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若是寻常,这件事倒也好办,崔俞毕竟是朝廷官员,虽然因为作风清廉的缘故,身家并不宽裕,但在京城里租一间小院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此一来,崔俞在找到新的住所之前,尚还可以与崔倩雪凑合一段日子。
然而,如今另有一帮匪徒意欲劫持崔倩雪,而且来历与意图皆是不明,若是崔俞按照原本的计划,带着崔倩雪居住在一间随意租赁的小院当中,没有任何的防备力量,又不知道那些匪徒会不会重新出现,崔俞完全不敢保证崔倩雪的日后安全。
“又或者,我可以带着倩雪住在某位好友的府中?”
暗思片刻后,崔俞又摇了摇头,否定了这般想法。
崔俞因为性格的缘故,交友并不广泛,能与他谈得来的那些好友,大都是崔家的世交,然而因为崔俞父女被赶出崔家的缘故,如今崔倩雪的名声也被毁了,崔俞的那些所谓“好友”,也未必就肯收留崔俞与崔倩雪二人。
细细考虑之间,崔俞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如此之少,接下来别说是保护自己女儿的安全,竟是连居住的地方都不知该如何寻找,不由暗暗着急。
就在这时,在赵俊臣的带领下,崔俞来到了赵府深处,却看到有一小队西厂番子正在不远处巡逻——自从赵俊臣重建了西厂衙门之后,赵府之中就常年有西厂番子驻守着——而这一幕,却让崔俞心中突然一动。
“这个赵俊臣对待我父女二人颇是和善,若是我向他请求,想来他也不会拒绝我与倩雪在这里暂且寄住一段时日,更何况,这赵府之中上下人员甚众,又有西厂的人驻扎戒备,安全也是可以保证,若是我与倩雪暂住在这里,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般念头刚刚出现在崔俞的脑中,就被崔俞下意识的摇头否决了。
如今赵俊臣与崔倩雪之间,已经有了无数的流言蜚语,若是再让崔倩雪住在赵俊臣的府中,还不知会引来多少的侧目,到那个时候,崔倩雪与赵俊臣两人就更难以摘脱关系了。
虽然因为之前的相处,崔俞对赵俊臣的印象已是大为改观,但崔俞依然不愿意让崔倩雪与赵俊臣产生什么太深的联系,毕竟赵俊臣对待自己再怎么友善,也改变不了赵俊臣是一个贪官奸臣的事实。
只不过,这般念头虽然被崔俞否决掉了,但因为没有更好选择的缘故,崔俞却总是有些迟疑不定。
…………
另一边,见崔俞突然沉默了下来,神色间也是阴晴不定,赵俊臣以为崔俞还在为劫匪的事情而担心,所以宽慰道:“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法备森严,那些贼子如今既然被撞破了行踪,应该已经远逃外地了,依我想来,他们恐怕也没有胆量敢再次劫持崔小姐,所以崔侍讲也不必太过担心。”
赵俊臣的这些宽慰,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崔俞心中依然担忧,没有接话,只是认真考虑着接下来的处境。
不过,还不等崔俞考虑清楚,赵俊臣已是带着他来到了崔倩雪所居住的客房外,在那里,楚嘉怡正在客房门外静静守候着。
“嘉怡,我让你照顾崔姑娘,你怎么呆在屋子外面?崔姑娘她如今状况可好?”赵俊臣问道。
楚嘉怡垂首答道:“回老爷,崔小姐她今日受了一些惊吓,精神不免疲乏,我陪她说了一会儿话后,她便已经睡下了,在崔小姐睡下之前,我找府中的大夫又为崔小姐诊断了一下,大夫说崔小姐并无大碍,只是接下来要多多休养,并且不要受到太大的刺激。”
听到楚嘉怡的回答,赵俊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后,转头向崔俞建议道:“崔侍讲,目前令媛刚刚招了劫难,大夫也说她不能再受刺激,依我想来,你们父女二人被崔前辈逐出家门的事情,还是暂且不要与她说吧,否则她伤心之余,心中必然会自责不已,这对她接下来的休养有碍。”
另一边,对于赵俊臣的建议,崔俞也觉得有理,再想到若是自己把崔倩雪带到其他地方居住,崔倩雪必然会知道自己父女二人已经被崔勉赶出家门的事情,到时候也定然会受到刺激,所以崔俞咬了咬牙后,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于是,崔俞并没有马上去探望崔倩雪,而是突然向着赵俊臣行礼请求道:“赵大人,如今我与小女被赶出家门,又有不知来历的贼人对小女虎视眈眈,下官带着小女一时间无处可去,却不知可否暂且在大人府中寄住?”
在崔俞的心中,终究还是崔倩雪的安危最为重要,所以他反复考虑了利弊之后,还是决定暂住在赵俊臣府中。
不过,崔俞不放心就这么把崔倩雪寄留在赵府之中,生怕赵俊臣会对自己女儿有什么坏心眼,所以打算厚着脸皮与崔倩雪一同住在赵府,如此他也能就近照顾崔倩雪。
至于其他,崔俞一时间却也顾不上了。
从某方面而言,赵俊臣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人,听到崔俞的请求后,赵俊臣虽然吃惊,但也明白崔俞的诸般考量,对于朝野间的流言蜚语也更不在乎,于是点头答应道:“崔侍讲与令媛想要住在敝府,我自然是欢迎,催侍讲放心吧,我这里房间足够,两位想住多长时间都可以。”
~~~~~~~~~~~~~~~~~~~~~~~~~~~~~~~~~~~~~~~
到了第二天,崔勉向外界公布了崔俞与崔倩雪被赶出崔家的事情,自然是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但无论如何,崔家与崔勉的名声,总算是保住了。
接下来,崔俞与崔倩雪居住在赵俊臣府中的消息传出,更是引来了世人的议论纷纷,其中有多少恶语相向,暂且不提。
而这一切,唯有崔倩雪被瞒在鼓中,犹自不知,只是在崔俞的照顾下休养着身心,对于自己与父亲二人为何住在赵府的事情,或是因为害怕祖父崔勉责罚的缘故,崔倩雪竟然也没有多问。
至于赵俊臣,对于朝野间的流言纷纷自然并不在意,更何况正有一件异常重要的大事马上就要开始了,相比较这件事情,赵俊臣与崔倩雪之间的那些流言蜚语,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而这件大事,自然就是接下来的殿试了。
这次的殿试,关系到“赵党”的未来人才储备,赵俊臣又为此付出了不少心思与努力,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自然是非常的重视。
……
ps:恩,第一章,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凌晨前还有第二更。(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七十二章.殿试开始.
……
在明朝,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它虽不似前些日子的会试那般重要,只是决定着最终的名次排列,并不存在着落榜的问题,但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却是一场极为隆重的文坛盛事,每届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们,也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扬名天下,受无数世人追捧。
殿试只考时务策,在太和殿内颁发策题。期间,皇帝会在殿廷上对贡士们亲自策问。
待殿试结束后,于次日读卷, 皇帝及监考大臣们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既世人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然后二甲若干人,名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名曰“赐同进士出身”,并于第三日放榜。
接着,在放榜当日,皇帝会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其中一甲三人于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皆授翰林院编修;至于其他进士,按殿试名次分别授以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不过,赵俊臣对于殿试的重视,却并非是因为这是读书人的盛典,而是他在关心那些“赵党后备军”们的殿试最终名次!
虽说殿试并不存在落榜的问题,只要会试晋级之后,考子们便已经算是踏入了官场,并且在为官之后,其本人的家世背景、靠山人脉、以及为人处事的本领,才是他们为官道路上的关键所在,但殿试名次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目前的朝中首辅周尚景,便是孝贞皇帝于四十一年前钦点的殿试状元,并且还是三元及第,文名满天下,朝中清流们虽然整天嚷嚷着周尚景是大贪官、大奸臣,但若论学问,却少有人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另一位阁老程远道,则同样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出身,剩下的两位阁老黄有容与沈常茂虽然出身稍差,但也分别是前朝的榜眼与探花出身。
再往前说,前阁老崔勉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而前阁老温观良是德庆三年的殿试榜眼出身。
即使不谈这些阁老们,就说如今朝中这些手握大权的尚书与大学士们,也皆是在科举中表现不凡,赵俊臣本身是状元出身不说,工部尚书左兰山是德庆十二年的二甲进士第五名;吏部尚书宋启文是德庆十三年的榜眼;即将到任的新任刑部尚书张伯崇,是德庆七年的二甲第四名出身;礼部尚书林维,是德庆四年的二甲第三名出身……
相对而言,兵部尚书王寿的功名最低,殿试成绩只是二甲第二十八名,但他同时还是勋贵出身,有世袭的爵位,其家族世代都受到明朝帝王们的信任,如今德庆皇帝更是让他掌管兵部尚书要职,却又不能与寻常人同日而语。
至于那些学问卓著的大学士们,就更不用提了。
再往下数,六部的侍郎、五寺的寺卿、都察院的都御使们,有一个算一个,除了少数勋贵出身之外,他们的科举殿试成绩,就没有一个低于二甲十五名的!
如此一看,便知道科举名次的重要性了,殿试的最终成绩直接影响着一个官员的、晋升速度以及官职上限!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名同样政绩卓著的官员,吏部在晋升他们官职的时候,若是抛开了其他的考量因素,绝对会优先晋升那位科举成绩排位靠前的官员。而一位考生若是在殿试中只取得了二甲靠后、甚至是第三甲的成绩,那么除非他拥有十分过硬的圣宠、运气与背景,否则三四品左右的官阶就是他一生极限了。
若论原因,只能说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控着话语权的时代,许多时候连皇权也不敢相争,朝中的上下官员也皆是科举出身,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官员们唯有在科举中取得卓越成绩,才能赢得上下同僚的尊敬,在担任要职之后,也才能让世人信服。
如此一来,对于那些投靠自己的考生们的最终殿试排名,赵俊臣自然是十分在意,这不仅密切关系着“赵党”一派的后续发展与经营,并且还是赵俊臣积蓄自己在朝中底蕴的第一步。
这一次名列杏榜的一众贡士之中,先后共有二十余人投靠了赵俊臣,赵俊臣也需要借着这次殿试的机会考察一下,看看在这里面究竟有谁值得自己重点培养,若是这些人有谁能够名列一甲,又或者二甲前列,赵俊臣接下来自然会集中资源着重栽培,至于那些二甲靠后乃至于名列三甲的贡生,赵俊臣就只能给他们一些残羹剩饭吃了。
~~~~~~~~~~~~~~~~~~~~~~~~~~~~~~~~~~~~~~~
赵俊臣的诸般考量,暂且不用再提,却说在崔俞搬入赵府后的第三日,殿试终于开始了。
在这一天,赵俊臣与众大臣一样,不敢迟到,早早的来到午门点卯,然后到了太和殿内,等待德庆皇帝的驾临。
当德庆皇帝驾临之后,先向众臣询问了几句,得知众贡生皆已经到齐,并且朝中暂无其他重要事情之后,便宣布殿试开始。
接着,在众大臣的注目之下,众贡生鱼贯进入太和殿内,先后历经了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等礼节,再随着众贡生入座,殿试也正式开始了。
殿试的诸般礼节,其实颇为枯燥,赵俊臣并没有认真观礼,只是细细观察着眼前这一众贡生。
在这一众贡生之中,最让赵俊臣在意的,共有五人。
第一人自然是“江南才子”赵山才,前太子太师何明的关门弟子,赵俊臣深知此人的能力心智,可惜屡次试探都无法收服,他最终还是决定辅佐太子,让赵俊臣深感惋惜,这一次赵俊臣也想看看他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
第二人,则是首辅周尚景的孙子周素文,此人早有“神童”之称,又深得周尚景的喜爱,更还是本科会试第一名,想来并非易与之辈。
第三人是四川布政使曾从荣的小公子曾炜,在投靠了赵俊臣的一众考生之中,赵俊臣最看好他,不仅学问好,而且颇有心计城府,知进退、懂辩势,再加上出身家世也不错,所以颇受赵俊臣的重视,而曾炜也没有辜负赵俊臣的厚望,本科会试考了第三名,这次殿试想来名次也不会太差。
第四人,自然是柳子岷了,赵俊臣关注他并非因为对他有多么看好,只是与他比较熟悉罢了。不过看在他这些日子以来为赵俊臣办了不少事情的份上,赵俊臣也同样希望他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至于第五人,便是与赵俊臣有过一面之缘的李纯臣了!
…………
ps:恩,第二章!身边出了点事,耽误了许多时间,所以这一章字数不多,只是过度章节!(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七十三章.风骤起!.
(,,“”,给《摄政大明》更多支持!) ……
对于这个名字与自己有几分相似的李纯臣,赵俊臣虽然只见过一面,但印象却颇为深刻。在这次殿试之中,赵俊臣对他也最为重视!
原本,在会试杏榜公布之前,李纯臣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然而杏榜公布之后,此人却一鸣惊人,名列杏榜第四名,仅次于周素文、赵山才、以及曾炜三人。
若是再考虑到曾炜因为投靠了赵俊臣的缘故,在会试开始之前就已经提前得到了考题,所以准备充足;而周素文又是首辅周尚景的孙子,在审卷之时受到了颇多照顾,这个李纯臣的真实学问与才华,在本科考生之中恐怕仅次于赵山才一人而已,即使素有“神童”之称的周素文,也未必就能压得过他。
不过,赵俊臣对李纯臣印象深刻,却并非是因为他的学问才华,而是此人的野心勃勃、以及足以实现他野心的诸般优点!
那一日,杏榜才刚刚公布,这个李纯臣也不过是一位刚刚扬名不久的贡生,竟是第一时间找到了落榜的肖文轩,趁着肖文轩心情低落之际,想要把肖文轩收为幕僚!这般作为,除了表明此人眼光远大、不甘蛰伏之外,他能在当时就看出了肖文轩的能力潜质,也足以说明了此人的眼光不凡——可以说,若不是赵俊臣的及时出现,肖文轩如今怕已经被李纯臣收服为己用了——这是李纯臣的优点之一!
尔后,在李纯臣与肖文轩交谈之际,也展现了异于常人的见解与眼光,并且在赵俊臣出现之后,仅仅只是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便发现了赵俊臣的真实身份,更可以证明此人的心智卓绝、以及洞察力之强——这是李纯臣的优点之二!
像这样一个人,竟是在会试之前一直都默默无名,明显是刻意的收敛锋芒,亦足以说明此人的城府与隐忍——这是李纯臣的优点之三!
以上种种,皆是不可多得的优点,而赵俊臣只是见过李纯臣一面,就在李纯臣的身上皆有发现,更足以说明李纯臣的卓越不凡。
像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赵俊臣欣赏之余,自然也打算招揽于自己门下,可惜和赵山才一样,李纯臣对于赵俊臣的招揽却是一副敬而远之的样子,但又与赵山才不同的是,赵山才拒绝赵俊臣的招揽是因为他一心想要辅佐太子朱和堉,而李纯臣拒绝赵俊臣的招揽,却似乎是因为他不想在自己身上打上某个派系的烙印。
然而,官场之中,是非最多,身后没有某个派系作为靠山,不仅无法远离派系争斗,反而会被各大派系视为软柿子第一时间打压,像李纯臣这样的聪明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而他依然这么做了,只能说明他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朝堂各大派系之中脱颖而出!
但李纯臣的办法究竟是什么,赵俊臣心中虽有大致的猜测,但具体为何,却又不能肯定。
~~~~~~~~~~~~~~~~~~~~~~~~~~~~~~~~~~~~
“若是所料不差,今日这场殿试,就是李纯臣在计划中展现自己锋芒的时机吧?也只有似我当初那般,在殿试中一鸣惊人,并得到德庆皇帝的欢心,从此圣眷优容,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朝堂各大派系中脱颖而出……”这般想着,赵俊臣若有所思的向着李纯臣看去,暗思道:“一切的答案,应该就在今日的策问之中了。”
此时,按照殿试的流程,德庆皇帝正在向众考生训话,内容不外乎就是教育众考生忠君爱国、不骄不躁之类,虽然大都是废话,但在这个时候又必须要说。
而正在跪听训示的李纯臣,原本颇是低调,但在赵俊臣的注视之下,似乎也有所察觉,于是偷偷抬头,向着赵俊臣的位置瞥了一眼——如今赵俊臣虽不算是权倾朝野,但也是朝堂中数得着的权臣之一,但李纯臣看向赵俊臣的目光之中,却不见有丝毫的敬畏,只是略略向赵俊臣点头表达善意之后,便垂头继续听训了。
见李纯臣如此,赵俊臣微微一笑,并不在意,只是转头之间,打量着其他的殿试考生。
跪在众考生最前列的,是周素文与赵山才二人。
此时,周素文的姿态摆的极低,神色间满是谦卑,一副认真听讲的模样,虽然他是首辅周尚景最疼爱的孙子,又是本科会试的第一名,但此时却不见有丝毫的骄躁之色,这般模样落入赵俊臣眼中,让赵俊臣不由得暗暗点头,只觉得周尚景后继有人。
至于周素文身旁的赵山才,则神态间满是不喜不忧的淡然,又有着恰到好处的恭敬,显然这次会试榜首被周素文夺去的事情,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态。
至于跪在两人身后的曾炜,则神色间略有激动,好似因为见到德庆皇帝而振奋不已,一副忠君模样,这般模样落入德庆皇帝眼中,怕是会对他产生许多的好感,不过,赵俊臣细细观察之下,却发现曾炜此时的眼神依然镇定冷静,显然他神色间的激动只是伪装,一种赢得德庆皇帝好感的策略罢了。
如今曾炜已经投靠了赵俊臣,从此就算是赵俊臣的门人了,所以看到曾炜的表现,赵俊臣不由暗暗满意,颇感欣慰,虽然没能把赵山才与李纯臣招入门下,但在这一届的科举之中,自己也总算是找到了一位可堪重用的人才。
至于曾炜身旁的李纯臣,除了在刚才偷瞥了赵俊臣一眼之外,则是一如既往的低调收敛。
不过,除了跪在最前列的四位考生之外,其他考生的表现却大都有些不堪,包括柳子岷在内,他们或是因为初次见到德庆皇帝,又或是因为周围群臣环立,再或者是担心接下来的殿试发挥,一个个皆是战战兢兢的模样,其中有不少人已是汗浸了衣衫。
而就在赵俊臣暗思与观察之间,德庆皇帝的训示终于结束了。
接着,按照殿试的流程,太监张德扬声道:“陛下有旨,读卷大臣宣题了!”
随着张德的呼喊,首辅周尚景出列,向德庆皇帝行礼后,便站在御阶之前,面向众殿试考生,从袖中抽出了由德庆皇帝圈定的考题,扬声宣布道:“皇帝制曰: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本欲延朝万世,再创仁宣之治、孝宗中兴,然治国不易,需先安庙堂之平稳,治官吏之廉忠,使之朕与群臣一心齐力,方可有所作为……奈何今非古时,人心思变,朕命百官之中,时有恶者败徒,不思忠君为民,朕尝思,何策可治?……今策问,当直陈尔等之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切勿惮隐。”
听到首辅周尚景宣布的这道策问考题,众考生跪接考题之余,赵俊臣却是不由一笑,心中暗暗叹了一句:“果然是这样。”
历朝历代,殿试之策问,总是如实的反映着历代皇帝们的治国思想、政治理念,也反映出帝王们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朝中党争不断,又不时有出乎德庆皇帝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让德庆皇帝不免会产生朝中局势渐渐脱离自己掌控的忧虑。
如此一来,德庆皇帝自然会借着殿试出题的机会,向朝野各方表达自己的态度,敲打朝中的各派势力,并且集思广益,看看能否从考生中找到什么好主意。
德庆皇帝的这道考题,若是说根到底,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语,总结成一句白话,就是“目前朝廷局势有些不稳,朕有些烦心,你们这些人帮朕出出主意,该怎样让朝中官员不再有异心,乖乖成为朕的傀儡,听朕的吩咐办事?”
这道题,说难不难,只要引经据典,写一些古时的圣人治国理念,就可以糊弄过去,若是文采再好些、字迹也工整漂亮些,说不定就可以混上一个好成绩。但若想要真正的言之有物、写出一些令人茅舍顿开拍案叫绝的东西,却又难上加难,毕竟从古到今这类文章已经有数不胜数了,诸般的想法与观点也早已经被古今之人阐述了无数遍,此时再写,想要脱颖而出,却是极难。
所以,听到这道策问之后,大多数考生都是面露难色、眉头紧皱,不知该如何下笔。
然而,那些投靠了赵俊臣的一众考生们,此时却皆是露出了兴奋之色。
因为,对于这道考题,他们早有准备!
倒不是赵俊臣提前知道了考题,事实上这道考题连宣题的周尚景也是刚刚知道,只不过赵俊臣对于德庆皇帝的手段作风实在是太过了解,所以对于德庆皇帝这次的出题范围也早有一些猜测,然后又把自己的猜测告知了那些投靠自己的殿试考生,结果德庆皇帝的这次出题,也果然没有出乎赵俊臣的意料之外。
“虽然我没有告诉他们这道考题具体应该怎么答写,然而提前了好几日知晓考题,有这么多的准备时间,若是还答不好,也就只能说明自己无能,将来殿试成绩排名靠后,我没有重点栽培,也是活该,不能怪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