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正常的地球开餐厅的日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一吨大苹果
31岁在双庆这种直辖市当上法官,放在全国的司法系统里都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
但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小李在内心嘀咕一句:你当上这个庭审长不还是因为没人想干这个,要是在市区当个基层法院当庭审长,你看看你抢不抢得到位置。
“巡回法庭很幸苦吧。”张桐不是很了解巡回法庭,他只记得在很多年前自己被学校组织看过一场名为《马背上的法庭》的电影。
说真的,那个时候张桐看这电影看的差不多睡着了,这种电影完全不吸引他。完全没有其他学校组织学生去看的美国大片《亡命天涯》好看。
不过在昨天听了林晓和江华的对话之后,他凭着记忆又在网上找到了当年看的《马背上的法庭》,依旧不是那么好看精彩。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大跌眼镜的反转,一切都如此平淡,但是这一次张桐看完了,没有觉得困,也不觉得时间难熬。
汽车行驶到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落之后就停了下来,司机对林杰说到:“林法官,剩下的路我走不了了,靠你们自己了。”
“幸苦了。”林杰对着司机点点头。他抢在张桐之前把国徽捆在了自己的行李上,然后双肩背起。
张桐看了江华一眼,江华表示随林杰去吧。
不过背着国徽和行李的林杰突然感觉肩膀一轻,好像背上沉重的国徽在一瞬间没有重量一样。
林杰很快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转头对江华致谢:“谢谢了。”
“不客气。”
双庆地区或者说整个云贵川地区都是多山少平地的地形。锦官城能被称为天府之国就是因为它的地势平坦,是整个云贵川地区少见的好地形。
而大多数云贵川的地方可都不是那么好走的,不然当年李太白也不会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即便是这些年国家发展迅速,但是西部地区的开发那是那么容易的。开发一个双庆就已经是投入了海量的资金了,而且这还不能说完全波及到双庆下面所有的乡镇自然村落。毕竟双庆太大了,和一个面积稍小的省差别不大。
巡回法庭的任务其实很重,因为散居在山里的自然村落还是挺多的。
刚刚跨过一条铁索木板桥,踩在有些湿滑的砂石路上,小李忍不住抱怨了一句:“那些住在山里的人为什么不搬出来,每次进山都累死了。一个月有半个月的时间都在双庆的山里转悠,蛇多蚊虫多,倒霉的时候还会碰到山体滑坡。车也进不去,要是受伤了连个医生都找不到。”
小李是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住在山村里。而背着行李和国徽前进的林杰头也不回的说到:“有很多原因,主观或者客观,各种问题捆绑着那些山民,让他们只能生活在大山之中。他们倒是想去双庆渝中区居住,你给他们买房子吗?”
“我……我哪买得起啊。我自己的婚房都买不起,女朋友都在和我闹别扭呢。一个月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外面飘着。工资和待遇也不高……”小李弱弱的说着。
张桐背着自己的行李跟在林杰后面,虽然道路有点湿滑但是对于张桐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他可以很轻松的一边行走在山路上一边和林杰聊天:“林法官,问你个问题啊。”
“说。”
“你想当大法官吗?”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当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呢。哈哈。”林杰笑了出来。
“不过当巡回法庭的法官很难提升吧。”
“看运气吧。我想当大法官,做梦都想的那种。不过如果要我做巡回法庭的法官我也做。毕竟这些事情总要有人做吧。张桐,你知道为什么要有巡回法庭吗?”林杰这话虽然是对张桐说的,但眼睛却看着正在幸苦爬山的小李。
张桐很配合的说到:“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需要解决。我们国家的法治进程一直在推进,但速度还是太慢了。在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法外之地,在那些偏僻的乡村,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很粗暴简单。如人口拐卖,如杀人伤人,在那些法律力量无法照射到的地方,人们会凭借自己的想法单纯而粗暴的解决这些问题。”
“甚至一个人犯法全村抗法的情况发生。之前我跟随的老法官就说过这样的案例,在八十年代云南云南的乡下就有一家三兄弟是光棍没有结婚,于是三人凑钱从人贩子手上买了一个女人当媳妇。”
“当女子的家人报案,公安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完全不觉得自己犯法了。他们说自己花了钱了,怎么就犯法了呢?而且全村两百多人帮着拦下了警车,不让警察带人走。他们完全不懂法律,一切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认知这个世界。警察可以把犯人带走,但却不能带走他们的蒙昧无知。”
“巡回法庭的设立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处理乡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知道有很多年轻的司法工作者觉得巡回法庭占用资源又不解决什么问题,更多时候就像是居委会的调解大妈一样,很多胸怀壮志想要处理大案的年轻人并不想做这个工作。既辛苦,又没有成就感。”
“但是这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在所过之处宣讲法律普及法律,让一切有法可依,让人知道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我想当大法官,但这并不影响我做基层的巡回法官。如果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处理不好,以后真的要处理大案就能说自己处理的妥帖吗?”
“这世上总是有很多事情需要人去做的,你不做我不做就没有人去做了。都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但那有那么多高个子啊,也许人家只不过站在台子上硬抗而已。”
林杰这么说着,小李低着头抿着嘴不说话。
山路崎岖陡峭,即便是有江华减少重力作为帮忙,但是四人依旧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今天要去的目标:罗家村。
双庆山路陡峭,张桐四人早上九点出发,八十多公里的路段坐车就花了四个多小时。最后剩下的十公里是靠腿走的。要是没有江华的话,剩下的这十公里大概要走三个小时。
从早上九点到现在下午四点,张桐等人就中间休息的时候吃了一顿面包当午饭。其实大家早就饿了。
来到罗家村之后村支书早就认出了林杰,村支书把私人让到了从前村公社的大房子里,这里上面有三间空房可以居住,下面则是一个很空旷的大客厅。在客厅的一角有个地炉,那也是厨房所在的位置。
张桐开始忙活起晚饭,村里能提供的食物不算很多,多是一些素菜野菜,肉食很少,只有一根村支书拿来的腊肉和两个鸡蛋。走了这么多路,中午又没吃好,这点东西肯定不够吃。
不过张桐来之前就有准备,买了午餐肉和芝士条等高热量食物。
张桐在忙活晚饭,而在楼上的房间里林杰取出自己的法官袍平铺在床上,再用便携式充电熨斗将折痕仔细的烫平之后挂在了房间的立柜旁。
国徽被取下用白色绒布擦拭干净之后林杰站在二楼的回廊走道上将国徽悬挂在走廊扶手之间。
站在一楼的张桐刚准备回身叫二楼的众人准备吃晚饭就看见正在悬挂国徽的林杰。
夕阳的余晖通过敞开的大门照耀进来,阳光铺洒在国徽和林杰的身上映射出一片辉煌。
在不正常的地球开餐厅的日子 第五百二十二章 红细胞与白细胞
老支书送来的腊肉真的是腊到了火候。川贵湘这边制作腌肉和东南沿海地区制作咸肉是完全不一样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咸肉制作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盐抹匀之后进行晾晒风干便于保存。而川贵地区多雨潮湿,仅仅依靠晾晒是无法把肉长期保存的。在一年只杀一头猪的年月里,为了让肉能保持更长的耐储时间,老一辈的人研究出了独特的腊肉工艺。
那就是将肉类经过调味料腌制之后挂在灶台之上,用烟火气去熏腊肉。这样腊肉就能保持一整年不坏,有的陈年老腊肉说不定能放三年。
而张桐拿着老支书送来的腊肉有点犯难。因为即便是经过他的处理把烟熏腊肉的表皮进行了处理,把黑色的物资全都刮干净了。但是这种腊肉也不知道在灶台上放了几年了,就算是用热水泡了之后依旧还是硬邦邦的,张桐用刀切下一片,感觉和切木头一样。而且用腊肉敲击了一下菜板也发出了砰砰声,拿起来闻一下也觉得特效像火烤过的木头一样。
如果有一样东西看上去像木头,闻起来像木头,看上去也像木头,那么它就是木头。
张桐自诩厨艺不错,但是如何料理这条木头真的是一个难题。
“这玩意儿估计要在锅里用热水煮很久才能拿来炒菜吃,我们今天多半是吃不上了。”江华有点可惜的看着这根老腊肉:“可惜了这根腊肉味道应该不错呢。”
“会吗?这玩意儿不应该是所谓的第一重度致癌食物吗?现在电视啊,微信里天天这么说。”张桐敲了敲腊肉。
“第一致癌?不,熬夜才是第一致癌因素。熬夜玩游戏,饿了再来个油乎乎的炒面炒粉或者是炸鸡小龙虾当夜宵,这种生活方式才是第一致癌。要是能和这个老支书一样,每天八点睡,早上五点起,每天按时吃饭准点干活。就算一个星期吃一次这样的第一致癌物的腊肉也没有任何关系。老支书都六十多了,不也身体好的很吗。”江华如此说着。
张桐有点好奇:“六十多了?不是说六十岁就退休了吗?”
“那也要有人来顶上才行啊。这个罗家村一共就五百来个自然人口,没有什么产业,全村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双庆城区务工。只在夏秋两次农忙和过年的时候回来。平时村子里只有两百多名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本来村子里有一个小学的,但是最近两年搞乡村并校,罗家村留守的四十二个孩子都要去十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就是我们停车下来的那个地方。”绑好国徽的林杰擦了擦手缓缓的走了过来。
山间阴雨多湿气重,他坐在板凳上用地炉烤火取暖:“镇上有一个小学一个中学,不过都没有住宿的条件,所以罗家村这里的孩子只能走读。”
“他们每天要走一遍我们今天走的山路,差不多两个来小时。早上五点出门,晚上六七点回来。来回的路上都要打着手电筒才行。”林杰看上去对这个小村子了如指掌。
“这个小村子平时就和荒废了一样,人太少了。只有过年的时候人才足够的多。以后这样的村子可能也会慢慢荒废,这边县里准备弄新农村,到时候给村子做整体搬迁。我们来的时候路上不是见到了一片白房子吗?县里鼓励这些偏僻农村的人去买那边的房子。有当地农业户口,十万块可以买一套两层的小楼,有两百平米吧。可以满足农村一家五六口人居住。”林杰靠着地炉的温暖才觉得自己身体舒服了很多。
张桐放弃处理腊肉了,腊肉还是明天吃吧。大家都饿了,简单的煮一大锅泡面好了。虽然泡面这东西不算什么顶好的美食,但饿了时候充饥还是很好的。尤其是现在要因陋就简。张桐买的是辛拉面,因为在所有的泡面中,韩式泡面是最适合煮的几种之一。中式泡面大多数真的是为了泡而设计的,用开水泡就够了,但不适合煮,一煮就变得很软。
而许多国外品牌的泡面则在设计思路上和国内泡面完全相反,他们完全不适合泡。只用开水泡的话面条就会有一种半生不熟的感觉,只有煮过才能让它们的面条口感达到需要的标准。譬如说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里炒泡面就是一道正经的菜,东南亚当地的泡面比如说百胜厨之类的泡面先煮后炒味道其实很不错。而如果是国内的康师傅之类的泡面,先煮后炒的话面条就会变得过于软烂了。
张桐在地炉上烧了一锅水,将自己背包里准备好的袋装辣白菜和芝心年糕先丢进锅煮,另外打开了两罐小白猪午餐肉。这是张桐偶然发现的一个午餐肉品牌,作为一个淮海人,张桐从小吃到的罐头是梅林。但小白猪午餐肉的味道比梅林更好一点,应该是因为用的肉量更多一点。
午餐肉掀开,那种独特的香味就开始勾人口水。
张桐一边准备着简单的晚餐一边对林杰问到:“那这是好事啊,我看那个房子十万块买下来很便宜啊。虽然是镇子的边缘地段,但是那房子就算是砖混结构修建成本也要十万吧。县里这样算是出福利了。”
“对,算是福利工程。县里规定了只有这些偏僻农村的农民可以买。不然的话镇上和县里早就有很多人抱着钱去买了。但是这些地方的农民却不怎么想买,现在也没卖出几套。”林杰烤着火点点头。
“十万块为什么不买?如果夫妻两个在双庆打工的话,存个三年怎么也有钱买那边的房子了吧。”江华也一边烤火一边皱眉问到。
“因为地啊。”林杰有点无奈:“镇子旁边可没有田地分给这些农民了。买了那边的房子就等于自动放弃了这边的土地了。你不可能住在那边还每天赶十公里山路来料理这边的几亩田地和果树吧。虽然说农村经济收入不高,但是口粮基本是满足的,多余的农产品每年卖出去也有几千块,再加上国家现在对农业补贴。种粮食的农民还能拿到另一份钱。如果搬出去的话这些都没了。”
“住到镇子旁边的话吃饭的口粮就要买了,还少了每年的补贴和农余的收入,一年里外里等于要多花两到三万块。不要觉得农民不清楚,他们算这些帐是很精明的。所以有的时候不搬出大山不是因为农民蠢,而是因为他们的小精明太多。这里青壮年多在双庆城区工作,夫妻两在双庆工作,如果做得好比如开小吃摊的一年赚十多万,普通给人打工,夫妻两一年可能就赚六万多七万的样子。再扣除掉在双庆的开销,一年能存下两三万就已经是非常节俭的了。”
长期在农村巡回工作的林杰太清楚农村的经济生态了,农村经济生态即脆弱又坚强。如果不生病,没有大量的现金开销,那么在农村只要肯做那总归是饿不死的,一份口粮总是能干的出来。这和城市不一样,城市里如果真的彻底失去工作,还没有低保的话,那是可能饿死的。
所以零八年金融海啸东南沿海十多万家工厂倒闭,三千万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天文数字般的下岗工人都被转移回了农村。让农村吸收了这场金融海啸对中国产生的最大波澜。没有让三千万失业人员在城市闹出暴动。(注:资料出自于温铁军教授《中国八次危机》)
农村有很强的愈合能力,如果将中国形容成一个人的话,城市就是红细胞,农村则是白细胞。剪农业的羊毛补贴工业,中国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了。而现在到了需要剪工业羊毛补贴农业的时代了。
“但是如果农民离开了土地,他们可以坚韧生存的根基就没有了。原本农村生态就很脆弱,这样平衡被打破就会更加的脆弱。而这一次的案子就是如此。打人的是村民罗家有,被打的是他的堂哥罗中。罗中擅自用他们家六十岁二叔的户口帮镇上一户人家购买镇旁的房子作为结婚新房。罗中作为中介收取一万元好处费,罗家有过年回家之后得知此事,他用锄头打了罗中。罗中现在还在重症监护室。”
“镇上两个警察来带罗家有,但是村里很多人不让,他们都觉得罗中打死活该。因为害怕出现群体性事件,所以镇上派出所的警察不敢强行动手。而在老支书的担保罗家有不会逃跑的情况下,镇上申请巡回法庭直接来这里审案。案子很简单,但是不好判。罗家有二叔没有子女,而且这个村子大多数人都沾亲带故,罗中做的事情他们不齿。也不觉得罗家有打人算大事。”林杰说道这里看了眼地炉:“你这煮好了吗?”
“差不多了。”张桐看着锅里滚开的水将五包辛拉面都倒了进去,再把切好的小白猪午餐肉切片一起倒进去。大火煮沸之际浓浓的香味飘散出来,张桐在丢进一些新鲜的绿叶菜,起锅前在撒上一把切达起司和自带的熟芝麻。
浓烈的香味刺激着人的感官,一来这就累的上床就睡的小李闻到香味从二楼客房爬起床:“该吃晚饭了吗?”
而除了小李之外,张桐做饭还吸引到了很多过年在家的孩子,一群小孩围在门口嗅着浓浓的泡面香味,再看看了自己手里饭碗中装着色香味都没有的随意炒菜,大家都吞咽着口水。
林杰拍了拍额头:“我都忘记和你说,做饭一定要把门关好。”
ps:在这里推荐一下本章的泡面做法,很好吃。材料:辣白菜,辣白菜味辛拉面,芝心年糕(没有也可以),午餐肉(小白猪、梅林、世棒),切达芝士。煮泡面掌握火候的一个小诀窍:冷水时候把泡面丢进锅里煮,水开了泡面就煮的程度刚刚好,是口感韧性最好的时候。本段没有二百字,所以不计入收费,不用担心。
稍晚还有一更。
在不正常的地球开餐厅的日子 第五百二十三章 搞搞关系
这锅面张桐等人还是没吃上,看着一群孩子眼睛直溜溜的盯着,张桐算了算自己带的食材应该还够。于是很干脆的就把这一锅面分给这群孩子了,每人分到的也不多,大概就是一口的量,再加一口汤。最多算是尝尝味道而已。有孩子直接用泡面汤滔饭吃,吃的非常的香。
送走这批孩子之后,张桐只好重新在准备一锅晚饭了。让张桐比较意外的是农村里还是有电的,江华还在用手机上网。
“现在农村已经有电了吗?”张桐觉得这很神奇,因为在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也去过乡下的农村。那还是在宁波老家的乡下,那时候宁波乡下也不是所有村庄都能拉电线用电灯的。
“对,村村通工程。通电通路通网。双庆这边多山,通路不能强求。不过通电通网还是做到了。”江华点了点头:“比你那个时候的农村强多了吧。”
“是强多了。”张桐点了点头。虽然张桐是点头赞许,但他内心想的却是拉两条电线来这样的村子,一路上电损有多高啊!怕是这个村子废村了,这里交的电费都不够成本吧。
第二锅方便面锅煮的时候张桐记得把门给关上了,这样四人才算是吃了顿饱饭。
吃完饭之后林杰和小李还要准备明天开庭审理案件的材料。而张桐和江华就显得很无聊了。这么早睡觉?不存在的,在淮海这种大城市待久了,八点钟上床睡觉时不现实的。就算张桐平时的生活算是很健康的,但也习惯了到晚上十一点才睡觉。
江华更不用说了,平时上班有的时候会加班很晚。如果不上班的话也会缩在家里抱着抱枕玩游戏。提早睡觉?不存在的。
“出门逛一逛呗。”张桐闲的实在是无聊,他对江华提出邀请。
江华原本在用手机玩王者荣耀的,不过全军出击的声音刚响起没多久她的网络就卡顿了。没办法,虽然说农村有通网,但信号强度就不能保证了。不过这也很好了,江华还记得刚上大学第一次出远门那会儿坐火车出门,路上手机信号基本上是断的。现在路上只要不进隧道,基本上用4g网络上网玩游戏看视频问题不大。
不过在村子里连刷微博沙雕视频都很卡,江华觉得自己要是一直刷下去的话,自己多半会变成沙雕。所以站起来点了点头:“行吧,你说要去哪儿。”
张桐抬眼望去,一眼就把村子看光了。五百人的村子能有多大?而且还没有路灯,不过村子中央的大榕树下面还有些人气,远远的看过去还有些人在哪儿聚集着烤火聊天。张桐收拾一下提着一个小袋子跟着江华一起出门。
“和村民聊聊天好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张桐觉得自己是适应不了农村慢节奏生活的。
“嗯?你听得懂双庆这边的土话吗?”江华斜着瞟了张桐一眼。
“不是还有你嘛。顺便帮林杰收集一下资料呗。”
“行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帮我家林晓的忙了。”
“诶,你还真别说。林晓一个在首都当大医生的人怎么找了个当巡回法庭法官的人当男朋友呢?”
“很奇怪吗?”
“奇怪。”
“呵呵,我还在淮海当处长呢。你不也就是个开小餐厅的。”
张桐感觉受到了暴击。
江华打了张桐一个大棒又给了张桐一个甜枣:“人以群分,我和林晓都是那种不看重物质条件的人。关键还是看人好。”
“对对对,你看上我不就是因为我人好吗。”
“不要脸。我说的是林杰,其实他还是很有潜力的。他正在把自己最近这些年在农村巡回法庭的工作经验整理成系统的论文呢。应该会在系统内发表,到时候又很大的可能性是会升迁的。林杰又不是那种蒙着头干不知道为自己吆喝的人。你以为他傻啊,他也是有职业规划的。”
张桐点点头:“原来如此。”
倒也是,自己和林杰接触不多,但也不觉得他是个认死理的人。那种在一个岗位上干到死无私奉献什么的虽然很感人,但不符合现代人的正常价值取向。林杰愿意脚踏实地的干事,也愿意有远大目标向上爬升。这一点上来说他比那个小李真的不知道强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张桐和江华说说笑笑的来到了村里榕树边,这里是整个罗家村的中心地带,有一个年久失修的戏台。这戏台想当初应该也高朋云集过吧。但这陈旧的戏台和这已经不繁华的村子一样都慢慢的要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
而作为村里主要的社交场合,坐在这的村民则在聊着天交换着八卦与打工的心得和情报。比如说双庆什么地方工资高一点,那个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每个月拿的多一点。
村里有个干外卖的小伙子今年带了七万多存款回来,把村民都惊住了。一个人一年存了七万啊!很多人都缠着这外卖小哥,问他们还招不招人。小哥表示一直都缺人,只是外卖太辛苦,很多人干不久。他这一年能赚这么多完全是因为自己特别努力,从中午一直做到宵夜才能赚这么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