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苏泰太后一下子站了起来:“你说的是真的,满人被他们打败了。”满人是察哈尔死敌,当年林丹拥兵十万之众,尚且被皇太极打的满地找牙,咋听到这个消息,苏泰太后怎么也不相信。
囊囊福晋道:“本来妹妹也不相信,但他们说的言之灼灼,小妹就是不信也没办法,何况我见了唐军的火器,根本不是我们所能挡。”
苏泰太后一下子好象老了几岁,道:“既然如此,额哲,你去命令大家放下武器,我们投降。”
额哲从惊,道:“阿母,这个女人说谎,不要听她的。”
囊囊福晋冷笑,不屑的看着额哲,不再反驳,但她表示的意思却很明显,我有必要说谎吗,额哲看得更恨,举起手中的长剑要向囊囊剌去,苏泰太后喝道:“额哲,听话,出去让大家放下武器,不要反抗。”
额哲恨恨的丢下了长剑,他事母甚孝,虽然不愿意向汉人投降,但还是出帐传达苏泰太后的命令:“大家放下武器。”
许多蒙古人都愕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放下武器,唐军虽然有七千人,但这些人没有偿过唐军火器的利害,见许多唐军拿着一根黑漆漆的棍子对着他们,并不害怕,若不是没有苏泰太后的命令,他们早就冲了上去。
林丹汗手下的另一大将贵由更是不服气,本来等苏泰太后传下命令就要杀出去,没想到她的命令却是要大家投降,贵由大喊道:“蒙古的勇士们,冲出去,我们不能向懦弱的汉人投降。”
额哲急的大喊:“回来,回来,太后有令,大家放下武器。”
但许多蒙古人却不听他的,跟着贵由冲了上去,苏泰太后虽是大汗的遗孀,但要让高昂的蒙古人低下头颅投降给汉人却办不到,见有贵由出头,想也不想就跟了上去。
马维兴见蒙古人冲了上来,一点也没有犹豫,喝道:“射击。”
“砰,砰。”刹时枪声大作,刚刚冲出十余步的蒙古人一排排倒下,他们惊愕的看着胸前汩汩冒血的伤口,原来对方烧火棍一样的东西是如此利害,贵由更是在第一排枪声之后就倒了下去。
这枪声终于使冲动的蒙古人冷静下来,一个个停住了脚步,额哲虽然因贵由不听命令生气,但也没料到有这样一个结果,呆呆的看着倒下的上百蒙古人,连命令也忘了继续发布。
听到枪声,苏泰太后和囊囊福晋都赶紧走出了大帐,见倒下上百蒙古人,苏泰太后首先反映过来:“大家放下武器,我们投降。”看到唐军火器的利害,要说苏泰以前对唐军打败了满人还将信将疑的话,现在已完全相信。
蒙古人都被唐军火器镇住了,听到苏泰太后亲自发话,开始有蒙古人将手中的兵器丢下,接着一个个全部放下了武器。
唐军一涌而上,把蒙古人的武器捡起,将所有的蒙古人都被看押起来,苏泰太后带其子额哲,来到马维兴跟前,跪了下来:“未亡人苏泰拜见将军,今察哈尔部共一千一百五十户愿归顺天朝,从此忠心不改。”
马维兴打量着这个林丹生前最宠爱的太后,她看上去只有三十岁左右的年龄,实际她的儿子已经成大人了,绝不止三十岁,长得姿容秀丽,肌肤白净,一点也没有草原上妇女长期在太阳暴晒下的黝黑,难怪能得到林丹的长期宠爱。
苏泰太后见马维兴久不回话,大感奇怪,想抬头又觉无礼,宋献策忙捅了捅他,马维兴才回过神来,道:“夫人不必多礼,从此察合尔部也归于我唐军,只要你们能够忠心不二,唐王必不会亏待你们。”
苏泰太后又磕了一个头道:“多谢将军,多谢唐王。”这才起来,道:“将军远来辛苦,请入帐。”将马维兴,宋献策等人带到了大帐。
一坐下,马维兴本想马上问出传国玉玺的下落,但宋献策制止了他,其时天色已暗,宋献策只是出言安慰,然后令她们都下去休息。
等苏泰和囊囊下去,马维兴迫不急待的道:“军师为何阻止我发问?”
宋献策道:“不急,反正所有蒙古人都在我们手上,还怕丢了不成,我想看看她会不会主动献出来。”
马维兴急道:“若她们不献呢?”
宋献策一愣:“不献?不献再直接要呗。”见马维兴语气有点紧张,又想起了刚才苏泰拜见时马维兴愣神的情景,不由笑道:“怎么,你看上她了。”
马维兴脸一红,道:“军师说笑了,她是林丹汗的遗孀,看上了又能怎样。”
宋献策道:“她们可不象我们汉人女子从一而终,嫂子嫁给小叔,继母嫁给儿子的事都比比皆是,你若真喜欢,回去跟唐王一说,唐王肯定成全你。”
马维兴不由心动,苏泰太后正是女人成熟已极的年龄,对他这样的莽汉有致命的吸引力,想了想,道:“还是算了,于礼不合。”
宋献策不由好笑,马维兴什么时候讲起礼来了,见他面薄,没有再打趣他。
第二天,苏泰太后、额哲送给唐军驼马、雕鞍、貂裘、琥珀、金银、苏缎等物。并将一玉玺献给马维兴,宋献策小心翼翼的打开观看,顿时光芒四射,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
宋献策不知此玺是否就是流传千古的和氏壁,但不敢多看,将朱红小匣合上,贴身保管,马维兴拿出自己所带了盐,荼作为回礼,蒙古人正奇缺此二物,顿时如获至宝,第三天后,马维兴就命所有蒙古人拔去营帐,率军返回,蒙古人虽不乐意,但无法反抗,只得随军而去。
到了嘉峪关,宋献策命人快马加鞭,派出二千铁骑专门护送和氏壁赶回西安,为了保密,押送的官军都不知是何物事,李鸿基当初命马维兴出关,纯是因为蒙古人举行的忽勒台大会,若能撑握黄金家族的后裔,即使蒙古人能选出大汗,也能分裂出一批人来,他不是文物专家,又没有对和氏壁考证过,哪知道传国玉玺会在苏泰太后手中,宋献策自以为猜到唐王的心思,哪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李鸿基毫无准备,让这和氏壁凭惹出许多事来。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十九章三方相争
曹文诏的败亡,象一击重拳一样重重的击在崇祯的心上,让崇祯几乎喘不过气来,当初自己把他从天牢里提出来,委予他重任,没想到他却是如此回报自己,让朝庭三万精锐白白牺牲,接到孙茂霖的奏章更是火上浇油,他不相信朝庭的精兵会轻易败在唐军手中,那当然就是将领无能,这次非狠狠惩罚不可。
曹文诏已经死了,他的官职依然要剥去,不过,崇祯到底还没有完全绝情,曹文诏的家没有下旨抄没,也许曹文诏执于寻死就是考虑到这个结果吧。
甘肃丢了,曹文诏败了,国库又空了,崇祯也只能面对现实,暂时和唐军和平共处了,不过,随着朝庭接到李鸿基的求贤令,崇祯又生了半天闷气,这个逆贼,还想开考,又把主意打到朕的地盘来,朝庭暂时拿唐军无可奈何,只得命令地方官员全力清剿唐军的求贤令,并发出布告,若有人胆敢前去应考,以叛贼论处,全家抄斩。
李鸿基还是低估了人们当官的热情,当唐军的布告发出一月后,西安城里已陆续有许多士子到来,那些富户壕绅不是傻瓜,相反每个人都精的要死,唐军这些年来北扫蒙古后金,东拒朝庭十数万大军,百战百胜,辖下人口上千万,地已有数百万公里,唐军的政策虽然令他们损失颇重,但稍有点眼光的人都认清了事实,准备接受唐军的长期统治,既然朝庭消灭不了唐军,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得出来做官。
那些被抄家发配到草原的学子听说有机会回来,更是积极,这些人都是娇生惯养,那受得了在草原里一直干粗活的日子,他们不明白草原还有人自愿乐呵呵的前来,对那些拼命开荒种地的农民更不能理解。
大量的士子涌入西安,西安因朝庭禁运变得萧条的局面竟然慢慢好转起来,李鸿基暂时放下了没人应考的担心,开始考虑应当出什么题来。
李双喜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和他们一样到曼达勒戈壁参加忽勒台大会的人群,布里还遇到了许多旧相识,蒙古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大会上才会聚一起,否则就是要打仗了。
李双喜都让布里去应付,他装成布里的部属尽量少出头,这些年来,李双喜多次在草原上走动,难免会碰到认识他的人,万一不小心让人发现了,不但前功尽弃,他们还有生命危险。
以往年每个参加忽勒台大会的人都兴高采烈不同,今年所有的人都脸色凝重,蒙古人已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了,草原正被唐军一步步蚕食,若再不想办法,几年过后,恐怕所有的蒙古人都要无立足立地。
尽管矛盾重重,大部落间更是勾心斗角,但所有的蒙古人都真诚的希望能选出一个英明的大汗来,重塑蒙古人的辉煌,这些年来,蒙古人一直流年不利,先是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蒙古人重新强盛的希望落空,但皇太极虽是满人,却和他们同是游牧民族,彼此生活习性相同,而且满人对蒙古人待遇也极厚,一直用联姻之策进行怀柔,蒙古人也乐意接受,没有蒙古人的帮忙,皇太极单靠满人是不能打败林丹的。
可汉人不一样,汉人在原来曾被他们划分为四等人,是他们任由他们奴役的奴隶,虽然最后蒙古人都赶了出来,但二百多年来,蒙古人的强者一直没有放弃过重新主宰中原的梦想,如今连草原都有可能被汉人占去,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以。
开始布里和那些原先认识的牧民打招乎都有点愧意,李双喜看了出来,那他说道:“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不是出卖他们,你是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如今我军的实力你也知道了,凭他们就算有了新的大汗也打不过我军,只是徒增伤亡罢了,你看看你们的部落,现在的生活不比以前好吗,难道草原上的牧民就非要过那种打打杀杀的日子。”
布里给自己催眠了几遍,不错,草原上强者为尊,向他这种小部落,无论谁做了大汗都只能受人欺凌,如今在唐军治下,他们反而过的比以前更好,不用担心会有物质短缺,也不必担心有一天突然被人包围,将他们的妻儿牲畜抢走,他安慰自己几遍后,再也没有愧疚感,看着往日的那些旧识,反而有一种怜悯:“你们是不会成功的,我才能拯救你们。”
虽然离大会还有十几天,但蒙古的大部落基本已经到齐,他们虽然对选大汗取得了共识,但选哪个部落来担当大汗分歧却挺大,谁也不敢晚来,否则大汗都让人定了,他们还来干什么。
察哈尔倒下去了,本来第二强的土默特部又受到了唐军严厉打击,连圣城也被唐军抢走,而今强横一势的土默特部和布石图大汗的家也没了,只能带领数千族人在草原上流浪,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投靠别人,否则迟早会因侵犯了别人的草场而被消灭。
剩下一个就是科尔沁了,可是最近草原上流传的一个消息却让大家打消了拥戴科尔沁的念头,奥巴已投靠了唐军,他们为了表示诚意还拿出数十万头牛羊来进贡唐军,本来大家也不怎么相信,奥巴和满人离的那么近,这次满人在唐军手上损失极大,若满人知道奥巴投靠了唐军,那后金还不立马把科尔沁灭了。
可科尔沁给唐军送过去那么多牛羊却得到了很多部落的证实,数十万头牛羊,乖乖,那是多大的数目,不是投靠是什么,奥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被唐军俘虏的消息让族人严秘封锁,不让说出去,此时再说是赎金也没有人相信。
本来李双喜是想把奥巴被唐军俘虏的消息散布出去的,但布里向李双喜解释,草原上被人俘虏并不丢人,只要用东西赎回去就可以了,别人也不会从此瞧不起他,如果以后能扳回来,大家反而会觉得他是英雄,若散布奥巴被唐军擒获,这等于洗清了奥巴勾结唐军的污名。
李双喜这才只针对科尔沁送给唐军的牛羊大做文章,如此大批的牛羊从科尔沁运到归化,自然会有很多人看见,连听到此事的多尔衮也怀疑起他来,奥巴连忙赌咒发誓,将全盘经过说了出来,多尔衮才相信了他。
奥巴本来以为满人经过此役会元气大伤,实力比不上科尔沁,没想到皇太极一回来,马上聚笼了人心,而多尔衮轻轻松松就攻破了朝鲜,获得了大批补给,奥巴顿时不敢小瞧,他还梦想着能得到蒙古可汗的大位,那时就再也不用怕满人了,可出了这挡事,他的大汗位置希望渺茫,若再得罪了满人,他马上就要大难临头。科尔沁和后金相隔实在太近了。
剩下的部落就是喀喇沁,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敖汉、奈曼、札鲁特,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这些部落最大的不过有五千战士,最小的只有一千战士,要从这些部落中选出大汗,实在是太难,即使选出了大汗,又怎能使还有近一万五千战士的科尔沁心服。
李双喜的三百人在各部中也算不大不小的力量,有知道扎哈沁部底细的人就会明白,这个布里应当把部落所有人的战士都带来了,很是奇怪,难道他不怕有人将他们的妇孺趁机全部掳走吗,不过,如果他们投靠了一个大部落也说得过去。
因要争大汗之位,各个有希望的部落都全力以赴,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员,大部分战士都会带出来,但对小部落来讲,只是来观礼,谁成了大汗,及时向他投效就是,因担心家里会有人趁火打劫,反而只会带一小部分人来,除非那些已投靠了大部落,获得了他们保护的人才会带齐全部人马,以助投效的部落争胜。
三百个人在数万人当中并不起眼,虽有人稍有奇怪,但马上放了过去,现在是该选择支持哪一方的时候了,没有必要理这些无关的事。
经过数天的打听,李双喜已经明白了这次汗位远举的大致情形,这次汗位选举分成了三方,科尔沁最为强大,还是有不少人支持,如扎鲁特部,土默特部。
另一方就是原察哈尔部分离出来的敖汉、奈曼、喀喇沁等部了,他们原先同时臣服林丹,后来受不了林丹的压迫,又联合满人一起进攻林丹,相同的经历使他们容易站在一起,共同推举出喀喇沁的达来台吉来竞争汗位,
还有一方就是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这五部的力量集起来也不小,他们共同推举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竞争汗位。
三方的力量都相差无已,现在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们已开始拉笼象扎哈沁部这样的小部落了,蒙古人一向以实力为尊,但在实力压不倒对方时,马上也学会了合纵连横,几乎在扎哈沁部刚到达的头天,三方的人员先后到达扎哈沁部大营,劝扎哈沁部支持自己,许下种种承诺,又加上若干威胁。
蒙古人办事可不会让汉人一样遮遮掩掩,无论是承诺还是威胁,都是**裸的,布里暗暗庆幸投靠了唐军,否则就是这次三方拉笼都要把他愁死,一不小心站错了队,以后说不定就是灭族的下场。
不过,他现在不用担心,遵照李双喜的指示让三方都满意而归,谁来都信誓旦旦保证会支持他们,若不是他有了唐军作依靠,这样做几乎是找死,无论谁当上了大汗,都会拿他开刀,但布时现在却不害怕,等他们知道上了当时,除非他们能打败唐军,否则别想报复到他。
多尔衮也早早的来到了曼达勒戈壁,但他现在很烦恼,自从皇太极回来了,他每天都战战兢兢,他在没确定皇太极死之前,就急匆匆的抢夺汗位,无疑会惹起皇太极的极大怀疑,以前在皇太极面前表现的忠心全部都白费了,或许以后他都没有机会再撑兵权。
在他刚从朝鲜回来时,听到皇太极没死的消息,他有一股冲动,马上就起兵杀了皇太极,但考虑再三,他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乖乖的向皇太极请罪,交出了兵权。
一方面是他从朝鲜带回来的军队已成疲兵,皇太极回来多日,早有布置,冒然行动,一定不是皇太极的对手。
另一方面满人已经元气大伤,再也经不起内部的损耗了,每一个战士都是宝贵的,若因他的原因让满人再次死伤惨重,就是他夺取了汗位也毫无用途,满人只会衰弱下去,论为别人欺压的对象。
他虽然交出了兵权,在盛京每天还是胆战心惊,深怕皇太极会想法铲除他,这次来蒙古,本来以为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能顺利让奥巴当上盟主,奥巴再怎样也是满人最亲近的盟友,奥巴本身是满人的额附,而皇太极的后宫也充满了科尔沁的女人,还有皇太极和多尔衮都知道奥巴的能力,他当上了蒙古的大汗,对满人也不具备威胁。
从击败林丹后,皇太极一直以盟主的身边管理着蒙古各部,蒙古人也不敢有异议,如今满人的力量已衰退,蒙古人再也不会象以前一样听话,若让蒙古人选出其他人做大汗,未偿不会对满人打主意,这是皇太极绝不允许的。
多尔衮急于重获皇太极的信任,以为能轻松立下功劳,没想到奥巴出了这样一件事,使本来十拿九稳的大汗之位充满了变数,多尔衮恨不得把奥巴抽上一顿,同时也庆幸当初幸亏自己先走一步,否则也要落入到唐军手里。
多尔衮想来想去,这大汗之位变数还是太大,在没有把握奥巴能当选之前,宁愿让蒙古人选不出大汗,也不能让一个可能对满人有威胁的大汗产生,他叫来亲兵,悄悄的吩咐下去,作好奥巴不能当选的准备,一旦确定,就要尽力破坏,务必不能让达来台吉或苏布台当上蒙古的大汗,这次,多尔衮的想法竟然与李双喜相同起来。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章流言杀人
三方经过十几天的明争暗斗,力量还是相差无几,这次奥巴全力以赴,科尔沁部就带来了一万名战士,扎鲁特有二千战士,土默特部虽然衰弱,也有一千五百名战士,加上依附的小部落,总共有一万七千多人。
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这五部的力量也不差,总共有一万六千多人,最少的是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总共也有一万一千多战士,但他们由于以前同处察哈尔部,显得异常团结,实力并不弱于两方。
蒙古人以前的做法都是拳头大就是老子,但双方力量相差是如此的小,自然不能打起来,三方都意识到再这样僵持下去也不会有结果,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也有放弃争夺大汗的打算,改为支持一方,无论他们支持那方,毫无疑问,那方就能取得绝对的优势。
其实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本无意对汗位进行争夺,他们以前有胆量脱离林丹,自然是依靠皇太极的力量,他们本身也投靠过满人,但所谓世事无绝对,满人在归化城下的大败,让他们自然有了异样的心思,毕竟谁也不愿意在别人门下受气,趁势又脱离了开来。
皇太极知道无法阻止,也没有对他们有过报复行动,还不时拉笼他们,让三部都心存感激,和林丹比起来,皇太极确有容人之量,本来他们在这次大汗推选中,已打定主意支持奥巴,但听到奥巴已投靠了唐军,不得不另做打算。
这些天来,多尔衮数次与三部面谈,证明奥巴投靠唐军纯属遥传,三部已慢慢打消了顾虑,的确,满人没有必要撒谎,若奥巴敢投靠唐军,满人马上就会把他们灭了,毕竟后金在唐军手上吃的亏太大了。
这些情报很快汇总到了李双喜手中,草原的消息总是传得很快,李双喜派出扎哈沁部二百人整天到各部去转圈,敖汉、奈曼、喀喇沁又人多嘴杂,自然没有什么事情能保密。
李双喜皱起了眉头,努力了半天,奥巴还是有可能当上可汗,这对唐军来说极为不利,奥巴虽有野心,胆子却小,而且贪财,十足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若草原上只有蒙古人,让他当上蒙古大汗对唐军来说无关痛痒,但坏就坏在还有一个后金,以皇太极的能力,自然可以把奥巴捏在手里,进而控制整个蒙古,一盘散沙的蒙古人在皇太极的捏合下,又会成为唐军强大的敌手。
可是有心要破坏,这三百人在数万蒙古人的阵营里,连浪都掀不起一朵,想都不要想,李双喜不由大感为难。
狼无血见李双喜皱眉不说话,主动提到:“大人,不如让属下去剌杀他们数人,引起混乱,这大汗自然选不成。”
李双喜反问道:“剌杀,剌杀谁,多尔衮,奥巴,苏布台,达来台吉?只有这四人才有分量,可是他们护卫森严,怎么刺杀,若是刺杀其他小鱼小虾,只会把我们暴露,根本取不到什么效果。”
狼无血哑然,他虽然是个出色的刺客,在草原也鼎鼎大名,曾经刺杀过数名部落的台吉,布台,甚至可汗,但也只是趁其不防备才能得手,如今三方相争,都怕对方会起黑手,每人都被重重保护起来,刺杀他们,狼无血不敢吹牛有把握。
布里道:“大人,好象多尔衮护卫不多,只有十几人。”
李双喜一愣:“他的护卫怎会如此少,多尔衮已是和硕贝勒,又是参加如此重要的大会,按理至少护卫也有上百人。”
布里说道:“听说多尔衮和皇太极不和,好象是牵涉到汗位之争,多尔衮虽然已是和硕贝勒,但也没有了兵权。”
李双喜眼一亮:“此事当真?”
布里道:“我也是听以前科尔沁的一个旧识说的,具体什么原因他不知道,他只知道皇太极已收回了多尔衮的兵权。”
李双喜嘿嘿一笑:“那就好办了。”
狼无血马上站起来,道:“属下马上去准备。”
正要出去,李双喜连忙喝住:“回来,你想干什么?”
狼无血理所当然的道:“当然是去杀多尔衮。”
李双喜道:“胡闹,我什么时候说了要杀多尔衮。”
狼无血一脸茫然:“不杀,不杀他杀谁?”
李双喜道:“谁也不杀,把多尔衮杀了有什么用,若布里所说之事是真,那么杀了多尔衮只是给皇太极除掉一个后患,达来台吉已被他说动,只要达来台吉还支持奥巴,奥巴照样能当蒙古大汗,这样无用的事我们才不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