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我认为,嘉谷介入主粮贸易的时机到了!”齐政等众人坐下后,开门见山道。

    王昱业闻言跟钟华志对视一眼,笑着说道:“巧了,我跟老钟前段时间讨论了一下,也觉得是时候扩大我们的业务了。”

    钟华志就道:“我国三大主粮,稻米、小麦、玉米,没有在这三种农产品的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就根本谈不上占据了老百姓的饭碗。我刚把嘉谷商贸公司整合完毕,就想着要提起这个话题了。”

    大家都理解钟华志的意思,成立嘉谷商贸的目的,就是粮食仓储和贸易,这是任何一家大粮商的核心业务之一。

    之前的嘉谷,更倾向于自己生产,自己消化;又因为是高端产品,对普通消费者太不友好了,市场份额相对固定。

    虽然这样发展起来根基稳当,但到了嘉谷如今的规模,这种发展模式就到瓶颈了。

    对于大农企来说,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规模总是有限度的,相对于庞大的市场,基本只是沧海一粟。

    想要更快地占据市场,提升行业影响力,就要进军粮食贸易了。

    纵观几大国际粮商,无不是从粮食贸易起家的。

    粮食贸易是个古老的行当。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加上中国元素的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一步深化,竞争更为激烈。

    “国际粮食贸易先不谈,我国三大主粮的进口量并不大,主要还是以自给为主,因而在主粮安全上还是有保障的。”王昱业摆手说道。

    不同于十多年后,如今国内的稻米和玉米都还是净出口的,只有小麦供需存在着较大的缺口,需要进口,但进口数量在国内总消费量中占比较低,进口小麦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主粮安全保障可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的。

    当然,粮食进口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化不断推进,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背后,是无数良田消失不见,转而变成水泥森林。

    耕地面积的不断消失,使得粮食生产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压力。粮食进口补充是大势所趋。

    不过……

    “国家对主粮控制严格,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而进口配额主要是分配给国营企业,嘉谷这样的小身板,还是先在国内折腾起来了,再考虑三大主粮国际贸易的问题。”王昱业补充说明道。

    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是针对限制进口货物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关税配额内进口的货物,一般实行低关税;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缴纳较高的进口关税。例如小麦,在配额框架下进口的关税可以低至1%,没有进口配额的公司支付关税最高可达180%,贼吓人了。

    王昱业话糙理不糙,在三大主粮上,嘉谷目前还真的没本事折腾什么国际贸易。

    “三大主粮,我们总不能齐头并进吧,所以,我们的重点目标是哪一个”

    齐政和王昱业相视一笑,异口同声道:“肯定是稻米喽!”

    嘉谷好歹在稻米上有一定的基础,仙茗大米的名声日渐响亮,这就相当于占据了行业高端地位,居高临下,一向是最省力的打法。

    “我们在玉米和小麦上没有半点基础,当然,嘉谷是不可能放弃这两种主粮的




第192章 鱼米之乡的忧与喜(3/3)
    说起“粮仓”,我们就会想起金黄的谷穗,丰收的喜悦;说起“鱼米之乡”,那就代表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宁的乐土。

    但家处鄱阳湖平原的董启军对此一点都不赞同。

    鄱阳湖平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了,平原上稻田、菜畦、鱼塘、莲湖纵横交错,是江南的“粮仓”和棉花、油料、生猪等生产的重要基地。

    现在是春耕,拥有六十亩耕地的董启军却是愁得慌。

    没错,这边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貌似日子很美好。

    但在作为农民的董启军看来,也就那样了,是有吃有喝,但发财甭想,一不小心还欠了一屁股债!

    国家“粮仓”的名头听起来让人自豪,但当事人就不一定乐在其中了。

    主要在于,鄱阳湖平原大量的耕地和粮食生产任务,使得它在发展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就拿他来说,算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了吧,但那又怎么样粮食不值钱,种粮食是越种越穷!

    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农业产值根本比不上工业等原因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原因。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政策向工业、城市倾斜,导致农村承受了很多经济压力,比如统购统销,这就不说了。

    像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传统的鱼米之乡,因为区位优势和政策驱动,粮食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都在减少,这就意味着产粮任务愈发集中于其他的“粮仓”。

    而近几年来,粮食不断增产,价格又被国家平抑——粮价飙升是会影响社会稳定的。这样一来,粮食的消费区是处于主动地位,而生产区则陷入被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粮食主产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或工业都受到了制约。而另一方面,粮食消费区则可以放手批土地搞工业,或者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这是怎样一个不公平简直是等于粮食主产区变相承受了工农业剪刀差。

    如果说上面的理由,董启军这样的农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可能不是非常理解,那么以下的问题就是切切实实的体会了。

    众所周知,粮食增产要靠地里的氮磷钾。

    但是自然界里补充氮磷钾的机制不多——金坷垃也没法吸收地下两米下的氮磷钾不是最终只有地表那一层的营养是可用的。

    所以农民只能靠人工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土壤肥力,堆肥什么的周期太长,效率高还得是用化肥。

    所以在中国有了大规模生产化肥的能力之后,粮食产量才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小清新一提化肥都觉得是有害无益的东西,肯定是吃饱了撑得。

    然而化肥的作用也是有边际效应的。

    简单来说就是长期施用化肥,就会出现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快,粮食产量增加相对较慢的局面——近几年来,董启军水稻耕种的化肥施用量至少增长了六成多,水稻产量则仅增产四成多。

    更令他心慌的是,一方面为了增产,就要施用更多化肥的情况,使得种粮成本进一步被推高;另一方面,化肥的滥用,造成了耕地的土壤板结,多余的化肥流入地表或地下径流,在鄱阳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是他能看得见的污染。

    除了环境隐患以外,农村负担也相当重!

    除了产粮和其他农业产品,农村还要付出很多贡献和牺牲。

    现在的人可能对“三提五统”比较陌生,对上世纪末的各种农村税费也并不熟悉。

    但董启军是直面这种沉重的负担多年了——



第193章 这么好的事?
    “有公司要来包场了!”

    这个消息传遍了鄱阳湖平原附近的大小村庄。

    嘉谷农资公司在当地的据点被前来咨询的农民们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拉着嘉谷农资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问着自己关心的问题。

    “大家不要担心,我们不是过来抢工作的,也不是来抢市场的。对,地当然还是你们的地……”

    “我们主要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辐射当地发展现代农业。不懂简单来说,我们公司向你们农户介绍先进的种植经验,同时解决市场问题,帮助建立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就是说,你们种植的水稻都由我们回购。”

    “没错,你们的稻谷卖不出去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了。只要跟我们合作的,公司建立了回购制度,将大家种出来的稻谷收购回来加工,给你们带来直接实惠。你们有收入,就有钱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看病……我们公司的目标,就是靠良好的经营使大家收入稳定,生活有盼头……”

    嘉谷农资的工作人员唾沫横飞地向农户们介绍着嘉谷的合作方案。

    围观者议论纷纷。

    等到水稻种植大户董启军闻讯赶来时,只能站在外围向其他农户打听状况。

    有熟人就向他介绍:“这家叫嘉谷的公司,说是可以给我们提供融资,融资你知道吧其实就是借钱,不过这个借钱主要通过易货贸易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在我们种植水稻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提供种子、化肥和农药,然后等水稻收获的时候,农民以稻谷来偿还。”

    “价格他们承诺绝对会高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具体还要看品质,签合同的时候会有具体约定的……”

    “碰上灾害水稻歉收还不上怎么办他们说了,只要继续合作,可以顺延到下一季,不算利息;而且下一季他们还会同样提供种子、化肥等。另外也有保险,如果不放心,也可以买一份保险,有一定的保障……”

    董启军听得眼都直了,“有这么好的事我怎么觉得不太靠谱啊”

    他的熟人眉飞色舞地说道:“怕什么说到底,又不用你砸钱进去。如果是天灾造成歉收,怎么都是亏本的,如果跟他们合作了,亏也亏不到我们身上!我看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好事还不止这些呢……”

    实际上,嘉谷是仿照四大粮商控制大豆的策略,在国内主粮产区“兴风作浪”。

    比如在巴西,四大粮商就是通过提前向巴西农民提供大豆生产所需的资金、农药、化肥,甚至包括后期运输等手段,牢牢地控制着巴西大豆的产销链条。

    同样,买与卖从来都不是嘉谷主粮战略的重点。

    嘉谷意在整合水稻价值产业链,建立集水稻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全程科学化种植推广与服务、稻谷加工仓储贸易物流等三大核心业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其中,嘉谷农资的定位很明确:它就是打先锋的。

    虽然这边是国家的“粮仓”之一,但当地的水稻品种多且杂,农民的生产水平也良莠不齐。甚至有的农民为了省钱,水稻种子都沿用前几年水稻的果实,种子没有经过科技研发进行提纯复壮,造成其品种质量衰退,杂质变多,抗性差。

    不仅如此,在田间管理这块也存在问题,在嘉谷集团与当地政府进行考察交流时,有关部门就指出,近年来在种业技术、农机化管理等方面的投入都有限,当地政府也希望引进龙头企业帮助提升水稻生产能力。

    嘉谷农资公司就是带着与当地相适应的实用技术、良种、农机具而来的。

    为了得到更好的粮



第194章 真·“嘉谷”
    “嘉籼1号的优势,大概也就是口感和产量了!”齐政在嘉谷位于琼省的“水稻育种基地”里,对陈建章说道。

    琼省的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又因为坐拥得天独厚的“光、温、水”资源,农业品种在琼省南繁基地通过加代繁殖,选育周期能够缩短二分之一,全国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约有七成经由南繁基地培育,被科研人员誉为“育种天堂”。

    从两年前开始,陈建章就建议嘉谷也到琼省开展育种工作,目前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嘉籼1号”——一种常规的优质籼米品种,也就是这次嘉谷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

    不同于仙茗大米这种灵植,全程生长都需要灵阵的“呵护”,“嘉籼1号”是能在各地推广种植的。

    齐政这次只是在育种基地布置了“青竹百灵阵”,优化育种的品质,但不妨碍育种基地里推出的良种的大规模推广。

    说到底,“嘉籼1号”就是一种“凡种”而已,脱离灵阵对其影响不大。不过这也正是嘉谷需要的品种——不能大规模推广的品种,如仙茗大米,终究只能占据一隅之地,无法影响大局。

    而对于齐政的评价,陈建章表示不服:“不至于吧,‘嘉籼1号’在品质上虽然跟仙茗大米没法比,但跟常规品种比起来绝对算得上是优异了。再说了,其他性状表现也不算差吧”

    严格说起来,“嘉籼1号”不完全是嘉谷自己培育的品种,是嘉谷实验室与琼省其他实验基地合作,在其提供的优良水稻品种中,进一步改良所得。

    不过正如陈建章所说,“嘉籼1号”表现还是不差的。

    “嘉籼1号”全生育期130天,株型紧凑,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叶片淡绿色,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好,成熟期转色好,米质较优,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公斤;通过了琼省的品种审定。

    “嘉籼1号”是早熟籼稻品种,适宜于国内南方稻瘟病轻发区作早、晚稻种植。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陈建章倒也坦诚。

    “嘉籼1号”最大的不足就是,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只有5,也即病抗性相对不强,同时耐低温能力只是中等。

    对此,陈建章表示不慌:“嘉籼1号下一步的改良,就要靠野生稻了。”

    水稻品种的培育,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驯化”过程。

    水稻的基因组,是禾谷类作物中最小的,因此非常容易进行杂交和转化等遗传操作。

    水稻的进化离不开基因驯化,正是由于基因驯化,才能将不符合我们“审美”的野生稻,驯化为“人见人爱”的优质栽培稻。

    就拿水稻的“进化标志”来说,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水稻也是如此。

    在大家眼里,水稻植株都是直立生长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如琼省的普通野生稻,其实是匍匐生长的。这些野生稻非常矮小并且分蘖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分蘖的角度非常大,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光合利用效率低,从而降低产量。

    除了产量低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审美”以外,匍匐生长的水稻更难进行收获,所以人类才会慢慢将它们驯化为直立生长、株型挺拔的普通栽培稻,这也是水稻驯化最直接的标志。

    一代代的水稻,通过人类的驯化,才能表现出一些我们需要的“美丽性状”,比如产量提高、容易收获、抗倒伏等等。

    “嘉籼1号”的这些性状表现就相当的“美丽”。

    但是像陈建章这样的科学家,还是要呕心沥血地去研究“矮穷矬”的野生稻。

    这是因为,驯化




第195章 多管齐下,技术攻势(1/4)
    对于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种植户们抱有疑虑是最正常不过的了,这种时候就要靠大力吆喝了。

    所谓兵马未动“吹牛”先行……呃,应该是推介先行。
1...6263646566...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