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杨士奇又道:“臣还提出了准许大明的银行在朝鲜全境设立据点,有了这一点,朝鲜上下,就只能受制大明了。”
朱棣耐心听着,等他听完了,瞧了眼柳淳,笑道:“你怎么看这个杨士奇啊?”
柳淳笑道:“杨大学士的功力已经丝毫不在臣之下,此乃国之栋梁啊!”
“哈哈哈!”
朱棣仰天大笑,“你这话是夸杨士奇,可也是夸你!既然是人才,朕就不能怠慢。光给他一个礼部尚书还是不够啊!”
朱棣想了半天,突然把手伸到了一旁,取过来一个盒子,递给了杨士奇。
“拿去瞧瞧吧!”
杨士奇接过来,在朱棣的鼓励之下,展开盒子,顿时,一个金灿灿的大印,出现在了眼前。杨士奇双手颤抖,取了出来,看了一眼,就立刻放回去了。连忙跪在了地上,把木盒举过头顶。
“启奏陛下,臣无论如何也不敢收这颗印,请陛下收回!”
朱棣给了杨士奇什么玩意呢?
是一颗内阁的金印!
这又代表什么呢?
俩字:相权!
自从朱元璋飞储存丞相之后,相权在大明朝就已经消失了。可即便强如朱元璋,也没法做到什么都清楚,因此他挑选了一些人,充作顾问,这就是大学士的由来。到了朱棣这里,有发展成了内阁。
诸位阁员因为朝夕陪伴,替天子整理公文,起草圣旨,渐渐将相权拿到了手里。
可终明一朝,内阁都没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大印,阁老们只能通过在奏疏上贴纸条,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决定权还是牢牢控制在天子手里。
不过由于变法的推行,朱棣渐渐改变了态度。
“朕不能事必躬亲,即便是先帝重生,这天下这么多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处理的。朕给内阁这颗印,就是代表朕对你们的信任,尔等务必要好好处理政务,不要辜负朕的信任!”
杨士奇双手颤抖,激动到了极点,可他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拒绝。
“陛下,臣自知陛下恩德如天,对臣等信任,铭刻肺腑。可是臣等无功无劳,怎敢打破先帝遗训,又怎敢受陛下的金印……臣斗胆恳请,陛下暂时收回此印,他日若是臣等有足够功绩,那时候陛下再赐下不迟!”
朱棣迟疑了片刻,笑了,“杨士奇,朕先把大印给你们,你们做事岂不是更方面吗?”
“不!臣以为还是要先做出功绩,才能问心无愧!”
朱棣又想了想,“也好,那朕就拭目以待了。”
……
内阁值房,六位阁老齐聚,听杨士奇讲完,有几个人都气坏了,尤其是胡广,更是瞪大眼睛,“你,你怎么不接着啊?”
有了大印,他们可就是真宰相了。
作为文官,这辈子最高的追求,也不过是宣麻拜相罢了。
能成为宰相,简直可以光宗耀祖,含笑九泉。
杨士奇,你怎么能不要啊?
唯独杨溥,他跟这几位懊恼悔恨不同,反而面带思索。
“诸位,你们扪心自问,太傅大人执掌文渊阁,总领百官,为何没有得到这一颗金印?”
“什么意思?难道陛下不信任太傅?”胡广问完之后,也觉得自己犯傻了,谁知道,朱棣跟柳淳是什么关系,怎么可能猜忌隔阂呢!
杨溥道:“咱们不用胡思乱想,太傅改革官制,不是给自己发一颗大印,谋个位置。现在看来,是的确有意提高内阁的地位,但是若没有相应的功绩,如何能坐稳相位?”
话说到了这里,就再明白不过,努力干活,争取当上宰相!
这人有了目标,就如同码字得到了月票,那叫一个勤快啊!
经过商议,他们立刻决定,加封郑总为忠义伯,赐飞鱼服,玉带,并且同意他恢复李成桂朝鲜国王的请求。
即刻给朱勇和齐王下令,要求他们协助李成桂复国。
这俩人一直在仁川修整,就等着朝廷的命令。
还没等郑总回来,他们就行动起来了。
朱勇直接去昌德宫,虽然被称作宫殿,可是这里低矮逼仄,破旧的还不如庙宇,朱勇直接从里面把李成桂救了出来。
这位朝鲜李朝的创立者,此刻已经年近七十,须发洁白……他早年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弓马武艺绝佳,借着元末之乱,他们父子帮着高丽国王复位,并且在其后的几十年来,夺取王位,成了朝鲜国主。
年轻时候的李成桂,英勇无比,是一个人物。可是到了晚年,被儿子李芳远玩弄于鼓掌之中,两次叛乱,夺取大权。
李成桂想在家乡当个富家翁都不行,被儿子抓来,幽居囚禁,凄凉悲惨到了极点。
朱勇把他提出来,“你的儿子已经被我们送去了大明,现在上国旨意,要帮着你复国,重新登基称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成桂太老了,脑筋都不好使了。半晌才反应过来,他突然跪在地上,嚎啕痛哭。
“杀,杀了那个逆子!只要杀了逆子李芳远,老朽全都听大明的,请上国一定诛杀逆子。要不然,将他遣送会朝鲜,让老朽亲自动手也行,一定要杀了他!”
朱勇简直无语了,父子混到这个地步,也是没谁了。
“我可以给朝廷上书,不过你也要表示一下。”
“表示?有,有啊!”李成桂摸了摸身上,他什么都没有,急得都冒汗了。
“将军,朝鲜所有一切,全凭将军自取,老朽愿意拱手奉上!”
……
摊上这么个国主,还有什么好说的。
朱勇立刻调集商船,将人丁,粮食,各种财宝,包括耕牛在内,悉数打包装船,向天津输送。齐王朱榑更是四处收缴船只,装载货物,给朱棣送去。
不光是朱棣,还有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当然也包括柳淳,凡是能帮得上忙的,有本事添乱的,他都送礼,送重礼。
反正都是朝鲜的东西,他也不心疼。
只要等旨意下来,他顺利执掌朝鲜,就有太多的办法,把损失捞回来。
这就跟赌场一个道理,要先下本,然后才能发财。
朱榑当初就是搜刮的好手,现在放开了手脚,那更加可怕了。
不说别人,郑总叩谢大明天恩之后,在二百名护卫的保护之下,到天津坐船,准备前往朝鲜。
可是当他赶来的时候,港口已经尽是朝鲜丁壮,人山人海,就像是牲畜一般,被明军驱赶着,送去工地。
“郑先生,你以为如何啊?”
郑总心里跟着了火似的,只不过他不是担心这些人,而是担心李成桂坐稳了王位,就没有他什么事情了。
“老朽恨不能立刻返回朝鲜,替大明驱使百万劳力,效犬马之劳!”郑总说话的时候,腰弯成了九十度,和当初的倨傲,简直判若两人。
第788章 两所顶尖儿学府
“或许儒学真的错了,我们早该抛弃孔孟之道了。”
杨士奇坐在内阁值房,低声喃喃道。
其余几位阁员,同样低垂着脑袋,很愤怒,可也很无奈,胡广迟疑道:“那个郑总就没有替那些朝鲜壮丁说一句话?那可都是他的同胞百姓吗?人之薄情,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面对质问,杨士奇摇了摇头,岂止是没有阻止,甚至还要送更多过来。
从这个郑总身上,从朝鲜身上,真的看出了太多的东西。
要说起来,朝鲜以小中华自居,还真有那么几分相似。
同样都是农业国家,同样以文御武,同样推行科举,世家大族,文官党争,外戚作乱……大明有的,朝鲜一样不缺,甚至更加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儒家士人表现的同样让人失望。
儒者已经渐渐忘记了儒学的本身,丢了初心。
儒家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换句话说,儒学也要经历实践检验,如果不合用,就要改革,而不是把儒家当做不可撼动的信仰,更不该顽固守旧,食古不化……
“朝鲜竟然是大明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啊……假如大明没有变法,死抱着儒家理学,一直走下去,会不会有朝一日,也被人家的船队打开国门,轻易冲进来,灭了国家,抓走了君王?群臣都变成俘虏?”
杨溥沉吟片刻,叹息道:“莫非是两宋吗?”
杨士奇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是却没有反驳,因为他也不清楚自己担心的是什么。杨荣却道:“靖康之耻,文人已经错了一次,北宋灭亡,崖山又错了一次,神州沦陷……直到太祖皇帝起兵扫荡烟尘,驱赶北元,才又恢复了汉人天下,可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时至今日,我才觉得太傅厉行变法,是对的。我们该改变了。”
好好的内阁议论,竟然变成了夸奖柳淳的专场,弄得都不好意思了。
好在柳淳并没有在现场,杨士奇结束了谈论,整个人也轻松了不少,心中的别扭荡然无存,瓦解冰消,就连干活都更有力气了。
当前围绕在京城,有三件大事,全都需要用到民夫,而且是数量惊人的民夫……其一,是密云水库,关系到京城百万人的饮水,丝毫马虎不得,工部已经牵头开工了。
第二就是西山煤矿,京城用煤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蒸汽机的出现,更让煤炭的消耗与日俱增,作为距离京城最近的西山煤矿,必须快速开采,而且还要数量充裕。
再有就是铁路了。
“我打算将实验铁路向天津延伸,先把两座城市连结起来。”
朱高煦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杨士奇毫不迟疑就点头了,“汉王殿下,内阁没有异议,相反,内阁会鼎力支持,你要人,还是要钱?”
“都要!除了人和钱,我还需要木材,非常多的木材。”
“没有问题。”杨士奇依旧信心满满,“汉王殿下,从鸭绿江运送木材,可以让朝鲜进贡,要多少我都给你弄到!”
人和钱更不用说了……朱高煦算是看透了,杨士奇是吃定了朝鲜。不过他也不在乎东西的来源,只要给够了,他就没有意见。
至于朱高煦,他关心的却是另一件事,那就是师父的职业教育计划。
柳淳在成立美发学校之后,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职业教育上面。
过去提到人才培养,很多人都主张要培养学历高,拥有出众能力,德才兼备的人物。但是柳淳对此却不以为然。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全知全懂,事实上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柳淳道:“我们在普遍推行基础教育之后,就面临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升入更高等级的学校,诸如大学一类,还是开展职业教育,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
“我的意见是,在基础教育普及之后,向上发展,要把八成以上的人,投入到职业教育,剩下两成,才安排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基本上就是这个二八比例。”
“我们不能一味求全求大,事实上在分工细化的时代里,能弄懂一样事情,做精做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或者说,足以生活无忧了。”
柳淳跟太子和朱高煦等人侃侃而谈。他之所以希望朱棣能把相权交给内阁,是希望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来为了整个未来布局。
朱高炽欣然点头,“师父的见解总是让弟子叹为观止,那您老人家办的蓝翔,就是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呗?”
“嗯!”柳淳笑道:“我打算近期开设一门课程,专门讲如何开火车,你们觉得如何?”
朱高炽忍不住哈哈大笑,“要真有这个专业,保证最受欢迎……对了,师父打算把学堂放在哪里?”
柳淳道:“就在铁路沿线吧,如果可能,我打算放在山东,算是给山东父老的一个福利,毕竟这些年的运河,把山东乡亲折腾坏了,该有些补偿了。”
朱高炽表示赞同。
“师父,光一个蓝翔也不够啊!更何况京城不能不放,要不这样,弟子想办法,也筹建一个学校。”
“你有钱?”
朱高炽嘿嘿道:“东宫俸禄还有一些,差的部分也不多了,让老三出点!”
“我出你个鬼!”
朱高燧气急败坏,“我可告诉你,咱们是兄弟,可亲兄弟明算账。你不能把我当成钱库,你丫的要总是压榨我,咱们就只有请师父评理。”
柳淳把头扭到一边,懒得搭理他们兄弟的事情。
朱高炽嘿嘿道:“三弟,我知道你的心思,钱你出,名声也给你,这个学堂叫什么,你说了算,怎么样?”
“这个……”朱高燧动心了,“那可要一个好听大气的名字才行。”
朱高燧抓着下巴,认真想了半天,“叫皇家是不行了……那叫大明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想让人觉得是父皇办的吗?”
“那,那叫新大明,咱们新一代办的。”
一直在听着的朱高煦忍不住敲桌子了,“老三,你脑子坏掉了吧?非要跟皇家,跟大明搅合在一起,不俗气吗?”
“那,那你有不俗气的吗?”
“怎么没有,我大明不是在东方吗,就叫东方学堂。”
“东方就不俗气?”朱高燧不服气道:“不还是没有新气象吗?”
“你要新气象多容易啊,就叫新东方,这回可以了吧?”
两个世界级名校终于确定下来。
柳淳这边,有徐妙锦负责,什么都不用他管,在另一边,则是朱高燧出钱……别看这货嘴上叫苦,可他实际却捞了不少。
光看他花钱,就猜得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