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刘源昌自是觉得呆在这写大老粗身旁,颇不自在,说了几句场面话,便匆匆离去了。他走之后,军营里面的气氛不再压抑,更是热闹了起来,有的人喝醉了开始耍酒疯,丑态百出,不一而足。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五章:民牧之法
(甚久没看过上品寒士和雅骚了,今日去三痴大大的书页上拜访一下,惊闻噩耗,三痴大大居然与世长辞了!一时间悲恸不已,贼道三痴,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也是我心中的偶像。非常喜欢上品寒士和雅骚,清客也准备看,奈何天妒英才,三痴大大居然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了,至此,世间又少了一个真正懂得国学之人,一个真正的文人……)
酒过三巡,朱大光和王韶开始勾肩搭背,说话也越来越没个正形,只见朱大光醉醺醺地说道:“王老弟啊,我老朱在边军这么长时间了,除了跟韩帅打过那场痛快的大战,就数这场大战最为酣畅了。这是多亏了你,不然我老朱,到死都咽不下这口气……”
王韶也已经醉眼朦胧,打着酒嗝说道:“朱大哥,不瞒你说,你距离出头的时日不远了,待我回京禀告陛下,以陛下重视人才的眼光,肯定会重用你的……”
朱大光颓然地坐下来,望着那些觥筹交错边军士卒,说道:“王老弟啊,举荐就不必了,我老朱都这把年纪了,不在乎这个了。倒是你,才刚刚三十多岁,正是大把作为的时候……”
王韶笑道:“朱大哥,你也不老啊,才四十多就敢说老了?你知不知道狄青狄将军,他现年都六十多了,一样在皇家军校里面当教习兼副校长,你还年轻了十几岁,就服老了?”
朱大光又倒了一碗酒,一饮而尽,不顾酒液滴落在甲胄之上,感慨地说道:“狄将军那是文武全才,我朱大光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能比的吗?”
王韶也豪爽地饮了一大口这黄酒,入口绵绵的黄酒,让人不知不觉间有些醉意,他一拍朱大光的肩膀,小声地说道:“朱大哥,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当今圣上最重人才。哪怕你不识字,进入皇家军校之后,一样也得从头学起。不仅要识字,懂得看地图,还要看得懂军情报告。陛下说了,日后的战争,是情报之战,要是指挥官看不懂情报,怎么打仗?”
朱大光一愣,吓得连酒都差点醒了,结结巴巴的说道:“不成啊,我一看见那些蝇头小字就想睡觉,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那些字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皇上不会真的要我去念书考状元吧?那我还是赶紧辞官回家种田算了……”
王韶见朱大光不似开玩笑的样子,也愣住了,回过神来赶紧改口道:“既然朱大哥不想进皇家军校,老弟我也不敢在陛下面前乱说话了。只是你的功劳摆着那,陛下要升你的官,我可拦不住啊!”
朱大光没了顾虑,哈哈大笑道:“升官我喜欢,手下的兵会不会多一些?”
王韶做神秘状,说道:“不仅兵会多,而且手下的军官也会多啊。我跟你说啊,朱大哥,陛下很快就会把皇家军校的学员派来边军这里,用新式练兵法练兵。到时候你可得长点心眼,不要去质疑他们。他们可是带着圣意来的,等于陛下亲至。大哥,你也看到小弟领的这些禁军了,可都是新式练兵法不到两个月练出来的,以前的禁军什么样恐怕你不知道,比边军都有不如!”
朱大光大为震惊,高声说道:“不到两个月,怎么可能?”
王韶饮了一口酒,叹道:“老弟原本也不信,但老弟先前是训练禁军的,对这些兵痞了如指掌。确确实实是不到两月,便这般脱胎换骨了。大哥,若那些人来到幽州城,你可要给他们最大的方便,如果你想让手下的兵都变成这些禁军一样的话……”
朱大光半信半疑,没有搭话。王韶把话题一转,扯到了最新的马政上面。对于新的马政,朱大光颇为疑惑,问道:“为啥皇上要实习这样的马政,让边民去养马,真的能解决缺马的问题吗?”
王韶知道的内情不少,说道:“这是从内阁颁下的新政,我看呐,多半也是陛下的意思。没有陛下的授意,这个新政是不会发出来的。内阁首辅比先前的宰辅,权力小多了,根本没有颁布新政的权力……”
朱大光点了点头,他的政治嗅觉一般,王韶说啥他就听啥,反驳不了。“《大顺民报》知道不?据老弟推测,这根本就是陛下在操纵的。不然,很多涉及朝政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哪里有那么大能力去拿得到?”
朱大光疑惑地说道:“皇上为啥要这么做?”
王韶小声地说道:“这是老弟的个人推测,你莫要向外面传。我认为这是陛下在利用报纸,控制天下人的嘴。《大顺民报》的厉害,恐怕朱大哥你没法想象,现在大顺百姓对《大顺民报》上面的事情,是深信不疑的。事实上,《大顺民报》也从来没有一次不真实的报道。所以,大顺百姓们对它深信不疑。既然如此了,陛下日后也能利用《大顺民报》做更多的事情了,新的马政也是通过《大顺民报》,第一时间传遍大顺的每一个州府的。新的马政并没有说谁不能养马,也就是说人人可以养。咱们大顺朝的马匹,不再由牧马监供应,牧马监只是负责买马,把战马送到军队而已。”
朱大光见王韶如此妄议朝政,吓得原本不多的酒意立即醒了,小声地说道:“噤声,老弟,你这般说皇上,不怕隔墙有耳吗!想当初,韩帅就是这样……”
王韶痛饮了一大碗酒,笑道:“大哥,这你就有所不知了,陛下早已下旨,不以言论论罪,咱们可以放心地说……好罢,既然大哥不想听,老弟也不说了,咱俩说点开心的。就说大哥的马上功夫吧,小弟可是眼热得紧,可否教小弟两招?”
朱大光此时酒意正浓,欣然答应,拿过那柄加长了刀柄的麻扎刀,就地舞了起来。没有醉倒的士卒们见朱大光开始舞刀了,纷纷叫好。
只见刀光霍霍,泼水不进。军队里面最崇拜强者,朱大光就是边军里面的战神,他当众舞刀,立时把庆功宴的气氛推向至**。
说实话,朱大光的刀法只能算二流,若是碰上江湖高人,不到几招朱大光就会落败。但他的刀法并不是用来步战打架的,而是用在马上杀敌的。刀法狠辣,刀刀见血。配合势大力沉的麻扎刀,这套刀法相益得彰。若是下得马来,这套刀法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要不怎么说朱大光天生是一个马上将军呢!
朱大光阵前单挑能力不弱,只可惜从来没有这个机会。皆因大顺军队的孱弱,以及马匹稀少,不敢和契丹人对阵。不然朱大光早就成为一方名将了,只能说造化弄人,真的是造化弄人。
待得朱大光一套刀法练完,围观士卒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众人再次同饮一碗,然后接着狂欢,直到全都醉倒在地……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六章:班师回京
(今日心情沉重,再次翻开上品寒士和雅骚,看着那清新脱俗的文字,我可以想象得到,三痴大大是如何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哪怕我这种文字,也要查阅很多史料,三痴大大的工作量恐怕是我的百倍之多!惊闻噩耗之际,除了悲痛,更是黯然。写手们日以夜继的码字,却换不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身体还搞坏了,实在是悲苦啊!谨在此向贼道三痴致敬,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作家!愿一路走好,去晋朝做你的陈操之……)
翌日午时,王韶才算酒醒。喝过一碗醒酒汤,他便开始下令整饬部队。好在这些禁军都是血气汉子,哪怕宿醉了之后,第二日也是精神奕奕,不见疲态。
禁军整队完毕之后,就准备班师回朝了。他们隶属禁军战斗序列,原本的职责就是拱卫京畿,既然此地战斗已经结束,就该回京了。
战兵把武器装备带上,而辅兵除了作战武器之外,身上还带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另外还有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幽州城为禁军回京准备的吃食,人均麦饭九斗、米二斗。
除了这些物品,还有一万六千多俘虏,一万多匹骏马。这些骏马,还是和边军平分开来的结果,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总共掳获了两万多匹马。这下辅兵们可是喜出望外,终于不用背那么多东西了,于是乎把这些杂七杂八的物品全都给这些马来驼。要是契丹人看见他们视若生命的骏马被当做驽马来用,指不定会气得七窍生烟。
那还不是因为契丹大军马比人多,这次大战,纯粹是来送马的。王韶估计,起码还有三万多匹骏马散落在幽云境内,就看那些边**气好了,逮住一两匹,就能换成几十贯钱,好一点的马,几能近百贯。若是千里马,那就相当于后世的法拉利或者是兰博基尼了,能值个几千贯钱,这是一个极高的价格了,几乎等同后世几百万rmb。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还要带上象征着军功的人头,这些人头都是硝制过的,不然的话,即便是春天,也发臭了。没办法,古代记录军功的办法就是这么粗暴。有些士卒还为了争一个人头,大打出手的。当然,禁军的军纪告诉他们,若是有人这么做了,那就等着关禁闭吧。
幽州州牧刘源昌,连同一干大小幽州官员,还有边军军官,如幽州游击朱大光等,把王韶恭恭敬敬地送出了幽州城外一里地,刘源昌装作十分舍不得的模样,“依依惜别”道:“子纯(王韶的表字)将军此去,必将高升,可不能忘了我们边军的功劳啊!”
这是官场上面,暗有所指的说法。明里是说边军出了大力,守住了幽州城,暗地里其实是提醒王韶,他们这些文官,也是有功劳的,希望王韶能在陆承启面前美言几句。如果王韶这么做了,就是所谓的雨露均沾,他们也能捞得一点好处。若是陆承启记住他们的名字,那就更了不得了。最起码屁股下面的位置可以挪一挪,再不济,也能升个官,多拿点赏赐什么的,反正好处多多。
王韶此时正值血气旺盛之年,为人处事还不算太过圆滑。加上他多数时间呆在禁军里面,常与这些粗鄙的大头兵呆在一起,哪里听得懂刘源昌说的官腔?还以为刘源昌这般好心,他看了看朱大光,笑道:“自是不会忘记,刘大人请放心好了。”
殊不知刘源昌会错了意,以为王韶真的懂他们那一套,笑吟吟地说道:“那就祝子子纯将军一路顺风!”这一误会,直接让刘源昌等一干幽州官员与王韶后来翻了脸,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王韶让他们不用送了,耽搁他们的行军速度。一里地起码走了半个时辰,前面还有一千多里地,要何年何月才能回到长安城中?禁军们自四月初离开长安城,此时已经归乡心切,恨不得一日之内回到长安城中,哪里禁得起刘源昌他们这般折腾?
告别了刘源昌等人之后,王韶翻身上马,下令加快速度行军。一些不听话的契丹人都被禁军用刀枪逼着向前走,他们时不时骂出一两句契丹话,禁军们也听不懂,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久而久之,这些契丹人也认了。
独有一个契丹人例外,他被关在一个木囚车里面,享受着马车拉的待遇。而不是像那些契丹俘虏一样,被绳索绑着走。
这个人,就是耶律重元的长子,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堂弟,耶律涅鲁古。
陆承启给王韶的加急圣谕上说了,他可是一个宝贝,要好好招待他,不能让他有一丝损伤了,不然就卖不了好价钱了。王韶不明陆承启所指,却也不敢不照做。于是便让刘源昌备好了囚车,用一匹俘虏的骏马拉着耶律涅鲁古回京。
原先耶律涅鲁古还挺有骨气,不肯吃饭。饿了三天之后,他才明白,这些人真的不把他当回事,才恨恨地吃起饭来。以朱大光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贱骨头,扮清高。
除了俘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盒子,里面装的是阵亡的禁军骨灰。战场上面,毕竟是刀枪无眼,总会有死伤的。这些禁军,也不忘记带上自己的同袍,哪怕是运输不便,也要把他们的尸首焚化了,装成盒子,运回故里,落叶归根。
战争就是这么无情,就是这么残酷,可也充满人性的光辉。或许这些禁军不懂什么大道理,却也不忘同袍,带着他们回家乡。
这时,那首《中华军魂》又一次响了起来:“……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
—————————————————万恶的分割线————————————————————————————
这个异时空里面,最大的都市,长安城外,皇家大学里面,沈括、苏颂和唐勋正带着物理学班的学子们,研究着陆承启所说的驰道。他们遍查古籍,查找秦朝驰道的史料,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资料。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马车的试验,驰道的试验等。
沈括发现典籍记载的秦朝马车非常宽大,约有六尺长。很明显,知道驰道的学子说了,他见过的秦驰道没有这么宽。那学子说,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这名学子早就把驰道的的大致规模画了出来,供所有人参考。要不沈括也不会质疑史书上的记载,秦始皇的车马,真的有这般大。
现在,铺就驰道不成问题,照猫画虎就是了。只是马车的形制,却非常棘手。马车是怎么从驰道上面装卸,秦马车到底有什么特点,这些都不得而知。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七章:试筑驰道 上
沈括也被弄糊涂了,明明典籍上记载,秦代“车同轨”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为何学子却说,他见过的驰道,根本没这么宽?到底是谁说错了,典籍错了吗,还是学子在说谎?
苏颂也是很严谨的人,他仔细研究了秦代史籍,发现秦马车很有特色。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耸立于马头之上的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在车轴上加铁圈,使铁与铁相磨,其间加上油脂润滑,增强了车轮的牢固性,减少了车轴承的摩擦力。车轮有的是硬木所造,也有铁制的。
秦马车大多为两轮车,其设计因不同的用途而异,有的适于载重,有的利于速行,有的轻便舒适。刚刚说的是有敞篷的马车,呈凸字形,分前、后二室,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有一些则是“立车”,是单辕双轮车,车上立一圆伞。
唐勋不懂木匠活,只能在旁干瞪眼,看着沈括和苏颂玩得火热。古代木匠的厉害,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几乎都先以木工的形式出现。比如齿轮,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木质齿轮,并把它用在很多地方。自东汉开始,形状用途各异的齿轮被广泛地应用在水转连磨、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器械上。还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桔槔、辘轳(都是用于井水打水的工具,现在一些北方农村还在使用),以及犁地的耧车,灌溉的翻车、筒车,这些就不用介绍了,后世一些农村都还保存着。
除了这些,还有脱谷用的扇车(人力驱动,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借水力舂米的水碓;冶铁用的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现在长安城郊军器监也是在用这个水力鼓风机给高炉送风;还有就是木风箱,只是在这个异时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用的还是借水力转动的风扇。这些器械,都是极其巧思,古代木匠智慧可见一斑。更有甚者,传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公输班发明木头飞机,飞行三天三夜不落,这些在陆承启看来都如同神话一般,不知道是真是假。可古人的智慧不输后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他们不懂什么原理,却已经在利用这些原理,造出一件又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极尽巧思的器械。
秦驰道又何尝不是这样!这般巧思,让来自后世的陆承启都啧啧称奇。也难怪他这般重视工匠,自颁下驰道这个课题,就不时地往皇家大学跑。
正当沈括和苏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陆承启又一次来到了皇家大学,与他们一同参详秦驰道。听了沈括的困惑,陆承启稍一思索,便知道问题所在了。沈括他们虽然聪敏,却容易钻牛角尖,而且很容易出不来。他们没有想到,秦代的六尺,和大顺朝的六尺有什么不同。秦一尺,大约等于后世的二十三厘米左右,大顺朝的一尺,却是约等于后世三十二厘米左右。中间差了几乎十厘米,怎么会相同?
陆承启把这个说出来后,沈括他们才恍然大悟,说道:“不曾想,秦六尺与今六尺亦有不同,若非陛下点醒,臣等还想不明白,实在惭愧。”
陆承启叹道:“你们太局限于秦代的技术了,秦代的时候,大量使用的还是青铜武器,可如今已大量使用铁器。秦驰道用的是硬木所造的轨道,为何我们不能用钢铁铸造轨道?先人能想到的东西,后人更应该能想得到。朕只是要驰道的效果,至于形式,你们又何必拘泥于秦朝的驰道之上?”
陆承启这一段话,震耳发聩,惊醒了还沉浸在古人世界中沈括、苏颂。他们惭愧的说道:“陛下一言惊醒梦中人,实在惭愧。”
陆承启又说道:“唐卿在冶炼钢铁方面,乃是行家,你们三人要通力合作,还要多听取这些学子的意见,闭门造车能做出些什么东西来?这些学子虽然见识不如你等,可三个裨将,胜过一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这么多人,总会有主意的。”
三人点了点头,陆承启继续说道:“若是钢铁不够,可以先试筑一段;若是马匹不够,可以去牧马监取马,甚至可以来跟朕说,朕允许你们去御马监挑选马匹。”
唐勋忽然问道:“陛下,既然驰道都用钢铁所铸,那马车亦是用铁铸吗?”
陆承启思忖了好一会,才说道:“车轮、车轴等易损坏部件,可用铁铸。但车厢等耐用部件,大可使用木制。朝廷的钱银也不是很充裕,经不起这般消耗。再加上高炉产的钢铁,也不是很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个道理你比朕懂。朕虽然对你们不吝钱银,但也不能这般浪费。”
唐勋点了点头,表示懂了。陆承启继续说道:“关键是研究驰道每一根枕木相隔的距离,怎么样才能使得马匹不辞辛劳,飞速向前,达到一日千里。”
沈括和苏颂应声说道:“陛下果然学究天人!”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朕只能给你们建议,你们却要拿出成品来,不然朕可不会‘善罢甘休’的!”说完,陆承启自己都笑了起来。
有这一层“威胁”,三人果然也乐开了花,拍着胸脯说道:“既然陛下不循秦制,那边好办事了,臣等有信心,一月之内,驰道与马车,都可以做好!”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卿都这么有信心,那朕就拭目以待了。”
这三个都是科学狂人,既然有了方向,三个人立即同心协力,配合诸多皇家大学的学子,共同研究起来。唐勋冶炼最好,带领着众多铁匠出身的学子,研究轨道的宽度,枕木的距离,以及如何让马匹停步的装置。
而沈括、苏颂都精通木工,则带领木匠出身的学子,研究马车的形制,如何减少阻力,如何进入驰道……
分工合作之下,不同于秦代的马车与驰道,很快便有了定案,准备试筑一段驰道,和试造一辆马车了。
;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八章:试筑驰道 下
长安城郊军器监,正在把钢水往泥范里面倒,通过慢慢冷却,得到教好的钢铁的目的。这个技术,并不是大顺朝才发现的,早在西周的时候,已经有人发明了。
古人非常聪明,在没有水冷却知识的前提下,想到了泥范铸铁法,又进一步想出了铁范铸铁法,大大提升了铸铁效率。
可铁范铸铁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反而缺点非常明显。铁模的散热太快,使得钢水在冷却时存在过冷度较大的问题,钢水中的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石墨化来不及进行)石墨就已经凝固,因此铁中的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铁。
这种白口铁很硬,但是也很脆。虽然小高炉里面流出来的是低碳钢水,却也抵消不了铁范的威力,一下子就把碳含量升上去了。由于铁液在凝固过程中过冷度较大,因此表层的金属结晶微粒比较致密,铁的表面较为光滑。铁模的唯一好处就是加快了生产速率,比泥范快得多了。
只是陆承启看不起铁范铸铁法,认为这是在暴殄天物,把融化好的铁水,又再一次变成生铁。他宁愿慢一些,但要求质量一定要好。这也是为什么洪祥式步枪的产量一直升不上去的缘故,集齐全国之力,都炼不出多少钢铁来,哪里能快速制成枪管?
小高炉炼钢对环境污染也大,虽然这这个年代没什么环保的理念,但军器监离长安城不远,陆承启可不想承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于是,让唐勋他们非常不解的,陆承启要求每一个高炉,必须要有密封的过滤池,产生的废气要通过密封的砖道,通到过滤池里面。过滤池里面装的是水,陆承启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不过这样做了之后,好像的确污染不怎么大了,他也比较安心。
其实古人是非常聪明,早就发现了淬火工艺。他们把泥范里面冷却得差不多的成型的铁块,用铁夹子夹起来,放进水里面淬火。
有一个工匠更是在铸造铁轨的时候提出了用马尿淬火,可以大大提升钢铁的硬度,被陆承启知道了,狠狠地夸奖了一番,还赏了不少钱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