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十年五旱,灾害、生态、贫困交织叠加,且互为因果,是陇谷县的基本县情。
嘉谷愿意投资开发外围的戈壁滩涂,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为生态脆弱区披上绿色“底色”,为陇谷县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从小的层面看,是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增收渠道。
第一期开发的戈壁滩涂有6万亩,要整理土地,防风固沙,种植耐旱作物,建设高效节水的灌溉体系,需要的劳动力可不在少数。
而嘉谷定下来的原则是,优先雇佣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的农户。
之前大部分农户担心的,不就是合作社机械化作业之后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土地流转后,即使有分红,一旦没有成为合作社员工的话,就是地也没了,人也不知道能干什么了。
到外面打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说有时候工钱都很难拿到;而且家里基本都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的,也很难出远门。
现在好了,嘉谷送岗上门,即使不能在合作社工作,也能进入嘉谷打工,实现就地就近、离土不离乡就业。
这样的话,农民们既有自家土地流转经营的一份分红,每个月也能领一份工资,变“一份收入”为“两份或多份收入”,简直美滋滋。
因此,在双重利好的助力下,合作社的组建进程迅速推进,在政府的协助下强力推行“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经营新格局,整合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过“土地流转+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嘉谷在政府的协调下,联系肃省的农科院引进其培育的“甘啤3号”和“甘啤4号”优质啤酒大麦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
近30万亩的优质专用啤酒大麦种植基地,一边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按照保优、高产的栽培技术统一种植大麦,一边如火如荼地建设高效节水的喷灌体系。
而为了建设优质原料供应基地,清源啤酒还在陇谷县配套成立了麦芽加工厂,在产区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销衔接,为清源啤酒厂提供稳定优质的大麦芽原料。
麦芽加工厂同样优先招收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的农户。
嘉谷做出了这么大的付出,一力解决了农户流转土地的顾虑,陇谷县政府也不好干看着。
恰逢肃省对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出台了扶持政策,对啤酒大麦龙头企业进行财政贴息贷款等信贷优惠政策。陇谷县政府亲自下场出面,协助银行完成对嘉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贷款资格认定、信用评级等工作,争取到了一笔优惠贷款。
这样一来,合作社的农用机械设备倒是解决了,虽然这笔贷款对于嘉谷的整体投资规模来说,只能算小打小闹。但总归弥补了陇谷县唐书记的“嘴炮”,对合作社也算一顿“小补”了。
……
另一边,戈壁荒滩开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嘉谷要开发的戈壁荒滩用地坐落在陇谷县西部,荒漠地域开阔,土地面积大,便于统一规划,连片开发。
但首先要解决的是基建缺失、生态脆弱的现实困境。
大片的戈壁荒滩被闲置不是没有道理的。
“春播几口袋,秋收几粒子;出门满眼弥沙子,走路土淹脚脖子”,这是陇谷县当地人民对外围戈壁荒滩真实写照的形容。
不是没有人打过开垦的主意,不过新开垦的耕地,乍看起来与周边老乡镇的耕地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浇过两次水后,要么因为土壤板结不渗水,成为成片的“水池”;要么因为土壤返碱,“烧死”大片的农作物,大麦、小麦种了一茬又一茬,总是不能健康茁壮的生长。
此后再也没人做这种蠢事了。
所以即使是唐书记,对于齐政意欲开发这片戈壁荒滩,也是觉得不可思议。
他还隐晦地提醒过齐政,如果是为了解决不能在合作社工作的社员的就业问题,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齐政感谢他的善意,不过还是坚持己见。
也正因为如此,承包价真的是白菜价了。
嘉谷有意将陇谷县建设为优质啤酒大麦种植基地,最终的目标当然也是将这片荒滩改造成良田,作为嘉谷的自有种植基地——俗话不是说了么,千好万好都不如自己拥有的好。
但首先要固定流沙、拉土造田、改良盐碱土质,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农田。
齐政用灵阵勘探过地下水层,嘉谷承包的这一片荒滩地下水较为丰富,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大有潜力可挖。
眼下,几百人在嘉谷聘请来的省林业局治沙技术员的指导下,大面积种植沙柳。
前面用拖拉机开沟,后面将树苗斜插种植,刚好露出小苗,全部埋死压实,然后略为浇水。到了秋天就会长出三四枝一米以上的杆茎,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
沙柳为沙漠植物,也是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一种植物。其抗逆性强,较耐旱,喜水湿,抗风沙,固沙保土力强,是我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沙柳形如火炬,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
春季来临时,风沙
第135章 谁有“种”,谁骄傲
五月,嘉谷第一个种业公司落户河西走廊的张夜市。
河西地区良好的基地环境,尤其是戈壁绿洲具备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是十分理想的农作物种子专业生产的“天然车间”。
这边是全国最大最具优势的蔬菜花卉外贸制种基地和重要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也是全球公认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繁育最佳场所。
作为一家农业企业,尤其是有志于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企,对种子行业的忽视是不可原谅的。
随着嘉谷自有种植面积和附属合作社种植面积的扩大,优质种子来源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齐政以前一直没有抽出空来进军种业,还是在来肃省之前,被师兄陈建章提醒到,才意识到嘉谷十时候补上这一环了。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种子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每一次品种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物育种是种业发展的大趋势,想要未来占据主动必须积极做好技术储备。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自己留种,根据气候变化、需求变化,不断筛选和优化品种,这一以农民为主体的种子系统成为维持中国农耕传统的生态根基。
凭借这一种子系统,中国曾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同时,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农民同时也保护着全球75%的种子资源,实现着农民与自然、生产与环保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人口与耕地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9%的耕地。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将如何提高单产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从过去100年的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60%来源于种子技术。
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突破技术瓶颈,逐步逼近农作物的理论潜力产量,是有效解决粮食高产问题的重要技术方法。
我们最熟悉的两种育种技术,就是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杂交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我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老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走出国门,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发挥显著作用,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但杂交小麦就不为大众所知了,事实上这同样伟大。
小麦专家茹教授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终于在明年,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把“半不育”变成了100%不育系,“啃掉”了杂交小麦研究中“最硬的那块骨头”。
齐政有印象,十多年后,他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终于获得重大突破。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到需要优质小麦就配制优质小麦品种,需要大穗的就配制大穗的,需要多穗的就配制多穗的。这不仅在小麦主产区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可影响到其他区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至于转基因,呃,就一言难尽了……不管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转基因技术,反正都能就安全问题说上个一二,支持转基因和反转基因两派一直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吧,齐政觉得,技术无好坏,转基因技术就跟核武器一样,不一定要用,但一定要有。
……
不过,我国两大主粮育种上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在种子商业化方面的巨大劣势。
近30年来,农民传统的育种实践已经遭遇了几乎灭顶的排挤和颠覆。相比于其他亚非拉国家,国内种子的商品化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但悲剧的是,在整条种子产业链体系中,从农药、种子、化肥、育种技术等方面,中国是远远落后与世界前十大种子企业的。
自2000年
第136章 西边,生命在盼雨(1/3 求订阅!)
“今年的天气不对头喽!”
体格清瘦的石瑞生是大麦种植老把式,也是陇谷县啤酒大麦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之一。
此时他正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地对齐政说道。
“今年天热,一个多月了都没下一场像样的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还好说,多亏了新建的喷灌体系,还能保证大麦的基本用水,但县里其它的庄稼,已经开始受到干旱的影响了。”石瑞生担忧地说道。
虽然石瑞生家的田地已经流转到合作社,规模经营,如今灌溉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他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今年从早春开始,肃省大部分地区就晴热少雨,入夏后,肃省中南部,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旱情。
齐政不敢怠慢,随着石瑞生到田间一看究竟。
在合作社的地块,喷灌头正在自动浇水,啤酒大麦看起来长势良好,葱葱郁郁。
而走出合作社基地的范围,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农民只能采取抽水灌溉方式,浇地抗旱挽救秧苗,但大家都要浇,地里的水井就显得不够用了。因此地里的大麦苗都是无精打采的;种植的玉米也出现了枝叶枯黄的现象。
而到了外围的戈壁荒滩治理基地,情况更为严峻,这边的灌溉条件远远不及老耕地区,齐政看到,种下的沙柳树苗都有不少支持不住而渴死了,剩下的也多是半死不活。
沙柳虽然耐干旱,但刚落地“安家”就要面临着这么严峻的考验,成活率肯定不容乐观了。
而事实上,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全省,就可以看到,高温少雨导致旱情蔓延,农作物大面积受旱。
与陇谷县的“相对淡定”不同,蔓延的旱情令多地民众“如坐针毡”,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人畜临时性饮水困难情况,给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
……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上看,河西走廊是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国内三大自然区划在这里交会。
不同的气候、地形条件杂糅在一起,就注定了河西走廊会具有多副面孔——在这边可以领略到西部大漠的干旱荒凉,也可以体会到青藏高原的“高冷”,还可以深切感受到随着季风变化而富有节律的季节更替。
这样多层次的自然体会,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很难感受到的。
但如此旖旎多彩的地方却饱受气象灾害,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肃省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近1/8,已经接近国际重度缺水界限。
干旱、半干旱地区自产水资源本就极少,再加上地下水超采,严重危及生态,进一步加深干旱的程度。
今年入夏以来,肃省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但同时降水稀少。
肃省很多地区以沙地为主,高温干旱致种植的蔬菜、玉米、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缺水严重,导致农作物枯黄或干死、蔬菜菜叶干枯、苗矮且颗粒干瘪。
此次大范围的干旱灾害发生后,肃省官方已多次派出工作组赴受灾重县核查灾情。同时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4级应急响应,要求受灾市州按照预案做好相关工作。
但是面对天灾,人的力量显得相当渺小。即使是政府,能做的也有限。官方只能“突出重点救助,保障群众生活”,也就是只能对群众生活进行救助,譬如做好应急供水,妥善安排受灾民众基本生活。
至于农业抗旱,不客气地说,基本是听天由命了。
“根据西北区域气候中心分析,预计肃省7月份平均气温略偏高,降雨偏少3~4成。因此,
第137章 东边,暴雨倾盆(2/3)
当西边的肃省在“火热”中挣扎之时,隔壁东边的秦省却处于一片“水深”当中。
从6月中旬开始,秦省的天就像被捅漏了一样,不停地下着大雨。短短几天时间,关中大地就下了平常年份一个月的雨。
几十年来干涸得几近枯竭的秦河,今年一改往昔的面目,滔滔洪水一夜间将防洪大堤撕开了口子,以席卷之势冲向秦川的膏腴之地。
因受秦河上游地区强降雨影响,23日,秦河就在秦南地区形成了3200秒立米的1号洪峰。
一级一级防汛部门下发的“迎战秦河一号洪峰”紧急通知传到秦南个市县区。秦河大堤上,干部群众严阵以待。尽管洪水全面漫滩,渭河大堤全线临水,但最终于26日安然通过。
一号洪峰刚走,秦河中游也开始普降大到暴雨,“迎战二号洪峰”的令牌又下,紧急通知如雪片般飞来,预报将于31日抵达的洪峰水位和流量均超过历史最高值。
位于秦河下游的秦南各市不得不相继组织沿河群众大撤离。
当齐政和丁显抵达秦南时,看到的就是群众大撤离的景象。
没有暴雷,也没有闪电,就是暴雨倾盆,如天河倒悬,哗啦啦地倾泻而下,整个天地间都笼罩在雨水之中。
在路上,由政府组织的军车、客车,以及群众的农用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川流不息。
雨哗啦啦地下个不停,一辆辆狭小的三轮车里挤满了人,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轰鸣的马达声似乎在和洪水赛跑。
但撤离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