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门贵女有点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诺诺宝贝
“都有哪些人家送来了礼物?”
“京城各家各府几乎都送了呢,眼前的这些都是与我们亲近的人家送的,其他的都暂时放在东厢房里,也堆了有两个屋子。”
所以,她过了一个生辰,等于是发了一笔小财?
不,或许是大财!
云萝自己拆了鲁国公府温家和顾安庭以及他两个妹妹送来的礼,其他的就都交给了月容和兰香来打理,只需等东西都收拾整理好之后将册子拿来给她看就可以了。
兰卉如今已经去了外头的胭脂铺,如歌天天埋头针线,今天也被月容拉了出来一起人忙活。
汀香院里被主子半闲置了一个月的丫鬟们今日终于派上了用场,在三个大丫鬟的指挥下将各府送来的生辰礼拆封、登记造册、收拾好再放进库房之中,一直忙到深夜都没有把所有的礼物都看完。
而云萝洗漱后要睡下的时候,在枕头边看到了一个巴掌大的红底银纹的锦盒,锦盒里,一串玉珠手串反射着莹润的光芒。
云萝默默的看了半晌,然后合上盖子,将这个莫名出现的锦盒塞进了床内侧的抽屉里。
时间转眼又过去了半个月,京城的天气是越来越冷,在前日又下了一场雪,积雪越发的厚实了。
京城的雪跟江南的不同,江南下雪后,一般几天就都化没了,京城的雪却很少会融化,堆积在那儿只会越来越多,除非突下一场雨,不然就得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融化成水。
可是冬天的京城几乎不下雨。
屋里燃着火盆,云萝正窝在榻上处理账册。
长公主心疼女儿,在天气越发冷了之后就不让她天天到正院里去了,还让人把两府要处理的账册都送到了汀香园中。
一个多月的时间,足够云萝把两府的事务熟练掌握,又有公主娘和兄长的无条件支持,如今除了账册之外,两府中的其他事也大都由她来主持了,长公主能安心将养身子,卫漓也能脱身去做别的事情。
云萝倒也不嫌烦,左右她只是坐在屋里动动笔动动嘴的,两府的杂事不多还有管家和管事嬷嬷,她只需把事情逐一交托下去,每天花上一个时辰就能把事情都安排妥了,剩下的时间她要么练武,要么看书,还又做了几样新的胭脂。
对于她能这么快就把府里的事情处置得井井有条,长公主是十分惊喜的,惊喜过后就是骄傲得意,真不愧是她的女儿!
于是她越发安心的养病,每天都有闺女开给小厨房的爱心汤羹,公主殿下前两天突然发现去年的衣裳她穿着都有些紧了,而且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她除了懒懒的没什么力气,竟是至今没有一次病得起不来身。
汀香院中,月容脚步匆匆的从外面走了进来,进入屋里先在火盆边暖了暖身子,然后才靠近云萝轻声说道:“小姐,那个昌平坊的老汉今日凌晨没了。”
笔尖在距账册不足半寸的地方一顿,然后继续落下,“怎么没的?”
“病没的吧?那老汉原本就是油尽灯枯的将死之人,又跑出来折腾了那一场,这些日子用上好的药材吊着那口气也算是多赚了半个多月的命。”
云萝又往账册上记了一笔,头也不抬的问道:“那医馆有来人要银子吗?”
月容摇头道:“并不曾,听说这半个多月来那老汉治病的花销全由甄四公子付了,如今在那昌平坊中,人人都赞甄四公子良善慈悲有一副菩萨心肠,为一个街上碰见的穷苦老汉出钱看病,让那老汉在最后的半个月里过得跟个老爷似的,真是死了都再无遗憾。还有说,吴国公府不亏是出了贵妃娘娘的家族。”
云萝放下毛笔等待着账册上的墨迹晾干,漫不经心的说道:“那昌平坊中想必还有不少家中穷苦没钱治病的人家,这些人若是找上门去,良善慈悲有菩萨心肠的甄四公子肯定也不忍心不管吧?”
兰香“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将那账册拿到旁边又换上另一本,笑眯眯的说道:“甄四公子又没有金山银山,哪里救得了那么多人?”
“不是还有吴国公府和贵妃娘娘吗?”
月容也是忍俊不禁,“那奴婢这就让人去昌平坊宣扬此事?”
“嗯。”云萝继续查账,分心二用也丝毫妨碍不了她的速度,“那些人在说甄敢善良的同时,可有人刻意宣扬我的事?”
月容的神色不由得一滞,小心的看了眼自家小姐。
云萝面不改色神色不动,“慌什么?我自己都不在意,左右不过是‘冷漠’二字,我要你们查的是那个在背后挑唆的人。”
月容福身道:“奴婢明白了,殿下也在查这件事呢。”
云萝终于抬起了头,想了一下后便说道:“那我们就不用再多此一举了,你回头去找兰卉,让她安安生生的在铺子里待着,注意探听,但多余的事就不必做了。”
“是。”
月容匆匆的进来又匆匆的离去,云萝也将今日的最后一本账册看完了,转头看向窗外让眼睛歇了一会儿,正要抱起医书,便见正院的一个丫鬟进了汀香院。
那丫鬟抬头就看到了窗户边的云萝,忙朝她福了个身,然后快步进屋又躬身道:“小姐,江南来信了,殿下让奴婢把您的信件给您送过来。”
等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又等到来信了!
依然是三封信。
老夫人的殷殷嘱咐和关心之外,特意详细的说明了郑家那一批刚收获的土豆和即将成熟的玉米。
袁承的满篇诙谐说了他家和读书的一些事情,他在十月底通过考核入了梅院,李三郎也在月初考入了江南书院的竹院,不过等到年后,李三郎要与他一起进京赶考,虽然希望不大,就当是来游学长见识。
最厚实的依然是文彬的那一封,开篇就是田里荒地上收获的那批土豆,满纸的惊叹和激动。
“那土豆大的如拳头,小的似黄豆,爹一丁点都舍不得漏下,将土豆都拔出之后又将田地都翻了两遍,我们跟在后面又捡了两篮子。刨干泥土之后上秤,一亩劣田收获了足足五百六十斤土豆,荒地零零散散的大约一亩三分,共收获土豆六百三十斤。爹娘都高兴坏了,里正和村民们也都来看热闹,老夫人做主将那筛出来的小土豆煮了一锅分给乡亲们品尝,如今所有人都盼着能够买几斤土豆回去做种子,等待明年他们也能寻个荒地耕种。”
“玉米也快要成熟了,果真如三姐之前所说的那般,剥开外面的皮里面就是一粒粒如玉一般的金黄色米粒,如今掐着尚能出水,爹觉得还嫩了些,可以再长长,不过我见那须子已经变成了黑色,秸秆也都发黄了,每根秸秆上面都有两个苞子,一个大的粒粒饱满,一个小的却稀稀拉拉,有点难看。”
“如今老夫人派了人来将那一亩玉米田和零散的荒地都看管了起来,乡亲们也自主的帮忙留意看管,不让人和野兽鸟雀给祸害了,许多人都在猜测着这新鲜的粮食是啥滋味,又能有多大产量。”
之后便是些家常琐事了。
“今年秋收又是丰收年,家里二十亩良田的谷子在晒干之后共收了近六千斤,爹娘舍不得卖新粮,就把去年和今年夏收存下来的粮食捣腾了出来卖给粮铺。”
“家里一切都好,爹娘和二姐都让你不用担心,只管在京城吃好喝好啥都不用愁,倒是郑嘟嘟时常念叨,还说等他长大了也要去京城。他如今已经与小虎和好了,据虎头哥说,那日在田埂上,隔壁的李二狗推了小虎一把,郑嘟嘟见了当时就冲上去和小虎一起把李二狗打得嗷嗷叫,然后两个人就莫名其妙的和好了。”
“大伯在村里的学堂因为没有学生办不下去了,去田里干活的时候,他一锄头下去差点削下一根大脚趾,血呼啦啦的流了一地竟是被当场吓晕过去,之后托关系在镇上找了个账房的活计,结果不到三天就被东家赶了回来,说他把账算得一塌糊涂,还没才十岁的少东家算得好。”
“那个百花楼的姑娘被赎了身,大嫂出的银子,如今就在老屋养胎,大嫂也从镇上搬回了村子,天天跟大伯娘和小大嫂吵架,大哥每旬休沐时回来,多是向着小大嫂,结果被大嫂挠破了脸,还断了他每旬的零花钱。”
“大伯娘给大姐定了亲,是二十里外双桥村的一个二十多岁的鳏夫,两年前死了媳妇,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和两个女儿,大姐一开始哭闹了几天,后来就好像认命了,婚期就定在腊月的二十,到时候我们一家都要去喝喜酒,唉,我真不想去。”
“小姑的婚事依然没有着落,李大水家拿不出二十两银子,李大水的娘说要用家里仅有的二亩薄田作聘来迎娶小姑,可惜那媒人都被奶奶拿扫把打了出来。”
“爷爷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到田间地头去打转,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几天前又被气晕了过去,爹过去看望,从老屋回来的时候脸上多了个好大的巴掌印,问他却啥也不说,所以我也不晓得究竟是咋回事,娘都心疼得哭了……”
云萝将信叠好塞回到信封里面,眉头微微蹙着有些烦躁。
老屋的事情可真是一出演不完的戏,偏偏这都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怎么甩也甩不开。
云萝如今已经不是郑家的女儿了,可是她仍挂念着爹娘二姐和两个弟弟。
不过这点不愉快很快就被她抛到了脑后,她此时远在京城,想管也管不了,况且,她根本就不想管这些事情。
如今能让郑丰谷默默的受了大耳刮子的除了郑大福就是孙氏,爹娘打儿子,天经地义么,外人说什么都显得不够资格。
至于其他人,随着郑丰谷在村里的地位和份量逐渐提高,如今连里正有事了都习惯性的去找他商量,大房也不敢随便的给他脸色看,所以,与其担心白水村的事,还不如盘算一下那些土豆和玉米。
玉米的产量现在还不知道,但土豆却已经收获了,一亩田收五百多近跟她前世相比似乎差距有点大,可在这个上等良田一亩收三百多斤已是丰收的时代,五百八十近已经是一个很高的产量了,而且经过之后一代代的改良,这收成肯定还会一点点增加的。
她是不是可以凭着这两样东西谋算些好处?
之后,她连医书都没心思看了,一直在心里默默的盘算着这些事情,并拿纸笔将她的某些想法列了出来。
脉络逐渐清晰,当门外有丫鬟禀报说“侯爷回来了”的时候,她将东西整了整,然后拿着它们转身出了汀香院。
卫漓刚从外面回来,坐下还没来得及喝完一杯茶就听见门外响起了青书和妹妹的声音。
“拜见大小姐。”
“我来找哥哥,他现在有空吗?”
不等青书回答,卫漓已经主动的打开了书房门,“快进来吧,你这个时候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云萝进了书房打量兄长一眼,他现在还穿着外出时的衣袍,头发微湿,衣角和鞋子上沾着大片的泥土,也不知干什么去了。
说起来,他如今也是有差事再身的,虽然只是个很清闲的职位,平时去不去都随意。
云萝并没有多问,而是直接说起了她的事情,那土豆和玉米卫漓也是知道的,不过如今切实的知道了竟有那么高的产量,他还是不由得惊讶,随之脸色逐渐凝重。
“粮食事关民生,稍有意外就容易引起百姓大乱,这新来的物种我们现在也只知道它高产,有没有别的问题却并不知晓,还是要谨慎行事。”
云萝卷了卷手里的几张纸,问道:“我若把东西送给皇上,对皇上有帮助吗?”
“以我们与皇上的关系,这些东西既然在我们手上也就相当于是皇上的了。”见云萝眉头微蹙,似乎有些烦恼,便问道,“妹妹可是有什么想要的?”
云萝犹豫了下,说道:“我爹……就是我养父种出了这些东西,朝廷会给他什么赏赐?”
“你希望是什么?”
“他当官不行,种田却是一把好手,至于文彬和嘟嘟,还是让他们自己去拼搏的比较好,所以给我养父赐个匾额,御笔亲题的那种。”
卫漓惊讶,“就这样?”





农门贵女有点冷 第203章 想要什么赏
卫老夫人在给云萝的信件中都说了土豆的事情,给长公主的信件中自然是更加的少不了。
事关百姓粮食,此乃是天大的事情,第二天,长公主就不畏严寒的出了门,带着云萝一起进宫去见皇上了。
此事之前并没有告知给泰康帝,因为在真正收成前,谁都不能保证那东西到底能不能种出来,又能种出多少,不管卫老夫人还是长公主,又或者是卫漓,其实在一开始都不怎么相信那所谓土豆真能种出高产来,甚至不怎么相信那东西能吃,不过是因为那是云萝说着,他们才姑且先看看再说。
如今,土豆当真种出来了,虽然大小不一,形状也并不全都浑圆,但切切实实的在荒地上都种出了四百余斤一亩的收成。尽管那土豆的味道不是特别好,但能填饱肚子就已经足够了。
今日并没有朝会,云萝和母亲进宫的时候,皇上正在含英殿批阅奏折,得知姐姐和外甥女进宫,二话不说就把她们迎了进去。
看了老夫人写给长公主的信之后,泰康帝拿着那随信一起送到京城来的几个土豆认真研究了起来,“这土疙瘩该如何吃?当真有那么高的产量,还能作为粮食?”
长公主捧着手炉,慢慢的感觉身上暖和了些,便说道:“我也不曾吃过这东西,不过白水村的百姓都尝过了味道,虽说不如米饭好吃,但确实能当粮食一般的填饱肚子,据说口感与山芋有些类似。”
泰康帝又翻来覆去的看了一会儿,抬头跟云萝说道:“老夫人的信上也说了,这东西是浅儿发现的,也是你指挥着那郑丰谷栽种伺候的,不过,你怎么会知道这从海外来的东西能吃,又是如何栽种的?”
云萝沉默了下,问道:“如果我说是从书上看来的,您信吗?”
泰康帝不禁莞尔,鼻子下的那撇小胡子都不由得往上翘了翘,失笑道:“你若是不愿意说,舅舅还能逼你不成?不过此物若当真有你说的那般好,与我大彧而言也是天大的好事,不知能免去多少百姓的饥荒。只是,老夫人的信上也没说要如何吃。”
他显然并不相信云萝当真是从书上看来,但也没有要探个究竟的意思,这多少让云萝略微松了口气,便说道:“洗干净后煮着吃、蒸着吃、炒着吃、炖着吃都可以,全看您喜欢什么口味。”
“这不是跟菜一样?”
“可以当菜,也可以当粮食,磨成粉之后还能摊饼、蒸馍馍、制成粉丝。”
“粉丝又是何物?”
云萝一噎,“就是像面条一样的东西。”
“为何叫粉丝?”
看到外甥女被他问得绷起了小脸一副无言以对的模样,泰康帝莫名觉得心里有些满足,转头从长公主带进宫来的篮子里挑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土豆出来,交给旁边伺候着的大总管赵庆,“送去御膳房,让他们分别用蒸煮炒炖将这些土豆煮熟了再呈上来。”
“是。”
云萝的视线跟着赵庆出了含英殿,莫名有点心疼。
总共就收获了一千多斤,送来京城的又都是精挑细选出来最好的,这可都是上好的种子!
在等待御膳房上菜的时间里,泰康帝又仔细的问起了土豆和那眼下应该已经收获,但运送到京城还需要些日子的玉米,并派人去将包括户部尚书在内的几位朝廷大员请到了含英殿。
几位大人到达含英殿的时候,御膳房也正好将煮透了的土豆呈上来,那热气腾腾金灿灿的土豆让几位大人都不禁好奇的多看了几眼,体态富贵的尚书令更是忍不住用力吸了两下鼻子,不见外的问道:“陛下这是从哪儿得了新鲜吃食?老臣竟是连见都不曾见过。”
泰康帝也从书案后绕了出来,与几位大臣一起围在放着土豆的桌子前,才说道:“朕也是今天才第一次见到这新鲜吃食,故特意请诸卿过来一起品尝。”
中书令刘喜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土豆,问道:“不知此乃何物?陛下从何而来?”
泰康帝也不卖关子,直说道:“此乃土豆,从海外而来,能替代米面作为粮食,亩产五百六十斤,只是,据说味道不是很好,比不得米面精细香甜。”
含英殿内的几位大人都被那亩产五百六十斤给吓了一跳,户部尚书忙不迭的问道:“陛下此话当真?此物能作粮食,还有亩产五百六十斤?”
味道什么的,已经被他给忽略了。
其他大臣们也都目光锃锃的看着泰康帝,若是真有如此高产的粮食,大彧境内将有多少百姓能免于饥饿?
泰康帝显然心情极好,连眉间的褶皱都舒展了开来,点头说道:“这些是卫老夫人刚从江南送过来的,如今已在江南种了一茬,从发芽种下到收成约百天左右,一亩劣田收获了五百六十斤,还有约一亩三分的荒地也收获了有六百三十斤。”
户部尚书又抽了口冷气,“荒地都能种植?这这这荒地也有亩产四百八十余斤啊!”
刘喜却抚了下胡子,问道:“臣见这土豆的个头甚大,不知一亩田地需要下多少种子才够?”
泰康帝反身将还装着大半土豆的篮子拎了过来给大臣们看,说:“因为是第一次种植,那农夫也没有经验,得的种子又不多,便每亩田下了约一百斤种子,据说藤蔓枝叶长出来时,那田中稀稀拉拉的,下次种植还可以再密集一些。”
“哦?这么说,亩产远远不止五百六十斤?”刘喜抓了一个外面还糊着些许泥土的土豆,手都禁不住的抖了一下。
胖胖的尚书令却只是看了那几个土疙瘩一眼,然后继续把目光落在桌上尚在散发热气的土豆,搓着手说道:“我看还是先尝尝这叫土豆的东西究竟是个什么味儿吧,再不吃,御膳房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就要凉了!”
刘喜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贪图口腹,我看你也别当什么官了,去开家酒楼比当官更合适!”
尚书令翻个白眼,不跟他一般见识,转头眼巴巴的看着泰康帝,“陛下,让老臣先给您试个毒?”
泰康帝莞尔,“那就有劳尚书令了。不过,因为新种出的土豆数量不多,总共才一千余斤而已,卫老夫人担心路途遥远,加上已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在路上若是出个意外便是巨大的损失了,因此送到京城的数量并没有许多,还都是顶好的种子,朕亦舍不得吃太多,便只让御膳房做了几个而已,让几位卿家尝个味儿。”
几位大臣纷纷躬身,道:“陛下心怀民生乃是百姓之福,这土豆若当真有那般好的收成,用不了几年咱们就都能敞开了肚子吃。”
尚书令已经飞快的拿起一旁的筷子从盘子上夹了一块煮的土豆下来送进嘴里,然后是蒸的、炒的、炖的,抿着嘴说道:“入口即化,甚是香甜,只是这蒸煮的两个少许有点异味,配上调料炖炒过后,却是分外香甜啊!臣觉得,这土豆切块与肉一块儿炖了,那滋味必然不差。”
泰康帝也拿起了筷子,笑道:“您老都这般说了,那必然是差不了的。”
泰康帝和几位大臣一起分享了几个土豆,发现那味道并没有想象中的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美味,而且粉面易咬,确实能替代米面当粮食。
长公主也尝了两筷子,她是真的只尝了尝味道,然后轻声说道:“吃着倒也新鲜。”
尚书令捋了两下胡子,转身与长公主说道:“这等好东西不知能多养活多少百姓,实在是功德无量,老夫人不在京城,便请长公主替老夫人受了老臣的这一礼吧。”
说着就是躬身一拜,其他的大人们也纷纷朝长公主行礼。
泰康帝在旁边笑着说道:“诸卿这可是谢错人了,这土豆是朕的外甥女发现并与她养父一起种下的,她在离开江南进京前将事情托付给了老夫人,才有今日老夫人将收获送上京城之事。”
几位大人都是一愣,下意识看向了一直安静的站在长公主身后的那个小姑娘。
只见小姑娘豆蔻年华,着一身素雅的袄裙,模样是十分精致的,一看就是卫小侯爷的亲妹妹,两颊略显圆润,目光澄明,清清冷冷的却又感觉甚是乖巧。
泰康帝又说:“除了土豆之外,还有另一样据说叫玉米的作物,也是不惧荒地贫瘠,能作为粮食的吃食,具体长的什么模样朕也尚不知晓,收获时间比土豆要长一些,还要再过几天才能送到京城。”
户部尚书急忙问道:“那玉米的亩产能有多少?”
“都是第一次耕种,又尚未收获,如何能知晓?不过据那有经验的老农估计,比不上土豆的产量,但也不比良田水稻的产量低。”
户部尚书便问云萝,“敢问你是从何处得来的这些种子?当初为何会想要费田地栽种?”
田地对百姓而言重逾性命,如何会轻易的去耕种那些不明究竟的东西?
面对几位大人的灼灼目光,云萝依然神色平静,说道:“我是从庆安镇余家运送种子的车队里见到的那几样种子,据余家的管事说,都是从海外而来,但究竟是什么他们也都不知道。我之前在一本杂书上看到过一点,拿回家后又煮着试吃了一个,发现吃下一个就有了明显的饱腹感,便想或许能在田里自己栽种。我养父十分疼爱孩子,又听说这些东西能吃,就留了两亩劣田出来。”
尚书令诧异道:“你这丫头好大的胆子,不明究竟的东西你都敢随便乱吃?”
“大人刚才不也是第一个就动了筷子吗?”
尚书令一愣,随之摸着肚子哈哈大笑了起来,“小丫头还敢跟老夫顶嘴!”
长公主不满的说道:“可不许您倚老卖老,欺负我家浅儿。”
“不敢不敢,有您护着,谁敢欺负您家闺女?哈哈哈……”
之后泰康帝与大臣们的谈论长公主没有再参与,而是带着云萝出了含英殿,拐个弯就去了皇后的长春宫。
1...141142143144145...2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