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道:“都监来得正好,此时正是用人时候,有了人,事情就好办了。今日上元,东胜州城彻夜张灯。我们看过了灯,后衙设宴,为都监接风。”
张岊看着刘几和十三郎,道:“当初经略第一次打仗,便是与我一起。后来分开,着实遗憾!若是唐龙镇时我也在,少不得立些军功在身,不似现在。”
刘几道:“急什么,只要大军在这里,还怕没有仗打现在与以前不同,以前屡战屡败,人人闻敌而色变。现在士气正盛,诸军求战,军功还不容易!”
一边的包拯听了,正色道:“作为军人,立功心切自然是对的。不过为朝廷守地方,当持重,不可擅起边衅!唐龙镇一战后,契丹和党项人人心惊,怎么会擅起战事”
杜中宵道:“我们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契丹人和党项人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以礼相待,我们就笑脸相迎。若是来战,也不怕他们。没有战事的时候,只管治理地方,开垦荒田,增加人口。”
包拯说的很有道理,杜中宵也认为他说的对,但若说从此边境平定,可就未必了。此次大战,契丹和党项自然怕了杜中宵的河曲大军,但若说他们不敢打了,那就小瞧他们了。这么容易被打服,他们怎么可能发展到今天只要被他们找到机会,一定会上来狠狠咬一口。
游牧部落跟中原王朝不同,国力是在各部落,及部落提供的兵源,而不只是明面上国家所掌控的兵力。部落有自己的私财,有自己的利益,怎么可能压制得住河曲路发展起来,就是对他们的威胁,不会坐视不理。现在是因为重法惩治,是河曲路的番人跑到他们两国去,等到河曲路发展起来,当然就会倒过来,他们境内的人跑到这边。宋朝不在意人口流失,契丹和党项可不能不在意。
先前韩琦答应派四万援兵,最后朝廷争论不已,最后减了一多半。麟府路派五千兵,并代路则派一万兵,一共一万五千援军。朝廷认为,契丹和党项最近几年肯定不敢进攻,派兵过多,后勤压力太大。
虽然有了铁路,运输人员和物资方便了许多,尽量减少养兵费用却是共识。
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都监且带兵马扎营歇息,略作收拾,晚上我们观灯饮宴。”
东胜州是第一次上元节张灯,消息传出去,百里外都有赶来,看个稀奇。太阳尚未落山,街道上已经繁华无比。大量蕃部因为贩卖人口被重惩,还有不少没有牵涉在内的,并不受影响。
杜中宵虽然重法惩治贩卖人口的蕃部,但也取消了大量契丹统治时的苛捐杂税,加强贸易,各部落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河曲路内,官府以公平的价格向外卖粮,仅此一项,就有许多蕃部受益。
对于游牧部落来说,冬天牲畜减少,存活不易,是最困难的时候。缺衣少穿,气候寒冷,很多人都熬不到来年冬天。宋军来了之后,一方面以合适的价格收购牲畜毛皮,另一方面平价卖粮,还有大量的棉衣出售,解决了很多蕃落的大问题
第9章 上元观灯
花车上装着各种灯,并饰以诸般装束,华丽非常。车首塑了一匹战马,前蹄腾空。上面一个骑士一手执缰,一高举战旗,直指前方。
十三郎看见,兴奋地指着道:“这是我们骑兵的花车,诸位看,威风不威风”
包拯点头:“此车甚好!华丽中又有凛然之威,前面的骑士点睛,让人一望可知来处。只是过于繁复了些,装饰太多,灯太多,与军人简明之意不符。”
十三郎道:“我们当兵打仗的人,只知道热闹,少了龙图说的文人意境。”
众人一起笑。
这些花车是杜中宵按照记忆中元宵节花车制的,此时没有见过。这到底是中国古风,还是后世从西洋学来,杜中宵不知道。反正就是节日,几个强力部门弄火车凑个热闹。大战新胜,开疆拓土,需要一个仪式进行庆祝。民间自发的力量不够,官府和军队带头罢了。
不一会炮兵的花车过来,与骑兵的风格相差不多,只是车首改成了一门大炮,一个兵士正点药捻。
此车经过的地方,围观的民众发出一阵阵欢呼。唐龙镇炮兵发威,一轮重炮毙了耶律宗真,同时歼灭数十位契丹大将,人人都知道炮兵厉害。那一仗之后,炮兵不管是在官方还是民间,地位都达到顶峰。
包拯也连连点头:“一炮毙大国君主,得数州之地,自此人人皆知炮兵为大国神器!”
杜中宵听了,笑而不语。一炮那一次姚守信的重炮打了十几轮,几百发炮弹,换算成钱,足够十三郎的数千骑兵吃好几天。炮兵是厉害,也是吞金怪兽,可不是轻飘飘的一炮糜烂数十里。
东胜州州衙和几支军队的花车过去,后面是州城里的大商户制的火车,规模一下小了许多。到了杜中宵、包拯等人观花车的地方,鼓乐齐鸣,热闹非常。
契丹撤军的时候,大多商户和他们的财富都被带走了,少数通过各种手段留了下来。最近一两个月重惩番户,一个副作用就是治安大好,城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副太平气象。商业活动迅速恢复,这些留下来的商户得到好处,对杜中宵感恩戴德。
一路过去,到了最后面,是一个人举了一只羊的样子,角上挂了两盏灯,旁边几个倡优一手一盏灯扭扭跳跳,倒像是后世的扭秧歌一般。
杜中宵看着有趣,看后面跟着的是王普和白泽两人,吩咐身边的人唤他们两个上来。
两人上台,忙对站在上面的一众官员行礼。
杜中宵指着最后的那一行道:“这最后的花灯,是你们家的么”
王普拱手:“回经略,是小的雇人扮的。小的家资不丰,只雇得起这些人,见笑。”
杜中宵道:“这本就是民间玩乐,不是攀比的时候,凑个热闹,尽了心意已是难得。你我故人,若不嫌弃,就站在这里,看后边烟花。”
话音未落,一声尖啸,一个花炮飞到半空,“呯”然炸开,在空中开了一朵花。紧随其后,各种各样的烟花窜入空中,炸出各种形状,照亮了半边夜空。
看着五彩缤纷的夜空,王普喃喃道:“不想我这一生,竟能见到这样繁华景象!”
不只是台上的人,就连街道上观灯的百姓,也都看着空中的烟花,一时痴了。这边陲苦寒之地,寻常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包拯看着四周,再看看空中的烟花,对杜中宵道:“地方太平,百姓安乐,这才是太平气象!”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河曲路数州之地,虽然依旧血雨腥风,但对于普通的汉人百姓和那些和平的蕃落来说,确实当得上天下太平。这种太平气象,是他们一生所没有见过的。
此次上元观灯,花车巡游加上烟花,经略司花了不少钱。这钱值得,不只是大家开心,也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杜中宵需要一个仪式,向这数百里之地宣告。
明月高升,街道上依然人潮汹涌,热闹非常。许多人没有预料到,做生意的没有开门,小贩们没有做生意。烟花放完,许多小贩跑回家里,急急带了货物出来,在流中吆喝叫卖。沿街店铺的主人,则纷纷掌灯打开店门,招揽客人。
杜中宵和包拯等人回到后衙,设下酒筵,为新到的张岊等人接风。
杜中宵举杯,对张岊道:“此酒为皇后所赐,本为军中上元节饮宴所用,为将军接风。”
&nb
第10章 模范部落
张岊饮下一杯酒,豪气勃发,敞开衣襟,取了一块肉吃了,对十三郎道:“数年不见,你酒量大了许多。想当年,你我一起饮酒,可不见你如此海量!”
一边的姚守信道:“都监,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十三郎只是经略随从,都监是巡检使,他如何敢在你面前饮酒现在你们官阶相似,自然酒量也就不一样了。”
十三郎瞪着眼道:“胡说些什么!我是那样人还不是随州练兵,日日与你们在一起,酒量也练出来了!来,都监,我们再饮一大杯!”
张岊道:“难道怕你!河东路将领里,哪个喝得过我!”
当年杜中宵在火山军的时候,张岊是沿边都巡检,数年过去,才做到麟府路驻泊都监,官职更是落在了十三郎后面。张岊觉得窝囊得不行,如果自己随着杜中宵,这些功劳哪个跑得了说起打仗,十三郎虽然勇猛,自己难道差了与党项作战的那几年,自己可是宋军最通猛的将领之一。
心里有疙瘩,酒就喝得多,张岊与十三郎拼酒不住。
第二日杜中宵起得晚,洗漱之后,吩咐人把王普找了来。
在客厅里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道:“昨夜我看你花灯是只羊,有意做这行生意么”
王普听了连连点头:“经略慧眼!小的琢麻了很久,觉得这生意好,以后必有前途!”
杜中宵道:“你多年做意,果然有眼光。当年我知火山军的时候,从西域请了人来,让那里学着纺毛织制。到现在六七年过去,那里粗具规模,不过还远远不够。在火山军时,我还请人从西域买了草棉种子,到京西路后广泛种植。说起来,京西路种草棉,要晚于火山军织羊毛数年时间。可现在,整个河东路织羊毛赚的钱,只有京西路棉布的零头。如此看来,这一行当大有可为!”
王普道:“经略,草棉是地里长出来的,羊毛是从羊身上收来的,不能比的。种草棉容易,养羊却是难。夏天时要找水草丰美之地,不住游牧,秋天收毛,冬天苦熬,太过艰难。”
杜中宵道:“我今日找你来,就是商量以后养羊的办法——”
王普听了连连摆手:“经略,你但有吩咐,小的照做就是,商量如何敢当”
杜中宵笑道:“种田放牧的事,我一个朝廷为官的,又知道多少当然要商量。以后,河曲路这里放牧,全要从游牧变为定牧。这不是容易事。若只是营田务办成,百姓难免要说,只有汉人才能如此,番人都是游牧的。所以选你家来试,办好了给别人看一看。”
王普知道杜中宵在火山军执政时的风格,听了大喜过望,急忙道谢。
杜中宵道:“就游牧为定牧,你认为有哪些难处,说来听听。”
王普沉思一会,道:“第一个难处,便是牧地。为何要游牧只因牧草就那么多,让牛羊只在一个地方吃草,很快就把草吃光了,必须换一个地方。所谓游牧,也不是到处放羊,而是选好路线,从这里吃到那里,再换条路吃回来,正好夏季牧场换到冬季牧场。改为定牧,就必须划分牧地,自家轮流放牧。”
杜中宵点头:“不错,这是第一项难处。划各家牧地的时候,必须选好地理,能够轮流放牧。一块地一块吃过去,转回来原先的牧地草再长起。此地春夏短暂,此事并不太难。”
不难的前提,是河曲这一带地广人稀,哪怕放牧都显得人口稀少。无非是牧地划得大一点,能够在春夏季轮换。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羊主要靠圈养,收割草饲喂。这一步太大,少数试点还可以,大规模推广一时有很多困难。等到人口增多,再慢慢向这个方向转变。
王普道:“春夏时节,特别是夏天,一切好说。那时草木茂盛,羊吃过草很快就长起来。以前游牧的时候,夏季其实搬迁也不太多。最难的是春天和秋天,外面有草,却太过稀薄,不能一个地方久待。牧民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难的就是
第11章 党项收人
独轮寨内,刘胜向轻宁德光叉手:“太尉贵人,不知因何事来此荒远之地”
轻宁德光看着刘胜道:“听说前些日子,有河曲的本族人户要投本国你因何不纳”
刘胜道:“太尉,对面宋军强盛,两月前刚刚毙了契丹国主,如何敢撩拨他们”
轻宁德光连连摇头:“什么话!接纳族人,怎么就成了撩拨宋军!河曲本非宋地,无非是契丹双帝并立,无意与宋国争雄罢了。那里既然有本族人的蕃部,要投过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我此来是奉国相之命,让你接纳他们。投过来之后,正好耕种附近屈野河的荒地。”
刘胜听了大惊:“太尉,此事可使不得!我们接纳了投过来的人户,宋国河曲路的官员前来讨要怎么办若是还回去,有失国体,且失人望。要是不还,他们大军进逼,我如何抵挡”
轻宁德光道:“本国早已与宋国议和,他们怎么会轻启战端来讨要人口,你只推托不知即可!”
刘胜哪里肯信这种话只是不从。屈野河一带的荒地,开出来之后收获的粮食,都归没藏讹庞家私有,不税不赋的。为了他一家私利,致启战端,刘胜哪里当得起这个责任
没藏讹庞贪得无厌,掌握朝政之后,只知贪钱,尤不满足。党项特殊的社会制度,朝廷的钱并没有多少,大多当于各家,没藏讹庞贪也贪不了多少。他的主意就打到了屈野河的荒地上。
屈野河本是宋朝所有,因为与党项交战,划为禁区,西岸数十里之地全为不耕地,从而抛荒。因为常年没有巡视,没藏讹庞便指使家臣,不断侵耕。独轮寨在屈野河上游,位于东岸,已经是党项对宋朝最突出的地方。接纳宋境降民,宋朝岂会不趁机把这里拔掉当年契丹为什么开战,刘胜还没忘呢。不就是元昊接纳了契丹境风的党项降民,连战了数年之外。
轻宁德光是奉没藏讹庞之命而来,哪里管刘胜怎么想。开垦屈野河荒地,没藏讹庞尝到甜头,正在兴头上,急需大量人口。至于宋军因此开战,他是不信的。
见刘胜不从,轻宁德光道:“此事不需你愿意,奉国相之命即可。明天便就派人,让那些有意投过来的蕃部,到这里来见我!他们过来,我自会安排。”
刘胜道:“可宋国官员到我这里要人,我该如何回复”
轻宁德光不耐烦地道:“只管推说不知即可!若是他们兴兵前来,国相自会带大兵来救!”
刘胜沉默不语,也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就在那里默默站着。
轻宁德光缓了口气,道:“寨主,人投过来后开屈野河地,是国相自家得粮。现在朝政都是国相一言而决,你为国相做事,未来必有好处!”
刘胜苦笑:“属下怕的是,没有得到好处,先把前途断送了!”
轻宁德光挤出笑脸:“怕什么只要把人接过来,我便回去禀明国相,让你到别处为官。到时升你官爵,赏赐钱粮,岂不胜过在这荒凉之地!”
见轻宁德光苦苦相逼,刘胜叹口气:“太尉莫忘今日的话,我的身家性命全在这里。把宋境的蕃部接过来,便就调我去别处。独轮寨兵马不足一千,到东胜州三百里路,时间一久可是死地!”
轻宁德光满口答应,只要人接过来,便回去禀报没藏讹庞,调刘胜回京重用。
被逼得没有办法,刘胜只好找了亲兵过来,依着先前商定的办法,让他到宋境去找拓跋兀埋和梁三锤等人。这些蕃部被杀的人多,不断动荡,已经集结到了大青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
东胜州衙,杜中宵正处理公文,刘几快步进来,道:“经略,新得的消息,北边不少蕃部,正要投到夏国去。若是他们过去了,番人必然动荡!”
杜中宵抬起头道:“有多少以哪些人为主”
刘道:“据估计是有两千余帐。这种事情以前都是党项人为主,此次却不同,除了党项人,还有突厥和吐谷浑、柔然等部。这些蕃落,大多是因贩卖宋人奴婢,被重惩过的!”
杜中宵站起身,走了几步,问刘几道:“知州以为该如何”
刘几愣了一下道:“温言抚慰,怕是不行了。我欲派兵监视,把他们全部赶到黄河以东来!”
杜中宵摇头:“蕃部游牧,本就是逐水草而居。在没有变为定牧之前,监视不是办法。眼看着正月就要过去了,过不多久,他们就要寻找牧场,那时又该怎么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