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华东之雄
现在,是上午十点,距离英国人的战争威胁,还有一个小时。
希瑞克,一身戎装,进入了国会。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会大厦里,到处都飘荡着希瑞克的声音:“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我们最敬爱的元首,带领着德国,从最低落的魏玛共和国时代走出来,成为现在最强大的第三帝国,但是,他却被波兰人暗杀了,面对着这种行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用战争,用一场彻底灭绝波兰的战争,来告诉波兰人,他们的行径,是可耻的!”
“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
下面,是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骤雨般的掌声,议员们狂热地欢呼着。
勃劳希奇看楞了,其他的军官,也都看楞了,以前,那个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跟在元首后面的人物,不仅仅有出色的策划能力,有敢于在战场上指挥军队的勇气,有卓越的远见,而现在,还有和元首一样的煽动能力。
站立在主席台上的希瑞克,身上,闪现着和帝国元首同样的东西。
似乎,帝国的元首并没有离开,而是重新转到了希瑞克的身上。
这一刻,勃劳希奇知道,帝国,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在国会的宣讲,就是希瑞克对英法的态度,英法要宣战,那就宣战!
在结束了演讲之后,希瑞克没有返回元首府,他乘坐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
列车在晃动着,车厢里,都是用柔软的牛皮包裹着的,此时,一名高大的美国人,正坐在希瑞克的对面。
“希瑞克元首,当十几年前,我们在美国见面的时候,就知道您必然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对面的人,正在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希瑞克:“我们洛克菲勒公司,一直都是支持您的。”
洛克菲勒公司,眼前的人,就是洛克菲勒公司在欧洲的代理人,约翰-洛克菲勒。
两人,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见过面了,就是那次的希瑞克的美洲之行,秘密地访问了很多公司,除了修斯公司,福特公司之外,还有一些垄断巨头,比如洛克菲勒。
现在的美国,并不怎么排斥德国,甚至,美国是在暗中支持德国的。
当初,希特勒一手抓建设,提供就业岗位,彻底地将德国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很多人都奇怪,希特勒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其中一部分,当然是打劫犹太人,那些犹太资本家,为富不仁,在这种时候,还在吸取帝国的血液,打劫他们,理所应当。
同时,还有很大的缺口,这些缺口,都是美国的垄断财阀们补充上来的,不错,就是他们,给德国提供了高额的借贷。让德国度过了这个时期,重新强大起来。
在二战中,美国开始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加入到二战中来,力挺英国,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在美国,很多人都觉得,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战争,和美国没有任何的关系,新大陆活新大陆的,旧大陆活旧大陆的,两不相干。





第三帝国 第三百四十二章 洛克菲勒公司(加更)
而且,他们还有隔岸观火的意味。
比如,一战后,德国战败,当时是打算把德国削弱到彻底没有战争能力的,但是,凡尔赛条约上,美国人没有签字,在他们眼里,这个条约,会让德国人记仇的。
而美国的资本家,一直都在帮助德国,在他们眼里,英法的强大,是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最好让欧洲大陆战火不断,美国才能够崛起,能够强大。
所以,美国支持德国,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是带有这种色彩的。
而希瑞克,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种心理。
现在,德国打波兰,理直气壮,因为波兰人谋杀了德国的元首,如果德国不干仗,那德国就太软弱了,一直以来,德国都是不吝啬使用武力的。
这是德国和波兰的事,和其他国家无关,而英法,却要向德国宣战,这简直就是对德国的羞辱,德国除了应战,没有别的选择。
在美国,有很多的德裔,也有很多同情德国的美国人,在刻意的渲染下,这次的战争,德国是被迫的,德国是受害者,这比历史上的战争借口,还要充足得多。
希特勒都死了,德国发动战争,还有什么不正义吗?
波兰人,那是自取灭亡,而英法,是强盗逻辑,不分青红皂白地给波兰撑腰。
而继续看历史上,美国根本就不愿意和德国动武,最多就是给英国输血而已,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人才放弃了隔岸观火的看法。
当时,美国人的敌人,是日本人。
欧洲战场,还是不关美国的事的。
但是呢,希特勒这个狂妄的家伙,又相当的守信用,既然和日本结成了同盟,那就要按照同盟的协议,向美国宣战。
结果,德国和美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国家,就进入战争状态了。
现在,也和历史上不同,对希瑞克来说,和日本保持一定关系,是必要的,但是和日本结盟,甚至为了日本而向美国宣战,那是绝对得不偿失的。
所以,现在德国和日本,并不是盟友,德国也没必要将日本捆绑在战车上,在二战中,日本帮了德国什么?
最多,就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了美国,但是,如果美国不参与欧洲的战争,那还干德国什么事?
也许,最后美国还是要加入战争,而现在,希瑞克就是要阻挠美国加入战争的时间,尽量地向后拖。
斯福在他第一任任期里,与绥靖主义者的主张并没有什么本质分歧。在他的施政纲领中国内经济是第一位的,对外交只简单提一个“睦邻关系”,保住拉美后院不起火足矣。
这不仅仅为了迎合孤立主义势力,罗斯福本人也是一个灵活的务实主义者,并不介意握脏了手,在他上任不久就和苏联建交了,让欧洲自相钳制,何乐而不为呢。
在历史上,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那罗斯福根本就无法在国会里通过决议,正式地加入二战。
美国国内,观望的情绪一直都是很浓厚的,即使是罗斯福想要打仗,下面的人也不愿意,发战争财,才是那些垄断财阀们的最爱。
比如,眼前的洛克菲勒家族。
作为美国的石油家族,洛克菲勒和德国的关系非常好。
好到什么程度?哪怕是美国和德国相互宣战,洛克菲勒家族也在支持德国。
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一直到1944年初期还在向德国通过第三方国家出售原油和成品油等物资。想想吧,诺曼底登陆,美国大兵的尸体,在海峡里面把海水都染红了,洛克菲勒公司居然依旧在和敌国做生意。
甚至因为这些事,在二战后,联邦法官判定洛克菲勒犯了叛国罪。当然最后是不了了之。
而不仅仅是洛克菲勒集团,福特汽车公司,修斯公司,类似的公司,还有一大堆。
从希特勒掌握帝国的权力开始,杜邦财团与化学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财团及它控制的电报电话公司等等,争先恐后跟德国签下了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
在技术输出上,杜邦公司通过i. g.法本把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卖给德国;坦克润滑油的技术是从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发展空军的重要帮助来自于美孚在德国设立的一家飞机专用汽油厂;电报电话公司参加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
没有美国的帮助,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恐怕还要向后推很多年,所以,后世也有专门的阴谋论调在说,二战,完全就是美国主导的,通过二战,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没落了,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领头羊。
抛开这些不管,现在的希瑞克,将约翰-洛克菲勒邀请过来,当然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现在,我们的帝国元首,不幸遇难,为了给元首报仇,我们发动了这场战争,这一切,我们都是被迫的,没有想到,到这个时候,英法还在给罪恶的波兰撑腰,我们德国,绝对不会害怕任何的战争威胁。”希瑞克向约翰-洛克菲勒说道。
德国进入战争状态才好呢,这样的话,己方的财团,肯定还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约翰立刻向希瑞克表示理解,而且,代表洛克菲勒集团,对德国是绝对的支持。
“我们还记得,我们和洛克菲勒的第一笔债务,即将到期。”希瑞克说道:“我们德国,是信守承诺的,虽然是进入了战争状态,我们也会守信用的。所以,为了偿还这笔债务,我们决定,把利比亚的石油股份,出售百分之五给贵方,用来抵消这笔债务,贵方觉得如何?”
对于这个突然到来的惊喜,约翰-洛克菲勒,几乎都没有犹豫,立刻就点头:“这样的话,那自然是太好了!”
约翰-洛克菲勒当然知道,这百分之五的股份,其实并不多,但是,享有了这些股份之后,每年都可以获得高额的石油红利的分成,几年之后,就能回本,再过几年,就都是纯利润,绝对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第三帝国 第三百四十三章 拉美国上车
德国欠美国资本家的钱很多,这些钱,其实德国是能还清的,毕竟,有西班牙的六百吨黄金,多少外债都不叫事。
但是,绝对不能这么痛快地还钱,毕竟在这个世道里,欠钱的才是大爷,按时还利息就不错了。
但是现在,德国一下子把洛克菲勒的钱给还了,是用石油股份来抵债的。
只有百分之五的石油股份,当然影响不了什么,他们就是单纯的分红而已,利比亚石油的各项事务,自然还是大股东,慕尼黑石油公司说了算。
但是,百分之五的石油股份,已经够让洛克菲勒公司获得足够的收益了。
这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保护利比亚油田。
现在,德国真的没有能力来顾及到利比亚油田,战争才刚刚开始,墨索里尼还在眼高于顶,一幅革命领袖的样子,不把德国放在眼里,一直要到德国征服了法国,墨索里尼才会放低姿态,变成小弟。
而利比亚,德国现在还无法派遣更多的军队过去,而且,德国也暂时没有这个能力。德国空军战机数量是不少,但是还有其他的用途。
那么,如果英国人要是来一次空袭,炸毁利比亚油田,那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德国现在的战略原油储备已经足够多了,可以说,不仅仅是打波兰,掉头打法国也够用了,但是,利比亚的石油基地,依旧是很重要的,如果让英法给炸那么一下子,那利比亚的油田,至少得一个月才能够恢复生产。
如何保护好利比亚的油田?在无法派遣强悍的空军去那里保护,那就要想别的办法。
比如,拉美国人上车。
如果美国资本家也在利比亚油田里面有了股份,那么,英国人还敢轰炸吗?如果英国人炸了利比亚油田,那就是在掐美国资本家的脖子,美国人绝对会对英国人严重抗议的!
能用军事解决的,用军事解决,无法用军事解决的,就用政治和经济的手段解决。
给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百分之五的股份,就能够保护好利比亚整个油田了,可以让德国放心地在欧洲大陆上攻城略地,那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当然,让美国人一直上车是不可能的,毕竟,美英最终是穿一条裤子的,但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一旦德国解决了欧洲的问题,还怕腾不出手来吗?
到时候,不仅仅是利比亚,整个北非,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中东的那些大油田,也得落入德国的掌控才行。
在列车上,希瑞克就和美国人达成了一个石油协议,而对英国人,法国人来说,一个个的难题,就这样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时间是不会停止的。
如果11时之前,德国依旧不收手的话,那英国,就要向德国宣战!
而现在,接到的消息,让张伯伦是无法平静的。
希瑞克,到国会,进行了一番演讲,宣称德国进入了战争状态,这就是说,德国根本就不尿英法,英法的一番战争威胁,对德国来说,就是一个屁!
11时,就这样到了,德国人没有收手,而英国,接到的最新消息,就是希瑞克乘坐列车,前去东线视察战斗去了。
这简直就是在挑衅英法的底线,希特勒的每一次的挑衅,都是这个希瑞克出谋划策的,而现在,希特勒没了,这个希瑞克上台,更是在挑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怎么办?
立刻向德国宣战?
“一味地绥靖,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要让德国人知道我们的态度,向德国宣战!”一旁,身为客卿的丘吉尔,此时的态度是坚决的:“立刻在法国巴黎,举行阅兵,立刻起飞战机,轰炸利比亚的石油基地!”
“这个一战的战败国,还想要跳出来,我们要在他们发动战争的初期,就将他们打回原型!”
张伯伦点了点头,他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既然德国的胃口无法喂饱,那就用战争来让德国人知道厉害吧!
毕竟,英法都是老牌的国家,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英国人还从来没有打败过。
“首相,首相,最新消息。”就在这时,外交官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最新消息,是波兰的战况的吗?
“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和德国慕尼黑石油公司,达成了一份协议,收购了慕尼黑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百分之五的股份。”
“什么?”这下,轮到所有人震惊了。
该死,这些美国人,插什么乱子!
丘吉尔也愤怒了,他的拳头,狠狠地砸在了一旁的桌子上:“这些可恶的资本家,根本就不在乎整个世界的和平!”
轰炸利比亚的石油基地,是给德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德国人知道,这个世界,是英法主宰的,德国人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石油,也就将寸步难行。
而且,微妙的是,利比亚,并不是德国的本土,所以,在英国向德国宣战之后,就在利比亚来这么一下子,可以深深地起到警告的作用,又不会扩大事端。
毕竟,英国真的不想打仗,利用这次轰炸行动,教训德国,让德国收手,这就足够了。
但是现在呢?
美国人,在这种时候,居然插手过来!
利比亚的石油,有美国的股份,这种时候,英国还怎么打?
所有人都很愤怒,所有人都无可奈何,甚至,就连向德国宣战的事情,也被他们忘到了脑后。
不是时候啊。
美国人,是什么态度?
真的要打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肯定是要看美国的态度的,而现在,美国似乎模棱两可。
在场的人都知道,想要将美国人拉进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在美国,一向都是盛行孤立主义的,而且,就在几年前,美国才刚刚通过了一项中立法案。
1935年中立法禁制美国公民向国际战争的交战国售卖军火。但法案并没有禁止原材料比如钢和石油的交易。
所以,到了1936年2月,通过的1936年中立法,堵塞了1935年中立法的漏洞,禁止了战争原材料和向交战国给予贷款和记帐。
但是现在,美国商人没有违反规定,人家不是借账,是要账,也不是出口石油,而是石油分红,德国的这把牌,打得真漂亮!




第三帝国 第三百四十四章 波莫瑞集团军突围
就在英国因为希瑞克的一个举动,而进退两难的时候,前线的波兰人,还在苦苦地战斗着。
当德国的第四装甲师和从东普鲁士过来的两个摩托化师胜利会师之后,就意味着波兰在但泽走廊上的“波莫瑞”集团军,被分割包围了!
现在,他们已经别无选择,要么投降,要么被消灭!
“德国人,来得太快了。”匆匆地撤退到了树林里,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的眼睛里面带着血丝,他看着自己眼前的高级将领们,很多人的眼睛里,都带着死灰。
整个波莫瑞集团军,有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而现在,一起跟着撤退的,只剩下了3个步兵师,有两个步兵师,在但泽港和德国人苦战,利用巷战来牵扯德国人的脚步,给其他军队的撤退创造条件。
但是,就在他们撤退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却猛地发觉,德国人,居然已经在前面,设立好了一道新的防线,他们向后撤退的道路,被堵住了!
“现在,我们的正面,是德国人的军团,主力有一个装甲师和两个步兵师,现在,他们的后续援军正在赶来,我们需要在这段时间里,打开口子,冲出去!”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说道。
他们撤退了,他们的任务,就是赶回华沙,保卫华沙,而现在,他们需要脱离开这个可怕的包围圈。
侧面,是维斯瓦河,他们现在处于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而在森林的外面,就是德国人的军队,他们将这里团团包围。
“我们无法冲击德国人的装甲师,他们的坦克太强大了,我们可以从德国人的两个步兵师的中间,打开一个口子。”骑兵旅的旅长说道:“以我们骑兵为先导,可以从他们的这两个结合部的中间,发起一次攻击!”
他们不能去主动挑衅装甲师,那不是他们能应付的,但是,对付步兵,总没有问题吧?
靠着骑兵的强大的冲击力,步兵的阵地,很容易被他们给突破。
“看来,只能如此了。”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说道:“现在,全军休息,养足精神,两个小时后,我们进行一次冲击。”
摩托化步兵师,当然不是骑摩托的步兵。
在德国,这个称号只出现于43年之前,所谓的摩托化,就是不需要甩开脚丫子走路,可以乘坐汽车了。
看看德国入侵苏联的视频就知道了,大多数的部队,还是用两只脚丫子走路的,顺着前面部队开辟的道路前进。
虽然前面有一流的闪电战的装甲部队,但是,大部队还是很落后的。
普通的步兵,配备了汽车,可以在道路上进行机械化运输,就可以叫做摩托化步兵师了。
而现在,和装甲师,或者装甲掷弹兵师的差异,就是这种摩托化的步兵师,是没有配备坦克的,没有占用坦克的编制。
毕竟,现在德国的坦克产量虽然在施佩尔的主抓下,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毕竟德国的需求量也很大,普通的部队,是没有资格要坦克的。
虽然没有坦克,比历史上还是好多了,这还要归功于福特公司在德国开设的汽车厂。
靠着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德国的汽车产量是相当高的,大部分的零部件都通用,而是让十吨级的越野卡车产能急剧的释放。
简单来说,比如卡车上使用的发动机,里面的活塞,连杆等等,和坦克的都是一样的,只是发动机的缸数不同,这样,大大地方便了后勤补给,也让产量有了飙升。
在征服了捷克之后,斯柯达兵工厂的汽车厂,也就全力转产了这种类型的汽车。
德国的摩托化步兵师,配属的汽车,已经足够了。
同时,摩托化步兵师,还配备了一部分的轮式步兵战车。
轮式步兵战车的很多部件,都是和卡车通用的,所以,这种步兵战车的产量也很多,现在在每一个摩托化的步兵师里面,都配备100辆轮式步兵战车。大体就是一个装甲步兵营和一个战斗工兵连的水平。
同时,为了在以后的时候,让步兵师拥有反坦克的水平,每个摩托化步兵师配备一个突击炮连和二个轻坦克歼击车连。主要使用50毫米反坦克炮,就足以应付现有的威胁了。历史上的75毫米的反坦克炮,到二战后期再装备也不迟。
而现在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就是这样的装备,和历史上相比,轮式步兵战车的加入,让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有了很大的增加。
克罗扬蹄,两个摩托化师的结合部。
“原地休息。”律属第2摩托化师第60步兵团的一个步兵营的营长康拉德,向着自己的下属们说道。
刚刚,他们挖了一个上午的工事,构造机枪掩体,已经很累了。
几辆福特十吨级的卡车,在后面不远处,炊事兵们,正在卡车的一旁做饭。
干了整整一个上午,扔掉了自己的工兵锹,内尔茨端起了身后的军用水壶,大口地喝了起来。
毛瑟98步枪,被他扔到了一边。
“班长,你说,波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内尔茨向着身边的班长说道。
他们这一路过来,坐着汽车颠簸,到了这里就挖工事,一直就没有见到波兰人,也算是够奇怪的了。
“我看啊,波兰人已经被咱们的坦克给碾碎了。”班长没有说话,一旁的另一名士兵,就接过了话茬:“波兰人从但泽港里面逃出来,到这里几十公里的距离呢,足够让咱们的坦克把他们碾碎的。”
“唉,我也想当坦克兵。”内尔茨叹了口气:“我以前在村子里,是开拖拉机的,我肯定能开好坦克。”
“等着吧,说不定哪天,咱们师变成装甲师,你就有机会了,不过现在,我们哪怕是拿手里的毛瑟步枪,也要给元首报仇!”
给元首报仇!听到班长的这句话,所有人的目光里,都是杀气。
1...9394959697...4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