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现在不一样了,无论是奥地利贵族,还是心怀鬼胎的小比勒陀利乌斯,又或者是反奥派人士,他们都需要英国人来进攻。
这些人都有意遮掩,亲奥派人士更加不可能跑去给英国人报信。况且,很多人都只是觉察到不对劲,却不知道这是一个为英国人准备的陷阱。
“英奥开战”这个念头,很多人想都不敢想。菲克尼子爵都没有准备挑起两国全面战争,他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非常清楚自家海军真不是皇家海军的对手。
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挂奥地利的大旗,战斗的主力都是贵族私军,顶着布尔共和国的马甲和英国人pk就行了。
就算是事情暴露了出去,那也是贵族领主和英国人开战,并不等于所属的国家也要和英国人开战,这非常的神罗。
当年皇帝和法国人开战,神罗帝国的贵族们都可以让政府中立,现在贵族领主和英国人开战,帝国政府自然也可以中立了。
仗打赢了,布尔共和国占领英属南非,然后制造一个理由,让帝国吞并布尔共和国,继承这部分遗产。
没有撕破脸皮,英国人最多也就是抗议,或者是伺机报复,局势还在控制中。
仗打输了也没关系,那是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输的,和奥地利又什么关系?
大不了维也纳政府出面调停冲突,英国人接受也就罢了,要是拒绝了,就有一大帮子贵族私军自带干粮跑过来继续和英国人死磕。
当然,这些军功弗朗茨必须要追认,该给的嘉奖一点儿都不能少,贵族们的损失维也纳政府最后也是要弥补的。
……
开普敦,德尔福总督现在非常的郁闷,伦敦政府刚刚宣布取消行动,布尔人就送上门来合作了。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总督,德尔福不想做一条咸鱼,他还想要拿出一份亮眼的功绩,进入伦敦的权利中心。
“葡萄牙人怎么说,他们对德兰士瓦有兴趣么?”
德尔福总督关心的问道。现在奥地利还没有完成对布尔共和国的吞并,大家还是各凭手段。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准备联合葡萄牙人抢先动手,先一步瓜分布尔共和国,造成既定事实。
负责对外事务的马尔科摆了摆手,一副爱莫能助的语气说:“很遗憾,总督阁下。
葡萄牙人明确的拒绝了我们,可能和最近他们国内局势有关,葡萄牙政府下令各殖民地不得擅自挑起事端。”
这个时期,葡萄牙国内的局势已经开始不稳。自由派、共和派的力量都在不断壮大,路易斯国王都快要镇不住场子了。
内部出了乱子,自然不敢节外生枝。万一遭遇失败,那又是一场政治风波。
布尔共和国看上去很好对付,只是想想幕后的奥地利人,莫桑比克地区的葡萄牙殖民政府就丧失了兴趣。
这个答案,令德尔福总督非常的不满。本来他还想着分葡萄牙人一份好处,拉拢他们一起遏制奥地利人扩张的。
现在不需要了,既然葡萄牙人不敢上,他就自己干了。伦敦政府只是取消了针对奥地利的行动,却没有说布尔共和国也不能打。
这两个小豆丁,根本就没有放在他的心上。最近两年时间布尔人靠上了奥地利,也就荒废了军备。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不至于,不过全民军事训练确实是没怎么进行了,布尔共和国最大的武装力量就是一帮警察。
常备军那玩意儿,不是一个人口十几二十万的小国,能够养得起的,战争时期那就临时征招青壮。
德尔福总督眉头一皱,不满的说:“算了,既然葡萄牙人不识抬举,那就让他们未来后悔去吧!
现在我们自己干就可以了。奥地利在中南非地区的驻军不过一千多人,就算是进行临时征招,最多也就三五千人。
即便是奥地利人想要干预,也要等他们刚果地区的援兵抵达,目前奥地利在各地的驻军都没有调动的迹象。
从我们采取行动开始,奥地利人至少也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够聚集到足够的军队进行干预。
两个月时间,已经足够我们击败布尔人了。如果发生了意外,大不了我们立即收手,和奥地利人一起瓜分布尔共和国。”
看上去气势十足,实际上德尔福总督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数年前那次失败的远征,还停留在他脑海深处。
殖民地驻军弗里德曼少将当即保证道:“总额阁下请放心,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够击败这群丧家之犬。”
布尔人本来就是被英国人从开普敦一带,驱逐到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对上手下败将弗里德曼少将自然是底气十足。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十八章、英布战争爆发
1870年5月12日,德尔福总督的率领3万大军,向奥兰治自由邦发起了入侵,南非大战爆发。
消息传开后,布尔人瞬间陷入了慌乱中,菲克尼子爵临时居住的庄园一时间宾客盈门。
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几乎是一体的,面对英国人的时候两国一直都是联手对敌。
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没有人有战胜英国人的信心。在面对英国人的时候,布尔共和国一直都选择忍让。
不过那是之前,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既然大家都要加入奥地利了,自然就不会再怕英国人。
这个时候大家来访,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向菲克尼子爵表明立场,并且公开站队;其次,就是希望奥地利介入这次战争。
菲克尼子爵信心十足的说道:“诸位不用担心,英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的却是外强中干。
英国人在开普敦的驻军不会超过三千,最近一段时间,伦敦政府也没有大的兵力调动。
即便是开普敦殖民政府征招了民间武装,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不可能超过五千。除此之外,剩下英军是什么货色,就可想而知了。”
最了解自己的永远都是敌人,英奥两国在南非地区的竞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相互之间都在搜集对方的情报。
对于分散在各地的民间武装,没有办法监控,但是对军队兵力调动还是盯得死死的。
英奥都是殖民大国,不可能在一个区域内驻扎大量的正规军,不然就算是一百万大军都不够用。
维护地方稳定的责任,自然是落到了殖民军和民间武装的头上。英国人更加依耐殖民公司,而奥地利则主要是贵族武装。
当然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英国人殖民的主要战力同样是贵族子弟。区别在于英国的资本力量更强,而奥地利的资本家们却处于从属地位。
两者之间各有优劣,不可一概而论,这是各自的国情决定的,不是个人力量能够改变的。
奥地利模式在维护皇权上有优势,获得了新血补充,贵族阶级力量加强了,皇帝的地位自然更加巩固。
在对外开扩的时候,爆发的战斗力也更强,给自己打仗自然比替别人卖命更卖力。
这一点现在就可以证明,英国人要征调民间武装上战场,事先必须要谈好条件,如果利益不够消极怠工是少不了的。
而奥地利贵族却在主动求战,这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英国人殖民收益,有很大一部分落入了资本家的口袋里,而奥地利则被贵族拿走了大头。
不是说奥地利殖民中资本家们没有参加,主要是在取得成果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完成了向贵族的转变。
阶级发生了变化,立场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人都是趋于利害的,天然会选择最自己最有利的一面。
现在战争爆发了,菲克尼子爵面上虽然不显,内心深处实际上已经乐开了花。
就算是战争暂时失败也无妨,正好借机打击当地的既得利益者,免得让这些爆发户做大。
反正奥地利是一定会赢得胜利的,这是实力带来的自信。
菲克尼子爵才不着急,他已经和前来捞战功的贵族们商议好了,在没有拿到当地的大权之前,大家是不会出手的。
奥兰治自由邦资本家马科斯林焦急的说:“子爵阁下,英国人的这支军队对贵国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来说,这就是灭顶之灾。
如果贵国不干涉,光靠我们的力量,根本就不是英国人的对手。这场战争,我们没有办法打下去。”
看似惊慌失措,实则是在表示不满。
不过这话到了菲克尼子爵耳中就变味了,他在心里已经给马科斯林打上不可用的标签。
一句“贵国”,就表明了马科斯林还没有认同奥地利。后面的“没有办法打下去”,在菲克尼子爵看来就是在威胁了。
如果马科斯林知道了菲克尼的想法,估计哭都来不及了。他的产业主要在奥兰治自由邦,一旦战争爆发他就要损失惨重。
情急之下,才脱口而出的,根本就没有想到,菲克尼子爵居然会想到这么多。
虽然马科斯林也在玩政治,可是布尔共和国的政治怎么能够奥地利比呢?这些表述上的细节问题,他们根本就不会想那么多。
看到众人的表情,菲克尼子爵误认为这些人在逼宫。这个美妙的误会,在后面的战争中,让在场很多人付出了惨重代价。
现在这些人还有用,菲克尼子爵不会和他们翻脸,当即保证道:“诸位不用担心,如果战势不利,奥地利不会坐视不理的。
英国人现在既然敢动手,就是不把奥地利放在眼里,我们必须要进行报复,给他们一个血的教训。
不过,英奥都是大国,如果直接冲突起来,很可能会引爆欧洲的全面大战,想必大家也不想看到。
所以接下来,还是要以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名义和英国人开战。大家不用顾忌,有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出来。
无论最后有什么后果,奥地利都会承担的,你们不用担心英国人报复。
维也纳政府已经授权,要在南非地区给英国人一个教训。要不了多久援军就会抵达,大家只要坚持一两个月就行了。”
这个保证令很多安心了不少,只要奥地利没有放弃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得打。
布尔人也不缺乏一战的勇气,原时空他们都敢和英国人一战,现在有奥地利做后盾,更加不会惧怕和英国人战争。
这个时候,斯科曼突然问道:“子爵阁下,如果不和英国人翻脸,这个援兵怎么办?要是用非洲土著部队的话,恐怕不是英国人的对手。”
现在的三万英军中,就有超过两万是当地土著组成的军队,不然开普敦地区可拿不出三万大军。
这些土著部队战斗力非常有限,或许这些人不缺乏血勇之气,但是综合素质差得太远了。
布尔人也训练过土著军队,可惜无论他们如何努力,训练出来的部队都没有多少战斗力。
现在听到了援军,斯科曼第一反应就是土著军队。毕竟在不翻脸的情况下,用土著军队最容易影藏身份。
即便是被英国人抓了俘虏,这些人的话,也不能够拿到桌面上当证据。
菲克尼子爵摇了摇头,非常淡定的说道:“政府军不能够出动,并不代表着我们就没有军队可用了。
奥属非洲地区的各种民间武装,总人数超过三十万。你们给他们补办一个国籍,然后以德兰士瓦正规军的身份参战好了。”
菲克尼子爵是要脸的,绝口不提贵族私军的事情。不然大家都知道了,这是要来混军功。
尽管英军的水分大,其中有大量的土著部队,可毕竟顶着大英帝国的招牌,击败他们也算是击败正规军了,这种军功要比打非洲土著档次高得多。
军功分档次也是没有办法,如果没有这个区别,奥地利早就名将辈出,贵族满天飞了。
如果发现一封战报,上面写着以几百人的小部队苦战数十场,歼灭敌军数千,俘虏敌人数万。
不要感觉奇怪,在非洲大陆这都是正常现象。一支几百人的殖民团队,攻破几个土著部落,这种逆天战绩就出炉了。
这种“逆天”战绩多了,含金量自然也就下降了。现在要是没有击败几万敌军的战绩,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殖民团队。
以菲克尼子爵为例,这么多年的殖民生涯,那也是身经百战,击败敌军的战绩加起来,那足有数十万之多。
要是在欧洲大陆打出这样的战绩,那早就被奉为了军神。然而敌人是殖民地土著,这个战绩就大打折扣。
这也是大家热衷于来捡便宜的原因,没错这些自带干粮的贵族们,就把英国人当成了“便宜”。
谁让英国人的海军太厉害,陆军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咋地。最近几次战争中,英军的表现又非常的垃圾。
在很多人看来,本来英国陆军的战斗力就不怎么样,现在还有一帮土著军队凑数,很多人都把他们当软柿子了,准备踩着他们上位。
要是来了三万英国正规军,估计前来捡人头的贵族们,都要好好思量一下,能不能吃得下去。
……
维也纳,英布战争爆发的消息令弗朗茨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会现在动手。
贵族们暗中的小动作,可不会向皇帝汇报。大家都想从英国人身上刷战功,要是皇帝下令阻止,他们就白忙活了。
贵族有很多优势,同样也有很多限制,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够拒绝皇帝的命名,至少他们这些小贵族不敢。
今时不同往日,就连国内的几个国王,都没有能力和皇帝抗衡,何况是他们这些皇帝直属封臣。
就算是不能够随便废除爵位,可是转封还是可以的,比如说:换到沙漠吃沙子;又或者是转封到冰雪世界,天天风花雪月。
即便是皇帝要脸,给他们换一块富裕的封地,那也要重新开始经营,元气大伤是少不了的。
想不明白,就懒得想了。弗朗茨的心态还是很好的,这个世界上脑袋抽风的人那么多,各种啼笑皆非的闹剧,他也见得多了。
这种小事情,殖民地的官僚们会搞定的。到现在都没有提出让外交部介入,那么说明局势还在掌控中。
没准还有殖民政府参与其中,这些都不重要。弗朗茨不是那种吹毛求疵的人,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并不重要。
南非的黄金还没有暴露出来,作为皇帝要是太过关心,很容易引起有心人注意的。
到了现在的位置上,弗朗茨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当做政治信号解读。他要是流露出对南非有超乎寻常的兴趣,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在针对英国人。
与其如此,还不如暗示手下人去干好了,免得节外生枝。
吞并布尔共和国就是弗朗茨的意思,两年前分封非洲贵族后,他在宴会上随意的提了一句:“布尔人是帝国的一份子”。
结果就有人跑去落实了,这就是当老大的好处。放出一个信号,就有小弟去完成。
干的好,自然少不了皇帝的领导;要是把事情搞砸了,那也没有关系,都是底下人干的,和伟大的皇帝陛下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了,弗朗茨是一位好领导。这种按他意思办事的人,就算是把事情搞砸了,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太糟糕。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才吩咐道:“给斯蒂芬传话,暗中给英国人一个教训,让他们长长记性。”
这种见不得光的命令,自然只是口头上了。具体怎么办,下面的人会想的更周到。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十九章、渔翁现
英法奥三国结盟的政治构想,其实早在数年前,英法奥军备竞赛过后就出现了。
皇家海军在军备竞赛中,没有能够完成两强标准,英国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为继续对抗下去很可能会导致法奥联手,不符合不列颠的利益。
就有人提出三国结盟,企图用盟约形式约束法奥两国扩充军备,同时奠定不列颠的世界霸主地位,建立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这份计划显然太理想化了,因为三国在利益上的冲突,构想始终是构想,无法变成现实。
时至今日,法奥都不承认英国人是世界霸主。没有人想要低上一头,法奥两国民众也是傲气十足的,仅仅是面子上大家都受不了。
看欧洲报纸就知道,国际上公认的是英法奥三足鼎立。英国人海军上有优势、经济上有优势,但是在陆军上却差之甚远。
本来在海权时代,海洋霸主就是世界霸主。但是这个年代的世界中心在欧洲大陆,法奥两国在大陆上的影响力更大。
老大压不住老二、老三的时代,霸主地位就变得有名无实。不对,就连这个“名”都没有得到世界公认。
前不久伦敦政府突然决定推动三国结盟,除了要瓦解法奥同盟外,更多还是要让世界霸主的称号名副其实。
英法奥三国结盟,联盟的老大自然就是世界霸主。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虚名,还有一系列的利益。
顶着这个名头,在海外扩张的时候英国人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得利益,法奥两国也可以获得好处,只不过没有英国人这么大。
其中最大的一项利益就是货币霸权,世界霸主的名头无疑会让英镑的地位大增,可以一举压垮神盾和法郎成为世界货币。
三国结盟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广,谈判开始不久,就陷入了僵局。突然爆发的英布战争,让这个联盟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柏林和圣彼得堡,一旦英法奥三国结盟,就没有他们的机会了。
所有人的都知道英布战争的背后是英奥博弈,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维也纳和伦敦,想要看看两国的反应。
结果非常的令人遗憾,维也纳政府若无其事,伦敦政府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这只是外界的看法,实际上伦敦政府并不平静。这个时候和奥地利发生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他们事先的计划。
战争既然已经爆发,那么说什么也晚了。不列颠也是要面子的,不可能因为忌惮奥地利,就退缩回去。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在心里已经给德尔福总督一个不堪大用的评价。当然要是仗打赢了,这个评价还是会发生变化的。
和对错没有关系,主要是动手的时间点不对。如果拉拢了葡萄牙人,两家联手将奥地利人驱逐出南非地区,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做不到这一点的情况下,仅仅只是为了两个布尔共和国就动手,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
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金矿还没有发现,钻石矿到是初露峥嵘,不过现在的钻石价格不高,这点儿利益还不足以令本杰明首相动心。
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伦敦政府没有获胜的把握。单独面对布尔人自然不在话下,有了奥地利参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混的,对方有多少手段,基本上也心中有数。换上一套军装,就出现在战场上的小伎俩,又不是没有玩儿过。
与其说是布尔共和国,现在还不如说是德裔共和国,就算是混几万奥地利军队进去,都不算出戏。
内陆地区作战,双方的后勤压力都很大,谁也谈不上有多少优势。
麻烦的是奥地利在非洲大陆的优势太大,有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这就让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心中没底。
本杰明首相开门见山的问道:“路易斯爵士,对布尔人的战争,你有什么看法?”
毫无疑问,这次战争殖民部是有参与的。不然光德尔福总督,可没有能力组织三万大军出来。
殖民地扩张意味着财富,甭管政府是亏了还是赚了,下面参与的个人或者是公司,总是血赚的。
这次战争的背后,同样有利益集团在推动,布尔共和国的钻石矿不足以令伦敦政府动心,但是足以令南非地区的殖民者动心了。
前几年南非殖民公司因为冲得太快,和奥地利殖民团队发生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最后实在是坚持不住,在两国政府介入后才休战的。
这次他们就是推动这次英布战争的主力,和仇恨无关,反正死得都是底层打手,高层之间还谈不上血海深仇。
主要是周边扩张的道路都被堵死了,要是不对布尔共和国下手,他们就只能去纳米比亚吃沙子了。
这个年代的纳米比亚可没有矿产卖,早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们就来到了这里,然后又离开了。
没办法,半沙漠性气候,就算是想要种田都没有产量,想要挖矿投入和产出又不成正比。
除了适合打鱼外,貌似就没有什么收入了。南非殖民公司也是有追求的,要打鱼留在本土当渔民就好了,干嘛万里迢迢跑到南非呢?
殖民地的官僚们都非常清楚,再不动手就永远没有机会动手了。他们来殖民地都是为了发财的,可不是来混日子的。
有这么多人想要打,有理想、有抱负的德尔福总督,自然是从善如流。
英国殖民部自然不会打击底下人的积极性,打赢了功劳有他们一份,打输了责任甩锅给德尔福总督就可以了。
殖民大臣路易斯爵士,并不是这一届的内阁成员,和本杰明首相不是一路人,他上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拖延一下上报时间也就不奇怪了。
路易斯瞎扯道:“首相阁下,这件事情我也是刚刚才知道,我们南非的电报线路不是很稳定,上一次的报告漏洞了很多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线的进展还很顺利,电报上说我军已经向前推进了上百里,布尔人是一触即溃。
如果奥地利人不参与,我想赢得这次战争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可以为我们的小伙子们准备庆功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