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原来如此!”
康保恍然大悟,他又不解问道:“为何要在岛上修建县城?”
“因为在龟龙岛以东百里外,还有一座更大的岛屿,叫做流求岛,相当于五个州的面积,上面只生活着高山土著,姚氏父子都想开发这座大岛,便于他们在岛上建立自己的王朝,所以澎湖县只是他们中转之地而已。”
“我明白了,那两座经略府呢?又是怎么回事?”
蔡雍笑了笑道:“在姚广平之前,泉州等五州是由长乐经略府管辖,长乐经略府位于福州闽县,姚广平从泉州起家,他便在泉州晋江县也修建了一座经略府,不过人口、城池和商业繁荣,晋江县都不如闽县。”
“福州是由谁控制?”
蔡雍欠身道:“姚广平生了六个儿子,长子姚兴出任建州刺史,次子就是姚顺,老三姚和出任水军都督,率领八千水军北上了,老四姚鼎出任福州刺史,老五姚晃出任汀州刺史,老六姚简出任漳州刺史,每个州只有五百士兵,负责维持治安,基本上只要拿下泉州,其他四州就不在话下了,关键是,大将军准备怎么处置姚氏兄弟?”
蔡雍心中有点忐忑,毕竟他是姚广平的女婿,如果晋王要将姚氏灭门,那他妻子怎么办?
康保淡淡道:“姚家虽然是藩镇,但并不像其他北方藩镇那样和晋军宣战,晋王殿下认为姚家并不是朝廷的敌人,加上姚广平治理地方还不错,让五州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晋王决定把姚氏迁到长安,当然,如果其他姚氏兄弟一定要反抗朝廷大军,那他们只能自取灭亡。”
蔡雍想了想道:“我来写信给他们吧!给他们说清楚情况,让他们主动投降,既成全了自己,也避免百姓遭殃。”
康保欣然答应了,“蔡公可以写信!我就晚一天出兵。”
康保随即任命蔡雍为泉州临时刺史,天亮时,晋军取消了宵禁,恢复城内正常秩序,军队在城内各地贴满了安民告示。
.........
下午,蔡雍的父亲蔡钰从老宅进城,找到了刚刚出任刺史的蔡雍。
蔡钰曾是朝廷任命的福州刺史,十年前辞官回家养病,现在年近七旬,很少来泉州城。
听说父亲到来,蔡雍从州衙里出来,把父亲迎到后堂。
“父亲,你怎么来了?”蔡雍不解地问道。
蔡钰笑眯眯道:“听说我儿做了朝廷刺史,我当然要来看看。”
蔡雍苦笑一声,“现在只是临时刺史,还不是正式刺史,最后不一定轮到我呢?”
“就是因为这‘临时’二字,所以我才过来,你为临时是因为康大将军没有任命权,刺史只能晋王来任命,晋王要稳定泉州,当然要首先考虑世家的利益,所以只要你做好几件事,正式刺史非你莫属。”
蔡雍大喜,“孩儿该怎么做?”
“第一是稳定,泉州不求什么大变化,但一定要稳定,税赋、劳役什么的,都不能增加,物价也要稳定,只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泉州就稳了。”
停一下,蔡钰又道:“第二是你要鼓励海外贸易,把泉州商港全面活跃起来,这是晋王最感兴趣之事,一定会对你有好处。”
“那第三呢?”蔡雍又问道。
“第三点非常重要。”
蔡钰压低声音道:“你要想办法推荐张澜去别处为官,漳州、汀州、建州都可以,就是不能让他留在泉州。”
“这是为何?”蔡雍不解问道。
“你不了解啊!张、蔡两家是泉州最大的两个世家,几十年来一直在明争暗斗,你做了刺史,眼看蔡家要超越张家,张家岂能服气?
张澜以前是经略府长史,你低他半级为司马,而现在你做了泉州刺史,他却在家为民,他心里会舒服吗?
他在泉州人脉太广,我担心他会给你使绊子,让你这个临时刺史转不了正,所以把他安放到别处为官,或者更狠一点,把他和姚顺一起送去京城,张家就俨如少了一双手,怎么也对付不了你。”
蔡雍点了点头,还是父亲高明,看得深远,不过送去京城有点过份了,让他回祖籍漳州为官比较合适。





猛卒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新式窗户
蔡雍当天便找到了康保,极力推荐张澜为漳州刺史,取代能力平庸的姚简,蔡雍的理由也很充足,张澜的祖籍是漳州,他本人又曾出任过漳浦县令,对那边的情况很熟悉。
事实上,康保出兵之前也得到了郭宋的指示,姚广平把福建五府治理得还不错,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和他手下高官的能力较强有密切关系,所以郭宋也同意康保启用姚广平的手下文官。
但除了人口最多的福州以外,郭宋打算让从前的太府寺卿张谙出任福州刺史,张谙就是福州人,他回福州也算是衣锦还乡,这可不是贬职,张谙没有地方官的履历,会阻碍他更上一步,他在福州做了两任刺史后,回朝就能升为尚书。
正因为有晋王的指示,所以康保才让周飞推荐泉州临时刺史,周飞推荐了蔡雍,现在蔡雍又推荐张澜为漳州临时刺史,康保便欣然同意了。
在随后的几天内,康保出兵两万,兵分四路杀向各州,由于蔡雍事先写信姚氏兄弟,消除了误会,姚氏兄弟纷纷投降朝廷大军,使两万大军兵不血刃收复了福州、建州、汀州和漳州,朝廷大军彻底收复长乐经略府五州。
与此同时,攻占淮西的战役也结束了,四路晋军用两天时间便攻下寿春城,双方在城内激战一夜,高幽走投无路,服毒自杀身亡,他最后的八千军队也全军覆灭。
淮西被收复,这就意味着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彻底被朝廷平定。
........
这天上午,数十名工匠正在给晋王一家的居所花萼楼的窗户安装玻璃,这可是一件大事,玻璃是咸阳匠作监琉璃坊造出的新产品,用石英和石英砂熔解去杂质后形成,形成一块块平板玻璃后,再用装有金刚石的刀头进行切割。
玻璃至少要装五天时间,郭宋一家暂时搬离了花萼楼,各种物品都装箱? 家具用油布裹好? 财物都带走了。
两名工匠戴着厚厚的手套,将一块边缘锋利的玻璃小心翼翼安放在外面已经事先钉好了细木条? 然后里面再用细长的木头钉在四周边框上? 玻璃便被固定在窗户上了。
郭宋站在一扇已经安装好玻璃的窗户细看,其实玻璃内还有明显的杂质? 可以清晰看到大大小小的气泡,透明度也不够? 也就比天然水晶片稍微透一点? 勉强能看见外面的凝翠湖,也能看到有人在走动,但具体是谁就看不清楚了。
薛涛走到丈夫身边,望着玻璃笑道:“我们都说这是水晶琉璃? 或者叫做琅玕? 夫君怎么给它起个玻璃的名字?”
郭宋摇摇头笑道:“它其实是一种廉价的人工宝石,当不起琅玕这个美名,叫水晶琉璃也可以,名字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感觉如何?”
薛涛欣喜道:“大家当然都很喜欢? 装了它,冬天房间就不用白天点灯了? 房间里明亮多了。”
在此之前,冬天一般都关上窗户? 而窗户都是木板,不可能糊纸? 也不舍得装纱绸? 所以一关上窗? 房间就会变得很昏暗,那就只能点上蜡烛,后来出现了竹篾纸,富贵人家则用明瓦或者油纸,总而言之,在玻璃出现之前,冬天采光一直是个大问题。
“夫君,这种玻璃能推广吗?”
“当然可以推广,它的原料就是河滩上的砂石,要多少有多少,不过需要时间,一步步来吧!”
这时,身后一名女护卫小声提醒道:“殿下,潘相国刚才派[ www.biqugexx.co]人来送信,说有大事。”
郭宋点点头,对妻子笑道:“估计又有什么消息传来了,我去官房看看吧!争取早点回来。”
“夫君去吧!这边一天两天也装不完,你就别管了。”
郭宋这两天稍稍有点感恙,在家静养了两天,他今天就打算回官房。
郭宋随即下了楼,坐上马车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前往大明宫,郭宋去大明宫当然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样走大街,他走城墙内的夹墙通道,这可以说是皇室专用通道,连接大明宫、晋王宫乃至城外曲江池。
不多时,郭宋便来到了大明宫官房,他刚坐下,潘辽和杜佑便走了进来,潘辽关切问道:“殿下身体好点了吗?”
郭宋点点头,“差不多恢复了,像我这个身体不容易感恙,这还是我很多年来第一次感恙。”
杜佑也关心道:“殿下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越是不容易生病的人,一旦病倒就是大事。”
“多谢杜相国关心,我会当心!”
郭宋又笑问道:“说说正事,有什么好消息?”
潘辽笑眯眯道:“刚刚接到一份捷报,殿下能猜到是哪里吗?”
郭宋略一沉吟便道:“要我猜的话,我猜应该是泉州!”
杜佑竖起大拇指赞道:“殿下一猜便中!”
潘辽取出康保发来的急报,呈给郭宋,“请殿下过目!”
这两天郭宋感恙,主管军事的兵部尚书张裘安又去了太原,郭宋便暂时让潘辽替自己接手各地的战报。
郭宋接过军报看了看,军报上说已经拿下泉州,姚顺投降,晋军未伤一兵一卒,蔡雍已写信让其他四州投降,军报最后推荐蔡雍暂任泉州刺史,张澜暂任漳州刺史,罗兴文暂任汀州刺史。
郭宋点点头,对潘辽和杜佑道:“这三人都是姚广平的女婿,也都是地方望族,能力都很不错,姚广平下辖各州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和他们三人的治理密不可分,另外,福州我想让张谙出任刺史,建州让杜嗣业出任刺史,他们需要去地方再磨练一下。”
潘辽点点头,“殿下考虑得很周全,地方世家对我们稳定东南非常重要,正如殿下之前所言,我们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就在于朝廷和地方的利益平衡,殿下这个‘平衡’二字用得非常精妙,这也是政事堂的共识,我们一致支持殿下的任命。”
郭宋又笑道:“我前些天收到晋卫府的汇报,泉州姚顺一心想开发海峡对面流求大岛,就是隋炀帝派朱宽去过的那座大岛,其实我也很感兴趣。”
潘辽和杜佑对望一眼,潘辽小心翼翼问道:“殿下也想开发流求大岛?”
郭宋见他们二人都有点紧张,便笑道:“你们不用担心,我心里有数,开发那座大岛不是一般财力和人力能办到,我只是想在岛上建一座县城并驻军,能确保那座大岛归朝廷管辖。”
两人如释重负,要开发的地方太多,岭南、西域、云南,殿下又考虑海外了,他们当然紧张。
“听说姚家在中间的一座岛上也建了一座县城。”杜佑笑道。
郭宋点点头,“那座岛叫做龟龙岛,岛上有数百驻军,还有一千余户人家,建了一座澎湖县,其实我就在想,把龟龙岛改为中转补给之地,把驻军和百姓都迁到流求大岛去,然后再把琉球岛改为流放之地。”
“不可!”
杜佑连忙阻止,“殿下,一旦改为流放之地,有了凶名后,百姓就不愿去了,还不如改为不征赋税之地,那就吸引人了。”
潘辽也道:”杜相国说得对,很多人都向往桃花源,并不在于它有多远?有的时候大家甚至还希望山高皇帝远,不要有官差上门,所以心态一旦正确,条件艰苦点也没有关系,何况条件也苦不到哪里去,大部分百姓要求不高,只要能吃饱穿暖,有屋可住,有田可耕,就心满意足了。”
“好吧!流求岛的事情以后我们再慢慢商议,然后是关于丹灞运河,潘相国好像说有什么事要和我商议?”
郭宋从书橱里找出一幅地图,铺着在桌上道:“这是我让工部从数量庞大的旧档案中找到的,是当年崔湜绘制的丹灞道地图,这条运河一共有五十余里,实际上当时已经凿通了,但后来发生了地震,大量巨石落下,重新阻塞了通道,使丹灞道被毁,商州刺史才不得不奏请朝廷放弃丹灞道,重走蓝关道。”
潘辽沉吟一下道:“微臣对这条道还没有亲眼见过,反正也不远,索性微臣去一趟蓝田县。”
郭宋微微笑道:“明天我就打算亲自去一趟,索性政事堂众人还有工部、都水监的官员也一起去看看。”




猛卒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视察蓝田
蓝田县距离长安不远,他们次日天不亮出发,中午时分便抵达了蓝田县。
蓝田县令赵钧是文吏出身,当年朱泚控制关中,他从小吏升为奉先县尉,郭宋清理关中官场时,发现他能力出众,人品清廉,他便继续得到重用,升为云阳县县令。
由于他把云阳县的商业搞得不错,使云阳县成为天下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加上他很好地处理了郭萍之事,两年前又平调为蓝田县县令,连续两任都在京畿府任县令,这就意味着下一任要直接升刺史了。
赵钧听说晋王和政事堂的相国们已经到了,连忙带着县丞、县尉出城迎接,他事先已得到潘辽的通知,要他准备午饭,潘辽再三叮嘱,不得铺张浪费,这可比准备酒席还要难办,赵钧绞尽了脑汁,便准备了一些有特色的菜饭。
“卑职赵钧参见殿下!参见各位相国!”
郭宋还记得他,自己大姐流落云阳县时,就是这位赵县令断的案,让她们母女团圆,也让自己找到了大姐,郭宋对他印象一直很好。
郭宋呵呵笑道:“赵县令,我们都饿坏了,可有饭吃?”
“有!有!卑职准备了蓝田县的特色饭菜,请殿下和各位相国移步县衙。”
赵钧把众人请到县衙,县衙内专门布置了一间小院子,院子里到处是碧萝青蔓,绿意盎然,一株桃花开得正艳,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院子里还摆放了十几把竹藤编制的圈椅,坐下来宽大舒服,几名侍女上了茶,郭宋坐在一把宽大的圈椅上? 颇有点坐沙发的感觉,他喝了口茶,水质清冽甘甜? 煎茶格外清香顺口。
“好水!”郭宋忍不住夸赞道。
他当然能喝出来? 茶不是很出众? 但这水很好。
众相国也纷纷夸赞水好,赵钧备受鼓舞,连忙道:“这是今天清晨从山里接来的泉水? 其中一眼泉是被皎然大师发现的? 他赞不绝口,我们都称之为皎泉,县里很多人都半夜去接水? 还有人运水去长安卖? 三更时分去采水? 上午就能送到长安。”
郭宋颇为心动? 他给杜佑使个眼色? 杜佑会意? 便笑道:“这就是赵县令不对了,让我们喝了这么好的水,以后我们在长安怎么办?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还得天天半夜往这里跑?”
众人纷纷共鸣,赵钧顿时会意? 立刻道:“以后朝廷的水都由蓝田县包了? 县里每天上午都给朝廷送水。”
郭宋微微笑道:“多送一点? 我私人也想购买。”
“不殿下用买? 微臣再加送一份就是了。”
郭宋摇摇头,“赵县令给朝廷送水是公对公,可以不用买? 但私人不行,我就按照市价购买,不用特殊化,各位相国的家人喜欢,也可以买。”
杜佑连忙给赵钧使个眼色,赵钧立刻明白了,晋王殿下最恨公器私用,自己可不能犯了大忌,他连忙答应了。
独孤立秋也接口道:“这口泉要派人去看守,百姓也可以用,但要保护起来,不准人随意破坏污染,赵县令明白我的意思吗?”
姜还是老的辣,独孤立秋见多识广,他知道这种不花钱的东西很多人根本不爱惜,会在里面洗澡、洗衣,甚至会随地便溺,所以必须要严格管理起来。
赵钧心知肚明,立刻躬身道:“卑职明白了!”
这时,侍女们送来午饭,众人顿时喝彩,原来是竹筒饭,里面有喷香的腊肉和清新可口的凉拌山野菜,这顿饭确实简单,却让众人胃口大开,赞不绝口。
.........
吃完午饭,众人便启程去看丹灞水道了,领路的是都水监令杨天华,他当初负责疏通了天宝渠,又重新疏浚了郑国渠,治理了渭河水患,功劳卓著,朝廷成立后,他便被任命为都水监令。
杨天华去年就带人来考察了恢复丹灞水道的可行性,得出了可以恢复的结论,郭宋今天才会带人来巡视。
“当年朝廷认为山南道可以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巉山出石门,北抵蓝田,因为丹水源头和灞水源头相隔只有七里,就一道分水岭,分水岭一侧正好有一条峡谷,叫做大昌关,实际上只要把丹水和灞水都引到大昌关,一条运河就形成了。”
“杨监令,大昌关不是毁了吗?”独孤立秋道。
杨天华点点头,“确实毁了,丹灞道疏通后没有多久就发生了地震,大昌谷被乱石淹没,有不少官员上书,认为这是天意,要求天子不可逆天而行,中宗皇帝便放弃了重新疏通,但我们有铁火雷,把大昌谷内的乱石炸松,把石头运出来,水道就能重新疏通了。”
县城向南山峦纵横,林木幽深,远处是巍巍青色的秦岭,一路上鸟语花香,春天气息盎然,
一行人沿着官道大约走了大半个时辰,终于来到了灞水源头,这里有一片占地数百顷的湖水,叫做灞源湖,秦岭无数条溪水流下,在这里汇集成湖,然后向北流往长安,形成灞水,水质清澈湛蓝,俨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山峦之间。
湖水的西南方向有一条水渠,缺口被堵住了,这条水渠被雨水浇灌,形成一条长长的浅池塘,里面长满了水草和杂草,把这个水渠都完全覆盖了,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再过几年,这条水渠就会消失了。
“就是灞渠!”
杨天华指着废弃的水渠道:“丹灞道分为北段和南段,北段叫做灞渠,南段叫丹渠,灞渠长二十余里,丹渠长二十三里左右,加上大昌谷,整条丹灞水道长五十余里。”
“等一等!”
郭宋打断他的话,故作不解地问道:“两地不是只相隔七里吗?”
“殿下,相隔七里是直线距离,实际上地形略有点北高南低,所以必须迂回走弯,把地势拉平,才能方便通船,当年动用了八万民夫,耗时两年才挖通了这两条水渠,可惜没多久就废弃了。”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远远不止七里,难怪要投入数十万贯疏通。
“现在重新疏通,需要多少人力?”郭宋问道。
“殿下,疏通水渠容易,都是现成的,只要清除杂草,再加固河堤就行了,关键是大昌谷,疏通着实不易。”
郭宋当即道:“那就去大昌谷看看!”
众人来到了十余里外的大昌谷,这是一条长约十里的峡谷,中间有一段被乱石堵住了,尽管数十年时间,乱石上长满了杂草和藤蔓,里面生活着大量鼠蛇等小动物。
郭宋用马鞭一指乱石堆问道:“这一段被堵塞的峡谷有多长?”
杨天华道:“启禀殿下,大约有三四里长,如果是从前疏通,至少需要五万人疏通三年,但现在有铁火雷,卑职认为只要三万人,一年就可以疏通。”
“一年就行了吗?”
郭宋有些惊讶问道:“按照卑职的经验一年就足够了,同时还要在峡谷的山崖上修建一条木栈道,方便拉纤。”
“如果修建栈道,是不是可以形成一条丹灞陆路?”旁边潘辽问道。
“回禀潘相国,正是如此!”
郭宋还在考虑通船时间,他又问道:“刚才你说一年就完工,是不是一年后,巴蜀的船只就能直接驶到长安来?”
杨天华踌躇一下道:“只能说地图上是可行的。”
郭宋一怔,顿时有些不悦道:“我说是实际通航!”
杨天华无奈解释道:“殿下,通航还有很多条件,比如山谷水道狭窄,走不了千石大船,不过可以走槽船,这倒不是问题,主要是秋冬两季水量不够,最多只能运到商洛县,这是一个最大的难点。”
郭宋摆摆手道:“这个问题好解决,在商洛修建中转仓库,秋冬两季运到商洛县,然后等春夏两季可以由槽船运到长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难题,你今天一并说清楚。”
杨天华想了想道:“汉水转丹水那段水运有些不便,但已经在施工走弯道了,上半年也可以完工,卑职还担心三峡道内乱石很多,船队比较危险,除非用大型铁火雷炸掉江中的乱石,但听说铁火雷怕水,微臣也不知道行不行?”
“这个可以和火器局商议,让他们研制出不惧水的铁火雷。”
郭宋脸色稍稍和缓道:“我会和火器局打个招呼,你自己和他们商议。”
“卑职遵令!然后就是征集民夫和调拨钱粮之事。”
郭宋明白了他的意思,杨天华只是都水监令,很多大事必须由政事堂来决定,他便对潘辽和杜佑道:“这件事你们政事堂好好协商一下,把细则拿出来,尽快开工!”




猛卒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集结登州
河北棣州,这里曾是郭宋支援李纳的桥头堡,黄河北岸在滳河县一带搭建了大量临时帐篷仓库,用来囤放钱粮物资,此时黄河已经解冻,河面上全是从中上游飘来的浮冰,这就是黄河凌汛,这个时候船只无法渡河,只有等半个月后,凌汛完全消失,河面才能正常通航。
朱泚也是抓住了这段时间大举进攻李纳,河北的晋军无法渡河南下支援,这是他们的机会,但朱泚或者刘思古的思路还是稍微狭窄了一点,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在登州蓬莱县以北的海面上,两百艘大船正浩浩荡荡从远方海面驶来,渐渐靠近了蓬莱县港口。
为首大船船头甲板上,站着河北晋军副将杨猛,这次他率三万大军前来登州和北上的李冰汇合,虽然黄河河面无法行船,但海面可以,他们从河口港出发,直接横渡渤海,数日后抵达了登州港。
1...414415416417418...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