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战败不可怕,只要人还在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人没了那就啥也没了。
现在已经是19世纪了,国际舆论多少能够发挥一点儿作用。谁都知道奥地利这种要脸的政府,是不可能进行种族屠杀的。
在此之前,维也纳政府已经制定好了移民搬迁计划,连地方都选好了。
一座风景秀丽的北冰洋岛屿,气候温和、阳光多、雨量少、生活环境佳,非常适合旅游。
为了这座岛屿,维也纳政府还补偿了英属加拿大殖民政府1.5万英镑的巨款,才获得主权。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弗朗茨觉得维也纳政府会节省一大笔移民搬迁费用。
根据盟军指挥部传回来的数据,截止到圣诞节前,联军阵亡人数已经突破11.7万,伤亡人数更是高达54.7万。
仅奥地利军队就付出了阵亡5.9万、伤亡28.7万的惨重代价,第一波的炮灰军团基本上被打光了,第二波炮灰军团也损失惨重。
联军都损失这么大,作为挨揍的一方,奥斯曼帝国的兵力损失自然更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奥斯曼帝国永久性损失的军队就超过一百万人。
没办法,奥斯曼帝国至今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战地医疗救护体系,医护人员太少,战地医院连军官都无法完全保障,普通士兵轻伤靠****保佑,重伤请战友帮忙解脱。
军队损失这么大,平民伤亡更是无法统计,反正死亡人数肯定比军队多。
近东战争的残酷,在欧洲大陆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反战再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
即便是奥地利也出现反战思潮,当然占据上风的还是主战派,主要是揍奥斯曼太解气了。
只要翻开历史书,大家就有灭亡奥斯曼的动力。反战派只是反对战争,不反对灭掉奥斯曼。
就在吃瓜群众们指点江山的时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普鲁士王国和汉诺威王国完成了合流。
真的很低调,尽管大家都知道普鲁士和汉诺威一直都在勾勾搭搭,可是谁也想不到他们能够组建联邦帝国。
1883年2月14日,德意志联邦帝国皇帝乔治一世加冕成了汉普联合帝国皇帝,欧洲世界又多了一顶皇冠。
普鲁士和汉诺威组建了二元制帝国,北德意志地区已经在实质上完成了统一。
众多小邦国在帝国议会中抵制普鲁士这个麻烦加入,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法理上普鲁士和汉诺威共用一个邦国名额,这是皇帝的特权,大家反对都不行。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开的先例,匈牙利地区、巴尔干地区都能够以奥地利的一部分成为神罗帝国的领土,现在乔治一世只是效仿。
北德意志地区一统,德意志联邦帝国现在能够以“北德意志帝国”自据了,理论上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新神罗帝国并驾齐驱。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三世拍着桌子质问道:“你们不是信誓旦旦给我保证,维也纳政府绝对不会放任普德合并么?
现在如你们所愿,普德真的合并了。只是你们保证的奥地利干涉,在哪里?”
很多欧洲国家都在推动普德合并制衡奥地利,但这其中绝对不包括俄罗斯帝国。
普俄战争打得那么血腥,双方早就是仇深似海,不存在解开的可能。
北德意志地区统一过后,确实能够增加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的难度,可是俄国西边也增加了一个强敌。
这是体量决定的。别看普鲁士王国被拆分了,不少地区并入了汉诺威,在这个新生帝国中处于老二的地位,就认为反俄派的力量削弱了。
实际上不管土地怎么拆分,上面的民众还是那些人,仇恨的力量会让这些人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
从人口上计算,仇视俄罗斯的民众数量占据了这个新生帝国的一大半,剩下的人对俄国人多半也没好感。
毫无疑问,仇视俄罗斯才是这个新生帝国的主流。在这一代人死光前,双方不要指望能够和解。
如果只是增加一个敌对国家,沙皇政府是不在乎,全世界敌视俄罗斯的国家多得去了,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但北德意志不一样,这是一个有实力的家伙。如果不是普鲁士青壮损失太多,普德合并后丝毫不弱于前面的普波联邦。
即便是普鲁士伤了元气,新生的北德意志帝国也有昔日普波联邦七八分的实力,这已经足够给元气大伤的俄罗斯制造压力了。
维也纳政府的不作为,让沙皇政府很懵逼。
被亚历山大三世那杀人的目光盯得头皮发麻,作为直接责任人的外交大臣奥斯卡·希门尼斯只能硬着头皮回答。
“奥地利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近东战场上,忽视了中欧变局,以至于让英国人钻了空子。
突然遭逢巨变,维也纳政府可能是没有反应过来,才迟迟不见采取行动。”
越说声音越低,奥斯卡·希门尼斯额头上的冷汗都冒了出来。没有办法,实在是编不下去了。
他是俄国外交大臣,又不是奥地利外交大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才正常;要是知道了,他就是本世纪最牛逼的外交战略家。
从明面上分析,怎么看都不合情理,这让奥斯卡·希门尼斯如何解释?
亚历山大三世冷笑道:“废话!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才给我说这些,早干嘛去了?
维也纳政府会忽视中欧,这话说出来你自己信么?”
不怪亚历山大三世如此失态,两次普俄战争把沙皇政府坑得太惨,他实在是不想再来第三次。
……
不想看到普德合并不仅仅只有俄国人,远在巴黎拿破仑四世同样也在大发雷霆。
没有那么多理由,仅仅只因为挡了路。北德意志帝国诞生,增加了法兰西东进战略的难度。
前不久的法兰西大革命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之一就是能源危机。
事后,法国各界都得出了结论,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原煤产地,以保障国内的能源供应。
在没有找到新的原煤产地前,东进战略就是不可替代的一环。
如果不是法兰西还在休养生息,反战浪潮尚未褪去,国内的利益集团早就采取行动了。
发泄一通过后,拿破仑四世冷静了下来:“假如我们现在出手干涉,有多大的几率能够打断普德合并?”
外交大臣特伦斯·布尔金惊慌失措的回答道:“不行,这万万不可以!”
“陛下,反法同盟看似解散了,实际上欧洲世界敌视我们的力量仍然强大,一着不慎就会……”
拿破仑四世不耐烦的摆摆手:“不要在这里危言耸听,反法同盟也就英俄奥三国值得警惕。
现在俄国人已经表明了立场反对普德合并,奥地利虽然没有表明立场,我不相信他们就愿意放弃统一德意志地区了。
拉着俄奥两国一起干涉,就算是剩下的欧洲国家一起反对,也奈何不了我们。”
没有毛病,法俄奥恰好是世界三大陆军强国,三国联手陆地上可以横扫世界。
外交大臣特伦斯·布尔金苦笑着解释道:“陛下,俄奥是不会和我们联手的。
奥地利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就必须要注重声誉。在涉及德意志地区内部务事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和任何人联手的。
沙皇政府或许想要干涉,他们的财政太糟糕了,根本就拿不出干涉的军费来。”
听了这个解释,拿破仑四世瞬间就怂了。
法兰西现在的局势也不怎么好,要是在大革命前,沙皇政府没钱,拿破仑四世还可以慷慨解囊,现在巴黎政府的腰包也不鼓。
拉不到盟友单干,拿破仑四世还真不敢尝试,万一引发了众怒,后果没人能够承担。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拿破仑四世缓缓问道:“奥地利人迟迟不出手,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越是不合常理,越容易引发猜疑。维也纳政府对北德意志地区统一没有反应,拿破仑四世不得不怀疑这里面有阴谋。
见众人陷入了沉思中,陆军大臣路斯基尼亚·哈菲兹猜测道:“奥地利人会不会因为忌惮我们,才放任北德意志地区统一的?”
虽然自恋了一点儿,但是众人还是没有反对。即便是经历了一场内乱,法兰西仍然是大家眼中最可怕的怪兽。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十六章、战略误导
北德意志帝国建立,引爆欧洲舆论的同时,在德意志民族主义份子内部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乐观派认为这是德意志地区统一进程更进一步,从三分天下变成双雄鼎力,距离统一就剩下一步之遥。
悲观派则认为这是灾难的开始,普德合并之后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加之欧洲列强的干涉,统一已经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
为了安抚民众们骚动的心,弗朗茨还亲自给乔治一世发去了贺电,顺便操刀撰写了一篇《统一之路》。
明确指出了普德合并是德意志地区统一进程中一小步,下一步是北德重回神罗帝国的怀抱。
文中自然少不了对英国人的感谢,大大的表彰了伦敦政府为普德合并做出的贡献,弗朗茨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英国人看了什么想法,弗朗茨不知道,反正德意志地区反英情绪高涨了起来。
顺带搅了局,乔治一世的加冕仪式变得格外寒颤,欧洲各国君主大都是派代表意思一下,德意志地区君主更是集体缺席。
包括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都以身体不适缺席了,前去撑场面的,只有哥达王朝的自家人。
没有办法,气氛太诡异了。法俄两国直接表示反对,弗朗茨的倒是派人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只是效果好像反了。
欧洲大陆还是法俄奥三国的天下,英国人再牛逼那也只是在海上,就算是加上新成立的北德意志也不顶事。
在这种敏感时刻,任何行动都有可能被进行政治解读。
政治能力在线的各国君主自然知道该怎么站队。况且,大家对乔治一世头上那两顶皇冠也是羡慕嫉妒恨。
迄今为止,欧洲世界的大部分贵族都不承认乔治一世的皇位合法性。没办法,实在是找不到法理依据。
翻历史?
弗朗茨才是神罗帝国的法统,汉诺威想要从神罗获得法统,先干翻奥地利再说。
选举法统?
德意志地区的选举法统,法理来源于“金玺诏书”,汉诺威连选帝侯都不是。
就算是勉强抢一个凑数也不行,在这部法典中有规定,必须由教皇加冕“德意志国王”后,才能继任皇帝。
这个更悲剧,除非是罗马天主教廷疯了,不然说什么他们也不可能承认一位新教徒皇帝。
原时空普鲁士因为武力上位手段不合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威廉一世都只能拿个水货皇位凑数。
乔治一世头上的皇冠就更水了,存在的价值大概是称呼上更有面子,在各国的官方文件中基本上都不承认。
再水货的皇位,那也是皇帝。对好面子的贵族来说,这也够大家嫉妒的了。
被弗朗茨一搅局,伦敦政府就变得尴尬了起来。
欧洲媒体都在称赞伦敦政府手段高明,捣鼓出来的北德意志帝国,完成了一石三鸟的伟大战略。
听起来很不错,外交上的伟大胜利。只是一不小心得罪的人有点儿多,让英国政府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状态。
英法结盟?
自然是不存在了,刚刚被摆了一道,拿破仑四世要是还和英国人结盟,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经过了这一次教训,拿破仑四世已经完全理解:为什么一向亲英、仇奥的父亲,宁愿和自己仇视的奥地利联合,也不和亲近的英国人组队了。
不管伦敦政府怎么想的,法国政府已经给他们打上了:“没有信誉、坑盟友”的标签。
每次看到吹嘘伦敦政府外交手段牛逼的报纸,格莱斯顿首相就觉得头疼。
尽管这上面说得内容是事实,可有些话不能说出来啊,事情都挑来了,让准盟友的法国人怎么想?
每一次报道,都是在往人家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舆论越是吹捧,法国政府就越发下不了台。
格莱斯顿:“北德意志帝国算是建立了,只是情况有些超出了控制。
我杜绝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的行动,被外界错误解读,法俄两国都觉得我们在针对他们。
这让我们在国际上的处境非常尴尬,如果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我们又要陷入外交上的孤立状态了。”
外交上被欧洲各国孤立,伦敦政府已经不是第一次体会了,只是眼下的情况有些不同。
当年被欧洲各国孤立,那是伦敦政府自愿的,当时他们忙着开辟海外殖民地,本身就没功夫参合欧洲事务。
在欧洲大陆局势稳定的情况下,伦敦政府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现在的情况明显不一样,欧洲大陆各国的实力已经失衡。偏偏陷入劣势的法兰西,还沉迷于往日的辉煌中,无法自拔。
更糟糕的是法奥两国都是殖民大国,同不列颠存在利益冲突的地区非常多,沙皇政府又对中亚地区念念不忘。
在欧洲遭到孤立的同时,不列颠还有可能遭到来自三国的报复。同时以一敌三,别说陆军了,就算是皇家海军都不一定能够兜得住。
外交大臣乔治苦笑着回答道:“这是我们的工作失误,忽视了法俄两国对北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敏感程度。
外交部会尽快想办法修复同各国的关系,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除此之外,经历了这些事情,我们也发现了奥地利同法俄之间的矛盾,没有我们预想中那么大。
法奥俄三国确实是欧陆霸主的争夺者,互为最大竞争对手,但竞争对手不意味着马上就要敌对。
俄罗斯帝国还在恢复元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力争夺霸权。
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短时间内沙皇政府在外交上,多半会紧跟奥地利的步伐。
近东战争就是俄奥的一次分赃大会,维也纳政府用奥斯曼的利益拴住了俄国人,要离间俄奥关系非常困难。
法奥关系让人看不懂。按理来说,法国两任皇帝都有反奥倾向,法奥两国之间的关系应该非常糟糕才对。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两个利益冲突严重,历史仇恨悠久的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现的。
包括前不久的法国内乱,奥地利人都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跑去发动了近东战争。
如果维也纳政府当时出兵给法国人一击,意大利地区多半已经独立了。
浪费了一个干掉法国人的机会,维也纳政府并没有吃亏,宿敌奥斯曼帝国就快要完蛋了,法奥关系也出现了缓和。
种种迹象表明,拿破仑四世的反奥倾向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法国政府内部敌视奥地利情绪也没有那么浓烈。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法奥关系继续升温,维也纳政府很可能会推动法俄奥三国结盟,以联盟的形势共同主宰欧洲大陆。”
真的只有“主宰欧洲大陆”么?
法俄奥三国结盟带来的影响,可不比此前的英法奥三国同盟弱多少。
结盟无外乎是两种原因:要么是拥有共同的利益;要么是拥有共同的敌人。
这个世界已经瓜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残羹冷炙肯定满足不了三国的胃口,那么就只能去第四者手中夺了。
这种背景下,拿到殖民时代最大利益纷额的不列颠,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除了利益之外,不列颠也勉强算得上是三国共同的敌人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法俄奥三国友好全靠不列颠。
格莱斯顿点了点头,神色凝重了起来:“这种情况不得不防,俄奥已经靠在一起了,法国人万万不能再让奥地利拉过去。
我们接下来的外交工作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整,并不是说之前的外交战略错了,主要现在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很多策略变得不合时宜。
欧陆平衡没有问题,但是假想敌设置出现了问题。谁强大打压谁,确实很有效,但后果也很严重,直接导致了我们同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英法关系、英俄关系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恶化的,现在又轮到了英奥关系。
哈布斯堡王朝最擅长舞袖,在欧洲世界的声望非常高,从来都是盟友比敌人多。
尤其是弗朗茨继位后,改善了法奥关系,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奥地利在欧洲大陆就没有死敌了。
和这样的敌人博弈,我们必须要加倍小心,绝对不能让他们拉起反英同盟。”
打压竞争对手没有问题,只是手段必须要注意了。那种一石三鸟的战略,先要考虑会不会引发众怒。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其实换个方向思考,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
奥地利没有俄国人好战,没有法国人能打,他们的强项在于内政外交上。
北德意志帝国已经建立,实力都快赶上之前的普波联邦了。只要警惕奥地利人玩儿和平演变,武力统一德意志地区根本就不现实。
统一不了德意志地区,奥地利就没有对法俄两国建立绝对优势。偏偏奥地利又在法俄中间,战略上受到了限制。
为了避免被联合针对,在建立绝对优势前,维也纳政府只能复制1815年后的维也纳体系,靠外交手段维系各方平衡。
欧洲大陆稳定了,就算我们被排斥在外,不列颠的核心利益仍然不会受损。”
凡事都怕对比,相比法俄两个玩儿拿枪炮耀武扬威的国家而言,玩外交的奥地利做大的风险确实是最小的。
事实再一次证明形象很重要,看看欧洲各国的反应就知道,大家对法俄的警惕远高于奥地利。
维也纳政府也确实在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在欧洲大陆全靠外交打天下,武力都用在了海外。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十七章、不给活路
近东战场上,安卡拉保卫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这场首都保卫战,奥斯曼爆发出来的力量震惊了俄国人。
幸好伊万诺夫元帅是见过大场面的,要不然每天高达四位数的伤亡,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和事关国运的普俄战争不一样,奥斯曼灭亡的结局早就注定了,再付出惨重的伤亡根本就没有意义。
此刻伊万诺夫元帅正望着安卡拉的地图发呆,似乎在寻找快速击败敌人的办法。
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军官走进汇报道:“元帅,奥斯曼政府派代表来了,想要商议……”
不待说完,伊万诺夫就果断的拒绝道:“不见!”
青年军官欲言又止,尽管他认为接受奥斯曼政府投降,可以用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但伊万诺夫已经做出了决定,军人还是要以服从命令为第一要素。
沉默了片刻功夫后,伊万诺夫补充道:“把奥斯曼代表赶走,以后这种事情都不用汇报了。”
如果能够接受奥斯曼政府投降,这场战争也打不到现在。只要反土同盟肯接纳奥斯曼权贵,分分钟就有人卖掉苏丹政府。
奥斯曼政府能够超水平发挥,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实际上也是被逼出来的。
普通人可以投降,但是奥斯曼权贵不行。反土同盟要吞并奥斯曼帝国,必然要清洗掉这个国家的上层。
要不把这些既得利益者干掉,怎么安置有功之臣呢?排排坐分果果,也必须要有果果可以分。
加上仇恨的力量刺激,维也纳政府和圣彼得堡政府不约而同的下达了报复性命令——拒绝奥斯曼帝国投降。
到了联军指挥部,这道命令进一步得到扩充完善,总结起来也就两条:
1、禁止前线官兵以任何形势同奥斯曼人谈判;
2、联军只接受一种投降模式,那就是放下武器走进战俘营。
看似平淡的命令,实则断绝了奥斯曼帝国投降的可能。走进战俘营,那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
对既得利益者来说,这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联军不给留活路,人家当然要拼命了。
明知道联军指挥部过度解读了上层的命令,也没有人替奥斯曼人叫屈。
这就是仇恨的力量,无论是奥地利,还是俄罗斯帝国,都是奥斯曼的世仇。
没办法,两国但凡是传承超过百年的贵族,十之七八都和奥斯曼帝国有血海深仇。
很不幸,现在两国当家做主的恰好都是奥斯曼的仇人。国仇家恨凑一块儿了,不报复就念头不通达。
至于损失惨重,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普俄战争死了几百万,大家都经历过了,又岂会忌惮每天四位数的伤亡。
对后方的官僚们来说,这只是一组数字,远没有政治上的收益重要。
……
怀疑忐忑的心,米德哈特宰相步入了王宫的地下宫殿中,这是上一次战争后的产物。
见识到了奥地利飞艇的厉害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果断的命人修建地下宫殿。
为了躲避头顶上的威胁,安卡拉保卫战爆发后,奥斯曼政府就转入了地下办公。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满怀期待的问:“情况怎么样,俄国人同意和我们谈判么?”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已经接受了现实。反正欧洲没有弑君的传统,就算是战后清算最多也就是被流放。
以他对奥地利的了解,维也纳政府主导的反土同盟不会做得那么极端。很有可能会划分一块土地,把奥斯曼的残余分子打包送过去。
1...321322323324325...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