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想到这里,刘逖不住叹息。
他的使命,或许可以完成,但其实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
即便两国能够握手言和,但这样的“和”,又能持续多久?
改朝换代的李笠,必然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用统一天下的不世之功,洗刷自己名为受禅、实为篡位的行为。
“维桢”二字,不为萧梁,而为天下。
此人能做到么?
刘逖根据对方这二十年来的表现进行判断,认为“能”。
而齐国国内,天子亲小人、佞臣,疏远朝臣,成日里酗酒,不理事务。
去年,周、梁两国大举入侵,天子应对失当,明显手足无措,还借酒浇愁。
今年甚至让位皇太子,自己做了上皇,依旧醉生梦死,任由佞臣祸乱朝纲。
如此所作所为,对比气势咄咄逼人的李笠,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太乐观。





乱世栋梁 第十章 风光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上午,阳光明媚,黄姈推开窗户,让躺在床上的吴氏,可以看到窗外景色。
外边风和日丽,但吴氏却只看到一片灰暗。
她已是弥留之际,却强撑着病体,争取多在这个世上逗留一些时候。
因为,今天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她的儿子李笠,正式成为皇帝,要在好大好大的宫殿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所以,她要撑下去,既然已经撑过了冬天,好歹,再撑一下。
等人来告诉她,今天那个大宫殿里,李笠是如何的风光。
黄姈并未随李笠一起经历“大事”,留在府里,陪着吴氏,尽儿妇义务。
也是为了替李笠陪伴吴氏,以免到了“那个时候”,吴氏身边不要说儿子,连儿妇都不在。
她看着奄奄一息的吴氏,心中悲伤,却没表露出来:这一个冬天,姑婆(婆婆)一直在硬撑。
为的,就是不耽误李笠的大事。
然而,吴氏现在真的快撑不下去了,渐渐地,出现了幻听。
恍惚间,有人跑过来,在她耳边大喊,说“你家老李和大郎,死了!”
眼前一花,她站在两座坟茔前,看着亡夫和长子的墓,悲痛欲绝。
旁边,身着孝服的二郎和三郎,痛哭流涕。
恍恍惚惚,又有人跑来,在她耳边大喊,说“二郎不行了!”
她跑到房间里,看着床上奄奄一息的次子,泪如泉涌。
她又站在一座坟茔前,看着次子的墓,悲痛欲绝,旁边,身着丧服的三郎,泣不成声。
再后来,三郎也病倒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高烧不退。
她以为这个家就要散了,结果,三郎病好了,并慢慢把整个家都扛起来了。
二十多年过去,人丁凋零的李家,已经开枝散叶,长孙有了儿女,而三郎的儿女更多。
吴氏已经没有太多遗憾,现在,就想知道,儿子有多风光。
毕竟这二十年来,儿子四处奔波,很不容易,才有了今天。
耳边响起脚步声,吴氏随后见黄姈起身,往门外走去,不一会,两人跟着黄姈进来。
来到床边,兴奋的向吴氏说着话。
吴氏瞪大眼睛,看着来人,试图从一片模糊之中,辨认眼前说话的,到底是真人,还是记忆里的某个片段。
“老主母!郎主可风光了...”来人是两名侍女,今日跟着郎主出行,见识了郎主的风光,特地赶回来给老主母做详细汇报。
两人是鄱阳民女,穷苦人家出身,没见过什么世面,不过老实憨厚,干活麻利,常伴吴氏身边。
平日里还陪着吴氏聊天,解解闷。
如今两人说着一口鄱阳话,向吴氏介绍郎主(李笠)今日是如何的风光:
黄姈见这两位争先恐后的说,赶紧做了个手势,让其打住,然后点了其中位,让其先说。
从何说起呢?
首先是入宫前,走在街道上的情形。
一名侍女说道:“郎主入宫,队伍好庞大的...”
随行的人员,有人骑马,有人步行,一个个穿红戴绿,威风着呢。
许多人举着许多彩旗,彩旗五颜六色,让人看花了眼。
旗帜上画着太阳,月亮,星辰,还画有好多四脚蛇。
吴氏听到这里,忍不住笑了笑,黄姈有些无奈。
吴氏知道这所谓的“四脚蛇”应该是龙,却没纠正。
侍女见老主母一脸不信,主母不吭声,便坚持自己的所见:对,就是四脚蛇,颜色有青、黑、红、黄、白等。
只不过这四脚蛇有些奇特,长着头发。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除此之外,旗帜上画的还有雉,有猫,还有龟。
对,就是龟,龟旗,仿佛鱼市里卖龟人家挂出的招幌。
除了旗帜,还举着许多金斧、金铲、金瓜、大蒲扇,而金瓜的形状又有区别:
长杆顶部的金瓜,有立着的,有躺着的。
至于金斧、金铲,或许是将来郎主砍柴、挖地时用的,毕竟当了皇帝,用的器具当然得是金做的。
又有好多凉伞,五颜六色的,凉伞的柄有直的,有弯的。
郎主则坐在好大的好大的大车上,由大象来拉车。
黄姈听得“大象拉车”,不由得一愣:怎么回事?大象不是用来开路的?
她没开口,另一个侍女反驳说“不对”,说大象是开路的,郎主乘坐的车,是马车,六匹马拉的车。
反正队伍很壮观,沿途聚集着好多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聚在路边看热闹。
因为人太多,所以有许多兵排成长队,手拉手,拉起人墙,维持道路两旁秩序。
队伍一路走,路两旁都是人,又有许多小贩在附近叫卖小食,热闹非凡。
就如同乡下市集开市时那么热闹。
不知是谁带的头,道路两旁的人们欢呼起来,欢呼声如同彭蠡湖边的湖水,一浪接着一浪。
她俩跟在队伍里,众目睽睽之下,听着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那是既紧张又激动。
跟着队伍走啊走,就走到皇宫外面了。
等入了宫,郎主下了车,哎哟,真是穿金戴银,如同出嫁的小娘子。
身上衣物有好漂亮的花纹,头顶戴着个板板,板板的前后两端挂着漂亮的小珠帘,晃啊晃的。
那个高大的宫殿,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阳光可以照进去,亮堂堂的。
她俩从侧门进入,才看清楚宫殿里的情形:大,好大。
里面的柱子好大好粗,感觉一个人张开双臂去抱也抱不住。
宫殿最尽头是一个台,台前有好几级台阶,而台上是一个好漂亮的坐榻。
台的前方两侧,站着好多人,都是男的,有壮年,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头。
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个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稀奇古怪的帽子,双手在前,都拿着个板条,也不知这板条是干什么用的。
或许,是挠痒的如意?
不过,每个人都脱了鞋,鞋子摆在殿外。
殿里点着许多香炉,香喷喷的,或许,就是为了遮盖那么多人的脚丫子味吧。
吴氏听到这里,忍俊不禁,黄姈只觉得颇为尴尬:两人确实是没见识,不过这样说出来的所见所闻,姑婆才好理解。
侍女见老主母高兴,兴致勃勃说下去:
她俩远远看着,见郎主缓缓走向高台上的坐榻,台前左右两旁列队的人们,一个个微微低头,好像做错事一般,都不敢抬头看郎主。
等郎主坐在榻上,坐好了,旁边有人走出来,好像是个大官。
拿着一张纸,展开,就这么双手拿着念,仿佛乡下办喜事时,里司哼哼唧唧对着面前的乡亲们讲话...
吴氏听到这里,笑出声。
侍女顿了顿,继续说:这大官叽里呱啦说了许多难懂的话,声音忽高忽低,好像唱曲一般,蛮有趣的。
对了,那大官两鬓斑白,下巴留着一撮胡须,花白花白的,说话时,胡须一颤一颤,可好玩了。
也不知说了多久,那大官说完了,底下那些人们,就呼啦啦出列,对着坐在榻上的郎主行礼,然后高声呼喊着....
呼喊着“万岁”等等,声音震耳欲聋,震得人耳朵都要聋了。
然后,郎主站起,双手虚抬,说了句“众‘亲’平身”,于是人们起身。
郎主叫这些人“众亲”,想来是把这些人当做乡亲对待了,侍女们觉得,郎主就如同郡里的大官在乡亲们面前那样,风风光光。
吴氏听着听着,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她终于知道,儿子有多风光了。
真的好风光,一路过去,百姓夹道欢呼。
到了大大的宫殿里,文武百官齐齐行礼。
不枉我儿辛辛苦苦二十余载...
黄姈见两名侍女说了一通,意犹未尽,而姑婆没有什么要问的,便让两人退下,过后有赏。
房内又恢复了安静,黄姈问吴氏要不要喝水,却见吴氏已经含笑睡着了。
她轻轻给吴氏盖上被子,忽然,身子一僵。
片刻后,探手到吴氏鼻前,过了一会,未感受到丝毫气息。
素来坚强的黄姈,跪在床前,握着吴氏的手,哭起来:“娘,一路走好...”




乱世栋梁 第十一章 元亨利贞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新年伊始,梁主禅让、新朝建立,国号“楚”,改元“贞元”。
但新君登基未几,其母去世,于是天子戴孝,守丧三年。
春风吹拂,将遍布皇宫的白色吹散,为母服丧的新君,很快便结束丧期,脱下丧服,开始处理国务。
天子服丧,以日易月,所以李笠尚未从丧母的悲痛中完全恢复过来,丧期就已经结束。
听涛阁(御书房),李笠看着资料,眉头紧锁,新任尚书左仆射张铤,向他讲解相关内容。
“转运司的筹建,大概在夏末可以完成,确保秋天各地租赋的转运、调拨....”
“提刑司的筹建,同期可以完成,届时,州郡刑狱诉讼事宜,就由提刑司承担...”
张铤说着宏图大计,精神抖擞,甚至有些亢奋。
他作为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实际主官,大权在握,可以将毕生抱负施展出来,所以即便天天忙碌,却总觉得精力源源不绝。
自晋以来,朝廷多有弊政,却一直得不到根治,现在,新朝建立,要有一番新气象,那么,彻底整顿“烂摊子”就势在必行。
第一,加强中军,以武力震慑各方。
第二,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即裁撤郡一级行政区划,并对部分州进行省并,那些人口稀少的州,并入其它州,设为县。
此举,是针对州、郡滥设导致行政机构、人员臃肿的弊病,许多地方明明只有一县的人口,却设了州、郡、县三级官署,以及三套地方行政班底。
第三,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行政、司法、军事各自独立,不会再出现地方主官军、政、司法一手抓的情况。
其中,地方司法权,由直属中枢的各地提刑司(内有分级)掌握,诉讼、刑狱事宜,这是一个单独的司法体系。
行政权,由没有军权、军职的刺史、县令掌握。
没有军权(即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刺史,又被称为“单车刺史”。
至于军事,要看另一项改革。
第四,考虑到州之间、各地域之间,需要一个主管机构相互协调各州事务(物资转运及调拨、抗灾、赈灾、剿匪、平叛等等),设转运司,主管文事。
而原有的都督区,主官(都督)取消民政职务,专管武事。
譬如,江州刺史一职,是文武双职,其本人,既是江州行政、司法的民政主官,又是江州都督区(辖区大于江州行政区)的军政主官。
改革之后,其人卸去江州刺史一职,留任江州都督,以江州都督的职务,专管军务。
一旦江州都督区范围内出现叛乱、兵变、民变,江州都督就必须派兵处置。
然而,军政和民政分开,分属不同体系的后果,就是相互间协调必然出现问题。
譬如,都督区军队在行政区内进行军事行动,需要征发百姓随军,或者需要组织后勤队伍输送粮草。
若在以往,军政合一,这不是问题,军队主将(刺史),可以很方便的调动辖区民力。
改革后,军队主将没有民政权力,怎么调动百姓、物资作战呢?
新体制下,由转运司来充当民政、军政之间的“桥梁”,而转运司要承担的职责,还会有不少,所以,这一机构十分重要。
军队对内进行治安战,需要转运司协助,让地方官府做好配合,以便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军队的军事行动。
军队对外作战,也需要转运司协助,组织后勤输送,满足大军在外作战时的各种后勤需求。
李笠打算将那些被裁撤的郡官以及僚佐,“转职”到转运司体系,算是平级调动,尽可能减低改革阻力。
但考虑到边疆州的情况(需要以刺史、郡守、县令官位来拉拢地方豪强),地方行政区划以及职权三分的改革,要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行。
另外,随着均田制的推行,府兵制也会慢慢向各地推行,于是,旧有的都督区制度,也会改革。
当然,这是下一阶段的改革,饭要一口口吃,吃得太快会噎着。
这就是李笠“新君登基”后要烧的几把火,目的是加强中枢对地方的控制,避免地方官大权在握以至于尾大不掉。
出发点是好的,但可以预见,改革后的机构数量和各项开支,不减反增。
而且,地方官府行政、司法、军事一分为三,必然出现三个体系之间的扯皮、推诿等内耗,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严重的话,甚至可能误事。
但李笠依旧要执行这一改革,因为自晋以来的许多制度,其实已经腐朽,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必须改。
不改的话,新朝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李笠说道,将手中厚厚的资料放在案上,“要想有专业的服务,对基层加大控制,必须舍得对应的开支。”
“地方官,文武双职,下马管民,上马管军,军政、民政一把抓,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高效收租赋,更有力的对付地头蛇。”
“否则手中没兵,租赋收不上来,说的话没人听,甚至,连小命都难保。”
“毕竟,许多豪强大户,动辄千户聚居,私兵数百上千,随时都能让没有兵的地方官出意外。”
“而对于收入微薄的朝廷来说,想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得投钱粮,然而囊中羞涩,只能怎么省钱怎么来。”
“为了避免军政、民政一手抓的地方官做大,实行定期轮换,这倒没错,奈何,地头蛇还是压不住,税收不上来,清查不了隐户。”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朝廷有乐安大铜矿,就不会缺钱,检寺,还有后续的检籍、检地,会让国库的税赋大增,所以相对不会缺粮食、布帛。”
“朝廷完全可以承担改革后地方官府增加的开支,增加‘树根’,让朝廷这棵大树,在地方扎下的根更多,让大树更稳,能吸取更多的养分。”
“清查隐户,让地主们缴税,他们就没办法藏匿太多人口,经济收入下降,养不起那么多私兵、部曲,不合作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造反失败的风险大增。”
“我们就是要改革这个腐朽的体制,扩大国家的税收基础,破除门阀对官场的垄断,让越来越多的寒族子弟在体制内找到上升途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引入大量寒人进入体制,这个体制才会有活力,国家才会有希望。”
张铤对李笠所说十分赞同,新朝新政,有许多事要做,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李笠见这位头发愈发稀疏,有些心疼,不过,手下不辛苦,就得他辛苦,万一自己变成秃顶、大肚腩的形象,那...
所以,你们辛苦了。
张铤还有许多事务要忙,带着资料告退,李笠独坐,回想方才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思考起来。
他从几个备选年号中,选中“贞元”,当然有原因。
贞元二字,有纯正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来自“贞下起元”这个词。
贞下起元,即冬去春来,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典出《易经》卦辞:“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代表着循环。
由此,得出“贞下(冬去)起元(春来)”这个词。
李笠选贞元为年号,看中的不仅仅是“纯正”这个词义,还有“贞下起元”这个含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循环,就代表着生机勃勃。
新朝,就要生机勃勃,若堕入南朝换代“换汤不换药”的死循环,那么,他做这个皇帝有何意思?
一转眼,来到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二十来年,也不知是公元多少年。
他记忆中,隋朝统一天下的时刻,距离现在,还差多少年呢?
持续近三百年的乱世,已经慢慢走到“分久必合”的时间点,最后的胜利者若不是他,那么,他的下场,恐怕不会很好。
所以,没有生机的新王朝,是没有前途的。




乱世栋梁 第十二章 法制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夜,听涛阁,李笠借着煤气灯的光照,仔细点看着一卷书。
此书名为《齐律》,即北边齐国的国家法典,李笠看得很认真,仿佛一个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在备考,为即将到来的司法考试做准备。
书中记载的名词(罪名),当然是要记住的,譬如,何为“重罪十条”?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
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反逆,即叛逆、谋反;大逆,即危害君父、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恶逆,即殴打、谋杀尊亲属,譬如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
不道,即违反人道的凶残杀人,譬如杀一家三口(父母子女),也就是灭门;
不义,指部下及百姓杀死郡县官吏,或丈夫死去而妻子匿不举哀之行为;
内乱,指的是亲属间乱那什么。
李笠看到这里,想到一个成语: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是很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但是李笠发现,“十恶”的说法,在这个时代还没出现。
所以当他和人闲谈时脱口而出“十恶不赦”的时候,对方很惊讶的问:“何谓十恶?”
他这才意识到,这个时代,没有“十恶”的说法。
然而,等他看过去年才编撰完成的《齐律》,看到了其中的“重罪十条”,才意识到,或许,这就是“十恶”说法的起源。
李笠仔细研究了一下《齐律》,发现比起梁国律法,以及之前历朝历代的律法,感觉“进步”许多,也更贴近现实许多。
又听祖珽的介绍,以及一直以来收集的信息,他大概了解了《齐律》的编撰过程。
元魏自六镇之乱后,局势动荡,后来分为东西二魏。
高澄、高洋兄弟执掌魏国(东魏)大权期间,基于政治需求(敲打尾大不掉、骄横跋扈的武勋、以及腐败成风的官场风气),极其强调“法制”。
高澄执政期间,以“刑罚严明”著称,高洋执政、称帝后(前期),“刑政尚新、吏皆奉法”,官场气象为之一新。
高澄、高洋所用律法,以魏国《太和律》为主,《麟趾格》为辅。
但是,《太和律》已经不合时宜,而《麟趾格》是随修订、随实施、随改进的临时法规,长期积累,容易造成刑法不一,各条例相互矛盾。
于是高洋便组织有识之士,修订《齐律》。
因为河北多有精通刑名之学的家族,且魏国一直就有重视法典编撰的风气,所以,《齐律》的“编辑组”,人才济济。
花了十余年,直到去年,《齐律》才编撰完毕。
一直关注“法制建设”的李笠,弄来全套《齐律》,让“专家”进行研究,自己也抽空研读,仔细看过,认为确实是不错的法典。
《齐律》比起同期各国法典,以及之前历代律法,有很大进步。
首先,提出了“重罪十条”的概念,将儒家伦理纲常礼教引入刑事法律内容,推动了礼与律的进一步融合。
其次,《齐律》篇目共十二篇,共计九百四十九条,涵盖范围广,条例很细。
十二篇,即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其中,《名例律》为总则篇目,“名例”二字,源自《晋律》中的《刑名》和《法例》,《齐律》将《刑名》和《法例》合为《名例》。
1...269270271272273...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