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李鸿基听得大怒,虽然他知道后世的满人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他深知满人对中华民族带来的大灾难,这不仅仅是指满金入关导致中国的人口由二亿多减至四千来万,他还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倒退了数百年,使得二十一世纪中国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何况这次满人进入内地的唯一目的就是烧杀抢掠,若不给他一点教训,满人的气焰只会越来越嚣张。
李鸿基只好同自己的参谋部大讲华夷之辨,闯军和大明是兄弟之间打架,谁胜谁负都不要紧,而满人是外贼,想趁人家家里不和,前来打劫,当然要先打跑外人,众人见李鸿基坚持也不好再反对。
其实当时的士子把华夷之防看得比现在重得多,宋献策,洪承畴他们所以反对先和满人交恶,不是因为对满人经常侵入内地烧杀抢掠不愤慨,只时他们认为现在闯军的大敌首先是朝庭,并不认为满人能给汉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无非是抢点,烧点,反正他们打击的是朝庭,和闯军并无关系。
但李鸿基却深知不能任由满人发展下去,林丹汗远逃,虽然身边还有数万人,但对他的威望是个重大的打击,估计就是不死,恐怕再也无法和满人争雄,若任由满人顺利统治蒙古各部,再建立汉军八旗,那时实力必定大增,闯军以后即使推翻了大明,也得面临与满人的争峰,何况这次李鸿基提前与满人交手也想让闯军知道一下满人的实力,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李鸿基在蒙古边境集结重兵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趁机拉拢蒙古的小部落,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上蒙古人一直是满清的坚定拥护者,但此时真正归获后金的部落还不过半,归附的也不全是真心实意,只是惧于后金的强大而已,蒙古和女真其实是世仇,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满都古勒大汗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的一次战争中去世。而博勒呼济农在1470年也被暗杀。一度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中,现在仅剩下一个5岁的男孩、博勒呼济农之子达延。
达延的命运比成吉思汗年幼时的遭遇还要悲凉和不幸,家族的长辈都在内讧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无依,连他的母亲都抛下他改嫁了,所幸,满都古勒汗的年轻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还在1470年宣布他为大汗,满都海赛音可敦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抚养了达延,还率领军队打败了卫拉特人,将他们彻底赶出了蒙古中东部地区。为达延汗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达延汗是蒙古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大汗,统治了蒙古整整七十三年。在1481年亲政之后,达延汗镇压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乱。并从1497年到1505年间,他对从辽东到甘肃的明朝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使得明朝无法与卫拉特人联系。
1543年达延汗去世之后,他的孙子博迪继承了汗位。虽然广大的领土被达延汗的众多子孙瓜分,但从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国的汗位一直稳固的在达延汗的长支后裔察哈尔部中传承。
虽然达延汗的长期统治稳定了蒙古帝国汗位传承,但并没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便成了一种类似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虽然承认察哈尔部的最高权利,但处于相当的独立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察哈尔部的汗位继承者们逐渐失去了足以统治整个蒙古的力量,西方的卫拉特人和东方兴起的通古斯人(满人)都是他们可怕的敌人。但这个时候,卫拉特人正在对付哈萨克汗国、沙皇俄国以及内部的绰罗斯家族与和硕特家族的权力争夺。
1604年,林丹继承汗位,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库图克图汗。林丹汗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帝国对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从继位始,便开始重新统一蒙古各部。
1616年,比林丹汗年长33岁的努尔哈赤登上后金汗位。而后来继承汗位的天聪汗皇太极与林丹汗同岁,他成了蒙古林丹汗的克星。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二章 蒙古各部上
林丹汗即位后,进行全面调整。他争取黄教僧侣封建主的支持,接受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呼图克图汗”。又下令将108函的《甘珠尔》经典译成蒙古文,用金字抄写在蓝纸上。编纂蒙古文《大藏经》,并兴建了著名的寺院“察干召”(今白寺)。
在林丹汗的倡导下,黄教在蒙古左翼诸部传播开来,寺宇林立,僧众遍地,每个家庭都派一子出家为僧。喇嘛教迅速为蒙古贵族和民众所接受。喇嘛们用千金铸造嘛哈噶喇金佛。传国玉玺、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尔》经被视为三**宝。改奉红教后,信奉黄教的漠北喀尔喀和右翼三万户的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与林丹汗逐渐有所疏远。
由于漠南蒙古东介于明朝与后金之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后金与大明的争夺对象。后金与察哈尔部之间鼎立的矛盾中,明廷与后金的矛盾是主要的。
明朝主要采取“以西虏制东夷”的策略,联合林丹汗,共同抵御后金。林丹汗向明廷提出“助明朝、邀封赏”。明廷每年给林丹汗赏银先为4000两,后增至4万两,再增至8万两,尔后增至14万两。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命王象乾与袁崇焕共商对策,朝庭以牛羊、茶果、米谷、布匹、金银为抚金,换取察哈尔林丹汗不犯边,而求得西边安靖;明廷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后金。
林丹汗接受明朝抚赏,又妨碍后金攻明,后金为着对抗明朝,必须先征抚察哈尔林丹汗。因此,皇太极与林丹汗之间的争战已不可避免,林丹对明朝索要抚赏,忽即忽离。而对待后金由轻慢而转为畏惧。
万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林丹汗遣使后金,狂称“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问水滨三万人满洲国主”。后金诸贝勒大臣见林丹汗来书大怒,要将其来使一半斩杀、另一半劓鼻馘耳放归。
努尔哈赤说使者无罪,暂时扣留,待派使臣返回后再做处理。努尔哈赤遣使赍书报林丹汗。林丹汗把后金的使者也关了起来,对努尔哈赤来书做出回答。努尔哈赤误闻使臣被林丹汗所杀,要斩林丹的使者,但后金使臣却买通看守者逃了回来。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后,后金同察哈尔的关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林丹汗实行错误政策,加速了察哈尔内部的分崩离析,他对各部落掠土地,劫牛羊,穷奢极欲,暴虐无道,自恃士马强盛,横行漠南,破喀喇沁,灭土默特,逼喀尔喀,袭科尔沁。史载察哈尔部属五路头目的妻子,被林丹汗重臣贵英强占。
察哈尔的许多部落,因对林丹汗不满,逐渐依附于后金,与后金盟誓。科尔沁等部在后金等援助下,打退了林丹汗的军事进攻。天命汗凭借有利的形势,向漠南蒙古发动军事攻势。此役,后金军扫击巴林、巴岳特、乌济业特三部牧地,俘获5.6万多人畜。这是后金军大规模进攻蒙古的开始。此后,又有许多蒙古部落依附后金。
1627年林丹汗派兵收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
但是好景不长,皇太极即位后,把林丹汗做为主要的敌人。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派遣贝勒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林丹汗,皇太极第一次以“盟主”的身份发号施令。
9月,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首领。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战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这使得林丹汗的实力大为削弱。
皇太极通过对察哈尔部的第一次进兵,确立了对漠南蒙古东面诸部的盟主地位,建立了蒙古归附各部对后金的臣属关系。林丹汗受到皇太极的威逼开始西迁。
崇祯六年4月,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初九,大军到西拉木伦河时,沿途蒙古各贝勒率所部兵来会,共同大举进攻察哈尔部,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敌军,林丹汗无奈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
后金没能与林丹汉交战,在经宣府、张家口等地,大肆侵入大明领地抢掠,饱欲而返。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极率军回到沈阳。
蒙古各部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大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这些散去的部众历史上都会归附后金,李鸿基当然不能看着不管,若此次能集结重兵对抗满人,恐怕大数人会选先择投靠闯军,毕竟闯军一直和蒙古人做生意,双方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此次归获闯军的两个部落一个叫漠西额鲁特,首领名叫巴图尔洪台吉,此时李鸿基并不知道这个叫巴图尔洪台吉的人第四个儿子就早后来建立准葛尔王国的葛尔丹。
另一个部落是喀尔喀部,首领叫却图,他本与林丹汗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后金,林丹汗远遁,却图汗面对后金的数万铁骑,害怕报复,只得也归获闯军。
李鸿基得到两个部落的投城,大喜过望,对蒙古其它各部更有信心,刚到榆林,马上就吩咐接见两人。
巴图尔洪台吉和却图两人投靠闯军后,虽然闯军对他的部下发饷发地,但两人以前对部下生杀以夺的权力却再也没有了,不免有点牢骚,但他们的部下编入了闯军后,待遇比以前好了许多,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即使他们想反悔也拉不走这些人,只得认命。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二章 蒙古各部下
让两人归降后感到安慰的是闯军给他们的待遇不错,闯王亲自赐给了大量钱财,生活过得比以前惬意得多,各种精美的食品,优质的绸衣,让他们眼花僚乱,只不过一个多月,两人都已发福了好几斤,听到闯王要招见他们,不敢怠慢,毕恭毕敬进了大营,看见一人坐在大堂,两人站着十余名将领,谅想就是李鸿基,忙跪下道:“参见闯王。”
李鸿基连忙将他们扶起,两人都是正当壮年,长得一脸的胡子,将脸都遮了一大半,李鸿基望着左边的那个道;“你叫巴图尔洪,洪什么来着。”
巴图尔洪台吉连忙道:“启禀闯王,属下叫巴图尔洪台吉,和李双喜将军是结义兄弟,按辈分应称闯王为叔父大人。”
李鸿基心里一阵恶寒,这个家伙大了自己许多,要是真叫自己叔叔,那鸡皮疙瘩还不掉一地,念了一声巴图尔洪台吉,道:“你的名字有点长,我就叫你洪台吉吧,我说洪台吉,咱们各交各的,你既然加入了我闯军,那么大家都是兄弟相称,叔叔就不用叫了。”
巴图尔洪台吉连忙道:“遵令。”
李鸿基又对另一个叫却图的道:“听说你以前和林丹汗结为兄弟,那么你部的实力很强罗。”
却图道:“回闯王,我喀尔喀部本来人马比科尔沁还多,却被皇太极两次袭击,如今人马已大部散去,所部已不足一万人,这次全迁入了陕西。”
李鸿基道:“你们进入陕西后,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尽管向我提。”
却图和巴图尔洪台吉两人对视了一眼,却图道:“回凛闯王,我军各部已分到了田地,军士也有了军饷,日子都还过得去,只是……只是……却期期艾艾了起来。”
李鸿基见他吞吞吐吐,不悦的道:“有什么话尽管说,说错了我也不会怪你。”
却图鼓起了勇气,道:“只是我族人不善耕地,只会放牧,闯王虽然分给了族人田地,但许多族人不会耕作,我怕来年还是要挨饿。”
李鸿基怀疑道:“是吗,每个人也不是天生就会耕作,我不是已有派人教他们吗?”
却图红了脸,说道:“不错,闯王是派了人教,但大部分族人已经习惯了放牧,不愿耕作。”
蒙古人千百年来都是靠放牧和抢劫过活,蒙古人除了放牧,其它茶盐布等物质必须靠大明才能换取,大明因蒙古人时常进入长城抢劫,为了报复,经常关闭茶马市,让蒙古人的物品无法交易,这样激起蒙古人更大的抢劫**,而蒙古往往大规模进入长城后,朝庭又不得不花钱与蒙古和谈,重开茶马互市,大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这种相处方式已进行了两百多年。
李鸿基为了能趁底将投靠自己的蒙古部落捆住,才想出了这个办法,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点心急,考虑了一下道:“这样,我会重新划出一块地方给你们,愿意放牧的还可放牧,愿意耕田分给田地。”
却图大喜道:“闯王,我们的草场是祖先留下来的,我们还想回原来的草场。”
李鸿基怀疑得问:“回原来的草场,你们站得住脚吗,你们难道忘了为什么进入陕西吗?”
却图吭哧了半天才道:“我们只时想暂时躲避后金,后金终究要回去的,到时我们再回就可以了。”
李鸿基大怒,奶奶的,拿我当冤大头了,有危险往我这边躲,给你吃,给你喝,危险过去了,拍拍屁股就想走,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口里却说道:“却图兄弟放心,我再次集结了大军就是要给后金一点颜色,到时一定把草场夺过来,你们等着吧,到时肯定让你们回草原。”心里却在冷笑,到时你们回去可以,不过以后那里也会划入我闯军的范围。
巴图尔洪台吉和却图两人以为闯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大喜过望,连忙道:“多谢闯王,闯王大恩,以后必有报答。”
李鸿基挥手让他们退了下去,对身边的李双喜道:“现在我军有多少蒙古士兵。”
李双喜站了起来,道:“回闯王,已有五千人马,编成了半个军。”
李鸿基挥了一下手,狠狠地道:“把他们打散,分入各军,还有要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军饷都是闯军发给他们的,要让他们对闯军效忠。”
宋献策道:“闯王,非我族内,其心必异,当年在关外就是因为蒙人反投后金,才让祖太寿兵困危城,被后金逼降,对投靠我军的蒙人还要采取更严密的措施才行。”
洪承畴却反对道:“不然,当年满桂率五千蒙人全战死在京师脚下,只有教化得当,蒙人也有忠义之人。”
王长顺身为闯军宣传处长,教化自是由他所为,献策道:“闯王,我有一个想法,蒙古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对他们的祖先也是模糊不清,可以教他们一些中原的历史,要让他们知道其实从成吉思汗开始,他们进入中原就是中原人,我们和他们都是同根同祖,这样才能更好的取得他们的忠心。”
李鸿基瞄了王长顺一眼,心想这小子倒长进不少,点头道:“行,可以这么说,其实他们也是汉人,象我们这里原先有吴人,楚人,秦人,但后来都成了汉人,他们蒙古人其实是汉人的一个分支,只是当年他们不愿种地,选择了放牧,后来因为放牧的汉人抢种田的汉人东西,种田的人不愿意被被抢,修起了长城,才分为蒙古人和汉人,如今他们又回来了,愿意种地的还可以种地,不愿意种地的以后打跑了满人还可以放牧,不过无论是种地还是放牧,大家是一家人,要和平共处,而女真人是森林里出来的野蛮人,女真人打蒙古人,打汉人都是野蛮人对文明人的战争,所以我们要一起把野蛮人赶跑。”
王长顺大拍马屁:“闯王英明,这样一来,即使这个部落首领不服,以后想生事也不会有人随他们。”
六月上旬,皇太极在察哈尔西进时,明朝已得到了急报,此时陕西经过数月的调兵遣将,已集聚了官军近十万人马,大多在和闯军对持,李鸿基马上指示李万成再派人向朝庭求和,并主动表示闯军可以从陕西进入蒙古,包抄后金,陈奇榆不敢作主,用八百里加急将消息传回了朝庭。
-------------------------------------------------------------------------------
点推比太低,拉一下票,明天争取三更将周六晚的那一章补上,这周暂不进vip继续免费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三章烽火连天上
崇祯拿着陈奇榆的奏章也摇摆不定。立即把三位大学士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和兵部尚书张凤翼,找来商议应对的办法。
众人看着陈奇榆的奏报也感到棘手,朝庭已调集兵马剿灭闯贼,不料东虏又来,按理闯贼暂时不动,似有和朝庭和平共处之意,东虏事急,入关自然是要烧杀抢掠,朝庭应当先急后缓,迎战东虏才是,可是众人又都知道闯贼才是皇上的心头大患,日后有可能颠覆大明江山,而东虏只是癣疥小疾,抢够了,杀够了自然又会回去,众人不明白皇上心意,自然不敢轻易开口。
温体仁试探的道:“皇上,东虏小疾,闯贼大患,不如先灭闯贼。”
崇祯一脸恼怒:“温爱卿的意思是东虏就不管了吗,任他们烧杀抢掠朕的子民,传了出去,朕还有何面目见天下的臣民?”
温体仁顿时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改口道:“皇上,臣糊涂,臣的意思是说闯贼是大患,但暂时不急,东虏却已侵入我边关,杀害我军民,皇上正应发堂堂正正之师救我边关,击退东虏,那时天下振奋,再灭闯贼也不迟。”
崇祯点了点头,面色缓和了下来,张凤翼趁机道:“皇上,既然闯贼有意议和,皇上不如假装不相信闯贼诚意,要他们先从后面进攻东虏,拿出诚意,朝庭才会和闯贼和谈,只要闯贼真能和东虏交战,无论谁胜谁败,对我大明都有利。”
崇祯才高兴起来,道:“爱卿所议正是,朕马上旨给陈奇榆,让他将朕的意思告之闯贼,并要闯贼先放了晋王,朝庭才会相信他们的诚意。”
众人一起拜下:“皇上英明。”
崇祯拿定了主意,几天内发出十几道敕书,指示宣化,大同等地官员“尤宜严备,固守。”如被东虏攻破守官将“立置重典”。同时命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以兵二万分道来援。接着又命保定巡抚丁魁楚移驻紫荆关,新任山西巡抚戴君恩移驻雁门关,总兵陈洪范移驻居庸关。并命五省总督陈奇榆统领大军北上。
陈奇榆正在心急如焚之急,接到皇上如此确切的旨意,大喜过望,又重新招见的闯军的特使赵良极,告之了朝庭的决意,要求闯军先出兵攻鞑靼人的后方,赵良极早已得到了李鸿基的指示,满口答应,为了让陈奇榆安心,赵良极还主动提出在祁县的闯军将缩减为一万人,让陈奇榆放心下来。
不到数天,晋王一家就被闯军放回,闯军一共擒获了朝庭两名番王,不打不杀,崇祯虽然恨李自成入骨,但也感到庆幸,不由生出一丝希望,或许李自成真得是迫不得已,他还保留着对朝庭的忠诚,以后真可以招降也未可知。
陈奇榆接到晋王,见闯军又真的在前线减了兵,马上统领五万大军北上,贺人龙,艾万年,猛如虎,这些良将都带在身边。
皇太极这次入侵已定下了策略,那就是尽量掠夺人员物质,同时带不走了东西一概烧光,杀光,告戒众将一切以快为主,攻不下的城市暂时不攻,快速往下一个地方就是,一时之间,山西河北靠近内蒙一带,后金大军所到之处掠夺周围牲畜财物,焚其庐舍,毁其稼禾,裹胁青壮男女,老人小孩被杀比比皆是,汉人祖祖辈辈生长的土地上又重演了这地狱般的一幕。
大同,宣化一带虽然一直没有太平,经常有蒙古的小部落侵入,但随着蒙古的衰弱,加上李鸿基在金县和蒙古人大搞走私,蒙古人的物质也不再缺泛,许多小部落也不再冒险进入长城内,所以这一带的百姓在全国到处是农民起义,犹如熊熊烈火的情况下,还享受了一年多平静的生活,满人上次从喜峰口进入的伤疤已被人刻意遗忘。
朝庭又多次从这里抽掉精兵到关外作战,几个月前还抽了一部分士兵到太原,此时朝庭在两地的军事力量正是虚弱已极的时候,后金士兵一路势如破竹。
七月十一日,阿济格、多尔衮等人,率军抢掠保安州(河北涿鹿)、延庆州(北京延庆)等地,威胁京师。
十三日,皇太极率军抵东城,致明代王书,复约其遣使议和。大贝勒代善等人率领西路大军入边占领得胜堡,守城参将李全自缢死。接着攻怀仁、取井坪(山西平鲁),遂至朔州。
二十二日,皇太极领兵围攻应州(山西应县),令大贝勒代善等人率军赴马邑驻扎,阻御大明援兵。贝勒阿济格、多尔衮等人进兵保安州,保安州知州阎生斗、守备徐国泰等人见多尔衮在城外抢掠并不敢出城应战。
但后金要攻城,却拼命抵抗,无奈兵微将寡,杀伤清兵数百人后,后金士兵一涌而上,攻入城池,阎生斗和徐国泰两人率兵拼命抵挡,一一战死城头,多尔衮深恨明军的抵抗,城破后下令屠城,保安州刹时血流成河,哭声震天,后金将百姓一队队押往城中处决,将妇女挑出来供其淫乐,男人小孩直接杀死,后金士兵发泄完后,妇女也一刀砍死,整个保安洲男女老幼数万口全死在后金屠刀之下,全城成了修罗地狱,后金撤走之前,多尔衮又下令将全城烧毁,一时之间,保安洲升起了熊熊的火光,直到后金大军离开数天后才熄灭。
多尔衮攻下保安州后,一路上取其村堡,杀其官吏,到应州与皇太极合兵攻城。
此时陈奇榆的大军终于赶到朔州,皇太极想会合四路大军于朔州的战略已破产,但他还是浑不在意,大军抢夺的物质已够多了,后金的骑兵要走,这些明军还能拦得住吗,却不知李鸿基的人马已进入内蒙,悄悄的挡住了他的后路,无论他向前或向后,一场大战已必不可免。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三章烽火连天下
1...5051525354...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