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他需要手下的大臣,来执行他这皇帝的意志。
大臣执行不利,他这皇帝也是无奈啊。
蔡和大太监垂着头,小心翼翼的抬眼,察觉到皇帝的恼火,心中忐忑。
“孔大人,最近在忙什么?”
项燕然的语气,出奇的冷漠。
“臣...近日在筹备《御史台邸报》。臣发现,这《邸报》的确是一件国之重器,必须掌握在手里。”
孔寒友苦涩。
没有了“孔爱卿”的称呼,成了孔大人。
可见,皇帝恼火到了何种程度。
他也难啊!
他指挥御史台,抨击“岁举制”。
是以小昏侯为靶子,拿小昏侯这个昏庸大纨绔居然夺得了殿试优甲头名,来证明其他举子的平庸无能。
进而抨击岁举制已经败坏,要求彻底改革岁举制。
可,万万没想到,小昏侯的《大楚邸报》忽然一夜间冒了出来,一天就能卖上万份。
上面随便刊载一个消息,上到朝臣、下到百姓,弄的满城风雨,金陵城人尽皆知。
这个大喇叭,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御史台。
门阀勋贵派系实力雄厚,本来就不容易对付。小昏侯现在有了《大楚邸报》在手,也搞不定。
他还敢骂小昏侯?
小昏侯万一发飙,在《大楚邸报》上疯狂抨击御史台。
御史台能怎么办?
御史台的痛骂,仅仅只有早朝的朝廷上。出了朝堂,谁也听不见啊!
根本没办法反击啊!
御史台既然不能骂小昏侯了,那再骂其他举子平庸无能,就缺乏足够强而有力的证据了。
门阀勋贵们一口咬定,他们举荐出来的举子,都相当的出色。
就算不出色,那也是少数个别人。
大不了,下次举荐更出色的举子便是了。
坚决不赞同改变岁举制。
御史台没有必杀技,找不到理由来一击打垮门阀勋贵派系,拿对方没有办法。
他这御史大夫,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先办出一份《御史台邸报》出来,卖的家家户户都是,吹响御史台的大喇叭之后,再卷土重来。
否则,骂不赢。
“哦,这么说来,问题出在《大楚邸报》上?”
项燕然目光冷峻。
东宫太子项天歌拿《大楚邸报》来找他的时候,他只觉得这《邸报》不错,却也没看出太多名堂。
如今孔寒友却忌惮《大楚邸报》,怕小昏侯捅他刀子。
看来,小昏侯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啊。
小昏侯出手,能否一举破掉岁举制?
只是,小昏侯太能折腾了,号称“无人能治”,也不太听命。
让小昏侯上朝堂,怕是要闹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谁也不知,会发生些什么。
万一误伤了友军,岂不是麻烦。
皇帝也不太想动用小昏侯。
“孔大人...半个月,朕要看到结果。去吧!”
项燕然冷冷道。
他需要能臣干吏,把事情干了。
别逼他动用小昏侯这个纨绔子。
“是,臣告退!”
孔寒友硬着头皮领命,告退出了金銮殿。
半个月!
他要卷土重来,攻破岁举制,否则怕是御史大夫之位要保不住了。
只有蔡和大太监,陪在皇帝边上。
项燕然沉默良久,问道:“朕的四名小将,近况如何了?”
自打岁举结束,他便命蔡和太监,多留意殿试四名优等的情况。
这四人都不是门阀勋贵一派,是这些年的殿试岁举里,极为罕有的一届。
“小昏侯去了丹阳县,自己掏银子花了几万两兴建了一些土高炉炼铁,打造各色农具,又嫌县衙太破,近日回金陵城‘修养’了。王副相给他批了假。...小昏侯的日子就是过的这么随意,实在是令人羡慕。
董贤良在秣陵县,推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兴建祭坛,亲自登坛召雨,居然把雨招来了。百姓和乡绅们对他极为崇拜...老奴也看不懂他怎么做到的。
主父焰在湖熟县,亲自下地开荒耕田,估计湖熟县今年的粮田应该大增不少。倒是挺实在的。
晁方正在芜湖县,他说自己这县令大材小用,县里一年的政务还不够他一日处理。他啥事都不干,就召集了县里的一群书生文人,高谈阔论,针砭时弊。”
蔡和大太监连忙禀报。
项燕然微微点头。
这四个新县令,殿试岁举优等。大本事还是有的,各个眼高于顶,县令是有些屈就了。
而且,新臣子胆气足,比那些老臣更敢拼。
把他们几个用来,说不定能攻破这老朽的岁举制。
“传朕旨,命小昏侯.....算了,还是先命董贤良,上一道奏疏。”
项燕然犹豫了一下,道。
小昏侯威力太猛,暂时先不用。
就让董贤良打头阵吧,也试一试董贤良的战斗力,究竟有几分真金成色。
可别是银样镴枪头才好。
“这...奏疏的内容?”
“批判岁举制。董贤良是孔寒友的得意弟子,自当为老师分忧。老师攻不下来,就让学生上吧!
至于小昏侯那边,告诫他。不得利用《大楚邸报》,阻挠御史台。当然,他要是能帮一把,把岁举制给打垮,朕给他记一功,重重有赏。”
“是!”
蔡和大太监心领神会,立刻派人去找董贤良和小昏侯。
皇帝铁了心要推庚子新政。
顺者昌,逆者亡。
那些门阀勋贵死守着“岁举制”不放,抵制新政,想要让自家嫡子嫡孙们,保住高官厚禄。
但他们抵制新政,迟早要倒大霉。





楚氏赘婿 128 孔、董密议,师徒联手!
深夜。
鸿门客栈。
一间客房内。
灯烛摇曳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一名白发老者,和一名青年的脸庞。
御史大夫孔寒友面色肃穆的坐在房内,面色阴晴不定,似乎在深思熟路着什么。
而他的对面,正是他最喜爱的弟子董贤良。
董贤良得了一道口谕,连夜从秣陵县城,赶回来和老师商议对策。
御史台那边人都口杂,容易惊动别人。为了避免泄密,只好在这鸿门客栈里,师徒两人单独见一面。
“恩师!”
董贤良毕恭毕敬的躬身一礼:“弟子正午接到宫里的一道口谕,命我上奏疏批评‘岁举制’,抨击岁举之弊端。
弟子知道此事重大,不敢轻易上书。便立刻从秣陵县赶回来,向恩师请教,如何把握分寸?”
他要一击中的,免得误伤友军。
“你这一下午跑了五十里,也是辛苦了。”
孔寒友点头,说道:“皇上给为师下了一道旨意,限期半月之内,要破了岁举制!
原本为师的想法,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不可操之过急。急了,呛着,噎死的不少。
这次破不了岁举制,下次找到机会再战不迟。
但是,皇上又命你上奏,显然是不想再等了。这是要命你我师徒二人,冲锋陷阵。
干的好,当然是大功一件。
没有干好...那就成灰了。
为师身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倒也很难倒下。
但你仅仅是地方一员小县令,不是监察御史,却是极容易被抓把柄,给罢官。
一旦罢官,至少数年难以再启用,误了前程。你这道批评岁举的奏疏,定要小心谨慎,不可被对手抓到破绽。”
孔寒友语重心长说道。
他精心栽培了董贤良、晁方正二十载,那是把两人当做接班人来栽培,日后朝廷儒派的中坚和栋梁。
尤其是董贤良,持重老成,走的更远。
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亲传弟子,尚未得到大用,就在朝廷派系的斗争中,成为朝廷碾压的牺牲品。
他看得出来,皇帝逼着董贤良上阵冲锋,这也其实逼着他这个老师孔寒友上阵,全力以赴的攻击岁举制。
他不全力以赴。
董贤良一道奏疏上去,被丞相府众官围攻,立马就会成牺牲品了。
“半月,破除岁举制?皇上为何如此急?”
董贤良疑惑。
光是争吵,也会吵半个月以上。
想要拿到丰硕的战果,定然是极难。
“还不是元宵之日闹出来的事情。
那日,皇上和我等三公九卿大臣,在烟雨画舫体察民情,无意间听了诸侯王和匈奴使节伊雉的一番妄自尊大的话,皇上被惹恼了。
诸侯和匈奴,乃是我大楚内外两个大患。皇上早就欲除之而后快,之前尚且犹豫,这次是下定了决心!”
孔寒友想起当日的情况,也有些无奈。
“但,攘外必先安内。
打匈奴之前,必先铲除众诸侯,以防心腹生变。
这群诸侯,占了我大楚将近小半的版图、钱粮,手握重兵。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定然群起攻讦。
剪出众诸侯王,这是大楚皇朝翻天覆地的大事。调动军队何止数十万,钱粮无数。
可是这朝堂上的官,大多都是黄老之官。
从谢主相、王副相,到九卿官僚,一个个讲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是没事。
谁会支持开战?
想都不必多想,朝臣们定然是不支持,甚至反对剪出诸侯王。
皇帝下了决心。
那这朝廷上的黄老之官,必须要动一动了。
而‘岁举制’,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突破口!在岁举上撕开一个口子,换一批新的官员进入朝堂,换一批支持剪出诸侯王的臣子们进来。”
孔寒友淡淡说着。
董贤良仔细的聆听着,默然。
废除岁举。
这是恩师、他、晁方正,还有天下儒生们,这些年一直渴望的事情。
每年岁举的一百个名额,都掌握在门阀、勋贵和各地郡守的手里,他们有权利推荐举子,举子们几乎全是一群高门士子、关系户。
在这种制度下,有几个底层的儒生能进朝堂?
目前朝廷上的儒派官员,大多几乎都集中在御史台,在御史大夫孔寒友的庇护之下,权利极少。
而丞相府、太尉府,清一色的门阀勋贵派官员,把持着大楚中央到地方郡县,几乎所有的权柄。
没有大量的儒派官员,谈何大兴儒宗?!
皇帝有心推行新政,破掉岁举制,废掉门阀勋贵派系的选人特权。
用新的选拔制度,把一批中底层,才能出色的儒生们提拔上去。
儒派官员,对新政,自然是全力支持。
“破岁举,立新制!...这是千年大变革。对大楚皇朝利处极大。弟子当奏疏,直言利弊!
弟子个人荣辱,无需太在意。”
董贤良眸中露出毅然光芒,拱手道。
孔寒友看着意志坚定的董贤良,微微颔首,赞许道:“那就全力以赴吧。为师帮你留着后路!”
“对了,恩师。小昏侯办的《大楚邸报》,弟子仔细看过,发现这邸报妙不可言。
恩师,我们可要将小昏侯,拉入我儒派中来?得小昏侯,犹如得一员大将!攻破岁举制,定然要容易许多。”
董贤良拱手,提议道。
“小昏侯这金陵大纨绔,出身昏侯府,他非儒生,也非门阀、非勋贵,就是一个前朝余孽的血统。
非我同类,其心必异,谁知他心中最终想干什么?
此人的种种行为,造纸、小说、邸报,样样拿手,想法更是天马行空,无从预测,难以预料。
小昏侯造纸,对文化大兴,自然有大益处。为师对他此举,也是颇为赞许。
但是,为师从未当他是儒派的同党。
别说我们儒派、门阀勋贵派,不想要这血统不纯的人。
就连皇帝对昏侯府也是早有戒心,把他打成上门赘婿,让昏侯一门彻底无法翻身,实在是英明之举。”
孔寒友摇头,道:“你和小昏侯同殿岁举,有些私下交情,这没什么。
你甚至可以利用他。
但切不可,将小昏侯视为同党!他跟我们天下儒生,不是一路人。
党同伐异,这是天理。
我儒派里面,要是混进一个奸细来,那就很容易被内部攻破了。”
“是!”
董贤良愣了一下,心中无比纠结。
他是非常欣赏小昏侯,满身横溢,遮挡不住的才气。
小昏侯的战斗力极强,把他排挤在儒派之外...唉,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万一小昏侯攻击儒派,他岂不后悔?
“你若觉得可以借助他的力量,利用一下也无妨。...但心里一定要绷着一根弦,小心提防!”
孔寒友安慰道。
他就担心,自己这持重厚道的徒弟,肚子里的花花肠子太少。被小昏侯给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楚氏赘婿 129 我小昏侯,开口只谈价钱!
楚天秀最近几日,收银子收的手软。
太尉、平王兼岳父大人的李荣,把《太尉府邸报》所需的纸张、印刷之类,全都交给他。
太尉府的官员们,则只负责邸报的内容。
写一写军械军器常识,天下诸国军事动态,还有民间军事爱好者的投稿评论什么的,军事专题热血小说,东凑凑西拼拼,一份像模像样的《太尉府邸报》就出炉了。
这是一笔长期生意,光是头三个月的订金,楚天秀就收了太尉府一万两银子。
不过,手里还没有捂热呢,这些银子就又被送去了丹阳县,让县丞李敢年继续上十座土高炉。
前后加起来投了三万两银子,总共便是三十座新式的土高炉。拉动了大批土木匠人的就业和收入。
这一批土高炉可以直接产出较为优质的炒钢。
至少能雇佣上千名铁匠,日夜炼钢打铁。
冶铁,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丹阳县第一大工业。
日产钢铁三吨,每日打造出来的“大型曲辕犁、播种耧车、锄、斧、砍刀、铲、铁锤、重锤、开山锤、菜刀”等大小农具和家用铁器,达到数百余件。
这里面的农具,有不少都是楚天秀直接亲手画图,发明的新式农具。
随着钢铁质量提升之后,已经可以造出更大型、坚固、耕种效率更高的农具了。再用老式农具,自然不合适。
只需要一两个月,丹阳县家家户户,便能完全普及钢铁农具。
哪怕是县里极为贫寒之户,买不起昂贵的钢农具,那也没关系。
买不起就租。
让他们租回去先耕了地再说。
有了这些坚硬而高效的钢铁农具,整个丹阳县的耕地效率大增,地挖的更深。
甚至连原本无人问津的劣地、荒地,都有贫寒农夫去开垦耕田了。能多产一点粮食,下一个季便能多饱几分肚子。
整个丹阳县,暴增了近三到四成的耕地!
这是多么恐怖和令人震惊的概念。
虽然新增的不少是劣地、荒地,不够肥沃,但再加上良田深耕,粮食产量至少增加三成之多。
粮食产的一多,明年能养活的娃就多。
增加耕地!
增加粮食!
增加人口!
还有,兴建高炉大炼钢铁,生产农具,带来的新税收。
这些,全是赤裸裸的大政绩啊!
丹阳县要是不称霸大楚郡县的大考,简直没天理了。
李敢年激动的给楚天秀写信,禀报丹阳县耕地爆增的事情。
楚天秀也没有感到什么意外,这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心头爽得很,这大炼钢铁的利润大多在他的手里,甚至连这丹阳县的税收多了,全部进老婆丹阳郡主李虞的兜里。
就像一只大貔貅一样,只吞不出,一分钱税都不用上缴给朝廷,真不是一般的爽。
拥有封地的王侯,就是这样爽。
难怪那么多朝廷官员,都眼巴巴的想位列三公,拜相封侯。
楚天秀回信交代,让李敢年抓紧马鞍矿山的生产,大量使用更坚固的开山重锤,保证铁矿石的供应。
等先满足了丹阳县的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把农具卖到其它临县,全丹阳郡的二十余个县。
本地贸易,市场太小,是挣不了几个钱的。
只有远途贸易,把钢铁农具卖到外郡县、整个大楚去,市场至少大了上千倍,这才能爆富。
李敢年这个县丞干劲十足。
这三十座土高炉里面,二十七座高炉是郡主和姑爷的。
有一座是他这县丞的。
有一座是姑爷赏给县城的县尉、典吏、衙役、兵丁等众小吏们,改善一下福利,让他们多用点心。
还有一座被用来奖励给铁匠们。
姑爷吃肉,他这县丞跟着喝一口浓浓的香肉汤。
...
太尉府的银子收了。
但代表了门阀勋贵势力的丞相府、和儒派势力的御史台那边,还在期期艾艾,顽强的挣扎抗拒,找能工巧匠自己雕版印刷,不肯向楚天秀低头。
楚天秀也能理解谢丞相和孔大人的心思。
要是他们把《丞相府邸报》、《御史台邸报》都交给他小昏侯来印刷了,想骂什么都被他给提前知道了。
相当于情报提前泄露。
这还怎么骂人啊?
这也反面证明了,丞相府和御史台依然在排挤自己,是准备随时开口痛骂他小昏侯!
否则,他们为什么不肯学太尉府,把《邸报》交给自己这大楚唯一的印刷厂来印刷呢。
哼哼!
楚天秀一眼就看破了丞相府和御史台的花花肠子,这是憋着劲跟自己斗呢。
不过他也不急。
谁急谁知道。
等他们研究出活字印刷术,恐怕头发都白。
...
这日。
一名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神秘人,来到平王府,请求拜访小昏侯。
侍卫带着此人,来到虞园书房,见到小昏侯。
摘下箬笠,来者赫然是董贤良。
“哎呦,董老弟怎么来了?”
楚天秀正在写稿子,停下笔来,一笑道:“你在秣陵县上任,情况如何?”
“秣陵县民风朴实,我略施小术呼风唤雨,便让众百姓和乡绅们臣服,治理起来相当的容易。
区区县治,只是举手之力,不值一提。小侯爷,小弟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有一桩大事来商议。”
董贤良躬身一礼,一笑道。
“哦,说来听听!”
楚天秀问道。
御史大夫孔寒友架子大,不好出面。多半是派弟子董贤良来,当说客。
“当今大楚,门阀勋贵垄断举荐之路,朝廷官员举目望去,尽是高门士子。贫寒学子入朝无门。天下儒生,才能之辈,苦岁举久矣!
皇帝陛下早已有破除岁举之心,命我上奏疏批评岁举,革除旧弊。
董某来此,盼请小侯爷为盟,加以支援!”
董贤良再次拱手,神色诚恳道。
他来,并非请小昏侯入伙儒派的同党,而是希望和小昏侯结盟!
同党跟同盟,还是有区别的。
同党,志同道合为党羽,志向反为政敌。
而结盟,利益相合则为盟,利益不合则散盟。哪怕志向不一样,哪怕是政敌,也不妨碍短暂的结盟。
师尊孔寒友虽不愿意让小昏侯加入儒派,但也不反对他找小昏侯为盟。
楚天秀不由沉吟一下。
董贤良不是为了邸报,居然是找他结盟,为扳倒“岁举制”提供火力支援,这倒是有点意外。
楚天秀好奇道:“你是代表你自己来,还是代表你师尊御史大夫孔大人,还是代表整个儒派来的?
你开口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你代表的身份不同,邀我为盟的价钱,那可是不一样的。
我小昏侯一向讲信誉,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你给我多少价,我帮你干多少事。”
董贤良一愣。
小昏侯一开口,就是价钱...这也太赤裸裸吧!
他原本准备好的一番热血沸腾,义正言辞的说辞,愣是没办法说下去。
“小侯爷,就凭你我同殿岁举的深厚交情,情比金坚的友谊...”
“别,谈感情伤钱。咱们还是谈价钱好,伤伤感情无所谓的!”
“呃~,好吧....哪个,这个,不知,小侯爷各开什么价?我好考虑一下,要代表谁!”
董贤良瞬间尴尬,满面通红。




楚氏赘婿 130 三个协议三个坑,本姑爷就是这么秀!
董贤良犹豫着,表示愿意先听一下价钱,再考虑一下自己代表谁。
当家要知柴米贵。
先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么多钱再说。
别到时候付不起账,那就尴尬了。
1...6465666768...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