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诸君有些是要去陆军小学、有些是去陆军中学、有些是去新式学堂担任军事教官……但是无论去哪里,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也是对革命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将国家主义的思想传播出去!!中国之未来在少年,而诸君的责任便是使少年走上最为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年轻,多是二十余岁又同时接受了国家主义理论的年轻文学社社员耳中,他们所尊崇的刘继业所说的一切都无比的正确、简直道出了世间真理!
“切记!诸君的任务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必须要尽全部努力完成!”
“是!”张栋忍不住心中蓬发的使命感,低吼了一声!而做出类似举动的还有不少人,群情亢奋。
刘继业对众人的反应颇为满意,最后道:“当然,在此之前,将由我亲自协助诸君努力增进自己的理论知识。”
大时代1902 第266章 责任内阁(上)
第二百六十七章责任内阁(上)
西元1911年3月4日,即辛亥年庚寅月初三。
新年的气息尚未淡去,北京城内空气中似乎依然飘飞着淡淡的烟火味道。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过去的一年虽然有不少动静,但总体上算是一个比较安稳的年份。南方的革命党又在广西、云南等地发起了小规模的叛乱,但大多迅速被官兵平息下去了。在全国闹得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单独在北京就曾组织起了过万人的游行,一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不过这场运动最终还是较为和平的收场。摄政王做出了让步,基本上满足了请愿代表的要求,各地咨议局都欢呼庆典。
对于北京城内城外的底层百姓而言,这几年的安稳日子似乎抹平了庚子国难所带来的创伤,千疮百孔的华北大地基本上得到了复苏。不过虽然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依然艰辛。由于清廷推行立宪和新政,尤其是编练新军和重建海军需要大量的金钱、再加上对外国的赔款,使得清廷唯一的手段就是增捐加税。
沉重的税赋压在身上,让寻常老百姓几乎抬不起头。
虽然因为这两年年景不错,国家也基本稳定,平头百姓勉强也能混个温饱,但要说比二十年前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善也谈不上。
不过,这日子终究还能够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苛捐杂税总比闹拳乱、洋人入侵要来的好。况且这大清朝新政推行了将近十年了,似乎也颇有一些成效。大道理老百姓不懂,他们只是期望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能吃上白米饭、面馍馍。既然这大清国经过新政这么折腾后似乎有戏,那他们对未来也就多了些盼头。
对于小地主而言,过去的一年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坏。本来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时,许许多多的以童生、秀才为主的普通知识分子仿佛一下子断了生机,对未来充满了疑惑,也未尝没有人因此而痛恨起朝廷来。
然而新政推行后的几年时间里,这批‘失业’的秀才们也逐渐在新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毕竟彼时中国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读书人是稀缺货。不说秀才,哪怕是童生,只要通笔墨、又能放的下面子,找份能勉强糊口的工作不难。许许多多原本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主出身、小知识分子就这样在时代的推动下进入各行各业。
新建陆军、新式教育、新办实业这些新玩意儿都需要用到读书人,而这些地方也是绝大部分无法再靠孔孟之道糊口的读书人的去处。
经过这么些年,大部分的读书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已逐渐适应了新时代。无法改变的人则只有退归山林,抱守着对旧时代的憧憬和对新时代的痛恨而被社会所残酷淘汰。
总体而言,接触了大量新事物,逐步被改变的读书人大量地投身于去年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并成为这一席卷全国的运动的骨干力量。在这当中,有些人是为了博得更高的名望,并借此获得晋身的机会、有些人企图用地方自治来为自己谋私利、有些人是真诚地相信西方列强的议会~民~主制度,真真确确地希望通过‘议会分权’,‘地方自治’来完成君主立宪,使中国富强、亦有人是纯粹凑热闹,或者想给朝廷添堵。当然还有人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投身其中。怀抱着不同动机,却最终汇聚成一个声音:‘速开国会’的国会请愿运动在报纸和电报的推动下获得了舆论的绝对支持,成了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潮。
以摄政王为代表的朝廷最终的让步,对于全国读书人而言,等于是确认了他们的参政的权利,是一次能令人欢庆的重要胜利。
因此已经过去的一年,对于读书人而言,是今年难得地好年景。
对于社会的上层,那些隐约接触到这个国家政治运作轨迹的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地方或国家政治的人、那些参与策划并执行了国会请愿运动的人而言,这一年是收获极大的人!
咨议局在与朝廷的‘艰苦’斗争最后换来了所开出的条件的满足。许多人已开始幻想国会召开,地方分权后,他们这群‘士林领袖’能够一跃成为与地方督抚平起平坐,能够对国家起到真正影响的‘大人物’。对于他们,过去的一年实在是丰收的一年。
然而对于真正的金字塔尖,尤其是清廷真正核心的支柱;满人贵胄而言,他们对过去的一年却有一种多事之秋、国势维艰的感觉。
阶层不同,视觉不同,接触的东西不同,对前一年的感触自然也有区别。
不过无论阶层……哪怕是社会最底层也隐约感觉到,那啥子速开国会运动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影响。
而决定了这个国家最终是走向立宪派所渴望的‘地方自治’以及‘君主立宪’道路,还是满族贵胄所渴望的‘中央集权’道路,即将在这一天里的紫禁城内揭晓。
第一任责任内阁。
按照摄政王去年与请愿运动达成的协议,作为召开国会的关键一步;责任内阁将在辛亥年的新年后正式公布。
这个全新的内阁代表了朝廷对立宪运动,对全天下读书人和士绅所提出的政治要求的回应。是令人失望还是令人欢庆?
全国翘首以待。
#####################################
河南省彰德府。
袁世凯一动不动地坐在湖边的亭子内,打扮地与寻常渔夫无异,闭着眼睛静静垂钓。
在袁世凯身旁,唯一的物品就是一个竹编,显得非常粗糙的鱼篓。
自从二年多前被朝廷以‘足疾’开缺回家后,袁世凯对外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仿佛闭门隐居的生活。当然,有心人自然能从人员频繁出入的袁府,以及无数新铺设的电线杆感觉到彰德府与外界紧密的联系,袁世凯的这种行为也只是某种表态而已。
亭子外面有几个下人在候着不来打扰,双手垂前,等待老爷的吩咐。
湖边柳叶被微风吹起,彼此的胡乱碰撞中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如同被人轻轻撩过的帘幕。
从中午一直到下午,袁世凯就一直在亭里坐着。偶尔动一下鱼竿,要么钓起鱼来装入鱼篓,要么空欢喜一场。
日落西山,天际边逐渐泛红时,忽然从离湖不远处的袁府来了一人。
这个穿着西式的年轻书生稳步越过了袁府下人,直径来到亭子内,最后稳稳站在袁世凯的背后。
“宫保大人……”
袁世凯并未回头,动也不动。
“皙子……说了多少遍了,老夫早就没了官身,你我又是忘年之交,喊我一生袁项城也无妨。”
数年不见,杨度已变得更为沉稳,只有一双眼睛依然神采奕奕,炯炯有神。他不为袁世凯的话所动,依然对袁世凯保持着恭敬道:“北京有消息了。”
插入水面的鱼线随着话音动了动,带起细微的波澜。
“哦……说说载沣最后选了哪条路?咱们的老朋友徐世昌有无在列?”
杨度从西装内侧拿出一张薄薄的电报纸,却没有展开来,而是紧捏在手心中。
“新的责任内阁中,包括徐阁臣在内的汉人有五人,满人则为八人,其中爱新觉罗氏五人,分别是……”
“文鹿果然没有说错……”背对着杨度的袁世凯忽然出言打断了对方,同时猛地一用力将鱼竿拉起,只见一条鲫鱼被钩出水面的瞬间挣脱而出来,重新跳入水中,溅起一片水波。
一把放下鱼竿不顾,袁世凯返过身子,将一张兴奋的面孔显露在杨度面前。
“皇族内阁!”
袁世凯低吼了一声,同时除去了身上的草衣。
“皇族内阁!!!”
这次音量又大了几分。
杨度很少见袁世凯如此激动,此刻却完全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情。
“载沣果然是太年轻了!太年轻了!真是什么都不懂!!”袁世凯心情出奇地好。他站起身子,一边拉伸有些酸胀的关节一边笑道:“将我赶出中枢就罢了、将无能的荫昌提拔为陆军大臣也罢了、让自己的弟弟担任海军大臣亦罢了、收各地督抚权力使之集拢在满人贵胄手中还罢了……但如此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自寻死路莫过如此!”
“这大清国要大乱了!!”
袁世凯实在按耐不住,放声笑了两下,仿佛将这两年来的闷气一扫而光。
杨度脸上亦露出了浓浓的笑意,鼓掌不息道:“乱世一启,摄政王将面对重重困局!荫昌根基不稳,无法号令北洋,朝廷将别无他法只能重用宫保大人!”
“恭喜宫保大人复出在即!!”说罢,杨度猛地单膝跪了下去。
袁世凯满含欢笑地扶起杨度道:“皙子所言极是!!”
“去联络芝泉、去联络文鹿,要他们做好准备来!”
杨度用力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就算他自己,也无法保持冷静了。
袁世凯的表情却更胜之,神情中不无得意之色,轻轻抚摸着唇上胡须道:“你我生逢此时,万幸啊万幸!”
大时代1902 第267章 责任内阁(中)
第二百六十八章责任内阁(中)
“皇族内阁!!”
“简直是皇族内阁!!!”
一为戴着金边眼镜,将头发梳理地一丝不苟,打着领结穿成西式礼服的中年绅士愤愤地将报纸扔在桌子上,同时用力跺了跺脚!
“朝廷这是……这是戏弄我们吗!?”
同处一室的另一名长须士绅声音高锐道:“再启请愿运动!!上京城去!串联全国的同志,要让朝廷见识我们咨议局的厉害!”
江苏咨议局内,咨议员们自从昨天就炸开锅了。咒骂声、叹息声、怒斥声不绝于耳,整个场景一片混乱,几乎是无人来收拾。
张謇神色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岁,原本还算乌黑的头发一下子就多了一片白发。此刻身为议长的他本应维持秩序,却只是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一言不发。
朝廷就是这样回报立宪运动的吗?这么多年的奔走、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么多年为了立宪大业,就换来了一个这样的结果吗?
张謇抬了抬眼,只见一群年轻激进的咨议员正在说着犯上的话语。若是往常,对朝廷还留存着敬畏之心的张謇少不得要喝斥两句,但现在他却已无心于此了。甚至失望透顶的内心,不免也抱有类似的大逆不道想法。
长桌上,那个方才被当作出气筒而扔在上面的报纸,封面四个大字异常地鲜明,张謇轻轻念道:“皇族内阁……”
就在昨天,清廷正式颁布了《新订内阁官制》,按照钦定立宪大纲而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制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
单从制度上讲,清廷的这次内阁官制改革等于是全盘借鉴了1906年时袁世凯提出的改革方案,本身颇有先进之处。
而入选的诸多内阁大臣也并非庸臣。相反绝大部分都是坚定的改革派、新政派,思想开明。如总理大臣奕劻虽以巨贪而闻名,却同样是公认的改革者,公开主张三权分立。而其余众多内阁大臣,如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大臣载泽、农工商大臣溥伦也都是热心于宪政的达官贵人。其中司法大臣绍昌甚至暗中与梁启超等海外的‘乱党’亦颇有联络。
单从新内阁的制度而言,毫无问题。单从新内阁成员的个人品行和政治主张而言,清廷的第一任责任内阁也远远称不上保守。相反,反而颇为进步。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遮掩一个事实,那就是十三名新内阁成员中,汉人只有五人,而满人则有八人之多!其中更有七人姓爱新觉罗!!
新责任内阁中,总理大臣奕劻为宗室,协理大臣那桐为满人,另一协理大臣徐世昌则为汉人。此外,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宗室),司法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大臣盛宣怀(汉),邮传大臣唐绍仪(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理应代表天下民意的内阁成员,一半以上却是皇族出身,公然蔑视皇室不入阁这一源于英国的宪~制惯例!
这堂堂大清国的朝廷,四万万子民的顶层统治者们,嘴上讲立宪喊地比谁都响,实际上却仍然将国家权力视为一家一姓之私产!这一小撮人,他们不仅不信任汉人,甚至也不信任无血缘关系的寻常满人,而只将全力集中在自家的那些宗室皇族中!所谓立宪,到最后却成了他爱新觉罗家夺权的手段!
如此行径,举国哗然!
迅速地、这一行为也被众多报纸冠上了‘皇族内阁’,或者‘勋贵内阁’的名号。
“难道真如乱党所言,这朝廷是怎么也不会放权给我汉人的!?咨议局、立宪立到最后,不过是天大的谎言!!”
“他爱新觉罗终究想的还是他爱新觉罗的江山,原来与我们真真是半点干系也无!!这咨议局又有何用!你我议员又有何用啊!!”
张謇虽然一直没有说话,心中也是满腔的郁闷,却依然关注着每一个人的发言。
单就江苏而言,几乎是所有的士绅都被这个皇族内阁的消息给打懵了!
原本大家对未来还颇有期待,尤其是去年的请愿运动最终成功迫使朝廷让步被众人视作立宪的伟大胜利,都指望着第一任责任内阁出台后,好下一步召开国会,真正把立宪给办成了!
然而皇族内阁几乎是朝廷公然在打脸,打全国各地近万咨议员的脸!打倍数于此的立宪派的脸!打的是全天下数百万士绅的脸!!
各地士绅的反应首先是震惊、然后是失望、再然后就是一阵一阵的羞愤!
却是欺人太甚了!!
激进点的,尤其是曾在请愿运动中上过血书的年轻士绅们已经在心中倒向了排满主义,想到了那群以前自己从未曾看上眼的乱党。就算是保守些的,也着实对这朝廷失去了大部分信心。
江苏如此,全国各地亦没多少区别。从黑龙江到广东、从浙江到四川,只要是有咨议局、甚至说只要是能接收电报的地方的士绅无不对此‘皇族内阁’一事愤慨至极!剩下偏僻的地方,也只是因为一时不知消息罢了。
原本如此好的局面、原本立宪运动几乎都要成功了、大清就要能立宪了、你朝廷失心疯了要玩出这一出啊?
张謇虽然不是激进派,此刻在面对半生心血付诸东流时,激愤之余也在思考着出路。
朝廷的‘诚意’如今也算是明示天下了。他们这些立宪派该怎么办?
难道就放任朝廷……不!他爱新觉罗家集权到底吗?
“不能让立宪失败!!”那个戴金边眼镜的咨议员大吼了一声!
“我们当成立同志会、串联全国!上血书!发动游行!呈万人书!全国咨议局都应罢会,继续请愿运动北上京城!一定不能让他们得逞!!”
然而,响应者却寥寥。
在场的大部分咨议员听后只是摇头叹气。
上次请愿运动几乎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还有无数人割股断指明志,最后也是换来了一个‘皇族内阁’。经此一场,谁还对朝廷有指望呢?
张謇亦不认为再发动什么请愿运动有什么用。朝廷明摆着是铁了心往黑路上走到底,请愿者反而有牢狱之灾。
只能用别的方法了!
就在这时,张謇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人,一个大胆的想法如雷鸣般轰现心腹,眼前顿时一亮!
说不准只能……
想到这里,张謇忽然站起身来,大步朝门外走去。
大时代1902 第268章 责任内阁(下)
第二百六十九章责任内阁(下)
刘继业快步进入他无比熟悉的庭院内,来到曾无数次进出的书房门前,轻轻推开了房门。
江宁的天气已回暖,刘继业在家中也不需正装出场,因此穿着轻薄透气很是舒服。只是一踏进书房后,却感到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再一看房间内居然摆放着数个烧着通红的铜炉,正散发着阵阵热气。
室内温度起码要有三十度左右了,可是室内坐在书桌后面的刘寿昌却裹起了厚厚的衣物,在听到开门声时睁开了闭上的眼睛。
“业儿……”
刘寿昌声音有些虚弱,额头上满是汗水,身上的衣物上也有不少汗痕。
刘继业注意到书桌上摆放着热茶,还有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
“父亲有病在身,不好好休息怎么跑这里来了!”
前一阵子刘寿昌在这换季之际感了风寒。他本来年纪就大了,一个不注意就病倒下来。虽然有医生看过,吃了药物但一直低烧不退,惹得刘府上下一阵忙碌。
不过原本应该卧床休息的刘家族长此刻却坐在书房之内,刘继业上前为其倒上茶水,一边将手放在父亲脑门上感受温度。
此世的刘继业由于很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出人头地,一直坚持了身体锻炼。再加上他本身底子好,营养够,哪怕是当初环境恶劣如日俄战场之上也很少生病。自从回国担任新军统帅后,这几年来还真是一次病也没生过。
相反刘寿昌这两年却时常病魔缠身,大病没有小病不止。不过好在刘家的产业重心逐步转移,刘寿昌身上的压力少了不少,不需处理过多事务,得以安心养病。
“……咳……报纸看过了吗?”刘寿昌略有不耐地推开了刘继业的手,其手臂上已出现了淡淡的老人斑。如今五十多岁的刘寿昌已逐渐露出了老态,头上白发也多了许多。
刘继业轻轻点头,也不看桌上的报纸道:“父亲是说皇族内阁吧?”
刘寿昌没有丝毫意外的表情,默默地颌首,将报纸推过去:“你怎么看?”
刘继业沉吟片刻,低声道:“此乃朝廷自绝于士林、自绝于天下的举动。”
一直以来,像刘寿昌这般家大业大,又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朝廷忠实的支持者。有恒产方有恒心;刘寿昌这等有资产人士最担心的就是变动、混乱、无序。因此哪怕是为了稳定和保住家产而考虑,他们也是一个朝廷、一个政府的天然支持者。
而刘寿昌过往之时,对朝廷虽多有批评,但自从新政及立宪开始后,依然对朝廷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尤其在去年他成功竞选为咨议局议员后,更是成了立宪主张的拥护者。
所谓立宪,本质上就是这些有资产的士绅、社会的中上流、朝廷统治的基础希望与朝廷共同切分蛋糕,顺便再‘监督’一下朝廷,免得其作出向十一国宣战那般的愚蠢举动,或是作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抑或是出台不利于士绅们的政策。
原本一切都是好好的,大家在游戏规则内按照规矩来办,也基本保持着克制,谁也没想掀桌子。
可是原本说的好好的、达成的一致和共识,转眼就被朝廷以耍赖的方式给推翻了!
朝廷不可信!
“朝廷不可信!”刘寿昌一拳砸在桌上,少见地展露出怒意。
“这种耍诈行径,天下人再也无法相信朝廷了!这朝廷……这朝廷真真如乱党所言,是宁糊弄天下人、是宁背信弃义、是宁不顾四万万汉人,也要将他排汉灭华进行到底啊!!”
刘寿昌大声抱怨完了,只觉得一阵虚脱。刘继业急忙来到父亲身后,帮其捋顺一口气,就听其继续道:“业儿!你身为朝廷重将,手握东南重兵,实拥我江苏至关重要的地位!眼下朝廷失信天下,丢尽了民心……乱党将大兴、我怕兵祸不远了。”
“我也老了……”刘寿昌闭上眼睛,只觉得浑身乏力,但是心思此刻却无比活跃。
“刘家上下百口人、祖宗百年基业,日后就要你来维系了!”
“父亲何出此言……”刘继业刚一张嘴,刘寿昌便挥手制止,虚弱地说道:“为父还能再撑几年,族里、产业也不必你分心……不过现今天下将变,乱世将启……细微之处为父还能为你分担,但大局大势却要靠你了!”
“若能更进一步当是最好,但业儿你却一定要小心万分!无论如何,刘氏基业也不能在我这一代丢掉!!一切要小心从事啊!”
刘继业本想说什么,只是一抬头看到自家父亲眼中流露出的意味深长的眼神,最后只能重重地点头。
刘寿昌能够维持刘家家业几十年,在进军实业后也操办的有声有色。同时,他也全力支持着长子的决定,向三联集团等项目上提供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