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游轮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横空日月
陈堪平时没事根本不会主动去看手机,这次去军区也就是习惯性地将手机揣进兜里,根本没有看手机到底有没有电,结果是带着没电的手机走了一圈,想想也是够奇葩的。
“你这个家伙,你就不会每天都给手机充电一下吗?”翁秀频很无奈,显然对于自己这个师弟的不靠谱,她已经习惯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我尽量吧,师姐,你还是和我说说这个年会的事情吧。”陈堪道。
“这次的年会提前到这个月的月底,在七月二十三号这天举行,地点是在魔都东方大学。”翁秀频说道。
“之前不都是在国庆举行吗,怎么这次提前那么多了,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吧,有一些说不定已经在国外旅游了,这次他们是搞什么?”
“谁知道呢,我本来是打算去欧洲的,机票和行程都已经订好了,现在只退掉机票了。”翁秀频无奈地说道。
这个所谓的“中国古代史年会”,其实就是一场聚会而已,一场由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者的聚会,每年举行一次,一般都是放在国庆期间举行,这次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提前了。
学者的聚会嘛,那自然是交流思想和研究心得。
对于年轻的学者来说(四十岁以下都算是年轻学者),能参加年会那就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你被这个圈子认可的身份。
至于参加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论文,学者就是靠你的研究水准来决定你有没有资格参加年会。
这里的论文分为两种。
一种是国内外一辈子了,三辈子都做不到,但是这点对于王首富这个层次的人来说,可能真的这就是一个小目标而已,因为思想高度不同了,看事情的维度也完全不一样。
我们都在说社会分层,什么叫是“社会分层”,其实社会分层的本质就是观念的分层。
人们总喜欢自以为是,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事情,一看富豪捐了几个亿,很多人的反应就是“切,这个人又在作秀了”。
这就好像成年人在听孩子的一些想法的时候,会觉得很幼稚,此刻的你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在这个富豪的眼中不是很幼稚呢?你永远不懂那个阶层的人到底在想什么东西。
“师姐,你们不去旅游退掉机票,是为了写论文吧!”陈堪笑着说道。
“是啊,当然了,本来打算八月份和九月份再写的,但是现在只能赶回来写了。”翁秀频耸耸肩说道,对此她倒是很大方的承认了。
陈堪笑着说道:“我早就劝你早点写好,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吧,事情都挤在一起了吧。”
“唉,拖延症,没办法,你以为所有人都是你啊!”翁秀频无奈地说道。
“拖延症”,只要是个人就会有这个病,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拖延症是人类大脑独特工作原理产生的产物,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拖延症。
只不过有人找到合适的办法能比较有效地克服拖延症的困恼,有的人只能被拖延症整得死去活来,欲仙欲死,翁秀频就偏向于后者。
位面游轮 第六二五章 难迈的第一步
“师姐,你准备写什么?”
“我比较擅长的是社会学和实地调查,但是之前准备的论题都太小众了,而且我觉得难以出彩,师弟你有什么建议?”
在学术研究上,翁秀频对于陈堪就一个字——服,不然她也不会“千里迢迢”从金陵跑到中海来和陈堪聊这个,因为陈堪的学术水平确实是厉害。
翁秀频要进入会场基本上没问题的,就算看在她导师的面子上也会让她进去,那个所谓的递交论文给办事处,其实并不是全部看你的论文水平的。
你要是有一个牛逼的老师,就算你是随便写一篇文章,那想要进去也是易如反掌,真正困难的是上台宣读自己的论文,这个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事情。
因为参会的人太多,基本上每个能进来的人都有学术背景,比背景没有任何意义,而宣读论文的人只有十来个,扣掉一些老头,年轻学者的名额很少,这个就真正看水平了。
上台那么困难,那也要给这些年轻学者一个机会啊,不然以后大家都不来了,大会的举办方那也是很聪明,既然上台的机会不多,那就在制造一个让你能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就是传说中的“论文集”,将一些投稿的优秀论文印成一本书,能上的论文数量也是有限,人为的制造了一个荣誉。
虽然陈堪对这两个都没有任何兴趣,但是不是每个学者都是陈堪这种“世外高人”。
“要么在方法上进行创新,要么在理论的运用上进行创新,不过我觉得师姐写社会学方面的,没什么太大的希望。”陈堪实话实说。
我们常说电影行业很多跟风、捞钱的行为,看到一个题材有赚头,就一股脑地涌进去。
其实不仅仅是电影行业,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都会“蹭热度”,历史也不例外,不过历史并不是为了赚钱,历史是为了赚名声,为了更好的出成果,为了蹭热度,这个自古有之了。
不说太早,就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基本上历史学者都在批判中国历史,那个时候的历史学者经常是写通史,就是从先秦写到清朝,几乎都是一通骂,对于西方就是一通赞扬。
到了日军侵华,很多历史学者在反思中国历史,反思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到底是怎么了,这个时候开始比较理性对待中华文化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无产阶级嘛,就各种为农民起义翻案,批判封建王朝,甚至在那个时候还整出了一个“五朵金花”,这本来是历史领域的事情,但是其他领域也要插一脚,蹭热度。
再后来,理科兴起,历史立刻去蹭热度,兴起了一门叫做“计量史学”,大量地使用数据和数学模型来做历史。
八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翻案风,很多历史学者一股脑的涌进去,只要是个历史人物就能翻案,本来是民族英雄,在那个年代就可能成为民族罪人,本来是大奸大恶之徒,在那个时候整成“被冤枉”,再后来就是再次翻案。
到了新世纪,西方的社会学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进入史学领域,大量的学者一股脑地使用社会学和实地调查来做历史。
总体上显示出了一种不理性的状态,不是看自己适合做什么方面,而是看现在什么比较热,然后就钻进去,翁秀频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你也不能说这样的方法就是错的,毕竟人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顺从大势更容易出成绩,坚持自己的代价是很大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这不就出问题了,翁秀频虽然用社会学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做历史的功力还算是不错,但是这种方法太普遍了,没有什么新意,以她的实力想要出彩,难上加难。
所以她才来找陈堪,希望陈堪能给她一些建议。
“我建议你可以深挖,将一个课题深挖下去,如果深度够的话,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陈堪说道:
“不过作为你的师弟,我建议你最好换个研究方向,换一种研究方法,就深究一个领域。”
“唉,这哪有那么容易啊!”翁秀频叹了口气。
“确实是不容易,迈出第一步总是很难的,不过师姐,你要是还有学术抱负的话,我觉得你换个方向会是更好的选择。”陈堪说道。
实地考察的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要下到地方去做实地考察,加上是和社会学一起做的话,考察的地点基本上都是一些偏僻的农村,这是很辛苦的,而且时间很长。
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美国的历史学家这个做得是最好的,即使是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研究,美国很多学者做得比中国人还好,为什么?怎么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因为美国的历史学者肯花时间,就有美国的学者为了研究三峡区域的民风民俗,在那里住了十三年,想想呆了十三年,和那里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怎么会不深刻!
而中国的学者,虽然你是个中国人,但是这些“高高在上、不食五谷”的学者真的了解这个乡村的一切吗?不见得。
而且现在翁秀频有了孩子,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在外面调研,所以她注定是难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因此陈堪才建议她转变研究方向。
“唉……”翁秀频长长地叹了口气,她也明白,但是真的很难。
“你准备写什么,说出来给我听听,让我借鉴一下。”
“我啊,准备写慈禧,之前觉得这个老女人挺好玩的,所以准备写这个女人。”
“慈禧,你准备写什么阶段的?”
“义和团那段时间的事情。”
陈堪在第一个位面《霍元甲》中和义和团的人有过交手,虽然接触很少,但是从那次之后陈堪就对义和团产生了兴趣,随后这个兴趣点就转移到了慈禧这个老太婆的身上,利用业余的时间,陈堪查看了一些材料,陈堪发现在这个老太婆的身上有些事情其实挺好玩的。
位面游轮 第六二六章 似易实难
“慈禧?你这是直接跳到近代史啊!”翁秀频说道。
按照中国历史的划分,1840年就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线。
不过这个是中学教科书的划分,在学界,对于近代史具体是什么时候有很多种分法。
比如有人认为从唐宋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近代史,所谓“唐宋变革论”,是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在中国史学界还有一些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都算是古代史……
反正每个流派各有各的理论依据,所以中国古代史年会不在这个上面做太多的限制,只要范围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就都算是没错。
陈堪笑道:“我就是感觉这个老太婆挺有意思的,所以就研究一下。”
“和我说说,你准备做哪个方向的?”翁秀频问道,她知道陈堪“挺有意思的”,那一般都是已经出研究成果了。
“学姐不认为慈禧这个老太婆其实挺好玩的吗?”陈堪反问道。
“怎么说?”
“首先慈禧怎么说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政治家了,她为什么会同时向万国宣战呢?”陈堪笑着问道。
慈禧可谓是开创了一个世界纪录,就是同时和本国所有的邦交国宣战,这个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奇葩中的战斗机。
在历史教科书上,这件事就是发生在义和团运动中,随后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在之后就是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慈禧就向所有的邦交国宣战,教科书上的解释无非就是两点,第一点是慈禧相信了义和团那些所谓“刀枪不入”的话,另外一点就是慈禧这个老太婆老糊涂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在宣战的几天之前,慈禧还让自己的亲信荣禄带兵去围剿义和团,只不过荣禄走到一半就被慈禧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召回来了,至于义和团所谓的“刀枪不入”那更是开玩笑。
这件事情在当时是有人亲自实验过的,真的就抓了几个义和团的大师兄,对他们开枪,看看是不是真的刀枪不入,结果证明还是会留下一个血洞,而这个实验的人也是慈禧的亲信,他就是袁世凯。
当年就是这个袁世凯在山东,对义和团镇压得最厉害,也确实成效很大,在中国封建王朝,朝廷和农民起义绝对是八字不合的,慈禧对于镇压义和团的决心一直都很坚决。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慈禧接见义和团的人,让义和团的人进京,后来还收编义和团的人,让义和团对付洋人呢?
“慈禧老糊涂咯!”翁秀频笑着说道。
陈堪笑着摇摇头,他当然知道翁秀频是在开玩笑。
作为一个老政治家,慈禧还是很厉害的,1840年之后,清朝和列强打了很多战争,几乎都是惨败,唯一胜利的就是中法战争,虽然最后还是清朝认怂,但就战争本身是赢了,这场战争就是慈禧主持的,在慈禧主政的这段时间,中国和外国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慈禧在光绪成年之后,其实就已经退休了,1879年光绪掌权,慈禧已经基本上不管事了,比如我们所知道的中日甲午战争,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反对打这场战争的就是慈禧和李鸿章,但是慈禧看光绪那么坚决,就不管了。
后来因为发动戊戌政变,抓捕梁启超他们这些维新派,慈禧****,这个也是教科书上攻击慈禧的一点,你因此说慈禧是保守派,这个其实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在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回到京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力度比维新变法还要大,当年梁启超他们想要做没做成的,慈禧全部都给做了。
这慈禧前面不糊涂,后面不糊涂,怎么在1900年的时候,就傻了呢!
其实维新变法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事情,首先就是针对戊戌六君子的,慈禧是直接拉着他到菜市口砍头的,没有任何的审判,这是很不合常理的。
或许你会问这有什么不合常理的,慈禧这是做了坏事不敢公开啊,要知道朝廷都掌握在慈禧手中,给他们安一个罪名不是很简单吗?这样也总比直接什么都不说砍掉他们要好啊。
其次就是为什么慈禧没有废掉光绪呢?
回到慈禧对所有邦交国宣战这件事情上,并不是慈禧一宣战,八国就立刻组织联军的,他们也要准备,没那么快,所以一开始占据主动权的是大清,首先的目标就是那些外国在京城的大使馆了。
打这些大使馆,慈禧出动了自己的亲信荣禄,一共干了三个月的时间,愣是没干下来。
或许你会说这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啊,小小的大使馆都打不下来,其实这就是扯,在怎么无能,直接用大炮轰炸,切断水源,不就万事大吉了嘛!
其实这不是清朝的战斗力不强,而是那根本就不是打仗,你去看这场围攻大使馆的战争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当时天气很热,清朝军队大量的将冰块运到外国使馆中,大量的蔬菜肉类也是供应不断,这哪里是打仗啊,这完全就是在伺候老爷啊,双方还开了集市相互交易。
三个月中,不管是外国还是清朝,双方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亡,这个完全就是在保护这些大使馆,而不是在打仗,要知道当时义和团是已经进京了,这些清朝的军队更像是保护大使馆不被义和团攻击。
这种奇怪的事情其实还很多。
“你这种研究方法我是用不了啊。”听完这些问题之后,翁秀频说道。
陈堪这种就是很传统的通过史料,然后发现问题,一步步推进,不过陈堪比起传统的史料学还加入了一些分析和推理的手法,和当年硕士论文做的秦始皇的方式基本上是如出一辙。
不要看陈堪说得那么简单,其实这一点也不简单,要将所有史料全部都找出来,这个难度就非常大,而且需要极高的罗辑分析能力,不然还没分析清楚自己就乱了。
ps:感谢“看看看看可”和“二狗之”500币打赏
位面游轮 第六二七章 考古界的规定
“师姐,师兄!”在陈堪和翁秀频聊天的时候,门被打开了,一个女孩站在门口,这个女孩的眸子很澄澈,给人一种很干净的感觉,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清丽可人。
“董冰啊,赶紧进来,外头热吧!”翁秀频赶紧说道。
“嗯,还行。”
“你不是家里有事吗?那么快就回来了?”陈堪问道。
“我和她说了这次古代史年会提前的事情了,要不是我告诉她,估计等你告诉她,会都开完了。”翁秀频给了陈堪一个白眼说道。
陈堪对此只能是尴尬地摸摸鼻子,这个确实是他的失误,如果不是翁秀频的提醒,陈堪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
年会对于董冰这种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她走入学术圈的第一战,当初陈堪第一次参加年会的时候,也是激动了好久,还特地写了一篇质量很高的论文,不过因为资历太浅不能上台讲述,最后被收录到“大会论文集”中。
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这个也是学术圈的常态,当初陈堪初入这个圈子的时候也是由一个师兄亲自带的,不过这个师兄就比较悲惨,因为当时陈堪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他带不了,最后只能是桑老师亲自带。
桑老师将董冰“交给”陈堪,其实就是让陈堪带带她,虽然陈堪现在所在的中师大不怎么样,但是陈堪在学术圈年轻一辈中的身份还是很高的,特别是陈堪还是曾老看中的学生。
“师兄教了我很多。”董冰连忙说道,这是一个很谨慎小心的女生,据桑老师说她是个富二代,不过这点陈堪还真的是看不出来。
当然也想不明白,一个富二代,还是如此漂亮的女生,怎么会选择研究枯燥的历史呢,只能是感慨,这人啊,真的是很奇妙。
“你想好这次写什么了吗?”翁秀频笑着问道。
“我在来的路上仔细考虑过了,我想写袁绍。”董冰脆生生地说道,然后还看着陈堪,她希望得到陈堪的认可。
陈堪笑着她点点头,之前董冰看陈堪的讲义的时候,看到了陈堪关于袁绍的那些评论,她就对袁绍感兴趣了,这些日子,她除了帮助陈堪整理之外,也收集了关于袁绍的很多材料。
“这个不错,最近又发现一些新的材料,这个想法完全可行。”
“不过三国可不容易写啊,你选择这个方向,难度不小。”翁秀频说道。
“我知道,但是我还是想要试试看。”
“我支持你!”
翁秀频的话并没错,研究三国是很困难的。
研究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就是史料,必须要有足够的史料才能做研究,而在整个历史上,史料最少的那自然就是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因为太久了,史料太少了,大部分都是传说。
甚至夏王朝和大禹存不存在都不知道,在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大禹是条虫”,这句话一方面是说“禹”这字中有一个“虫”字,另外一方面就是说这个人不存在。
史料稀少排名第二的自然就是春秋战国和秦朝,也是距离太远了,而排名第三位的不是秦朝之后的汉朝,而是三国。
而在这三段历史中,最难研究的反而是三国时期,现在学术界专门研究三国的专家非常少,堪比大熊猫。
因为三国时期的时间太短了,关于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基本上历史学者不会去研究的,反而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感兴趣;关于春秋战国,思想史也很丰富啊,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太多材料,也能研究,唯独这个三国是最难研究的。
对于这种情况,想要突破的话,有两种办法。
一种就是陈堪的方法,使用新方法,在旧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出新东西来,但是这个是很难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不然陈堪也不可能凭借这个拿下研究生论文百佳。
第二种办法,那就比较看运气了,就是要看考古发现,要是有考古发现这个时代的一些新材料,那么立足于这些新材料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出现新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个真的是看运气。
或许你会说,那些墓就在那里,直接去挖开不就好了,资料就能出土了,怎么会靠运气呢?
这又涉及到中国考古界的一个规定,中国考古界有“百年之内,不能主动去挖掘古代墓葬”的规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考古挖掘,基本上都是“抢救性挖掘”。
所谓的“抢救性挖掘”,是为了保护这个墓葬,而进行的挖掘,比如这个墓被盗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挖掘,不然破坏会更加严重,再比如当年修建三峡水坝修建的时候,因为三峡水坝会淹没大片区域,就对这些区域的墓葬进行保护性的挖掘。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其实这也是经过了血淋淋的教训后订下来的,在建国之初,并没有有这个规定,当时考古界集中人力物力挖掘了明十三陵中万历皇帝的墓。
为什么选择万历皇帝呢?
这自然有原因的,因为万历皇帝最著名的一点就是他二十三年不上朝,关于这个的原因推论有很多,当时历史学家就猜测,万历皇帝很有可能吸毒,所以就想要“开棺验尸”,结果证明了万历皇帝确实是吸毒了。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因为当时的技术不足,导致很多陪葬品没有能力第一时间保护好,在接触到空气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的文献、图画、器物在接触到空气的一瞬间就氧化了。
这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于是考古界就订下一条“百年不得挖掘”的规矩,所以说能不能挖掘出新的材料,这个完全就是靠运气。
好在董冰的运气很不错,去年在长江流域挖掘了一个三国时期的墓地,里面有大量的竹简,里面有关于袁绍的一部分材料,这给董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可能。
“到时候还希望师姐指点一下!”
“有你师兄在,这个他可比我在行。”翁秀频笑道。
位面游轮 第六二八章 多看书啊
“董冰,我记得你自己有车吧?”
“嗯!”董冰点点头,对于自己这个师兄,董冰真的是服了,她都来这里那么久了,竟然还问她是不是有车,能走心点吗?
这个师兄在她的眼中就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学习狂人,在董冰的感觉中,陈堪就像是活在人物传记中的传奇人物,浑身上下都是传奇,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有规律,基本上可以根据他在干什么来判断现在大概是几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