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但家乐福作为这一模式的首创者,我实在无法相信他的节ao)。要知道,收进场费也像吸~毒一样,会让其上瘾,罢不能的,毕竟这样赚钱太轻松了。”

    齐政讽刺一笑:“去年,我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后,家乐福宣布其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将国内的门店数发展到300家。看来国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准备足够的资金,供家乐福盘剥了。”

    说到这,齐政眼神如利刃般锋芒毕露:“如果一直这样输血供养以家乐福为首的外资商超巨头,他们会掐住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脖子,而且,越掐越紧!这口气,我不能忍,嘉谷也不能忍!”

    “与其将好处白白给了这些外资巨鳄,我们不如换一种方式,扶持本土零售势力,培养出嘉谷在零售行业的代言人!”

    ……




第218章 合纵连横
    作为创始人,齐政的意志即嘉谷的意志。

    因此,当齐政表示被家乐福压榨的这口气自己无法吞下,嘉谷粮油与家乐福的矛盾直接升级。

    在又一次谈判未果后,嘉谷粮油断然宣布停止对家乐福的供货,原因是家乐福的收费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家乐福则针锋相对地将嘉谷粮油的所有产品下架,包括一直以来的“爆款”产品仙茗大米。

    家乐福的“周扒皮”本质行业皆知,但像嘉谷粮油这样敢于站出来与家乐福对抗的国内企业少之又少,一时嘉谷粮油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也掀起了一波声讨商超乱收费的浪潮。

    也有益海集团这样一直关注嘉谷粮油的竞争对手,暗喜嘉谷自断一臂,反而加强了与家乐福的合作,意图加强在中国粮油行业领先的优势地位。

    外界纷纷扰扰,当事人却一致保持着诡异的沉默。

    家乐福纯粹是想闷声发大财,恨不得这波声讨浪潮立刻平静下来;而嘉谷粮油本,在稳定了与沃尔玛等关系相对良好的合作商后,忙于执行齐政提出的“合纵连横”计划。

    所谓“合纵连横”,就是选择有潜力的本土商超企业,或是密切合作,或是投资入股成为战略伙伴。

    其实,既然“不进商超是等死,进商超是找死”,嘉谷何不自建终端、自己开直营门店?

    关于这条路,嘉谷内部不是没有想过。

    但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自建终端并非易事。

    现代人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白领阶级,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一般都是到超市一次购回几天的常用品,而不会专门跑几个地方购买,这就要求货物品类要丰富;

    房租也是一个问题,超市之所以销量大,是因为占据了较好的地理位置。而在这些地区,房租都较高,再加上人力成本,开销着实不小;

    最关键是,零售终端从本质上是服务行业,嘉谷主业终归是生产行业,跨业经营不符合嘉谷现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的规划。

    因此,与现有本土商超势力达成战略合作,才是最省心省力的选择。

    齐政就给了王昱业和钟华志两个名单大闰发和永惠超市。

    ……

    刚开始入华时喜滋滋地数钱的商超外企们肯定没有想到,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巨头们无论扩张到哪里,都会遇到全国或区域本土超市的狙击在全国是以大闰发为代表,在地方则直面永惠超市等强劲对手。

    大闰发的崛起就是一个传奇。

    创业早期,中国大陆区大闰发高层没有零售业经验,完全是山寨巨头们的商业模式。当他们发现家乐福最火爆后,马上指挥大闰发从仓储模式切换到大卖场模式。

    家乐福被列为大闰发的标杆后,倒霉子就开始了,因为大闰发发现它的供应链存在致命短板家乐福收费名目之繁多,让供应商深感恐惧和心惊跳。

    和外资商超将火力集中在一线城市不同,大闰发在二、三线市场默默布局,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完成了对家乐福的超越。

    在齐政记忆中,不出五年,如今不起眼的大闰发即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零售百货业的冠军。

    因此,大闰发被齐政挑选为嘉谷粮油“合纵”的首个对象。

    王昱业亲自和中国大陆区大闰发的高层接触,商谈深入合作的可能。

    大闰发也对供应商收取进场费等,但和家乐福等巨头不同的是,大闰发把供应商看作合作伙伴,而不是肆意压榨的对象。

    嘉谷的体量在家乐福面前没有任何优势,但在尚算“青涩”的中国大陆区大闰发面前,已经是“小巨头”级别的供应商。

    嘉谷粮油直言不讳与家乐福的矛盾,大闰发则拍着口表示,收取进场费是行业惯例,但作为有几千年智慧传承的同胞,他们最鄙视家乐福“杀鸡取卵”的短视。

    多番谈判下来,嘉谷与大闰发签订了共同成长计划书式的购销合同,双方紧密合作:嘉谷提供包括仙茗大米、嘉谷大米、嘉谷食用油、嘉谷制品、清源啤酒等优质产品;大闰发则提供最显眼的位置和最积极的推销服务……

    双方甚至从消费者需求调研、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采购、质量管理、生产控制、物流配送、分销促销等方面进行联动,共同制造优质低价的疯狂商品吸引流量,但又确保一定毛利率,保证大家都有钱赚。

    王昱业回来后,敬佩地对齐政说道:“我现在真的相信你的判断了,大闰发未来会超过家乐福。”

    “与家乐福相比,和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疑是大闰发的一张王炸,再辅以他们高效的门店执行力,家乐福在国内市场的状元地位被取代是迟早的事!”

    齐政提供的“合纵”对象大闰发没有让王昱业失望,因此对于齐政明显更加重视的“连横”对象永惠超市,他更感兴趣了。

    ……

    如果说大闰发是直接硬刚家乐福、沃尔玛等巨头,永惠超市则是采取“井水不犯河水”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永惠超市是岷省企业,与嘉谷集团可以说是“老乡”。

    在永惠超市创立两年后,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相继进入岷省,永惠超市直面生死时刻。

    面对外资超市的强势进攻,永惠创造地摒弃一般超市主营服装、用品、家电的模式,建立起以生鲜为特色的超市和连锁店,并将选址定在居民区、次干道及城乡接合部,定位瞄准定位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避免与巨头的正面冲突

    这种“生鲜食品超市”的全新零售业态,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也为永惠后来在业界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零售的命根子其实就是供应链效率。

    效率高可以获得更低的价格,更快的货物上架速度,这对主要售卖生鲜和用百货的商超来说,就是竞争的高点。

    大闰发、永惠等本土商超企业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秘诀就在于供应链效率更高。其中,永惠的生鲜供应链效率高到其售卖的生鲜比集贸市场还便宜,但照样能赚钱。

    永惠超市独特的“生鲜模式”,以及对生鲜供应链的控制力,天然地与嘉谷集团的业务达成完美的互补。

    囿于目前永惠超市的实力较单薄,齐政是想通过投资入股,将永惠超市纳入嘉谷体系。

    但是嘉谷与实力更胜一筹的大闰发顺利达成了合作,反而在永惠超市的合作上磕磕碰碰先期接触永惠超市管理层的钟华志传回消息,有人想要截胡……



第219章 分歧
    11月,钟华志赶回公司,向齐政汇报嘉谷意欲入股永惠超市陷入的僵局。

    应该说,嘉谷选择入股永惠超市的时机刚刚好,因为永惠超市董事会的“三驾马车”,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超市形态在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出现,以普通超市和大卖场为主;中期,以家乐福等外资超市为代表的部分超市开始设立了生鲜区,涉足生鲜经营。

    两年前,为了对农贸市场“脏、乱、差”的现象进行整改,并进一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开始试行“农改超”政策“农改超”即将农贸市场改为生鲜超市,是指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

    生鲜是指未经烹调、制作等深加工过程,只做必要保鲜等初加工而出售的初级农产品,以及面包、熟食等现场加工品类的商品的统称。

    永惠超市是国内首批“农改超”的标杆企业之一。

    “农改超”起初的多数试点都以失败告终,能撑到现在的,基本都摸索到了自己的道路。而永惠超市管理层的分歧点,主要就是集中在道路的选择上。

    永惠超市已经在岷省本土稳住了阵脚,现在面临着外延式的扩张问题,对此,董事会的“三驾马车”,永惠超市的联合创始人,张宣淞和张宣宁兄弟,以及潘华,分别持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点。

    “我还是觉得永惠超市应该将日用百货、服装等常规超市品类彻底摒弃,我们以‘农改超’起家,对经营生鲜的理解最深刻。如今那些外资零售巨头步步紧逼,我们不如彻底转型。”

    “虽然农贸市场是居民购买生鲜的主要渠道,但仍有很多居民小区地理位置距其较远,周边缺乏便利的生鲜购买渠道,我们转型为社区生鲜超市,能填补这一空白。门店就位于居民社区内,经营面积也不需要太大,六七十平米就行了,经营策略相对灵活……”

    潘华的面孔上略略浮起一抹红潮,董事会上争论异常激烈,张氏兄弟依然控制着局面,不过潘华并不打算妥协,在这个决定着永惠超市今后五年乃至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方向问题上,作为第二大股东,他不打算退让。

    以家乐福为首的外资零售巨头气势汹汹地在全国扩张,既然定下了避其锋芒的策略,不如干脆来个彻彻底底的“大转身”,专注于生鲜销售。

    “我觉得老潘你的观点有待商榷。要知道,生鲜具有较强的引流效应,对其他品类销售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60%的消费者都会在购买生鲜产品时也购买其他零售产品,这种协同效应对包装食品饮料、日用杂品、个护家清等品类尤其显著……”

    潘华面无表情地听着自己对面的张宣宁侃侃而谈,他是两兄弟中的弟弟,永惠超市的第三大股东。

    潘华心中有些腻烦这种已经带有一种拖延化的争论了,在这个问题上三人已经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只会让永惠超市的发展陷入摇摆不定的局面当中。

    他在心里暗下决定,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和张氏兄弟当面开诚布公地摊开来说,如果还不能达成共识,自己退出貌似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看来,我们实行生鲜领先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已经卓有成效,目前的模式已经成熟,下一步的重点,不是继续转型,而是要整合上游资源,将‘超市+基地+农户’的模式复制到外省区域,进行扩张。”张宣宁态度鲜明地反对潘华的观点。

    潘华一阵烦躁,这又是他和张氏兄弟的另外一个分歧点。

    “超市+基地+农户”的模式,就是由连锁超市直接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农产品实施产销直挂或由超市掌握优先采购权。

    谁都知道这是确保公司农产品货源稳定和品质可控的最好办法,但是前期投入太大了,永惠超市的资本实力有限,在他看来,就不应该将有限的资本消耗在前端的农产品基地建设上。

    潘华摇头不已:“我们是超市,就应该专注零售业务,专业的事情就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我一直都认为,‘超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才是最适合永惠超市的,在区域内寻找农产品生产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进行深入合作,实施点对点配送,同时对龙头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使农产品的品质达到相关标准……”

    双方依然僵持不下,但张氏兄弟的大哥张宣淞表情从容,不慌不忙,饶有兴致地玩弄着手中的签字笔。

    实际上这个董事会上出席的这种争论也在他预料之中,甚至可以说是他刻意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的对决。

    他也不想让这种僵持局面再继续下去,原本他是希望说服潘华;但是现在看来,潘华的态度依然坚决,丝毫没有妥协的意向,那么就要有所决断了。

    在他看来,潘华的观点不能说落后或者不对,相反,其实很有操作性,只能说不适合现阶段的永惠超市。

    永惠超市毕竟实力单薄,注定了只能选择一条路发展;潘华的社区生鲜超市计划,如果再过几年,自己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投赞成票,即使不全面推广,也可以做个试点,但现阶段没有这个精力。

    张氏兄弟的目光在空中碰了一碰,心里都有了成算。

    两兄弟联合占据了永惠超市70%的股份,因此当张宣淞态度明朗地反对潘华的观点后,潘华的意见已经毫无意义了。

    潘华目光深沉,站在窗前凝视场外,久久不语。

    说实话,他早有心理准备,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张氏兄弟是控股股东,先天就占据着优势,何况他们的观点想法并非凭空妄想,已经得到了实践。

    但是这一切对于自己来说还有多大意义呢?

    潘华有些说不出的疲惫,他能看到社区生鲜市场就如同一张白纸,任由挥洒,但无人支持,永惠超市也不允许双线并行。

    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希望能贯彻执行自己的观点,也许分手的时候真的到了。

    将手中的永惠超市股份出让,获取一笔资金,自己从头再来,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永惠超市就像自己的孩子,想到要放弃,心中也不免抑郁烦闷,尽管有两个买家对自己手中的股份极其感兴趣,但他还要好好想一想。

    ……

    齐政听完钟华志转述的永惠超市管理层的分歧后,沉吟了一下问道:“张氏兄弟对引入战略投资者持什么态度?”

    钟华志笑了笑:“总体而言是持欢迎态度。三大股东的争执已经影响了永惠超市下一步的扩张,而永惠超市的发展也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张氏兄弟拥有绝对的控股权,根本不担心投资者接手潘华的股份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齐政不置可否:“那跟我们争抢股份的另一方是什么来头?”

    钟华志神情略显凝重:“是众盛资本!”

    “‘众盛系’的投资公司?”齐政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语气却相当肯定。



第220章 两个人的隔空对峙
    进入21世纪,国内本土的金融资本开始发力。

    上市公司与外围资本、国有资产与民营资本之间资源不断发生交换,也催生一系列围绕资本和股权竞争的精彩故事和造系运动。

    无论是过去被业界奉为资本神话的“德隆系”等,还是当下隐约出现的新系族势力,正在逐渐成为当下资本市场运作的主角。

    “众盛系”就是个中深藏功与名的高手。
1...7172737475...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