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大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圣灵之地
“抱歉,一个换两个,这个是规矩,不能变。”易天回答道。
“那如果只是两具尸首呢?”舒穆尔.嘎木葛不甘心的继续追问道。
“嗯…这个应该可以,你到时候再去挑吧!”易天思考了片刻后说道。
“那就谢谢了。”舒穆尔.嘎木葛高兴的说道。
这时,易天不再理会情绪激动的舒穆尔.嘎木葛,而是迈过了他的身子向黄继杰等人问道:“我是剿匪军影部五区第三分部的队长易天,奉汉王之命,过来带弟兄们回家。你们是那一军的?”
“你…你真的是汉王叫过来救我们的吗?”黄继杰听到易天的问话后,激动得有些不敢相信的反问了起来。
“是的,如假包换。你们是哪一军的?”易天微微的点了点头应道。
“我们也是影部的人。我是班长黄继杰,他们几个是我的属下。因为被人出卖,我们才被清狗给擒了,还有不少的弟兄不幸牺牲了。”黄继杰回答道。
“你们受苦了。”易天过去拍了黄继杰的肩膀说道。
“这都没什么,只是可惜了死去的弟兄,再也回不来了。”黄继杰伤感道。
“放心,这仇我们一定会报。”易天坚定的说道。
“是…”
接下来,易天跟黄继杰确定了一些身份信息后,对着他们几个严肃的说道:“接下来,我将转述汉王对你们说的话。”
“汉王万岁。”只见黄继杰等人自然而然的跪在了地上呼道。
“无论是牺牲了还是失手被擒的弟兄,你们付出,国家不会忘记,百姓不会忘记;你们牺牲,朝廷不会忘记,我不会忘记。无论如何,你们都是我剿匪军最忠心的勇士,我代表剿匪军,欢迎你们回家。”易天缓缓说道。
“汉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听完易天转述的话语,黄继杰等几人竟热泪盈眶,发自内心的山呼了起来。
“太好,真的是太好了,汉王他没有忘记我们,兄弟们,听到了吗?”
此刻,没有人能了解他们心中的彷徨,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们有多需要别人对他们的信任。汉王这话,让他们觉得唯死才能报效这份恩情。
“这里还是我大清的徐州城,别忘了你们是反贼,你们可别太过了,不然我的刀可不跟你们客气。”在一旁看着不是味道的哈尔吉.巴木屠立马出言警告道。
“好了,大家都起来吧!”易天无视的看了一眼正怒气冲冲的哈尔吉.巴木屠,然后对着黄继杰等人说道。
“是…”
“我们走吧…”
……
直到看着易天等人的离去,围观的百姓依旧是久久不敢相信自己所见之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反贼真来了。
哦,不,是剿匪军。
汉家王师是真的要打过来了……
第三百二十四章 淮北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
汉王张瑞携带剿匪军尖刀军(李德)、赤野军(王岩)、忠勇军(张之山)以及猛虎军(李国忠),总兵力十四余万,号兵百万,挥师北征。
大军分东、南、西三路,攻打占据在徐州的伪满清朝江南剿匪大营。
汉王的亲征,剿匪军大军士气一路高涨,一举攻破安徽蚌埠、宿州等重城。
大军所至,势如破竹。在面对剿匪军的长枪短炮时,不少的州衙县府是直接望风而降。投降之快,甚至让不少的北征大军错愕地以为自己不是来攻城的,而是来接管而已。
五月中
江苏省除徐州地区外,已全面被剿匪军攻破。安徽省则只剩淮北等地,也几近纳入了剿匪军的囊中。
淮北,又称相城。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淮北交通区位和河南永城。
淮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极少,那怕是最高的山峰老龙脊也不过百丈之余,极利于骑兵作战。
是日,阳光明媚,碧空万里。
俯视大地,可见北征的剿匪军们正如蚂蚁迁家一般,在宽阔无边的地面上行走出了一道道长长的路线。
大军过境,不同于哨骑前行的灵活。每日的人吃马嚼,那都不是小数目。随着战线的延长,保证粮道的安全,此时的剿匪军大军唯有放慢行军速度,以求稳固。
毕竟在没有汽车坦克的时代,骑兵拥有着难以匹敌的优势,这优势却往往是能决定胜负的关键。
剿匪军缺马,可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解决的事情。面对拥有大量骑兵的清军来说,剿匪军的那点骑兵就算只是用来护粮道都是任务沉重了,更何况其他的战斗?
时临午时,气温已经热得让人难以忍受。即便是穿着短袖衣衫,张瑞此时也已经是汗流浃背,其他的将士更不用说有多炎热了。
暴晒之下行军,军中将士极容易中暑。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证大军的战斗力。剿匪军只能通过尽量的通过“早出晚归”来避开一天当中最为酷热的两个时辰——午时以及末时
两个时辰的原地休整,埋锅造饭,除了可以补充晨早行军所消耗的能量外,也能为下午的行军提供保证。
“…咕噜…咕噜…”
“…嗯…这水不错,够甜…”
大军营地中,已经坐在营帐內一连喝了三碗凉白开后的张瑞忍不住感叹道。
若说大军行军路线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的,那就是水源。
淮北境内水源丰富,有河流十数条,对于剿匪军的行军而言可谓是不可多得。
古时候的河水没有近代工业的污染,水质大多甘甜、清澈见底,古人大多直接饮用。
但是,在现代见识过细菌厉害的张瑞可不敢让军队直接饮用打上来的河水,而是要求所有人在饮用水时都必须烧开再饮,以免得了什么瘟疫传染病之类的。
为了让参谋后勤部的人心服口服,张瑞在南京时还命工匠用水晶打磨了一台简易的显微镜出来证明看似洁净的水,里面有多少的细菌虫子。
“这个时候要是能再有空调吹下,来几根雪糕舔舔,那可真是…”放下了手中的瓷碗,在这炎热的营帐之内,张瑞思绪飞逝,让他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生活的洽意。
“汉王,怎么了吗?”望着在发呆的张瑞,一旁的王凯元关切的问道。
“哦,没事,想起了一些往事而已。”被王凯元的话拉回了现实的张瑞笑了笑回答道。
“算了,都这样了,还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现在要是干不过满清,还能不能吃饭都成问题了,就不要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天气炎热,汉王得多保重身体。”王凯元语重深长的说道。
“王参谋长有心了。我这身子啊,可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弱。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在挑水浇地来着,跟那个时候比起来,现在可是好得多了。”想起刚穿越过来那时候的样子,张瑞不由得感慨了起来。
“汉王,不是臣说您。以前已经是过去了,但是您现在可是身兼天下的使命,可不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听到了张瑞的话,王凯元“痛心”地劝说了起来。
“是,是,王参谋说得是,我错了。”看着王凯元准备要长篇大论的样子,张瑞连忙告歉道。
在南京的时候,张瑞在经过了那些“大儒”们讲经论意后,他算是明白了。对于他们这些儒家子弟而言,你要是跟他们执着辫论,那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似乎天生就为了这个而存在。
所以,无关紧要的事情,随意应付一下就好。反正他们也是乐在其中。
“感激汉王体谅臣的一片苦心,但还请赐臣冒犯上之罪。”张瑞“爽快”认错让感觉浑身力气还没有使出的王凯元只好无奈的跪地告罪了起来。
“王爱卿言重了,说来王爱卿也是为了本王为了天下着想,实在谈不上犯上。”看着王凯元的样子,张瑞只能无奈拽起自己那有限的文言文水平对他安慰了起来。
“微臣叩谢汉王。”王凯元感动的回答道。
“王爱卿平身吧!”张瑞说道。
“谢汉王。”王凯元缓缓的站了起来。
“天气炎热,王爱卿务必要多加提醒底下运输火药的将士们,让他们在运输火药时一定要多加小心,特别是不可以让火药暴晒。”炎热的天气,让张瑞不能不再次警醒王凯元。
毕竟火药对剿匪军的严重性不言而喻,而他们参谋部也不仅是出谋划策而已,对后勤运输也是有监管之用。
“汉王放心,这个臣下早已再三吩咐了下去,运输的所有火药桶都必须用湿布遮盖,绝对不会让它们暴晒。”王凯元回答道。
“嗯…”张瑞满意的点了点头。
“汉王,淮北地势平坦,利于骑兵作战。我剿匪军将士虽不惧于与满清八旗野战,但是面对骑兵终归是有风险。微臣等提议汉王退到大后方观战就可,实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第三百二十五章 看法
“你说的不无道理,满洲的骑兵的确是有点本事。不过,在我眼里对付他们也就是多费点功夫的事,我对我的将士们可是信心十足。”张瑞似乎毫不在意的回道。
“而且,如果我不在这里,满清的那些家伙又哪里会拿得下决心来跟我们决一死战?我们只有打掉他们的骑兵,才能安心攻打徐州城。”
“汉王说得是,都是臣子们无能,才让汉王冒如此险境,臣等罪该万死。”闻言,王凯元跪地告罪道。连带着营帐中的其他几名官员们也都纷纷跪地告罪了起来。
“你们起来吧!这怎么能怪你们呢?我们现在虽然有点优势,但是终究是刚起家,一切经不起折腾。而且战场虽说凶险,但是有你们,我才会感觉安心。”张瑞安慰着说道。
“臣等叩谢汉王信任,必万死以报君恩。”跪地的众臣齐声回答道。
“好,都起来吧,我信你们。”张瑞点了点头应道,还快步地上前扶了扶正爬起来的王凯元等人。
对于底下这伙动不动就爱跪地磕头的官员们,张瑞其实很无奈。在打入南京后,张瑞曾三番四次的强调,所有官员们不要动不动就磕头告罪。可是,指令颁了好几次,一切却没有什么用。
无论张瑞再如何强调,依旧挡不住时代的力量。
仿佛张瑞若不让他们跪拜,他们就觉得不安心。唯有让他们跪拜了,他们才觉得自己是剿匪军的一份子,那怕跟了张瑞许久的王凯元亦是如此。
对此,张瑞也只好听之任之,以图慢慢再改变了。毕竟一个人的习惯都难以一下子改变,更何况是一个社会的风气?
“章上校,粮草方面储备如何?”张瑞转头望向此时已经身为后勤部上校的章实德问道。
“回汉王,我军目前的军粮充足,据最新统计,现在大军的随军存粮至少可供我军食用一月之余。”被点名的章实德连忙出列回答道。
“而且我军现今的粮道畅通阻止,未发现有任何危机。在输粮正常的情况下,我军目前的粮草可以说是完全无忧。”
“嗯,做不错。不过大军粮草绝非小事,后勤部一定要再多加注意,出现任何情况都必要及时处理,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张瑞告诫道。
“汉王放心,臣绝不敢有任何一丝的松懈。”章实德回答道。
“好,对于爱卿办事的才能,本王是非常信任的。”张瑞很满意的点点头说道。
“微臣叩谢君恩。”闻言,章实德竟跪地感激涕零了起来。
从起事以来,剿匪军的粮草问题一直都是张瑞最为关心的事情。正所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
纵观明末时,有多少明军不是败在敌人手里而且败给了断粮上?
常言说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没有真正经历过饥饿的人估计难以理解这话的真正意义。
那怕是战斗力再强悍的军队,一旦缺粮了,也只能变得软弱无力让人欺负。
在杂交水稻没有培育出来之前,粮食,一直是悬在华夏王朝头上的重剑。
自古以来,华夏的动乱绝大多数都是与缺粮有关。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华夏的王朝无不提倡重农,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百姓口中的那份粮,以求他们安稳。
如果剿匪军想做流寇,那么军粮自然容易一些,毕竟流寇掠抢百姓口中的粮草可不会客气。但是,如果军队变成了这个样子,张瑞觉得起事反清也就没有意义了。
军粮,本该由官府对地方百姓征收粮税所得。然而,由于剿匪军起事后攻占城池实在过快,导致许多地区连官员都尚未配置完善,更别谈什么征粮了。
而且因为战事的发生,满清朝廷已经早早的对剿匪军所占领的区域都无耻的进行重征两年甚至是三年的粮税,许多百姓家中也就只剩那么一口只够吊命粮食。如果剿匪军再进行征粮,那就容易闹出乱子,不好收拾。
粮,既然不能抢,那就只能买了。
战事顺利,使得剿匪军在满清那边可是刮了不少的钱财。加上对那些跟着满清一路走到底的大户的清算,剿匪军手中的钱银还算乐观。更重要的是,剿匪军此时还掌控了海贸。所以,剿匪军手中的钱银谈不上紧缺。
买粮,无非向百姓购买或者是向海外购买。
此时剿匪军治下的百姓,手中粮食并不算多。虽然剿匪军也会出钱向他们收购一些,但是却不敢向他们大量购买。
不然的话,粮价会大幅度上涨,到时剿匪军不单会花费额外的冤枉钱,还会造成治下百姓的生活困难。
如此,剿匪军所缺乏的军粮只能更多的通过海贸获得。
海贸,一直以来都是华夏的利器。要知道,当时国外的海商对华夏的市场可是一直在俯视眈眈。只不过满清对海贸一直表现得无欲无求,所以他们却是无可奈何。现在碰上剿匪军这么一个财大气粗的主,可是高兴坏了他们。
对比于满清只能靠着真金白银去换的丝绸瓷器茶叶,现在无论海商们拉过来的是粮食木头,铜铁钢材,棉花羊毛,那怕只是一船的硫磺矿土,剿匪军也都毫不客气的照单全收。
也正是剿匪军对外的大量购买,所以剿匪军控制的地盘展现出来了格外繁荣的海贸盛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