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谢慕林心里奇怪,谢映芬与谢涵之确实有晕船症状,可她出发前就事先在严济堂那边配好了治晕车晕船的药,家里一旦有人显露出症状,就让人去熬一剂来喝,早上小弟小妹喝过后,分明已经大为缓解,除了吃饭胃口不是很好以外,行动一切如常。这才半天的功夫,怎么两人的情况就严重到不能出门了?
谢映芬原本还兴致勃勃地说,要去尝一尝镇江的特产美食呢。至于中暑……这几天在船上确实挺热,可今日却是个多云天气,比昨天凉快不少。谢涵之怎会之前没事,却到今天才中暑呢?
谢慕林去谢映芬的舱房,发现宛琴和谢涵之也在。小姐弟俩又象在张家西园时那样,分睡在一张床的两端,脸色都不是很好看。谢涵之的脸色稍稍有些发白,但看精神似乎还好,见谢慕林进来便坐起了身,低头叫了声“二姐姐”,目光闪烁,似乎不敢直视她。谢映芬也坐了起来,眼圈一红,就要哭鼻子了。
谢慕林忙伸手去试她的额头:“四妹妹和四弟是怎么啦?早上还没事的,怎么忽然就不舒服了呢?”谢映芬体温正常,谢慕林又摸了摸她的手心。
谢映芬一把抱住谢慕林不说话,似乎很委屈的样子。谢涵之低了头,小小声说:“我们不能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玩儿了……二姐姐,对不住。你们玩得开心些,别叫我们扫了兴。”
谢慕林道:“这有什么?你们身体不舒服就算了,没什么扫兴不扫兴之说,也不需要太过沮丧。就算错过了一个镇江,以后还有好几个大城大镇可以去呢,你们还怕没有涨见识的机会吗?好好养身体,等到了苏州城,若是再错过,那才叫可惜!”
宛琴一直站在床边,低眉顺眼地不言语,直到听见谢慕林这番话,方才抬起头来,欲言又止。
谢慕林不等她开口,就抢先对她说:“姨娘多费心,好生照看着四弟四妹,让他们尽快好起来吧。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难得有这样出门看世界的机会,错过了一个镇江也就罢了,若是每个大城都错过,就太可惜了。四妹妹久在深闺,难得有这样增涨见闻的机会就不说了。四弟将来是要读书科举的,整天窝在房间里读死书,能有什么出息?总要多见见世面,才能写得出好文章,懂得如何跟其他读书人交往。虽然爹爹和哥哥们也会教导他,但还是要他自己亲身经历体会过,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宛琴神色微变。谢慕林也不理会她,只安慰了弟妹们几句,答应要给他们带礼物回来,便转身离开了。
上岸的时候,谢徽之凑到谢慕林身边,小声抱怨:“二姐姐该不会真信了四弟四妹是生病了才不能出来的吧?分明就是琴姨娘不肯放人!她还私下跟丫头抱怨,说太太不该答应让大家上岸玩呢,说万一有拐子把四弟四妹拐了去怎么办?活象太太就真的这么粗心似的。瞧我们前前后后跟的这些人,若是镇江的拐子有这么大本事,能穿过重重包围把我们拐走,他还做什么拐子呀?干啥不能发财?!”
谢慕林道:“琴姨娘现在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四弟四妹身上,难免会比较紧张。头一次我就体谅一下,但她要是不肯改了这毛病,我可不能任由她把四弟四妹养坏了。她自己也不是没出门见过世面的人,怎么思想还这么陈腐固化呢?”
谢徽之撇嘴:“二姐以为她真不知道出门见世面的好处么?才不是呢!正因为她见过世面,所以才会觉得四弟四妹有她教导就够了,用不着真出门冒险。哈!多有本事,她竟然觉得自个儿比父亲还会教孩子,比那些名师大儒还强!名师大儒还会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她直接觉得自己教教就能让四弟成材了!”
谢慕林拍了他一记:“少说两句吧。要是传到四弟四妹耳朵里,他俩就更难受了。方才我去看他们,四妹都快要哭了。”
“摊上这样的生母,谁不哭呀?前儿还是四妹特特求我们带她上岸玩,才有今儿这一出呢。没想到她自个儿反而出不来。”谢徽之啧啧两句,见前头谢显之回首望过来,连忙闭嘴了。
谢家兄妹一行人便由马路遥亲自陪同,再带上数个婆子小厮随行,一同上了岸,坐车到镇江城中的街道逛了起来。文氏虽然未能同行,但马路遥身为她的陪房,是曾经跟在她与谢璞身后,游遍各地的人,自然可以充当向导之职。
他带着几个孩子去了文氏年轻时去过的店,有一家倒闭了,一家迁往他处,但大部分的店都还在,东西也依然质量出众。谢家兄妹只觉得开了眼界,虽然店里卖的东西未必及得上他们从前家里用过的,但胜在款式新奇。大家如今手头都挺宽松的,便多少买了点儿。谢慕林还把谢涵之与谢映芬的份也买了。
然后,她趁着哥哥们逛书店文房铺子的机会,也给自己买了许多便宜的纸笔,顺道买了几本讲药材和养生之道的旧书,都是手抄本。她站在数米之外,对哥哥们说,现在对这个最感兴趣。谢显之与谢谨之都没说什么,专心看那些本地名家所著的文集诗集去了。
谢慕林亲自付了款,不等翠蕉留意,就把自己买的东西用包袱皮打包起来,然后悄悄儿地把其中一小部分放进了书房空间里。
慕林 第二百三十五章 苏州
从镇江开始,接下来船队的每一个停靠点,但凡是大点儿的城镇,谢家兄妹们会上岸去逛的,谢慕林都用这种法子,小心地转移一部分纸笔之类的物品进书房空间,还顺带塞了些碎银子和几百钱进去,以防万一。
同时她还在当地的书铺里买下一些旧书,有关于医药的、养生的,但也不局限于此,什么风土人情、名人秩事、农耕种植、奇闻怪谈等等,但凡是她觉得可以利用上,价钱又便宜的,哪怕状况糟糕一些,随时有可能破掉,她也照买不误。甚至于,她还会刻意去买一些状况糟糕的书籍。
等回到船上,她就会把这些旧书整理出来,把其中有用处的另外装进箱中,押后处理,剩下那些没多大用处的,就把里头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挑出来,拿新买的纸笔摘抄了,再把旧书烧掉。
而在这个摘抄与烧书的过程中,谢慕林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书房空间中的藏书内容混了进去,整理出一本本摘抄而成的“笔记”,里头有各种养生、治病的药方、药膳,还有食谱、点心做法……等等等等。这还只是开始,过后她准备“抄”的,还有外伤急救法、农作物种植、花卉培养、牲畜养殖、建筑等众多知识呢。
谢慕林声称摘抄的内容都是经过她本人翻译、整理过的,与那些旧书上的文字肯定有所不同,但更有利于阅读的人理解。这么一来,旁人就不会太过纠结她抄写的为何不是完整的文章了。
当然,除了那些摘抄的“笔记”以外,也有谢慕林照着原书誊写出来的手抄本,但暂时只有一本,抄来给谢家其他人看一看,证明她确实是在“抄书”而已——没法子,以谢慕林的古文水平,能把一本书用稍带点儿古味的白话文“翻译”出来,就很不容易了。她从住在贡院西街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件事,还特地挑了比较简单易懂的美食杂记,只是到今天才敢把“抄”好的稿子誊写成书,拿出来给人看而已。
谢显之与谢谨之得知妹妹从书店里买的破旧书籍,竟然还能提供这么多有用的信息,都夸奖不已。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新买的书给吸引过去了,所以夸完就算,并没有多说什么,顶多就是之后再去逛书铺时,无论谢慕林是否随行,都会帮她留意类似的书,甚至是帮她买下来。
文氏倒是十分喜欢女儿摘抄的“笔记”,她发现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一个一个地清点出自家能做的菜品与点心种类,又盘算着家里哪个人适合用哪一种药膳,甚至还打算抄两个适合谢璞的,下回送家书去北平时捎带过去,叫赵丰年两口子做给谢璞吃。
为了鼓励女儿以后多买些这类有用的书,她还额外贴补了谢慕林一笔数额不菲的零花钱,并且允许谢慕林在买了贵价书后回来找她报销。
她只是有一点不太满意:“买来的旧书虽然残破些,但也不是不能看,何必非得烧了?”
谢慕林心道,若不把原书烧了,你们迟早会发现它们只是幌子,我有那么傻吗?
不过她当然不会实话实说,只告诉文氏:“若是还能保存,我都装进箱子里了。可有些旧书不但发霉,还有蚁蛀,留着它们,不但无法挽救,反而有可能会连其他完好的书也一并祸害了。我实在不敢冒险,才把书烧了的。反正里面的内容我都翻过了,有用的都已经抄下来,剩下的没什么价值,不需要留了。”
文氏听了,也就不再纠结了:“原来如此,那确实是保住所有的书更重要。你以后也要多留意,往书箱里多放些樟脑丸子。等回到老家,得寻个天气好的日子,把这些书都拿出来晒晒。”
谢慕林笑着应了声。有了文氏与兄长们的默许和资助,接下来她干这活干得更顺手了。
家里根本没人发现有什么不对。她身边的两个丫头,也同样没有起疑。
若是梨儿陪她上岸逛街购物,兴许早就发现她花的钱和买回来的东西数量不对了。可梨儿没有跟她出门,跟她出门的是听话好使唤的翠蕉,她随时吩咐一句,就能把翠蕉支使开。后者又从不怀疑她报的购物数量有误,回到船上跟梨儿一清点,东西数目和钱数都是对得上的。至于单价与印象中有出入……那是翠蕉记错了。
谢慕林还鼓励两个丫头常跟其他丫头婆子们一处交流,或是到别人舱房里串门。梨儿与翠蕉还以为她是在暗示她们帮忙照看弟妹们呢,哪里知道谢慕林只是打算把她们支开后,好在舱房里忙活她的抄写大业呢?
计划进行得一切顺利,谢慕林心里很满意,又开始谋划着,接下来可以找机会往书房空间里塞其他物资了。那空间没有保鲜功能,一些干粮食水是可以放,却需得隔一两日就换一回,因此得准备恰当的食物种类才行。目前,她只敢往里放几块好保存的面饼,以及每日换一保温杯的淡茶水而已。不过,干净的白布和几种比较常见的成药,她倒是在沿途的几个港口城镇里分别置办齐全了。
船队一路顺风顺水,抵达了苏州。他们原本计划在这里停留一天,但原本说好要做交易的商号似乎出了点问题,暂时没办法提供原本说定的货物。船队领头的管事心急火燎,却还是不是不宣布,要在苏州多停留两日了。
谢家人自然也要跟着留下。虽说他们自家包了一条船,丢下船队自行上路也行,船上的船老大与船工们技术足够娴熟,不必跟在大部队后头,也能将谢家人安然送回老家。然而文氏与儿女们商量过,都觉得不要太着急了,他们一帮老弱妇孺,又带了不少行李细软,万一路上遇到什么水匪河盗,不是玩儿的,还是跟船队的人一起行动更安全些,好歹船队还特地雇了强壮有力的保镖嘛。
不过,既然要在苏州多留几天,他们就没必要天天住在船上了,完全可以搬到城中的客栈中去。文氏打发马路遥进城找客栈,租了个院子,留下一半仆人在船上看守,便带着儿女与剩下的仆人,齐齐上岸进城去了。
他们住的这家客栈,是十分典型的苏州建筑,青瓦白墙,雕栏漏窗,院子里种着几丛竹,既能添荫凉,风吹过时,也能让住客们听个响。
这家客栈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门前的小路往前走,拐个弯便是鼎鼎大名的十泉里——也就是平江路了。在这里住着,逛街最方便,又胜在闹中取静,不会被街上的喧嚣扰了睡眠。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住处的缘故,宛琴终于松了口,允许一双儿女出门逛逛了,只是需得带足随行人员,并且最好是跟随兄姐们一处行动,不许私自出门。谢映芬与谢涵之只要能出门玩,其他的都是小事,又怎会抱怨呢?
谢映芬早就准备好零花钱,过来找谢慕林商量,要买些什么东西,给族里未曾谋面的姐妹们做礼物,还要给留守在金陵城中的两位姐姐捎带一份呢。
慕林 第二百三十六章 书信
苏州离金陵城不算远。谢家人是因为跟着船队行动,必须走水路,绕了一个大圈,才花了好几天的功夫方抵达苏州。
如今船行的交易出了问题,船队负责人需要送急信回金陵城去请示船行主人,就不能走水路了,改走陆路,快马赶回,顺利的话,也就不到两天的功夫。
谢家人动作如果够快,还来得及托信使捎带一份家书回金陵,只需要多付一点跑腿费就行了。这是信使私下揽的生意,只要不耽误正事儿,船行的人是不会管的。
文氏把事情跟小辈们说了,谢显之立刻就决定了要给妹妹谢映慧写信,报平安,顺道把自己这些天买的一些小礼物捎给她。东西不多,多了会拖慢信使的行程,后者是不会答应的。
谢谨之与谢慕林则商量了,决定就给谢映慧写封短信,问问她的近况,以及家里谢老太太是否还在为了那莫须有的事担惊受怕。另外还得再给毛掌柜写一封,把他们近日在几个大城大镇听说的商场新闻告知他一声,也方便他寻找新货源与销售渠道。
谢徽之要给大金姨娘写封短信问候,但不捎东西。他的钱几乎都用来收购各种货物了,在出清货物之前,他没有多余的钱财干别的事。
谢映芬想要给两位姐姐送点小礼物,但时间上来不及,只得问谢慕林借了些常州梳篦、绣花帕子之类的特产,拿一个小匣子装好送过去。
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船行的信使便带着负责人的书信与谢家人的家书礼物,骑快马出了苏州城门,直往金陵的方向而去。
而留在苏州城里的谢家人们,则抓紧这难得的几日悠闲假期,领略起苏州城的风光美食了。
两日后,留在金陵城珍珠桥谢家大宅的谢映慧收到了兄弟姐妹们的来信。
她很是吃惊,按理说,谢家人才走了几天,至少要等抵达湖阴县,安顿下来后,才会写信回京报平安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有音讯了。她先拆开谢显之的信看了,才知道他们是暂时滞留苏州,方才有空写信给她,顺便捎带些小礼物。
她让玛瑙把那包礼物打开来给自己看,发现都是些精巧的小玩意儿,她平时就能用,虽然不值钱,却难得件件合她喜好,想来也是兄弟姐妹们为她精心挑选的。
谢映慧心情很好地吩咐玛瑙:“把这些东西给我收好了,改日我得了闲,再仔细赏玩。”又叫了绿绮进来,“给送信的人一个上等红封,谢他辛苦了。家里没有男丁支撑门户,不方便留他歇脚喝茶,给他两串钱,让他到附近的脚店去吧。”
绿绮应了声,拿了两串钱出去,不一会儿就回来说:“那人谢大小姐的赏,说是身上有船行的差使,有落脚的地方,多谢我们想着了。”
谢映慧笑笑,又叫了玛瑙一声:“把那匣子梳篦拿出来,后日我去永宁长公主府做客,顺带捎过去,好让马玉蓉与卢飞云两个也挑一把。她们从小儿就没离过金陵地界,也不知道见没见过这些小东西。”
玛瑙应了,又道:“那两位姑娘都是名门闺秀,马小姐还是长公主之女,什么东西没见过?常州离得又不远,金陵城中亦有卖常州特产的店铺,大小姐还特特把这东西带过去,也不怕两位姑娘笑话?”
谢映慧不以为然地道:“随她们怎么想,外头店里卖什么东西与我何干?我带过去要送她们的,才是我的心意。她们要是真嫌弃我了,我还要嫌弃她们俗了呢!”
玛瑙微笑着,正要说话,冷不妨被绿绮抢了先:“小姐后日要去长公主府,又要随长公主和马姑娘出城往庄子上避暑去,还不知道要在外头住几日呢。老太太那儿,小姐就不打算亲自去禀一声么?”
谢映慧冷哼:“她都出城了,又没叫上我,更是提都没提她到底住在哪里,我就算是有心禀报一声,又能往哪里找人?!三妹妹整天阴阳怪气的,我一瞧她那模样就不舒服,才不去自找没趣呢!反正我已经跟蒋妈妈和蔡老田说过这件事了,他们自会把事情禀报给老太太知道。老太太若真的不讲理,非要怪我,我还要跟她辩驳辩驳!身为长辈,独自出城避暑,连个招呼都不打,丢下孙女儿就走了,这还有理儿了?!”
谢映慧想起这件事,就觉得一肚子气。就算她不耐烦见谢老太太,也不想受谢老太太的管束,可她会搬回谢家大宅,而不是另行找宅子居住,就是因为跟随着长辈身边,可以避免很多流言蜚语。然而谢老太太居然不声不响地丢下两个年少的孙女儿在家,自个儿跑了,也不知道去了何处,说是避暑,却连地址都不给家里留,实在是太不合情理了。谢映慧想问谢映容,后者却还要装神秘,好象在提防她什么似的,更让人生气!
她不就是有个姓曹的外家么?可如今她都快跟曹家人翻脸了,连平南伯府那边都几乎断了往来,谢映容还有什么可提防她的?谢老太太更是为老不尊!
既然连祖母都不在家中坐镇了,谢映容的态度也不佳,谢映慧索性答应马玉蓉的邀请,出城避暑算了。
这些天的天气实在是炎热湿闷,谢家今年又没有备冰块,临时从外头买,根本买不到多少。谢映慧早就有些受不了了。往年她都要去山里避暑的,今年去不了曹家的避暑庄子,去长公主的地方也不错,还能跟两位新交好的闺蜜多亲近呢。
谢映慧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避暑的计划。她不知道,当这个消息通过谢映容的书信,传到城外隐居中的谢老太太那里时,可着实吓了她老人家一大跳。
谢老太太有些哆嗦地看着三孙女的来信,上头写着永宁长公主府已经疑心到谢家了,近日频频派人接触谢映慧,从她那里打探消息,甚至还找借口说要邀她去跟女儿做伴,派人接谢家姐妹去长公主府的避暑庄子小住。据说,只有谢家姐妹受到了邀请,连跟马玉蓉最要好的卢家姑娘,都不见有出门的动静。
谢映容向谢老太太示警,永宁长公主多半是要对谢家人下手了,让谢老太太千万不要回谢家大宅去,也不要回城。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尽快收拾行李出逃吧!她实在说不准,永宁长公主什么时候就要向谢老太太下帖子了!
慕林 第二百三十七章 误导
谢老太太在这个略有些陈旧的山居院子里已经住了三天时间了。
这是她匆忙间能找到的条件最好的临时居所,原是一家失势勋贵的产业,有几年没住过人了。院子里有仆人看守、打扫,所以房屋并不破旧,该有的家具都有,周围有茂密的山林,山下不远处就是河道,有个小渡口,有船可直达秦淮河与长江水道,还有个小集市可以采买生活用品。
除了租金稍有点贵以外,这地方似乎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当谢老太太住进来后,才发现院子里蚊虫鼠蚁众多,白天有蝉鸣,夜里有蚊叮。若是事先准备工作足够周全,她应该能过得相对舒服些,可谁叫她是匆忙搬进来的呢?驱蚊的熏香没带,扑蝉的长竿没有,饮食也不称心,身边能使唤的只有一个丫头一个婆子,连每日用的干净水都要费尽力气到山下去打。雇人代劳吧,附近的百姓还要收个高价。面对人高马大的苦力,谢老太太主仆没敢讨价还价。
她老人家养尊处优多年,连落难时都没受太多苦,在这个院子里撑了三天,已经濒临崩溃边缘。
偏偏在这时候,谢映容从城里来信,告诉她的却是一个坏消息。本来她们只是自己私底下担惊受怕一下,如今却明摆着是危险真的要上门了。谢老太太紧绷的神经真的快要断裂了。
她一夜没睡好,第二天立刻传信回城,找留守大宅的蒋婆子问话。
蒋婆子急急出城赶来见她,向她禀报宅子里的最新消息。
永宁长公主府的人确实每天都来找大小姐谢映慧,还邀她明日前往长公主的避暑庄子上小住,陪伴长公主的爱女马小姐。
谢老太太离开大宅后,谢映慧连着几天都到金萱堂去,或是找蒋婆子,或是找谢映容,话里话外都在打听谢老太太去了哪里。蒋婆子领了命令,紧闭牙关。谢映容则几次与谢映慧不欢而散。
永宁长公主府并未邀请谢映容同往避暑庄子,谢映容本人也不见有收拾行李的举动。不过三姑娘似乎曾经打发丫环蜜蜡往外散播消息,说她奉了祖母之命,要抄写一百遍佛经,送去佛前供奉,暂时不方便出门。
蒋婆子其实也不知道谢老太太和谢映容之间有什么秘密,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都告诉谢老太太而已。然而看过谢映容信件的谢老太太却先入为主,从她的话里得出了连她本人都不知道的结论:
永宁长公主确实对谢家起了戒心,连日派人来联系谢映慧,好支使后者打听目前行踪不明的谢老太太的下落。谢映慧不知情,糊里糊涂地做了长公主的帮凶而不自知。谢映容为了隐瞒真相,与谢映慧起了冲突,还找了个奉祖母之命抄佛经的借口,避免与谢映慧一同去长公主的庄子上小住。
这么看来,谢映容在信里写的都是真的呀!
谢老太太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心跳加速。她抓住蒋婆子的手腕,沙哑着声音问:“我先前叫你留意的那几个人……近日可有什么新消息么?快说!”
蒋婆子吓了一跳,忙回答道:“是,老太太,小的们打听过了,长公主府的二奶奶似乎从端午过后就病了,好象是中了暑,太医都上门诊治过了,只是不见起色。永宁长公主殿下这才打算带着一家人到庄子上避暑去,也好让马二奶奶换个凉快些的地方休养。”
此外便是歧山伯府的两位公子。蒋婆子只打听到歧山伯又一次把嫡长子赶出了家门,后者眼下是寄住在朋友家。但没听说他家二儿子有什么动静,只知道歧山伯夫人整天出门,拜访京中各家高官显宦、宗室皇亲。可各家各户似乎都不大欢迎她上门,给她吃了好几回闭门羹。她在人家门上哭闹起来,主人家只得请了歧山伯来领人。歧山伯去劝她,却被她指着鼻子破口大骂,说些什么有别的儿子就不在乎她儿子的性命了,若是她儿子真的死了,就要跟他拼命,云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