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想让我破例?门儿都没有!
然而再次出乎赵四娘意料的是,赵三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只听他道:“四娘,你常说:‘救急不救贫’。我最多也就能帮他们平安度过这个冬天,却不可能帮他们一世,以后的路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你还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一门谋生的手艺。
“咱家不是做吃食生意的吗?我打算选几种简单易学的吃食方子教他们,让他们拿着做好的吃食沿街叫卖。这种小本生意或许赚不了几个钱,但让勉强糊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赵四娘闻言,深深地看了一眼赵三郎。自家大哥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出一个还算可行的解决方案来,实在是让她刮目相看。
不过感慨只在一时,赵四娘很快就穿了赵三郎的伎俩,似笑非笑道:“啧啧,难为你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大哥,你为了明儿不去私塾念书,实在是煞费苦心呢!”
被人看穿了心思怎么办?赵三郎一脸尴尬。(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九十五章 另有内情
要知道,燕国极为重视孝道,不孝子孙不但会遭人唾弃,还有可能会被官府治罪。因而,一般来讲,就算子孙内里再怎么不愿孝顺父母,在外也会装出副孝子贤孙的模样来。像那老婆婆的儿子那般不孝得人尽皆知的,是极为罕见的。
姜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的确是有内情。刘家婆婆的儿子家这么做……怎么说呢?唉,勉强也算情有可原吧。原来刘家婆婆的儿子成亲多年,闺女生了好些个,却总是盼不来儿子。一直到他三十岁,方才得了个儿子。这么个来之不易的孩子,一家人自然都把他当成眼珠子来疼。
“直到去年夏天的一天,刘家婆婆的儿子带着他媳妇儿出了趟远门儿,就把孩子留给他娘照看了。那孩子当时七岁,正是最最淘气的时候,哪肯在家安生地待着?他爹娘前脚出门,孩子后脚就偷溜出去玩儿了。本来嘛,孩子跑出去玩玩也没啥,毕竟他都七岁了,这岁数放在穷人家都能帮衬家里了。更何况,平日里他爹娘在家时,他也没少溜出去过,不都啥事儿没有。所以,刘家婆婆就没当回事儿,照旧在家操持家务。却不想那日天都快黑了,那孩子还是没回来,刘家婆婆这才着急了起来,开始四处找寻,却怎么也找不着。后来孩子他爹娘回来了,发动街坊们一道找。一直找到第二天天明,才在附近的小河里发现了那孩子。只是当时那孩子的身子早就已经凉透了。
“唯一的儿子就这么没了,孩子他娘就怨上了刘家婆婆,觉着孩子会出事儿全是因为她婆婆没照看好。一时气急,就把她婆婆赶出了家门。若在平常,儿媳妇要敢这么苛待婆婆,里正就能让她丈夫把她给休了。可这回毕竟是婆婆有错在先,倒不好像平常那样处理。而且,刘家婆婆被赶出门后,也没要求里正为她做主,就一个人默默地去棚户区找了个窝棚住下。看样子是想赎罪。既是如此,里正就全当不知道这回事儿,由着刘家人作为了。”
“眼睁睁地看着媳妇儿把老娘扫地出门,那姓刘的就没说啥?还有。他不知道他老娘后来瘫了吗?就任由她一个人在窝棚里苦苦挣扎?”赵三娘气愤不已道。
姜氏摇了摇头,道:“说没说啥,这我就不晓得了。反正我是听说,自打他娘被赶去棚户区后,他这做儿子的一次都没去看过。不过他人虽没去。他娘瘫了这事儿……”却应该是知道的。
大家想啊,刘家婆婆半瘫了的事儿,连她这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外人都听说了,离得那么近的刘家人能没听说?肯定是知道的,只是装作不知道罢了。
因为姜氏并不想在闺女面前过多地提起人世间的险恶,所以话到这儿还是有所保留,到底没有说出她的猜测。但即使姜氏不说,赵三娘也猜到了。
什么“情有可原”?在她看来,那姓刘的家伙和他媳妇儿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情理难容!
的确,那刘家婆婆是有过失。却实属无心之失。哪能因为这样的无心之失,就不去赡养老人呢?那可是生他养他的亲娘啊!在他是他儿子的父亲之前,他更是老人家的儿子。身为人子,就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更何况,这位老人家腿疾如此严重,根本就没有外出谋生的能力,甚至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如此放任不管,无异于看着她去死。亲手将老娘逼上绝路,如此行径,简直禽兽不如。天理难容!
看到二闺女气到手发抖,姜氏忙握住赵三娘的手,说道:“娘跟你说这些,可不是为了让你生气的。只是想告诉你。这世上有袖手旁观的亲人,也有雪中送炭的邻居……”
赵四娘听到这儿,不禁心念一动,蓦地生出一个貌似绝无可能的想法,便问道:“娘,你所说的‘雪中送炭的邻居’是指那户姓杨的人家吗?”
“正是他们。”姜氏点点头。接着道:“听说刘家婆婆在今年春天大病了一场,却一直没钱请大夫。她在棚户区无亲无故的,后来病到起不来炕都没人知道。眼瞅着她就要活活饿死在窝棚里了,还是住在隔壁的杨家人察觉她好些天都没出来讨生活了,就去看她家看了看,这才发现她瘫在了床上。
“杨家才搬来没多久,和刘家婆婆总共都没打过几回交道,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可就是这样,这户穷得叮当响的人家还是分了些口粮给老人家,家里的媳妇子也每天去照看一番。正是有了杨家的看顾,老人家才能慢慢恢复了过来,只落了个半瘫。否则,她怕是要一辈子瘫在床上了,甚至是连性命都保不住。
“三娘你看,这杨家于刘家婆婆可是有活命之恩呐!如今他家克扣老人家的饭食是不对,可看在那天大的恩情上,就不必太过计较了。毕竟,非亲非故的杨家能在老人家危急的时候伸出援手,可比那些真正的亲人仁义多了,称得上‘难能可贵’。那些饭食,就权当拿去回报杨家的恩情好了。”
若在以前,赵三娘肯定立刻会接下去说些什么“克扣是克扣,报恩归报恩,一码归一码,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之类的话来。可是今日,听了姜氏的话后,她久久没有作声。
原来这会儿素来善恶分明的她脑海里混沌一片,有些搞不清状况:这算什么?坏人做了好事吗?还是说好人做了坏事?哎呀,这杨家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呐?
过了半晌,赵三娘方道:“杨家人确实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但不能因为他们之前做了好事,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克扣老人家的饭食。要知道,那些饭食可是老人家用来活命的口粮啊!每天都少了一大半,长久下去,非把老人家饿出个好歹来不可!咱可不能坐视不理。”
管他是善是恶,私下克扣就是不对的!就必须制止!(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九十六章 漏洞百出
“四娘,我可没想过不去私塾,只是想帮帮他们。”赵三郎忙表明心迹道:“真的,就是纯粹地想帮帮他们。我瞧着这些孩子个个吃了上顿没下顿,却还不忘照顾同伴,光这点就很了不起。要知道,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呢!这样的孩子,值得咱伸把手。”
“哦,这样啊!行,我知道了,沿街叫卖是吧?姑且不提这门生意会不会有人买账,光说让这些十岁出头的孩子满世界跑,这妥当吗?会不会给坏人欺负了去?”赵四娘貌似担忧地问道。
“这你大可不必担心。我想过了,也不必去别处,就让他们在城南转转好了。那一带我熟,且在那儿结识了好些道上的兄弟,有兄弟们关照,必不会让孩子们吃亏的。”赵三郎见赵四娘缓缓地点了点头,心里一放松,忙接着道:“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得有我亲自领着孩子们去和各路兄弟打个招呼……”
瞧瞧,这么快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赵四娘似笑非笑道:“打招呼啊?城南大大小小的巷子加起来得有百八十条,这招呼不得打上十天半个月的?那你岂不是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去私塾了?”
赵三郎心虚道:“也不用那么久……”好吧,其实他想拖上个个把来月的说。
“真的?”赵四娘问道。
这个时候,正常情况下,赵三郎就该很肯定地答上一声:“真的!”,然后给出一个或三天或五天的期限来。可是一想到三五天后,再无借口的自个儿就得乖乖去私塾报到,到底是心有不甘。
就在这时,赵三郎惊喜地发现一直在前面忙碌着的赵永忠夫妇闻讯赶了过来,他就好似看到救星一般,忙把这些孩子的来历以及自个儿的主意向他们说了一遍。
然后,赵三郎便摆出一副委屈了不能再委屈的样子来,说道:“四娘,我要怎么说你才肯信呢?我是看这些孩子很好。就真心想帮他们,不图别的,真的。”
姜氏闻言,忙道:“三郎说的不错。这些孩子本性不坏,值得咱们搭把手。”见赵四娘一副不以为然地样子,她又补充道:“你想啊,这要真是坏孩子,还不得一下子就把百味堂给搬空了?哪能每次就拿一点点呢?可见是忠厚的。”
忠厚?不见得吧!
要知道。百味堂的前身是一座小庙,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铺子实在大不到哪儿去,统共加起来就三间房。一间做厨房,两间做大堂,连个存放东西的仓库都没有,百味堂里用到的那些食材就只能堆放在厨房的一角。可厨房才多大点儿地方?根本就放不了太多的食材。考虑到这点,赵四娘家没有将大批食材一下子全送去百味堂,而是每隔三天送一次。换句话说,百味堂里常备的食材最多就只有三天的用量。三天用量的米面能有多少?撑死了也就百来斤。
这些小萝卜头要是将百味堂洗劫一空,必然会被人察觉。这样一来。往后就不要再想来偷了,等于是断了这条路。更重要的是,一旦这样做了很可能会被逮到。毕竟,他们的“老巢”就在这附近。平日里别人都对他们视而不见,可要是出了事儿,恐怕第一个就会怀疑到他们头上。谁让他们无父无母有无正经的营生呢?在别人眼里,他们能够活到现在,就必然是做了不光彩的勾当了的,早就被列为了重点防范对象。所以说,一次性偷光是不可行的。其实。他们每天偷上三五斤,若不是程昱细心,根本就不可能被察觉,可谓是神不知鬼不觉。坚持一个月下来。要比一次偷光划算得多。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选。
故而,赵四娘非但不觉得小萝卜头们忠厚,反倒从这件事上看到了他们的精明之处来。
虽说无父无母的孩子们要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就得要精明些才行。对此,赵四娘表示理解。可当他们把这份精明用到了谋算自家的铺子时,她还是会觉得膈应。
不过。小萝卜头们都已经被带了回来,爹娘加上大哥三人轮番苦劝,还有,那个提议确实可以试上一试……
尽管有些不情愿,但赵四娘最终还是答应帮这些孩子一把。
“你明儿可以不必去私塾。我给你二十两银子做本钱,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带着他们去外面谋生。”赵三郎还没来得及高兴,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只听赵四娘继续道:“他们的住所、营生以及安全等,由你全权负责,不要指望我或者是家里人帮你解决,一切都要靠你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半个月之内必须安顿下来,最迟下个月十五你就得给我去私塾报到。”
说罢,她也不给赵三郎讨价还价的机会,就转身进屋补觉去了。
自作自受的赵三郎只得接下这个烂摊子,着手干了起来。
且说赵三郎为了安顿那些孩子连日在外奔波,忙得不可开交。尽管赵四娘之前发了话,这桩由赵三郎揽下来的差事就得让他自己去干,家里谁都不许帮他做。可背地里赵永忠夫妇没少帮着忙活,又是出钱又是出力。
不仅是他俩,赵三娘也搭了把手,主动把孩子们领到了百味堂,让一时之间还没找着合适住处的他们晚上宿在铺子里。据说,赵三娘还吩咐负责收尾的伙计每天临走前都得要把灶膛烧得旺旺的,灶上热着的两口锅里,一口装着热粥,一口装着热水,供孩子们随时取用。
这件事儿传到赵四娘耳朵里后,她非常不屑地翻了个白眼:哼!这是做给谁看呢?我给的那二十两银子,都够那些小萝卜头在小客栈里住上一年了,根本用不着去铺子里挤桌子睡长凳。这分明就是在作秀嘛!
不过当赵四娘听说,就连一向迷糊不管事儿的赵四郎都把自个儿的羽绒服送给了萝卜堆里的小丫头,脸上再也挂不住了。她想了想,就把存放在春华堂里的羽绒背心都领了回来,一件当然是给赵四郎,另外的十三件就送给了小萝卜头们。
可有意思的是,这位自诩超有爱心的人士,她在分发背心的当天晚上,断然拒绝了赵三郎增加启动资金的请求。
当时她是这么说的:“都给了你们二十两白花花的银子做本钱了,这还不够?要知道,当初咱开赵家铺的时候,只拿得出一贯钱做本钱,不照样走到了今天。所以说,钱少不是问题。哼!真嫌不够?那趁早别干了!”(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九十七章 捉襟见肘
赵四娘原以为,在自个儿通过“内销转出口”成功地解决了穆涟的就业问题后,往后很长一段时间,赵三郎都不好意思再来麻烦自个儿了。然而,她实在是看轻了赵三郎脸皮的厚度。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练,赵三郎脸皮之厚和城墙有的一拼,没过两天,他就老实不客气地再度缠上了赵四娘。
被赵三郎强行拉进堂屋烤火的赵四娘表示:都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她躲过了初一,这会儿离十五还远着呢,不过才初三,就又来催命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四娘,你快尝尝!这是前儿个刚蒸出来的年糕,切得薄薄的,放在炉火上一烤,可有多香!”赵三郎边说,边把一块刚烤好的年糕送到赵四娘嘴边。
那年糕在炭火的烘烤下两面泛出些许焦黄色,不断散发出新糯米特有的清香和白糖烧化后的焦香,两香缠绕,甚是诱人,就连尝遍各色美食的赵四娘也被吸引住了目光。
原来这种烤年糕正是赵四娘记忆中的美食之一。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外公家都会蒸年糕。等新蒸的年糕放在水缸里“养”上一两天后,赵四娘就会缠着外公,让他切几片下来给自个儿烤年糕吃。外公素来对她有求必应,唯有这年糕却不肯给她多吃,说是小孩子吃多了积食,每次最多就肯给她烤上薄薄的两片,害她永远感觉没吃够。等到她长大了,可以自己动手烤了,外公家却不再蒸年糕了,用来烤年糕的灶台也不见了,这道美食就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了。
如今赵三郎歪打正着,把她惦记了许久的美味送到了嘴边,身为吃货的她哪里还能忍得住?下意识地伸手接过,一边吹气一边大嚼了起来。吃完一片还不够,又把炭炉上正烤着的另外两片给拿了过来。
“四娘,这种吃法是小源子告诉我的。怎么样?好吃吧!”赵三郎见赵四娘吞下了甜蜜的诱饵,便迫不及待地说起他的目的来:“可小源子他们至今还借宿在百味堂里,眼看天气越来越冷了,却连个自个儿的窝都没有。好生可怜。四娘,看在他们这么懂事儿的份上,你就再借我些钱吧!好歹得帮他们把房子给盖好了不是?”
果然!赵四娘就知道,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下来,赵三郎这么献殷勤肯定是另有所图的。
赵四娘没理会自家大哥。很淡定地吃完了口中的美食,然后掏出手帕抹了抹嘴,接着又站起来拍了拍散落在衣服上的年糕渣滓。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赵四娘要在吃干抹净后抬腿就走时,她又坐了下来,没好气地说道:“我给你那二十两银子可不是让你盖房子去的,主要是用来做本钱的好伐?当然,考虑到这些孩子无家可归,是有必要给他们安排住宿。那就去租个小院子好了,要是觉得租房子麻烦,直接领他们去住现成的客栈也行啊!据我所知。五两银子就够他们在客栈的大通铺里住上个一年半载了。虽说大通铺肯定不如家里舒服,可比起他们原来住的那破窑绝对要强上百倍。他们怎么就不能住了,怎么就非要盖房子住呢?还为什么一定要盖成青砖瓦房呢?”
倒不是赵四娘忽然变得热心了起来,主动出手相助,而是她明白要是不帮赵三郎把难题解决,如今脸皮够厚的他就能一直缠着她不放。反正跑不掉,那就尽快解决了吧!
不过她同意帮忙解决问题,并不代表她就愿意做冤大头。那些不该出的钱,她还是一文都不想往外掏。涉及到钱,首先就得把赵三郎挖的那个“无底洞”给堵上。
话说自打赵四娘把那些孩子扔给了赵三郎后。就再也没主动过问过。可赵四娘嫌麻烦不去过问,不代表她就不知道赵三郎在怎么整。事实上,赵三郎折腾出的动静太大,她想不知道都不行。
原来赵三郎把孩子们从破窑里带出来后。就下定决心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拿到赵四娘给他的二十两银子后,他先不去想做啥生意,而是寻思起该如何盖房子来了。
要在幽州盖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地基、材料和人工,哪一样的花费都是静海的双倍不止。赵三郎打听了一番后,这才发现手上的那些银子在卖完地基后就差不多了。而且那地基还不是在多好的地段,都是位于城北。
既然花钱也只能买到城北的地基,那索性把钱留下,直接蹭一块百味堂附近的地皮回来好了。因为百味堂所在的山头其地契上的名字写的是赵永忠,所以赵三郎知会了他爹一声后,就直接叫来泥瓦匠开工了。
由赵三郎设计监制的屋子,其结构类似于四合院。正门两侧各有两间倒座房,进了正门直接就是院子,正对着三间正房。正房的两侧是东西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两间厢房。
尽管赵三郎早已意识到手上资金不足,在设计房屋时已经尽量俭省,只捣鼓出一进来。可到了实际建设的时候,还停留在静海物价体系里的他没有意识到做预算的必要性,做什么都是凭着感觉来,觉得什么好就用什么,难免做出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来。打个比方来说吧,明明钱袋子捉襟见肘,他还是要求用最好的青砖来盖房子。结果就是,房子才盖到一半儿呢,赵四娘给的二十两银子就花光了,这下连买砖的钱都没有了。
也亏了赵三郎有对无条件支持他的爹娘。在得知赵三郎钱不够用,赵四娘又不肯支援后,他们忙搬出了自个儿的小金库,往赵三郎那“无底洞”里投。只是,赵家生意的最大分红得等到年底,平时他俩虽然也能拿到月钱和部分分红,却极为有限。加上赵永忠还有一些私心,没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到最后,两个人只凑出了五十两来。
拿着那五十两银子,赵三郎好不容易把砖头买齐了,勉强把墙体给建好了。可等到要上瓦的时候,他捏着瘪瘪的钱袋傻了眼——怎么办?就这三瓜两子,完全不够买瓦片啊!(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多读点书
赵四娘原以为,在自个儿通过“内销转出口”成功地解决了穆涟的就业问题后,往后很长一段时间,赵三郎都不好意思再来麻烦自个儿了。然而,她实在是看轻了赵三郎脸皮的厚度。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练,赵三郎脸皮之厚和城墙有的一拼,没过两天,他就老实不客气地再度缠上了赵四娘。
被赵三郎强行拉进堂屋烤火的赵四娘表示:都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她躲过了初一,这会儿离十五还远着呢,不过才初三,就又来催命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四娘,你快尝尝!这是前儿个刚蒸出来的年糕,切得薄薄的,放在炉火上一烤,可有多香!”赵三郎边说,边把一块刚烤好的年糕送到赵四娘嘴边。
那年糕在炭火的烘烤下两面泛出些许焦黄色,不断散发出新糯米特有的清香和白糖烧化后的焦香,两香缠绕,甚是诱人,就连尝遍各色美食的赵四娘也被吸引住了目光。
原来这种烤年糕正是赵四娘记忆中的美食之一。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外公家都会蒸年糕。等新蒸的年糕放在水缸里“养”上一两天后,赵四娘就会缠着外公,让他切几片下来给自个儿烤年糕吃。外公素来对她有求必应,唯有这年糕却不肯给她多吃,说是小孩子吃多了积食,每次最多就肯给她烤上薄薄的两片,害她永远感觉没吃够。等到她长大了,可以自己动手烤了,外公家却不再蒸年糕了,用来烤年糕的灶台也不见了,这道美食就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了。
如今赵三郎歪打正着,把她惦记了许久的美味送到了嘴边,身为吃货的她哪里还能忍得住?下意识地伸手接过,一边吹气一边大嚼了起来。吃完一片还不够,又把炭炉上正烤着的另外两片给拿了过来。
“四娘,这种吃法是小源子告诉我的。怎么样?好吃吧!”赵三郎见赵四娘吞下了甜蜜的诱饵,便迫不及待地说起他的目的来:“可小源子他们至今还借宿在百味堂里,眼看天气越来越冷了,却连个自个儿的窝都没有。好生可怜。四娘,看在他们这么懂事儿的份上,你就再借我些钱吧!好歹得帮他们把房子给盖好了不是?”
果然!赵四娘就知道,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下来,赵三郎这么献殷勤肯定是另有所图的。
赵四娘没理会自家大哥。很淡定地吃完了口中的美食,然后掏出手帕抹了抹嘴,接着又站起来拍了拍散落在衣服上的年糕渣滓。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赵四娘要在吃干抹净后抬腿就走时,她又坐了下来,没好气地说道:“我给你那二十两银子可不是让你盖房子去的,主要是用来做本钱的好伐?当然,考虑到这些孩子无家可归,是有必要给他们安排住宿。那就去租个小院子好了,要是觉得租房子麻烦,直接领他们去住现成的客栈也行啊!据我所知。五两银子就够他们在客栈的大通铺里住上个一年半载了。虽说大通铺肯定不如家里舒服,可比起他们原来住的那破窑绝对要强上百倍。他们怎么就不能住了,怎么就非要盖房子住呢?还为什么一定要盖成青砖瓦房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