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铁锤砸开硬核桃,管你怎么布置,只要不出意外,就用绝对的火力优势压倒敌人,这是杜中宵在营田厢军中一直强调的一点。军官学习的时候,也讲各种各样的计策,但重点不在这些上面,而是讲各种各样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其中的核心,是一定要在战场上形成局部优势,达成局部优势后一定不要犹豫,作战要果断,切忌拖泥带水。张岊不是这个体系,姚守信是炮兵,遇到意外有些犹豫。

    刘胜升帐,看着匆匆赶来的诸将,刚要开口,一个士卒冲进来,叉手道:“寨主,寨门要破了!”

    刘胜叹了口气:“大势去矣!诸位速速集结兵马,随我从南门出城,逃出寨外,速报国相!”

    众人一起高声应诺,起身准备散去。谅祚年幼,养在国相府里,国相府就是朝廷所在。

    刘胜与众将一起出了寨厅,想去打轻宁德光。正在这时,听见一声巨大的声响,北面的寨门被轰塌了,连带着倒了一截城墙。不少士卒被压在了废墟里,不断哀嚎。

    刘胜大喊一声:“速招集兵马,与我一起堵住寨门,不许宋军冲进来!”

    说着,抽出腰刀,带了自己的亲兵,快步向倒塌




第20章 烧成白地
    不大功夫,独轮寨里就弥漫着饭香,还有肉的香味。

    宋军把饭装在大木桶里,两个士卒抬着,到各个分开的党项人群,吩咐每人捧一大捧,吃了裹腹。

    轻宁德光哪里吃过这种粗砺的东西看了一眼桶里的饭,厌恶的转过身,道:“我是夏国大将,奉国相之命到此做事!身份尊贵,让你们将军与我说话!”

    两个士卒看了一眼轻宁德光,也不吭声,抬到了另一个人面前。

    亲兵从桶里使劲捧了一大捧饭,低声对轻宁德光道:“太尉,宋军不定会把粮食烧了。吃了这一餐饭,下次不知什么时候才有饭到嘴里面,多少吃一些!”

    轻宁德光看粮食都被宋军堆在一起,猛地醒悟过来,忙叫道:“饭抬回来,我要吃!我要吃!”

    那两个宋军像没听到一样,抬着饭依次走过去,想吃的捧多少都可以,不想吃的也不劝。

    党项人这里吃饭,宋军那边也吃饭。吃的饭是同样的,不同的是宋军有餐具,除了煮的饭外,还浇了一大勺肉汤,每人分两块肉。军寨里牛羊不缺,这一餐大家吃得心满意足。

    用过了饭,张岊便就与姚守信分兵,带人南下,向兔毛川去了。

    姚守信整军完毕,道:“你们各军依安排,轮流歇息,其余人看着党项人拆城!这寨子以后废弃不要了,一定要拆成如白地一般!凡俘虏不听吩咐的,一律军法从事!”

    几位将领应诺,安排手下士卒,一部分先到旁边的房子和寨厅里休息,另一部分带党项人拆城。这里是军寨,寨中除了少数商户,全部都是军人,没有普通百姓。

    此时南城外安排的游骑已经回来,又抓了二百多人,毙了不足百人,还有约一百人逃走。这些逃走的人有多少穿过大漠,能快速回到兴庆府,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轻宁德光听见要自己干活,又没有吃饭,跳起来道:“我是夏国将领,身份尊贵,哪个要做事!”

    听了这话,对面的宋军效用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上来一脚踢倒,沉声道:“不去拆城,就地格杀!”

    说着,就把腰刀抽了出来。

    亲兵急忙护住轻宁德光,口中道:“爷爷息怒,太尉只是说说,作不得数,会去做活的!”

    那效用冷冷看了地上的轻宁德光一眼,不再理他,安排这一群党项人去拆南寨门。

    王亮看着轻宁德光的背影,低声对姚守信道:“将军,那人必然是个党项的大人物,不问一问”

    姚守信摇了摇头:“此次作战,经略说得清楚,不得杀降,不要俘虏,也不要问口供。我们只是追捕逃亡的番户,党项人阻拦,便把他们的寨子破了。战后各种官司,党项人找经略司和朝廷去打。”

    宋军兵马不多,要求快打快退,如果带俘虏会拖慢速度。杜中宵性格如此,决定了不要俘虏,那就一个不要,而且问也不问,什么重要人物都当一般士卒看待。宋军破寨,实际除了战斗过程,与党项人全无交流。后边双方打文书官司的时候,反正是一问三不知。

    不只是不要俘虏,就连战争物资也尽量不带。除了盔甲兵器之类防止再落入党项手中,必须要带走之外,还有就是一些贵重的物品,包括肉食和毛皮,其余的一率不要。就连粮食,也全部烧掉。营田厢军不许私藏战场缴获,全部由军中处置,这与其他宋军不同。

    党项的军粮除了少量的粟米,大多都是大麦、青麻子之类,宋军那里拿来做马料的,实在也没有带走的价值。党项的马匹用来驮缴获的兵器盔甲和肉食毛皮和马料,再带其余的就累赘了。

    火炮普及,除非大城,这种防御一般的堡寨已经没有了价值。不但起不到守御的作用,寨中兵马不能及时展开,反而困死在了里面。此战之后,宋军在党项边境的堡寨也会调整,弃小守大。

    这一战之后,宋军这些年推行的寨堡体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整整一天,这座党项在屈野河上游最大的军寨被拆除。所有城墙、建筑地面上部分都被拆掉,夯土砸倒,木材全部烧掉,成了白地。

    在这里歇了一夜,第二日姚守信整军,大军拔营。

    看着宋军大队向南而去,轻宁德光举着两只满是血泡的手高呼道:“你们自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这些人手无寸铁,你们不可杀俘!如若不然,国相必起大兵!”

    看守的宋军根本不理他。看有人在粮堆那里堆满了柴草,看守的效用道:“杀降不祥!你们既已放下刀枪,便饶你们不死!我们大军离去之后,自寻去路。若是下次再被抓到,定斩不饶!”

    说完,吩咐士卒上前,把每人的头发侧边剪去一块,以作标记。本来党项境内有髠发披发的,也有跟汉人一样挽发髻的,元昊登基后,命令全国髠发,否则死罪。现在党项人发型统一,都是中间髠发,四周披散,剪掉一边之后倒也显眼。

    处理完毕,看那边粮堆的大火燃起来,火势熊熊,看守的宋军聚兵一处,扬长而去。

    看着宋军走远,党项人面面相觑,都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一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亲兵对轻宁德光道:“太尉,宋军去得远了,寨主刘胜已亡,听您号令!”

    轻宁德光一下反应过来,到一个土堆上,高声道:“我是国相府太尉轻宁德光,所有人听我号令!”

    一众党项人有的表情冷漠,有的恭顺听命,什么样的



第21章 练兵
    杜中宵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走出房间来透口气。

    刘几负责南线的战事,由于南线战事引动的局势变化,则是杜中宵要清楚并作出应对的。逃到了党项的番户在哪里,战事发生后他们如何做,周边党项州军的应对,对旁边麟府路的影响,诸如此类,都不是前线指挥官的职责,而是杜中宵要了解、预判并应对的。

    旁边的房间里面,杜中宵之下分成几案,各自负责几项,进行总结整理。这就是案牍工作,许多官员深恶痛绝,但其实非常重要的实务。韩琦就没有杜中宵的耐心,事事过问。

    韩琦正饶有兴致地看参谋人员进行图上作业,见到杜中宵出来,道:“经略辛苦。”

    杜中宵拱手:“一场战事,千头万绪,辛苦是应该,不辛苦那就不对了。天气晴好,出去坐一坐。”

    说完,随步出了官厅,到了院子里。院中大枣树下有一张石桌,旁边几张石凳。杜中宵坐下,让士卒泡一壶茶来。茶是近些年信阳军出的发酵茶,有的是散茶,有的压成茶砖,北地极受欢迎。杜中宵也不知道这是算红茶、白茶还是黑茶,还是记忆中鼎鼎大名的普洱茶,反正自己喝的是上口就是了。

    今天阳光正好,天上朵朵白云,微风吹来,没有一丝寒意。

    过了一会,韩琦步出官厅,到石桌对面坐下,道:“经略好惬意。”

    杜中宵替韩琦倒了茶,道:“独轮寨首战获胜,后面再无大战,可以放下一半心来了。”

    韩琦点头:“经略说的不错,那一带党项兵马多在独轮寨。其余寨子,多者一二百兵卒,少者不过二三十,再无大仗了。对了,经略以为,党项若救援,会在哪里点集兵马”

    杜中宵道:“多半是在夏州和银州。没藏部在那一带,没藏讹庞根基深厚,救他自家财产,自然会格外出力。而且党项横山兵吃苦耐劳,最是能打,每有大战必用那里人。”

    “是啊,我也是这样想。兵自横山出,而不是兴庆府来,不得不备。”

    杜中宵道:“本来,最好是让麟延路出兵呼应,让横山党项兵不敢大举北上。只是那里属于陕西路治下,麟延帅夏学士又不熟识,只好作罢。”

    杜中宵与夏竦是公事上的交情,知道杜中宵性格,夏竦与他并没有太多私人联系。夏安期是夏竦之子,此时为鄜延路经略使,并不是个好说话的人,河东路只是知会,没有让他配合。

    韩琦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跟夏竦的关系本来不好,就更加没有联系夏安期的道理了。

    喝了口茶,杜中宵道:“不过相公不必担心,横山点集兵马也没有什么。等他们出兵,我们大军早已回金肃军了。若是党项北上攻来,攻金肃军和河清军,则麟府路蹑其后路。攻麟府路,则有我们南路军攻其侧翼。本朝占了河曲数州,与以前不同,与麟府路连成一线,党项非出动大军,倾国之力,无力攻我一点。横山兵来,并无大的威胁。再者寨堡已焚,无落脚之地,如何久住”

    韩琦道:“道理是如此,可党项每次大举入寇,无不震动中外,不得不防。”

    杜中宵给韩琦重新倒上茶,道:“相公,道理是如此,那就该如此。哪个出了乱子,就找哪个。”

    每次党项入寇,宋朝遭受重大损失,几乎必有宋将出事。要么用兵不慎,被党项伏击,要么阵前怯阵,不战而逃。不说人人用命,只要守将正常发挥,党项多是无功而返。

    这几乎成了宋军的不治之症,不管怎么精选将领,每次大战,都有掉链子的。韩琦曾经为麟延路经略使,对此自然深有体会。横山一带的寨堡防御是一个整体,一处出了问题,就被党项打开缺口,堵上漏洞不知道要花上多少倍的精力。

    说起此事,就说到了军队的指挥体系上来,特别是韩琦刚刚看了杜中宵如何指挥战事。

    韩琦道:“说起军事,无非是兵精将足,钱粮无忧,军纪延整,人人用命。可经略的营田厢军,恕我直言,兵非精兵,将非良将,到唐龙镇后却连战连胜,当者无不披靡,甚或望风而遁,又是何道理”

    杜中宵笑着想了一会,才道:“相公,什么样的兵是精兵什么样的将是良将”

    韩琦道:“便如京城禁军,士卒都是千挑万选出来,钱粮充足,训练精熟,自然是精兵。虽然在京城多游惰,不成材,到了西北之后,经历几场战事,都非他人可比。”

    杜中宵道:“可现在的西北各路,精兵却多是蕃兵,甚至骑兵几乎全为蕃落,又做何解”

    韩琦道:“他们不同。生于长于那里,自小马背上长大,熟悉弓箭。又熟地理,又熟弓马,自然本就是精兵。本朝缺马,哪怕是禁军中,也多有马军数年而没有马者,怎么做得了好骑兵也就是这向年马匹不那么缺了,京城禁军的骑兵不就比以前强了”

    杜中宵道:“相公,我却不这样想。我认为精兵,首先是熟悉军队,适应军队。不只是熟悉军营的环境,遵守军队的纪律,他们本身就是军队环境的一部分。武艺精熟,便如京城的禁军一般,军营里本就混乱不堪,所谓精兵成游惰之民,为地方一害。在地方如此,到了军中又如何能打仗呢”

    韩琦道:“经略的意思,是军中必有纪律军纪确实是重要。”

    杜中宵摇了摇头:“我练了这么多年兵,现在想起来,说纪律还是浮于表面。纪律其实只是军队的一部分,表面的东西。真正练好了的兵,纪律是他们的本能,本就无遵守一说。只要一到军营环境,他们自然而然就守纪律。不只是守纪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军营的环境溶为一体。这样的兵,才是真正的精兵。在军营里面,不管让他们干什么,都一心一意去完成,不必皮鞭看着。不是如同木偶一般任人摆布,而是在允许的条件下,自己想办法,以最快



第22章 纸上谈兵
    听着杜中宵介绍现在营田厢军的制度,平淡地分析带来了哪些好处,还有哪些不足,韩琦慢慢变得认真起来。很明显,杜中宵的语气中既无夸耀,也无自责,而是平淡地讲解着一件事情。

    以前练兵,自然是按照练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一点一点改善,没有经过实战。等到真正实战了,自然就会发现以前不足的地方,加深自己的认识。

    以前营田厢军特别讲究纪律,虽然军中有许多活跃气氛的举措,却是以纪律为核心。真正交战之后才发觉,强调纪律是不对的,容易让低级军官和士卒刻板,战场上如同木偶,失去了主动性。这样的军队对战党项自然可以,一遇到不利的局面,面对灵活性特别大的游牧骑兵,难免有些不足。

    一进军营严训纪律,是为了让纪律成为军人的本能,在这个基础上才进行真正的军事训练。军人的本能不只是纪律,那只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军人集体战斗的本能。

    前世听人说,中国农民特别愚昧,愚昧到分不清左右脚,不会齐步走。真正练兵才知道,那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正因为特殊才会被记下来。从一出生开始残酷的压迫在和剥削,完全看不到一点希望的人生,从早到晚沉重的劳动,极少的和极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会那个样子。这个世界上,天生是傻子的有多少人社会条件没到那个地步,大多数人不会如此。

    这是韩琦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系统的分析练兵,而不再是笼统地严选士卒、军纪森严、赏罚分明之类的套话。杜中宵的练兵,是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贯穿基中,所有原则都是由此生出来的。

    听杜中宵讲完,韩琦道:“经略,这些东西如果写下来,就是兵法,专门练兵的兵法。世间兵法许多,讲这些的却是极少,甚是难得。”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相公,说兵法也是兵法,说不是也不是。讲这些的有没有其实应该是有的。秦汉之时,朝廷关于士卒的各种律令,虽然要求与此不同,讲的内容却应该差不多。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时间,打了无数的仗,那些仗怎么会是白打的两汉之后,天下动荡,北朝各族多不修文治,这些律令早已不知哪里去了,没有传下来罢了。历朝武功鲜有超两汉者,恐怕与此有关。”

    韩琦点了点头:“或许如此。我等文臣,也见不到那些了。”

    唐宋两朝,其实军中也是不修文治,不像两汉普遍的兵役制,必有关于士卒的律令。府兵是专门参军的人群,不需要律令规范,自己家里从小会教,军中只要严明军纪即可。后面的藩镇更不必说,只要有一部分精锐亲兵,再有大量炮灰就可以了,哪个耐烦罗里罗嗦的律令。

    军中从练到管再到战的条例,应该是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完整的风格。这种风格反映到每个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才是真正军人的本能,纪律只是最基础的部分。宋朝军队其实没有这样一套条例,还是五代延袭以来的军阀风格,杜中宵要去自己总结出来。

    讲了练兵,两人一时沉默,静静坐着喝茶,看着天上悠悠的白云。

    韩琦仔细咀嚼杜中宵说的话,越想越是觉得有道理。或许具体内容有错漏,但这样一整套的由作战原则到完整条例的文书体系,应该要有的。朝廷各个衙门,政事常有中书条例,枢密院有枢密院条例,三司有三司条例,甚至一州一县都有自己的条例,军中怎么就不需要了仅仅靠军法怎么可以,有了刑统就不需要各种条例了有了这套条例,军中一切有章可循,跟以前就大不一样了。
1...163164165166167...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