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是木匠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獨坐池塘
“既然诸位爱卿都没什么意见,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吧!”天启皇帝显然没有和他们商量的意思,将目光转向军机处这边,沉声道:“国武监的建造怎么样了?成国公,明年可否招学员?”
成国公没想到天启皇帝突然转到自己这里,不过自己一心扑在国武监上,自然对答如流,从容的道:“回皇上,国武监一切进展顺利,明年招收学员没有问题。”
“好,既然如此传谕天下诸军,明年武举之时,国武监也招收学员,年龄也要在四十岁以下。另外限定每一军的报名人数,不要什么歪瓜裂枣都来。除了各军之外,出皇榜,传谕天下!朕要国武监成为我大明良将的摇篮!”天启皇帝大笑着说道,颇有意气风发之感。()
ps:晚点还有一章,应该还有,是的!





我是木匠皇帝 第五百九十七章 九边
将目光看向一边的徐光启,天气皇帝笑着说道:“徐爱情,火器厂和务研院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事情?”
“回皇上,武研院和火器厂一切都没有问题,新的子弹厂已经再建造了。完成的部分已经能够开始造子弹了,碎发枪的制造也形成了生产线。火器厂生产的第一批火龙出水已经交付给海军一部分了,另外一部分则是交给了京城的三大营!”徐光启脸上带着笑容,恭敬的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徐光启办事天启皇帝自然是放心的,最后天启皇帝将目光落到了定国公的身上,面容严肃的道:“定国公,北六省的军制改革朕一直是交给你负责的,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回皇上,北六省的军制改革可以说完成了大半,也可以说刚刚开始。”定国公的面色很是从容,恭敬的道。
“爱卿此话合意?尽管直言!”天启皇帝知道定国公为人古板,倒也没有在意,而是接着问道。
沉吟了片刻,定国公才开口道:“皇上,北六省除了九边之外,军制改革已经完成了!”
定国公这么一说,无论是天启皇帝还是在场的诸位大臣,心里全都明白了。北六省之余九边,从底盘上来讲,确实是完成了大半。可是单论兵力,那就是刚刚开始。要知道九边乃是西北军事重镇,大明半数的军队都集中在那里。
原本边军屯垦制度的崩坏,边境已经到了战力十分低下的地步。不过张居正改革时,大力整顿西北边事,掉戚继光北上。一时间九边情况才有所改变。嘉靖年间京师屡屡被袭扰的状况得到了改善,西北边也是胜站连连。
可是天启皇帝的心里十分的清楚,这不过是一时的改善罢了,并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山西农民起义,开始不过是因为流寇所引起的。当时流寇的队伍里就有很多逃逸的边军。甚至是直接投降的边军。
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这九个大明边境的军事重镇,已经到了必须要整治的时候了。天启皇帝早就有这个觉悟,现在自然也不会有丝毫的迟疑,对定国公道:“九边的改革具体怎么进行,你们想好了吗?军机处可以折子?”
“皇上。九边的改制早就北六省的改制时便已经想好了,那时臣便已经在折子里详述过了!”定国公说话是一点都不客气,脸上也没有一点尴尬的神色。
倒是天启皇帝的脸上闪过一抹尴尬的神色,不过天启皇帝也不是当初那个菜鸟了,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朕的确是看到了。不过诸位爱卿心中恐怕不甚明了,爱卿还是说说吧!”
“皇上,臣和军机处诸位大人商议过,既然是军制改革,那么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军队的数量。九边重镇,现在吃空饷的情况很严重。很多地方士卒十不足五,十有七八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但每年大多数钱粮被中饱私囊。最严重的是致使边军战力低下,边防松懈。”
这一点天启皇帝想过,不过这个驻军的数量怎么定,天启皇帝可是一点普没有。自己对打仗可是一窍不通,点了点头,道:“那军机处怎么计划的?可拿出一个合理的计划来!”
“回皇上,军机处经过商议,西北边已经鞑子已经不成气候,辽东建奴也不过是刀俎之肉。九边置兵百万,便以足够。更具作战区域的不同。军队数量可有适当增减,总数维持在百万即可。不过这样一来,朝廷钱粮一时恐怕难以为继啊!”定国公很是淡然的说道,丝毫不顾及一边大臣脸上的猪肝色。
百万大军,按道理说是不多。分到九边,每一处显得就更少了。可是太祖时期,大明全国不过一百八十万的军队,成祖时期虽然超过两百万,可那是全国啊!在成祖之后,在籍的军户人数虽然三四百万,可是大家新林都清楚,在籍和世界上是两回事。
万历时张居正曾经统计过,大明实际上的军力不过一百二十万而已!其中还有很多是空饷和缺额,嘉靖年间最是不堪,南方倭寇之患,北方俺达。现在光在九边就要置兵百万,而且不是屯兵,全都是募兵和营兵,这个数字已经把很多人都下傻了!
天启皇帝倒是赞同的点了点头,对于百万大军天启皇帝是没有什么概念,不过北方有多大他知道。九镇分驻,每镇不过十万人而已,其中还有各个小城,细分下去也没有多少。当然这不过是守边部队,真要对外扩张,对鞑子用兵,那是要靠三大营的。
土木堡一战,三大营精锐尽失,不过天启皇帝相信,三大营很快就能恢复。九镇百万兵,防守已经没有问题,甚至出战问题也不大。
“皇上,臣有本奏!”天启皇帝刚要点头,户部侍郎陈烨便站了出来,虽然额头上都是汗水,心里也在打鼓,可是还是站了出来。
“原来是陈爱卿,爱卿有什么话尽管讲!”对于这种能办实事的官员,哪怕有些毛病,天启皇帝也能适当的包容。反而是邹诚那样的,天启皇帝容忍度很低。
陈烨其实心里也在叫苦,不过官应震不再京城,这个头还是得自己出。给天启皇帝行了一礼,陈烨沉声道:“皇上,九边置军百万,不但能够保证鞑子不敢犯边,恐怕还能逐渐向北蚕食鞑子的地盘。时机成熟时还可组织兵力北征鞑子,已复成祖的容光。”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心里自然也有这个念想,当然不会傻到百万大军北征鞑子。除了隋炀帝,哪个傻蛋会这么做,倒是号称百万的一大堆。精锐二十万,已经是最大限度了,或者十五万正合适。
“皇上,凡是需量力而行,现如今朝廷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皇上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国库虽然没有存银,却也能做到收支平衡。臣草草的计算了一下,如果在九边置军百万,每年光粮草饷银便需两千万两之巨。这还不算军士的铠甲、兵器,火器建城的开销更不用说。皇上,国库吃不消啊!”说道最后,陈烨已经跪在地地上,脸上带着几分愧疚的神色。
前面描绘的那么美好,说道后来没钱,陈烨这个户部侍郎都觉得脸上发烫。大明朝这么大,国库怎么就没钱?当初太祖刚刚登基,国家百废待兴,也能养得起两百万军队。到现在两百多年了,国库居然区区两千万两都拿不出来!
看着痛苦流涕的陈烨,天启皇帝心里也不是滋味,陈烨的哭声十分的低沉,可以看的出完全发自内心的。想想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天启皇帝也很是感慨,一个这么有骨气的国家,最后落到那一个下场。
慢慢的走下龙书案,天启皇帝将陈烨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爱卿为国之心,朕以知之,爱卿乃国之栋梁!”说着将头转向一边的王成恩,吩咐道:“朕记得前几天上贡来一块上好的玉如意,去拿出来上次给陈爱卿!”
“皇上,臣无功受禄,愧不敢当!”陈烨连忙开口道,这玉如意赏赐意义可是大于本身啊!
“好了,爱卿不必过于担心,朝廷很快就会有钱的。国库现在没有银子,没关系,很快就有了。九边的边饷,朕和爱卿一起想办法,总能有的。再说朕的内库里还有银子,暂时还够用!”将王承恩拿过的玉如意送给陈烨,天启皇帝也慢慢的转身回到了龙椅上。
安抚完了陈烨,天启皇帝再一次把目光看向了定国公,沉声道:“爱卿,你认为九边改制应该做怎么做?”
“回皇上,辽东已经改制完成,可以将其余九镇,全部按辽东处置。由距离辽东最近的宣府开始,依次向西!”这件事情定国公早就胸有成竹,自然顺畅的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定国公的主意确实不错,天启皇帝便笑着道:“那爱卿以为这件事情,交给何人办理最合适?”
“启奏皇上,军机处首辅军机大臣孙承宗,在军中素有威望,可担此众人。臣自请前往大同,一东一西,两面同时开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军制改革!”定国公脸上神情异常的严肃,甚至还带着几分激动。
“好,这件事情按照爱卿所奏,两面同时动手!这次又要让孙爱卿去边关,朕实在是于心不忍!”天启皇帝看着孙承宗,脸上闪过一抹不舍的神情,这位老大人年纪实在是不小了。
孙承宗连忙走了出来,恭敬的道:“臣荣幸之至!”
“好,两位爱卿,这次九边改制,重点在于用人!朕给两位爱卿四品以下文官和三品一下武将的处置权。整编军队,选拔将领,核查官吏,从上到下,让九边换一个模样!”天启皇帝脸上带着意气风发的神色,道。、
“皇上放心!”定国公和孙承宗连忙躬身施礼。()




我是木匠皇帝 第五百五十八章 进城
柳枝低垂,微风轻抚,河水慢慢的流淌,一切宁静而又安详。蒙蒙细雨轻轻的洒落在河面上,溅起阵阵烟雾,朦胧而秀美。
一艘木船从雨雾中驶来,老旧的船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在这里听来却仿若天籁。穿头站着一个人,头上戴着一个大大的斗笠,身上披着蓑衣,脸色平静的水面。
这人脸上神情淡然,眼中却有一丝愁绪,淡淡的道:“春风倚掉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话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好诗,果真是好诗,不愧是大人,这首诗当真是应时应景啊!”一个健壮的汉字走了上来,脸上带着笑容,一脸真诚的道。
“你呀!平日里让你多读一点书,总是用各种理由搪塞。这乃是老朽的诗,这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周嘉谟看了一眼汉子,笑呵呵的说道。
汉子挠了挠自己的头,倒是没有什么羞愧的神色,憨笑着道:“这刘长卿的诗是极好的,大人的诗也是极好的!”
没有在理会汉子,周嘉谟看着烟雨朦胧的河面,脸上带着个几分惆怅,喃喃道:“无边细雨细如愁啊!”
“大人,你说什么?”汉子没有听清,便小心翼翼的问道。
“没有说什么,我们还有多久能到?”周嘉谟摆了摆手,自己的心事说了他们也不懂,周嘉谟自然不会做无用之功。想了想,还是问一问自己的行程吧!
汉子四下看了看,又将向导找来问了问。确定了之后才恭敬的道:“回大人,用不了小半日,我们便能到扬州了。不知道是不是派人同知一下扬州的地方官?或者通知一下官应震官大人?”
面容严肃的摇了摇头,周嘉谟叮嘱道:“现在扬州赈灾事宜颇为繁重,怎能因老朽到来便多方叨扰?没有人迎接我们便找不到路?我们自己进城去!”
见周嘉谟说的坚决。汉子便没有在说什么,恭敬的答了一声,到后面和人一起操船去了。
小半日之后,周嘉谟一行人登上了扬州码头,看到扬州码头上船来船往,周嘉谟笑着点了点头。看来这官应震赈灾的事情做得不错。那些船很多是运粮的船,其余的则是盐船或者商船。
一行人走走停停,慢慢的向扬州城走去,越走周嘉谟脸上的笑容便越多。街道两侧并没有乞丐,倒是远远的看到了几个施粥棚。随便走到一个小茶摊坐下,周嘉谟笑着对身边的人道:“坐下歇歇。喝点茶水!”
“是,大人!”几个汉子恭敬的答了一声,便有人去清理桌子,招呼掌柜的上茶。
周嘉谟没有理会这些,走到一个老丈的身边,笑着道:“这位老丈,可否让老夫和你们同桌啊?”
“看您说的。乡下人哪有那么多讲究,一看您就是富贵人,只要你不嫌弃,随便您坐!”老头微微一愣,不过很快就笑着说道,将一块糕点塞进小孙子的嘴里,老头又接着道:“你怕是有什么话要问吧?”
“老丈如何知道的?”这些周嘉谟有了愣住了,难道这是人精?自己还没说话,便已经猜出自己的用意了。
老头端起面前灰色的大碗,笑着说道:“老头也不会相面。老头是猜的。您一看就是外地人,看您的打扮也不像普通老百姓。坐到老头子这里来,肯定是有事情要说啊!”
“老丈慧眼如炬,老夫却有一些事情想问问老丈啊!”周嘉谟点了点头,这倒也是人之常情。便不再这上面再纠结了,笑着道。
“瞧你说的,有什么话您说吧!”老头似乎很是健谈,笑着说道。
四下看了看,周嘉谟沉声说道:“老丈,我听说这扬州受灾了,这一路走来也看到了很多倒塌的房屋。不过这路上可没怎么见到难民,这难民都到哪里去了?”
“那是你来的不是时候,半个月前这里还到处都是灾民,有的人都卖儿卖女了。那个惨样的就不要说了,想想都让人心酸。”老头深深地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
周嘉谟的眼中闪过一丝煞气,不过还是笑着对老头道:“老丈,那官府就不管管?听说这扬州知府张谦是个不错的官啊!”
“要说这张大人啊!的确是个好官,可是张大人官太小了,不顶用啊!扬州刚刚地震的时候,张大人便组织人救灾,到处筹集粮食,开设粥棚。可以说虽然吃不饱,可也饿不死人,不用去卖儿卖女。有受伤的人,张大人讲全城的郎中都集中到了城东,不要钱的给老百姓看病送药。谁不念叨一生张大人好,那可真是好官啊!”老头的脸上带着一丝感慨,又有着一丝愤恨。
听到张谦的这些作为,周嘉谟慢慢的点了点头,不过想到那份奏折,周嘉谟又看口问道:“老丈,那后来怎么样了?怎么就弄成易子而食了呢?”
“后来扬州来了一"qun jian"商,派人到粥棚捣乱,卖高价的粮食,把老百姓祸害苦了。不过张大人动作更快,很快就将这些人抓了起来,把他们的粮食都扣下了。当时那些人不服气,张大人却说这些粮食无论是谁的,现在就留下赈灾了。”唏嘘的叹了口气,老者摇着头,感叹道:“要说这张大人,那可这是好官。”
见老头还有话说,周嘉谟拿过一边大茶壶,给老头倒了一碗茶水,示意他接着说。
“后来不知道什么人出面了,将那些奸商全都放了,粮食也被要走了,张大人也被罢了官。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郎中走了,粥棚也开不下去了,百姓无以果腹,只能易子而食了。”老头叹了口气,脸上闪过一抹悲凉,道:“在这些人眼里,真是人命贱如狗。”
啪!周嘉谟用力的一拍桌子,大声的道:“国之蛀虫,一群硕鼠!”
“您老是读书人,老汉可听不懂您说什么,当初很多人都说,这倒了活不起的时候,那就攻进扬州城,抢了粮食就跑!”老汉似乎没拿周嘉谟当外人,笑着说道。
周嘉谟却擦了擦冷汗,这里面幸亏没有白莲教掺和,要不然肯定就造反了。想了想,周嘉谟又道:“听说朝廷派了赈灾大臣?”
“是啊!是啊!”听到赈灾大臣,老头又来了精神,笑着说道:“这位官大人可了不起,据说是京城里面的大官,那是皇上身边的大官,好像是什么大学士,反正就是很大的官了。这位官大人也是好官了,他到扬州的第一天,粥棚便重新开了,走得郎中也回来了。扬州的当兵的也出来了,给灾民聚集的地方搭窝棚,还让人们洗澡,把脏东西扔掉。那些卖粮食、买孩子的奸商也都抓起来了,好官啊!”
缓缓的点了点头点头,这一点周嘉谟早就在预料之中,官应震一直以张居正标榜自己,处理这样的事情肯定没问题。似乎又想起一件事情,周嘉谟沉声说道:“老丈,那现在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
“回家了,都回家了!朝廷每户给发了二十天的口粮,说是其余的粮食到家在发。老头子我差不多是最后一批走的了,都回家了!”老头脸上带着笑容,看了一眼身边的一个布袋,显然里面就是他的口粮。
“那你们不怕官府到时候不给你们粮食?”周嘉谟微一愣,没想到还能这么处理。
老头顿时有些气恼,瞪了一眼周嘉谟,道:“你这人说话忒不中听,当时知府大人和钦差大人一起来的,把事情和我们讲完了。让我们回去那个那个,那个叫什么重建家园,就是回去盖房子,平整土地。说天下还是好官多,皇上已经知道这里的事情了,没人敢在做对不起的事情。钦察大人还说到时候会去各地发粮食的地方,谁敢不给老百姓发粮食,用那位官大人的话,这叫皇恩浩荡啊!”
看着老者一副得意的模样,周嘉谟忍不住笑了起来,在一边附和道:“是啊!皇恩浩荡!”看了看天色,周嘉谟又道:“休息的差不多了,该上路了!”
“是啊!老头子也走了,回去还要平地!官府说给种子,来年有个好收成啊!”说着带着自己的孙子,背着那个装着口粮的布袋子,拄着一根木棍子,摇摇晃晃的走了。
看着老头子的背影,周嘉谟脸上的神情异常的严肃,喃喃道:“皇恩浩荡,大明朝出了一个盛世明君,你们却在这里给皇上抹黑。这天下真当成了自己的天下不成?”转回身看了一眼自己的随从汉子,周嘉谟沉声道:“走,进城!”
周嘉谟进了扬州城,南京城北五十里,一群人行商打扮的人正坐在高岗上。领头的手里那个一个羊皮袋子,灌了一口酒,轻轻的摸了摸腰间的刀。在他抬头的一瞬间,能够看到一张坚毅充满棱角的脸,正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




我是木匠皇帝 第五百五十九章 溪云初起日沉阁
微风轻抚荷花池,树叶哗啦啦的作响,端坐在凉亭里,一杯清酒,端的是人生一大享受。如果能够忙里偷闲,更是一件风雅之士。
不过官应震此时却一点风雅的样子也没有,身上满是尘土,头上还有一根稻草,乌纱随意的丢在一边的石凳上。根本就不看周围的景色,一口将酒杯里的酒喝掉,伸手在砂锅中拿起一块大骨头,两只手一端便大口的啃了起来。
“大人,您现在还是喝点粥吧!您已经几天没好好东西了,吃的如此油腻,会把胃吃坏的。”一边的一个老管家小心翼翼的站在官应震身边,脸上带着一抹担心,不时的开口提醒道。
根据没有功夫理会老者,官应震又端起酒杯喝干了里面的酒,看着砂锅里的大骨头,笑着说道:“多少年没这么吃东西了,还是这样吃最过瘾了!”
一边的老管家无奈的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老爷的脾气,见一边一名锦衣卫的校尉走了过来,连忙迎上去,沉着脸道:“有什么事情吗?大人刚回来,有什么事情非要这个时候过来!”
宰相门前七品官,官应震的管家也差不多,校尉抱了抱拳,道:“管家,外面有人要见大人,是从京城来的!”
“什么人非要见大人?大人刚回来,现在没时间见客,你去给回绝了吧!”管家脸上顿时不高兴了,什么人鼻子这么好,拜见也不挑挑时候。
不过校尉却没走,来到管家的身边,压低了声音在管家的耳边说了几句话,然后又严肃了站了回去。
“真的?”管家脸上闪过一抹惊愕,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拉着校尉严肃的道。
校尉严肃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这种事情我怎么敢胡说,我可没那个胆子。”
管家也严肃的点了点头。拉着校尉的袖子,压低了声音道:“你去把人带到内厅,一路上躲着点人,别让人发现。我现在就去禀告大人,快去!”
校尉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管家也丝毫不敢耽搁,大步的向着亭子走了过来。
“有什么事情吗?”放下手中的酒杯。接过管家递过来的丝巾,轻轻的擦了擦嘴,官应震转过头看着管家,皱着眉头问道。
“启禀大人,外面有人求见大人,是从京城来的。”管家不敢有丝毫的隐瞒。连忙开口说道。
点了点头,京城来的,自己在京城认识的人多了,鬼才知道他是谁。想了想,官应震又开口问道:“有没有拜帖?”
“回大人,没有,不过站岗的锦衣卫认出里面有宫里的禁卫。”管家没有再说什么。有些话不是他该说的。
官应着略微有些动容,牵扯到皇宫里来人自然不简单,看了一眼管家,道:“人在哪里?”
“已经安排到内厅去了!”管家道。
“好了,我过去看看,看样子我的奏折到京城了。”笑着站起身子,官应震迈步向后面走去。
“大人,你是不是换一换衣服?”管家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
“不用了,我一会儿还要出去!”官应震摆了摆手,也没有回头,大步的向前走去。
钦差行辕的内厅里,一身富家翁打扮的周嘉谟静静的坐在那里,端起茶杯,轻轻的喝了一口。听到外面响起的脚步声。周嘉谟脸上露出了笑容。
“原来是周大人,真没想到会是周大人到了!”走进门的官应震就看到了周嘉谟,脸上闪过一抹愕然之色,不过很快就大步的走了上去。笑呵呵的说道。
“官大人很是辛苦啊!赈灾事物繁重,老夫还来叨扰,官大人莫怪!”周嘉谟笑着看起身子,一脸感慨的看着官应震,道。
1...205206207208209...2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