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帝国霸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龙灵骑士
掩体后面的意大利指挥部内,两个团战站在一名意大利将军面前,被骂的灰头土脸。
他们的部队经过几天的连续作战,已经非常的疲惫了。缺乏重型武器和炮弹的他们,在进攻敌军防御工事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和他们的盟友德国比较起来,意大利的部队几乎就是一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武装力量。他们以步兵和炮兵为主,只有少量的坦克充数。
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躯,还有并不充足的弹药,去进攻敌军驻守的坚固防御阵地,意大利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是他们的战果却少的可怜,甚至因为英国军队的反击,连之前吞掉的一些土地,都被迫还了回去……
“这就是你们的进攻?我的炮兵轰击了敌人十分钟!结果你们只进攻了5分钟就被打退了?”将军气急败坏的吼叫道。
刚刚的进攻,他全程都亲眼观看过了。意大利士兵根本没有什么进攻的决心,敌人的重机枪一响,他们的进攻就败退了。
“长官,我们的部队缺少给养,实在没有办法继续进攻啊。”一个团长郁闷的开口回答道。
另一名团长也点头赞同道:“长官,士兵们已经三天没有吃到正常的午餐了,士气非常低落,根本没有办法作战。”
意大利军队在巴尔干地区的作战行动,已经让墨索里尼骑虎难下了,他的进攻作战已经差不多可以宣告失败了,可他还是没有想要求请德国加入战争的打算。
墨索里尼一直希望自己的部队控制巴尔干,现在看来他的军队却没有执行他命令的能力。
一旁,德国的第12集团军正在枕戈待旦,罗马尼亚境内,匈牙利境内,都已经开始驻扎德国部队。
只要出现意大利部队支撑不住的局面,或者德国接到意大利的请求,这里的德军就会进入南斯拉夫,占领那里并且南下希腊。
现在阻止德军进攻的,并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意大利坚持自己掌控巴尔干半岛的态度。
时间正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德国和苏联边境上的危险,还有英国这边的变化,都在随着意大利的坚持而发生着变化。
所以墨索里尼的坚持,是付出着惨重的代价换来的。他甚至将已经开始赚钱的利比亚油田的股份,又交还给了德国百分之五,才争取到了几天宝贵的时间。
可惜,让他感到无奈的结局是,他的部队并没有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打开僵局,甚至连一步都没有前进。
如此被动的局面,连墨索里尼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他不断的致电自己的前线指挥官,要求他们发起进攻。
遗憾的是,他的部队并没有能够前进,除了徒增伤亡之外,整个战局没有任何变化。
听到自己手下的抱怨,意大利的将军只能无奈的放弃了追究。他也知道自己的部队给养不足,弹药不够,根本不适合展开这种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因此,他只能给自己的上级反映情况,说自己的部队遭遇了敌人的主力,无法突破敌人的防线。
他不知道的是,除了他的部队之外,几乎所有的意大利部队都遭遇了敌人的主力部队,无法继续前进……
这样的汇报带着几分儿戏的,被送到了墨索里尼的办公室。这位意大利领袖看到这样的结果之后,彻底的愤怒了。
“懦夫!我的部队都是一群懦夫!他们连一点点儿的罗马精神都没有!”他在办公室内大声的咆哮,让所有人都噤若寒蝉。
即便是隔着办公室的房门,外面的人也能听见里面的叫喊声。这一次领袖先生是真的生气了,而且是对他的军队很失望。
“齐亚诺伯爵在德国人那边低声下气,我们拿出了很多利益分配,才让德国人不插手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他一边锤着自己的办公桌,一边对自己的将军元帅们吼叫道。
还没等别人开口,紧接着这位意大利领袖就继续破口大骂道:“结果!你们浪费了所有能浪费的机会!最后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几个意大利将军和元帅都闭着嘴巴不说话,这个时候谁愿意开口当出头鸟?大家都不说话,就让墨索里尼更加气愤起来。
要知道,他已经受够了意大利部队的失败。因为一败再败,意大利已经让出了太多太多的利益。
本来就应该是意大利的北非,现在已经成了德国和意大利共有。本来应该是意大利独吞的利比亚油田,现在成了德国人占大部分份额。
苏伊士运河现在都成了德国人的囊中之物,搞不好未来中东地区也会成为德国人的战利品!
现在,让墨索里尼再让出一部分巴尔干地区,实在让他无法心甘情愿。
可是……不心甘情愿,又能怎样呢?现在已经是11月6日了,再不搞定巴尔干地区,德国陆军就要真的加入到战争之中了。
毕竟,不论是元首还是德国国防军的高层们,都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在巴尔干地区的4万多名英国军队,就这样在歼灭掉大量意大利有生力量之后,从容的离开。
“明天,也就是德国外交部门给我们的最后期限了,如果我们依旧不能自己摆平巴尔干地区,德国人就要插手了……”墨索里尼看着自己的手下们,突然停止了咆哮,开口说道。
他一边说,一边落寞的叹息:“还能怎样呢?我的部队竟然从开始就没有胜利过!我作为领袖,还能怎样呢?”
真的不怪墨索里尼如此失态,从法国之战开始,一直到巴尔干……他的部队真的一场都没赢过……





帝国霸主 313像敦刻尔克一样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合,在墨索里尼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骂街的时候,丘吉尔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咆哮着。
他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他寄予厚望,命令其在中东地区稳住局势的蒙哥马利,给他送来了一封电报。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作为中东地区的总司令,蒙哥马利准备从巴尔干地区撤退2万名英联邦士兵!
蒙哥马利终究不是奥金莱克,最终他也没有完全丢开丘吉尔,自行其道的魄力。
然而他也没有丢下4万在巴尔干苦战的英联邦部队的勇气,不敢承担背弃盟友的骂名。
所以,很有头脑的蒙哥马利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准备以各种借口,从希腊抽调回两万名士兵,加强他在中东地区的防御力量。
至于说希腊方面会不会反对,或者说丘吉尔有没有意见,那都是之后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奥金莱克!奥金莱克在北非的时候就不听从我的命令,擅自从前线撤退!”丘吉尔拍着桌子,对约翰?格里尔?迪尔上将喊道。
“你的部队指挥官,一次次的自作主张,甚至无视我的命令,造成的后果谁来承担责任?啊?”丘吉尔感觉到自己很无力,正在失去对一切的掌控力。
奥金莱克在北非的私自撤退,成了丘吉尔推卸自己失去北非责任的一个重要借口。
虽然高层谁都知道,现如今中东地区还有一支能战的部队,都是因为奥金莱克撤退保留下了最后的火种!
但是丘吉尔不理解这种撤退,因为这种撤退让他失去了许多政治上的支持,还失去了埃及至关重要的一大批城市,这让他在局势上更加被动起来。
所以这一次,蒙哥马利旧事重提,希望从巴尔干地区撤退,丘吉尔又一次火冒三丈起来!
他预感到,这一次撤退,自己将失去希腊这个盟友,让这场战争中的英国,被空前的孤立——舆论上的压抑,足以产生无法估量的变数,丘吉尔不喜欢这样的变化。
迪尔上将是英国陆军的总参谋长,他目前主要负责的是本土防御德军登陆的事情,本来已经焦头烂额了。
远在中东地区出现的问题,实际上迪尔上将已经很了解了。他其实是支持奥金莱克还有蒙哥马利将军决定的,他同样认为在巴尔干地区,英军没有丝毫胜算。
从法国还有北非等地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迪尔上将认为与德国装甲部队正面交战,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巴尔干地区距离德国的后方实在太近了,而德国的后勤没有出现问题,部队战斗力也不是意大利人能够比拟的。
现在德国没有进入巴尔干地区,只能说是英国和希腊部队的幸运。一旦德军开始从北方进入巴尔干地区,整个防线上,希腊和英国军队的数量就不够了。
别看现在英国人和希腊人把意大利人打得灰头土脸,连前进一步都无法做到。可这场胜利,完全建立在北面针对德国人的防线上,唱了空城计的基础上。
如果德军进攻,北部方向就会顷刻间崩溃,在意大利边境上的希腊守军和英国部队就会陷入包围之中,最终同样跟着战败。
失去了主力部队的希腊,根本就不可能继续维持自己的防线。等到那个时候,4万英国远征军除了去德国的战俘营里服苦役,绝没有第二条路走。
“首相先生!虽然从巴尔干地区撤退,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可是,我们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浪费在那里了!”迪尔上将开口,对恼怒的丘吉尔劝谏道。
他的意思在随后的话语里表现的很明显:“如果我们不能增援巴尔干,在那里打一场足以拖住德国进攻步伐的战争,我们就迟早要失去巴尔干地区,先生!”
丘吉尔当然不可能继续增援巴尔干地区,现在能够增援那里的唯一道路,就是从中东运输部队,经过克里特岛和爱琴海,进入希腊。
可惜主张撤退的将领,就是中东地区的蒙哥马利还有奥金莱克两人,所以指望他们增援巴尔干,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另一方面,稍微有点儿理智的军方人士都知道,中东地区面对隆美尔的咄咄逼人,已经差不多被掏空了兵力。
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再抽调出兵力,去遥远的希腊地区作战。希腊没有像样的军火底蕴,武器弹药都要依靠援助,英国哪有力量再把无数弹药和武器投放到巴尔干去?
“如果希腊被击败,我们也就被彻底赶出地中海了……这里面的责任,你背负得起吗?”丘吉尔看着迪尔上将,开口质问道。
从维多利亚的时代开始,英国就在经营着地中海。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和埃及等地区。结果现在,英国要被踢出地中海了,哪个敢说这个责任自己来背?
“首相先生!我们的军队已经被击败了,这种情况下,无论您和国王陛下愿不愿意,我们都要承担丢失一些地区的责任了。”迪尔看着丘吉尔,开口无奈的说道。
战争从开始打到现在,一路憋屈到了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了。
德国的强势崛起,加上一系列辉煌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胜利,已经让整个欧洲形势变得脱出了英国人的掌控。战场上的失败,当然要赔付上无数的土地还有前人经营的血汗了。
“两万人?”不知道是在问迪尔上将,还是在问自己,丘吉尔自说自话,问出了这么一句。
“两万人!”迪尔上将同样不知道是在回答丘吉尔的问题,还是在对自己确认,同样重复了一句。
最后,丘吉尔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开口说道:“既然决定了撤退,就不要再藏着掖着了!能撤出多少,就撤出多少来吧!”
事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丘吉尔也看出来了。互相掣肘,最后无疑只能是便宜了德国人。这种时候倒不如他退一步,满足陆军的要求来的更实在一些。
至少下一次,他会有更多的筹码,来和自己的陆军将领们讨价还价。
听到丘吉尔这么决定,迪尔总参谋长明显愣了一瞬间。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开口赞同道:“您的决定,可以挽救更多士兵的生命!”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冷笑了一声,看着迪尔上将,开口讽刺道:“士兵为国战斗牺牲,是必然的事情!我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如果他们有廉耻的话,下一次就应该用他们的生命,来挽救自己的祖国!”
迪尔上将尴尬了一下,不过也没有在意。他已经拿到了想要的结果,甚至超过了自己的预期,犯不着再和丘吉尔争一些口舌之利。
丘吉尔也不是真的想要痛快一下自己的嘴巴,他只是要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等下一次陆军再提要求的时候,用这个伏笔来钳制将军们罢了。
“把巴尔干的军队尽可能多的撤退出来!让那里变成第二个敦刻尔克!不仅仅要抢运我们的士兵,还要将希腊的士兵也抢运出来!”做出了决定之后,丘吉尔就对迪尔命令道。
他的命令让迪尔感到一阵头痛,因为在地中海范围内,英国军队已经没有多少运输船在活动了。
要知道,苏伊士运河现在已经成为了战场,那里已经不可能有船只再经过了。而广袤的地中海被堵住了一侧的出口,也就变成了一汪死水。
在这片海域里,英国方面只留下了少量的船只,来负责运输希腊到中东地区的物资和人员。
剩下的船只,要么被意大利海军击沉在了地中海,要么随地中海舰队,撤离了这片海域。
依靠现有的船只,抢运出2万甚至3万人,本来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了。丘吉尔还要再帮忙抢运出一部分希腊部队,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首相先生,我们在那里的船只不多,海军方面也没有什么办法,您的要求可能无法完成。”迪尔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中东的问题,开口诉苦道。
丘吉尔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有些过分,点了点头同意说道:“尽量吧,想办法做到!发扬出敦刻尔克撤退的精神,让德国人大吃一惊!”
说完之后,丘吉尔就没有了继续讨论的兴趣,结束了这一次的会面。因为在稍后,美国总统派来的特使,有事情要单独找丘吉尔面谈。
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对方搞得神神秘秘的,必须要见到首相本人才愿意开口说出自己到来的目的。
丘吉尔也想要通过这位特使,向美国政府方面请求更多的援助,所以也就给了对方单独会面的机会。
他开出了一份庞大的清单,包括3000辆坦克还有500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不知道美国人会给多少,但是只要对方继续给,丘吉尔就愿意接受。
毕竟,美国人希望丘吉尔站在台上,继续抗击德国在欧洲那让人恐慌的扩张……




帝国霸主 314克里特岛的重要性
如果丘吉尔这个时候垮台,那新上台的英国首相,十有八九要屈辱的接受和德国人之间的和平!
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希望德国挑起战争,粉碎英国的霸主地位,不过却不愿意看到德国崛起,统一欧洲和美国分庭抗礼!
说白了,美国希望德国和英国无休止的打下去,打到两个国家一起崩溃,才是最好的结果。
但遗憾的是,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好到眼看着就要战胜英国,结束战争统治欧洲的地步了。
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它现在拼命的援助英国,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延续这场战争。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延续丘吉尔的政治生命,就是在延续这场战争。支持丘吉尔继续打下去,就是美国上上下下的共同目标。
如此一来,美国的军火商可以借助战争发财,美国的利益会通过租借法案不断扩大,世界主流强国都会因为战争被削弱。
“首相先生,您的这些条款,我都无权答应您。”看了看手里的物资清单,美国特使笑着把清单又放回到了丘吉尔的桌子上。
他面带笑容,看着丘吉尔说道:“我作为特使,找您只有一个任务,我们发现了利比亚的德国油田,希望可以协助英国,毁掉这个潜在的隐患!”
听到美国人找到了神秘的利比亚油田,丘吉尔眼睛一亮,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在哪里?美国打算怎么协助我们,毁掉这个该死的油田?”
美国特使根本不用思考,就开口说道:“最好的计划,是由我们美国援助给英国一批轰炸机,然后从克里特岛起飞,轰炸利比亚的油田,摧毁那里的设备!”
在侦查部队带回了利比亚油田位置的情报之后,美国军方还有总统罗斯福,就在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摧毁这个“计划外的变量”!
只要干掉这个油田,一切似乎就能恢复到正规,美国就又可以掌控战争的节奏,捏住德国资源上的短板。
因此,罗斯福和他的将军们,拟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作战计划!这套作战计划就是借援助的名义,派遣一批轰炸机,到克里特岛上去。
美国现有的b-17轰炸机并不多,不过绝对有能力执行这样的远程轰炸任务。
克里特岛距离利比亚足够近,拥有超高航程的b-17轰炸机完全可以飞到目标上空。
只要英国方面方面肯执行这个计划,那美国方面就有十足的把握,干掉德国人在利比亚的油田。
“我们会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移交100架b-17轰炸机!”美国特使开口说道:“这些飞机必须投入到克里特岛特备作战行动中!”
听到美国愿意提供100架远程轰炸机,丘吉尔是很高兴的。不过当他听到轰炸机必须用于地中海作战行动的时候,就显得有些不满了。
虽然丘吉尔也希望可以摧毁德国人的油田,不过这件事完全由美国人主导,让这位英国首相有些不太舒服。
“好吧!”丘吉尔毕竟是一个政客,在短暂的不满之后,他还是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给出了美国人想要的承诺。
毕竟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在攻击德国人的油田这方面,两国都认为刻不容缓。
虽然说在罗马尼亚,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油田在运作。可那里的防御绝对要比沙漠中的油田强大的多,进攻那里要用的兵力就更多了。
“我们会想办法在克里特岛上部署一些战斗机,尽可能的掩护这些轰炸机的行动!”既然决定在利比亚对德国燃油供给捅刀,丘吉尔就显出了他狠辣的一面来。
作为后世发表了铁幕演说的强大政客,丘吉尔的大局观当然很强,而且是非常非常的强。
他在做出了攻击的决定之后,就打算倾尽全力,给德国人留下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那就太好了!首相先生!我们会尽可能的援助您,支持您的反侵略战争!”美国特使拿到了他想要的承诺,自然笑容也就多了起来。
他还在说话的功夫,一名军官敲响了丘吉尔的办公室大门:“首相先生!德国轰炸机再一次入侵领空,俯冲轰炸机炸毁了海岸线上的几座雷达,和一些假目标。”
因为德国之前在轰炸英国的战斗中吃了亏,所以最近德国空军的报复行动一次比一次猛烈。
每天被击落的德国飞机都要超过30架,可轰炸依旧没有终止过。数以百计的德国飞机经常如同蝗虫一样飞过英国上空,丢光炸弹再扬长而去。
道丁将军的战斗机部队一直都在保存实力,无视这种诱敌战术。虽然本土被轰炸的代价很高昂,不过却延续了空战胜利后略微回涨的士气。
丘吉尔不好意思的对美国特使笑了笑,然后接过了损失报告,看了两眼之后,脸上的表情变得不太高兴。
两座雷达站再一次被德国轰炸机光顾,仅仅是天线就毁掉了4个。6名海岸观察员阵亡,沿海防线上有百十名士兵伤亡,损失相当大。
“首相先生!那我就先不打扰您的工作了!”美国特使看到丘吉尔已经同意了自己的计划,起身告辞道。
说实话,他这一路走来,看见如同废墟一样的伦敦,心中也不免有些凄凉起来。
美国支持这样一场战争,英国却未必能够打赢这样一场战争。在德国空军这样强势的攻击之下,任何时间英国投降,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空袭已经让伦敦毁掉了大半,实际上英国的工业,也已经瘫痪了大半——要不是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美国支撑,现在的英国,实际上已经失去战争的能力了。
看到美国特使起身,丘吉尔也没有挽留,他现在要安排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刚刚答应了迪尔上将的有关巴尔干地区的撤退计划,现在就必须要做适当的更改了。
迪尔上将被召唤到首相官邸的时候,脸上依旧挂着不解的神情。他还没有来得及去部署巴尔干的撤退计划,就又被首相叫回到了办公室里。
首相先生一见面,就否定了他自己之前给出的承诺,开口命令道:“从巴尔干地区的撤退,要推迟……”
“推迟?”听到首相这么说,迪尔上将意识到刚刚首相见了什么人,让他改变了巴尔干方面的决定。
“我们找到了德国人在利比亚的油田!”丘吉尔开口,对自己的总参谋长说道。
虽然德国人的影子间谍似乎无处不在,可丘吉尔还是信任自己的高级将领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将领连总参谋长都无法被信任,那战争还如何进行下去?
听到利比亚油田,迪尔惊讶了一下,然后心领神会开口说道:“您是说,要保住克里特岛上的机场?”
巴尔干之战,如果是没有战略目标的死守,那在迪尔还有陆军将领们看来,是毫无意义而且浪费资源的。
可如果是有战略目标的,而且这个战略目标正巧是德国人最脆弱的软肋,那守卫巴尔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确保克里特岛的安全,就足够了吧?”思考权衡了一下,迪尔上将开口对丘吉尔问道。
丘吉尔摇了摇头:“我们不仅仅要保证克里特岛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还要保证其不会遭到德国人的轰炸和干扰。”
迪尔皱了一下眉头,然后随即释然了——轰炸利比亚油田显然不是一次两次轰炸就可以奏效的任务,这种轰炸明显会是长期的。
1...118119120121122...3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