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刘玄德啊!初闻他之名字时,自己还在并州。虽然两人并无交集,然则自己跟随丁原入洛阳、再跟随董卓入长安。总是不断有人提及刘备之名。
他们或羡刘备之才学,或慕刘备之品节,或惧刘备之武力,或嫉刘备之声名……耳濡目染之下,自己这个对刘备本来毫无了解的战将,竟然亦对刘备种种事件了如指掌:幼年丧父,家贫奉母,拜师卢植,郑门立雪,独创格物,灭蝗平疫,诣阙上书,狱中写诗,平乱庐江……再然后,黄巾崛起,转战凉州,对抗董卓,独领青州……
这么一个有孝行、有品德、有能力的人,说实话,吕布在心底深处也是很佩服甚至是嫉妒的。虽然他从未表现出来过。
刚才吕布就在想,真若屈居袁氏之下,他还真有些不大愿意,袁本初家大业大,他去了未免受其轻视。袁公路蝉儿一介女流都知道此人不会长久,他又岂会往投之?至于洛阳,他其实是想去的,但身边这点人马,他实在是不敢去冒险了。从并州一路追随到现在的老兄弟们,就只剩下这点了。他又怎能忍心带着他们去送死?
至于关东诸侯,江东、益州、幽州太远,袁氏他不想去,洛阳不太敢去,刘表已然拒之,数来数去,这天下之大,似乎无他吕布容身之地了?曹操已经被他选择性的给遗忘了,实在是曹操新得兖州之时吕布在长安正神经紧张的谋划诛董,关山阻隔,他还不知道刘岱已死,曹操入主兖州之事。至于张邈、张超等地方诸侯,吕布压根就没放在眼中。
吕布长叹一声,看来还是蝉儿说得对,似乎刘玄德,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奈何青州道远乎!
吕布见貂蝉在旁垂首不语,便道:“蝉儿所言,深得吾心。刘玄德,与吾同起边地,吾亦素敬之。奈何道远而军粮渐尽,闻刘玄德甚爱民,否则吾必一路挱掠而至青州也!”
吕布对貂蝉说他很佩服刘备,这倒是他的真心话。《英雄记》亦有载,吕布与曹操争兖州失败,往奔刘备,见了刘备,便很尊敬。史载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让刘备坐在自己床上,然后叫了妻子出来让妻子拜见刘备,并酌酒饮食。至于是不是向刘备卖好,让刘备收留他,那就不得而知了。
貂蝉眼睛一亮,笑道:“将军欲往青州,何愁无军粮,荆州富足,刘景升虽拒将军,恐亦不愿将军相助袁公路。将军不如借粮,其必有应。”
吕布转念一想,不错,先去敲诈刘表,再去敲诈袁术。谁不给粮老子就说要去助谁。这家伙,总是利字当先,喜欢乱来。所以说,好的计策或想法,总被吕布给弄歪。
临睡前,貂蝉轻轻的一声:“在妾身心里,将军永远是大英雄。”把吕布弄得满血复活,打了鸡血似的……
第二日吕布神清气爽的召集众将议事。众将还在疑虑,将军昨天还怒发冲冠,今天怎么这么高兴?便见吕布开言便石破天惊:“吾昨夜静思,颇有所得。今欲引军往北,至青州而投刘玄德。诸位以为如何?”
众将皆惊,怎么?昨日才说要去投袁术打刘表,以报昨日之辱,今天怎么就要去青州了?惊完之后,便是喜了。人的名,树的影。刘备在大汉,那真的是一块金字招牌。到他那去,大家都愿意,听说薪资高,待遇好,养老全包……不过,欢喜之后,大家又愁眉苦脸了,刘备那好是好,只是他能收留咱们吗?还有,从荆州到青州,路途遥远,这缺衣少食的,怎么去?
吕布见大家听说去刘备那后,都挺高兴。自己心中也轻吁了一口气。自己当初背丁原而随董卓,大家虽然不说,但他知道,诸将心中还是有想法的。不过这种想法被加官晋爵给强压了下来罢了。现在自己选的靠山,大家都满意,看来自己是不用担心众将造反了。
见众将犹疑,便问之。张辽等将心中所思一并道出。吕布哈哈笑道:“刘玄德性宽厚,能容人,声远望隆,我等无大错,且于国有大功,其如何不能纳我?”又把貂蝉昨晚所言借粮之计给说了。
于是众将忧虑尽散。一时之间,不禁憧憬日后的岁月来。闻刘玄德自统兵以来,无一败绩,自己等这班战将往投其麾下,到时辅佐主公,在这乱世东征西讨,成就一番大事业,未来封侯拜将亦不远矣!
吕布亦是颇为高兴,昨晚他和貂蝉运动之后,两人又探讨了一番在大汉,臣择君的重要性。选个好老板,对吕布来说真的很重要。董卓要不是脾气不好,经常对吕布不是动手就是动口,吕布也不会那么容易被王允拉拢……
经过两人认真的分析后,两人一致认为,在大汉,有能力、有资格统率吕布的,除了刘备,再无他人。
在曾经的大汉第一强企业董氏麾下打过工的吕布,眼光自然也是暴涨。观天下诸侯,唯刘备之才干威望能与董氏相抗而不落下风。至于刘备年纪比自己小多了这一点,吕布丝毫不在意。太平盛世才讲资历资格,在乱世,谁拳头大、谁有能力,谁就是老大。要知道,吕布也是唯拳头论的。
远在青州的刘备压根就不知道,有个超大的烫手山芋,马上就要落到自己手上了。
;





汉皇刘备 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议起兵
感谢书友随风逍遥う、书友天外猫王的打赏。
初平三年(建安二年)夏六月,李傕、郭汜等将兵攻破长安,大掠数日。百官公卿自司徒王允以下死难者计有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司隶校尉黄琬、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等大臣。至于吏民死难者,不计其数。
李傕等既破长安,于朱雀门诣兵逼迫天子。长安天子无法,乃使李催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然后就开始论功行赏了,最后李、郭、樊三人共秉朝政,使张济出屯弘农。为免张济不满,又迁其侄张绣为建忠将军、封宣威侯。另使贾诩为左冯翊,欲封侯。贾诩力拒之,道:“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之,于是又欲以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辞之:“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推来让去,最后贾诩只接受了尚书一职。
自王允、吕布谋诛董卓,至凉州兵反,吕布出奔、王允身死。其间数月,关东诸侯虽知长安剧变,却对此不闻不问。初,刘备在青州,闻凉州诸将反,叹道:“凉州内乱,自顾不暇,若遣一上将,率精兵入关,则关中、凉州悉可定也。”
于是召群臣以及学院诸儒议此事。座中,刘备道:“诸君,今闻董卓死,关中乱。吾欲请旨天子,诏令天下诸侯率兵西向,一举而定天下,可乎?”
诸人闻言大喜,这些人,虽然对先帝、对董卓恨之入骨,但对大汉却仍有着浓烈入骨的情感。刘备此言,正合其意。若天子降旨,诸侯起兵,到时大汉将又重新一统,不复当下之分崩离析。眼见大汉辉煌可重现,诸臣纷纷表示赞同。坐间,荀彧道:“主公此意甚佳,若诸侯不应,当如何?”
刘备振衣而起,胸中豪气顿生,睥睨而视,乃道:“诸侯不应,我当自请兵入关中!”
于是在刘备授意下,荀彧润色的一篇奏章飞速传往洛阳:“广阳侯、青州牧臣刘备;前尚书臣卢植;前九江太守臣边让;博士臣郑玄;北海相臣孔融等,禀奏陛下:国家既遭董卓,重以李、郭之祸,乃使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搢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自起兵已来,于兹三年,州郡转相顾望,未有奋击之功,而互争私变,更相疑惑。臣等并共谘诹,议消国难。请旨诏令诸侯,故相率厉,简选精悍,直旨长安。以平祸乱,中兴大汉!伏惟陛下明鉴。”
刘备又亲书数信,使传之冀州袁绍、幽州刘虞、公孙瓒、兖州曹操、荆州刘表等处。说明利害,劝说其等一起上表朝廷,说服天子。
奏表到了洛阳,尚书台转呈入禁中。天子一看,怦然心动之余,又忽然想起今年年初时他曾留老将朱儁奏对。当时他便想以军国之事托之以朱儁,谁曾想朱儁却向他保举刘备。自己心中稍有犹豫,便向母后请计,谁曾想母后一口否决。
当时母亲之言犹在耳:“长安,可还有一位天子在,若刘备灭了董贼,挟了你弟弟,你待如何?”
想到这句戳心的话,天子便不免肝疼……
他便是知道刘备一片丹心,却也不敢赌。贵为天子,虽然如今的大汉之主不像他父皇时那么风光、那么权势无双。可却也比起他之前的岁月来,要好得多。最起码,衣食无忧,还有宫中诸多美色任他享用。他不敢相信他的皇弟在长安做了天子许久后,会舍得放弃这一切。若是他的好皇弟,在关东将帅入长安后,大肆拉拢……
天子不敢想下去了,皇弟自幼比他聪慧,深得先帝喜爱,如今又在帝位上待了数年,自然不缺人拥护,若是其再得将士之心,到时以西伐东。为之奈何?别说诸侯到时肯定会支持自己,这话谁会信?
自古以来,争夺皇权的失败者,无一例外,下场都极惨。除了东海恭王强,可是他毕竟是自己主动放弃太子之位的,因为去就有礼,反而被世祖光武皇帝大肆加封其食邑。若是自己失败了,只怕留给自己的,就是三尺白绫,一壶鸠酒罢?
天子迟疑了,犹豫了,退缩了。于是,他把此本奏章给压了下来。可是没几天,荆州牧刘表、幽州牧刘虞、徐州牧陶谦、兖州牧曹操的奏章雪片般飞来。都是赞同刘备此论,欲让朝廷兴兵。天子想压也压不住了。于是只好大会群臣,以商其事。
刘备在青州,心中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又盼着天子下诏,着令诸侯起兵。又有那么一丝丝期盼天子放弃的念头。
刘备此举,不是哗众取宠。他便是想借此举,向天下人证明,他不是那种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是心忧天下的汉臣。若是天子有胆魄,诏令诸侯起兵西向,刘备便也决定了,一定尽起精锐,全力向西。剿平乱贼,讨伐不臣,使四海归一,大汉再兴。若是天子面临大好机会,仍然举棋不定,退缩不前。那么,天子将失天下人望。而他也算对大汉仁至义尽。从此将不再有丝毫顾虑。
洛阳朝堂,诸臣议起兵之论,人心各一,言论纷纷。有建议起兵的,有建议暂观其变的。老臣朱儁一力主张起兵,或许是年初的时候被天子弄怕了,朱儁亲自站了出来,道:“若陛下有西向之心,老臣甘为帅臣,率精锐之众,为陛下收关中、定凉州,使国家复一,大汉中兴!”
朱儁之前向天子举荐刘备,但天子反而迟疑。朱儁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他能肯定的是,天子在忌惮刘备。那么,为了坚定天子之心,他不顾年迈,亲自请战,要披挂上阵。此拳拳之心,实在罕见。
在当时的洛阳大臣,皆为董卓掳走之后,在如今的洛阳,朱儁已经是数一数二的老资格。他一站出来,其他人便不再议论了。反正出兵也好,打仗也罢,都是诸侯的事。洛阳朝廷如今要兵没兵,要粮没粮,除了大批量的爵位外,还能损失什么?如此惠而不费的事情,还讨论什么,随便天子怎么决定了。
天子见朱儁站了出来,不知怎的便又想起今年年初之事,忽觉一阵心烦,便道:“诸卿且退,此事改日再议。退朝。”
朱儁闻言心中一愣,兵贵神速,不早日定下来,再拖一拖,搞不好事情又有变。于是便欲再言,却见天子已然起身,转向后殿去了。
朱儁跺了跺脚,毕竟不甘心,于是复往后殿追去。行至途中,却被一位小黄门给拦了下来,满脸堆笑的道:“朱老将军,陛下有言,身体不适,还请老将军回返。”
皇帝不见朱儁,却是去见何太后去了。途中,皇帝心中也是心乱如麻,想着建立宏伟帝业,又怕冒了风险到时什么都没有了。便边行边问随侍道:“殿中此事,汝等以为如何?”
身边随侍宦者低声道:“奴婢不懂政事。不过奴婢觉得兵者,国之大事也,还是慎重点好。长安那边音信全无,谁知道成什么样儿了。要是这边陛下一下旨,那边却已经不乱了。到时枉费国家钱财,进退不得,那可就……”拿眼偷看皇帝脸色不渝。又立马请罪:“奴婢胡言乱语,还请陛下恕罪。”
天子挥了挥手,道:“罢了,是朕问汝的,汝有何罪。且前头引路罢。”
见了太后,太后冷笑一声,道:“皇帝,为何刘备与朱儁念念不忘进军长安?是心忧天下,还是心忧长安那位你的好皇弟?”
这可是诛心之言了,天子倒也不想冤枉别人,于是辩解道:“母后,天下诸侯也多有响应者。”
何太后哼了一哼道:“刘备未上书之前,可曾有诸侯论及此事?益州刘焉为何独不参与此事?扬州刺史又何在?皇帝,你想过没有。起兵西向,成功了,天下人念及的是刘备等人的功劳。失败了,将又会归罪于天子。更何况,真成功解救了你的那位皇弟,到时诸侯尽西,而洛阳空虚。万一有变,将置我母子两人于何地?”
天子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何太后循循善诱:“此我天家之事,东一帝也好,西一帝也罢,都是先帝,你父皇的骨血。不管怎样,这天下,仍然还是大汉的天下!可是皇帝你可曾想过,要是你失去了这天子之位,下场会如何?”
天子沉默不言。
太后又道:“将心比心,让你那位好皇弟放弃帝位,你觉得他是否愿意?你皇弟生母,当年被哀家处死,他心中就不怨、不恨?”
天子心中翻腾,要皇弟放弃帝位,他怎么可能会答应?换作自己,也绝无可能答应!真如母后所言,此事有大风险,还不如保持现状,最起码,自己与母后的安危有保障。说不定,凉州反兵贼性大发,一不小心便把皇弟给……天子心中邪恶的想道。
;




汉皇刘备 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归来
感谢书友天外猫王、等更耗青春、狮之心666的打赏。
数日后,有诏往青州来,询问刘备,若举兵,何人可为元帅之臣?刘备当即回复天使,道朱儁朱公伟两朝元勋,功业惊人,可为帅臣,自己则甘为朱公伟之副。
天使回朝,如实禀报天子。天子闻后,心中迟疑不定。朱儁在朕面前保举刘备,刘备又向朕保举朱儁,此二人,莫非私下有勾结乎?一念至此,天子坐都有些坐不稳了。朱儁元勋老臣,威望素著。刘备地方诸侯,执掌一州。此两人要达成什么协议……天子又在自己吓自己了,他已经不敢再想象下去了。
又数日,天子忽临朝,言西方情形不明,贸然举兵,徒损国力,此议暂且搁置。朱儁忿然,道:“陛下不顾我汉家基业乎?”
天子淡然对道:“此天下非我刘氏之天下乎?朱公多虑了。”
朱儁第一次尝到了热脸贴人冷屁股是什么滋味。散朝之后,这位老臣,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当日便递了表,称病不朝。
消息传到青州,刘备于殿中默然独坐了许久。其实他并不排斥做一个名臣,与天子、与众臣齐心协力,中兴大汉,然后留下一段君臣相得的动人青史。毕竟争霸很累,也很有风险。可惜,天子不给他这个机会。也好,这次,天下人,包括自己麾下的诸臣,应该看清楚了朝廷和天子,是个什么德性了罢?是不是非常的失望?到时自己动作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他们应该不会再明里暗里的劝阻了罢?
思绪翻飞,良久,刘备才长叹一声,独自返回居所。以后,这大汉帝国的传承,全靠自己了!刘备脚步,不禁又凝重了几分。
后来史书把这一段描述得很生动:时帝为青州牧,建言起兵复凉。数臣附议而上独不许。帝闻此,黯然垂泪,独坐达旦。天下闻之哗然,于是人心归于帝,以为帝乃大汉之终望也……
事实上也是如此。卢植、边让、郑玄等一干老臣闻言皆是默然不语。但他们也不好多说,毕竟已经退出政坛,专心学术。至于孔融、荀彧、管宁、崔琰、简雍等,皆忿然不已。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可惜天子不纳忠良之言。余怒未消之余,也在心中暗暗思考,天子、太后如此昏暗,是不是换个皇帝会好点?
要知道,换皇帝的想法,已经不是士大夫们第一次的想法了。当年汉灵帝胡搞瞎搞,搞得天下民怨四起,以致有黄巾之乱,后来就有冀州刺史王芬与太傅陈蕃之子陈逸等人密谋废帝以立合肥侯。结果这事没干成,事败王芬自杀了。后来在前几年,天下诸侯讨董的时候,袁绍也与诸侯商量,迎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道是国有长君,乃大汉之福。结果这事也没成,一是袁术等人坚决反对,二是刘虞吓坏了,也坚决反对。
但是,换皇帝的想法,可是时常在士人们心头泛起的。百姓也是如此。一如千年之后,百姓觉得某官不好,便会怨言,换成谁谁谁便好了。尤其是在董卓带头起了个坏作用后,诸侯们忽然发现,天子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尊贵不可侵犯的了,只要有这个能力,只要你强大到一定程度,想换个天子,说换也就换了……
话转回来,天下诸州闻得天子否决了诸侯起兵西向的提议。吏民们真的是大失所望。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分裂的国家,可是这么好的机会,却被他们的皇帝给放弃。于是民怨沸腾,流言四起。在一片乱糟糟中,吏民们便在想,要是能有一个雄才大略、英明神武、最好还仁慈宽厚的天子来拯救大汉、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就好了。闲极无聊中,便掰着手指头想,天下皇族,谁人能当此重任?
分封天下的诸侯国中,各皇族在历次动乱中,死的死,逃的逃,更多的是在封国鱼肉百姓。此等人忽略不计。那么在地方实力派中,刘虞、刘焉与刘备这三人,便如同宝珠般引人注目。
刘虞的血脉最近,他是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焉与刘备远点。刘焉是孝景皇帝四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刘备则是孝景皇帝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至于光武帝,则是孝景皇帝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当然,刘虞与刘焉运气比较好,历代都有人出仕,封赏不断。至于刘备就寒酸多了,他家没落已经百多年了。在涿县,除了个宗亲的名头,基本上也就和普通人家没啥区别了。
不过众人发现,这三人中,也还就偏偏刘备能力最强、名声最好。最关键的是,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而不像刘焉、刘虞已经垂垂老矣。至于刘焉、刘虞之子,普普通通,不说也罢。
于是百姓们便开始思绪乱飞,想象着要是青州牧刘君侯成了大汉的天子,会如何会如何。不光百姓们如此想,便是官员们,心中也曾暗暗的有过这种念头。什么东西,都怕比较,也包括人。大家这一比较,坏了,刘君侯怎么比当今天子厉害这么多……
也就是天下局势崩坏,人心思齐,也就是天子不修德政,于是,这么一颗小种子,便暗藏在人们心底深处。若是再有风云起,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破土而出,生根发芽。
当然,刘备是不知道外面这些流言的。就算知道,只怕也只会置之一笑。现在的他,已经很满足。因为他发现,麾下诸臣,现在已经是实打实的一心一意为他、为整个青州谋发展了。之前虽然也很用心,但刘备总觉得要是洛阳一道诏令,搞不好几个家伙就要舍他去侍奉君王了。如今他再也不用担心啦!
七月的田间,太阳炙烤着大地,刘备率了众臣,汗流浃背的在郊外视察农田。前世今生,两世为人,便纵然他上辈子是个农村娃,刘备依然不怎么懂农事。毕竟在前世,他小的时候家里还种地,等他读书、毕业、工作,再回家时,农村的田地基本上都荒了,农民们也早就不靠田地吃饭了,那个物质社会,靠田地吃饭,迟早得饿死,基本上村子里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所以刘备对农事,真的几乎是一窍不通。
在大汉,他更加不懂了。以至于在去年,还差点闹出笑话。当时刘备问麾下,青州水稻田的产量。弄得麾下掾吏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在青州,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只种粟和麦子。收完粟谷,再种麦子。至于水稻,不是没人种,是非常非常少。从此以后,刘备对于农事,基本上只听,不再胡乱发表看法。。。。。。
这次来看农田的情况,是因为麾下有臣汇报,近来天气异常,连月不雨,恐影响农田产量。虽然粟谷耐旱,但并不是说它不需要水分。于是刘备便率了众人,出城巡视。这仔细一看,刘备就发现了一个状况,水利设施严重滞后。水渠水沟的虽然有,但是极少。而后断断续续的毫无规划。很多田地,都是在田地旁边打一口深井,然后大家汲水浇地。
形势很严峻呐,刘备深吸了一口气,回转头来,打算好好和工曹从事说说,关于水源、水渠规划设计的问题。正欲开言,便见前方一骑滚滚而来,卷起身后一道黄烟。
众臣闻得身后响动,皆回望之。待得骑士前来,刘恪来报:“主公,管将军已返城,随行而来有蔡中郎一家与王司徒家眷……”
闻得蔡邕终于到了青州,刘备大喜过望,不过听完,却又一脸古怪,管亥怎么把王允家小都给弄来了?
心中存疑,于是便道:“今日且到此处,诸位且随我返城,蔡伯喈来也!”
众人闻言,不禁惊异,主公竟然遣人返长安,护蔡邕东返而来。不过这里这些人,都是年轻一辈,久闻蔡邕之文名,不禁有些雀跃,于是皆翻身上马,一路随刘备返城。
到了北门,刘备正欲入城,却见道旁立着一行人马,身后车辆十数,面带倦色,一身风尘。刘备眼睛一扫,便见到了头前站着的蔡邕。立忙翻身下马,迎了上去。欢笑道:“伯父!既来此,如何不入城?”
蔡邕一脸微笑,看着脸带笑容,英姿勃勃的刘备朝自己走了过来,便连忙迎了出去,一揖到地,道:“玄德两番相救之恩,老夫感激涕零,自觉粉身碎骨,无以为报矣!”
1...8485868788...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