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敛财人生[综]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林木儿
还真就是如此,她支撑了一年多点的时间,因为癌症,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追悼会的时候,晓星才知道。
林雨桐想说几句安慰的话,晓星却摇摇头:“她这么没了……也好……也好……至少那么多人都还念着她的好……”
这两年,上层的变动大,省里的变动也大。到了厂里,又何尝不是这样。
计寒梅哪怕是再怎么不愿意,她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赵平还能站最后一班岗,她却真的到线了,最多也就是在家属委员会里,当个主任,发挥余热,调解一下邻里关系。
她卸任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罗恒生扶上了gewei会主任的位子,顺便再送了一程。
有这么一个人在上面占着位子,不管再调了谁来,都还有腾挪的余地。
其实这些变动,对四爷和林雨桐来说,也没产生多大的麻烦。不变动最好,能省点心,变动了,费点心思而已。
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唯一比较操心的就是几个孩子。丹阳的婚事一直是没有定下来,跟那个叫方继明的小伙子,不知道是不是在谈恋爱。反正时有接触,但却从来没有带回家里来。
林雨桐就说:“咱不能因为别人说,就去谈恋爱。也不能因为怕别人说,就不去谈恋爱。要是觉得合适,是可以考虑的。”
丹阳点头如捣蒜,“考虑考虑,肯定考虑。”
可等考虑好了,要结婚了,高考都恢复了。
那一年,朝阳考入了h工大,骄阳考上了广播大学。丹阳也结婚了,并且回她的母校任教去了。
家里就只剩下两口子。端阳不放心,带着宋璐和孩子搬回来住了。
宋家几次要调端阳去b京,都被端阳推辞了,说什么都不去。他跟宋璐说过了:我爸我妈在哪,家就在哪。
宋璐也笑:“你和孩子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林雨桐笑着跟已经住回军属院的常秋云是说:“我也是没想到,一个个都成了没良心的飞走了。只有端阳,是靠得住的。”
常秋云也哼呢:“你两个哥哥也都是靠不住的,我也没想到,能养老的是闺女。”
这都是说笑的话,四爷不会一直把端阳留在身边的。孩子的去前程要紧啊!
况且:“我跟你妈可还都不老,赶上好时候了,这十年积蓄的力量也该动一动了。”
大刀阔斧的,厂里也是要创新和改革的。
这个时候的中原重工,罗恒生早已经退居二线了,去工业厅担任了个副厅长,没几年,就去了人大。再之后,就没怎么听到消息了。倒是谢东升和罗燕妮一直都留在厂里。终其一生,罗恒生和罗燕妮这对父女,都没和解。哪怕是罗恒生病入膏肓,陷入弥留,嘴里一直念叨的也是‘雪娇’。为了父亲走的没有遗憾,罗燕妮还专门托人去东北找个雪娇的儿子,打听到他的消息,然后把消息告诉已经睁不开眼睛的父亲,父亲这才缓缓的松开紧握起来的手,然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比起罗恒生的黯然退场,沉寂了半辈子的钱思远却青云直上,好些人都说,大器晚成,就说的是钱思远这样的。
中原重工人员更迭,一拨一拨的变动,但无法忽视的就是企业的蒸蒸日上。
不光是中原重工,就是当初的一一五,也受益匪浅。比如当年愣是要扩建出去的厂区,如今一一五可就在接近市中心的位置,这地皮一年比一年的值钱。比如当年开班的技校,在国家大力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下,这些学校都被移交给市里,省里,换个名字,就成了大中专院校。这都是他当年留下的资本。
等一切都步入正轨,谁都想着,金厂长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却没想到,他利索的放手了。
为厂里办的最后一件好事就是,在b京的郊区买了大片的土地,说是要盖酒店,要盖办事处,其实这地皮,建成高层小区的话,当做福利房子分下去,将来只怕几代人都得念着金厂长的情。
两人撒手不干了,回了b京。对于四爷来说,才像是漂泊了半辈子,落叶归根了。
几个孩子随着爹妈走的,端阳和宋璐回京城很容易,一个在政府机关,已经是正处了。一个在医院上班,也是科室主任了。丹阳两口子也跟过来,方继明在宣传部,丹阳却去了农业研究中心,干她的老本行去了。朝阳却没有跟过来,而是选择留在中原重工,他爸没完成的事,他希望在他的手里做完它。骄阳是满世界的飞,她是学新闻的,做了随行的记者。经常跟着领导出国做采访报道的工作。
总之,好像每个人都忙了起来,只有四爷和林雨桐是清闲的。
到了周末的时候,孩子们能回来的尽量都回来。反正再想把一家人聚齐吃一顿饭,却有些困难。
这得选朝阳进京开会的时候,得选骄阳不出国的时候,然后还得刚好是赶在周末这个时间点上,然后凑齐,回家,陪爹妈吃饭。
家里的条件好了,孩子们都不希望妈妈劳累了。就说雇个保姆吧,心里还寻思了一堆的话,知道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这种用保姆,请佣人是比较反感的。因此,做了很多的铺垫之后,一提这事,他妈就答应了。他爸还一脸认同的点头,觉得儿女还算是有良心,知道心疼妈了。
等保姆请回来,人家这么自然的用保姆,叫几个孩子都沉默了。人家的爹妈都是‘老古董’,就自家这爹妈,忒的与时俱进了。
虽然家里有保姆了,但是孩子们回来,还是当妈的亲自下厨,给孩子们做好吃的。
饭桌上,红卫嫌弃肥肉太腻,被端阳给拎出去抽了几下:“嫌肉腻?你知道我跟你叔你姑姑他们小时候去人家农场薅人家的麦苗吃吗?如今给你肉,你都嫌弃腻的慌。我看你就是好日子过的,惯得你!饿你两顿,什么毛病都好了。”
红卫委屈的不得了,“我就喜欢吃野菜馒头,不爱吃肉还不行了?”
孩子们对野菜馒头爱的什么似的,吃那口新鲜。可端阳几个,谁也不乐意碰那东西。
桌子上撒了饭粒,孩子们说是不卫生,坚决不吃。但是端阳几个,却从来没这毛病,掉在桌上的,一定会捡起来吃了的。
孩子们嫌弃当爹妈的不讲卫生,当爹妈的嫌弃孩子们不知道珍惜粮食,只会浪费。
一顿饭吃的,吵吵嚷嚷的,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热闹吧。
吃完饭,四爷拉林雨桐,两人默契的,谁也不说话,牵着手,慢慢的朝外走去。
太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的长长的,丹阳蓦地一下,眼眶就湿润了:“打从我记事起,就这样……爸妈两人就这么搀扶着……一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现在了……”
骄阳突然跑回房间,将相机拿了出来,对着这越走越远的背影,摁下了快门。
朝阳就说:“怎么不拍个正面照?”
骄阳摇头:“哥,你不懂……其实这背面才更动人呢。”
不管面上有多光鲜亮丽,背面总是有许多的坎坷的,艰难的,不为人所知的困苦与窘迫。可不管经历了什么,他们从年少一直走到如今,始终不变的都是相互牵着的手和相互依靠的身躯。
双手紧握,十指相扣。
两人看着远方,似乎是不知道脚下的路还有很长。他笑着,她也笑着。
孩子在后面打趣的喊:爸,你可抓紧点,别把我妈给丢了。
丢了?
丢不了!
他在哪,她就在哪。
她在哪,他就在哪。





敛财人生[综] 1277.黑白人生(1)三合一
黑白人生(1)
疼痛感已经适应了吗?
反正没怎么觉得疼, 再清醒的时候就是觉得冷。
睁开眼睛,倒是光线刺目,抬起手遮挡着,眯着眼看了半天,才看清楚头顶上那亮如白昼的节能灯。
灯?!
还好还好!时来运转, 没给扔到缺吃少喝的年月里。
她翻了个身,叫婶子躺平。
嗯!
身下硬邦邦的,像是凉席?
对的!这纹路摸着就是凉席。
再摸索了一遍,身上没有盖的。怪不得冷呢, 身上没有盖的嘛。她的头微微抬起,找被子。
可被子没找到,眼前的情况又叫她有了发蒙。
怎么个意思呢?
自己这一边是墙,一遍是……一排躺着的人。
看样子,都是女人!
这么想着,又不由的‘呸’了一声。住在一块的,可不都是女人吗?啥地方能有男女混住的情况呢。
真是脑子没清楚吧。
可转过来又想, 也不对啊!这怎么一排排的睡?
看着节能灯,应该是年代不算是特别的久远才是,怎么还有睡大通铺的?
又不是大车店, 更不是那种联排联铺的大宿舍。能睡架子床的情况,谁睡这玩意。
再看那雪白的墙壁,铺着瓷砖的地面, 还有……
那什么玩意?
床铺下面两米远的角落里, 为什么有便池, 边上还有洗脸盆。
就算是卫生间,哪怕是那种很开放的人,那卫生间也会用透明的玻璃给圈出来才对。哪里的地方会是这种的,半点隔断都没有。
开放度这么高的……这还叫开放吗?
以林雨桐的见多识广,她立马明白了,这里不是监狱,就是看守所。
然后她慢慢的收回视线,可真是猫了个咪的,怎么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呢?
要是这是古代,还能越狱。可现代文明的情况下,那真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你逃一个试试?
躺在这里了,有点心绪难平。她缓缓的闭上眼睛,至少得知道,这原主到底犯了什么事了吧!
这么一沉下去,脑子里的记忆一点点的回来,画面一帧一帧的往过放。
她心里暗道一声:侥幸。
不是真犯了事就好。
这丫头叫林雨桐,出生在秦省一个叫做义柳县的地方。家里在县城开着个小酒楼,承包个酒席之类的,日子过的是相当不错。
这原身她爸,早些年就是一街上的地痞二流子。大奸大恶的没有,但是要说是什么正派人,那也绝对不是。
论起这原身他爸,那也算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林三娃是八岁没了爹,十岁没了娘。上面有过两个姐姐,可以爹娘没了之后,这两个姐姐倒是都被亲眷们分着领养了,闺女都是大闺女了,没出嫁能帮家里干点活,等出嫁的时候还能要一笔彩礼钱。不算是白养活。可这么大一个小子,还是个淘气的没边的小子,没人肯要,也没人敢要。
最后几家商量了,说是每家轮着给送饭。可这送来的饭,不管是不是剩菜剩饭吧,也不管是冷是热吧,要是按时送也行了。可谁家能没点事,老记着给别人家的孩子送饭?
于是,就这么饥一顿饱一顿的,凑活的活着。
是人都想活着,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追去吧。一个那么大点的孩子,怎么能把自己的肚子混饱呢?
大街上卖烧饼的,他凑过去抢过来,对着烧饼呸呸呸的唾上两口唾沫,然后再把烧饼递过去:“大叔,我看见上面落灰了,怕你卖不出去。你瞧,我跟您把灰给擦下来了。”
卖烧饼的追过来,你说拿这小子怎么办?
得得得!可怜见的,就一孩子,拿去吃吧。
你说就这德行吧,咋在附近混的活下来的?
要么说是一人物呢?没少祸害邻里,可也没见谁真跟他恼了。比如这卖烧饼的大叔吧,总被林三娃隔三差五的混去两个烧饼,可等附近新来了一家卖烧饼夹肉的跟他抢生意的时候,他就知道林三娃的好处了。
这小子知道感恩啊!
那家开始卤肉了,生意还不错,趁的大叔都快没生意了。结果林三娃赶在对方生意特别好的时候挤过去,捏着人家的肉搁在手里甩了甩:“没事,一个苍蝇而已。味儿好着就行!给我来个三斤。”赶明儿去,又喊着说:“我在乡下收上来的肉给你留着呢,记得晚上来拉,要不然放不住。记得把钱带上,我不赊账,一块二一斤,不还价。”
人家的猪肉都五六块钱一斤,凭啥他的猪肉才一块二?
还乡下收上来的?!
这玩意只能是病死的猪了吧。
谁敢吃病死的猪肉?叫这么折腾了三回,这人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知道内情眼睛明亮的人,品出几分滋味了。这小子真想坏谁的买卖,那真是一肚子的坏水。于是,街面上做生意的都不愿意得罪他。
卖肉的说:“三娃子过来,拿两根骨头回去炖汤。”
卖馒头的说:“今儿剩了几个贴边的,边上糊了一点,要是不嫌,娃子你拿去。”
就这么着,林三娃自打十四岁以后,生活就能温饱了。凡是关照他的铺子,街面上的混混二流子,是不敢去骚扰的。这家伙也不打人,但他的那种处事办法一般人都瘆得慌。他是拿着搬砖,朝自己脑门上拍的人。
还有一个买衣服的寡妇,这些混混子常去,满嘴的荤话想占人家的便宜。因着这女人给过林三娃两件次品的衣服。林三娃去,就跟那些混子说了:这是我姐,难为她就是难为我。这么着你们看行不行,你们也别难为她了,有啥就冲着我来吧。尽管来难为我呗。我也不用你们动手……
他当时就掏出刀子,朝着他的大腿上来了这么一下子,血哗啦啦的往外流。
然后从那之后,混子都管他叫哥了。
平时周围的乡亲邻居肯关照,谁都给他面子,觉得三娃子这人也还不错,混是混了点,但知道人情。又跟那些混子走的不算是远,也能通过那些人弄几个散碎钱花。
人家就这么着,没啥正经的营生吧,却也把日子个过起来了。
等到了年纪了,林三娃寻思着娶媳妇了。可他这种人呢,用一般人的看法说,那就不是一个过日子的人。
跟他打交道行,在外面夸他一声义气也行,但要说把闺女嫁给他,那不行。
反正,属于婚姻困难户吧。
林三娃心说,这不行啊!媳妇还得娶啊!我林家可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然后这小子出去了一趟,去了哪里不知道,回来的时候却带了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
这大姑娘是外地的口音,好些人就打听呢?以为是三娃这瘪犊子把人家的闺女给拐出来的。
人家姑娘摇头,表示不是哄自己来的,就是自己要跟来的。
后来打听的人多了,大家才知道,这姑娘是逃婚出来的。后妈要把她嫁给一个大龄的瘸子,这丫头给跑了。身上没一分钱,差点被人又给卖了。幸亏遇见了林三娃,救了这姑娘。然后人家姑娘心甘情愿的跟他回来了。
好些人都说,打算卖这姑娘的人肯定是林三娃是一伙子的,这小子一肚子坏水,不那么吓唬人家姑娘,人家也未必就跟她回来。
事情到底是啥样的,也没人知道。
每次人家说那成了林三娃媳妇的刘姓闺女:“巧儿啊,你肯定是被你家三娃子给哄了。”
后来两口子一吵架,刘巧儿就是这么一出:“你个黑心烂肺的,你哄我过来就是为了欺负我……”
两口子过日子嘛,结了婚,吵吵嚷嚷的,但说起来日子倒是逐渐的红火了。
结婚第二年,刘巧儿就给林三娃添了一个儿子,取名林大志。林三娃当了爹了,心说这日子不能这么混了。然后两口子把家里的房子修了修,前面该成门面,做起了小买卖。媳妇是从南边来的,会做米线。米线这玩意,在八十年代的北方小县城,是基本没怎么见过的玩意。两口子就做起了这个买卖,一碗米线一块五,生意算是头一份的。
林家的院子位置好,随着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县城也慢慢的繁华起来了。林家把老房子拆了,前面起了二层的小楼,就是饭馆。卖炒菜卖米饭卖馒头卖各色的面食。反正是什么都带着。日子好过了,两人鼓捣出第二个孩子了,这时候计划生育嘛。不叫生二胎。林三娃要是那么听话,他就不是林三娃了。
媳妇怀上了,他愣是把媳妇弄到南边她娘家那边。如今时过境迁了,闺女回来了,日子还过的不错,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的,说是好些年不回来了,回来一趟也不容易,想多住些日子。那想住就住呗。钱给的足就行。
这一住下来,就直到把孩子给生下来。
生了个闺女,林三娃乐的跟啥似的,就说:“我闺女叫林小同。”
一个大志,一个小同。
小舅子算是半个文化人,觉得这名字不好,大外甥的名字叫了这么多年了也就不改了,至于外甥女的名字,他觉得小同不好,姑娘家嘛,用梧桐的桐多好。
那时候正好有个热播的电视剧,人家孩子叫什么雨的,干脆就叫林雨桐。
行吧!那就叫雨桐。
得了闺女了,林三娃回去大办宴席,给闺女做百日。
可人家计生办和派出所上门了:你这孩子属于超生。
计生办要罚款,派出所不给孩子上户口。
罚款好办啊,这上户口的事可不容易。林三娃是把派出所当成第二个家,有事没事的就过去坐坐。带上酒带上菜,从看门的门房到到后厨的大妈,反正他都能拉上关系。
一个常在黑白中间游走的这么一个人,太知道跟这样的衙门口打好关系的重要性了。于是,借着给闺女半户口的机会,他是不惜金钱的,糖衣炮弹,好酒好菜的跟人家软磨硬泡。打交道的时间长了,人家说着林三娃就是看着混,但也真不算是犯了啥事的。常来常往的,倒是交上了朋友。朋友们来一茬子走一茬,不忘旧朋友,相交新朋友。后来要是哪个邻居有点小麻烦,或是哪个混子出了点事,他都回去帮着打听打听。
时间长了,说起林三娃,大家的评价就是:这小子脚踏黑白两道。
脚踏黑白两道的林三娃,随着年龄的增长,把身上的二流子气褪去了。人看着精明干练,也算是一场面上的人。钱也没少挣,馆子开了一家又一家,县城里的小院子别墅住着,城里给闺女儿子早把房子买好了。儿子学习不行,早早的就去学了厨子回来,管着自家的生意。可闺女呢?学习也不好!反正就是及格分数上打转,高中是掏了赞助费才上的。可这高中毕业了,人家还能奔着大学去努力的,这孩子是真没戏。
可对儿子狠得下心的林三娃,却舍不得闺女去灶膛上受那烟熏火燎之苦。
怎么办呢?
刚赶上大学扩招的年份,他呢,就找之前给他闺女办户口的警察去了。人家如今都是副局了,手里还是有些权利的。他找人家想办法,看能不能叫孩子上警校。
人家有内部招生的名额的。
当时那扩招嘛,像是这种公安大学,是有特招的名额的。
找了关系,花了好几万,最后就是那种自费生,学费贼贵,毕业了谁也不能保证给安排工作。
就这也行啊!林三娃的心思就是:只要毕业了,我就再花钱在招人,把我闺女弄到家门口的小派出所里,当个小户籍警就行。
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穿的英姿飒爽的,多清闲啊。又不指着闺女赚钱。
就这么的,把孩子就给送到公安大学了。
这孩子挺乖的一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样的活都帮老师干。反正,大家瞧着,这么一乖孩子,哪怕是成绩在五十来分,但这平时的成绩也计算在内的。大家手稍微抬一抬,孩子也就过去了嘛。况且,人家孩子爸,每学期送孩子来,接孩子走,上对学校领导,下到各科老师辅导员包括宿舍管理员,都带了礼物。你说,你好意思以为那几分,不叫孩子过嘛。
成绩回回低空飞过,但这低空飞过,也是飞过啊!
然后读了四年,人家孩子顺利的毕业了。
毕业了,很多同学都有去处。有些是成绩优秀,人家单位要人直接就要走了。有些是家里有关系,反正能安排。
但总会剩下一些,找不到单位。
这时候公务员考试还没有那么普遍化,但有些单位会招考。这就想着,是不是考一考其他的单位试试去。
林三娃想叫闺女回去:“先去干协警,过两年,一准能给你转正。听话!”
可这么大的孩子了,同学都是警察,就我去当个协警,那还不如啥也不干呢。哄她爸呢,就说:“我不急着工作,我想考研究生。”
林三娃一听,这个好啊!“考考考,一定得考。你就是读到那个什么后……”
“博士后!”这孩子这么说。
“对!”林三娃的声音都敞亮起来了,带着几分自得跟骄傲:“你上到哪,我供到哪。”不等电话挂下,这姑娘都听到她爸在电话那头吹呢:“我闺女那学的好,孩子也知道上进,我说回来找人给她安排工作,这孩子非不让。要考研究生,这是孩子心疼我呢,怕我拿着老脸出去蹭……”
然后孩子慢慢的挂了电话,心里不是滋味。
是!求人是那么容易的事吗?弯着腰,腆着脸,拿着东西,去看人家的脸色。人家高兴了,用鼻子给你哼,要是不高兴了,连搭理都不带搭理的。
为了自己,老爸在外面还不知道看了人家多少脸色。
孩子长这么大了,第一次觉得,我该给我爸争口气。
去学校领通知书的时候,听一个管理枪械仓库的老师说,上面厅里来人了,要招人。
这姑娘一听,就往心里去了。主动找过去,毛遂自荐:“我行!我肯定行!啥活我都能干!”
能干啥啊?
知道什么你就能干。
1...10641065106610671068...12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