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这,就是大大小小的盗匪团伙的真实想法。当然,也有那些自持人多势众,不怕刘备的。比如寇乱数州的黄巾余孽。又比如来去如风,怱隐怱没,让人猜不透行踪的马匪们……
青州的官吏百姓们,却是一面倒的为刘备欢呼呐喊。自中平年间黄巾之乱以来,青州境内便再也不得安宁。虽然也有无数官员奋起杀贼,奈何贼势甚大,各郡县又无统一指挥,于是黄巾余孽也好,马匪也好,盗贼也来,一茬茬的来了,把一个好好的青州大地,硬生生的搅得焦土片片,尸骨成山。
如今刘备身为青州牧,手握纵横一时未尝一败的精锐大军,下令全州剿匪,如何让吏民们不喜?就算是居住在城池里面的人,也不能一辈子不出城不是?城外的土地,庄园,总不能都不要了不是?
更何况,有揭发举报线索的,还有重赏。料想以刘备的声望,总不能糊弄咱平民百姓罢?于是,百姓们沸腾了。每天闲下来无事,便到处打听盗贼的信息,期望能发一笔横财的人大有人在。更不用说那些家里曾经被盗匪祸害过的人们了。他们四处奔走,尽心尽力,免费充当着刘备的耳目,不图赏赐,只求刘备能为他们报仇。
平原交给了关羽,东莱交给了范明、刘恪。于是济南、乐安、北海,剩余三将各率本部前往。至于齐国,因为是刺史州牧的治所,又居青州之中,向来少有兵乱贼踪,于是刘备便率了三千蛮兵,亲自坐镇。
刘备与荀彧是何等人,早就算到了盗贼们的种种反应。众将到了地方后,先是与当地官府配合,定点拔除那些名声在外、祸乱一方的团伙。把境内有固定据点的盗匪剿灭之后,便发动百姓,招募青壮,开始用人海战术这个笨办法来对付那些到处流窜的其他贼寇。就算不能立即击杀,也要把他们驱赶到一块。然后聚而歼之。
于是,一场被后世史家所称颂的青州剿匪之战开始了。后世史家们以极其热情的言辞,赞颂了这次正义之战:“发生在西元191年的青州剿匪,是汉帝国首次大规模发动人民群众,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的一场与各路匪寇进行的战争。时任青州牧的刘备,在此次战争中,首次倡导并发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在以后的争霸天下的历程中,屡次使用。使得他提出的以人为本、为生民立命等先进儒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并逐步完善。这也就是我们华夏自刘备以后,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重要地位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华夏现在的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口号的源头……”
事实证明,只要官府动了真格的,任何贼寇都抵挡不住。有组织有规模战斗力爆表的合法武装集团,谁挡得住?敢反抗的,杀!逃窜远方的,追杀!龟缩在深山老林据点不出的,放火烧山,围杀!
论力量、论速度、论情报、论组织纪律……方方面面,贼寇们全部完败,于是,青州境内,一时之间,血流成河。每天都有无数人头堆在城外,供来往行人观看。每天都有无数贼寇,被当众斩首,震慑一方。无数百姓为之拍手称快。哪怕是筑成的京观再恐怖再吓人,也阻止不了无数百姓前往观看。这些死掉的,都是曾经纵横一方的大盗。他们死得越多,百姓就越欢快。因为这说明,以后青州会很安全。
一些幸存下来的漏网之鱼,现在成了惊弓之鸟。除了死命逃窜,他们已经想不出青州境内的哪一个地方,还能够供他们落脚。村、里、亭、乡,已经组织了无数青壮来回巡弋,发现陌生人,就会围起来询问。发现人多的团伙,就会立马示警戒备。已经有不少好手折在这些平时他们想杀就杀想辱就辱的百姓手中了……
逃吧,拼命逃,逃得比其他人快就行了。逃出青州,就能活了。
可惜,等待他们的,是天罗地网。张飞在济南、严颜在乐安、关羽在平原,三军严阵以待,三面夹击。于是黄河渡口,尸骨延绵、死伤遍地。无数人惊骇慌乱之下,自相践踏,坠河而死。
北海,因为北海地盘大,黄巾为乱者众多,于是刘备把另一员大将黄忠,给派遣到了这里。在北海相孔融不遗余力的配合下,北海黄巾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在高密被围。
黄巾营中,各大头领聚在一块,脸上因为连续数天军粮不济而显得有些油水不足。众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人便道:“大哥,咱们降了罢,这日子,要过不下去咧。”
随着他的声音,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主座上的一条大汉。这条大汉,好雄壮。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件袍子随随便便的披在身上,腰间扣着一条不知哪抢来的玉带,头上发鬓散乱,以黄布裹之,眉如扫帚,眼似铜铃。狮鼻阔口,面容不怒自威。正是那黄巾主将管亥。
管亥见大伙儿都看着自己,怒骂一声,道:“入他娘,老子自在家中快活,你们这帮混球拉了老子入伙当这鸟黄巾。刚没快活几天,官兵一来打不赢了又要投降?”
于是便有人陪笑道:“大哥,这不是咱哥几个被贼官府欺负得活不下去了才入伙的么。再说了,大哥你当初答应得不是挺爽快?”
话没说完,管亥便顺手一个酒杯砸了过去,把那家伙吓得一跳就起来了。众人大声哄笑。笑完之后,又一脸愁容的看着管亥道:“老大,想个法子罢。外面来的是刘备的人马,太他娘的凶悍了。打起来完全不要命啊。”
管亥想了想,挠了挠头,问道:“要是不降,会怎么样?”
众人看白痴一样的看着管亥,尼玛粮都快断了不降就是死啊这还要问?当然,慑于管亥往日凶威,无一人敢作声。只有一个憨直的家伙,道:“老大,要是不降,赶紧就撒腿跑吧,不然就只能等死了。”
管亥长叹了一声,站了起来,一脸沉痛的道:“我管亥出道以来,素以仗义知名,如今危难之际,岂能弃兄弟们而去。不过形势紧急,外面官军严阵以待,我军危在旦夕,我决定今夜趁夜单身出营,往徐州求援,请徐州黄巾兄弟来救……”
话还没说完,便见众人大声高呼不可,更有人激动得冲了上来,抱住管亥大腿:“哥哥,大家实在不忍哥哥冒生死之险呐!哥哥还是带领我们大家降了罢。听说刘青州素来仁厚,我等并不曾滥杀无辜,想来刘青州也会轻饶我等,还请哥哥为大伙儿做主啊!”心中却是想道,你功夫最高,趁夜出营,一个人溜了,大家伙怎么办?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众人一样心思,跪了一地。于是管亥老脸微红,咳嗽一声道:“既然你们一意要降,那将来官兵要向我们下手,你等须不得怨我。”
众人异口同声:“生死由命,绝不怨哥哥!”
于是,管亥率黄巾数万,出降黄忠。
东莱,范明、刘恪、太史慈,这一路人马,最为强势。既有范明这种允文允武的地头蛇,又有所向披靡的刘恪、太史慈。于是大军到处,无论辽东军,还是东莱地面上的贼寇,无不望风而降。当然,也有不降的,不过他们都死了。
这一场剿匪之战,持续两个月,青州牧府付出钱粮军饷无数,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共斩贼首六万余级,收拢降者流民数十万,其中青壮几近十万。自此之后,青州境内,治安大好,贼寇几近绝迹。青州吏民,真正迎来了太平。
此战过后,刘备在青州,声望如日中天。得到了无数百姓的交口称赞。而就在大家为这次剿匪激动不已,自发庆祝的时候,刘备却一袭青衫,携了两位夫人,去了北海。
灭了青州群盗,是该拜见恩师郑玄的时候了。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二章 青州攻略 八
郑玄今年已经六十有五了,虽然人已苍老,尽显疲态,然则那一双眼眸,却仍然充满着睿智的光芒。郑玄这一生,被禁锢数十年,在仕途上几乎毫无作为。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党锢之祸,让郑玄绝迹仕途,只能闭门不出,沉醉于学问,最后却造就了华夏历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儒学宗师。
黄巾乱后,党禁解除。郑玄也得以获得政治上的自由。但其时他人已老,心已衰,不再对政治抱有任何幻想。而是一心传道,孜孜于学术,力求将自己一生所学传授下去。于是董卓征辟也好,袁绍举荐也好,他一概不就。只是在高密老家,授徒讲学。
这次刘备把青州贼寇一扫而空,然后携了家眷来北海探望恩师郑玄。让郑玄老怀大慰。刘备在郑玄门下时间,远远不及其他弟子。然则他以天纵之资崛起,如今已今贵为一方重臣。兼且刘备入仕以来,名望清誉,有口皆碑。有如此佳徒,郑玄如何不喜。郑玄政治上失意,刘备能够在仕途上如鱼得水,也能让他稍解心怀了。
室内茶香袅袅。郑玄安然于座,刘备却额头上隐有汗珠,稍显狼狈。郑玄长叹一声,道:“玄德,这些年,你的学问却是落下了。”
刘备用衣袖拭了拭汗珠,垂首道:“老师说得是,这些年弟子忙于琐事,疏于学问。不知不觉间,退步了。”
郑玄道:“昔年你曾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看来,你是做不到啦。”
刘备听出了郑玄语气中淡淡的失落,不由道:“老师,若天下太平无事,宇内海晏河清,弟子岂能不追随老师,穷究大道之本源,格尽万物之本质?然则国家纷乱,天子失权。诸侯自相攻伐,百姓流离失所。我乃汉室宗亲,堂堂男儿,又岂能坐视不管,安心于学问?老师,弟子昔年在太学,就我等儒门士子该当有何作为提出了四句观点。弟子资质愚钝,精力有限,只能取为万世开太平一句以自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啊!”
郑玄顿时为之动容,口中喃喃念叨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千年之后,戚大帅的一句诗,顿时击破了郑玄的心防。戚大帅当时,也是国家危难,海防不得安宁。于是戚大帅便立下远大志向,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他的这种明确心意、只求报国,不为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正是这个时代的儒门弟子所推崇、所赞赏的。郑玄亦不例外。
郑玄回过神来,再看刘备时,眼中便充满了赞叹和爱惜。他这个弟子,虽然这几年学问停滞不前,让他有些失望。但他有如此大胸怀、大志向,却是更值得自己赞赏的。而纵观刘备这些年,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很好,不愧是知行合一的提倡者。
而且郑玄也不是迂腐之人。在此乱世,一个儒学大家,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哪个意义更重要,自然不用多说。
于是接下来,师徒两人,相谈甚欢。只不过,郑玄对刘备意欲邀他出山之事,一直不答应。哪怕是刘备让他负责整个青州的学政,也是推辞不就。让刘备愁眉苦脸,无可奈何。
郑玄见刘备愁眉苦脸的,不由大笑,道:“好了,玄德,为师早已绝了仕途之念,只想在家整理旧著,删繁就简,汇编成书。以传后学。是以你不用多劝。不过我麾下弟子,你的同门,颇多俊彦,便看你敢不敢用了。”
刘备大喜,他不就等着郑玄这句话。于是便拜道:“还望老师指点!”
郑玄深思一会,缓缓道:“我门下弟子众多,现今于此者,有三人最为出色。北海孙公祐、清河崔季珪、乐安国子尼。孙公祐雍容风议,能言善辩;崔季珪风姿高朗、文武兼备;国子尼正直无私、谦恭节俭。此三人皆乃学问精深,品格清白之辈,可堪大用!”
刘备脑海里面一思索,孙乾就不说了,历史上就是跟随自己不离不弃的元老之臣,而国渊、崔琰这两人,皆是一时之选,都曾为曹操麾下高官。想不到这两人如今也在这里。嗯,不错不错,若捞了这三人回去,此行便不虚也。
于是刘备喜不自胜,连连拜谢郑玄。郑玄笑道:“你自去见他们罢,能不能让他们为你所用,就看你自己了。”
刘备告别郑玄,在郑玄门下童子的引领下,率先便去了孙乾所居之处。
孙乾孙公祐,北海人,最初被郑玄推荐给州里,后在徐州才跟了刘备,从此一生不离不弃,哪怕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亦随从周旋。这个人,从品格上来看,是经过考验的。于是刘备第一个,来拜访孙乾。
刘备来时,孙乾正在竹屋中读书。闻得青州牧来访,孙乾连忙出迎。两人分宾主坐下后,刘备兴致勃勃的看了看孙乾一屋子的书。问道:“公祐在老师门下,所治何书?”
孙乾答道:“回君侯所问,某在老师门下,治《礼》、《春秋》,稍通《诗》。”
刘备便捡了这几本书中几个他自己也觉得比较艰难的问题问了,孙乾别出机杼、对答如流。刘备见孙乾在自己这个州牧跟前亦气势不坠,风度翩翩,言谈清朗,毫无错失。不由心喜,暗道,此人可用。
于是便正色道:“公祐,我初来青州,欲在青州一展抱负,使青州百姓不再受战乱、饥荒之苦。然则青州百废待兴,我幕府各职使无人可用。实不相瞒,我此番来北海,便是向老师求助,老师向我举荐你。道你大才可用。今番一见,果然如此。公祐,可愿入我幕府,助我治理青州,一展平生所学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士子们千百年来通行的准则。更何况在这昏暗的乱世。学得一身本事,投靠一位明主,实施心中抱负,保全家眷亲族。这就是孙乾所追求向往的。如今机会来临,岂肯推之于门外?
于是孙乾起身,长揖到地,道:“固所愿也,北海孙公祐,拜见主公!”
刘备哈哈大笑,扶起孙乾,道:“我得公祐,如鱼得水也。”
虽然知道刘备有所夸大,但刘备的心意,却也颇让孙乾感动。
两人又坐着相谈了一会。刘备便问道:“公祐,老师还向我举荐崔季珪、国子尼,此二人你可相熟?”
孙乾莞尔,道:“主公,此二人,乃我往来之良友也。不劳主公前去,我自相请二人来见主公。”
刘备乃止,道:“我安坐于此,岂是求贤之道。同去,同去,公祐于前带路,引我去拜访两位贤人。”
孙乾笑着起身,心道,嗯,主公果然是个爱才的。
刘备不知方才是孙乾有意试探,跟在孙乾身后,一路往崔琰居所去了。
崔琰字季珪,清河人,清河崔氏,在这个时代便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家族了。当然,还远远不是几百年后的五姓七大门阀而已。
待见了崔琰,刘备这才知道,为什么史上的曹操在匈奴使者来拜见时,让崔琰冒充自己了。果然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的一代帅哥。据刘备目测,崔琰身高已过一米八,长得高大,又容貌如玉,丰采高雅。这颜值,按后世的标准来说,也简直是要爆表了。于是刘备就暗暗腹诽道:史上老曹赐死崔琰,是不是因为这家伙太帅了,又在曹操跟前天天晃,让老曹不爽了?
和崔琰相谈的过程,无疑是非常舒心,非常成功的。崔琰不似孙乾,崔家乃是大家族,历来出仕者络绎不绝。不过如今天下大乱,天子都出现了两位。崔家自然不会再一门心思往朝廷中央挤了。于是崔家子弟,目光便看向了天下诸侯。袁绍、刘备、袁术、刘表等人,都是他们的目标。
既然刘备来了北海,又亲自来拜访自己,姿态诚意十足。自己又为何要拒绝呢?崔琰对刘备早有耳闻,两人有同门渊源,更兼刘备名声又好,于是面对刘备伸过来的橄榄枝,崔琰欣然从命。
国渊国子尼,乐安郡人。与管宁、邴原相熟。刘备来见,还没说几句,刚透露了不日管宁、邴原将从幽州返还青州的消息。国渊便嚷嚷着要去青州了。倒让刘备一肚子的话憋着没说出来,好生郁闷。
又待了数日,临别时,刘备尤不甘心,于是灵机一动,眼珠子一转,对郑玄道:“老师,我意欲在青州重设学宫,邀天下大儒前来讲道。老师可有意乎?”
郑玄本以为刘备又欲邀自己出山,打算再度婉拒,想不到刘备竟然抛出这样一个消息来。于是郑玄身躯一震,眼中精芒闪动,望向刘备,道:“重设学宫?”
郑玄的反应,刘备都看在眼里,暗笑道:“对啊,临菑稷门曾有稷下学宫,其时诸子争鸣,百花齐放。各派思想于此汇聚交流,为一时之盛,名播天下。弟子执掌青州,亦有意重现当时盛况。邀请大贤通儒,讲学于此。兴我青州学术、教化一方……”
刘备还没说完,郑玄便激动的道:“此乃大功德也,玄德若果真行此事,老夫愿助一臂之力。”
刘备闻言,暗中一笑,道:成了!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三章 刘青州再得良将
来的时候,刘备只有家眷亲兵。走的时候,却是浩浩荡荡一大群。黄忠既平北海,自然是不愿再留此地,刚好刘备要回去,便率军一路护送。
不过,队伍中,却是多了数千青壮。这些人,都是黄巾请降后,黄忠依刘备之令,遴选出来的无家室拖累的光棍汉子。其他拖家带口的,被刘备着令孔融就地安置了。这些青壮的带头大哥,赫然就是管亥。
话说那日黄忠逼降了黄巾,刚好刘备一行到北海来访郑玄。于是黄忠上书,降军如何处理。刘备一门心思想到郑玄口袋里挖人,便不耐烦的回信道,诛首恶及罪大恶极者,余皆不究。
黄忠拿到书信,便依此行事。好嘛,管亥等一伙人,都是黄巾头目,妥妥的被划在首恶之列。这下管亥傻眼了。如今投降了,在降兵营,衣甲、兵刃一概皆无,就是想煽动大家伙一起越狱,也没人跟随呀。管亥又看了看四周的箭塔上,那兵卒锐利的眼神和冰冷的锋矢之后,便迅速放弃了这个打算。
思来想去,绞尽脑汁,管亥都无法可想。眼看着砍头的“黄道吉日”就要到了。管亥在营中长叹一声,道:“某管亥虽算不得什么英雄,好歹也是纵横县乡的好汉,莫非此番就要默默无闻的死在此处,真是不甘哪!”
身后,几个小兄弟凑了过来,方喊了一声管老大。管亥便回头没好气的怒骂道:“入他娘的,你等几个泼才还敢过来,若那日听了老子的撒腿就跑,又岂会今日待在这鸟地方等死?”
几个小兄弟被骂得面红耳赤,管亥乱发了一通脾气,火气稍泄,便道:“还有甚事?”
几个家伙你推我挤的,最后在管亥忍不住爆发的时候,总算有个家伙开言了:“老大,或许我们还有救!”
管亥闻言,顿时来了精神,一把扯住那人胸襟,兴奋的道:“讲!”
那人苦着脸,道:“老大你先放手,快勒死我了。”
管亥闻言,讷讷的把蒲扇般的大手松开。那人揉了揉胸口,道:“老大,前几日我闲来无事,听到巡弋的兵卒低声交谈,他们的主公青州牧刘备,如今就在高密,来这拜访郑康成,听说,刘备曾经是郑康成门下弟子。”
管亥浓眉一皱,道:“刘备是郑康成弟子关老子鸟事,老子问你如何逃命!”
那人一脸冤屈,高声道:“老大,我说的就是活命的法子啊。你忘了,我们于郑康成有恩啊。当时兄弟们在北海劫掠四方,可是唯一放过了高密郑家啊,兄长!”
管亥反应过来了,若有所思的道:“你的意思是?”
那人连连点头,道:“老大,若郑康成能为我们说上一句话,那刘备岂有不从之理?”
管亥大喜,生死关头,也顾不得什么好汉的脸面,也顾不得自己是否挟恩图报了,于是对着外面大叫:“来人呐!来人呐!”
管亥几个,因为罪在见诛,所以都被关在栅笼里。他这一嚷嚷,便立马有人走了过来,不耐烦的问道:“尔等又有何事?”
管亥整了整衣襟,咳嗽一声,一脸严肃的道:“某有要事禀报。闻得刘青州来访康成公,我几人曾有恩于康成公。若数日后我等人头落地,日后康成公得知,免不了心中愧疚。还望这位将军速速报予刘青州,切莫作让康成公不快之事。”
那外面的小校听了,似笑非笑,心道,这人看似粗莽,倒也挺会说话,明明是自己欲求活命,却说得如此这般。也罢,宁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且先报上去罢。
于是这事,就这么一层层的报了上去。恰好黄忠与孔融正在刘备处议事。黄忠得闻此事,便看向刘备,道:“主公,要不要提审这几人,问得仔细,再向康成公证实一下?”
刘备手一摆,轻笑道:“不必了,料想这几人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语来诈我,既然于老师有恩,便放了罢。恰好那遴选的数千黄巾青壮,无人率领。他等既为黄巾旧将,便还让他们做一个头领,统率这几千青壮一道回临菑罢。”管亥之名,刘备隐约有些印象,在他想来,这史上有名姓之人,总有可取之处,不如顺水推舟,收下来便是。
黄忠得令,便退了下去。房中只剩刘备与孔融。
孔融便开言了:“玄德,你自来青州,只见连番动用军队,陡耗钱粮,却未见有一善政施于百姓。天下虽乱,却切不可自持武力啊。穷兵黩武,必败之兆,史有明鉴,望玄德三思。”
这些日子,孔融与刘备混熟了,知道这位顶头上司性格是极好的。于是那大名士的毛病又犯了,不尊称刘君侯,反而是大大咧咧的以字相称了。
刘备闻言,便道:“文举此言差矣。我动用军队,所为何事?为剿贼也。我来青州之时,青州之境,黄巾余孽暂且不论,大小贼寇多如牛毛。商路断绝,百姓惶惶。若此患不除,百姓不安,如何施政?如今大军纵横六郡,黄巾也好,盗匪也罢,全皆灰飞烟灭,纵有遗漏,也全都潜踪绝迹,不敢为祸。一州之境,百姓皆安。接下来,便是我青州牧府大施拳脚,颁布政令之时也。文举以为如何?”
孔融听了,长叹一声,尤自道:“玄德此举虽无差错,然则我见青州境内人头滚滚,尸山血海,总是不好。上天有好生之德,玄德切记啊!”
刘备听了,哭笑不得。他总算明白孔融的性子了。这家伙,文章一流自然不用多说,否则也不会在历史上名列建安七子了。但性格真的不是很好。他自己出自名门,却偏偏要与权贵对着干。在杨赐门下为宾客时,惹怒何进;董卓上台了,又惹董卓不高兴,本来按董卓的性格,一剑斩了孔融才是正经,碍于孔融名声,一脚把他踢到黄巾肆虐的青州来任北海相,让他来这里送死;后来到了朝中,又老是抨击时政、讥笑曹操,曹操当时大权独握,哪里肯干,于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孔融满门尽诛。一代文豪,就此陨落,真是可悲可叹。
1...7071727374...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