也没法让朝臣们安静。

    朝廷要求参政议政每一次朝会要有提案议案,在大朝会之前,也对提案议案的要求有过诏令说明,可谁又曾想过,朝廷会把提案议案公之于众

    这几乎接近大比的形式

    整个勤政殿内,多数都是经过大比的,可对于提案议案的用心程度,又有多少人看做是大比的时论又有多少人郑重的去对待了

    如今,朝廷居然将提案议案公之于众,这就是摆在台面上让大家评比

    文无第一,都是文臣,谁就想在这样的场合让议政点名批驳谁不想让议政点名赞颂

    “叮当”

    嘈杂声没停下来,赵曦再一次敲响了金瓯。

    “再有喧哗者,监察衙门记录不良行为劝阻不停者,逐出勤政殿”

    施恩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该凌之以威

    从确定三级决策制,到大朝会的形式,从之前的提案议案要求,到现在的公之于众,包括前面的聚拢臣心,赵曦是一环扣一环的在推动。

    提名内阁议政,再到参政,或许对于朝臣们以为,这是荣誉是权利,赵曦是告诉他们,更多会是责任。

    不管是地方州府郡县的参政议政,还是朝廷各衙门的参政议政,总还是有存在侥幸,不把大朝会当回事的。

    搁以前,那怕是一生对国朝没贡献,只要熬资历,总还是会擢升的。

    有没有能力,相对于吏部的考评,想获得中平的评价并不难。

    而这一次,赵曦用这种方式,把臣工的能力借提案议案的形式,统一摆在同一个平台上评比,还是让所有参加大朝会的臣工都明了

    “户部排第一的提案为,秦州府七品榷场主官陈清。该提案针对与西夏的羊毛、青盐、铁器等交易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朝廷相关政策有针对性。言之有物,经户部会同三司使评比,为一等第一”

    “排位倒数者,为汝州八品酒监王辛。整篇提案皆为辞藻堆彻,甚至未曾提及汝州酒务,洋洋洒洒不知所谓。视为无用之提案”

    “现在请秦州府榷场主官陈清与汝州酒监王辛起立”

    这就狠了士大夫最重名声,而在这样的场合,用这样的方式对比,真正的是让人无地自容呀

    参政议政是有任期,可有这样一次对比,若接下来的五年中,做不出特别醒目的成绩,这五年倍受煎熬不用说,任期满后的去向,势必是被贬黜。

    陈清很痛快,毕竟这是荣誉,就连标注着秦州府的那一列臣工,都与有荣焉的感觉。

    而王辛,磨磨蹭蹭的不想起立,可整个勤政殿的臣工,都看向了标注着汝州的那一列根本无处遁形。

    这场合,几百人关注,王辛即便是个特奏名,他也看重声誉的,也知道羞耻。

    不管背后如何的不堪,可在这一刻,他真的有生无可恋的感觉。

    同僚、同年、上官,包括内阁大臣和官家,整个勤政殿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他身上,户部尚书都忘记了继续宣读其他提案议案排序的事

    “这只是第一次大朝会,也是诸位臣工第一次进行提案议案,有所不逮也情有可原。”

    “朝廷不会因为任何一位臣工一次提案议案的排位,就判定有一位臣工的能否胜任。但是,五年任期的积累,肯定是朝廷赏罚臣工的依据。”

    “求真务实是言之有物的基础,而不理政务,对政事敷衍了事也自然做不到言之有物。朕希望诸位臣工都以王辛为戒,以陈清为范,为我大宋之兴盛而努力。”

    “同时,陈清应戒骄戒躁,王辛应知耻而后勇。在来年。朕希望,朝廷各衙门的提案议案评比,所有的评语中不再有无用的措辞”

    这时候,赵曦开口了。

    这种形式的目的,并不是要将特定的臣工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在臣工中扎根一种意识,一种理政务实的导向。

    破罐子破摔和知耻而后勇,这个度需要掌握。

    这一刻,赵曦肯定,勤政殿的所有臣工,都不想做王辛第二,赵曦更希望王辛能在次年做陈清第二。

    所以,他需要出言,鼓励也好,鞭策也罢,更是要把自己的治政理念传达。



第六二六章
    后面被提溜出来点名的,不管是排位第一,还是倒数,都不如第一次那么醒目。

    荣誉是相同的,耻辱也一样,只是从心里上没了第一个被点名的那种兴奋和沮丧。

    然而,那些被点名的,排位到倒数的臣工,还是背负了压力。

    都一样熟读圣贤书,都一样有过大比的经历,在这样的场合下被曝光

    赵曦大体的看了看那些被曝光,站起来又坐下的那些臣工这样的方式,作用还是挺有效的。

    还记得内阁当初对这种模式商讨时

    韩琦说“士可杀不辱”

    这理由相当的高大上,还有相当的基础。

    “如果说将提案议案公之于众就是侮辱,那朝廷的大比又该如何所谓提案议案,在臣看来,无非是一篇策论,还是施政以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策论。能不能撰写好,能不能有的放矢,谈不上辱,无非验证臣工理政的一种手段”

    王安石是极力赞同的。

    “陛下,臣以为,于朝会上公布议案提案,与朝廷大比放榜类同。正如王阁老所言,更能从中看到臣工理政的实情”

    张方平也如是说。

    韩琦的观点可能有一些共鸣,但在内阁议事时,有了王安石和张方平的辩驳,也没人再开声支援他了。

    因为,很明显,官家是有意要这样实行的。

    关键是,这样的形式,真的谈不上侮辱,或者说有点擦边

    不论怎样,大朝会的第一天,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天,胜利的一天。

    这样一个开端,将预示着国朝的第一次大朝会将由胜利走向胜利

    “小弟,大朝会第二天议程的章程是什么”

    苏轼是入选参政来参加朝会的。实际上,他之所以能入选参政,并不是他在黄州理政有什么惊人之举,而是他的文坛盛名。

    在国朝做官,永远离不开文坛,或者说士林更合适。

    黄州的知州,那怕是明知道苏轼整日游荡,也不得不将他拖进参政来就是这样,那怕是再严密的制度,执行者还是人,那就脱不开人的情绪。

    黄州知州,首先是个文官,更是知道苏轼在国朝文坛士林的名望。倘若他没有确定苏轼的参政席位,恐怕会受到整个文坛士林的责问。

    还好,苏轼并没有在大朝会被点名,没有让黄州在整个朝堂曝光丢人。

    说实话,黄州知州是真的对苏轼没信心。

    其实,苏轼确实并没有把大朝会的什么提案议案当回事,之所以没有被提溜出来,还是因为他文采的光。

    同样的意见和建议,在递交到朝廷各衙门后,文采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但是,今天大朝会的气氛,却让苏轼有些紧张了。

    他是对理政不太热衷,但他很看重声誉。同样,他不热衷理政,并不是他对朝政就不懂。

    苏轼真心不想在几百臣工面前被提溜出来涮一圈

    苏轼觉得,如果自己用心了,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所以,他在朝会结束后,来找小弟问计。

    小弟苏辙,不仅仅是议政,似乎现在还是官家看重的中坚臣工。

    “二哥,如今的朝廷,你真的需要收收心了。你那个寒食帖二哥,小弟该怎样说你好”

    “二哥,如今的朝廷核心是务实,是治政,是踏踏实实的做事。以如今朝廷的升迁秩序,已经不再是仅仅靠磨堪和资历了。”

    “二哥,以你的资历,进入议政本该是顺理成章的。其实,之所以你这次落选议政,监察衙门那点事,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官家对你的印象。”

    “提名议政是官家的权利,倘若官家对你提名,以你在文坛士林的名望,你觉得会被阻拦吗”

    “从根本上是你在官家的印象里,才华只体现在诗文上,并没有治政的出彩之处。柳三变的遭遇你不是不清楚。”
1...23123223323423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