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是的。”李牧十分痛快的承认道:“大王给吾的出兵授权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用来扫荡草原足矣,但是建城却是不够的。汝的义渠国现在应当有一万骑兵了吧?只要有了汝的义渠骑兵,那么建城成功的把握就很大了。”
义渠胜瞪大了眼睛看着李牧:“李牧,虽然本王和你关系不错,但是你想要让本王把整个义渠国的骑兵都带去给你护驾?这不可能!”
李牧笑了笑,对着义渠胜说道:“如果吾没有记错的话,汝的义渠国如今似乎正在遭遇饥荒,对吧?”
义渠胜哼了一声,道:“胡说!只是粮食有些不足而已。”
在之前援助赵国对抗匈奴一战之中,义渠胜获得了极大的好处,抓到了几千俘虏,让自己的义渠国骑兵瞬间就膨胀到了万人的规模。
但是翻好几倍的扩张也带来的一个坏处,那就是粮食不够了。
草原人的粮食就是牛羊牲畜,但是义渠国的草场毕竟有限,养不活那么多能够供养这支庞大骑兵的牛羊和牲畜。
李牧定定的看着义渠胜,嘴角的笑容更加的浓郁了:“如果汝愿意出兵的话,汝现在就能够先给汝三千石的粮食,事成之后,吾再给汝七千石的粮食。”
“一万石粮食?”义渠胜一听这话顿时就有些不淡定了。
如果是以中原地区的口粮来说,一个人一个月吃一石半的粮食,一万石还不够义渠胜麾下一万名骑兵一个月的。
但是在草原上是不能够这么算的,因为粮食对于义渠骑兵来说只是补充,他们还有牲畜的肉和奶作为口粮。
所以一万石粮食拿给义渠胜,省着点用的话,支撑四五个月的军粮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李牧不慌不忙的抛出了另外一个条件:“吾会带一千具装甲骑兵出击,汝必须率领骑兵配合吾作战。凡是夺得的草场和战利品,汝可以获得四成。”
义渠胜想了想,恶狠狠的说道:“不行,和匈奴人乌孙人打仗那是要死人的!而且本王的人一定会死的不少。本王要一半的草场和战利品,而且还要优先选择!”
李牧的笑容更加的灿烂了:“可以,但若是这样的话,所有的义渠骑兵都必须听从吾的指挥。”
义渠胜犹豫半天,嘴里不干不净的嘟囔了几句,然后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什么时候出击?”
李牧微微一笑,道:“自然是……越快越好!”





战国赵为王 第六百七十九章 郁闷的楚国君臣(第二更)
鲁城。
《礼记》曰:“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周武王的胞弟,大名鼎鼎的周公旦获封鲁国,便是以这座城市作为都城。
曲阜北、东、南三面环山,有凤凰山、九仙山、石门山、防山、尼山等百余座山头分布,这些山头包围了鲁国,也在过去的数百年之中保卫了鲁国不受强邻齐国的吞并。
但齐国虽然没有吞并鲁国,楚国却得手了。
春申君黄歇率领着楚国主力趁着赵秦两强相争,齐魏无暇他顾的时候一举吞灭了鲁国,这也成为了黄歇的一大政绩。
但是此刻黄歇看着面前的这座城池,心中却只有苦涩。
因为这座一度属于鲁国的城池,如今已经是被赵国所有了。
不仅仅是鲁国故地,就连鲁国故地以南的楚国大片淮北地,如今都已经归入了赵国的领土之中。
这座城池就那么在春日的阳光中矗立着,充斥着黄歇的大半个视线,似乎在无声的嘲讽着黄歇和楚国。
但是俗话说得好,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纵使黄歇心中有着万般无奈,也只能够在赵国守城士兵们的注视下,在赵国迎接官员那若有似无的笑容陪伴之下缓缓进入了城中。
在进城之后,黄歇下意识的打量起道路两边的景象。
对于这座城市之中的景象,黄歇还是有印象的。
当时在率兵攻克了这座城市之后,黄歇曾经允许楚国士兵们对这里很是进行了一番劫掠。
于是楚国士兵们自然就毫不客气,犹如蝗虫过境一般好好的将这座城市给祸害了一番。
黄歇本人当然也是很有斩获,比如说鲁国末代国君鲁顷公的几个年轻貌美的夫人,以及鲁国王宫之中巨量的财富。
在那一次的劫掠之后,这座城池之中至少八成的财富都被楚军劫走了,与之相伴的当然还有许多诸如强x,杀人等等恶性事件。
这对于这座城市来说,绝对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浩劫。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黄歇听说在楚赵开战之后,赵国人在这里的统治推行得异常的顺利。
如今进来一看,发现这里大街喧闹人流来来去去,确实是已经恢复了几分大城的气象。
这让黄歇的心中不由得暗自感慨:“早听说赵国官员能力极强,如今一看果然不假……”
作为楚国的令尹,黄歇是自己人知道自家事。
楚国的官僚系统,实在是过于臃肿而低效,许多官职被把持在了昭景屈三大家族的手中,很多时候楚国中央政府的政令发下去根本得不到实施。
除此之外,楚国之中的大片土地都属于昭景屈三大家族,这些贵族们的封地不但不会上缴税收,甚至还和国君争夺楚国的人口。
长此以来,楚国的土地虽广人口虽多,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贵族们所据有,根本和国家没有任何关系,又如何能够让国家变得强大呢?
纵观历史,其实楚国也并不是缺少明君能臣,更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一点,并想通过改革改变这一切。
比如说战国初期的楚悼王,他就曾经任命大名鼎鼎的吴起作为楚国令尹进行改革,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这种情况,削弱楚国的贵族们来加强国君的权力,让楚国变得更加的强大。
吴起没有辜负楚悼王的信任,在出任令尹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楚国迅速的变得更加的强大,一度南并百越,北破霸主魏国,一扫战国初期的颓势。
然而吴起的改革触动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让吴起成为了楚国贵族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楚悼王死后,尸体都还没有下葬,吴起就被反扑的贵族们乱箭射死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
自从吴起死后,楚国虽然仍旧是霸主之国,但是对于贵族们尾大不掉的顽疾却再也无法解决,导致了偌大的楚国在对外连年的征战之中,竟然不停的遭到失败。
要知道当年的楚国可也是仅仅逊色晋国的超级强国,在晋国解体之后楚国以国力而言原本应该是春秋战国七雄之中的最强国。
但是在吴起死后的大半个战国时代,楚国除了吞并越国和鲁国之外,版图基本上就没有其他太多的扩张了,这不得不说和楚国贵族对国家的严重拖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
在吴起之后,仍旧也是有人尝试过对出国的这些弊端进行过变革,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曾经尝试过上书楚王,希望能够让楚王对此进行变革。
虽然屈原本身也是朝景区三大家族之中的一员,但是在屈原提出变革之后,他就被自己的家族给无情的抛弃了,官职也是一降再降,从左徒一路沦落到流放汉北。
这重重遭遇让屈原老夫子也是黯然神伤,再加上这阵子楚国对于秦国接连吃到丹阳、蓝田等败仗,到最后甚至连郢都都被白起夺了去,这也让听到消息的屈原彻底绝望,投江自尽。
屈原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人对变法进行尝试了。
对于这些历史,黄歇作为楚国的令尹,无疑是非常清楚的。
但黄歇并不打算去做这个改革者。
因为黄歇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要去提出这样的改革,那就几乎是等于和楚国大大小小上百家贵族站在了对立面上。
从历史上来说,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战胜过这上百家贵族。
再说了,就连黄歇自己,其实也是这上百家贵族之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呢。
这天底下难道还有人自己革自己的命不成?
像屈原那样身为三大家族中人却最终站在了国家和民众一边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否则也不会青史留名,被史家所称赞了。
楚国已经烂透了,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现实。
黄歇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去拯救,也不打算去拯救楚国。
对于黄歇来说,他想的只是安安稳稳的干完这个令尹,然后将自己的这一份家业传承给子孙就足够了。
“希望赵王能够在这一次的盟会上,对魏国施加足够强大的压力,让魏国主动交还一些国土吧。”黄歇在心中暗自想道。
如今的魏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几乎整个九江郡,切断了楚国和东边的会稽郡的联系。
如果魏国执意不肯归还领土的话,那么会稽郡就会成为飞地,楚国失去会稽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而且黄歇的封地就在如今会稽郡之中,还是会稽郡中最最富饶的十二个县。
对于这一点,黄歇可是忧心忡忡。
一旦会稽郡失去之后,黄歇想要再找一个好一点的封地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了。
在诸多愁绪的伴随之中,黄歇有些无精打采的来到了楚王下榻的临时居所,见到了在这里的楚王元。
楚王元见到黄歇,感觉就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对着黄歇问道:“春申君,汝和赵王见面的结果如何了?”
虽然已经收到了黄歇的书信,但是楚王元显然还是更加希望面对面的听听黄歇是怎么说的。
黄歇叹了一口气,道:“大王,赵王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他可以答应去向魏国施压,但是也必须要大王付出足够的好处给他。”
“足够的好处?”楚王元皱了皱眉头,道:“赵王想要什么样的好处?”
黄歇摇了摇头,道:“臣不知,或许只有等到大王和赵王会面之后,才能够从赵王的口中得知了。”
一丝不悦的神情从楚王元的脸上闪过,这让楚王元接下来说话的时候语气都变得生硬了不少:“好了,寡人明白了,春申君汝先下去吧。”
黄歇哪里不知道楚王对自己心中不满?但是此刻黄歇的确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好行了一礼应了个喏,然后转身离开。
等到黄歇的身影完全消失之后,楚王元脸上的阴霾之色仍旧没有散去,足足过了片刻之后才开口说道:“李园,汝这阵子在黄歇的身边,可有什么要和寡人说的?”
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楚王元面前的李园不急不忙的说道:“回大王,臣从黄歇的口中探得风声,其人似乎对于大王有些不满,对于太子同样也有着不满。”
一听到李园的这番话之后,楚王元的脸色就更加的阴沉了。
李园可是楚王元宠妃的亲哥哥,对于李园楚王元是很信任的,否则的话楚王元也不会暗中命令李园监视黄歇了。
听到了李园的回报之后,楚王元重重的哼了一声,道:“寡人还没死呢,这储君之位还轮不到他人来指手画脚!看来这个黄歇,也是不想把令尹继续当下去了!”
楚王元心中对于黄歇的不满,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
李园闻言忙道:“大王切莫动怒,若是此刻罢免了黄歇,那么景阳之流就真的无人可以限制了。”
楚王元目光在李园的身上微微的停留了一会,随后摆了摆手,闷闷的说道:“行了,寡人知道了……汝也下去吧。”
李园恭敬无比的行了一礼,转过身子走了出去。
在迈出大厅的瞬间,一丝诡异的笑容在李园的嘴角一闪而逝。




战国赵为王 第六百八十章 鲁儒(第三更)
就在黄歇心事重重的进入城池之中的时候,在这座城池原本鲁国的王宫之中,赵丹正在和一批客人进行会面。
鲁国的特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鲁国的特质当然就是传统。
鲁国的建国者周公旦一手制定了周朝的礼节,是周礼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鲁国自从建立以来,就一直是对周礼贯彻得最为坚决的国家。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不停变迁,鲁国理所当然的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有两点,第一点是鲁国到现在仍旧是最讲究周礼的国家,另外一点则是鲁国人的特点——严肃,传统,古板。
除了这点之外,鲁国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也是非常有名的,那就是儒家的开创者孔夫子也是一个鲁国人。
也正是因为受到了鲁国这种风气的影响,所以孔夫子一直都主张“为政以德”,讲究的是周公周礼的那一套,简单的说就是希望用周公的那一套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这也是为何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但却并没有在诸国得到重用的原因,国君们虽然敬重他的学识,但是却对他提出来的思想理论不以为然。
这年头大家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够生存下来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没看到诸国都在为了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择手段吗?这时候谁会去在意什么道德礼教呢,先活下来再说吧。
遵守道德礼教的鲁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这就足够说明很多东西了。
当历史的大潮滚滚来袭的时候,如果不能够顺应这股浪潮,那就只能够向鲁国一样被拍死在沙滩上。
此时此刻,赵丹正在接见的就是这么一群注定要被拍死在沙滩之上的家伙。
老家伙。
这群头戴儒冠身着儒袍的老家伙不是别人,正是鲁国之中儒家、也就是他工厂所说的“鲁儒”的领袖人物。
由于孔子出生于鲁国,孔子的后人也居住在此,所以一直以来鲁儒都认为自己才是儒家最正统的代言人。
正是由于心中的这些骄傲,鲁儒们对于由孟子所倡导的齐国稷下学宫那是不屑一顾的,对于赵国由荀况所领导的华夏学宫,其实也并没有太放在眼里。
在他们看来,孔子那就是圣人,圣人的话是不能够有任何更改的。
无论是孟子也好荀子也罢,这些在外人看来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促进发展作用的儒家学者,在鲁儒的心中其实评价都是很低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些鲁儒今天来找赵丹干什么来了呢?
只见一名老儒者站了起来,对着赵丹躬身行了一礼,说道:“大王如今既然身为天下诸侯之长,理当如当年齐桓公一般尊王攘夷,恢复当年礼制,令圣人道德广布于天下才是。”
这老儒者一开口,其他的老者也是纷纷赞同,你一句三皇五帝,我一声贤王故业,总之就是把赵丹吵得头昏脑涨,头痛不已。
对于这位老儒者的言论,赵丹选择微笑不语,但是心中却已经是有些想要骂娘的感觉。
看来今天同意这些家伙的请见,简直就特么是一个错误啊!
赵丹本以为,这些家伙既然自命为孔子嫡系,唯一正统,那脑子里总得有些干货的吧?
但现在这一群叽叽喳喳满脑子都想要回复文王圣人旧制的家伙,这就让赵丹比较的蛋疼了。
周朝建立到现在都八百年的时间了,八百年前周公旦建立的制度在当时或许是先进的,但是在八百年后的现在显然就跟不上时代了。
这就好像是在现代社会用南宋时期的制度去治理一样,不是扯淡么?
看着自己面前聒噪不休的那位白发苍苍的孔子后裔,赵丹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头两个大。
好不容易等到这些老人的口水轰炸有了一点点暂停的空隙,赵丹连忙咳嗽一声,道:“诸位大儒,寡人觉得吧,这周公之礼距离当今似乎是有些久远了,是不是应当那个……与时俱进一些呢?”
赵丹话音一落,在场的诸位鲁儒便纷纷露出了痛心疾首的表情,道:“大王此言,何其愚也!须知圣王之泽,可泽被千秋万世,如今不过百世之秋,如何不可行?大王如今乃是天下霸主,正当行此圣人之道,方才能够成就不世伟业也!”
又一番让赵丹不胜其烦的口水轰炸开始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在场的都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赵丹都想要下令直接赶人了。
但好在这些鲁儒的领袖们毕竟都是老人了,一个个年老体衰的也说不了多久,又过了大约一个多时辰,喷在赵丹脸上的口水也慢慢的开始变少。
赵丹见机会难得,立刻咳嗽一声,正色道:“今日听诸位长者讲解圣王旧制,实在是令寡人眼界大开,想必诸位长者也应当知道寡人如今在邯郸之中建有一座华夏学宫,不如便请诸位长者移步华夏学宫宣讲,以令天下人知晓这圣王之恩泽如何?”
“这……”赵丹一开口,几名鲁儒领袖就是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显得有些犹豫。
鲁儒虽然古板,但并不代表着他们都是傻子,没见到这几名鲁儒领袖虽然张口闭口恢复圣王旧礼制,但是却从来没有劝说过赵丹重新建立周天子的威严么?
如果依照孔子的理论,重建周天子的威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诸侯不愿意买孔子账的原因。天子的威严重建了,那我这个诸侯干嘛去,在一边凉快么?
话说回来,当赵丹邀请他们前往华夏学宫的时候,这些鲁儒的领袖们就不太乐意了。
这年头,知识可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想要位极人臣或许还有一定难度,但是想要弄个官当那简直比吃饭还要简单。
毫不客气的说,任何一个明清时期的秀才到了这个时代都能够随便弄个官当当,甚至混个县令都不在话下。
当然了,当得好当不好是一回事,但是这当官的资格是肯定稳稳当当、毫无争议的。
这就是知识的宝贵性。
正是因为知识是如此的宝贵,所以对于知识的传授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刻板传统的鲁儒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让他们去华夏学宫宣讲学说,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这些知识进献给君王,那没问题。可要告诉你们这些底层的下等人,那就没有必要了。
而且吧,荀况现在又是华夏学宫的大祭酒,如果这些鲁儒学者们去了华夏学宫,那岂不是要屈居荀况之下?这也是一个让他们心中不情愿的原因。
赵丹看着面前这几个鲁儒期期艾艾的模样,心中略微一想便立刻明白了这里面的由来,当下便笑道:“说起来也是寡人唐突了,这等大事,自然还当请各位老先生回去多多商量一番才是,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在非常客气的送走了几名老先生之后,重新落座的赵丹嘿了一声,伸出手指用力的敲了几下面前的桌案,显然心情有些不太美丽。
赵丹之所以邀请这些鲁儒进驻华夏学宫,一方面是出于在华夏学宫之中多一门流派,另外一方面也有着想要在华夏学宫儒家之中掺沙子的想法,毕竟鲁儒和荀况一脉不对付那是众所周知的。
但从现在来看的话,这些所谓的孔子正统继承人,显然根本就没有继承到孔老先生的精髓啊。
别的不说,有教无类这么一个闪耀千古的大优点没有学到,满脑袋都是食古不化故步自封,这样的学说怎么能够进步?
而且说实话,赵丹的心中其实都已经做好了盘算,等到未来赵国一统天下之后,那些加入华夏学宫的诸子百家不用多说,自然都是能够得以留存乃至发扬光大的。
但是像其他什么在山疙瘩自己搞东搞西的隐士山门,或者不愿意服从赵国加入华夏学宫的流派,那就只能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过了。
赵丹沉思半晌,有些无语的摇了摇头:“算了,都已经给了机会了,如果还是不识抬举的话,那寡人也没有办法。”
赵丹并不知道的是,在未来,这个放鲁儒一马的决定,其实还会给他和赵国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战国赵为王 第六百八十一章 调解(第四更)
三日后,王宫。
赵丹高坐在上首,看着下首两侧分别落座的四位国君,心中多少也是有着几分得意。
魏王圉、齐王建、韩王然、楚王元,四位战国七雄之中的国君,如今统统都坐在了赵丹的下首。
更重要的是,由于赵丹是身为盟主的人,所以这些国君们都要对赵丹行礼。
一想到刚才魏王圉给自己行礼的时候那满脸不爽的表情,赵丹的心中就觉得很高兴。
看到汝不开心,那寡人也就开心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赵丹小气,而是因为赵丹在不久之前才收到了吕不韦派人秘密送来的情报,那就是秦国和魏国之间,已经暗中结成同盟了!
说起来,吕不韦的这个消息也是延迟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根据胡衣卫的说法,其实在咸阳之中的胡衣卫探子早就收到了消息,但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秦国内部对于其他诸国间谍们的打击和侦查力度空前变强,导致赵国胡衣卫的探子间谍们足足过了几个月才找到机会将情报递了出来。
不过好在这份情报虽然晚了几个月,但却还是解决了赵丹的大问题。
赵丹咳嗽一声,不急不忙的说道:“今天召诸位前来,一来乃是因为诸位都是寡人的盟友,希望今后诸位也能够在寡人的率领下同舟共济,让这天下之人安居乐业,让诸位的子民们幸福安康!”
洋洋洒洒一大堆,总的来说,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废话和套话。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大家都是统治者嘛,该有的牌坊还是要立一立,没看到几名史官在后面坐着呢吗?
过了好一会之后,赵丹总算是说完了这些话,开始进入正题。
1...230231232233234...3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