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曲流水
“大哥,我明白了!”顾青平握紧拳头,脸上露出坚毅之色。
顾青安跟着猛地点头。
顾青云不由得露出微笑。人生是自己的,想活成什么样终究要靠自己奋斗。前世他有那样一双父母,他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今世也是如此,还是自己的努力最重要,这才是他最大的底气。
等他们兄弟俩走出书房后,小石头从门外探头进来,扒在门框上,黑亮的眼睛眨了眨,怯生生地问道:“爹爹,那你打我也是爱我吗?”
这些日子小石头和小鱼儿在村里是玩疯了,每次读完书后就出去玩,有一次竟然带着小鱼儿去深水区游泳,小满劝他他都不听,认为自己会水,不会出事。
顾青云知道后,晚上就直接揍了他小屁股一顿,家里人谁劝都不行。要不是藤条没带回来,他的小屁股肯定疼得更厉害。
这两天小家伙走路都躲着自己走,估计还没消气。埋怨他在大家面前打他屁股,失了面子。
顾青云可不理他,他一回来就被村里的小孩捧着哄着,如果有尾巴的话肯定翘得老高。
不过打完后,顾青云晚上写日记时,想起自己没有孩子前还决定教育孩子一定不会使用暴力手段,一定要认真教导,用语言来“感化”孩子,没想到他会那么冲动,直接就上手揍了。
此时听到小石头的问话,顾青云不由得一愣,自己刚才的话被他听到了?
“进来,扒在门框那里作甚?还有,我们大人说话,没有得到允许,你怎么能偷听?”顾青云故意板着脸。
于是,这天下午,顾青云又把小石头拎进来教育了一番。
这样安静的日子一晃而过,很快,一个月不知不觉中过去了,顾青云等人回京的日子已经到来。
这次离别,顾青云怎么都不许爷奶陪着去码头了,一路来回颠簸,终究是不舒服。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自是不提,一家人上了船还是缓不过情绪,他爹在上船的前一刻还想着是不是留在家里不去京城,吓得顾青云赶紧收拾情绪,安慰他一番。
“爹,现在二叔他们的生意做大,还请有伙计,不用亲自去卖东西,已经搬回村里住,这样一来,爷爷奶奶就有人陪伴了。”顾青云安抚他。的确,二叔他们一家这几年的生意都非常好,码头的人流量大,东西好卖。
加上二叔在码头这里有人脉,就请人从比他们更深的村里去收山货,转手就卖给其他商人,中间的利润也不错。
这几年也是挣了一笔银子。
“要回你自己回,我自己跟着儿子去京城。”小陈氏倒是一门心思跟着儿子,虽然对京城有憧憬,更怀有一丝忐忑,但只要儿子在身边,她就什么都不怕。
要不是为了陪伴公婆,她早就想去了。
娘子都这么说了,顾大河想想如果住不惯的话,一年半载就回来,那样也不错。尤其是他自己也想跟儿子和孙子在一起。
想到孙子,更是坚定了决心。
见终于安抚下来,顾青云和简薇对视一眼,暗暗松了口气。
到达郡城,此时的顾青云已经结交到一定的人脉,所以很容易就找到顺风船,不用自己搭乘客船,直接跟着人家的船回京即可,更加方便、安全和干净。
在海上颠簸一个月后,顾青云带着爹娘,和依旧晒成小黑炭的儿子们回到京城。
方仁霄和连氏对顾大河夫妇的到来很是欢迎,他们早已经有心理准备了。顾青云回乡之前和他们聊过。
特别是连氏,更是高兴不已。
多了小陈氏,就多一个人可以闲聊,在后院的日子实在是有些无趣,幸亏他们还有小鱼儿。
她的想法和简薇一样,既然夫君以后决定和青云一家常住,那他爹娘就是不能避开的,这还不如早些相互了解,相互磨合,找到适宜的相处方式。
而顾大河和小陈氏更是对方仁霄夫妇感激不已,对方仁霄非常尊敬。
顾青云看到他们相处的情形,心里放松下来。
反正不住在一起,吃饭轮流来,这样一来,矛盾会少一些。尤其是大家都有意相让,那就更不成问题了。
他爹娘来了后,顾青云就把小石头每天的接送任务移交给顾大河。小石头的学堂距离家里走路需要两刻钟,以前每天都是顾三元或方忠亲自接送的,其他下人他可不放心。
他可是牢牢记住《红楼梦》中某个姑娘的悲剧,下人也不一定可信,接送的人选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对于这项任务,顾大河乐在其中,尤其是傍晚的时候,小陈氏也会跟着顾大河出去接孩子,接了孩子后有时还和小石头一起去买东西吃,臭豆腐和豆花之类的没少吃,祖孙间相处得和乐融融。
有时小鱼儿也会跟着去。
顾青云回京后马上去翰林院销假,没想到他们部门最高领导人吴学士却问起自己写的算学书。
“算学书?大人,是有什么问题吗?”顾青云很是不解,暗自观察他的表情,发现其面无表情,不知是好是坏。
他回来还没来得及和谢长亭见面,不知道自己的书卖得如何。而且算学书虽然署他的名字,可这只是一件小事,应该不会惊动吴学士才对。
除非有什么问题。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128章 询问
顾青云脑子快速转动, 脑海里回忆起自己写的那本算学书内容。
没有问题啊!如果是什么经注文集之类的, 可能还会有人来撕,因为单是儒家内部就分成几派,可他那是算学!而且他写完后还给老师看过,老师没说有毛病。
难道还能因言获罪?本朝的学风可是很开放,只要不是当街诽谤当朝皇室, 或者碰到严打, 出版书籍之类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更何况还有人专门审核。
如果他穿在清朝的话, 他早就夹着尾巴乖乖做人了, 不会写什么话本、算学书之类的。
“慎之, 这本《算学初解》可是你独立完成的?可是你自己想的?”吴学士紧盯着顾青云的面部表情, 眼神锐利。
顾青云眨眨眼, 坚定地点头:“是的, 大人,这是下官独立完成的, 总共花了三年的时间。最后的审查还让老师看过了,没有问题才拿去刻的。”
“你的老师可是户部的方郎中?”吴学士明知故问。
顾青云相信他肯定知道,虽说平时吴学士有名士风范,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己的副业上, 对他四个副手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只要能当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的,他就不相信对方的消息会不灵通。
翰林院是朝廷的储才养望之地,没有点水平怎么能让如今的皇帝委以重任?
“是的。”
吴学士问完这些话就不做声了, 他曲起手指轻轻敲击泛着光泽的桌面,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半响没有开口。
顾青云坐在他下首,心里不怎么着急,如果有问题的话,他回来后方仁霄和方子茗肯定早就抽空告诉他,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他们一般会关注这些事情。
他暗自观察吴学士的办公房,里面的摆设简洁大气,除了墙上挂着他自己作的一幅字画外,其他物品和他们的差不多。至于那幅字画,里面的那首诗可是吴学士的得意之作,算是他的成名作。
“慎之,你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式写算学书?”吴学士突然开口,打断了顾青云的思绪。
顾青云一惊,想了想,终于想到问题出在哪里了。他的这本算学书和他前世学过的数学课本有些类似,都是先有定义和定理,然后写出推导过程,再详细解答一道例题,之后还会留几道和例题相比略有改动的练习题在后面。
像他很熟悉的《九章算术》是按类分章的,没有推导过程和理论说明,重视实际应用,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出现。
加上他看过的其他算学书,很少有推导过程,就只相当于一本数学问题说明书。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去翻例题,再把数据套进去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在算学上,从古到今大家都是重实际轻理论,有些大能的研究能达到世界水平,但这些成就可能是他们灵光一闪就想出来的,不能和西方一样形成一套一脉相承的理论。
这是顾青云看了很多书后自己琢磨出来的,他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反正他写算学书时,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针对的对象是初学者,一直到院试要考的算学。
“大人,下官认为这样更加通俗易懂,这是以前在家乡的县学教学生时遇到的问题,当初有学生问下官为何要这么解答,于是下官就一直考虑怎么教学生才能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掌握这些知识。”慌忙之中,顾青云还是给出一套说辞。
吴学士闻言,微微点头,没有再针对这本算学书问话,转而关心顾青云回家的情况。
顾青云照实说了,没想到最顶头的上司会和自己唠家常。不过吴学士风度极佳,和他说话是一种享受,前提是他不是自己的上级。
吴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领导其实还是比较亲民的,只是顾青云平时很少能和他搭上话,除非是像这种请假销假的事,因为要请的时间太长,才需要和他直接面对。
他的直接领导是正六品的陈侍讲,和苏秋意平级。比起苏秋意的阴险,陈侍讲似乎是个老实人,一心扑在修史上,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小心思。只是他之前刚转到他手下一个多月就请假回家,相处的时间还不够长,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对不对。
知人知面不知心,刚开始见苏秋意时自己还觉得他面容和蔼,为人好说话,没想到最后他竟然会给自己下套,公然索贿。
对于现在的陈侍讲,顾青云肯定会留一个心眼。
唠嗑完家常后,吴学士站起来,绕过梨花木办公桌,他踱步过来,拍拍顾青云的肩膀,鼓励道:“慎之,本官听他们说过了,你做事不拈轻怕重,诚恳踏实,要继续保持下去,好好干。”
顾青云连忙跟着站起来,沉声答道:“谢大人夸奖,下官会努力的!”
吴学士满意地颔首:“下次再刻有书籍,记得上报到本官这里。”
顾青云背部挺直,连忙承诺道:“是,大人,这次是下官疏忽了。”
“不怪你,之前还没有这个想法。”吴学士不以为意。
一场谈话就这么结束,等顾青云从吴学士办公房出来后,他走在长廊里,发现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
顾青云暗自皱眉,文人相轻自古有之,尤其在翰林院这种学霸满地的地方更是如此,除了同一科的进士,其他人的交集是有,但很难有交情深的,大家平时都是各做各的事。
他没再多想,直接去陈侍讲那里报到,领回自己要做的任务。
回到办公室后,谭子礼正坐在位置上,见他进来就抬起头来,表情复杂。
顾青云微微一笑,打招呼:“谭兄,好久不见!”今天一大早他就等在刘学士门口准备销假,还没有见过谭子礼。
谭子礼站起来拱拱手:“顾兄。”
说完这句话,两人就没话说了。
顾青云见自己的桌椅很干净,知道有杂役过来擦过了,就直接坐下,开始翻看自己要干的活。
嗯,还是和之前一样,给修史的人查漏补缺,或寻找资料,或检查有没有明显的错漏。这些工作枯燥无味,只能让他们这些新人做。
至于谭子礼在他右边偶尔望过来的目光,顾青云自动无视了。
“顾兄,这是在下写的诗集,如有空闲,还请你指点一下。”正当顾青云仔细阅读书籍时,谭子礼低低的声音突然传来。
顾青云微微一惊,转过头来看着他。
谭子礼的神情带着一丝骄矜,他站起来,直接把一本书轻轻放在他的桌面,道:“这是在下写的!”
顾青云拿起来一看,《草堂诗集》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诗集的封面设计素雅,摸摸纸张,是上等的。
土豪啊,他的算学书才用中等纸,谭子礼的这本书籍比自己的算学书还要薄一些,但成本至少高一倍。
“谭兄的诗才是极为出名的,京城的人都知道,指点倒是不敢当,你是知道的,在下在诗赋方面水平一般,不过鉴赏水平还有的。你放心,在下一定会拜读大作。”顾青云定定神,直接回道。奇怪,这家伙什么时候写出一本诗集了?之前没听说有风声传出啊。
谭子礼听他这么一说,俊朗的脸上顿时露出愉悦的笑容,朝他点点头,负手就走出去了。
看着他的背影,顾青云怎么都觉得对方散发出一股得瑟的味道。转头一看角落的漏壶,已经是中午,原来到下班的时间了。
这时,方子茗已走过来找他一起去吃午饭。
两人走在饭馆的路上,偶尔和别人见礼,见少人了,顾青云忙问道:“大家今天为何都看着我?难道是因为那本算学书?不就是一本书吗?内容浅显。”
方子茗左右看了下,道:“你有点小瞧你那本书了,虽然浅显,但前提是你写得通俗易懂,你回乡不知道,这次有一名老童生买了你那本书,结果把院试出的算学题都做出来了。他之前考了很多次,每次都卡在院试上,几乎次次都是因为算学题做不好,没想到这次一举考中秀才,被人恭喜时,竟然说是看了你这本书。”
顾青云一听,直接愣住了,他停下脚步,歪头看他:“你这是在说书吧?哪有这么巧的事?”难道是自己的主角光环终于发挥作用了?他虽然对自己写的书有信心,可这效果也太夸张了。
不敢置信!
“前天院试的结果刚出来,我们今天都知道,这还能有假?”方子茗恨恨地捶了他手臂一下,羡慕地说道,“你现在出了这本书,已经在吴大人心中留有印象,后年是乡试之年,兴许大人会派你到哪个省去当副考官。”
顾青云一听,慌忙摇头:“不可能,虽然我的品级够了,但资历尚浅,肯定轮不到我。”到各省去当乡试考官是一件美差,不说收获的人脉,单是有外快收入就是翰林院其他官员虎视眈眈的事。
谁叫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呢?大家都过得很清贫。而且出京就是钦差,难得有个光明正大的机会出去,大家是非常乐意的,这一向是抢手的差事。
顾青云在翰林院三年,是知道这事的。
“你看吧,你年纪轻轻就写书受到大人的赏识,肯定有其他人跟风。”方子茗一副“相信我没错”的模样,他摸摸下巴,喃喃自语,“我要不要也写一本出来?”
顾青云嘿嘿一笑,看了下四周,见没有其他人注意,就低声道:“早就有人写了。”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129章 出书
“你是说谭子礼?”方子茗听顾青云这么一说, 反应非常快, 话就脱口而出。
“你怎么知道的?”顾青云颇为讶然。
“我当然知道。你的书在松竹书斋摆出来售卖后,大伯就和他的老朋友说起这事,圈子就这么大,其他人很容易知道你的动向,只是一开始看不出什么来。”方子茗见太阳太大, 就掏出折扇扇风, 笑道, “之前我看过你写的, 只觉得你写的书内容由浅入深, 推导过程层层递进, 颇有新意, 但对我而言, 这些内容太过于简单, 就没注意看,你知道的, 我一向不怎么喜欢算学,没想到竟然对院试会起那么大的作用。”
顾青云默然,他现在还觉得有点不真实,这事件的发展太出乎意料了, 那位老童生的事迹十分巧合, 书籍刚印刷出来三个月,就有了这例活广告,之后的书应该不愁卖了。
看来自己先前印刷的五百本很快就不够卖, 应该会加印。京城在当代来说是个巨型城市,之前就统计过有五六十万的人口,现在几年过去,估计更多。
人多,就意味着商机大。
两人来到熟悉的饭馆用膳,跑堂的伙计一见到他们就热情地打招呼:“顾大人,方大人,还是老样子?”
顾青云两人点头。这店子的面积较小,胜在干净整洁,环境不错,尤其是这里的面食堪称一绝,让人百吃不腻,价格还适中。天天去酒楼吃一般小官的荷包受不了,所以这间小店子的生意非常好,就是位置偏僻一点。
“好嘞!两碗阳春面,一碗加辣,一碗不加辣!”
给两人倒了两杯凉茶后,方子茗左右张望了下,他们出来得比较迟,现在店子里已经没多少人,于是就继续低声说:“你的书刚一摆出来,谭子礼就知道了,接着他就开始跟别人说自己要写诗集,收录他从小到大写的诗赋。我半个月前已收到他的大作,不单是我,几乎整个翰林院的人都收到了。”
顾青云想起刚才摆在自己办公桌上的那本诗集:“……”
“他岳父是国子监祭酒,认识的人多,加上谭家的影响力,翰林院还有几个人捧他的臭脚,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你看吧,文坛很快就有他的一席之地了。”方子茗语气不以为然,神态轻慢。
“大家都是同样的品级,何必矮他人一头?”方子茗只觉得不可思议。
顾青云清楚方子茗和谭子礼不大合得来,所以对于他的语气不以为意。
“同样的品级又如何?背景不同,前途不同,人各有志。”顾青云摇摇头,“那楚瑜就没动静?”这几年因为他们那一科的状元孔繁忠独来独往,只钻进书堆一心沉迷于做学问。他不管,楚瑜就显出来了,因为家世好,为人做事八面玲珑,很是笼络了几个人。
顾青云没有强烈的升官**,不想去讨好他人,就一直游离在这些小团体之外。事实上,他应该属于中立派,没有太大的野心,平时除了必要的应酬和工作,更多的时间花在写书、家庭上。
所以即使他对楚瑜没有什么恶感,也只是维持着一般的同年关系。
“他升官了,左赞善,去了詹士府。”方子茗语气淡淡的,“你今晚回去赶紧看邸报和小报,我把这三个月发生的事都整理好了,放在外书房那里。”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左赞善是从六品官员。
顾青云一惊,没想到楚瑜会去詹士府,不过想想他离京时楚家和太子母族联姻,就了然。
太子现在九岁,早已出阁读书,而大皇子依然默默无闻,加上皇帝对皇后的敬重,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太子的未来。
当今陛下就是依靠自己嫡长子的身份团结一帮人,并最终登基,他对嫡子有天然的好感。
所以詹士府还真是个热门机构,楚瑜选择那里是很多人羡慕的事,谁不想和下一任皇帝提前打好关系?
“接下来你有何打算?”方子茗手持折扇,轻敲桌面,打断顾青云的思绪。
顾青云想了一会,道:“还会继续写算学书,我还没有写完,这次要花的时间没有第一本长了,写第一本时我首次写这种,花费了很多心思。现在有经验,以后的速度应该会加快。”趁着他现在的书有热度,自己又有精力,当然要继续写。
而且他还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寻找机会学各国语言,等以后航线开通,和外国有交集,他就把外国的一些书籍作品翻译过来。
想到要开始学英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等语言,顾青云的脑袋似乎就疼起来。即使他在现代学过英语,但现在的英语和后世的不同,那就相当于要重新学习。
唉,谁让自己不会造船设计武器之类的,连改进一下织布机和印刷流程都不懂,早知道自己能穿越,学农都比学计算机好。
“你的想法是对的。”方子茗赞同,不过转念一想,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的话本呢?还写吗?什么时候写?”最近市面上的话本他都翻看过了,能让他买回来看的少之又少。
如此一来,休闲时间又变得无聊起来。
顾青云白了他一眼:“都是当爹的人了,怎么还那么喜欢看话本?幼稚。”
方子茗的脸顿时沉下来,收起折扇,冷哼一声,故意不看他。
顾青云顿感失言,怎么能说出实话呢?于是忙赔礼道歉,伏低作小,方子茗这才假装原谅他。
两人相视一眼,突然哈哈一笑。
看到方子茗脸上露出的笑意,顾青云心里极为欢喜。能在这时代交到几个好友是自己的幸事,这让他忍不住想起已经算是绝交的赵文轩,有时心里面偶尔还会闪过一丝怅然。
这时候,他们要的面端上来了。闻到这扑鼻的香气,两人没有再说话,不约而同地动起筷子。
顾青云不太喜欢中午到外面吃饭,打算明天就开始让下人送午饭过来,恢复之前的送饭模式。谁让昨天晚上老师说中午不用给他送饭,自己嫌麻烦就跟着说不要呢。
咳咳,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想念店家的阳春面了,这面条劲道,味道醇厚,吃起来口齿留香,回味无穷,非常合他胃口。
吃完饭回到翰林院,顾青云躺在自己买来的躺椅上休息了半个多小时,等杂役把他叫醒后,额头和后背都出了一身汗。
天啊,已经过了中秋,天气怎么还那么热?家里的冰还不知道有没有?
没再多想,顾青云洗了一把脸清醒一下,刚坐下来,就看到谭子礼来上班了。他住的地方离这里近,每天都可以回家午休。
两人见礼后,各自办公。
谭子礼瞄了一眼自己的诗集,又看看正埋头查阅资料的顾青云,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下午散值时,顾青云把自己用过的毛笔洗好后,刚准备回去就见那本诗集还静静地躺在自己的桌面上,想了想,还是把它拿起来,准备带回家慢慢看。
万一写得好,对自己可能会有帮助。身处在这个文人圈子,诗词是要写到老学到老的,诗词相和就相当于现代的唱歌,谁不会唱一首?有时候还要和别人合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