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云应四州勘探出石炭,勘探出金银铜铁铝矿,谁知道北辽会不会发疯,会不会大军压境再一次把云应四州给抢回去

    到那时候,别说是矿工和田地,恐怕小命都不一定留下。

    可是,朝廷给的利益确实让人眼红。

    做矿工不说,还会给家眷分口粮田。

    作为禁军军卒,他们是没有田地的,只有军饷,还是被上官克扣以后的军饷。

    最早的那些矿工,一个个都富的流油了,不说每年回来探亲时显摆的样,就连亲族都拉扯着去矿城发财了。

    相比于大理,云应四州真的不算远。

    矿城才多大而云应四州,那可是四州之地呀禁军就再不抵,也是军卒,也受过战争的训练。若全是禁军转民,再加上驻防云应四州的新军,也未必怕北辽吧

    再说了,听说朝廷将铺设直达云州的轨道,也就是说朝廷往关外运兵会很迅速,更不应该怕北辽入侵的。

    唉到底如何是好

    朝廷之所以这次给这样的优待,恐怕是要彻底将禁军全部转民了。

    倘若失去了这次机会,或者说留下的只是少部分,朝廷还会给活路吗

    大棒和甜枣,有的选吗




第五七八章 狠辣
    禁军转民的事,赵曦交于文彦博和韩琦主导了君王就要有君王的觉悟,不能什么事都管那么细。

    当赵曦回到汴梁后,已经不再考虑禁军转民的事了,心思再一次放在了官制改革的大事上来。

    就是富弼、王安石以及韩绛、吕公弼等人,也开始沉下心来研讨官制改革的可行性。

    从某种意义上,韩琦和文彦博在如今的政事堂里,算是相对保守的执宰

    因为这次太子出征历练被赵曦认可,赵曦便准许了太子出宫独住,恩准太子游学历练并参加考举的想法。

    也是因为这点,二皇子居然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你确定要学兄长外出居住”

    赵曦看着自家的二儿子,问话的语气很平和。

    “爹爹,依陈例,孩儿chéngrén是必须出宫另居的。孩儿明年十五,再居宫中多有不便,且也会被朝臣弹劾。”

    “孩儿知道,从开府建牙起,孩儿就应该留于汴梁。孩儿不曾出过汴梁,甚至连宫墙也很少出去过。孩儿想趁如今未开府建牙之前,游历一番,看看我大宋的大好河山。”

    “孩儿知道爹爹十五岁便领军南征,兄长也在十岁开始出入工坊城和讲武堂。孩儿不敢与爹爹和兄长相提并论,只是想出去看一看外面的天。”

    这是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

    “准了你的护卫,不管是讲武堂校尉营还是皇城司,在不越规制的情况下,你可以随意挑选”

    大宋亲王历来是被圈养的,二儿子说是要去游历

    赵曦翻看着这段时间的奏折和批注,没毛病,中规中矩,绝对是韩绛的风格。无论是作为皇后的滔娘,还是监国的二皇子,都没有过深的去参与国事,很正常的。

    奏折留副本,官家翻看离京后的奏折很正常,没人多想,赵曦看过以后也不多想了。

    关于继承人,赵曦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才刚三十出头,还不到考虑传承的时候。

    其实赵曦是在回避这个问题。

    对于皇家,继承人的选定一直是个难题,赵曦确定太子,也是为了避免朝臣们心思太乱。同样,这又是决定一个王朝能否长久兴盛的根本。

    养子如狼还是养子如羊很难选择。

    按赵曦最早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实行继承人排序制,最终与三级决策制关联,实现皇位继承人的精选。

    可是随着自己作为君王的权利逐渐稳固,一项项措施逐渐推开,国朝也一天天强盛起来,赵曦心里又想推翻自己原本的想法了

    收复燕云,平灭西夏,在赵曦看来,自己执政期间,是肯定要完成的。

    而对于朝廷的改革,他也会在有生之年让朝廷体制趋于合理。

    自己在完成这些任务后,国朝的君王反倒是守成之君适合,而不再需要喜欢折腾的君王。

    后代子孙,可能会有比自己聪慧的,也可能会有比自己强势的,但绝不会有比自己更有见识的。

    他们接受这个时代的教化,越是聪慧的君王,越不好接受自己铺就的架构,就越容易去折腾。

    想多了,也想早了,或许再过些年,自己会有成型的方案。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后世人,赵曦最明白这一点。这也是赵曦在推动整个改革过程时,没有大刀阔斧,没有血流满地,一切都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原因。

    要我做和我要做,所产生的结果大不同。

    就比如现在,整个国朝的风气,已经开始趋向于向工商业要利润,而不再局限于土地的收成。也开始萌生了扩张的念头,而不再认为除了中原都是蛮荒。

    儿子们的教导,赵曦也没有疏忽过,一有空就会有意无意的引导,虽然不至于传教自由民主平等,但也多多少少让他们知晓一些后世的价值观。

    这对于皇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赵曦有些不确定了。

    即便是后世,也从来不缺争权夺利的豪门恶心事,更何况还是皇位

    或许遵循当下的价值观才合适吧谁知道呢

    “官家,夜深了”

    若不是王中正提醒,赵曦都忘记时间了。

    翻看了一堆的奏折,又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想些乱七八糟的事

    “中正,听说你有儿子”

    赵曦也分不清到底是烦的还是闲的,居然跟这个憨货聊这些了。

    “回官家,是从族里送过来给小的继承香火的。”

    “族里过继用怎样的方式确定这个人的相信你族里不止是一个人想做你的儿子吧”

    “回官家,族老推举的。小的很少回乡,自然无法知道优劣。不过从此子的表现看,族老还是用了心的。”

    民主决策吗或许是吧。宗亲氏族,应该从来不缺民主吧皇家又该如何呢赵曦又乱想了。

    当下的朝廷有三件大事,第一便是近五十万禁军转民或者说另外安置的问题。

    第二件就是酝酿很久,即将进入伤筋动骨阶段的官制改革。

    另外一件是指,因为禁军安置后,在这次大战中暴露出来兵员不足的问题。

    每一件都不是小事。可赵曦自回来还没有过朝会,并不知道臣工的思潮如何,或者说赵曦懒得去知道。

    这三件事,都不容易解决。

    “什么”赵曦有点不敢相信。

    “回官家,确实是这样。韩相和文相知会了工坊城,不容许轨道马车往回运送禁军。同时,还责令工坊城放任禁军随处下车。”

    “同时,韩相和文相还知会了沿途的州府郡县,凡非出关的禁军,沿途官府一律不容许其进城,不得担负这些禁军的粮草。”

    “并且还要求,各州府郡县的驻防新军,要将流浪的禁军驱逐,避免这些流兵祸害州县。”

    够狠赵曦不得不说韩琦和文彦博对军卒够狠辣。问题是,河东多山,这二位要干嘛嫌朝廷闲吗

    “此事可有奏报”

    “有韩相和文相与富相有过沟通,富相已经令京畿道、京东路、京西路衙门,遣书吏走访禁军家眷,并宣传朝廷政策。同时,要求州府巡捕重点关照禁军家眷,各相关州府郡县的驻防新军,也处于备战状态。”

    这么大的事,相公们居然没跟自己通气赵曦突然想起,在安排韩琦和文彦博处置禁军转民时他说过禁军转民,势在必行。有云应四州这样的时机,朝廷必须将此事办定。

    唉忘记了韩琦和文彦博对军卒的态度,是绝不会手软的。



第五七九章 谁借谁的刀
    赵曦在安排任务时,确实有必须完成的要求,也有可以采取必要措施的意思。

    赵曦的本意是,不管最终这些废物禁军是否北上塞外,都必须脱离军伍朝廷绝不再供养这些废物。

    从赵曦第一次南征开始,一件一件的营生,不断的在为军伍谋出路。

    不管是矿工还是矿城兵,不管是各种作坊工匠还是轨道兵,各式各样的出路让他们选择,并且在筹建新军时,沟通了各类营生与新军的通道,形成了一个军地两用,军地转换的新模式。

    这都是赵曦在与文臣中斗智斗勇中才推动的。也是好不容易形成了如今二十万新军,近三十万工匠和专业兵种的现状。

    而最后剩下的这些怎么说呢,纯粹就是想继续混吃等死,苟活的废物。

    因此,朝廷不得不将国朝所有废物禁军集中到京畿周围来,并且圈养起来,然后逐年递减他们的供应

    结果是,他们依然坚强的活着。

    从皇城司的奏报得知,这些禁军的空额,几乎到了六成之多。

    对于这样的情况,赵曦就不难想明白,原本的历史,在几十年后,十万金兵祸汴梁的原因。

    即便如此,赵曦仍然没想过下杀手,仍然在云应四州拿下后,为他们优厚的条件转民

    这样看来,韩琦和文彦博还算仁慈了。

    “着令,轨道兵进入战备状态,凡遇到拦截和阻碍轨道运输者,杀无赦”

    “着令,自汴梁到云应四州沿途的州府驻防新军,封锁沿途山林,避免乱事,且凡有冲击州府郡县者,杀无赦”

    “着令,所有禁军驻地州府,要严密看管家眷,不得有侵害家眷事,否则杀无赦”

    “让政事堂知会朝臣,凡请奏为禁军转民申诉者,贬两级出外”

    “另外,将皇城司调查的关于目前仍为禁军的将领,跟文臣勾连的相关证据交于内参刊登。”

    赵曦现在不确定韩琦和文彦博这样做的意图,但他不得不替他俩把漏洞补起来。

    富弼看着官家的诏令,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没犹豫,直接加盖了中枢的大印。

    王安石看过后,连表情都没变。而韩绛和吕公弼,却是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

    到底是谁在借谁的刀这又是何必呢

    对于官家拟定的云应四州利益分配方案,明面上没人有意见,最起码政事堂相公们没人反对。

    可富弼清楚,官家云应四州的利益处理方案,让文臣不爽了。

    虽然文臣得到了该有的利益,可武将体系,很明显在云应四州得到了不少的利益,那怕是皇家和朝廷让出的,也让文臣不满了。

    在这个档口,出头并不是良策,所以,就曲解官家的旨意,采用这种逼迫的方式,企图激起哗变,让官家对武将戒备,从而达到压缩武将体系利益的目的。

    富弼能看清楚,官家岂能不明白

    官家并没有指责韩琦和文彦博措施的不妥,反倒比他俩的措施更严厉富弼极度怀疑,官家早已预料到他俩会这样做。

    说不准。

    看官家让各类抵报配合宣传的意思,不像是要强制推行。可给韩琦和文彦博交代时,又强调了务必完成。

    很凌乱。

    其实,这一次赵曦是真没料到,也真是去弥补韩琦和文彦博措施的漏洞了。

    赵曦以为,有这样优厚的条件,应该能让大多数的禁军选择出关的。

    既然韩琦和文彦博采取了这样激烈的措施,就说明存在顽抗到底的可能。

    容忍有限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负隅顽抗,他不介意杀一批。

    赵曦当然不会相信韩琦和文彦博的做法没其他意图,对他而言无所谓,他需要的是结果。

    此一时彼一时,臣工和君王的制衡也是有变化的。就如当下,在针对这些禁军问题上,赵曦认为跟文臣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彻底解决国朝的这部分蛀虫。

    至于说韩琦和文彦博的措施激烈,若不是烦朝会上的乱局,赵曦可能比他俩更激烈。现在有人冲锋了,赵曦又怎么不懂的借刀呢

    赵曦是尚武,也确实在有意提高军伍地位,可这些废物禁军已经算不上军卒了,完全出离了赵曦的底线。

    这群禁军也确实废物了些,本来朝廷都有些担心,担心真的会激起哗变,导致刚刚经历战祸的河东又乱起来。可结果,除了少数军卒聚集在轨道通道上被击毙以外,再没有任何意外。

    就是那些跟这些禁军勾连挺深的臣工,在看到内参明发的内容后,也没人再开口了。把准备好的弹章烧了,战战兢兢的等待朝廷的发落自身都难保,谁还顾得上为别人辩解

    “官家,内参所刊登之事,该如何处置”

    富弼奏对,还是单独来奏对,就是想告诉官家,有些事不能做。

    由于监察衙门的官员培训尚未结束,监察细则也还没有正文发布,在处置与禁军军伍勾连的这部分臣工上,还只能是循陈例没什么力度。

    “富相以为如何”

    皇城司,赵曦的定位是安保、密谍,不想让皇城司成为朝堂倾轧的工具。再说了,他用皇城司探知的情报恐吓可以,一旦直接借用皇城司探知的情报处置臣工,势必会引起整个朝堂臣工的同仇敌忾。

    兔死狐悲,谁也不确定皇城司到底拿着多少情报,官家又会在什么时候抛出来处置。估计臣工们都憋着劲准备在朝会上开炮了

    “官家,老臣以为,此事不可开先例。依朝廷监察体系宗旨,内参明发是为监察衙门线索,随后该是监察官介入调查。”

    “如今监察衙门未开衙办公,就意味着内参明发相当于弹章。老臣以为,留中不发是为良策。虽蔡确蔡子正并未透露消息来源,却与官家各项措施同步推出,臣工不难往皇城司密谍关联。”
1...207208209210211...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