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德军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圣彼得堡总方向实施进攻,单刀直入,4天内一口气向前冲了320公里,其第8步兵师最先抵达陶格夫匹尔斯城外。
该师师长勃兰特让德军士兵利用缴获来的三辆布尔什维克的汽车,装扮成后撤的苏维埃伤兵,来到斯大林的军队守桥部队的面前。德国的伤兵用流利的俄语瞒天过海,完整地夺获了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使德国北方集团军主力顺利渡过宽阔的西德维纳河,攻占了陶格夫匹尔斯城。
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普斯科夫—圣彼得堡一线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斯大林按捺不住愤怒,严令苏维埃士兵不许再后撤。
但是斯大林的命令无用,德军像潮水般继续向斯大林的军队进攻,处于被动中的斯大林的军队不仅没有还手之力,而且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德军继续深入。很快突破了斯大林的军队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又占领了斯大林的军队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圣彼得堡的大门。圣彼得堡北面一侧。德军也对斯大林的军队发起猛烈的进攻。圣彼得堡就这样处于德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气急败坏的斯大林打电话给季诺维也夫,责问道:“普斯科夫怎么丢了?你们打算撤到哪里?撤到北冰洋去吗?”
季诺维也夫吃了败仗,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诺诺表示:“斯大林同志,我清楚我的职责,我会不遗余力去完成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对我的嘱托。”
斯大林紧急动员百万圣彼得堡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圣彼得堡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最外面的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伊尔门湖西岸希姆斯克。沿卢加河一字摆开,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全长约300公里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2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但此时,得到德军要“杀光这里的居民”的消息,圣彼得堡人心惶惶,很多人在德军进攻之前就逃难去了。斯大林一时难以征召满3个民兵师,很多十四岁以下的儿童都被布尔什维克赶上了战场,他们组成了“童子军”。
德军的前线指挥官格陵兰特将军拒绝向这些童子军开火,并停止了对圣彼得堡的进攻,将布尔什维克组织儿童上前线的罪行上报了联合国机构。
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大怒,亲自打电话训斥德国高尚的格陵兰特将军:“皇帝陛下和我,给你占领布尔什维克首都的机会和光荣,但你却在一条俄国老百姓临时组织的防线面前停止了自己的步伐,这简直是给你自己丢脸,你太让我失望了!”
施利芬命令德军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最近几天内拿下圣彼得堡。施利芬给德国的将领们发电报说:“至于对圣彼得堡的善后处理问题,我们一定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我们不需要俄国了,既不需要敌对的俄国,也不需要友好的俄国,我们只需要一片东方的土地。所以我们决不接受无论是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的投降。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德国的格陵兰特将军拒绝接受这个命令,他主动辞职了。施利芬亲自指挥德军的北方集团军,迅速突破卢加河畔,切断圣彼得堡—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从卢加河下游突破防线,经加特契进攻圣彼得堡;西突击军从卢加河中游进攻卢加,尔后沿卢加—圣彼得堡公路进击圣彼得堡;第3装步兵师和第6步兵师组成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上游突破防线,尔后转向东北方向,进攻楚多沃,切断圣彼得堡通往莫斯科的铁路线,从东面包围圣彼得堡。
斯大林军队的总指挥季诺维也夫知道圣彼得堡已经没有希望,他感觉自己无颜再见斯大林,他故意跑到前线去,身中了三枪,被德军打死。
德国的航空兵还出动近30架次的飞艇对圣彼得堡进行了轰炸。施利芬宣称:“德军的目的在于包围这个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中轰炸,把它夷为平地,然后接管这个城市。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应他们食物的问题,不能由我们也不应该由我们解决。在一场争取生存的战争中,我们对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连一个人也不想保留。”
这次大围困最终导致圣彼得堡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50万人死亡。最终,德军攻进毫无生机的圣彼得堡,斯大林等人被捕。他们想逃跑,已经来不及了。这一次,联合国的军队彻底将布尔什维克剿灭。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决议,俄国被分成若干独立国家和各国占领区,彻底灭亡。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斯大林等都被联合国的军队逮捕。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建议将他们送到国际法庭接受刑事审判。李经述考虑到他们这些人的罪行,比如契卡的大清洗运动、下令放火烧毁莫斯科导致数万无辜平民死亡、组织儿童参加战争等严重的战争罪行,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也同意让他们接受历史的审判。
于是,一个由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律师和法官组成的国际法庭,在中国远东的海参崴成立,开始对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的各种罪行进行历史大审判!





穿越1879 第244章 北京和会
俄国灭亡之后,李经述便按照原定计划,邀请美国总统塔夫脱和欧洲各国外长齐聚北京,参加中国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主导的“北京和会”,协商欧洲大战后的国际格局。
那一个月,北京城张灯结彩,呈现一派节日景象。旧紫禁城一部分,作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了,在无数面小彩旗下面,川流不息的人群,在小道上流动,有的大人在售货摊那里停下来给孩子购买纪念品或玩具,有的一家人到餐馆里去吃饭,大小乐队在演奏各种中外音乐。空地上还出现了许多用竹竿和席子搭成的临时售货棚,那儿在出售古玩,照片,铜制器皿,木雕制品,金鱼,松花蛋,鸟笼等商品。一些流动的杂技团在围场上演出,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进去观看。
北京城一般的街道上也是熙熙攘攘,市面上有大量的烤鸭、猪、鸡、鱼以及许多烘烤的食品和糖果,有的用二轮马车、人力车等各种车辆运送,有的市民提在手上,大家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新年,脸上呈现出展望未来的愉快笑容。相比较因为战争没落的欧洲,北京城的繁华景象让各国外交总长记忆深刻。曾经,欧洲各国以为战争是短暂的、辉煌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胜利;可士兵们伤亡惨重却无力将血染的战场向前推进几米;幻想终究还是破灭了,冷漠、愤世嫉俗、厌恶等情绪充斥着欧洲大陆。相比朝气蓬勃的中国,欧洲此时显得十分没落。
而且,北京城的建筑也让各国大使叹为观止。李经述在建设和规划北京城时,听从了交通总长詹天佑的建议,保留了北京城这座闻名世界的六代皇都、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原味儿”。
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国,他认为北京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发展成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他对李经述说:“北京城也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不科学伺候它就会生病。如果规划不好,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工业污染、交通阻塞、人口拥挤等诸多现代城市病症的出现。”
李经述让詹天佑负责京城的建筑规划。按詹天佑的建议和设计,新北京城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条全世界最长的南北中轴线沿线建筑都保留,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9个门代表着长久吉祥。北京内城九门由箭楼和城门楼构成的双重城楼的巍峨建筑,门楼为三檐双层的巨大楼阁或殿堂,包括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城楼、箭楼、角楼等曾多达47个,都予以保留。这条“龙脉”上的宫殿城门及其周边的数十处皇家园林和民宅四合院也都得到了保护,流淌着特有的文化意蕴。像天法地,坐北朝南,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方正对称,恢宏严谨,典雅飘逸,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典范,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
按照詹天佑的提议,北京城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护城河还引进了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铺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全长将近40公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新北京城按照这设计建成后,果然不同凡响,是连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的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引得来北京参加和会的各国使节赞叹不已。
李经述总统和外交总长梁士诒商定,分三批接见了各国外交公使。协约国的使节为一批,中立国的使节为一批,同盟国的使节为一批。当总统与各国公使随便交谈时,总统夫人席幕兰、容雪在毗连的一间客厅里接待各位使节的夫人,非常自然地同她们交谈了诸如家里有几口人、挑选衣料等妇女关心的事情。
和谈刚开始谈的,是协约国和同盟国战俘交换问题。在欧洲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冬天,德国就收到了关于德国和奥地利俘虏在西伯利亚遭难的报告,这些俘虏在夏天和初秋被俘虏后不久被运送到那里,身上穿的还是夏季军服,他们象牲口一样地被赶进一些连普通应有的设备都没有的营房,受着西伯利亚冬天严寒的折磨;为了防寒,这些营房都是密封的,因此各种疾病很快蔓延开来。在战争后期,法国和英国俘虏的处境也很悲惨,因为德国由于运输被英国皇家舰队封锁,粮食短缺,俘虏的口粮就一减再减。出于人道主义和国内民众反战的压力,各国就战俘问题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在中国和美国的斡旋下,很快同盟国和协约国签署了立即无条件释放俘虏的协议。
那段时间,中国外交总长伍廷芳因年龄原因退休了,新任外交总长梁士诒担任中国外交代表团团长,“忧劳所以致疾”,高烧不退。李经述去探望他,看到他人都瘦了一圈。梁士诒见到李经述,感激得挣扎爬起。李经述走到他的床头,劝他好好休息。
梁士诒面带愧疚地说:“如今正是外交多事之秋。我的身体却不争气,不能为国效力。实在惭愧。”
李经述说:“梁总长,你日夜操劳,受累了。外交部那边,可有合适的人推荐,来代替你参加这次北京和会?”
梁士诒便推荐了三十九岁的外交次长陆徵祥。
“他能力真的行吗?”李经述一听,虽然有点吃惊,但没有否定梁士诒的提议,问道。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李经述深深懂得“外交是不能靠所谓的爱国情绪的,外交能力代表一个政府的智商高度”。
历史上真实的陆徵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对中华民国现代外交体制的建设贡献卓著。国会通过的“外交部官则”,即出自陆徵祥手笔。外交部内设“一处一室一厅四司”:秘书处、参事室、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部长下新设一次长,四秘书,分管英、日、法、德相关业务,参事则负责法规与条约之研究草拟。陆徵祥主掌外交其间,竟然敢禁止大总统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坚持选拔“不闹笑话之外交官”,凡无外语外事专业者不予授职,袁世凯之侄儿也因此离任,顾维钧则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返国即被延揽入部。至于外馆,陆徵祥废止了由大使统筹包办使馆人事与财政权的旧规,外馆预算改由中央每年核拨决算,外馆正式人员皆须经中央政府考核任命。总而言之,民国初立,中央各部专业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独秀,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外交官。
梁士诒极力推荐外交次长陆徵祥,说:“陆徵祥这人。做事沉稳。能把握大局,对欧洲很熟悉,是可造之才。”
李经述问道:“我听说陆徵祥的夫人,还是比利时人吧?那他的外语一定不错。”
梁士诒说:“是的,陆徵祥精通英语、德语和法语。”
李经述说:“那好,我就人尽其才了。让陆徵祥接替你担任中国外交团团长。你意下如何?”
梁士诒点点头,咳嗽一声后道:“大总统英明。我也正有此意。”
陆徵祥果然没有让李经述失望,关于中国在北日本国的利益,很快以“二十一条”形式确立下来,得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支持:凡北日本国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中国政府允诺开放北日本国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中国政府在北日本国享有优越地位,租借港口九十九年为期。中国和北日本国合办警察学校,地方之警察官署,聘用多数中国人。北日本国每年向中国采办一定数量之军械,在北日本国设立中日合办之军械厂,聘用中国技师,并采买中国材料。如需外国资本之时,先向中国协议。
这些决议最后交由联合国安理会讨论通过,以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为团长的日本代表团气得不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上签字,李经述下令调动军队和舰艇,对日本威胁恫吓,下最后通牒,声称不惜一战。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已经开始秘密备战,晚间运输彻夜不停。
“弱国外交弱”,大隈重信看到中国外交官已经深谙国际社会游戏规则,再不是闭关锁国的蒙昧状态,不得不妥协了,发电报给日本大正天皇:“我岂愿意屈辱承认,环顾彼此国力,不得不委曲求全耳,两国力量之比较,陛下应该最明白。”
日本代表团还在北京前线奋争,后院燃起熊熊大火,群情激愤,学生涌上街头,矛头直指大隈重信等官员,大隈重信的老家被烧。
因为欧洲大战之后,亟需长时间的休整,恢复经济,在北京和会上,中国、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吵吵嚷嚷了半个月,最终相继达成了和解,确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亚洲、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新的世界到来了!
在欧洲领土上,德国撤出比利时,但卢森堡被德国吞并,乌克兰、波兰等国家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英国和法国承认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的独立,也就是说奥匈帝国解体;俄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国、法国、中国美国等国瓜分。俄国不复存在,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被认定为中国的领土。芬兰、阿富汗等地则被英国和法国瓜分。东南亚被划归中国的势力范围。中东成了英国的地盘。美洲、澳大利亚则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支离破碎,只剩下土耳其本土的那些领土。其余领土被英国和法国、德国瓜分。印度被一分为二,中国占领的地方成立了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余地盘还是属于英属印度。美国人还要了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权。
在一些弱国的报纸上,比如日本,这次北京和会,就是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五大列强的“分赃”会。李经述看了这些报道,觉得很无聊,完全是弱者无奈的呻吟,中国现在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东方列强,这才是“硬道理”!
世界格局重新划定之后,在新世界,各国的实力发生了变化,中国、美国、英国成了世界上三大强国,德国和法国实力次之。从领土上看,东道主中国成了最大的赢家,其次是德国,法国除了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增加了殖民地。在新世界,德国的实力,足以在欧洲牵制英国,英国和法国对德国也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联合国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也让国际关系日趋缓和。接下来就是对斯大林等人的历史审判,还有国内各种改革。
那天凌晨两点了,李经述还没有睡,躺在床上,外面万籁俱寂。他开始思考进行国内改革的突破点。1910年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虽说吸收了全人类的现代文明经验,但终究是实用主义,什么好用就拿来用,也会造成人民思想的混乱,整个社会物欲横流。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官商勾结使得国内贪污盛行,出现了新的特权阶层,致使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是摆在李经述面前的难题,他知道,那些说世界上没有公平正义的国家,往往自己不讲公平正义。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公民国家,守护人性化的信念。他要建立的政府,是一个没有人敢对老百姓吃拿卡要,没有人敢对人民故意刁难,没有人为人民办事拖拖拉拉的高效率政府,是一个政治权力服从于法律的政府。不这样走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只是一句空话!
李经述知道,深入改革社会不会很容易,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战斗的!




穿越1879 第245章 绞死斯大林
北京和会之后,剩下的重要事情,就是对斯大林等人的历史性大审判!这件事很重要,关系到人类未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国政府和世界舆论都很重视。联合国安理会公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斯大林等一大批战犯进行历史性大审判,由中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共同任命法官审理。
中国对斯大林的的罪行很清楚,经过各国协商,由中国指派一人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李经述考虑再三,提名中国原外交总长伍廷芳担任此要职。伍廷芳这时已经从中国外交部门退休,他有浓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背景,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时就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期满后取得大律师资格,他还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主持修订过中国的多部法律,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等一系列法治主张。另外,伍廷芳担任中国外交总长多年,欧美各国的政要和媒体都很信任他的能力和人品。
李经述提名伍廷芳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很快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一致通过。这是个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伍廷芳退休后在广州芳村老家正闲得发慌,当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不仅能发挥自己的法学特长,在国际上给中国人长脸,还能伸张人类的正义,伍廷芳欣然领命,收拾了行李,就坐火车赶赴中国的海参崴。
途径北京,李经述会见了伍廷芳。伍廷芳问李经述对这次审判有什么要求,李经述笑了笑,说:“伍先生,我听说在泰西,*官就代表着公平和正义,就是总统也不能干涉*官审理案件。你们依法审理就可以了。我个人的期待,是你们能够实事求是,不必捏造事实,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让这次大审判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让这次大审判能经得起人性的考验!”
当时,中国远东的海参崴是最美的时候。金色阳光下,天边飘忽不定的五彩云霞,不冻港里若隐若现旧梦之中的海市蜃楼。波光云影之下,蔚蓝的大海边,鲜花盛开,红的,紫的,白的,城市里的铁道间,路沿边,都是一丛丛,一片片。
在海参崴市中心一栋七层的大楼里,这栋大楼虽然外墙壁已经有些斑驳、脱落,还生出了青苔,屋前的台阶也已被磨去了棱角,有的还被屋檐的水滴出了凹坑,但里面已经装饰一新,中国和联合国的旗帜高高飘扬,门口由中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派来的维和大兵把守,庄严肃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设在这里。
上午九时,在联合国的军乐声中,五百多位旁听者和一百余名国内外的新闻记者进入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主审判厅。军乐一结束,身穿黑色*官袍的伍廷芳起身敲响了法槌,宣布开庭。
法庭先确认了到场的战犯的身份。斯大林被捕后,得知即将接受国际法庭的大审判,精神压力巨大,逐渐不耐噪音,脾气日渐暴躁,有时尽失自制,对事物过度敏感。除了斯大林,到场接受审判的还有加里宁,臭名昭著的“契卡”创始人捷尔任斯基,一共1250名各级战犯。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斯大林的罪首先是破坏宪政罪。来自白俄的检察官车尔尼克斯基站起来提起控诉:“俄国进行立宪会议选举,选举结果是:俄国3600万投票人中,只有900万人投了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票,将近2100万人投了克伦斯基的社会革命党的票。立宪会议的707个席位中,社会革命党占了370席,赢得了明显的多数。布尔什维克只得175席。斯大林却不甘心失败,解散立宪会议,取消新闻自由。这不仅引起了被推翻的旧政权军事将领和政客的憎恨,也招致了所有其他党派的反对,因而引发了俄国内战,死一千多万俄国人民。”
伍廷芳问被告有什么辩护,斯大林拿出《真理报》上的原话作为辩护词:“革命的利益高于议会的法定权利,法律应当服从革命所产生的政府,否则就只有消失。我们从来都不讲什么自由。”
新闻记者们飞快记下了斯大林的陈述,议论纷纷,法庭内一阵骚动,伍廷芳再次拿起法槌敲击橡木桌面,喊道:“肃静,下面请检方继续指控。”
白俄的检察官车尔尼克斯基站起来继续提起控诉:“斯大林第二大罪行是屠杀无辜罪,包括斯大林命令秘密处决早已囚禁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还有五个年幼的孩子。”
伍廷芳问斯大林:“是你亲自下令处决沙皇和他的妻子,五个孩子吗?”
斯大林回答说:“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威胁到我们的政权……”斯大林的话还没说完,伍廷芳打断了他的话:“你还没有到辩护的时候,现在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
斯大林低下头,说:“是。”
白俄的检察官车尔尼克斯基接着指控,他说:“最体现布尔什维克屠杀无辜的是对喀琅施塔得水兵的镇压。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为了应付各国的干涉战争,又坚决推行战时政策,导致经济崩溃,人民既不自由,生活又极端困苦。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工人罢工。驻在彼得格勒海域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也奋起反抗,要求举行新的完全自由的秘密选举,要求言论自由,出版和集会自由,平等分配食物,取消贸易限制,手工业和小工业自由发展,不得限制农民蓄养牲畜等合理诉求。斯大林在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水兵停止集会无效后,决定采取武力镇压措施。马林科夫命令,水兵若不投降,就像打靶一样,一个一个地击毙。果然水兵没有一个愿意放下武器,反抗之激烈和坚决,使大约一万人被打死、致残或失踪。被俘的人,少数人经审判后被处决,大多数人未经审判就被处决或被送入契卡集中营。”
1...121122123124125...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