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子游戏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麻辣斯基
卡梅隆导演当初拍摄这部史诗巨片时,虽然的确造了一艘大船,但那只是一个模型而已。真正展现在电影中那烟囱高耸、士气磅礴的海上巨兽,都是通过电脑技术后期合成的!
“斯皮尔伯格先生果然目光如炬。这段影像实际上是带着实验性质!我们的技术员为了更可能的呈现恐龙的皮肤、肌肉,以及动作的真实质感,对现有的计算机图形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突破和创新!
我为此特意成立了一个东方cg工作室,不瞒您说,我在这个员工总数只有100来人的小公司身上,已经投入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按照我们技术人员的推算,如果用电脑合成上述品质的画面,每秒钟的成本约为2.5万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制作一部九十分钟全部由电脑特效合成的电影。总成本将超过1亿美元左右!当然,这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一部电影想要获得观众的好评,并不仅仅依靠堆砌大量的特技镜头所能解决。还需要有好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以及以为有把好故事呈现在银幕上的伟大导演!”
李轩也知道在与斯皮尔伯格这样电影工业内最顶级的人物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双方足够的坦诚。对方一针见血的发现了cg技术耗资不菲的缺点,但李轩依旧相信自己能够说服对方。
于是他顿了顿。又继续微笑着说道:“我认为cg特效在电影中应该承担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中,有十五分钟的cg特效足矣!如果每分钟耗资150万美元,那么cg部分的投资约为2250万,那我就干脆预留2500万的预算好了!
至于剩下的部分,我同样愿意按照好莱坞顶级大片的预算进行投入!因为现在的电脑特技还无法完全取代道具。鉴于这部《侏罗纪公园》中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各式各样的恐龙,所以需要制作大量的道具。这件事一笔不菲的开支,我愿意再投资3500万美元。所以这部《侏罗纪公园》的总投资将会达到6000万美元!”
6000万美元的投资将会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一部电影。要知道几年前上映的《星球大战》三部曲最后一步《绝地归来》,总投资也只有3250万美元!
而在《星战》系列结束后,好莱坞似乎陷入了一个低潮期,制片成本不升反降。例如去年上映的另一个科幻巨制系列《星际旅行4》拍摄成本只有2500万美元!
而如果按照好莱坞的惯例,宣传费用将会是制作费的一半,也就是说《侏罗纪公园》的总成本将达到9000万美元!电影的票房至少要达到2亿美元,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而美国去年的票房冠军,由好莱坞新一代帅哥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壮志凌云》,总票房也只有1.76亿美元而已!
所以好莱坞的这些电影公司们,很难下定决心拍摄如此一部史诗级的电影,但李轩却敢玩一把!其实就对电影特效的探索上看,《星球大战》的导演卢卡斯无疑更加适合。
但李轩虽说不怕投资失败,但也不是说真的愿意把自己的钞票打水漂。卢卡斯虽然在名气上毫不逊色于斯皮尔伯格,但他除了一部《星球大战》之外,其实并没有任何其他两样的表现。
比如由他执导的《神兵天降》制作成本高达3000万美元。但去年上映后却只收获了3800万的票房,让环球影业吃了个闷亏!
而斯皮尔伯格的表现无疑要亮眼许多,已经上映的《大白鲨》、《et外星人》、《夺宝奇兵》,以及还未上映的《拯救大屏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佳作。而另一个时空中《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正是斯皮尔伯格,所以李轩自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老斯!
而对于这样一部大制作。斯皮尔伯格说不心动自然是假的,当亚洲影业将《侏罗纪公园》的剧本,以及6000万美元的投资计划一并送给斯皮尔伯格的经纪人之后,对方第一时间给出了热烈的回应。
而在李轩亲自向这位好莱坞大导演发出邀请之后,斯皮尔伯格亲自飞来香港考察。要知道他的新片《太阳帝国》还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之中,斯皮尔伯格丢开电影跑来亚洲,足以显现他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
而刚才藏在动画片《功夫熊猫》片尾的那个彩蛋,也的确给了这位好莱坞名导一个惊喜。如果他之前还有说由于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基本下定决心要接受这个项目。
当然。就算双方有合作的一项,但对于这样一个超级项目来说,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绝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斯皮尔伯格作为好莱坞最顶尖的导演之一,他的团队自然要为他争取足够的利益。
而李轩花重金进行押宝,自然也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侏罗纪公园》想要收回成本,势必要进行全球发行,而其中北美市场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按照负责统筹执行该项目的亚洲影业的计划,还将拉拢一家好莱坞巨头参与投资。以便影片完成后能更好的打入美国市场!
而为了迎合外国观众,特别是美国观众的口味。《侏罗纪公园》将会尽量好莱坞化。但亚洲影业自然也有一些自己的诉求,比如让自己的演员出演男主角,以便借机打入美国市场。
也走经纪公司旗下头号男影星发哥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在年初时借着《香港未眠夜》,已经在美国观众面前刷了一波脸!如果他能再通过《侏罗纪公园》,让更多的影迷留下印象。不管对他本人还是亚娱公司都有很大的好处。
黄皮肤的亚洲演员想要被西方观众普遍接受,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侏罗纪公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因为电影的真正卖点其实是恐龙,男主角的名气和肤色对影迷观影情绪的影响被降低到了最小。
而只有在香港的演员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美国观众面前,让他们觉得习以为常后。亚洲影业等香港制片公司进军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去分一杯羹,才会逐渐成为现实。而只有拥有了反攻美国市场的实力之后,在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横扫世界之时,香港的电影工业才能多几分抵抗的实力!
当然,李轩提前推动《侏罗纪公园》项目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给香港电影工业铺路。这实际上只是一个附带的好处而已,更大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东方cg工作室,以及东方集团在电脑图形领域的发展!
但除此之外,李轩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东方集团在数字视频领域的提前展开布局!被东方集团吞并的rca公司,最优质的一块资产是全美最大的电视网nbc广播公司。
此外rca公司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业务,在公司的总资产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东方集团通过把这些业务的制造流程转移到亚洲,在深海特区建成了一个全中国最大的电视机产业基地,让自身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高。
而且rca公司只在美国保留营销和部分核心研发团队之后,终于可以轻装上阵。相比于日本的家电巨头,它现在非但没有了成本上的劣势,反而转过身来开始主动打价格战。
而除了电视机和收音机之外,rca公司的产品线上其实还有许多其它值得发觉的好东西!比如rca公司在美国影像产品领域,同样有非常可观的市场份额!
比如rca公司虽然没有录像机的核心专利,但其通过作为地头蛇的渠道优势,直接让日本的jvc公司(胜利公司)为其代工,依旧在美国的录像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从七十年代开始,无论是照相机,还是录像机、摄像机,日本的电子企业逐渐开始在影像领域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技术垄断。
但是随着从八十年代开始,影像领域开始迎来从胶卷时代升级为数字时代的转变,这就给了rca公司从日本人的铜墙铁壁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机会。
李轩从一开始就明白,rca公司不可能在模拟时代与日本企业竞争,所以他早早地就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了接下来的数码时代。vcd、dv、dvd、mp3,这些产品都将会是rca公司继电视机之后,新的盈利增长点。
毕竟rca公司作为美国最知名的电子品牌之一,它近百年时间积累下来的渠道和商誉,如果仅仅作用于电视机这一类产品上,的确是有些太浪费了!
而rca公司在被东方集团收购前,去卖地产、卖保险等无厘头的多元化扩张又并不可取,所以最好的发展方式是在电子产业内,依托自身的技术积累进行横向扩张!毕竟rca公司在被东方集团收购时,可是一个市值高达五十亿美元的公司,李轩不可能让这样一个大公司不思进取!
而这次投资拍摄《侏罗纪公园》,也是李轩为rca公司的影像数码化战略,进行的一次探索。用于此次电影派车的将会是rca公司最新研发的一款广播级数字摄影机!《侏罗纪公园》将大胆的摒弃胶卷,采用数字化摄影!
广播级摄影器材的市场并不算很大,但它的革新方向却是专业级和消费级摄像机的风向标。未来的dv(数码摄像机)绝对是一块很诱人的肥肉,而摄像机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同样有着无比宽阔的市场!
rca公司想要在未来分一杯羹,最佳的选择就是成为格式的制定者。dv实际上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而digital video其实就是由索尼、松下、胜利、夏普、东芝和佳能等多家著名家电巨擘联合制定的一种数码视频格式。
只不过因为dv这一次的广泛传播,后来就直接被用来代指数码摄像机!(未完待续。)





电子游戏帝国 第507章 即将诞生的VCD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电子游戏帝国最新章节!
ps:ps:上一章末尾的情节里,制造出两台数字摄像机,准备让《侏罗纪公园》放弃胶卷,作者有些异想天开了,已经做了修改!
日系企业依托其在光学和电子技术上的强大实力,几乎统治了影像设备领域,无论是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市场莫不如是!
如果说美国和欧洲企业在高端领域,还能拥有几分反抗的实力。但在中低端民用领域,日本企业靠着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强大的成本控制水平,已经把欧洲和美国的竞争对手打得溃不成军!
全世界第一台家用的摄像机,正是由日本的jvc公司在1976年推出的。这台采用vhs格式的摄像机,还能够与vhs格式的录像机进行兼容。而另一家日本企业索尼也不甘示弱,它虽然在之前的录像机的格式之争中败于jvc公司,但在家用摄像机市场却决心再一较高下!
索尼公司联合夏普和佳能,很快也推出了一款8mm摄像机——v8。这款家用摄像机的全重还不到1kg,在便携式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家用摄像机这玩意比照相机还要高端一些,只有在美国、日本、欧洲这样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才相对比较普及!
实际上美国abc广播公司再过一两年,就会; 播出了一档名为《美国家庭滑稽录像》的节目。普罗大众们可以用自家的摄像机,把无意间拍下的那些有趣和搞笑的画面寄给电视台。而每期获得最搞笑视频称号的家庭。则可以获得一万美元的奖金。
另一个时空中,这个节目历经20多年依旧长盛不衰,直到李轩穿越前依旧还在播放!而这其中也反映出了。美国家庭的摄像机保有量之高。要是国内的电视台也搞这样的一档栏目,估计编导还需要担心能不能收集到足够的放映素材!
实际上rca公司在摄像机领域也有不错的基础,特别是在广播级摄像机领域。因为rca公司建立了全美第一个电视网,因此它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研制录制电视节目所需的摄像器材。
日本公司已经提前进入了民用摄像机市场,rca公司如果亦步亦趋的跟进,很难分得多少肉汤。所以它必须寻求突破!而摄影器材从模拟时代向数码时代升级的机会,正是rca公司打破现有格局的绝佳时机!
无论是数码照相机还是数码录像机,从模拟向数字转换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元器件——ccd。ccd的学名叫做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图像传感器,它可以把光学影像直接转化成数字信号。另一个时空中,ccd的两位发明者因为此项发明,而在2009年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枚ccd芯片于1969年在贝尔实验室问世之后。rca公司是最早对ccd技术跟进研究的美国公司之一。只不过rca公司在这一领域上,并没有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以至于很快被日本的索尼公司赶超!
1981年,索尼公司把ccd图像传感器应用到照相机上,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卷的商业照相机——mavica,从而拉开了数码相机的历史。
图像传感器其实是集成电路的一种,它在后世的数码照相机、手机摄像头、电脑摄像头、监控摄像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全球市场总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而其中索尼公司作为传感器市场的最大赢家。独占了40%的份额。所以别看索尼的手机等业务,在中国厂商的价格战绞杀下早已退去了色彩。但它在元部件上依旧大赚特赚!
而rca公司在ccd传感器领域上,虽然已经被索尼公司甩开了不小的差距,但它之前这些年的研究,还有积累了不错的基础。rca被东方集团收购之后,其半导体业务被并入仙童半导体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这两年又先后收购了,德仪公司和快捷半导体公司的ccd研发部门,这两家公司同样是最早进入ccd领域研发的企业。而且仙童公司还与柯达公司展开密切合作,柯达公司实际上早在去年,就推出了世界第一块分辨率达到100万像素的ccd传感器。
柯达公司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技术水平,现在丝毫不比索尼公司逊色。许多人说柯达管理层在数码相机上判断失误,导致了公司未来的衰败,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误解。
柯达公司实际上一直是相机数码化的重要推动者,它在1990年推出的dcs100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并很快发展成为业内的普遍标准。
只不过柯达公司的核心业务,从来都是胶卷而不是相机。但日本企业在数码相机技术上,更新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柯达公司被胶卷业务上牵扯了不小的精力,从而没能跟上日本企业的步伐!
与其说柯达公司是战略抉择失误,不如说是在硬碰硬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而这种情况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因为就连柯达公司最引以为傲的胶卷业务上,也在日本富士公司的冲击下,迅速丧失了大量市场。
正在走下坡路的柯达公司,并不拒绝与东方集团合作。它虽然与rca公司在摄像机领域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大家当前的主要敌人都是日本企业。更何况柯达公司并不是一家专业的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在集成电路上的雄厚经验,其实也是它比较欠缺的!
当然,东方集团除了在ccd图像传感器技术上进行布局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在图像压缩格式上抢先研发。对于东方集团来说,这方面反而更擅长一些。
后世有一种很流行的音频播放器叫做mp3,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mp3音乐播放器的压缩格式。都是遵循mpeg-1标准的第3个层次。
mpeg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气工程委员会共同成立的,专门制定运动图像和语音压缩的国际标准的组织。另一个时空中,mpeg是在1988年才成立,它先后制定了等标准。其中mp3和vcd的压缩格式都是遵循mpeg-1标准,而dv和dvd则都是遵循mpeg-2的标准。
而在东方集团的介入下,这个时空的mpeg组织早在1985年就提前成立了。正在制定的mpeg-1的第一代标准中,就融入了东方集团在数字压缩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
据李轩所知。mpeg-1的标准制定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准备在明年年初正式向全球公布。东方集团积极推动mpeg组织的成立,意味着它将会放弃许多专利的独占权。
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想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受。成为国际通行技术标准,前提就是这项技术必须无条件公开给全球所有企业使用,而技术持有人只能收取低廉的专利许可费!
但是像东方集团、ibm等国际巨头,依旧非常愿意让自己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因为他们在放弃一部分利益的同时。却可以在其他地方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比如东方集团通过深度参与mpeg-1标准的制定。让这个将来会被全球大部分厂商接受的,视频和音频有损压缩标准,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发展。东方集团在相关的视频和音频压缩算法上所积累的经验,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企业。
实际上东方研究院正在开发一款符合mpeg-1技术规范的视频解码器,这个时空的vcd影碟机也将比另一时空提前好几年问世。另一个时空中,vcd只在新兴市场上对录像机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并没有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录像机主要市场上兴起太大波澜。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vcd相对于现有的磁带录像机,在影像清晰度等技术指标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所以并不会产生更新换代的效果。而录像机的所有专利都掌控在jvc、松下、索尼等日系企业之中,他们在欧美市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分销渠道。
但新出现的vcd影碟机。最早是由中国的万燕公司发明的。而研发vcd的姜万勐,并没有申请任何涉及专利。这让vcd的制造技术迅速扩散,而它最核心的元部件——芯片解码器,则掌握在一家名叫c-cube的美国小公司手中。
所以对日系电子公司来说,他们销售录像机可以独占全部利益,但销售vcd则需要被人瓜分中不少的利益。因此这些企业自然不愿意让vcd涌入录像机市场,对自己现有的利益造成损害。
而在新兴市场,由于录像机的价格比较昂贵,导致普及程度较低,反而正好借助售价更低廉的vcd,来攻克这部分市场!所以另一个时空中的vcd,只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市场大行其道。
但现在东方集团面临的情况却恰好要反过来,rca公司虽然在美国的录像机市场上,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录像机的核心专利掌握在日系企业上,每一台rca的录像机都需要缴纳大量的专利费,这让rca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
最近这几年,rca公司逐步把公司的生产环节,全都转移到内地、台-湾等地区。rca公司以前的所有录像机生产业务,都是由日本jvc和松下两家企业负责代工。但现在国内的光明华侨城电子公司,也开始承接rca公司的录像机生产订单。
国内企业的代工费用,自然比日本企业要低廉许多。rca公司的工序转移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但这也让它与松下、jvc等传统合作企业渐行渐远!
更何况rca公司的录像机,也只在北美市场有不错的销量,但在全球其他市场,却无法与日本企业的产品竞争。所以总体来说,rca公司在录像机业务上,所获取的利益其实比较有限。
但如果rca公司能成功把vcd给推广开,那它将获得的收益就完全不一样了。另一个时空中,控制着解码芯片供应的美国c-cube公司,仅仅是从中国内地市场所获得的利润,就曾一度达到每年数亿美元!
而rca公司的实力远不是中国的那些电子企业所能比拟的。砸之前七十年代的录像机格式大战中,jvc公司的nhs格式之所以能击败索尼的beta格式,rca公司的支持无意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rca公司对美国市场的熟悉程度,远不是外国企业所能够比拟的。它不但清楚美国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还拥有强大的各方面渠道。
比如rca公司旗下有一家rca唱片公司,它可以为新上市的vcd产品提供大量的音乐内容。而nbc广播公司虽然已经被独立拆分上市,但凭借东方集团的控股关系,也同样可以为vcd影碟机,提供大量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版权。
而rca公司与好莱坞的许多电影公司同样有各种合作,再加之亚洲影业与环球影业关系良好等种种助力,vcd影碟机自然也不会缺电影方面的版权内容!这样一来,vcd影碟机问世后,根本就不会遭遇无片可放的窘境。
在解决了内容供应的难题之后,凭借rca公司这些年建立起来的分销渠道,以及在全美消费电子市场中越来越展露王霸之气的cg公司(计算机园地)的支持,vcd影碟机铺遍全美各地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rca公司还可以拉拢各种同盟军,它只需掌握其中关键的解码芯片技术,其他技术完全可以授权给其他企业生产,从而迅速扩大声势,在全球市场与录像机进行竞争!
对于rca公司来说,握有大量关键技术的vcd所能创造的利润,远比受制于人的录像机更有价值!rca公司未来的发展重心,将会放在电视机、vcd、摄像机等影音产品领域!
而vcd还只是李轩计划中的第一弹,东方研究院在闪存和微型硬盘等技术上,也正在展开积极研究。这些技术逐步成熟之后,n和cd播放机。
rca公司专注于数码和影像产品;艾康公司专注于计算机产品;东方研究院、东方半导体、仙童半导体则提供上游的技术支持;东方游戏、东方商用软件、东方系统软则提供下游的软件和内容支持;cg公司(计算机园地)和东方商事则负责整个分销体系。
东方集团整个完整的电子产业链已经初见雏形!(未完待续。)
1...207208209210211...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