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所言所语,虽然冠冕堂皇,但内中含义,却是泼赖无比。不过官场之上,这也算是常事了。
听赵俊臣这么说,即使城府深沉如周尚景,也是不由的苦笑摇头,说道:“俊臣如此忠君爱国,老夫深感欣慰。不过,俊臣你却是想错了。咱们若想要改变西北三边军镇的隐患,乃至于想要改变大明军户制度的诸般弊症,最大的阻碍,不在于那些既得利益的军户,而在于当今陛下!也正因为如此,老夫才会心存顾虑、犹豫不决啊。”
周尚景的这番言论,实在过于敏感,竟是隐隐在指责德庆皇帝,赵俊臣却是不知该如何回答,犹豫片刻后,谨慎道:“晚辈不明白首辅大人您的深意,可否请您为晚辈详解?”
见赵俊臣又把球踢给了自己,周尚景先是深深的看了赵俊臣一眼,然后轻轻一挥手,只见那些正在旁边伺候着的周府下人们纷纷向着周尚景行礼,接着就利落的离开了周府客堂。
与此同时,猜到周尚景想要与自己谈些敏感话题,赵俊臣也是向身后的许庆彦点头示意,许庆彦也跟着周府下人一同离开了。
一时间,周府客堂之中,只剩下了赵俊臣与周尚景两人。
然后,周尚景突然问道:“俊臣,如今这里也没有旁人,你可以和老夫说实话,依你看来,咱们这位陛下,为人如何?又为君如何?”
赵俊臣眼神微凝,却是说道:“陛下无论为人为君,自然皆是完美无缺、千古少有,说是圣人也不为过。”
听赵俊臣这么说,周尚景苍老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冷笑,满是讥讽,却不接话,只是目光炯炯的看着赵俊臣。
周尚景如此作态,反而让赵俊臣略略有些尴尬,犹豫片刻后,终于实话实说道:“陛下为人,看似宽厚,实则心思多疑,处事之间颇为无情;而为君则精于帝王心术、权谋之道,然而又过于看重这些,再加上性子有些好大喜功,所以会常常因小失大了。”
听赵俊臣这么说,周尚景神色间终于露出满意之色,缓缓点头道:“这里就你我二人,一些平时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语,却也不必太过顾忌,更不用担心别他人抓住话柄……不过俊臣你说的这些,倒也算是中肯。陛下他……在权谋方面,确实有些过于沉溺而不可自拔了。”
接着,周尚景叹息一声,又道:“可惜,权谋只是权谋,与治国无关。权谋之术是为了稳固权势,治国之术是为了国泰民安,两者对帝王而言,虽然相辅相成,却也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学问,咱们这位陛下的权谋之道、帝王心术,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当中,确实是超群拔类,但若论治国的本事,却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这里,周尚景突然起身,一扫原先那垂垂老矣的气色,原本有些亏弱的声音也突然响亮了许多,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样子,隐隐间又有些无可奈何:“我朝的军户卫所制度,其诸般弊病,老夫又如何不知?然而,太祖当年设立军户世袭制度,却并非只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更是为了确保帝王对朝野江山的绝对掌控力!俊臣你要明白,我大明兵制,所谓的军户世袭制度,所包含的可并非只是那些处于军队底层的普通军士,更还包括了五军都督府里的那些将军、以及各大军镇里的那些千户、百户!”
听周尚景这么说,赵俊臣下意识的眉头一扬,心中隐有所悟,却没有插话,只是继续安静的听着周尚景的评论。
而周尚景又是一声叹息,继续说道:“这些将军校尉、千户百户,其官职权利,也大都是同寻常军士一般由世袭而来,虽是开国时的勋贵之后,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养尊处优,自生下来就已是身份注定,却再也没有他们先祖般的能耐,如今已经与蛀虫无异,俊臣你先前所说的西北三边的糜烂情况,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在从中作祟!……
……然而,这些人虽然无能且只会坏事,但他们的权利富贵因皇权而来,离开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对皇权也是最为拥护,反过来讲,我大明朝的历代帝王,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拥护,所以才能牢牢的掌控军权,由此而独断朝纲!……
……对此,以陛下他的帝王心术,又如何不知!?所以,陛下对那些将军校尉、千户百户们,也必然会处处维护,对于他们的贪污受贿视也会而不见,却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改变现状,哪怕这般现状已是糜烂不堪!”
说到这里,周尚景似笑非笑又似乎无可奈何,只是看着赵俊臣,问道:“老夫说到这里,俊臣你可明白了?”
赵俊臣沉吟片刻后,接口道:“所以,咱们若是扭转西北三边诸军镇的糜烂状态,乃至于改变军户制度的诸般弊病,首先就要触动那些世袭将军与军官们的利益、削弱他们的权势与影响,然而这般动作一旦落入陛下眼中,就会变成了我等包含祸心、意图不轨、觊觎陛下手中的军权!?”
周尚景点头,缓缓道:“以陛下的心性,他必然会这么想,陛下他过于看重帝王心术了,所以他不会看到我大明边防的糜烂现状,只会看到咱们这么做会动摇他手中的军权!到那个时候,你我不仅仅是与朝中的所有将军校尉、千户百户、乃至于被这些人所收买的高官贵胄作对为敌,更是会被陛下他视为仇寇,欲除之而后快!”
赵俊臣沉默片刻后,不得不承认周尚景说的有道理。
帝王心术与治国之道,完全是两码事,对德庆皇帝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德庆皇帝更偏重于治国之道,,那么只要赵俊臣向他禀明西北三边防务的糜烂现状,德庆皇帝为了大明江山、百姓安危,必然会想办法做出改变!哪怕这么做会略微削弱皇权的影响力。
可惜,德庆皇帝更看重的是帝王心术,所作所为,一切是以巩固皇权为目的!若是某些政策虽然有助于国泰民安,却又会降低帝王的权势影响,那么德庆皇帝一定会竭力否决,并怀疑提出这些政策的臣子包含祸心!
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在得知西北诸军镇的糜烂现状后,赵俊臣的第一反应才会是找首辅周尚景商量对策,而不是向德庆皇帝禀报。
对德庆皇帝而言,只要他依然掌控着朝中大局,那么即使将来北方蒙古破关,神州百姓因此而蒙难,但只要没有兵临京城,那也只是寻常事件!一样可以粉饰太平!甚至,借着这般情况,德庆皇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处理一些他看不顺眼的臣子,进一步的增强皇权!
但若是“仅仅”只为了巩固边防、增强军备,就要削弱大明帝王对朝野的掌控力、甚至将手中的军权让出一部分交给臣子,那么即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德庆皇帝也必然会辗转难眠,日夜担心自己及后世子孙是否会皇位不稳!
赵俊臣了解德庆皇帝,所以很清楚,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
只是,赵俊臣终究还残留着一些底线,所以即使想明白了,但犹豫片刻后,还是忍不住向周尚景问道:“首辅大人,难道我们明明知道大明边防不稳,这样下去日后必然生变,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一十一章.不同的底线(上).
“首辅大人,难道我们明明知道大明边防不稳,这样下去日后必然生变,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
听到赵俊臣的这句询问,周尚景微微一愣,然后颇有深意的看了赵俊臣一眼,目光之中满是探寻,似乎还带着些许意外。
不得不说,赵俊臣的这句询问、以及内中所蕴含的深意,有些出乎了周尚景的意料之外。
或者说,周尚景并没有想到,在赵俊臣的心底深处,竟然还残留着一些仅属于“政治家”的良知与单纯!
…………
事实上,在当初赵俊臣回到京城之前,为了今后的自保,也为了不受他人摆布成为棋子傀儡,曾立志要成为一名“政客”,而绝非一名“政治家”——这是赵俊臣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与方向。
对赵俊臣而言,“政客”与“政治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与道路,虽然经常会有人把它们搞混。
所谓“政客”,总是成熟理智,眼中只有利益——至于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生活,在政客们的眼中,都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一切作为,全只是为了让自己爬的更高,走的更远,并获取更多的好处。
而所谓“政治家”,则是拥有着崇高的情怀,一心只是为国为民,在必须的时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其所作所为,也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那些近乎不切实际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是完美主义者,完美的有些单纯。
但在历史上,“政治家”们虽然大都流芳千古,但也大都死不瞑目,而那些“政客”们,或许有些会比如今的赵俊臣还要声名狼藉,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活的很滋润。
所以,自从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之后,赵俊臣就立志做一名自私自利的“政客”,而不是一名高尚伟大的“政治家”——因为他并没有改变这个时代的野心,也不觉得自己有这般能力,他只想自保,只想在这个时代可以舒舒服服、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所以,他只能、也只想成为一名“政客”,一名自私自利的“政客”!
…………
而周尚景,作为当朝首辅、大明朝历代以来最为成功的权臣、沉浮宦海数十年而屹立不倒,自然是一位最为成功、也最为纯粹的政客——对于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周尚景的理解也要比赵俊臣更加深刻。
在周尚景的眼中,区分一名官员的志向究竟偏向于一名政治家、还是偏向于一名政客,其实很简单,只要看这名官员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就好。
选择一般会有两种:
第一种,是“在这件事情当中,我究竟能做到些什么?”
第二种,则是“在这件事情当中,我究竟能得到些什么?”
两种选择,在表达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是天差地远!
选择前者的官员,其志向是高尚伟大的政治家,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会是付出——不管这份付出对他本身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而选择后者的官员,其志向则是自私自利的政客,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利益——只属于他自己的利益!
…………
原本,根据周尚景这段时间以来对赵俊臣的观察,还以为赵俊臣如今已是一位合格的政客了——至少,在这些日子以来,赵俊臣即可以面不改色的向德庆皇帝溜须拍马,也可以毫不犹豫的向朝中的清流清官们栽赃陷害,还可以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所作所为,皆是与道德无关,一切都只是为自己争取权力、利益以及地位。
所以,如今听到赵俊臣的这句询问后,周尚景才会如此的意外。
因为,赵俊臣的这句询问,意味着在赵俊臣的心底深处——至少在这件事上——立场竟然更偏向于“我能做些什么”,而并非“我能得到些什么”!
西北三边防务如今的糜烂现状,虽然让人触目惊心,但若是想要扭转,就必然会触犯德庆皇帝的忌讳,甚至是会被德庆皇帝日夜猜疑,也就是说,对赵俊臣而言,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周尚景却没有想到,自己明明已经把事情的利弊说的这么清楚了,但赵俊臣在下意识间,竟然还打算为此去做些什么!
至少,在听到赵俊臣这一句下意识的询问后,周尚景已是明白——至少在这一刻,至少在这一件事情上——赵俊臣的心态并不像一个合格的政客,因为他忘记了趋利避害的政客本能!
…………
“原以为赵俊臣是一个心性凉薄之人,又历经了这些日子以来的宦海起伏,早已是心硬如铁,却没想到在得知了西北边防的危机之后,他心中竟然还会产生一些良知和冲动,却是出乎老夫意料之外了,看来他并非像这些日子以来所表现出来的那般自私自利……日后对此子要重新估量了……不过,他的这般心态,若是利用好的话……”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后,周尚景心中这般暗暗想着,原本昏花的老眼之中,也有笑意一闪而过。
赵俊臣如今虽然还根基资历暂浅,但这些日子以来在朝中的势力却是发展迅猛,先是吞并了前阁老温观良的大部分势力门人,如今又对着现任阁老黄有容穷追猛打尽占上风,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或迟或早,终究会成为周尚景在朝中不可小觑的对手。
既然是对手,能借着机会更加了解一些,就必然是一件好事。
所以,虽然并不打算插手西北防务的事情,但对于今天与赵俊臣见面的收获,周尚景却很满意。
~~~~~~~~~~~~~~~~~~~~~~~~~~~~~~~~~~~~~~~~~~
另一边,赵俊臣下意识的询问之后,却发现周尚景并没有回答,只是若有所思的打量着自己,眼中还有笑意一闪而过,也顿时意识到了问题出在哪里。
这一句下意识间的询问,一旦落在周尚景这只老狐狸的耳中,却是显示了自己对于解决西北边防糜烂现状的急切心态,竟是把自己的真实心思给暴露了。
终究,和周尚景比起来,赵俊臣还是略微稚嫩了一些。
在暗暗后悔间,赵俊臣刚准备说些什么,周尚景却突然开口了。
“方法并非没有……但就看俊臣你敢不敢去尝试了。”(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一十二章.不同的底线(下).
“方法并非没有……但就看俊臣你敢不敢去尝试了。”
“不敢!”听到周尚景的这一句询问,又看到周尚景正似笑非笑、意味深长的看着自己,赵俊臣顿时眉头一皱,却是没有任何犹豫,很干脆的回答道:“晚辈恐怕要让首辅大人您失望了,晚辈胆子很小,若是有您在身后撑腰,那么一切都还好说,然而若是连首辅大人都不敢尝试的方法,晚辈万万不如首辅大人,自然更加不敢尝试了!”
这一回,听到赵俊臣的回答,却是让周尚景再次感到了意外。
在这个世界上,能让周尚景感到意外的事情本已经不多,但赵俊臣今天却是让这种状况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周尚景原以为自己找到了赵俊臣的弱点,可以利用这个弱点来影响、甚至操控赵俊臣,从而达成自己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却没想到赵俊臣对于周尚景所提出的计划竟是问也不问,直接就否决回避了。
就好似,刚才那个急切的想要解决西北边防隐患、一副忧国忧民模样的赵俊臣,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看来,终究还是小觑了他了,虽然心中尚且残留着一些不应有的善良天真,但也没有丧失最基本的警觉。”
心中暗暗这般想着的周尚景,花白的眉头一扬,刚准备再说些什么尝试说服赵俊臣,却见赵俊臣突然起身,向周尚景行礼道:“晚辈这次拜访首辅大人,正是为了向您告知西北边防的隐患,并向您讨教对策,如今这般情况既然已经告知于您,并且首辅大人您也不愿意插手此事,那晚辈也不敢继续打扰您休息,先行告辞了。”
见赵俊臣如此,周尚景轻轻叹息一声,一副非常惋惜的模样,缓缓点头道:“既然俊臣你不愿多谈,那老夫也就不挽留你了。”
得到周尚景的答复后,赵俊臣向着周尚景躬身一礼,然后也不再多说什么,就这么离开了周府客堂。
另一边,周尚景坐在主位之上,默默的注视着赵俊臣的离去,也没有起身相送,眼神之中波动隐隐,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直到赵俊臣的身影消失在他眼中,周尚景突然扬声命令道:“来人。”
“老爷您吩咐。”周尚景的话声刚刚落下,就见一名周府下人闪身来到客堂之中,向周尚景恭声问道。
“去给兵部侍郎吴谆义发张帖子,就说老夫想要见他问话,让他马上来府里见老夫。”
“遵命。”
西北三边防务的糜烂现状,涉及到了大明朝的兵制弊政,又隐隐触及德庆皇帝的心中忌讳,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贸然触及,获益虽然不多,麻烦却会不少,所以即使是周尚景,在得知情况后虽然心中震惊无比,但也不远轻易出手改变现状。
然而,周尚景终究是周尚景,身为当朝首辅,朝野间这些年来的安稳局势,绝对离不开他的功劳与苦劳,虽然刚才在赵俊臣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但实际上周尚景终究不会坐视不理——在不危害自身的前提下,周尚景还是打算尽力做些弥补的。
当然,仅仅只是在不危害自身的前提下。
不过,在做些什么之前,周尚景还需要更加详细的了解一些情况,以备万全。
所以,赵俊臣刚刚离开,他就派人去传唤兵部侍郎吴谆义!
德庆皇帝这些年来牢牢把控着大明朝的兵权,绝不让任何人插手与分享,这几十年来的兵部尚书,更全都是德庆皇帝的绝对亲信。
然而周尚景经营朝野数十年,终究还是在兵部和军队中安插了一些亲信——虽然数量不多,也大都没有实权,但还是有一些自己人的。
而兵部左侍郎吴谆义,正是其中之一。
~~~~~~~~~~~~~~~~~~~~~~~~~~~~~~~~~~~~~~~~~~
“少爷,和周尚景那只老狐狸谈的怎么样了?他同意要插手这件事了?”
随着赵俊臣刚刚离开周府,许庆彦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既然他是老狐狸,这种没什么好处又坏处明显的事情,他如何会那么容易就同意出手?”赵俊臣摇了摇头,说道:“这次我不仅没有说服他共同插手西北边防的事情,竟是还在他面前暴露了一些连自己都没发现的想法,却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说话之间,赵俊臣若有所思。
刚才在周府客堂之中,赵俊臣因为心中的莫名冲动,竟是一反常态,在明知道会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依然向周尚景求教解决西北边防隐患的办法。
心中会出现这种冲动,却是连赵俊臣自己都没有想到。
而如今回想之下,赵俊臣也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这股冲动究竟由何而来。
赵俊臣来自于后世,在后世所受到的教育让他比这世上的所有人都更具备国家意识,也更看重民族大义——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大都还没有形成“国家”的观念——然而这种国家意识与民族大义,却又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赵俊臣的选择与判断。
在赵俊臣的心底深处,依然会把五胡乱华时的“两脚羊”惨剧、蒙古灭宋后的洗劫袭掠与“民分四等”制度、满清入关后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都视为是莫大的耻辱与人间惨剧。
就更不要说日寇侵华时所做出的种种罪行了。
赵俊臣很清楚,如今大明朝承平已久,尚武精神早已不存,一旦异族入侵后就会带来莫大的浩劫与耻辱,乃至于千百年后依然无法忘记与洗刷,所以在得知边防隐患后,也会竭尽所能的避免这种浩劫与耻辱出现在自己面前。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热血青年般的想法,对如今的赵俊臣而言,却并非是一件好事。
赵俊臣如今还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资格。
热血青年固然值得敬佩,但历数古今中外,他们却大都逃离不了被政治人物利用的宿命,而赵俊臣则偏偏最不愿意成为他人的手中棋子。
所以,对于周尚景接下来的提议,赵俊臣很干脆的听也不听,直接拒绝了周尚景。
…………
另一边,听到赵俊臣的回答后,许庆彦露出一副“果不其然”的表情,说道:“我就知道会是这样,周尚景那只老狐狸,本来就谨小慎微,如今更是越老越怕事,哪里会主动插手这种麻烦事情。”
“慎言!”
斥责间,赵俊臣回头瞪了许庆彦一眼。
如今两人才刚刚离开周府大门,但周围还是有许多来往的周府客人和负责迎送的周府仆从,许庆彦的这番评论一旦落入他人耳中,最终被周尚景得知,赵俊臣必然会迎来一番麻烦。
虽然对这次会面的结果感到不满,但如今还不是赵俊臣与周尚景撕破脸面的时候。
而看到赵俊臣的不满神情,许庆彦也终于注意到了周围环境的不妥,连忙闭嘴不言。
好在如今赵俊臣身份尊贵,周围众人见到他与许庆彦主仆两人谈话,即使心中好奇,但也都会主动避开以免得罪赵俊臣,所以倒也不怕被人听到。
“今后你这嚣张跋扈又说话不过脑袋的性子,最好还是改改,否则迟早惹麻烦,害人害己!”皱眉之间,赵俊臣已是回到自己的轿子前。
随着轿夫掀开轿帘,赵俊臣坐入轿中后,看着轿子外正一脸诺诺的许庆彦,却是突然冷笑一声,说道:“这次与周尚景会面,我本来也只是为了尽人事罢了——只是,如今周尚景既然已经知道了西北边防的隐患,如若他接下来什么都不做,将来万一出了什么意外,那就别怪我到时候把一口大黑锅扣在他头上了!大明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那……西北三边军镇的事情,咱们就不管了?那西北三边总督梁辅臣的幕僚徐文清,可还早咱们府里住着等结果呢。”许庆彦犹豫了一下后,又问道。
“蒙古习惯于每年入秋后才会南下劫掠,如今才不过立春后不久,时间还早得很,又何必着急?这种虽然吃力不讨好却又会利国利民的事情,既然周尚景不管,却总有人会管!咱们到时候顺水推舟就是了!”
说话时,赵俊臣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正犹如刚才周尚景准备利用赵俊臣时的表情一样。
而许庆彦听赵俊臣这么说,也难得的聪明了一次,迟疑的问道:“少爷你是说……让太子去管这件事?”
1...112113114115116...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