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您若想回京,官家也会答应的。”
何礼明心中叹了一口气,皇帝向来给人君王无情的一面,但是皇帝内心却是有情有义的。
就说贬谪了徐处仁后,皇帝隔三差五会询问下面的人,徐相公在广南过得如何。
这次听说徐相公病了,也忍不住了。
何礼明知道,自己的到来,代表皇帝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与当今朝堂的诸公对立的。
刚贬谪了徐处仁一年半载,又派人探望,皇帝你这是要为徐处仁翻案吗
难道你要对私藏武装的案件既往不咎
位者之难,便难在一举一动都可以被人利用、搅局。
徐处仁沉默片刻才道:“多谢陛下厚爱,臣已无颜回京,臣只有最后一个要求。”
“徐相公但说无妨。”
“臣想回家。”
何礼明鼻子一酸,挤出一个笑容:“当然可以。”
几天后,收拾了行装。
大宋前任太宰,坐了回应天府的马车。
外面寒风瑟瑟,徐处仁依靠在车内,脸平静而安详。
耳边仿佛传来了一声声铁锤敲打刚刚从火炉里取出的钢铁的声音,听到火枪和火炮在广阔的疆场声震天动地。
闭混浊的双目,似乎看到了楼宇重叠,文人骚客争相在东京城留下千古诗篇。
大约半个月后,徐处仁抵达了应天府谷熟县的徐家村。
路边的孩童正在玩耍,大人们坐在村头,享受着冬日午后的阳光。
大宋邸报乡村报社门口,有几个年轻人正在讨论今年朝廷对农桑的新政策。
看见一辆马车行进来,正在玩耍的孩子们都凑前去。
“大人,我们到了。”徐处仁的儿子徐清从马下来,他走到马车门口,去,将自己的父亲搀扶下来。
徐处仁是神宗元丰年间的进士,此去已经有五十余年。
自取了进士,徐处仁便再也没有回过这里。
前面走过来一个少年人,不禁问道:“这位官人,您从何处来,要找谁”
徐处仁微微一怔,这一刻,他不禁想起了前唐著名诗人贺知章的那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徐处仁咳嗽了两声,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道:“我回家。”
早已物是人非,老旧的房子都拆掉了,唯有那颗大树还在啊。
年少的时候,那颗大树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那时,他经常躺在大树下读书,一读就是一天。
母亲在家中做饭,做完饭会叫他吃饭。
徐处仁在徐清的搀扶下,坐在大树下。
他仿佛又听到母亲的声音,仿佛看见一个少年人从树下站起来,走进屋子里,夕阳洒了一地。
几天后,徐处仁病逝的消息传到皇宫。
望着满地的落叶,赵桓颇有些伤感:“秦卿,你说,朕是不是有负于徐相公”
秦桧在一边道:“陛下与徐相公君臣相知,徐相公深知陛下苦衷。”
赵桓叹了口气:“厚待徐清,此事不要声张。”
第五百六十一章天竺
虽然在六年前,皇帝就强迫政事堂搞出一条很短的铁轨,但是那条铁轨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好事多磨,大宋第一条铁路足足修了六年。
但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宋的经济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主要受到了技术、交通、信息传递、人口教育以及传统理念这些因素的限制。
技术的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能看在眼里改善的就是交通和信息传递,以及人口教育。
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传统理念自然就变了。
人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不能适应的就会被淘汰,这是不变的真理。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交通和信息传递,都是赵桓要不断加强的。
在春节来临之际,政事堂提交了未来五年的铁轨规划蓝图。
这比公路对大宋的经济更加有利。
第一条是东京到幽州的京幽线,它贯穿了濮阳、大名府、正定镇(石家庄)、真定府、幽州。
将开封府与河北路、燕云路串联了起来。
第二条是从东京到西京长安的,它贯穿了郑州、洛阳,西进抵达商洛后,直达长安。
第三条则是从东京到东都杭州,它贯穿了应天府、徐州、滁州、金陵,最后抵达杭州。
第四条是从东京城到南都广州的,它贯穿了许州(许昌)、汝阳、信阳、江陵、潭州(长沙)、衡州,从衡州进入韶州,抵达广州。
第五条则是从东京城抵达成都府的,这是一条非常难建成的铁路。
蜀道难,难于青天。
不是说着好玩的。
但依然规划进去了。
而第六条,则是从东京城抵达西南战区,进入广南西路,延伸到交州。
这是一条比京广线还要长的铁路,因为西南多山,所以这条铁路并不直接走西南。
而是先笔直南下,过江陵府和潭州,再进入广南西路,经过钦州,进入交州,一直延伸到九龙江平原。
这可以说是靖康十一年来,耗子最为宏大的提案。
政事堂预计修建成这六条铁路,需要消耗的资金将达3亿贯钱。
一贯钱等于465元,如果这样来换算,需要1395亿元。
而这六条铁路为大宋带来的经济效益,则远远不止3亿贯,它对未来三十年的运输都起到了质的改变。
赵桓愿意拨这笔钱去完成这件事。
只是,督察院怕是有得忙了。
如此庞大的一笔钱要拨发下来,不止有多少人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战略的规划做到位后,通常狗屎一样的执行就能把事情迅速搞砸。
总之,皇帝的刀子已经磨好了。
那个狗日的敢在这里面贪得无厌捞钱,就送他全家去见阎王。
这种利国利民,利在千秋的事情,是决不允许有任何差池的。
朝廷的铁路规划一出来,几乎整个大宋的商人们都闻风而动。
这件事牵连之广,几乎覆盖了大宋当今主要的州府。
当年的杨广挖一条运河都动用了百万人。
如今,虽说技术进步了,但六条铁路,这调动的人数,怕是没有个三百万也有两百万了。
大宋铁道司已经紧锣密鼓再筹划着各地的人员招募计划。
大宋邸报也对铁路提案一事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
百姓们对铁路的认知并不深刻,只是看着热闹。
但这一年的大宋,已经有不少专门研究经济的学者。
他们一致认为,朝廷在做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皇帝的远见当今无人能敌。
朝廷的铁路在民间的商人圈子里炒的沸沸扬扬。
同时,广南新府的港口也受到了许多人关注。
已经有第一批商人出发,将货物运输到注辇。
听说远洋大臣沈浪已经开始在注辇建设行政机构,奉朝廷之命,成立了注辇府,辖注辇路。
注辇府将设立银行,港口,军区,学校。
与此同时,从翰林学院和帝事学院卒业的部分学生,也从广南东路的港口出发,漂洋过海,抵达注辇。
他们将作为那里的行政官员、学校老师,常驻在那里。
按照大宋对海外扩张的标配,当地人要开始学习汉文,说汉语,写汉字,读四书五经,接受圣人教化。
同时,还要在那里修公路,搞基建。
起初,那里的人不为所动。
他们都信奉佛教,做清修。
并且那里苦行僧还劝诫底层的人,要坚定不移信奉佛祖,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消失。
不过,自从沈浪申请了一批交子过来后,局面就发生了一丢丢变化。
“听说去挖山有钱拿”
“真的假的”
“是真的,昨天我朋友拿到了。”
“别被骗了,拿的是纸,根本不是钱。”
“但听说那种纸可以在街头买食物吃。”
“你刚才说只需要去挖山就有钱拿”
“是的。”
“还有这种好事,我要去看看。”
这时,来了一个苦行僧:“你们都坐下,我来给你们讲佛祖的故事,人世界万物都是浮云……喂,别走,我跟你们将佛祖的故事,别走啊……”
沈浪躺在用绳子编织的吊床,手里拿着椰子,正在喝椰汁,听完手下的汇报,他感慨道:陛下说得对,有时候,不用武力,比用武力更加有效。
那些泥腿子,有钱谁不想赚呢
毕竟钱可以买到食物啊!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有吃的,要他们学习汉文,岂不是易如反掌
当人人都说汉语,写汉字,接受了孔孟思想后,你让他不忠于大宋,怎么可能
就像后世某些人,说着洋文,觉得洋人的地方月亮更圆,你让她们不跪舔洋人,怎么可能
沈浪奉皇帝之命,在注辇经营地盘。
但注辇北边的天竺却已经知晓注辇被灭。
此时天竺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叫波罗王朝,它几乎统一了北部大片领地。
在位的君主叫鸠摩罗波罗。
天竺富裕,具体体现在自然环境。
由于地处热带,雨水充足,自然农作物都很容易存活,一般人不会饿死。
这里的人又信奉婆罗门教和佛教,对人生看得很淡然,造反的玉望非常低。
所以,比起中原王朝,这里顺民更多。
波罗王朝的历代君王对南边的注辇没啥兴趣。
但这一代的君王,是一个吃多了闲得蛋疼的年轻人。
他有充足的精力发泄。
例如他喜欢四处找妹子。
例如他不止一次想着要出兵教训一下南边的注辇。
这一次听说注辇被灭了,顿时来了兴趣啊。
一听说是东方过来的军队灭的,顿时兴趣更浓了。
这天竺与华夏的恩怨,真正来说,是从唐朝开始的。
当时大唐出了无数英杰,其中一位很牛逼的传奇人物,叫王玄策。
这哥们儿一人跑到天竺,活生生把天竺灭了三次。
打得半点脾气都没有了。
服是服了,但只服大唐啊。
大唐都灭了快两百年了。
王玄策又是六百年前的人物了。
要说选择天竺还怕中土,鸠摩罗波罗可不乐意了。
第五百六十二章有客自远方来
大宋邸报最近有一个趣闻,朝廷颁布了股份法。
据说这法案是皇帝的主意,张叔夜做的编写、校正和执行。
股份法许多人并未看懂,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所以民间也并未激起太大的浪花。
就连那些商人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按照股份法,我自己的家业,还要跟别人分
外人不靠谱啊
这事很快就平静下来。
这一天,赵桓乘着马车,进了一家庄园。
大名鼎鼎的富豪叶崇一路将赵桓迎进去。
“官人,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您了,今日为您备了些薄酒,暖暖身子。”
客堂里正在烧着火炭,炉子里的火锅料也都烧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