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军工子弟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葫芦村人
还有这事儿?郑宇成反而高兴起来,这样不是挺好?更多单位协作,技术方面更容易保证。
沈部长都头痛着呢。马凤山苦笑着说道,很多单位都想在里面分一杯羹。
来这么多单位,是谢凯跟郑宇成都没有想到的。
原本计划中,协同制造的只有二十多家单位,分别是金属铸造熔炼的钢铁厂大型机械加工的机加单位压力设备供应的器材厂电器零部件的厂以及电机厂等。
上百家单位,组织协调并不容易。
何况技术方面也无法保证。
沈部长怎么说?郑宇成警惕地看着四周,要是让其他人知道他的身份,非得被围起来不可。
对于任何协同单位来说,只要能加入这次大会战,都能啃下一块肥肉。
竞争,无处不在。
沈部长被各个单位的负责人缠着,跟他们一一沟通,具体情况我们也不知道,原本计划今晚开会,你们这没有回来褚国荣说道。
郑宇成也清楚,这事情没办法,跟伊拉克人之间的谈判,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结束,他跟谢凯两人连饭都还没来得及吃呢。
这样,我们先去食堂吃点东西,你们把具体情况先介绍一下。郑宇成见谢凯也不说话,招待所已经人满为患,别人以为他跟谢凯是又一家来竞争项目的单位,倒也没有上前打扰他们。
国内几家大型钢铁厂同样希望参加进来,大压机的几个关键核心支柱跟横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属于最大的,需要一次浇筑出来,只要能搞定我们的大压机项目,以后同类型的业务,他们都能轻易拿下来程不时一边走一边介绍着,其他的项目同样也是如此,就连沪市重型机械厂等单位都过来了。
二重这边呢?谢凯好奇地问道。
大型零部件的铸造二重这边可是连铸造带制造一起的,加工这样庞大的零件,属于二重的专业领域。
几百吨的零件加工,需要大型设备才行。
他们也想拿下,可这次谁都没有打算发扬风格!只要拿下了业务,设备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升级,国家工业部会投资程不时笑着说道。
褚国荣在一边有些尴尬,各个单位现在都在找关系,希望能拿下来,沈鸿部长整天都在应付他们。
到目前为止,总体负责的二重也不清楚404的人对这项目怎么想,郑宇成说是要去蓉城看大熊猫,谁都清楚他不过是去躲清闲。
很多技术水平都相差不大,以前搞大会战,会按照各个系统领域,把业务分配给相关单位。沈鸿部长对这方面很有经验,可现在依然头痛。国家投资的不会太多,主要得单位自筹部分经费,一旦他们的设备配套跟不上,就会严重拖累整个大压机的建造褚国荣说道。
几人到了招待所的食堂里,这会儿人不少,大多数都是穿着四个兜的干部,有些坐在一起高兴地交流,有些则是跟旁边不远处的人如同仇人般对视。
这些都是?谢凯走在门口,就发现招待所食堂里面气氛的不对。
二重的招待所能住下这么多人?
都是,国内顶级的单位,不少都在这里了。褚国荣点了点头,他知道谢凯在这项目中话语权很大。
褚总,来,一起喝两杯!一桌坐着七八人,大多数都是四五十身材消瘦的干部,其中一人见褚国荣进来,站起来笑着招呼。
唐主任,我这有朋友,就不叼扰了,你们喝着!褚国荣摇头说道。
不少人跟褚国荣打招呼。
那桌的人倒也不强求,一路上,不少人打招呼。
褚国荣把几人带到了二楼的包间里面,才清静过来。
褚总,除了提供原材料的钢板钢锭,铸造件浇筑你们这边没有什么问题吧?等待上菜的时候,谢凯看似随意地问着褚国荣。
原本八万吨大压机,所有机械部分都是在二重加工生产的。
当然,最后这台八万吨的大压机也是安装在二重的模锻大压机厂房中。
这次的浇筑非常困难,根据设计图,有好几个主要零件重量都是上百吨,特别是活动横梁,根据计算,仅仅是活动横梁的中梁,就需要超过六百吨的钢水褚国荣对这台压机并没有郑宇成等人乐观。
所以呢?谢凯依然平静。
郑宇成有点迷茫。
即使任何单位拿到手,最后依然得根据目前的技术实力做出调整,升级技术能力沈鸿部长现在就是在考虑这方面的情况。褚国荣开口说道,如果把65000吨大压机降低到45000吨,技术难度将会小很多。
这问题不用说了,没得商量!郑宇成毫不犹豫地说道。
在之前,就已经强调了,而且65000吨大压机的设计图同样有了。
谢凯则是没有去反驳。
无论二重是为了他们的私心,还是为了别的,事实应该是如此。
大压机对于国家工业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军方同样也是在往里面投资,国家工业部门甚至给予配套支持。
从这些方面看,当初下马大压机,问题应该不仅仅是众多的战机导弹项目下马。
这事情,我们再找沈鸿部长谈谈吧。谢凯示意郑宇成不要着急,恰好这时候菜上来了。
已经快九点了,郑宇成心中不舒服,也没喝酒,很快几人就吃完饭,随后去找沈鸿。
沈鸿所在的房间门口,围了不少人,都是前来说情的单位。
好不容易,几人才挤进了沈鸿的房间。
我们必须降低制造难度。65000吨大压机制造难度太大,很多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沈鸿见着郑宇成,第一句话就让郑宇成变了脸色。
沈部长,您之前可不是这样说的。郑宇成急了,这东西投资本来就不小,我们如果制造小的,以后需要更大的大压机,需要的成本
郑宇成完全想不到,为什么仅仅只是离开一天多的时间,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我跟众多单位的负责人都讨论过,他们对于自己的情况了解的非常清楚。六万五千吨大压机的很多零部件制造,都是目前国内无法解决的沈鸿的脸色很严肃。
可以组织技术攻关啊!整合大家的力量,集中一起想办法。当年搞万吨大压机,不都是这样干出来的?郑宇成急切地说道。
沈鸿看着他,脸上很是无奈,我们都想。就连45000吨大压机,也需要组织技术攻关,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搞出来。
之前您可不是这样说的郑宇成看着沈鸿。
我只说过,有可能,这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宇成同志,工业基础,大家都清楚。当年的那种赶英超美的想法,不应该再在这个时代出现沈鸿看着郑宇成,语重心长地说道。
谢凯的心脏如同猛遭雷击。
这段时间,随着各个项目的顺利展开,基地的资金越来越多,他跟郑宇成等人都开始变得膨胀起来。
郑宇成说的理由是正确的,甚至他也觉得,只要能凝聚全国的力量,没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
想想当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内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时代,靠着算盘计算各种参数,搞出了蘑菇弹,搞出了导弹!
他明知道目前国家工业基础对于挑战65000吨大压机的制造完全不够格,为了在制造实力方面提高上去,郑宇成强行要求制造65000吨大压机,他没有任何的阻止。
明知道郑宇成的性格张扬,他曾经在郑宇成搞回运十项目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必须谨慎,否则404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可到现在,膨胀的自信心,依然让他开始期待弄出65000吨的大压机。
甚至期待运十之后的改型,220吨大飞机出现,歼十,歼二十等
当年赶英超美的后果,谢凯清楚。
最终国家用了多少年才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英国?即使在他重生的那个时代,经济总量距离美国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说实在的,我们也希望能搞出65000吨大压机,可现实情况无法支撑我们的想法。褚国荣说道,如果强行上马65000吨大压机,再给我们十年时间来完善各种配套,提升技术实力,应该没问题的。
郑宇成的心中,这一刻根本找不到词来形容。
满心的期待,最后都化成了泡影。
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是笑还是哭。
看着郑宇成跟谢凯两人表情各异,沈鸿也不知道如何出言安慰他们。
现在我们有两个方案,要么就搞65000吨大压机,时间上,没法保证;其次就是搞45000吨,三年内,可以完成制造。
236 新技术带来的巨大风险与回报
即使45000吨大压机,三年时间,都是非常紧张的。很多配套都得重新弄,有些设备得专门开发褚国荣说道。
事情如何,依然得郑宇成自己拿主意。
项目是404的,大部分投资都是由404来负担,如果郑宇成强行要搞65000吨,他们也是没有办法。
郑宇成脸色难看,咬着牙不说话,只是看着沈鸿。
他的眼神让沈鸿都有些不好意思,之前他确实欺骗了郑宇成,65000吨大压机的难度有多大,技术风险有多高,他比谁都清楚。
国家需要这东西,政府却没钱投资,或者说,有些技术领域对资金的需求更迫切,所以,404表示出兴趣之后,他就有了心思。
作为为国家主持设计制造了九大套成型设备的工业部长,他比谁都更希望国家能拥有如此尖端的制造力量。
现在不得不说实话,总不能最后生产出来45000吨的大压机才告诉郑宇成事实,那样一来绝对不是好事儿。
沈部长,我们如果制造45000吨大压机,把握大吗?技术风险有多高?三年内是否真的可以完成制造?谢凯定了定心神。
他对沈鸿同样变得不信任了。
之前他跟郑宇成两人,甚至整个基地管理委员会都因为形势一片大好而变得有些膨胀起来,不再去考虑技术难度,工业基础,考虑得最多的就是资金问题。
总觉得只要有钱了,没有什么是用钱无法砸出来的。
他们忽略了时间,忽略了技术开发过程的经验积累,更忽略了国内整体工业技术配套。
贝斯发动机74年就已经引进回来,英国向中方转让生产斯贝的许可权和技术资料,提供全部的装配和零件图纸,工艺规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和说明书与工装图纸,并派遣专家提供技术援助。
然而,这一切不包括英国在设计发展贝斯发动机过程中的设计经验跟手稿,英国甚至拒绝派出任何一位发动机设计专家到中国接受咨询。
英国人说得很清楚,他们可以出售设备,出售技术,就是不会出卖脑袋,使得国内用了十年,也没有全部消化完这套发动机的设计图纸,到现在为止,都没法完成国产化。
作为过来人,谢凯清楚,贝斯发动机一直要等到2003年才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验收。
消化一个设计,没有多少经验的中国,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大压机这东西,复杂程度并不比发动机少多少。
现在他担心的是国内是否有能力制造出来。
别到时候他们把钱投进去了,各种项目设计出来等着大压机,最后告诉他们,大压机无法生产出来。
如果只挑战45000吨,技术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国内同样有着全套的技术;同时,这个过程中也是为65000吨的一些技术做论证。美国梅斯塔公司在1955年为美国铝业建造的45万吨的大压机,同样也是采取三梁四柱结构,不过结构笨重,刚性差,横梁扰度达到每米06毫米我们必须得改进设计,用更先进的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设备的刚性褚国荣对着谢凯解释着。
如果不先弄一台3万吨的或者45万吨的大压机对这些改进技术进行验证,直接用于65000吨大压机,一旦技术不可靠,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沈鸿也开口说道。
大压机的工作,国内最大的只有3万吨,生产的数量也不多,仅仅只有西南铝业一台。
这是沈鸿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对于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他比谁都更清楚。
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用于现在,不算落后,但是却对大压机的使用寿命有着莫大的影响。
一台大压机设计使用寿命都是超过百年,如果结构出现问题,不仅没法工作,反而会造成一些严重后果。
我们这里面有美国的技术?谢凯皱眉问道。
没有,不过我们的人曾经参观过他们的工厂,你应该清楚,设备结构能够很轻易就看出来大压机的原理,谁都知道,可是如何实现,提高数万吨的工作压力,这就对设计经验以及建造基础提出了苛刻而又严厉的要求!沈鸿说道。
国外很多的重点设备,基本上连看都不让中国人看的。
在美国铝业公司里面,我们发现,他们的45万吨大压机重型铸造横梁巨大弹性变形跟结构偏转,对于锻造精度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使用寿命非常短,上下横梁每使用5万次就得报废,立柱跟液压缸更是只能使用2万次就报废苏联的75万吨大压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非预应力结构,以螺栓固定多层超厚钢板形成整体框架,如此一来就能解决重型铸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金相组织粗大等缺陷
沈鸿一连串的专业技术术语,让郑宇成更是发蒙。
就连谢凯,对于这些,也仅仅只是勉强能够理解。
我们采用苏联的这种设计技术吗?没有参考,是否可以成功复制出来?谢凯最担心的是这个。
苏联的75万吨大压机,绝对不可能给其他国家的人看到。
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没有希望看到的。
不,我们都是采用自己的特殊设计。放弃苏联的非预应力结构设计,这技术我们不清楚。华清大学这些年一直在研究钢丝缠绕预应力嵌合结构沈鸿对着谢凯说道。
谢凯能听懂他的专业介绍,这让他很是欣慰。
他在介绍的时候,也是盯着谢凯的表情的,这并不像是不懂装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