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放心吧,他只能拿到属于他的,别想占半点便宜!”
……
在不算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谈话。
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
腓力三世立刻对整个法国宣布,明军是佐伊公主请来帮助法兰西的,他们的船队已经消灭了几十艘英国佬的战舰。
患有精神病的法王查理六世冒犯了大明,所以被废掉王位,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成为法兰西摄政王。将与大明携手,共同驱逐该死的英国人。
新上任的摄政王殿下,还从明军那里获得了一批精美的丝绸制品。在巴黎要召开一个展销会,增进两国的友谊。
事情传开,原本“来自东方的怪物登陆加来港”的消息,被“大明的丝绸即将运抵巴黎”取代。
等到展销会的当天,巴黎的所有贵妇都疯了。
哪怕是那些依旧忠于法王,鄙视腓力三世的人们,也放下了愤怒。来自东方的刺绣手帕,出现在了贵妇们的手里,这还只是个小礼物而已。
真正的大餐还在后面!
腓力三世为了迎接丝绸,竟然派出了骑兵和军乐队,从头到尾,完全是国王才能享受的待遇,他还开辟出最奢华的宫殿,用来展示丝绸。
当一切准备妥当,贵族们步入宫殿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最奢华的宫殿,也比不过这些丝绸的万分之一!
“至高无上的丝绸艺术品获得了所有巴黎人的忠诚!”
第869章 太子也要养豚
大明永乐天子在应天拜谒孝陵,祭奠了太祖朱元璋。
随后又大肆庆祝登基十年,同时还庆祝了五十圣寿……面对接二连三的喜事,所有官吏都把心提起来,以朱棣的性格,八成又要对外用兵,而且规模还非比寻常。是十万规模,还是百万规模?
摊上这么个好大喜功的天子,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可就在大家伙提心吊胆之时,朱棣又干了一件事情,他直接下旨,在栖霞山脚,划了一大块土地,足足有上千亩之多。
完了!
陛下这又是要练兵,或者制造什么秘密武器了,就等着瞧了。
面对无数人的质疑,朱棣我行我素,根本不搭理他们,你们干你们的,朕做朕的,咱井水不犯河水,你们非要给朕添乱,小心廷杖伺候。
或许有人要问了,朱棣这是打算干什么啊?
其实也没干什么,只是搞了点养殖……养豚!
“陛下,臣觉得您也不必身体力行,这种事情交给下面做就是了,您是万金之躯,若是让下面知道了,怕是不好。”
柳淳为难道,可朱棣我行我素,根本没把柳淳放在眼里,反而对着太子朱瞻基道:“仔细点,把这些苋菜都给割了,回头切碎了喂豚。”
朱高炽翻了翻眼皮,万分无奈。
他简直无语了,也不知道父皇怎么想的,南下应天之后,也不急着返回去,竟然开始搞起了养猪,好歹是九五至尊啊!咱们家还缺这口肉吃吗?
就算真的缺,也不用身体力行啊?
朱高炽一肚子气恼,奈何老爹的旨意,他可不敢违抗。
只能低着头割猪草,然后用草绳捆起来,装到车上,然后送回去切碎……混上米糠,充当饲料。
朱棣耐心看着儿子忙碌,直到他推着小车离开,朱棣才摇了摇头,啧啧叹道:“不行!”
旁边的柳淳都看不下去了,“陛下,让太子殿下干这个,的确是不合适,陛下又何必强求!”
朱棣哼了一声,他随便找了块石头,一屁股坐下,然后指了指,让柳淳坐在对面。
“你当朕闲的没事干?在这里玩吗?”
柳淳连忙摇头,他比别人知道的都多,朱棣的确是在关心国计民生,而且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吃肉!
没错,朱棣坐着火车南下,最初的日子,他完全沉浸在工业带来的磅礴力量上面……可是很快朱棣就发现了另外一件事,一件跟要命的事情。
铁路畅通了,物资交换更加方便,几乎沿线的所有工厂都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扩大规模!
纺织厂要多织丝绸,钢铁厂要多生产钢铁,机械厂全力以赴,生产铁路配件……随着铁路畅通,应天一下子增加了二十万工人,加上家属,数字可能会超过五十万!
一句话,城市又膨胀了。
“柳淳,你注意到没有?城里的百姓可不是简单的增加了,他们对商品有了更强大的追求!”
柳淳毫不犹豫点头,“工业集中在城市,市民和工人能拿到更多的收入,而且他们彻底抛弃了土地,一切生活物资,都要靠购买,消费能力自然要强大许多。”
“所以应天的肉价就足足涨了三倍!比起朕迁都的时候,贵了太多!”朱棣忧心忡忡道:“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咱们想要城市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喂饱这些市民,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否则就会出乱子。”
听着朱棣的话,柳淳突然笑了起来。
“陛下如此忧国忧民,真是百姓之福。而且陛下睿智过人,见识高明。已经看出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臣五体投地……臣是不是可以辞官归隐了?”
前面的马屁拍得还挺好的,可最后一句把朱棣气坏了。
“休想!”
皇帝陛下凶巴巴道:“朕想到了,可是朕还没有找到办法!”
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最大的莫过于京师和江南。
而且相比之下,京城是一家独大,周围没有能比肩的城市,而且离着草原比较近,有大批的牛羊供应,暂时问题不大。
可江南不行,大城市遍地,就连太仓和江阴这个级别的县城,都超过了十万人。对肉类的需求大得吓人。
朱棣是真的发愁,“柳淳,你有办法没有?可以让这些豚吃的少少的,然后肉长的多多的,又好吃,又便宜?”
柳淳挠头了,“陛下,要不您下个旨意,没准就会奉命行事了!”
“你想气死朕吗?”朱棣恶狠狠道:“你必须给朕想个办法,不然朕就罚你一直留在栖霞山,好好养豚吧!”
柳淳很想揍朱棣一顿,这丫的真是欠揍,说的是人话吗?
养猪是个科学的事情,不是说想长多大,就能长多大,而且还要计算投入和产出,需要找到最合适的那个点才行!
柳淳干脆从朱棣手里把事情接了过来。
怎么才能让猪更肥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喂得更好,青饲料和精饲料搭配着吃,这样“二师兄”才能营养均衡,长肉更快。
光靠着割猪草可是远远不够的。柳淳决定引入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物,那就是玉米!
事实上自从环球航行之后,许多美洲的作物已经被引入大明。只不过刚开始,这些东西也需要适应,种植面积很小。
这次柳淳决定要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谁都知道,玉米是非常好的饲料,物美价廉……其实玉米秸秆也能充当饲料的,尤其是青绿的时候,把秸秆割下来,粉碎之后,经过发酵,绝对是二师兄的超级美食。
除此之外,红薯也是非常好的饲料选择。
尤其重要,不管是玉米还是红薯,对土地和水分的要求都不是那么严格。
而且江南的土地在连续耕种之下,已经丧失了很多肥力,柳淳决定趁机推行套种。也就是把不同的作物,按照比例,种植在同一片土地上,对于恢复地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柳淳觉得还是来个有关农林牧渔的通盘发展计划比较实在。
“殿下,我看这事还是你负责比较好?”
朱高炽哭了,“师父,你不能跟父皇学啊,他把事情推到我的头上,你也把事情推到我的头上,这公平吗?”
柳淳不爱听了,他摆手道:“我跟你爹可不一样。你爹那是赶鸭子上架。明明不懂,非要瞎弄,师父这可是讲究科学的。我问你,老百姓叫地方官是什么?”
朱高炽无奈道:“不是老父母吗!”
“对了!”柳淳笑道:“父母官顾名思义,就是百姓的爹妈,负责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分内之事。君父是天下人的父母,管好子民的米袋子和饭桌子,不更是情理之中吗?”
多完美的理由,简直无懈可击。
如果给我个选择的机会,这个倒霉的储君愿意给谁给谁,我不要了还不成!
大胖子一肚子委屈,却也没有别的办法。
从这天开始,他就担负起推动农业和养殖业的重任。
在这里,又不得不感慨一句,在经济模式上面,大明是真的不领先,或者说,千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使得粮食成为了唯一的硬通货。
老百姓除了种田养蚕,男耕女织之外,不愿意尝试任何新的经营模式。
像什么养殖牲畜、水产,大规模酿酒,种植经济作物……这些事情,老百姓既不想尝试,也不敢尝试。
而朱高炽的任务就是和千百年的传统对抗……按照柳淳的总体设计,在城市周围,要建立起一圈蔬菜供应基地,蔬菜圈之外,要用相当数量的养殖场,给养殖场配套的饲料基地也要要。
利用养殖动物的粪便肥田……要让城市人口生活丰富,要让乡村百姓增加收入。
自从接下了这项光荣的任务,朱高炽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瘦了下来,几乎一天小一圈,憔悴可怜,又愤怒,又无奈。
“师父,你当年是怎么跟百姓讲,让他们支持变法的?您老人家赶快给弟子指点迷津,想个好办法吧!”
柳淳两手一摊,这个办法是真的不好想!
在过去,推行均田,均赋,兴学……这些事情都是老百姓能看到的,也都是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沟通起来很方便。
可是让老百姓改变经营方式,从事全新的农业模式,他们就犹豫了。谁都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
“师父,弟子算是服气了,百姓怎么就那么顽固啊!简直像块石头!”朱高炽气呼呼道:“我都恨不得把他们的脑袋撬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不是榆木疙瘩了。”
柳淳也无奈,眼珠转了转,突然笑道:“我也没法让百姓立刻改变念头。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树立个典型。”
“什么典型?”朱高炽不解。
柳淳笑道:“我刚刚得到了消息,郑国公他们已经在欧洲站稳了脚跟……很快会送回来一些战利品!”
朱高炽也是大吃一惊,没错,屈指算起来,常茂他们出征也有一年多了……幸好朱高煦已经研制成功了蒸汽船,可以抛弃对季风的依赖,不然还要几年后才能知道消息呢!
一想到这里,朱高炽就笑了,或许这帮西夷真的能改变大明的百姓!
第870章 朱高炽的祥瑞
铁路修成之后,最显著的一个好处就是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时间都缩短了,而且是大大缩短,再加上乘坐火车,免去了颠簸劳顿……使得旅行变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尤其是京城的贵胄们,比如太师夫人徐妙锦,她仿佛找到了新玩具,时常要跑去应天逛逛。
去拜祭徐达,采购江南的特产,然后装满大半个车厢,再回到京师。从徐皇后算起,宝庆公主,太子妃张氏,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得到馈赠。
她跑了几次,就连徐皇后也按捺不住了,加入了往返两京的行列……反倒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朱棣,因为政务繁忙,被拴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停生闷气。
“这就什么事?一个皇后,母仪天下,竟然不在宫里老实待着,实在是不像话!”朱棣喝了三碗酒,就跟柳淳抱怨起来,“你赶快策动御史,上书弹劾,弹劾皇后!”
“等会儿!”
柳淳连忙拦住了朱棣,“陛下,冷静!一定要冷静!刚刚的话我就当没听到,咱们吃菜,吃菜!”
朱棣气得把筷子一摔,“怕什么!让下面的御史弹劾,只要是正论,皇后会听的。再说了,她也不知道是咱们干的!”
柳淳连忙摆手,他才不听朱棣的忽悠呢!
“陛下,皇后怀疑您,您不怕,臣可没有那么大的肩膀,能扛得住皇后的怀疑。再说了,陛下没有觉得,这条铁路已经发挥了作用吗?”
柳淳赶快转移话题,好在朱棣也不是真的打算给皇后闹翻,只是无聊老男人的无奈抱怨罢了……他捏着酒碗,一边喝着,一边思忖道:“的确,铁路修好之后,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增加了不少收入。每年算下来,能有五百万以上的入账。不过……”皇帝陛下沉吟了,为了这条铁路,前后投入了一亿两以上。
其中超过一半是借款,不管谁借款,都要付利息,如果再加上铁路的维护成本,仔细算算,每年能盈余二三十万两,就已经很不错了。
搞不好都会赔钱!
这段时间,有人就拿了户部的收支清单,跑来告状了。
他们说修铁路大而无当,花费巨大,可收入很少。朝廷操心费力,不惜耗费巨资,却落了不赚不赔的结果,实在是不划算。
甚至有人干脆建议不要再修铁路了,即便要修,也要交给商人,唯有如此,才能降低成本……
“陛下,这些论调……您信吗?”
朱棣哼了一声,气得把碗里的酒都顿了出来。
“当朕是三岁孩子吗?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朕要是像他们这般鼠目寸光,干脆就不要当这个皇帝好了!”
铁路本身投入巨大,维护成本高昂,要想赚钱,的确很困难。可若是把眼光放开,就会发现修铁路简直赚大了。
别的不说,光是去年,京师的商税就增加了三成,另外应天和山东等地的岁入都是大大提升,保守估计,也有一千万两。
千万两的税收,背后是亿万两的商品贸易额度……换句话说,大明每年新创造的财富,就已经超出了铁路投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