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甚至拿破仑三世还做好了趁火打劫的准备,只不过打劫的对象不是俄国人,而是还勉强算盟友的普鲁士。
成功的吞并了撒丁王国,已经诱发了法国人的野心。资本家们无法忍受煤炭供应量不足,必须要高价进口的窘迫局面,不断的鼓动政府对莱茵兰地区动手。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在金钱攻势下法国政府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没有采取行动,那是拿破仑三世脑子在线,知道各国的底线。
不要以为各国的联合防御条约就是一个笑话,他们真的要是越过了线,搞不好又是一次反法联盟。
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高达百分之八十,拿破仑三世自然不可能冒险了。就算是要动手,那也必须要拉人下水,一起分担国际压力。
现在支持普鲁士王国,无非是为了给柏林政府打气。无论输赢,法国人都可以从中获利。
万一普鲁士人侥幸把俄国人从欧陆霸主的位置上拉下来,他们更是赚大发了。
至于普鲁士王国会不会做大,完全不在拿破仑三世的考虑范围之内。就算是想要扩张,也得有地方才行。
要是普鲁士人敢吞并俄国人的土地,估计欧洲各国都会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简直就是大快人心。
前提条件是能够在沙皇政府的报复中活下来,不然所有的利益都只是暂时存在,注定还是要失去。
……
毫无疑问,英法的决定直接宣布了第二次维也纳体系的崩溃,作为主导者的两个大国都带头破坏规则,又怎么可能维持下去呢?
在英法两国表明立场过后,弗朗茨自然不会选择出力不讨好的坚持下去,反正这套体系的历史作用已经发挥了出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奥地利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经得起欧洲混乱的冲击了。
唯一坚持这套体系的大国就只剩下俄罗斯帝国了,他们要继续维护这套体系,那也是现在维也纳体系中的条款对他们有利。
比如说:在普丹战争的问题上,沙皇政府就可以用第二次维也纳体系达成的协议当法理依据,打击普鲁士王国。
有了法理依据在手,直接后果就是欧洲民间舆论大都在支持丹麦王国,这次战争被民众认定为:普鲁士在入侵丹麦。
迫于舆论压力,英法对普鲁士的支持都被局限在了暗中,明面上出了德意志联邦和奥地利外,各国都在谴责普鲁士政府。
没谴责普鲁士政府并不等于就在支持他们,经历过上一次普丹战争后,德意志地区民众对普鲁士政府没有信心。
慕尼黑日报抨击普鲁士政府就是一个抢劫犯,指责普鲁士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困境,就出动军队去丹麦抢劫,根本就不是为了维护德意志主权。
这是上一次普丹战争中留下来的资料,有图有真相,可以证明普鲁士军队组织了抢劫活动。
都不需要解释,这个年代欧洲各国的军队都是这个样。只要没有在本土抢劫的军队,都可以算是军纪严明。
维也纳日报直接评论说:普鲁士政府没钱了,又准备利用普丹战争来骗捐款。
被骗的民众最有发言权,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即便是过去了十几年,普鲁士政府也时常被大家拉出来鞭尸。
顺应民意,维也纳外交部第一时间发布了中立宣言。支持那是不存在的,那怕是口头上支持也没有。
普鲁士政府连维护德意志主权的口号都不敢喊,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也非常的不满意。
原本有意支持普鲁士王国收复两公国的人,这个时候也打了退堂鼓。很多人担心普鲁士的做法是为了彻底和德意志做切割,学习瑞士、荷兰一样自成体系。





神圣罗马帝国 第四十四章、孤家寡人
普丹战争导致维也纳体系崩盘,对欧洲众多小国就不和谐了,没有了这个体系的保护,大家又要回到朝不保夕的时代。
作为规则的破坏者,普鲁士自然是拉足了仇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普丹战争中各国纷纷站在丹麦人一边。
当然,这不妨碍在普俄对抗中大家支持普鲁士人。国际政治从来都是支持对自己有利的,反对影响自己利益的。
圣彼得堡,全世界都等着沙皇政府的行动。
如果是尼古拉一世时代,那么没得说就一个字——打。凭借雄厚的实力打残普鲁士,对俄罗斯帝国来说不难。
要付出多少代价,这个问题就很难说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沙皇政府不作死,普鲁士王国就不可能逆袭。
看看地图就知道俄罗斯帝国有多大,普鲁士根本就没有直捣黄龙的可能,一旦开打就是一场消耗战。
俄国人最不怕消耗战,同时又最怕消耗战。除了没钱之外,沙皇政府是啥也不缺。
亚历山大二世迟疑了,他现在并不想打这场战争。兜里没钱说话没底气。普鲁士好对付,可是后面的英法却非常难办。
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分析道:“陛下,欧洲各国的立场已经明朗了,各国纷纷谴责普鲁士的非法行径,但是没有任何国家采取实质上的行动。
初步可以判断,英法给各国施加了压力,让他们在普丹战争中保持中立,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我们。
如果保不住丹麦王国,我们的国际声誉必然会受损,甚至是丧失现在的国际地位。
普鲁士人的态度非常坚决,已经拒绝了我们的劝告。想要保住丹麦王国,采用外交手段是不行了,只能依靠武力。”
“奥地利人没有动作么,难道他们就放任维也纳体系破灭?”亚历山大二世关心的问道
“早在去年丹麦王国合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时候,奥地利就和丹麦王国断交了。
现在两国关系都没有能够正常化,维也纳政府支持丹麦王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回答道
显然,这不是亚历山大二世想要的答案。奥丹两国断交并不是两国发生了利益冲突,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政治需要。
维也纳政府故意做出一个姿态给德意志地区民众看的,表明他们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决心从来都没有减弱。
政治正确对每一个政府都有效。现在普鲁士打破维也纳体系向丹麦人发起战争,奥地利不采取行动也说得通了。
普鲁士再怎么说也是德意志国家,而丹麦则不是。帮亲还是帮理,这个问题非常明显,维也纳政府中立那是和普鲁士亲戚关系不好。
沉默了许久,亚历山大二世继续问道:“假如我们和普鲁士王国开战,奥地利会站在哪一边?”
这才是核心问题,普鲁士已经获得了英法的支持,欧洲各国多半都希望看到俄国失败。要是没有奥地利支持,这场战争根本就打不下去。
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解释道:“还不能够完全确定,从目前收集的情报来看,维也纳政府支持我们的几率更高。
他们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而普鲁士王国就是最大的障碍,一个强大的普鲁士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即便是普鲁士王国愿意加入神罗帝国中,维也纳政府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邦国出现,削弱他们对帝国的控制权。”
犹豫了一会儿,亚历山大二世做出了决定:“告诉维也纳政府,只要我们赢得了这次战争,西里西亚地区就是他们的了。
除了不能让他们统一德意志地区外,别的条件外交部可以自行斟酌,这次战争我们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打,必须要打。俄罗斯帝国的地位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一个不敢打仗的沙皇,凭什么领导俄罗斯?
灭掉普鲁士王国不行,那会给奥地利创造统一德意志地区的机会,可是好好教训一下这个跳反的小弟就非常有必要了。
亚历山大二世已经想明白了,躲是躲不开的。欧洲各国都想要打断俄罗斯的改革,就算是躲过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
一旦俄罗斯帝国展露半点儿虚弱的迹象,就会出现群狼食虎的局面。现在最坚挺的盟友奥地利,也有可能变成瓜分俄罗斯的急先锋。
打掉最先冒头的普鲁士立威,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然俄罗斯帝国势必要割肉。
……
墨西哥王宫,自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马西米连诺一世就爆发了十二分的热情,努力把墨西哥建成一个伟大的帝国。
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没有倾向于任何利益集团,尽可能的做到公证公平。甚至还赦免了共和派,放过了自己的政治敌人。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无奈的发现国内局势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反而变得更加恶化了。
赦免了共和派,并没有缓和国内的政治斗争。这些人转眼又跑出去拉队伍,造他这个皇帝的反。
皇帝勤政爱民,下面的官僚胡作非为,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作用。
最作死的还是公证公平,支持他上位的立宪派,并没有在新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马西米连诺一世把权利分享给了中立派和反对派,引发了他们的不满。
很多立宪派成员对皇帝绝望,认为他们投资打了水漂,纷纷选择撤资,不对应该是冷眼旁观。
毕竟马西米连诺已经是皇帝了,立宪派就算是后悔,也没有办法换一个新皇帝。
上一届政府改革的成果,马西米连诺选择性的保留了大半,因为没有考虑水土不服,又引发了国内各阶层的不满。
比如说:在继位之初,天主教会也是出了大力的,目的就是希望收回他们失去的土地。
这部分土地并不是分给了民众,大部分都落入了共和派官僚和支持他们大地主、大资本家手中。现在共和派在政治上失利,教会自然要反扑了。
正常情况下,马西米连诺一世肯定是站在自己的支持者这边,打击共和派这个敌人。
然而,他认为教会不应该持有太多土地。这些土地被收归了国有,政府又卖给了私人,属于合法交易。
毫无疑问,这违反了党同伐异的准则。不能给支持者们带来利益,自然不要想大家继续支持他了。
可以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马西米连诺一世不但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亲信政权,反而把很多支持他的人赶到了对立面。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最典型的作死案例,就是马西米连诺一世继位不久,就让墨西哥帝国的债务翻了三倍。
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自然是非常好忽悠了。
刚刚登基就面临财政危机,政府需要资金运转,干涉墨西哥内战的法军需要回报,而国库早就跑老鼠了。
面对这种困境,马西米连诺一世只能对外借款。作为他的支持者法国人自然吃下了这块蛋糕,只不过法国人的胃口有点儿大。
除了法国人外,另外两家干涉国的利益同样要保障。承认前任政府欠下的债务,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马西米连诺一世再次犯下错误,这里面很多债务实际上都是非法的,并不需要新政府继承,他都全部揽下了。
大名鼎鼎的《米拉马协议》就这么签订了,马西米连诺一世委托法国银行发行了1.14亿比索债券,其中法国人扣留了三分之一偿还自家债务,又扣留了四分之一偿还其它国家债务。
加上乱七八糟的手续费,最后到了马西米连诺手中的就剩下4218万比索,这些钱还要支付法军驻军的军费,和维持政府的运转。
什么事情都没有干,债务就扩大了三倍。墨西哥国内的有识之士,自然看不上这个皇帝了。
就算是要贷款,好歹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啊。这笔债务墨西哥政府没钱还,现在法国人要求马西米连诺一世抵押关税。
马西米连诺一世反应了过来,他发现自己被人骗了。
墨西哥帝国根本就没有外界传闻中的那么富裕,盛产白银不假,可是这些矿产大都有列强背景,根本就收不到几个税。
马西米连诺一世知道海关的重要性,不愿意就这么交给法国人,双方的密约期结束。
“陛下,这是条约你签字吧!”
法国驻墨西哥司令官巴赞,直接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了马西米连诺一世,丝毫看不见对皇帝的尊重。
马西米连诺一世拿起了文件,看都没有看直接撕的粉碎,丢的满地都是。语气冰冷的说:“好了,你现在可以滚了。”
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马西米连诺也是有脾气的。法国人不给他面子,自然也不可能让他给面子。
巴赞脸色铁青的离开了皇宫,到底还是没有说出威胁的话来。不把马西米连诺放在眼里是一回事,明面上他还是不敢乱来。
他又不是共和派那帮暴民,法国同样也是君主制国家,维护君主尊严是欧洲各君主国共同的意志,巴赞自然不会犯忌讳。
拿不到皇帝的签字没有关系,拿到内阁的签字也一样。本来法国人就是准备随便找一名高官签字,然后造成既定事实。
现在巴黎政府连担任墨西哥海关的官员都任命好了,就等着补一道合法手续,就去上任了。
只不过因为一次宴会中,巴登和马西米连诺一世发生了冲突,他才故意拿出文件来刺激马西米连诺。
从一开始法国人就只是想要一名傀儡皇帝,很遗憾马西米连诺压根儿就不配合,依旧在努力做一名好君主。
然而,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局势。作为法国人联合立宪派、保守派、教会推上去的皇帝,马西米连诺在政治上并没有和支持他的阶级站在一起。
异想天开的想要成为一名最公证的君主,不做任何政治派系的代言人。他希望建立一个温和派政府,获得各方的共同认可。
目前他成功的完成了一半目标,做到了公平公正,没有成为任何阶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剩下的一半,估计是永远都做不到了。如果不是国内的政治集团,需要他顶住法国人的压力,现在马西米连诺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四十五章、联邦政府的反击
法国人肆无忌惮的在墨西哥扩张势力,自然引发了墨西哥各界的不满,马西米连诺一世也卷入了其中。
没有注意到身份转变的马西米连诺,采取了激化矛盾的措施,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他直接向拿破仑三世抗议:法军肆意妄为、侵犯了墨西哥的主权,结果自然是悲剧的。
站在法兰西的立场上,这些法军的做法无疑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擅长变脸的拿破仑三世,没有理会抗议。反而指责马西米连诺和墨西哥政府没有管理才能,连维持国家稳定都做不到,还要由法国人代劳。
双方都在直击要害,打起了嘴仗。因为内部斗争加剧,胡亚雷斯领导的共和派叛军逃过一劫。
要知道,胡亚雷斯领导共和派游击队最危机的时候,仅仅只剩下了数百人,躲在深山老林中苟延残喘。
马西米连诺没有意识到叛军的危害,他赦免了很多共和派政治犯,还让这些人给胡亚雷斯带去了一封信。
还在信中保证:只要承认他的皇位,放弃武装叛乱,他就赦免所有叛军。
好吧,实际上是马西米连诺欣赏胡亚雷斯这些爱国分子,企图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吸收这些人为己用。
峡谷深处,墨西哥自由军指挥部,胡亚雷斯热情的欢迎逃过一劫的战友。
一名中年男子说道:“总统阁下,这是马西米连诺给你的信。”
毫无疑问,马西米连诺一世的做法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被赦免的政治犯依旧不认同他这位皇帝,更不存在所谓的感恩戴德。
原因非常的现实,马西米连诺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双方注定了成为敌人。
在很多人眼中,这次政治赦免还是他们人生中的污点,会被人怀疑革命的忠诚度,只有咔擦掉皇帝才能够洗刷。
看了一遍信,胡亚雷斯冷笑着说:“这个蠢货在白日做梦,居然想要我们投降。”
说完,胡亚雷斯扫视了众人一眼,看大家的反应。结果令他很满意,没有人主张投降。
一名亲信提议道:“总统阁下,这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借机干掉外面的政府军,我们的危机就解除了。”
胡亚雷斯点了点头,法国人和墨西哥政府军联手围剿他们,自由军被压缩在了一偶之地。
不要看峡谷地区广阔,可是当地的人口不多,并且多是印第安部落。
胡亚雷斯也是印第安人,自由军中也多是印第安人,才生存了下来。然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矛盾并不比和白人少,忽悠炮灰也不是那么容易。
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大都是他亲信,反而是这部分刚刚被赦免的共和党人,忠诚度无法确定。
胡亚雷斯鼓舞士气道:“大家放心吧,困难只是暂时的。美国内战就要结束了,无论谁是胜利者,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墨西哥皇帝。
很快我们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将法国侵略者赶出去,顺便推翻那个白痴皇帝。”
毫无疑问,现在他们已经和南北双方都勾搭上了。只不过因为内战的关系,双方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支持。
南方政府不敢得罪列强,没有做出明确答复。北方政府虽然公开反对马西米连诺继位,却也不想刺激英法奥西。
不要看马西米连诺似乎只是法国人推上位的,实际上英奥西三国同样表示了支持。
只不过法国人直接出兵了,在墨西哥占据了主导地位。马西米连诺政治手段又不过关,没有能够利用三国制衡法国人。
这也是胡亚雷斯不愿意妥协的原因之一,一个政治白痴注定坐不稳江山。如果马西米连诺是一个枭雄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干这么幼稚的事。
赦免了政治犯,无疑是壮大了自由军的组织能力。或许这些人扛枪打仗不行,可是他们能够忽悠更多的人造反。
……
维也纳体系崩盘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了美国。林肯总统松了一口气,欧洲局势发生变化必定会牵制各国的精力,给他们创造统一美国的机会。
很快他又一脸苦涩,无论欧洲局势怎么变换,起码也要先把南方政府干趴下才行啊!
可是他精心准备的大会战,变成了和南方政府的消耗战。平均下来每天减员一个团,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依然看不到获胜的机会。
即便是北方政府拥有人力优势,那也从战争爆发前的1.65:1,下降到了现在的1.3:1,这个优势已经不在明显。
蝴蝶效应是强大的,人口优势的削弱,直接导致了北方战争潜力大幅度下降。
如果不是林肯坚持推行了废奴法案和宅地法,调动了大家参军的积极性,现在获得胜利的已经是南方政府了。
国务卿萨法尔开口说道:“总统阁下,根据我们收到的情报分析,俄国人和普鲁士王国开战的几率高达七层。
英法两国多半是要支持普鲁士的,西班牙立场不明,奥地利人应该很矛盾。
维也纳政府既想要俄国人失败,增加他们在俄奥联盟中的话语权;又不想看到普鲁士王国做大,增加他们统一德意志地区的难度。
战争一旦爆发,英法肯定会在其他地区给俄国人添麻烦,沙皇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恐怕马上就会停止。”
萨法尔的话无疑是告诉了林肯,不要指望欧洲局势失控,各国就会放弃对美国内战的干预。
这次欧洲变局,牵扯最深的无非是英法和俄罗斯关系破裂,而英法奥西四国干涉同盟并没有发生内部矛盾。
就算是欧洲局势牵扯到了他们的精力,各国在美洲地区的力量同样可以干涉这次战争。毕竟南北双方的实力太过接近,外力加入随时可以打破平衡。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林肯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制造舆论,重点强调英法奥西四国干涉我们的内政,把内战持续不断的责任推给他们吧!
同时联络我们支持的革命党和独立组织,现在需要他们出力了。不求他们取得成果,只要能够分散各国注意力就行了。”
美国招人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1848年过后,欧洲各国的革命党、独立组织,基本上都在这里进行了会师。
比如说:匈牙利独立组织、法兰西革命党、西班牙革命党、爱尔兰独立组织、意大利烧炭党……这些机构都没少拿美国人的资助。
当然,这个年代的美国政府还没有那么霸气,不敢直接给这些组织资金援助,大都是通过捐款的方式在美国民间募集。
不管怎么说,美国联邦政府还是给他们提供了帮助。不然的话,像匈牙利独立组织这种失去了根基的组织,早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谁让他们的匈牙利民族只有六十万呢?其中,一半人进入了劳改队,为奥地利的交通建设出工出力。
而匈牙利地区底层民众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奥地利族。不管血统和文化传统的事,人家自己认为是奥地利人,那就是奥地利人。
没办法,谁让他们做匈牙利人的时候,身份是农奴,根本就没有在匈牙利共和国获得人权。
即便是这个非法组织只存在了几个月,不过用来做宣传还是够了。
就连之前的农奴制,那也有匈牙利王国统治者背锅。反正和伟大的皇帝没有任何关系,是皇帝废除农奴制,给了大家土地。
人数众多的底层民众不买账,高层领导人又在大革命时期被一窝端,正常情况下匈牙利独立组织就该消失了,可是依然被美国人扶持了起来。
或许这只是习惯性的,不过这也令维也纳政府非常的不爽。这次奥地利参与干涉美国内战,铲除匈牙利独立组织就是弗朗茨说服政府的理由之一。
1...141142143144145...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