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成知青女配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九州大人
彭敬业送江秋月回去,院里的残局留给警卫员收拾。
江家晚上有例行的家族宴会,江秋月拉着彭敬业一起去参加,毕竟他如今也算是江家的半份子了。
宴席之间,以彭敬业的身份,免不得要被江家家族善于钻营的人攀谈,不过他们向来有眼色,不会做的太过太明显而惹人烦。
等到后半场,吃饱喝足,江父仍然提前退席,带着一家子回去。
彭敬业开着车,先送他们回工团家属,而后和江父确定了初三拜访的日期才离开。
当天夜里,家属楼上的人们正在沉睡,突然一声尖利的哀嚎响起,震醒了许多还在睡梦的人,一时间安静的深夜被打破,搂上喧闹开来。
江秋月回来后睡的浅,听到第一声就惊醒了,连忙穿上棉衣出去看情况。
江父江母已经起来了,披着衣裳正要开门。
江秋月找到暖壶倒了三杯茶,听到外面楼道里闹哄哄的。
江父江母出去后就没回来,江秋月看了会儿家,等外面吵闹声消停了,喝完茶回去继续睡。
第二天醒来才得知,隔壁强子他爸没了,是昨夜没的,据说直接饿死在了床上,惹人哀叹不已。
“唉,李老头命不好,老婆儿子都不顶用……”江母叹道。
想想昨夜看到的李老头死后的那副场面,到现在她都心有余悸。
由于大年下的死人晦气,江母没有具体说事情发生的过程,令人愈加疑惑,想知道一个有工作能挣口粮的职工怎么会活活在家饿死了。
江秋月吃过饭下楼转悠了一圈,家属院的大人们基本都在讨论李老头饿死那件事。
原来早在两年前过年时,李老头就因为劳累过度摔折了腿,他老婆孩子不给拿钱去医院治,只拿不知道从哪儿找来的苦药汤子让他喝着。
李老头平时不仅要上班挣口粮,回家还要做家务活,还吃不饱,再加上拖着病腿去做工,久而久之身体越来越垮。
直到瘦的皮包骨,伤腿恶化躺床上起不来,邻里都以为他在家养伤,谁知竟然被老婆儿子活活饿死了。
“真是晦气,像这种虐待病患职工的家属就应该举报,逮他们去坐牢。”江春华鄙视道。
她初二回娘家走亲戚,肚子里还揣着一个,大过年的遇到这种事当然很不忿。
或许是李自强和他妈做的太极品,看不过眼为李老头抱屈的人太多,年后公安局一上班,他们母子两个就被逮走了。
初三那天,彭敬业提上礼品,正式以未来女婿的身份上门走年礼。
不成想,江夏日突然带着一个打扮时髦的姑娘进家门,说是他对象,想来家里看看。
这么突然,不打一声招呼的拜访,让江父江母心里有点不高兴,有种被冒犯了的感觉。
江秋月无所谓,带就带呗,以江夏日的年龄确实该到结婚的时候了。等到他的事一办完,估计彭敬业会迫不及待地接她过门,正好不用跟新嫂子在一个屋檐下起龌龊。
不是她小心眼编排人,是江夏日带回来的那个姑娘看上去明显不是个好相处的。
长的明媚美丽,身量个头个穿衣打扮都不错,就是不像个勤的,一来到就坐在那里跟个大爷似的,等着江母给她端茶倒水。
那双眼睛也太活泛,时不时瞄着屋子里的摆设,让江夏日带着她把每个房间都看了,好似在看自己的未来财产,让人很不舒服。
江秋月对这种人有点敬谢不敏,不想跟人家撕逼,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读两本书上进一下。
最后他们家特意为彭敬业准备的一桌饭菜,大部分被江夏日和那个姑娘霍霍了,对方在知道彭敬业的身份后不停地打听这个打听那个,问的人很不耐烦。
那个姑娘最后走时,江母本着不失礼给她拿了两件礼品带回去,江夏日却悄悄换成了彭敬业送过来的精贵物件儿。
姑娘是满意十足地回去了,江父江母晚上脸色很不好看,他们可不满意!
什么人呐,又不是天王老子大领导,贸贸然到对象家里拜访还摆着个老佛爷的架势,她以为她是哪棵葱?!
但是谁让江夏日喜欢呢,说人家姑娘时髦又漂亮,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家世也不错,是他准备结婚的对象。
见过那位姑娘德行的江秋月无语至极,难道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他们看来拿架子眼皮子浅还世故的女孩子,在江夏日眼就是那仙女下凡?





穿成知青女配 第114节
江秋月呵呵两声,等初四去拜访老爷子吃顿便饭的时候,回来的路上拐去大姐家里看了看。
江春华家住的是两室一厅的房子,看起来不大,对他们夫妻两个来说算很好的了,是当初她家公婆给他们争取分到的单位福利房,不知羡煞了多少蜗居在巴掌大地方的同事。
江秋月借着彭敬业的手给他们送去了两罐奶粉和几身婴儿穿的小衣裳,等到孩子出生立马能用得上。
江春华看上去过的很好,把丈夫管的服服帖帖,两年没信儿的身子如今也怀上了,生活如意顺遂。
江秋月把江夏日找了个不靠谱的对象,或许会很结婚的事跟她透露了一下,先让她心里有个底,以她的爽利性子,别到时候跟人家一言不合干起来。
江春华知道后不屑地撇了撇嘴,让江秋月不用管江夏日那一摊子,有爸妈看着,他想娶就娶呗,她们这些早晚要外嫁的闺女顾好自己就行。
江秋月笑了笑,她本来就没打算管,只要不惹到她头上,管江夏日娶的是天仙还是魔鬼啊。
只是她不会想到,等她以后拿到录取通知书再次回到家时,江夏日搞的糟心事波及到她身上,那时候才是修罗场的开始。
第132章
江秋月初八那天踏上了返程的火车,卫龙帮她扛着行李包,彭敬业开车去送他们。
由于再有两个多月她就能回来,这次的离别不再那么令人不舍,充满了未来很团聚的希望。
一夜的旅程,江秋月在软卧车厢舒适地睡过去,第二天被老营长派来接人的车送回临河村养殖处。
养殖处一如既往被打扰的很干净,刘爱英过年没有回去,照常喂猪扫院子,春节期间都没停歇。
别人家的事,江秋月不好胡乱探听,据刘爱英自己所说是家里太乱,在正式成为大学生之前,她还是老实在临河村呆着吧。
因为一旦回去了,家里人肯定要缠上来,到时候即使她能拿到录取通知书,最后去上学的可不一定是她。
保险起见,等到她到大学报道,大学生身份确定无疑了再回家看看,不然她那些想着不劳而获占便宜的兄弟姐妹亲戚们,可不会白白放过一个上大学的名额。
听到刘爱英的顾虑,江秋月心同样有了忧虑,从后世看来,这个时候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可不少,希望千万别发生在他们身上啊。
因为有了盼头,青黄不接缺衣少粮的冬末时节也不再那么难熬。
大家都在翘首以盼高考的成绩。
终于在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几天,县委通知部分考生去县医院体检。
他们这才知道,这次考试不公布标准答案,考试成绩不通知本人,录取分数线也不公布,由招生委员会按照考试成绩和招生计划确定初选名单。
初选通过的人需要参加体检,体检无恙后再由学校择优录取。
当下,接到体检通知的人纷纷激动难耐,他们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江秋月他们基本都接到了通知,毕竟当初复习时那么努力,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迎来了收获。
体检合格后,接下来便是填报志愿,省内省外分开报,知青们一般只会填家里所在城市的大学,其他就不填了。
但是江秋月知道这次录取率很低,史称高考历史上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残道。
知青只有陈华、林清和江秋月收到了,另外两个是村里的人。
江秋月和林清都是报考的京都的大学,可能通知书下来的比较早。
陈华报考的本省的学校,录取速度同样不会慢了。
村里那两个幸运儿当时填志愿时本来就没敢往别处或者好的大学报名,怕成绩不好不能被录取。
凭着能捡一个是一个的心思,他们报的是距离柳家湾最近的那几所学校,被录取后通知书到的很。
刘爱英勉强地笑了笑,稍后更精心照顾猪崽,没再提上大学之类的话。
江秋月尽量不再谈及大学的安排,默默收拾着要带走的东西。
之后几日,邮差员穿行在田间小路上来来去去,剩下没拿到通知书的人每到他经过的时刻都翘首以盼。
期待他停下来,拿出一个信封说:同志,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然而春耕都结束了,邮差员再没到过临河村大队长家门口,这就代表着除了刚开始录取的那五人,其他都落榜了。
刘爱英在等待的时间里消瘦了许多,再没希望的那一天十分消沉,喂猪时喂着喂着忍不住痛哭失声。
江秋月除了安慰她下次还有机会外,也没有什么办法,她隐隐记得第一次高考录取后是有一次扩招机会的。
但是因为不确定,万一是她记错了,岂不是给了希望又失望,再被打击一回更伤心。
春耕后临河村开始全村通电,柳建国家安装上一部老式座机电话,江秋月用它给家里报了喜,同时让彭敬业打听扩招的事。
陈华了解到扩招一事后,开始天天往知青办和县委跑,想为落榜的人争取机会。
林清那里,他和王晓红都考上了京都的大学,一个是工业大学,一个是农业大学,可以一起走。
陈华奔劳忙碌的时候,他也不闲着,凭着未来京都大学生的身份,扯虎皮拉大旗,正儿八经地找认识的领导们喝酒吃饭,整天醉醺醺的很晚才回来。
在去大学报道的日期来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华把刘爱英的扩招名额跑下来了,成功拿到了补发的录取通知书。
虽然是省内的走读生,不能住校,补贴也没有之前录取的大学生多,但是照样能迁户口是大学生身份,将来照样分配工作。
刘爱英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喜极而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一张薄纸,珍视得像是拿着她自己的命。
陈华当时在一旁温尔雅地笑着,脸上带着疲惫之色,他为大家做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即使最后只争取到了一个,也让大家十分感激的。
对于刘爱英来说,柳暗花明,未来可期,悲喜交加之下太激动了,脑袋充血上头,当场扑向陈华,抱住人就狠狠亲了一口,泪流满面地不停地说着感谢地话,把母胎单身很多年的陈同志吓得僵立在那儿,一动不敢动。
围观的人哄的一阵笑,立马拍起了巴掌。
等到刘爱英平静下来,放开僵硬不能的陈华,方才反应过来她刚才激动之下干了什么蠢事。
她楞楞地跟陈华对视一眼,脸上唰地红透,捂着脸赶忙跑走。
平时多么泼辣不能惹的辣妹子,如今终于知道害羞了。
周围又是一片起哄和口哨声,陈华无奈地摇摇头,向大家摆摆手,转头跟在后面追上去了。
欢笑过后,对于剩下的连扩招机会都没抓住的落选考生,哭和泪只能自己咽,继续留在农村的广大天地里,等待下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通过初选却没有被录取的人,要么是家庭成分影响,要么是学校招生计划少,被千军万马挤下去了,能顺利考上,运气也占一方面。
这时候,林清交际的酒肉关系派上了用场,把方卫东三个没考上的男知青安排好了。
他托关系送他们进钢铁厂当学徒工,跟当初的临时工差不多,在农村算是一个不错的体面工作。
有粮票有工资拿,仍然住在知青院,却不用再去下地干农活,空余时间还能继续学习。
运气好够努力的话以后还有机会考大学,真没那个能力考上也能努力工作争取学好本事转正,等成为正式职工,同样可以吃上商品粮。
对于一同生活了几年的老知青,林清这份临别的安排绝对够意思了。
他把这些年在临河村和钢铁厂经营的人脉关系交到兄弟方卫东手上,前路已经打开了口子,后面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们的本事。
陈华同样把知青院交给方卫东负责,以后他们走了,他就是知青院的老大哥了,管着新老知青们。
毕竟,高考虽然恢复了,但是城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活动却还没停止,以后还会有知青分到临河村的。
方卫东拿着去钢铁厂做工的介绍信,眼眶泛红,拍着胸脯保证定会不负两位大哥的嘱托,努力工作,管好知青院。
什么都没落着的王莲和孙红日很是不满。
第133章
王莲和孙红日红日十分羡慕嫉妒恨,却也没办法改变现状。
跟老知青们相比,他们两个大学没考上,钢铁厂的学徒工也没他们的份儿,前途挣不到,工作抢不过,简直羡慕得眼红。
但就是这样,两个被忽视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搞什么幺蛾子。
毕竟以后还要靠着知青院过活,以方卫东的脾性,他们要是敢闹,他就敢直接上手打,不带犹豫心软的,比陈林二人的怀柔□□更可怕。
他们只能眼馋地看着其他人有事可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高高兴兴为报道做准备,当上学徒工的入厂开始工作。




穿成知青女配 第115节
只有他们俩天天待在知青院无所事事,正处于农闲时,没有农活任务干,他们就不想动了。
其实陈华本想给两人争取一下养猪的活计,毕竟刘爱英已经把当初的小猪崽养成活了,等再养大点,村里的养殖场就能办起来,此时能占个位置苦点累点,将来也算个工作,不用下地掏笨劲不是。
但是一给他们说让养猪,孙红日立马嫌脏嫌丢人,不愿意干,而王莲实在没那个本事,试用两天把猪崽子饿的嗷嗷叫,猪圈都关不牢,差点把猪给弄丢了,还想把错误推给暂住养殖处的江秋月。
这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德行,养猪的活肯定不能交给她了。
柳建国还指望把猪养起来,将来干一票大的,不找个可靠的人怎么行。
剩下的两个知青扶不起来,陈华就不再多管了,又不是没给过上进的机会,自己不努力,难道还指望别人把好处送到眼前吗。
临行前,陈华借来驴车,带着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六个人去县里换粮票、开证明。
如今他们手上还有点粮食,带去学校吃是不可能的,需要换成全国通用的粮票来使。
知青们还好,早前手里多少攒了点,再把预留的口粮全换掉就好。
村里那两个人家里基本拿不出什么票的,只有少少的一点钱,剩下的都是粮食。
他们父母为了孩子去学校后不受委屈,把家里大半的口粮都拿出来换粮票了,想着多拿上点不让孩子饿肚子,万一有个什么难事,也能拿粮票换成钱应急。
柳建国开仓,代表队上给他们送了两袋玉米,一起拉到县里粮站去。
初春的天还很冷,粮站门前却已经热火朝天地排满了换粮的队伍。
不同于交公粮时的忐忑不舍,这次拉来粮食的众人喜笑颜开,掩不住的春风满面。
大家笑声和讨论不停,说的都是上大学以后的生活期许,还有对未来的畅想。
粮站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为难,态度上很不错地为众人称粮换票。
陈华和林清赶着车排队等候,轮到他们时,一驴车的玉米红薯换来一沓粮票,六个人每人分到自己对应的份量。
除了拿粮食换成粮票,手里有本地粮票的也要换成全国通用的,不然到了异地,其他地方的粮票人家不认,根本没有购买力。
江秋月和林清他们又挤到粮站窗口,把手上积攒的本地粮票处理了。
弄好出来时,外面门口有徘徊着想拿钱买粮票的人,像这种,一般是手头上的粮食换来的粮票太少,不得不挪腾东西卖掉,得了钱后再拿钱换票。
粮票目前还是硬通货,到了手里哪有再卖出去的道理,几人拒绝了对方的买卖请求,转而拿着录取通知书去知青办,开户口迁移的证明。
有了证明,到了大学就能把户口挂在学校,就能拿到粮本,可以每月领大学生补贴和口粮。
待到毕业分配了工作,户口就能在城市里真正落下了,以后就是吃商品粮的城镇居民。
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几个人开开心心地办了证明,又拿着证明去买火车票,即使跑来跑去,手续繁琐杂乱,他们也不觉得累。
人生有希望,生活就有无限动力。
等到忙碌了一天回到村里时,知青院迎来一个大惊喜。
赵向东同志被平反了!他回来了!
人还是那个人,依旧执拗憨厚认死理,却比之前老了很多。
对于他的归来,大家十分欣喜,当晚在知青院开了一桌宴席,作为他的接风宴,顺便还是大家的散伙告别宴。
宴席间,谈起当初一院子的知青,如今各有各的归处,难免唏嘘感叹,道一声命运无常。
赵向东回来后没有问起赵美丽的去向,其他人为了不触及他的伤心处,都没再提到过那个人如何。
同时,他们也为他惋惜,若是早出来半年,说不定就能参加高考,多一条出路了。
然而赵向东憨厚地笑笑不在意,人出来就行,以后的事以后再说,有手有脚总不会让自己个儿饿死穷死。
再说,即使他当时提前出来了,怕是除了继续留在农村外没有其他的好路走。
平反是平反了,案底还在,参加高考是不可能让他参加的。
像他这种因为杀了人被平反的,刚出来没有学校和单位会愿意接收,毕竟杀人是事实,虽然杀的是坏蛋。
即使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凶手不是赵向东,也不能说出口了,那一篇早已掀过,他更是为此耗费了几年光阴和劳苦,如果再翻出来,不说他的一番苦心白费,光是顶罪的过错都轻饶不了。
好在经过几年的磨炼,赵向东稳重许多,干活的把式没落下,手脚利落。
柳建国看在众位知青大学生的面上,准备给他留一个饲养员的活计。
猪崽子都长大了,养殖处的两个猪圈空间已经不够用,柳建国准备再扩建一下。
到时候需要的人手肯定多,有个干活利落还有化知识的男知青看顾着也不错。
刘爱英知道后特意把她总结的养猪笔记送给赵向东,还把王晓红拉来给他上了两天课,提升一下他的专业养殖水平。
收拾行李时,他们把带不走能留的东西都转给了方卫东几个人,两辆自行车被上班的三个男知青掏钱买下,比再去买新的省钱又省票。
江秋月打包行李时只把必要的被褥衣裳装进军用大包,看着大其实提着一点都不重。
重要的东西收进了空间里,地柜和一些小家具被她留在养殖处,留给后来人用吧。
菜园子的菜,她托付给了柳二媳妇,以后就给他们家吃用了,后续还种不种看他们的打算。
分别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临河村考上大学的六个人就要离开,去大学报道。
队上欢送的场面比当初送工农兵大学生还要热闹,柳建国从县里借来崭新的拖拉机,绑上大红绸,拉着未来的大学生和行李,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伴着鞭炮噼里啪啦的阵响,嘟嘟嘟地开在希望的田野上,驶向兰县火车站。
途接上了王晓红村里的三个,还有另外别的村里的一个,凑成十个人去赶火车。
火车站里等车的人不少,基本都是去大学报道的,大部分是一片地方的人一起坐车,家里条件好的会跟着一个家长或者亲戚,帮忙照顾着拿行李,报道时也能有个人帮衬。
江秋月身旁跟着卫龙小战士,他和她一起回京都,部队调令方面,彭敬业早已安排好了。
大家在车站正式告别,彼此都知道学校是哪个,有事可以写信联系。
下站的地方不同,如此到时就不用特意再告别了。
上车后,江秋月带上卫龙直接去的软卧车厢,来回几次乘车,他们跟那里的乘务长都混了个脸熟。
当江秋月坐在北上的列车,离开柳家湾,脱离知青身份,回归京都之时,家里关于她考上京都大学的喜事早已传开。
这天江母提着一大块猪肉,从副食店回来,刚进家属院门,被收发室大姐看到。
“呦呵,买了这么大一块肉啊,志国家的,你们家有啥喜事啊,难道是发退休工资了?”
收发室大姐伸头瞧着江母手上那块猪腿肉,感觉嘴里的口水止不住,这可是猪身上的好肉啊,不光费肉票还贵的很。
江母闻言笑了,脸上的喜意掩不住,好似不以为然地说道,“退休证明还没办下来呢,哪里领得到退休工资啊。”
“这不是我家三闺女要回来了吗,前两天她打电话说考上了京都大学,马上就到家去大学报道了。”
江母这么一说,收发室大姐震惊了,江家三闺女竟然考上了京都大学?
那可是京都城里甚至全国数一数二的好学校,以后出来随便分配个工作都是油水丰厚的,铁饭碗有保障啊。
江家三闺女这回是真有能耐,有大本事了!
“不过我这里没收到你家三闺女那里的电话啊,都不知道这个喜信儿。”收发室大姐羡慕过后,怪地问道。
收发室装了电话,只是平时一般很少用到,信件往来倒是多的很。
1...6162636465...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