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沈溪笑着摇摇头:“陛下不过是想整顿一下西北边防,你去后,尽可能用自己所学跟陛下建议,能把西北地方军政打理好,你回来当个兵部尚书都行。”
“沈尚书可真是折煞人!”唐寅脸上的苦涩更甚。
沈溪道:“现在是圣命难违,你就好好做事,大不了年底被陛下贬谪,到时候你跟我都没面子,还不如好好做事,真有成就了,谁敢小觑你?”
“尽力而为吧。”
唐寅低下头,面带苦恼之色,“这回可真是赶鸭子上架,不行也得行……”
……
……
朱厚照有识人之明。
唐寅的本事他看得清楚,至少钱宁、许泰之流跟唐寅无法相比,宣大之地那么多官员和将领,真正能跟唐寅相比的近乎没有。
现在的唐寅已不是外间所传的狂生,唐寅很内敛,除了施政经验不足外,能力和心态已基本能胜任朝中任何差事。
沈溪觉得不枉费自己多年栽培和提拔唐寅,总算看到一点成效。
随即朱厚照便要摆驾前往宣府,朱厚照走之前,仍旧没有召开任何朝议,只是下旨让沈溪以吏部尚书的身份监国。
不是以首辅监国,而是吏部尚书,等于说朝中大小事情都要先问沈溪的意见,如此一来梁储的首辅之位形同虚设。
沈溪随即上奏请辞,但朱厚照没给沈溪拒绝的机会。
六月初三,天气酷热,朱厚照踏上了前往宣府的路。
朱厚照此番出巡完全是为了找乐子。
他想整顿军务,又想把宣府当作另一个家,所以这次带了很多东西,光是车队就有三四百辆马车,加上随从人员和护送人马,人数过五万。
朱厚照跟沈亦儿近乎是游山玩水,路上行车非常慢,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倒没有一停就是几天,这次行程还算连贯,但也走了近一个月才抵达宣府。
“陛下,沈大人最近多番上奏,您都没回复,有很多事非要您处置不可。”
萧敬没有跟朱厚照一起到宣府,司礼监中随驾的是张永和小拧子。
而跟朱厚照奏报朝事的,基本变成张永。
如此也让张永感觉到自己在皇帝跟前的地位日益重要,谁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能随时在皇帝跟前进言。
朱厚照无所谓地道:“京城能有何大事?只要不是涉及社稷安危,就让沈尚书和朝中大臣自行决断便可……朕准备在宣府好好休息几天,有什么事情别来打扰朕。”
张永道:“可是……陛下,前几天沈大人上疏说他染病在身,需要静休。”
“什么?沈尚书病了?不会是故意的吧?”朱厚照皱着眉头,没理解其中隐藏的东西,“应该不会啊,朕没得罪他,他作何要唱这出?可能是真病了吧!让宫里的太医院派出人手去探望一下病情,若实在严重的话就请他休息几天,反正朝廷不是离了谁不能运转。”
……
……
朱厚照对沈溪生病漠不关心,好像沈溪死不死跟他没什么关系。
到宣府后,朱厚照一门心思想着游玩,对他来说,这里比江南都有吸引力,因为这里可以接触边关将士。
而宣府行在也在紧锣密鼓地扩建中,朱厚照每天就是带着沈亦儿出去玩,沈亦儿跟他的关系亲密不少,此时的沈亦儿已经出落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奈何每次到最后一步时,沈亦儿就怎么都不肯接受朱厚照。
一直到八月,朱厚照都没过问朝中之事。
不想八月十三,即将要过中秋节时,张永心急火燎来找朱厚照,告知一个让朱厚照非常震惊的消息。
沈溪已有一个月没露面了!
“陛下,沈大人之前一直在养病,本来没什么,不过据说这几天有朝臣去沈府拜访,也没见到他人,还听说……他已不在京城,却不知去了何处。”
朱厚照皱眉:“他不在京城,能在哪儿?难道还能飞了不成?”
张永道:“陛下,老奴不知啊。”
朱厚照显得无所谓:“沈尚书做事谨慎,就算他闭门不出,朝中事务也没受太大阻碍,这不……朝中上下一切很安稳?不用操心,出了大事再来找朕不迟!”
张永没想到朱厚照在对沈溪的问题上如此淡然,面对这样的皇帝,他实在没办法再进言。
“陛下,沈家人到现在都还没回京城呢。”
张永故意提了一句,“是否有不妥?”
朱厚照一摆手:“少在这里胡扯,皇后前几日还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他们几时回京城有何关系?当初也是朕让他们去江南的。”
“是,是!”
张永一看这边皇帝好像什么事都清楚,不敢再多进言。
寒门状元 第二六二二章 一代贤相
紫禁城,乾清宫。
朱厚照得知谢迁不请自来,很是恼火,显然他很不待见这个处处跟他作对的内阁首辅。
但他又不能直接赶谢迁走人,或者是在接见沈溪等大臣时将其拒之门外,这会体现出对内阁这一核心机构的不尊重。
朱厚照心道:“索性谢老头很快就要退出朝堂,我现在跟他起矛盾不太合适,不如好聚好散……或许今天就可以跟他把内阁首辅的接班人问题给定下来。”
“传见!”
朱厚照一摆手。
小拧子出宫门去传话,司礼监另外两名太监,张永和李兴站在大殿下边,他们也是这次会见的重要人员。
过了不多久,几名大臣相继进入乾清宫。
除了沈溪外,其余几位已经很久没见皇帝的面,上前行礼时神情非常激动,有人甚至连眼睛都红了。
“诸位卿家不必多礼……哎呀,看你们一个个这样动情……朕这不是好端端回来了吗?”
朱厚照也有些感动,笑着说道,“朕此番下江南,除了相助沈卿家平定海疆,驱逐倭寇,还独自领兵平息宁王之乱,算是不虚此行。”
朱厚照炫耀一般把自己南下巡幸的丰功伟绩说出来。
虽然朱厚照南下经历的事太过曲折,尤其是领军平定宁王叛乱时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但结果却如其所言,基本上算是功成名就……历史上御驾亲征且打胜仗的皇帝并不多,仅凭此一项他就可以留名史册。
“陛下,老臣有事启奏。”
谢迁毫不含糊,他不想探讨皇帝御驾亲征有多大功劳,因为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有事说事。
朱厚照则非常扫兴,看着谢迁问道:“谢阁老有事要说?哦对了,莫非是有关谢阁老之前提出乞老归田的上奏……嗯,朕已看过,谢阁老确定不再考虑考虑吗?”
或许是怕谢迁出尔反尔,朱厚照一开口先奠定个基调,确定是谢迁主动请辞,如此一来便把谢迁的嘴给堵上了。
管你是真的要退下去,又或者只是向朕施压,反正这次朕当真了,一切都按照你一心要走做准备。
谢迁道:“老臣年老体迈,已无法继续为朝廷效命,希望能及早回乡,颐养天年。”
“这样啊……情有可原……情有可原啊……”
朱厚照颔首不已,言辞恳切,“谢阁老劳苦功高,曾是父皇的先生,又教导朕读书,还长期担任内阁大学士,朕登基后更是出任首辅,为大明繁荣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年岁大了,身体大不如前,之前便经常病休,朕若不准,实在太不近人情……”
“诚然,朝堂需要谢阁老这样老当益壮的大臣坐镇,但朕不能强人所难……既如此,朕回头便准允这份奏疏,赐谢老良田美宅,可以回乡颐养天年。”
谢迁没料到朱厚照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轻飘飘便做出决定,但转念一想,自己跟皇帝之间有着太多矛盾冲突,这会儿退下来其实算是避免矛盾升级并给家人带来灾难的最好结局。
朱厚照又问道:“谢老就只是说这件事吗?”
谢迁道:“老臣退下来后,内阁这边就缺人了,故此老夫打算从翰苑择优挑选人选进补……这是一份有资格进补的人选名单。”
“这件事就不劳谢老费心了。”
朱厚照态度坚决,“谢老这几年实在太累了,正该好好休息……既然已决定告老还乡,作何还要为此等事操劳?”
“陛下……”
谢迁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最后一次行使首辅权力的机会。
就在谢迁准备据理力争时,突然一旁李兴插嘴道:“谢阁老,陛下的话你没听到?陛下说,以后朝廷的事情不劳您老费心了。”
这种场合,本来李兴没资格说话,这一开口,显得非常突兀。
连朱厚照都忍不住往李兴身上瞟了一眼,微微皱眉,好像在说,谁给你的权力为朕说话?
靳贵出面:“陛下,由内阁推选入阁候选人名单,一直就是传统……请陛下斟酌谢阁老的意见。”
朱厚照道:“谁说入阁一定要由内阁商议好人选,先圈定一定范围?朕是皇帝,朕说谁有资格谁才有资格……以前就算推选,也要先征得皇帝的同意……朕没说错吧?”
因为朱厚照的语气突然变得强硬起来,在场之人自然觉得李兴先前的插话出自皇帝的授意。
谢迁赶紧道:“老臣只是有一些意见跟陛下提出,绝无左右陛下决定的意思。老臣认为……”
“不必说了。”
朱厚照道,“谢老退出朝堂,朕非常惋惜,但朕考虑清楚了,谢老在朝中受了不少委屈,现在是时候回去颐养天年。谢老走后,按照规矩,内阁将由大学士梁储接替首辅之位,杨大学士次之,至于靳大学士则排在第三顺位。内阁暂时不增补新人,就这三位。”
谢迁闻言皱眉。
皇帝所说,除了不增补新人入阁外,其它基本跟他设想一致。
本来已符合预期,没什么好争的,但现皇帝突然做出决定,他反而会觉得可能是谁提前做过文章,当即看了神色淡然的沈溪一眼,怀疑是沈溪跟朱厚照提前打过招呼,以梁储为首辅,打压之前一段时间在朝中锋芒毕露,并且对沈溪抱有浓重敌意的杨廷和。
谢迁缄默不言,在场谁都不敢随便评价。
朱厚照环视在场之人一圈,问道:“诸位卿家对此可有意见?”
朱厚照不太适应这种自己说什么,别人都不反对的场面,他犹自记得刚登基那会儿,随时随地都有一堆人出来跟他唱反调,每次都逼得他撒泼耍横,最后干脆用蛮不讲理的方式直接定下来,拂袖而去。
现在就连谢迁这个老顽固对此都没什么意见,非常出乎他的预料。
谢迁正在等周围人发表意见,但此时却无一人出来抢他的风头。
你谢于乔马上就要退出朝堂,这点面子我们还是要给的;再者,就连皇帝都完全按照规矩来,我们有何好争的?
恰在此时,沈溪走出来。
“陛下,有关内阁首辅接任人选,臣认为应当放到朝议上决定,而不该此时定夺,否则有草率行事之嫌。”
“啊!?”
朱厚照闻言大吃一惊,当即用古怪的目光看向沈溪,好像在说:“朕可是帮沈先生你说话,打压杨廷和……为何你要跳出来跟朕唱反调?”
谢迁这才反应过来应该如何反驳皇帝的观点,当即道:“老臣附议,陛下刚回京师,此前朝廷经历中原平乱、江南抗倭、江西平逆几战,论功请赏尚未结束,朝中一年多来积压的公务也未得到妥善处理,不如等朝议时,将此事交众臣商议。”
“臣等附议。”
谢迁发话了,旁边杨一清、李鐩、靳贵赶紧附和。
朱厚照莫名生出一股怒火,板起脸来,冷声道:“朕旅途劳顿,急需调养身体,最近几天都没精神举行朝议,朝事悬而未决终归不妥,不如今日论定。内阁首辅以梁大学士继任……这事难道有争议不成?”
这话出来,谢迁根本无法反驳。
他决意致仕归田,上奏早到皇帝手里,现在皇帝回到京城定下此事,如此也就意味着他正式卸去了首辅之职。
既然他已退休,那皇帝指定次辅梁储接过首辅之位,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只是内阁变成三个人,甚至杨廷和在心灰意冷下决意退出朝堂,内阁可能还会再出空缺。
朱厚照道:“既然没有争议,为何问题要继续搁置?朕的话,难道不好使吗?”
李兴赶紧道:“陛下英明,您的话便是圣旨,金口玉言,谁敢不从?”
在场人等都不由看向李兴。
一些知道内情的人,都很清楚先前李兴跟杨廷和走得很近,照理说应该帮杨廷和说话才是,而不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让梁储当首辅。
但仔细回想,他们发现问题的关键……
虽然李兴在跟谢迁唱反调,但谢迁毕竟从未提议过让杨廷和当首辅,李兴找不到附议的方向,只能选择服从皇帝的决定。
朱厚照见终于有人支持自己,大受鼓舞,道:“既如此,事情便这么定下,这两天朕便会把御旨下达……诸位卿家先回去吧!”
……
……
谢迁怀中本来揣着几分上奏,全部涉及朝中人事任免。
但此时他感觉很无力,在朱厚照下达逐客令后,他并没有生出抗争的念头,好像已心灰意冷,也像是就此把事情看开。
“谢阁老退下后,先皇留下的顾命大臣,仅剩下之厚一人。大明最好别出什么乱子。”出宫的路上,李鐩跟杨一清走在一起,杨一清沉默不语,李鐩则发出由衷的感慨。
没经过朝议,皇帝回京后简单召见几个人,便决定让先皇留下辅助新君的一代良相谢迁就此退出朝堂,并定下新的首辅人选。皇权在这一刻被放大到极致,朝中最显赫的首辅也不过是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决定。
另外一边,谢迁、靳贵和沈溪三人走在一起。
沈溪回京师后没第一时间去见谢迁,再见面时,谢迁却已退出朝堂,正所谓无官一身轻,面对沈溪这个后辈,谢迁突然变得洒脱许多。
“之厚,你看出今日陛下有何不同?”
谢迁先跟沈溪简单交谈,若有深意地问道。
沈溪道:“陛下南下一趟后,在很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主见。”
“以前……也有主见。”谢迁道。
沈溪摇了摇头:“以前陛下做事从来不顾后果,完全是主观臆断,而现在陛下做决定经过深思熟虑,有关内阁首辅更迭之事,陛下问过我,还问过身边不少人。”
谢迁皱眉不已:“你跟陛下说……你不想牵扯其中?”
“不然呢?”沈溪道。
谢迁认真想了想,终归还是点头:“你不牵扯进去是对的,陛下从开始就对太后和介夫走得太近有意见。老夫也跟太后如此说,但太后并不在意。”
沈溪道:“谢阁老见过太后?”
谢迁既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叹道:“朝中多数事情还是不能任由陛下任性啊……之厚,老夫以前对你过于苛刻,但你要知道,老夫只是想让你好,你是老夫亲手提拔起来的,不帮你又能帮谁?”
沈溪没料到,一直到谢迁从朝堂上退下来,才对他说出如此煽情的话,但此时说这些似乎为时已晚。
本来老少二人可以在朝中精诚合作,对朱厚照形成更多影响,偏偏谢迁非要维持朝中的道统和规矩,对沈溪多有挑剔,才造成今日之果。
……
……
谢迁致仕这件事,本来尚有寰转余地,但在他坚持入宫面圣,朱厚照以强硬态度拍板定下来后,谢迁在朝剩下的时间基本要用时辰来计算了。
谢迁对此却很看得开,跟沈溪对话时轻松自在,之前对沈溪的所有偏见荡然无存。
沈溪跟谢迁离开皇宫后,没有回家休息,而是来到谢迁的小院。
谢迁谁都没邀请,单独让沈溪进到院中,他拿出平时舍不得喝的御赐贡茶,亲自为沈溪泡上。
“这玉泉山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水更加沁雅,这几年你总在外面跑,怕是都忘了静心喝茶是什么滋味了吧?”
谢迁给沈溪倒茶,沈溪想回绝都不行。
二人对饮,却并非饮酒,而是品茗。
谢迁心情大佳,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精神焕发,跟沈溪讲了很多茶道方面的东西,好像他已正式进入退休后的生活。
但沈溪能从谢迁话语中体悟到一丝丝失落,这是一个在朝中贡献大半辈子,最后却近乎是被赶出朝堂心有不甘后的委屈。
一直都是谢迁说话,沈溪没有应答,认真倾听。
说到最后,沈溪隐约察觉谢迁眼角噙着眼泪,沈溪不好揭破,只能回避谢迁的目光,装出一副认真品味好茶,悠然忘我的模样。
“这么多年了,终于结束了啊。”谢迁最后终于忍不住,由衷感慨一句。
沈溪道:“谢老是说致仕归乡之事?”
谢迁勉强笑道:“在朝当官多年,似乎早已厌倦这种繁琐的生活,以为不会恋栈权位,更不贪声色犬马,却在临走时产生一丝不舍……这到底是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之厚啊,以后这朝堂上的事,就只能仰仗你了,尤其是要防止陛下跟前那帮奸佞小人,还有……就是匡扶社稷。这大明朝除了你之外,老夫真不放心别人呢。”
沈溪心里忍不住一阵酸楚,尽管谢迁在自己担任兵部尚书后,给了自己太多牵掣,但说到底,这是一个一心维护大明稳定的老人,他怕许多改变会动摇大明统治的根基,所以保守,固执,但在临行前,终于表现出对他的欣赏。
二人对着静默良久,沈溪打破僵局,道:“谢老其实完全没必要就此退下来,以谢老的身子骨,再辅佐朝政十几、二十年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谢迁摇头苦笑:“你当老夫是觉得自己年老体迈、力不能及才选择乞骸骨吗?世道不同了,先皇刚去那会儿,朝廷需要老夫这样的老家伙撑着,刘瑾当权时,老夫就算想走也不能走……可到了现在,陛下根基已固,且有了自己的主意,就算陛下不赶老夫,老夫也没脸再继续留在首辅位上,是该让你们这些年轻人好好施展一番才华了。”
沈溪再次沉默。
因为沈溪察觉到谢迁的“激流勇退”是明智之举,连他都感觉现如今大明的朝堂格局跟以前有极大不同。
谢迁继续道:“以前老夫最担心的,莫过于你沉不住气,锋芒毕露,于朝堂无法立足,现在终于不用担忧了……因为你已是朝中少有的元老,更是陛下留下的唯一的顾命之臣,年纪轻轻就成为大明的柱梁,老夫总算没错看你。”
沈溪眼睛有些红了,举起茶杯,对谢迁道:“敬谢老。”
谢迁笑着拿起茶杯,就像饮酒一般,把杯里的茶水一饮而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