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要知道那趾高气昂的使者在魏王圉面前所说的那些话,赵丹事先可是都对过剧本,甚至还发表了个人意见,帮忙润色了一下台词。
就这样都不能够让这个魏王圉发火?
“难道这个魏王圉在被寡人接连打击之后已经完全领悟了忍者神功的精髓,修炼成了传说中的忍者神龟?”赵丹在心中暗自纳罕。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魏国也选择停战,那么赵丹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于是赵丹非常痛快的大手一挥,提前终止了对楚国太子的禁足。
是的,禁足,这就是对楚国太子的最终惩罚。
关于这一点,赵丹其实也是有点无奈的。
毕竟楚国太子这个家伙的身份还是比较敏感的,虽然说赵丹并不是太把楚国当回事,但考虑到未来可能要利用楚国从南边来牵制韩国和魏国,所以还是稍微留了几分面子。
至于那些闹事的家伙,赵丹可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在虞信和毛遂两人的联合指挥之下,司寇和监察卫两大部门立刻就十分高效的运转了起来,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确定出了一份九十七人的名单。
这九十七人,基本上就是属于那些带头搞事的家伙了。
在这九十七个人里面,有整整六十八个人是儒家学子。
这让赵丹相当的吃惊。
因为在赵丹想来,这个数字应该是在二十到三十左右才是比较合理的。
只能说,这些学生党们搞事的热情,还真的是出乎赵丹的意料之外。
不过想想其实也是很合理的,毕竟学生没有出过社会,心中还保留着纯真和热血,只要稍微煽动一下就能够让这种热血激情一下爆发出来了。
这是一把双刃剑,从现在来看,这把双刃剑显然对于赵丹和赵国不是很有利。
赵丹有些犹豫。
虽然说赵丹是打定了主意想要严惩,但是九十七个人这数字还是太多了,万一整个事情弄得变味了怎么办?
赵丹可不想让文字狱这么早就出现在华夏大地之中。
虽然从君王的角度来说,对于思想的控制是必要的,毕竟总不可能容许什么天天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家伙在赵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吧?
但如果对于思想的禁锢过于严厉,那么又可能会出现历史上中国明清两朝的那种局面,让整个思想界死气沉沉,文人们基本上沦为君王们的应声虫和走狗。
这个度的掌握,还真的是有些难以取舍啊。
正是因为这份犹豫,所以即便毛遂和虞信处于建功的目的力劝赵丹早日作出处罚决定,但是赵丹还是将这份名单留了下来。
直到数日之后,一个突发事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邯郸学宫大祭酒荀况入宫求见赵丹。
“臣见过大王。”荀况恭恭敬敬的对着赵丹行礼。
赵丹微微点头,眼光上下打量着面前的荀况,显然这位大祭酒过去的一段时间日子并不好过,这从荀况头上已经全白的头发就能够看得出来。
要知道今年的荀况应该只有五十八岁,上一次赵丹在元旦晚宴上见到荀况的时候,他的鬓角还有一部分是黑色的,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变得全白,足以证明他承受的压力有多么的沉重。
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荀子,赵丹的心中多少也是有些无奈。
好好的做学问就能够名垂千古,为什么一定要参与到这种事情上来呢?
“荀卿不必多礼,请坐吧。”
对于这位荀子,赵丹还是非常尊重的。
不管怎么说,这位儒家大能的学问是没的说,绝对的当世一等一,而且还培养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位人才,足以证明他的授徒能力也是极强的。
至于官场的这些看上去稍显稚嫩和拙劣的手段……只能说人都不是完美的吧。
不得不说,和后世那种成熟到已经能够和皇帝对抗的儒家士大夫阶层相比,现在的这些儒家学者们毕竟还没有进化到那种程度,这种玩手段的方式和手法远远不如自己的后辈们啊。
当然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没有那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给儒家去磨砺和培养自己。
事实上在董仲舒之后,士大夫们又奋斗了几百上千年、也和君王们斗争了这么多年才最终进化到了宋明时代足以和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这里面的道道又怎么是这些大部分人甚至连官都没有当过的战国儒家学者们所能够体悟出来的?
等到荀况坐了下来之后,赵丹就对着荀况笑道:“不知荀卿今日来见寡人,究竟有何事情?”
荀况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对着赵丹说道:“老臣今日前来,其实是希望大王能够饶恕那九十七名华夏学宫的学子。”
不得不说,虞信和毛遂的办事风格还是相当干脆的,这两个人在确定了名单之后,二话不说直接就将名单上面的所有人统统都抓了起来,关进了监察卫的大牢之中。
虽然说鉴于这些学子们的身份,他们在大牢之中其实也受不了多少委屈,但是这件事情还是震动了整个华夏学宫乃至邯郸城。
人们对于这件事情议论纷纷,甚至有许多人断言这些学子们下一次走出大牢的时候,就是他们前往菜市场门口之时。
如此种种,让整个华夏学宫陷入了一种人心惶惶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占据着被逮捕学子超过三分之二数量的儒家更是惊恐不已。
作为华夏学宫大祭酒和儒家领袖,荀况理所当然的被推出来,成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者。
赵丹看着面前的荀况,忍不住轻轻的叹了一口气,道:“荀卿,汝想来应该也很清楚这些学子们的罪名吧?”
处于安抚人心的考虑,赵丹一开始就告知了虞信和毛遂,让他们将这些家伙的罪名以及犯罪事实一同张榜公布。
荀况点了点头,道:“大王命人张贴的榜单,老臣其实也已经是看过了。只不过老臣觉得,这些学子们毕竟是一时年轻热血,情有可原,还请大王看在他们尚且无知的份上……”
赵丹听到这里,心中的火气终于有些按捺不住了,终于忍不住打断了荀况的话,道:“怎么,荀卿难道真的以为仅仅一个年少无知就能够将他们所做的事情摘得干干净净吗?”
“寡人想问问荀卿,这些家伙们聚集在一起,妄图利用舆论来左右寡人的决定,对于这一点荀卿怎么看?”
荀况脸色一滞,道:“这个……”
赵丹嘿的一声,冷笑道:“若是寡人答应了他们这一次,荀卿觉得会不会有下一次呢?如果有了下一次,那么还会不会有下下一次呢?如果每一次几千学子聚集在一起就能够让偌大的赵国因为这些学子们的意志而行事,寡人倒是想问问荀卿,这国家做主的到底是寡人,还是这些华夏学宫的学子们?”
这句话就是不折不扣的诛心之言了。
即便是贵为儒家大能,荀况也被赵丹的这番疾言厉色的质问问得无话可说。
能怎么说,难道要荀况说这一次华夏学宫的闹事就是儒家所发动的,想要尝试和君王争夺权力的一次小小测试?
如果真的这么说的话,那么儒家也别在赵国混了,麻溜的师生们一起打包走人吧。
不对,说不定走人都走不了,直接要被逮进大佬去了。
赵丹看着无话可说的荀况,一丝疑惑悄然涌上心头。
原本以为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者就是荀况,但是现在看上去——好像不太像啊。
如果真的是荀况和其他儒家学者们想出来的这个主意,那么不管怎么说,至少一个自我辩解总是能够说得出来的吧?
可看看现在荀况这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的样子……
难道说,幕后主使者另有其人?
赵丹的大脑开始疯狂的开动了起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很有意思了!
竟然有人想要觊觎寡人的权力吗?
一想到这里,赵丹整个人的心突然就稳定了下来,所有的纠结和犹豫统统都不存在了。
下一刻,赵丹沉声开口说道:“荀卿,这些学子们的罪名寡人已经决定了,就依照律法交由司寇所属,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寡人是不会干涉的!寡人也希望华夏学宫能够吸取教训,能够好好的做学问,至于和学问无关的事情,学宫今后还是最好不要参与了。”
荀况听到赵丹的这番话之后身体就是一震,要知道进攻就是希望赵丹能够法外开恩,如今赵丹表明了要依法办事,这岂不是说明那些学子们全完了?
要知道依据赵国的律法,这些学子们为首的十几个主犯直接就是斩首,剩下来的几十个从犯也少不了一个发配到北边去修长城的后果,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了。
顿了一顿之后,赵丹语重心长的对着面前的荀况说道:“荀卿,寡人对汝是非常敬重的,无论是先前还是现在都是如此,所以寡人今天就在这里掏心窝子的和荀卿说一句吧。荀卿是想要在百年之后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思想家,还是成为一位失败的政客呢?”
赵丹在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十分认真的看着面前已经好像要成为一尊泥塑雕像的荀况,诚恳的说道:“寡人言尽于此,还请荀卿自行思量吧。”





战国赵为王 第六百五十四章 邯郸的变化(第一更)
又是一天早晨,一辆马车缓缓的驶入了邯郸城之中。
这辆马车看上去相当的平常,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马车里坐着的那位看上去一身常服却仍旧隐约透露出几分威严的男人就是他们名震天下的大王。
不知为何,赵丹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偌大的宫城似乎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囚笼,一个让自己无法摆脱的囚笼。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大臣们每年也都会有许多休沐的时间,老了基本上也就退休赋闲在家了,可君王这个职业不但从登基开始就全年无休,而且一干还是一辈子。
任何一个人在长年累月的重复一项工作之后都会感到疲惫,尤其是像当国君这种高强度的职业更是如此。
赵丹开始理解历史上那些明君为什么往往寿命都很短了。
每天都要考虑一大堆的国家大事,也不知道要死多少脑细胞,下班了之后还要面对宫里面一大群嫔妃的索求无度,天天这么对身体和脑子进行巨大消耗,不早死才怪。
反观那些昏君、庸君们,只需要将朝政一股脑的扔给大臣们去处理,然后自己天天玩乐,虽然身体上仍旧是被一群女人给围住了,但是至少不用天天费脑子啊。
所以说,还是得给自己的脑子放个假啊。
赵丹再一想,能够和君王这个职业相比的,恐怕也就是后世的网文写手了。
同样的全年无休,同样的天天费脑,同样的高强度工作量,最惨的是还没打赏没订阅,没钱也没有一堆老婆,简直令人不得不捧上一抹同情泪啊。
怎一个惨字了得,唉。
赵丹收回了心思,将目光重新聚集在了面前的邯郸大街之上。
说实话,现在的邯郸和赵丹刚刚穿越的时候相比,那其实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在于,那股曾经让人掩鼻不已的臭味没了。
自从赵丹穿越之后,就开始调集了大量的专业人士对整个邯郸的环境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且弄出了一个排水渠的排污方案。
在大量的经费支持下,这个排水渠工程已经完全完成了。
如今的邯郸,无论走到哪一座坊哪一条街,都能够在马路的旁边看到用来排污的排水渠,这些排水渠的开挖由赵国官方负责,日常维护则由坊里的坊丁负责。
由于维护排水渠是计入劳役之中的,而且每个坊也就那么点名额,所以这个看上去有些脏污的工作其实可是相当抢手的,毕竟和千里迢迢跑去北边修长城相比,在家门口挖个臭水沟这哪算个事啊。
除了排水系统之外,以吕氏家族为首的大粪商们也出了很大的力。
不得不说,商人们的嗅觉是相当敏锐的,那个被吕氏家族化名买下来作为粪厂的庄园秘密并没有保守多久,仅仅不到几个月的时间过后,一个个粪厂接连在邯郸城外开张。
一开始的时候,由于“资源”还算十分充足,于是各大粪厂也还是相安无事。可是随着不停有竞争者加入,终于有一天,邯郸城数十万居民的“出产”已经满足不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粪厂的需求了。
于是一场残酷的洗牌就开始了。
由于一直以来粪厂们都是免费拉粪的,所以想要争夺资源的话,自然也就不可能从什么收购价来下手,因为收购价本来就是零啊。
各大粪厂的老板们开始了各种明争暗斗,在长达一年的洗牌之后,大约只有十家左右的粪厂仍旧留存,其他大大小小的的粪厂统统都被清理了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最大的一家粪厂不是别人的,正是来自于赵国少府。由于少府乃是王室的私人财产,所以赵丹实际上就是邯郸城之中最大的粪厂老板……
不得不说,这种感觉让赵丹觉得有点怪异。
由于深知粪厂的暴利,所以赵丹也是毫不客气的对粪厂制定了一个奇高无比的税率——六成!而且赵丹还特地将“粪厂之税许增不许降”这句话写入了赵国的《税律》之中。
在少府控制的粪厂主动向内史所属的税务监上交了税之后,其他的粪厂不得不纷纷跟进,这让当时还是内史的虞信笑得合不拢嘴,据说好几天时间都拿着各大粪厂交税的报表放在案头,办公累了郁闷了就拿起来看一下。
对于赵丹来说,反正这个交税就是从王室的私库进入了国家的公库,倒也无伤大雅,基本上也就是个左手倒右手的事。
总而言之,赵丹对于自己竟然能够开创一个行业这个事情还是颇为高兴和自豪的,虽然说这个行业有点味道,不是很摆的上台面……
这么一看的话,寡人这也算是种田流了吧?坐在马车之上的赵丹一边掩着鼻子看着正好从自己面前不远处路过的一辆拉粪车,一边在心中不无自豪的想到。
或许是因为太早了的原因,邯郸城看上去似乎还并没有醒来,街角偶尔会有人走过,但是人流量并不算太多。
正是深秋时节,重重的寒意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萦绕,无数落叶从天而降,每一个晚上过去之后都让邯郸的街道上铺得厚厚的一层。
对于这些落叶,赵丹也同样没有放过,此刻大街上就已经可以看到许多人正在清扫这些落叶了,这同样也是属于劳役的一种。
之所以弄这些东西,倒不是说赵丹有什么洁癖,而是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卫生。
卫生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穿越者的赵丹自然是知道得清清楚楚,古代之所以发病率和死亡率这么高,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卫生。
别的不说,只要把卫生搞上去了,蚊虫的数量就自然减少,蚊虫少了发病率就自然降低。
除此之外,像新生儿以及孕妇的死亡率都和感染有着很大的关联。
自从赵丹在邯郸保卫战后受到了启发,凭借着脑海之中的记忆整理出一个简单的卫生条例并强制在赵国境内推广之后,单单是这两年来邯郸之中新生儿和孕妇的死亡率就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而且看上去似乎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人口在这个时代对于国君们来说,那可绝对是最宝贵的财富啊。
赵丹的马车转入了邯郸西北部的一个坊里,这里是邯郸最为贫穷的一个坊,随处可见破旧的房屋,但是道路还算干净,街边的排水渠也同样畅通,赵丹甚至还看见几名老人悠闲的靠在一根需要数人合抱才能够抱得过来的巨树树干上晒着太阳,身边还有好几个稚童围着打闹。
赵丹想了想,叫停了马车,走下马车朝着几名老人走去。
这几名老人很快发现了赵丹的存在,立刻一个个就下意识的直起了身子,有些惊慌的站了起来,稚童们也纷纷躲到了树干之后,伸出一排小脑袋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打量着赵丹。
虽然这一次赵丹是微服出访,身上仅仅穿着一套非常普通的士人服装,但是单单从他能够拥有马车以及浑身那种久居上位给人的威严感,就足够让这些只是赵国最底层的老人们不由自主的产生敬畏了。
赵丹对着老者们拱了拱手,笑道:“老丈们,某有些疑问想要询问一下老丈,不知道老丈们可有时间和吾聊聊?”
一名看上去大约在五十岁出头的老者被其他老者推了出来和赵丹对话,这名老者显然也是有些紧张,道:“不知先生要问甚么事?吾等都是一些老头,怕是帮不上先生。”
赵丹笑了笑,用颇为温和的语气说道:“吾冒昧求问一句,不知老丈家中以何谋生?”
老丈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吾有三儿五女,女子皆已出嫁,两儿为国征战方归。”
赵丹一听立刻摆出了一副肃然起敬的表情:“啊,原来老丈的儿子们都是为国征战的勇士,想必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
赵丹这句话其实也就是一句客套,但没想到下一刻这名老丈竟然还真的就把腰杆挺直了起来,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道:“那是自然,吾之长子前两年可是参加了咸阳城之战,乃是第一批随着李牧将军入城的具装甲骑兵!”
话音刚落,老者就滔滔不绝的吹嘘起自己的大儿子来,其他的老者们脸上也露出了羡慕不已的表情。
从这名老者的话里来看,他的大儿子如今已经是一名赵国具装甲骑兵之中的百将了,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军官了。
赵丹忍不住说道:“恕我冒昧,既然如此,那么老丈为何还要住在……”
赵丹伸手指了指老者们身后的那几间破旧房子,意思不言自明。
要知道具装甲骑兵的军饷可是非常高的,再加上每次战争之后的赏赐,别的不说,至少弄个几百亩地、盖几座干净整洁的大房子是一点都没问题的。
老者嘿嘿一笑,道:“吾都住在这里几十年了,早就习惯啦。不过说起来吾大儿子刚刚从河东郡来信,说是在那边分好了田地,耕种了两年已经成了熟地,等过了这个冬天,吾就去河东帮忙了。”
说着老者又一指身边的几名老者,笑道:“这些人也是明年开春就要和吾一起去河东,准备为子孙们耕作啦!”
老者们纷纷笑了起来,一个个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七嘴八舌的讨论起了自己听说过的河东郡究竟是如何如何,大树旁边充满了欢乐无比的气氛。
赵丹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再次问道:“可前两年白起方才攻入河东,若是秦赵战事再起的话,河东郡岂不是颇为危险?”
老者笑了起来。
“天下战乱千年,即便是邯郸亦是会有被围的一天,河东又如何会避免得了呢?再说了,即便被秦国人暂时攻入河东,顶多亦是坏了一年守城罢了,反正无论是秦国也好韩国也罢,终究不可能是吾赵国之对手,所以吾等并没有甚么好担心的。”
其他老者们纷纷出言附和:“不错,如今大王贤明众臣能干,赵国正是最强之际,无论是何等敌人来犯,吾等都坚信赵国必胜!”
更有几名孩子爬在树上,拿着刚刚折下来的小树枝充当长剑,站在树上挥舞着树枝,手舞足蹈装模作样的叫了起来。
“万胜,万胜,万……哎呀,爷爷救……哎哟!!”
伴随着一阵树枝的颤动,几名皮孩子从天而降重重落地,溅起了片片烟尘,让树底下顿时喧闹了起来。




战国赵为王 第六百五十五章 河西急报(第二更)
?朔方郡,定西城。
在城头之下的道路两旁,密密麻麻的立着一排排好几百个木桩,有些木桩上空无一物,但也有许多木桩上悬挂着一个个骷髅头,在这些树桩的下方还可以看到许多森森白骨,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的就会出现辚辚的白光,看上去颇为渗人。
这些尸骨不是别人,正是在几个月前匈奴入侵之时的叛乱者们。
在匈奴入侵之前,这些叛乱者就提前在白羊王的率领下发动了叛乱,在河套、朔方两郡之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根据事后的统计,这些叛乱者对于河南地两郡的破坏甚至还超出了匈奴人,毕竟匈奴人的大军一直在定西城下围城,并没有造成多少破坏。
大量的河套郡、朔方郡子民没有被匈奴人祸害,反而死在了这支叛军的手中。
所以当赵国北方经略使李牧上书邯郸并取得同意之后,四百五十七名叛乱者就被插在了这条道路的两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道路的最前方,也就是距离城门口大约五丈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特别立起来的木杆,木杆上单独吊着一具骷髅。
每当秋风吹来,这具骷髅就会随风不停的摇摆。
这是白羊王的尸体。
贤掸终究还是没有能够为他的父亲找到一个能够埋葬尸骨的地方。
已经是深秋时节,刺骨的寒气渐渐的在空气之中凝结,定西城之中的人们已经开始穿起了厚厚的皮袄和靴子,恨不得将整个人都完全包起来。
一阵急促无比的马蹄声突然响起,远方的道路上一匹马急速而来,在马路上溅起阵阵尘烟,从道路两边那些木桩之间穿过,带着一股劲风直入城门。
在定西城之中最大的一座官邸绝对就是郡守官邸了,而在郡守官邸的对面是一座规模相差无几的官邸,这里就是赵国北方经略使李牧的官邸所在。
从地理位置来看,负责赵国北方七郡的李牧竟然将自己的官邸设在了这七郡之中最西方的朔方郡,这似乎有些不太合理。
要知道从朔方郡到最东边的代郡,即便是快马不眠不休的奔驰,那也需要至少四天四夜的时间,而正常行军的话更是需要半个月左右。
1...219220221222223...3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