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香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忧郁的青蛙
送走黄立成,林宥伦刚转身,就看到邹闻怀和何贯昌朝他走了过来。
“邹先生,现在你该相信,之前我没有骗你了吧?”
“林生就不要取笑我了。”邹闻怀摆摆手,“我来其实就想请教林生一个问题,这种imax技术还需要多久能够实现在商业电影拍摄上的普及应用?”
“至少5、6年,甚至还要更长的时间。”林宥伦据实回答说。
“那林先生是不是已经开始在做准备了?”邹闻怀接着又问。
林宥伦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邹先生不是已经知道答案了吗?”rs
醉枕香江 第666章 先抑后扬
放映厅里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托马斯这才走了过来。
“刚才林先生和邹先生在聊什么?”
“imax。”
“imax?”托马斯瞪大了眼睛,“难道邹先生也对imax感兴趣?”
“当然不是,他只是关心imax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好提前做一些准备。”林宥伦耸耸肩。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托马斯狡黠地冲林宥伦眨眨眼。
林宥伦很遗憾地看着托马斯:“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
托马斯手指着林宥伦,笑着摇摇头。
“对了,忘了恭喜林先生,这部纪录片拍得很棒,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所有亚洲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部。”
“要是美国cbs、abc、nbc这些电视台的主管也这么认为就好了。”
林宥伦这么说,托马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林先生放心,我在这几家电视台都有熟人,我一定会非常隆重地向他们推荐这部纪录片,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可以更好的让美国人准确地认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林宥伦点点头,并向托马斯表示了感谢。
送走托马斯之后,林宥伦这边迎来了三位很特殊的客人,他们分别是台湾中视、华视和台视的节目采购部的负责人。
“三位看了这一集之后应该也可以放心了,这部纪录片虽然讲的是大陆那边的事情,但绝对没有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内容,通过台湾新闻局的审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台湾三大台的节目采购负责人一齐点头,在这之前他们确实有这样的担心,不过第一集看完之后,他们就发现之前的担心很多余。
“林先生,你知道纪录片的收视率一向很低,所以……”
华视的节目采购负责人才开口,林宥伦就抬手打断了他的话。
“三位放心,虽然这部纪录片我确实投了很多的钱来拍,但我并不准备用它来赚钱,所以价格方面我不会让你们为难,我只希望你们在买走播映权后能通过三大台的影响力,游说台湾新闻局通过对这部纪录片的审核。”
“林先生,现在的台海关系很复杂,这部纪录片能不能通过审核我们也没有把握,只能说尽力而为。”这种事情,三位负责人都不敢打包票。
“我倒是可以向三位保证,如果这部纪录片在台湾上映,收视率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
——
《舌尖上的中国》从imax转换成普通格式后,率先在无线翡翠台开播,第一集收视率不到8,一下子香港媒体全都炸锅了。
如果这部纪录片是放在亚视播出,8的收视率已经算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是放在节目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4以上的无线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可以说是扑到了家。
《神话破灭,林宥伦首次投资纪录片遭惨败!》、《重金打造纪录片成笑柄!》……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第二天就出现在了香港的大小报纸。
媒体都已经习惯了看到林宥伦成功,好不容易遇到他失败一次,自然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一番。
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收视率公布之后的第二天,从《明报》这边传出消息,《舌尖上的中国》为庆祝收视率告捷,要专门举办一个新闻答谢会,这一举动让香港所有的媒体全都傻眼了。
答谢会当天,台下座无虚席,很多没有被安排到座位的记者只能挤在前面的过道和两旁的走道上。来这么多人当然不是为了捧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来看热闹的。
答谢会准点开始,蔡阑和查传椆一左一右陪着林宥伦步入会场,靠近门口的记者立刻将镜头对准了三人,闪光灯咔咔闪个不停。
三人上台就坐的时候,台下还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还是在主持人的提醒下,现场这才安静了下来。
主持人先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情况,才一宣布媒体提问开始,台下记者便把手都举了起来。
上百只手这样举着,场面蔚为壮观。
“林先生,你现在为《舌尖上的中国》召开新闻答谢会,难道你对8的收视率就已经感到满意了吗?”第一个拿到话筒的记者站起来就很不客气地问道。
林宥伦坐在台上,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位提问的记者:“我你觉得这个成绩很差?”
“据我所知,无线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是……”
“24对吧?”林宥伦打断了那个记者的发言,“这个数据不需要你再来提醒我,这两天香港很多报纸上都在不断地强调这一点,我只想问,你知道香港电视台播出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是多少吗?”
台下那个记者顿时语结,这个问题他还真不清楚。
“我很负责地告诉你,是8。”
林宥伦话音刚落,台下跟着就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大家不用忙着去猜是哪一部纪录片,因为答案已经摆在你们面前。”林宥伦目光从台下扫过,“我很荣幸地告诉各位,这个记录就是由《舌尖上的中国》创造,而且8的收视记录也只是暂时的,等后面六集播出后,我相信这个记录还会被不断地被刷新。”
台下这次没有记者在议论,他们都感觉到这次情况有些不妙。
林宥伦这时候在气势上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他让工作人员拿上来一叠报纸,然后一张一张地展开,念给台下人的听。
这些报纸的内容无一不是讽刺林宥伦这次遭遇收视滑铁卢,虽然每份报纸林宥伦都只拣着其中一两句话念出来,但每念一份,台下的记者就感觉被打了一记耳光。
报纸念完,台下记者都低着头,没有人还敢继续和林宥伦目光直视,这些报纸上的文章,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现场某些人的笔下,现在被林宥伦当众拿出来念,这并不是什么荣誉,而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以前一直都认为,虽然香港媒体有时候做得确实很过分,但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还是有的,但是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一部纪录片,居然被各位拿来去和那些综艺节目、电视剧比收视率,这得需要多么低下的专业素质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台下没有记者回答,而林宥伦的怒火才刚刚开始。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今天这场答谢会,我就是专门搞来骂人的。实在是因为有些同行的做法太过分,太肆无忌惮,太没有下限和侮辱公众的智商,所以我才不得不站出来说这番话。”
“你们中的很多人也许觉得,这件事是我小题大做,确实我以前也遇到过比这更大的媒体非议,但我从没有说像今天这样站出来表态,原因是以前那些争议,至少大家在报道的时候还有一点基本的事实依据,而这一次,连基本的事实都已经不顾了,这已经脱离了新闻报道尊重事实的原则,变成了对读者的一种毫不掩饰的欺骗!”
“今天我如果不站出来表态的话,以后就会有更无耻、更过分、更没有底限的新闻报道冒出来,今天这种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明天就有可能发生在别的人身上,难道我们就要眼睁睁看着香港媒体界沦为一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场所?我真的觉得,香港媒体界的某些人真的应该要认真反省一下,不要用你们的无知和无耻,来拉低整个香港媒体的形象!”
林宥伦的突然“爆发”,让整个活动最后变成了对香港媒体的一次打脸,这时候到场的记者才明白,为什么今天现在唯独不见《明报》的记者,原来这一切都是早有预谋的。
蔡阑和查传椆两人在随后的发言中,不得不花了更多的功夫来帮林宥伦圆场。
活动结束后,林宥伦一行人直接被媒体堵在了门口。
“林先生,你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未来的收视率可能达到多少?”前面被大骂了一通之后,记者们终于学聪明了,绝口不提提之前对《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讽刺的事情。
林宥伦虽然还冷着一张脸,但也没有再继续发火。
“在午间时段播出,能够做到这样的收视率我觉得已经不错了,当然大家如果真的对这部纪录片感兴趣,可以到香港科技馆放映厅去看,《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亚洲第一部采用imax技术拍摄而成的作品,只有在imax规格的银幕上,才能得到最好的观影体验。”
“这部纪录片会在海外播出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吧。”蔡阑主动站出来回答这个问题,“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38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向我们购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播映权,其中包括美国的nbc电视台、英国的bbc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这部纪录片将会陆续在上述这些国家播出。”
“这部纪录片能够在海外引起足够的重视吗?”
“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回答问题的是查传椆,作为金镛的儿子,今天他难得媒体面前主动了一次,“作为纪录片的制作人之一,我对影片的质量是很有信心的,刚才林先生也提到了,这部影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拍摄技术,这已经保证了我们在技术层面的领先;而从内容方面,我相信大家看过这部纪录片都应该有明显的感觉,这并不是一部单纯介绍美食的纪录片,美食之外,我们更注重的是人文内涵的表达。当然外国观众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而散居在海外的华人,如果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非常独特的感受。”
——
英国伦敦,一家还没有到开业时间的酒吧,60多岁的华人老板独自坐在吧台前,对面橱柜里的电视机正在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
但看到片中陕北老汉拉着自家做的黄馍馍,骑一个半小时到县城里去卖的画面的时候,电视机前的华人老板眼角不禁有些湿润。
电视画面中蒸笼冒着腾腾热气的糜子面馒头,让他想起了自己年幼时最常吃的就是这样的食物,如今离开故土已经40多年,隔着电视,他仿佛又闻到了那股熟悉的味道。
加拿大温哥华,一个表情安详的老妇人靠在摇椅上,窗外正下着茫茫的大雪,她腿上盖着一条毯子,坐在壁炉边,眼睛却一直盯着电视画面。
纪录片中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糕的场景,让老妇人想起了年幼时候家中的情形,时隔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很多的人和事情她都已经记不清,却唯独念念不忘年糕的滋味,因为那是家人在一起团聚时候的味道。
美国芝加哥,一位三十来岁的华人餐馆主厨,正在厨房里切菜,当电视里出现一副让他无比熟悉亲切的画面时,他正在切菜的手不由得停了下来。
东北人做酱的画面,让他想起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双亲,当初带着妻女义无反顾地来到美国闯荡,到了这边才发现美国也不是天堂,闯荡这么多年,突然发现自己开始想家了。
类似的场景,在全球各地有华人聚居的地方不断地上演着,每一个看过这部纪录片的华人,都会被里面的内容掀起了潜藏于内心的、久远的记忆。
远离故土,总有些滋味是再也品尝不到,食物的味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以记录片惯用的讲述角度展开,而是剑走偏锋,从乡情里找灵感,从故事中求共鸣,而不是单纯讲食物本身。而恰恰是这乡情,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正好触碰到了海外华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在华人世界里,故土乡情永远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播出之后,立刻在华人世界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台湾开播之后,更是引发了一轮回大陆探亲的热潮。
本来大陆政府找林宥伦拍这部纪录片,是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纪录片来真实反应中国人的生存现状,扭转国际社会长久以来对中国的种种错误的认识,而《舌尖上的中国》也确实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在海外纪录片市场里,美食旅游类节目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舌尖上的中国》借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成功避开了政治因素的阻隔,毫无阻碍地到达了海外观众的面前。
而当很多人觉得这部纪录片就是拍给海外华人看的时候,其实片中很多细节上的内容却已经照顾到了西方观众的感受。
就比如说很多环保意识比较强西方观众在看到挖松茸的时候,就在想这样会不会破坏生态,而影片接下来就马上告诉观众,挖松茸的人会小心的把坑埋上不破坏菌丝的生长。当观众看到渔民捕捞那么多迁徙来的鱼而怀疑不会不会破坏生态链的时候,旁白就会解释,当地的渔民用的渔网都一定要多大规格的网眼,这样只会捞走大鱼而留下小鱼,防止物种灭绝。
如此种种,即便是挑剔的西方媒体,也很少能够从这部纪录片里找到可以批评的内容,而随着纪录片的播出,各地华人街中餐馆的生意一下子变得火爆了起来。
在香港,《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二集开始,收视率一下子猛然上升,先是在午间时段冲突20,放到第四集的时候最高收视率已经达到28,第六集播出期间一度冲高到了32,而最后一集结束时候,都还有近23的收视率。
这样的收视表现,已经让很多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都相形见绌。
香港媒体见风使舵的功夫早就已经炉火纯青,自从林宥伦当众“发飙”怒骂媒体之后,香港报纸上的风向一夜之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等《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的收视率公布之后,一开始的质疑和嘲笑全都变成了肯定和赞扬,被林宥伦痛斥的那种无耻嘴脸,再一次被部分媒体淋漓尽致的演绎了出来。
当然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对这部纪录片提出批评,有人就《舌尖上的中国》将从事着最艰苦、最危险、最廉价的农民与城市高档餐厅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描述得太过和谐,现实中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纪录片的导演刻意避开了社会贫富差距这样的敏感问题,使得整部纪录片在立场上缺乏足够的客观。
当然这种质疑声并没有能掀起太多的波澜,更多都觉得,一部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能够拍出这样的人文内涵已经很不错了,不必要再去苛求它去承载更多的现实问题。rs
醉枕香江 第667章 让绯闻飞
香港街头的一间食肆,黄沾和张明勄手里的酒杯轻轻碰了一下。
张明勄干下一杯酒,咂咂嘴说,表情看上去有些愁闷。
黄沾已经往门口收银台处放着的那台电视瞥了一眼,刚刚电视上正在重播《舌尖上的中国》,这已经是无线第三次重播,据说收视率都还一直不错。
黄沾小饮了一口酒,看着张明勄问道:“怎么,你也被这部记录片引动乡愁了?”
张明勄放下酒杯,耸耸肩说道:“没有啊,我只是在感慨同人不同命。”
“这又是怎么个说法?”黄沾好奇地问。
“你还记不记得当年你帮我写的那首《我的中国心》?”
“记得啊,但是都是粤语歌的天下,没人愿意写国语歌,当时你唱片公司的老板找到我,想让我帮你写一首国语歌,然后我开出了和粤语歌一样的价格,他居然答应了。”黄沾笑着摇摇头,“不过我好像记得,你那张专辑销量不怎么样,最后好像是亏了。”
“何止是亏了,那时候中国和香港开始谈判,因为唱了你这首歌,大家都称呼我是‘爱国歌手’,你知道当时这个词语都是带着贬义的。”张明勄叹了一口气,颇有些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
“可这首歌不是让你上了大陆那边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吗?回来你跟我说,你光是收到读者写来的信就有几麻袋,你的歌在那边可是红得不得了。”
黄沾这话本来是想安慰张明勄的,没想到张明勄却不买账。
“那次从大陆回来,我和你吃过一次饭,当时我记得你可不是这么说的。我告诉你《我的中国心》在内地红了,几亿中国人都会唱,谢谢你给我写了这么好的一首歌。你不相信,认为我跟你开玩笑,还说红了又有什么用呢?又收不到一分钱版税。”
黄沾老脸一红,以前他确实说过这话,主要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我的中国心》在内地再红,被广播、电视反复播放,登在报刊上,他也没有拿到版税,而那时他电影公司刚破产,经济条件很不好,所以才会这么说。
“当时你还向我抱怨,说回来之后就变成了‘左派歌手’,现在你怎么不说这话了?这两年你在大陆那边混得那么好,还不是因为我当年那首歌的功劳?”
“以前我也觉得自己在大陆发展得不错,可现在和人家一比,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
张明勄这话明显是意有所指,而黄沾也立刻猜到了他指的是谁。
“别怪我没提醒你,你要是拿自己跟那人比,那纯粹就是自己找虐,拍电影、赚钱、泡妞、写小说,这些方面香港有谁敢说比他还牛?”
张明勄摆摆手,“你别曲解我的意思,我没有说要和林先生比,只是觉得香港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前后相差也太大了,当年我同意参加大陆的春晚,然后台湾那边就放话说要封杀我的唱片发行,要说《我的中国心》那首歌的影响,其实也就是在大陆地区受欢迎,海外华人可没有多少被感动的,而你看看现在,林先生拍那部纪录片一播出,多少海外华人赶着回乡探亲,要说真正的影响力比那首歌大多了,可怎么就没问站出来说林先生的立场有问题呢?”
“时代不同了嘛,香港马上要回归了,台湾和大陆也不再搞军事对立了,现在连台湾的歌手、艺人都到大陆那边淘金,一部和政治无关的纪录片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再说了,这种事情也是要看人的,当时你是什么身份,现在的林先生是什么身份,他敢指着全香港的记者一通臭骂,事后硬是没有人敢吭声,换成是当年的你可以吗?”黄沾端起酒杯,“来来,不说这些了,先干了这杯酒。”
张明勄一开始陪着喝了两杯,他不胜酒力,后面饭桌上就变成了黄沾一个人独饮独酌。
最后从食肆里出来的时候,黄沾已经喝得有点高了,走路都需要张明勄扶着。
张明勄把黄沾送上计程车,隔着车窗玻璃和黄沾挥手道别。
计程车起步后,黄沾摇下车窗玻璃,冷风一吹,脑子倒是清醒了不少,随手拿起一份报纸,才翻开看了一眼,然后就愣在了那里。
一开始黄沾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用力拍拍脑袋,让自己更清醒一点再看之后,终于忍不住骂了一句。
“靠,这小子也太风流了吧,什么时候把张曼钰也给搞到手了?”
前段时间有记者拍到林宥伦和张曼钰举止亲密地从一栋豪宅里手挽手出来,照片很快见了报,而黄沾手里拿的正是这样一份报纸。
计程车司机往后视镜里瞥了一眼,头也不回地说:“老兄,你看的那份报纸已经是三天以前的了。”
黄沾一脸茫然地抬起头,“这么说我已经落伍很多天了?”
“这个倒没有,我是说车上还有更早以前的报纸,也是关于林宥伦和女明星传绯闻的,你要不要看啊?”计程车司机说着递过来一份报纸。
黄沾接过来后并没有急着打开,而是问:“更早是多早。”
“一个星期前的。”
黄沾点点头,自言自语说道:“这我就放心了,他更早以前的那些女朋友我应该都认识。”
计程车司机没认出黄沾来,以为他是喝醉酒说大话,也没有把他这话当真。
黄沾接着又问:“他和张曼钰一个星期以前就开始了?”
“没有啊,张曼钰是最新一个,一个星期前是另外一个。”
黄沾听了又忍不住骂了一句脏话,“这小子什么时候换女人比换衣服还勤快了,不行,我得赶快来批判他一下。”
说完他便展开报纸细细看了起来。
这份报纸上讲的是林宥伦和一个少女深夜在某高档公寓密会3个多小时,完事之后林宥伦先下楼,之后女方也现身停车场,两人各自乘车离开。
这名少女的身份也很快被媒体扒了出来,香港演艺学校的一名在校生,名叫朱筃,长相甜美可人,还在读书期间就已经被娱乐圈关注,目前已经接拍过几支广告。
“以前我觉得他是一个禽兽,现在我怎么觉得他连禽兽都不如了,居然连在学校里念书的小妹妹都不放过。”黄沾说话本来就口无遮拦,偏偏和林宥伦关系又不错,有时候他在报纸上骂林宥伦,只要言之有物,林宥伦一般都不会和他计较。
“现在的学生妹都这样啊,再说林宥伦年纪也不大,而这女的也就是相差个五六岁的样子。”计程车司机说了一句。
“那你不懂了,我是骂他浪费,这么漂亮的小妹妹,他要是不要,可以介绍给我吗?现在把人家给甩了,然后马上又搭上另外一个女人,这样会给小姑娘留下阴影的。”黄沾看着报纸上朱筃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