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换句话说,李承道很快就可以掌握美洲与中原之间的航线,这也意味着他以后随时可以回到中原来,虽然李休很想念李承道,但是现在这种形势下,他却不希望李承道回来,别看李世民可以容忍萧皇后一行人,但却绝不会容忍李承道他们。
另外李休还想到一件事,那就是虬髯客为什么要把航线分享给李承道,毕竟虬髯客可是一个精明人,光是垄断航线这件事,就给他带来数不尽的好处,可是现在他竟然把航线分享给李承道,难道说他和承道之间达成了什么交易?可是承道又有什么东西值得让虬髯客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
上面这些问题让李休一时间也想不明白,不过他却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李承道在美洲展的肯定不错,否则也没有资格和虬髯客做交易,这次他只派了一条船回来,估计也只是为了熟悉一下航线,以后很可能会派更多的船回来,甚至说不定哪天就会亲自坐着船回来,一想到这些,就足够李休头疼的了。
“夫君这是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正在李休沉思之时,忽然只见平阳公主端着茶走进来,然后关切的问道,刚才在吃饭的时候,她就现李休有些魂不守舍的,所以才抽空来看看他。
“这个……”李休看到平阳公主进来却是露出犹豫的表情,不知道是不是该把自己刚才想到的那些事情告诉她?
懒散初唐 第六百七十四章 想得太简单了
李休最终还是没有把李承道派船回来的事告诉平阳公主,而是借口自己想着学堂的事,勉强敷衍了过去。 .几天之后,学堂终于开始正式招生,并且准备在上元节后就准备开学。
这天一早,李休就来到学堂坐镇,今天是初十,也是学堂正式招生的日子,招生的信息早在过年时就已经传出去了,而且前几天他还正式派人通知了周围的庄子,这几天周围的村民也都在讨论着孩子上学的事情。
田筹也已经走马上任,正式担任学堂的山长一职,除了他之外,还有十几个新招募的读书人,他们也就是学堂的第一批先生,这些读书人大都年纪不小了,很多人都参加了数次科举,但却都是名落孙山,这让他们自觉科举无望,刚巧李休这里招先生,而且待遇不错,所以在年前的时候,这些先生就已经招齐了。
早饭过后,田筹他们这些先生就将桌子搬出来,在学堂门前的空地上一字排开,准备迎接前来报名的学生,另外李休还给学校起了一个很应景的名字,就叫新筑小学,毕竟这里本来就是新筑县,当然了,起这样的名字关键是李休自己偷懒,毕竟上次为了给女儿取名字已经够他头疼的了。
刚开始的时候,前来报名的学生还真不少,各个桌子前都围着一大堆的人,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报名,报名的形式也很简单,只需要登记一下学生在哪个村子,姓名是什么就行了,只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没什么文化,取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什么二狗、牛子之类的名字都有,田筹他们也不以为意,事实上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没什么正经名字,等到他们上了私塾后,私塾先生都会给他们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李休也一直观察着今天来报名的孩子,结果发现来上学的孩子全都是男孩,连一个女孩都看不到,这让他也不禁无奈的摇了摇头,虽然之前他让人通知时,就说了无论男女都可以来上学,但是大唐的风气还是比不上后世,根本没有人敢把女儿送来上学,毕竟这在大唐这个时代,简直可以称得上大逆不道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古代社会男女的地位本来就相差悬殊,哪怕是号称开放的唐朝也一样,受教育的权利也一直掌握在男人手中,一些贵族女子虽然也会受一些教育,那大都是为了培养她们的品性,并不是像男子那样为了日后建功立业。
女子真正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还是民国时期,而且那还是中原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之中,又受到国外思潮的冲击,这才让女子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大唐现在社会稳定,又强盛无比,想要让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简直难上加难,李休一个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对此他也没有办法。
不过这些报名的人群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多人登记后又去学堂参观了一下,随后就离开了,结果报名的队伍竟然越来越小,等到快中午时,前来报名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这让李休也大为惊讶,随后上前向田筹问道:“田山长,现在一共有多少人报名?”
“启禀驸马,现在报名的孩子一共有三百七十六人,不过有点奇怪。”田筹当即禀报道,说到最后却露出疑惑的表情。
“奇怪什么?”李休听到只有三百多人,当下也皱起眉头道,周围的村子最少也有几十个,虽然这些村子都不大,像李家庄子只有十几户人家,多的也不过一两百户,但是这么多的村子加在一起,恐怕孩子的数量最少也得有几千人,可是现在却只有三百多人报名,这也太少了。
“驸马您看看报名的单子就知道了。”田筹这时将刚才整理过的单子送到李休手中道。
当下李休接过来看了看,结果发现这张单子上登记着报名学生的姓名的住址,姓名虽然乱七八糟的,但倒没有什么,不过当看到住址时,他却是微一皱眉,因为报名的学生有七八成都是来自五指庄,其它庄子来报名的学生少得可怜。
“怎么会这样?”李休这时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道,虽然他之前也料到很多穷苦人家可能不会把孩子送到学堂,因为很多孩子在家也能帮着干一些活,但是他为了吸引这些孩子,不但学堂不收钱,而且还有免费的午餐吃,这么优厚的条件应该可以吸引不少孩子来上学才对啊?
至于这么多五指庄的孩子来报名,李休倒不觉得意外,一来五指庄都是娘子军退下的老兵,他们都是跟着商队做事,报酬十分丰厚,而且又不用种地干活,所以家里的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来学堂上学即省心又省力。当然这也和马爷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只要马爷一声令下,五指庄所有适龄的孩子几乎全都送来了。
“驸马,为什么来报名的孩子几乎都来自同一个庄子,其它庄子来报名的学生很少?”田筹刚上任没几天,对周围的情况也不熟悉,所以这时也奇怪的向李休问道。
李休这时也在考虑着这件事,当下苦笑一声给他解释了一下,这才让田筹恍然大悟。正在这时,李休忽然看到刘老大带着十几个孩子来报名,这些孩子李休都认识,全都是李家庄子的孩子,看样子整个庄子的孩子都被他给带来了。
“刘叔,您怎么来这么晚,刚才我还以为您不来了呢。”李休看到刘老大也立刻上前打招呼道。
“主家您这是为咱们这些佃户做一件大好事,我哪能不来,您看,我把整个庄子里的孩子都带来了!”刘老大说着一指身后的这些孩子道,当然这些孩子都是男孩,在刘老大这些人的眼中,女孩迟早都是要嫁给别人的,所以根本不算是庄子里的人,哪怕是他们现在生活好了,但女孩也只是能吃饱穿暖,想要上学还是不可能的。
李休当即安排这些孩子报名,随后他却拉着刘老大来到一边问道:“刘叔,我建这座学堂主要就是为家里的佃户建的,可是今天来报名的大都是五指庄的人,真正的佃户人家反而很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刚才李休才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以为学堂免费就可以吸引佃户们的孩子来上学,却没想到现实却打了他一巴掌,这也让他终于想起来向刘老大请教,虽然刘老大现在不缺钱,但他思想上和那些穷苦的佃户也没什么两样,所以他肯定能够给自己一个答案。
“原来主家是想问这件事,其实要不是学堂是主家您建的,恐怕我也不敢把庄子里的孩子送进来。”刘老大这时却是一笑道。
“为什么啊,学堂不但不要钱,而且还提供一顿午饭,更能在这里读书识字,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来?”李休听到这里却十分不解的问道。
“主家您这可就想错了,就是因为太好了,所以他们才不敢来……”刘老大这时苦笑着一摊手,然后给李休解释了一番,这也让他终于明白了这些佃户们的想法。
原来大部分佃户们不敢来,真的是因为学堂的条件太好了,不收钱还管饭,这让佃户们觉得这天下间哪有这样的好事?相比之下,如果李休收点学费,反而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把孩子送来。
“就因为这个?”李休听完刘老大的解释,当下也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没想到学堂的条件太好也会把人给吓住。
“还不止这些,主家您建这座学堂是一片好心,是想让佃户们的孩子识文断字,但是读书是要花时间的,佃户家的孩子在家里都能顶半个大人,割猪草、捡柴火之类的活都是由这些孩子干,如果他们上了学,家里就少了干活的人。”
说到这里时,只见刘老大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接着这才继续道:“另外还有很多人觉得咱们佃户家的孩子,只要有把子力气种地就行了,读书这种事可不是咱们能干的,其实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那天素娘把我骂了一顿,所以今天我把庄子里的孩子都送来了。”
听完刘老大的这些解释,李休也终于明白了过来,其实把刘老大的这些话总结起来,佃户们不愿意送孩子来读书无非是三个理由:
第一是对学堂的不信任,不敢相信这么好的事情会砸到自己头上,第二则是想让孩子帮着家里干活,第三则是对知识的不重视,换句话说就是愚昧,毕竟他们祖祖辈辈都没读过书,真正懂得“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人少之又少,当然也不是没有,比如那些少数把孩子送来的人家。
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不由得苦笑一声,不过随即就又向刘老大问道:“刘叔,我是真的想让佃户们的孩子来读书,以后无论是对大唐还是对他们自己都有好处,不知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佃户们把孩子送来读书?”
懒散初唐 第六百七十五章 学堂开学
李休想要从自己身边开始,推广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所以才建了一所免费的学堂,希望可以把周围佃户家的孩子送来上学,却没想到来上学的孩子只是少数,大部分佃户家的孩子都没来,反而是五指庄那边的孩子几乎都来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休也十分无奈,请教过刘老大后,也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出个主意,不过李休也是病急乱投医,刘老大只是个本本份份的庄稼人,见识连他女儿素娘都不如,自然也给不出什么好建议,这让李休也颇为失望。
送走了刘老大后,下午又有一些人陆陆续续的前来报名,不过一直等到报名结束,总人数也才勉强超过四百,其实真正算起来,四百名新生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了,毕竟这才第一年,以后每年都会新的学生进来。
不过这四百名学生年龄不一,最大的都已经十五六岁了,最小的才五岁,而在这个年龄区间内,周围的儿童数量估计最少也得好几千人,相对于这个庞大的儿童数量来说,四百人真的不算多。
四百人虽然没有达到李休的预期,但也只能先收这么多人了,毕竟人家不来,他也不能逼着别人把孩子送来,当下他和田筹商量了一下,将这四百多人编成了八个班,每个班有五十人。
如果放在一般的很熟,一个先生肯定教不了这么多的学生,因为私塾里的教学与后世的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每个学生学习的进度都不一样,这也需要先生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教不同的内容,事实上李休自己在家里教孩子时,也是用的这种办法。
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属于精英教育,先生一对一的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更深刻的学习到相应的内容,哪怕学习进度跟不上,先生也可以放慢对他的教学,甚至制定专门的办法帮助学习。
不过这种一对一的教育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先生的精力有限,一个人顶多教上二三十个学生就已经顶天了,如果让一个先生用这种办法教五十个学生,恐怕非得把先生给累吐血不可。
相比之后,后世学校的教学就容易多了,一个班里的学生全都属于同一进度,先生在课堂上就讲一种内容,节省了先生大量的精力,当然这也需要李休把黑板和粉笔造出来,这两种东西没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事实上李休在自家教学时,就已经使用了黑板和粉笔,现在只需要多造一些就行了。
当然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也有很大的缺点,先生在上面讲,正面的学生能听懂最好,如果听不懂的话,先生也只能重点挑几个学生辅导,总会有一些太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有利必有弊,不过总体来说,还是这种统一化教学更适合大规模的教育,这有点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和手工作坊的区别。
田筹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对于李休这种打破世俗的教育方式,刚开始他并不同意,因为他认为这会对一些学生不公平,特别是那些极优秀和极差的学生,在这种统一化教育中,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过最终李休还是说服了他,毕竟相比之下,那些极优秀和极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中间层,而且他建造的这座新筑小学也只是为了给周围的孩子开蒙之用,简单来说就是能让学生们识文断字就行了,当然如果有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后也可以朝廷重点培养,甚至送他们去参加科举也行。
上元节过后,新筑小学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来报名的学生也在家长的陪同下,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到学堂,学堂也举行了一个开学仪式,除了学堂里的师生外,李休和杨兑也参加了,另外还有一些农部的官员,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外人了。
“驸马,您建这么大的一所学堂,以后这些孩子学成之后,咱们农部是不是也能从这些孩子里挑选一些做小吏?”参加过开学仪式后,杨兑和李休在学堂里边走边聊道。
“当然可以,这些孩子读了书,恐怕也不会再像他们父辈那样干一些粗活,小吏、账房先生、商人等等,这些才是孩子们以后要做的事,我不求他们能够像上官仪那些人一样高中进士,只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这样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咱们大唐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李休这时笑呵呵的道。
大唐建国的时间还短,官员的数量不多,但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帝国,这些少量的官员自然不够,于是就出现一批数量庞大的吏员,比如农部里八成以上都是小吏,这些小吏一般都是由无数参加科举,或是落榜的读书人担任,上面的官员做出决定后,就需要这些小吏去真正的落实这些事情。
“那可太好了,咱们农部的吏员不比其它,需要精通大量的农业知识,从外界招来的读书人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吏员,最少也需要几年的培养,而且读书人身上都有股傲气,很多人干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受重视,干脆就甩手不干了,相比之下,这个学堂里的学生可以从小培养,平时我也可以派一些人前来教授学生们一些农业知识,等到他们成年之后,只要愿意,都可以来农部做事。”杨兑当下高兴的道。
“学堂里主要开授语文与算学,算学就不必说了,无论干什么都需要它,语文则主要以识文断字为主,以后还可以学一些论语之类的儒学,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教授天文、地理之类的杂学,农部传授的东西也可以归到这些杂学之中。”李休这时再次笑道。
对于学生们以后做小吏的事,李休非但不反对,反而十分的鼓励,事实上杨兑的话倒是给他一个很大的启发,也许以后可以对新筑小学进行专门的分类,以此来培养各种专门的人才,这样做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对大唐产生巨大的影响。
懒散初唐 第六百七十六章 浑水部(上)
温暖的南风吹过草原,使得去年的积雪也慢慢的融化,露出下面枯黄的草地,再过一段时间,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草籽就会开始发芽生长,到时草原又将迎来一个绿色的春天。
浑河的冰层也开始融化,在河水的冲积下,河面的冰层也终于开始破裂,变成一堆堆的冰凌,被浑浊的河水挟带着往西方流去。浑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也是少数几个从东向西流的大河,所以又被称为倒流河,而且这条河流经草原,两岸都是水草丰富之地,吸引了无数的部落前来放牧。
浑河北岸的一处小山谷里,一个不大的部落驻扎在这里,这时太阳已经从落到了山顶上,眼看着就要落下去了,大地间一片昏黄,山谷里的部落中也升起阵阵炊烟。
老格勒一瘸一拐的赶着瘦弱的羊群回到羊圈,然后把栅栏门关上后,又抬头看了看山顶上的半个太阳,随后却是叹了口气,满是皱纹的老脸上也露出愁苦之色。
老格勒是突厥人,事实上他们整个部落都是突厥人,以前也曾经是个风光的大部落,但是后来颉利四处用兵,征召部落里的壮年男子参战,结果大部分人都战死了,老格勒算是运气好,以前去大唐抢掠时,被人一箭射中了膝盖,结果落下了残疾,打仗也没有人要他,不过这也让他保住了一条命,部落里像他这个年纪的男人几乎没有活着的了。
老格勒所在的这个突厥部落名叫浑水部,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浑河边上,以前部落最兴盛时,甚至有数万人,但是经过这么多的战乱,现在只剩下几百个老弱妇。
其实他们在去年时,浑水部还有几千人,青壮的男人也有五六百,可是却没想到唐军攻来,他们离大唐太近,首先遇到了唐军的屠杀,几千人的部落被屠戮大半,只剩下这么点人藏在这个山谷里,好不容易才活了下来。
想到去年唐军杀来的情景,老格勒也不由得打了个寒战,那些黑甲的唐军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地狱中的魔鬼,冲进部落里一言不发就开始杀人抢羊,无论他们怎么求饶也没用,幸好他们这些人总算活了下来,只要部落的根还在,以后总还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阿爹,头人请您去议事!”老格勒想着事情来到自己家的帐篷前,还没等进去,就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家伙拖着鼻涕对他道,这个孩子是老格勒最小的儿子,也是他唯一还活着的儿子,至于其它成年的儿子,则早就死在了唐军的屠刀之下。
“好,这是挖到的几只田鼠,你去收拾一下煮点肉汤喝!”老格勒听到儿子的话答应一声,随后从背上取下一个布兜子扔给儿子道,去年他们逃出来时,只带了少量的牲畜,而且这些牲畜是部落的命根子,还要靠它们下仔繁衍,壮大牧群,只不过这样一来,部落里能吃的东西就太少了,整个部落都在为食物发愁,他估计今天头人让自己去,也是商议食物的事。
听到有田鼠吃,老格勒的儿子也是欢喜的大叫一声,抢过兜子就到帐篷后面收拾去了,看到儿子高兴的样子,老格勒也不由得有些心酸,以前他们浑水部也算是个大部落,甚至还有几个小部落依附于他们,老格勒以前也立过不少的功劳,也算是半个贵族,家里从来没有为吃的发过愁,却没想到现在连几只田鼠都能让儿子这么高兴。
想到上面这些,老格勒也不由得再次叹了口气,随后这才扭头来到头人住的帐篷,当他进到帐篷里时,只见头人盘腿坐在上面,周围还有几个部落里的重要人物,老格勒和他们打了个招呼,然后也坐了下来。
“好了,老格勒也来了,那咱们就商量一下部落里的事,现在部落里的粮食已经没有了,牛羊就剩下那么点,再这么下去真的要饿死人了,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头人看到老格勒进来,当下沉声开口道,只不过声音中却带着一股无力与疲惫,为了部落里的事,他已经想尽了办法,现在也快要撑不下去了。
“头人,没有吃的,那咱们就去抢,以前不都是这么做的吗?”头人的话音刚落,只见坐在左首边的一个年轻突厥人立刻跳起来叫道,这个年轻突厥人名叫勇古,是部落里幸存的青壮之一,也是头人的儿子,不但长得高大,而且也十分勇武,号称部落里的第一勇士,当初也多亏了他拼死保护,这才让他们从唐军的追杀中活了下来。
“抢?咱们拿什么抢?现在部落幸存的青壮男人还不到一百个,能抢得过别人吗,而且去年唐军在草原上烧杀抢掠,活下来的部落恐怕也穷的厉害,咱们就算是抢,恐怕也抢不到什么。”勇古的话音刚落,只见一个长者就开口训斥道。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呆在这里等死?”勇古听到老者的话也气的大叫道,他长得高力气大,自然也吃得多,可是部落里这种情况,让他也好长时间没吃过一顿饱饭了,现在整个人瘦得厉害,再这么饿下去的话,他都担心自己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了。
“要不……咱们再杀点羊吧?”正在这时,又一个人小声的开口提议道。
“闭嘴,部落里就剩下那么点羊,再杀下去的话,咱们以后吃什么?”对方的提议刚一出口,立刻被头人怒声训斥道。
“可是咱们不吃羊的话,恐怕现在都得饿死,到时那些牛羊还不是便宜了别人?”这时却有人开口反驳道,头人在部落里的威望很高,平时他一开口,任何人都不敢反对,但是现在部落面临这么大的危机,头人的威望已经压不住部落里反对的声音了。
听到上面的话,帐篷里也立刻陷入到一阵沉默之中,连头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对方的话,的确,他们部落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如果吃掉剩下的牛羊,部落的根就断了,如果不吃,恐怕他们就得全部饿死,这两条路好像无论选哪条都是死路一条。
老格勒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在看到众人都不说话,这才终于缓缓的开口道:“实在不行的话,咱们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老格勒,你有什么办法快说!”头人听到老格勒的话也是眼睛一亮,当下急切的开口道,其它人这时也都是精神一震,然后一脸热切的年向老格勒,虽然老格勒的腿脚不好,但脑子却很好使,是部落里有名的智者,说不定他有办法可以让部落度过这个难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