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匠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獨坐池塘
“臣有本奏。”就在天启皇帝胡思乱想的时候,一个人忽然站了出来,看了一眼发现并不熟悉,看来不是什么身居要位的人。明朝党争开始的时候上场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人,来试探一下皇帝的反映,如果皇帝没有什么过激的反映,那么就是大举压上的时候。
回头看了一眼陈洪,陈洪自然明白天启皇帝的意思,在天启皇帝的耳边小声的道:“这位是户课给事中陈琦,是东林党的人。”关于各党派官员的资料室虽然还在建设,却也有了初步的成绩,掌管这些资料的就是跟在天启皇帝身边的陈洪,这位新进得宠的大太监。
天启皇帝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淡淡的开口道:“既然陈爱卿有话说,那就说吧!大明并没有阻塞言路的事情。”
“臣保举南京户部尚书周嘉谟,为吏部尚书。”陈琦见天启皇帝让自己说话,不由大声的道。
周嘉谟乃是十三位顾命大臣之一,虽然挂着南京户部尚书的职衔此时却身在京城,当然也在大殿之上。对于这个周嘉谟历史上还是有着很积极的评价的,当时大明朝的党争非常严重,官员的升迁吏部不能做主。直到这位周大人当上了吏部尚书,选贤任能,可是终究因为力量太过渺小,没能成事。后来被魏忠贤给赶走了,最后还被魏忠贤害死了。
第三章来了求推荐求收藏求求求求
我是木匠皇帝 第四十八章 周嘉谟
周嘉谟是东林党之中少数的实干派,他曾经历任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后来又升任兵部右侍郎仍旧巡抚云南。在这期间不但弹劾黔国公木昌祚侵占民田八千余顷,后来又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在这期间,加强边防,防止交趾兵侵犯。主持修复南海、山水、高要等邑被洪水所毁去的堤岸。
因为长期在地方任职,周嘉谟深知百姓疾苦,大明积重难返,所以在当上了吏部尚书之后,并没有像东林党想象的那样提拔自己人。而是认人为贤,整肃吏治,乃是东林党之中少数的几个实干派。其能力仅次于左光斗,甚至在杨涟之上。
看着天启皇帝面无表情的模样,下面的大臣都不知道这位皇帝打的是什么主意,也都没有说话。有几个跃跃欲试的齐浙楚党的大臣,却都被方从哲示意没有站出来。
这位三朝老臣,宦海沉浮无数次可是对于这位十六岁的皇帝却很是有些看不透。虽然这位皇帝只有十六岁,心性却是沉稳的可怕。在登基之前,杀伐果决能够自己动手杀人,可以说很是不凡。
本以为这位皇帝登基之后会有什么大动作,可是没想到却是十分的沉得住气,这让方从哲越发的认为这位皇帝的不凡。既然天启皇帝将李汝华赶回了家,那么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还是观望一下比较好。
还有一件事让方从哲闻到了一丝怪异,那就是东厂和锦衣卫,原本沉寂的两个衙门现在却都是异常的忙碌。虽然没有传出来什么消息,也不知道这些人究竟在忙些什么,可是方从哲相信肯定和这位天启皇帝脱不了关系。
此时的乾清宫甚是安静,所有的大臣都不说话,跪在地上的陈琦此时也是头冒冷汗。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天启皇帝的身上,都在想这这位皇帝究竟在想什么。
看着下面的大臣,天启皇帝微微一笑,这应该是大明有史以来都少有的,轻轻的叹了口气,天启皇帝缓缓的道:“既然诸位爱卿没有什么意见,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吧!没什么事情,退朝吧!”说完就缓步的都出了大殿。
在天启皇帝离开大殿之后,大殿里先是一阵安静,紧接着就是一阵喧闹。抱怨者有之,恭喜者有之,不一而足。
在所有人都乱糟糟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大殿里再一次安静了下来,这个人就是陈洪。陈洪也没有理会这些大臣,径直走到了周嘉谟的身边,笑着道:“咱家先恭喜周大人了,陛下有旨,请周大人入宫。”
周嘉谟此时神情有些恍惚,没想到自己居然就这么成了吏部尚书,听到陈洪的话才回过神来,跟在陈洪的身后向后面走去。
此时天启皇帝正等在乾清宫的御书房,看到周嘉谟进来,天启皇帝淡淡的笑了笑,道:“周爱卿免礼吧!来人赐坐。”等到周嘉谟坐下,天启皇帝才缓缓的道:“周爱卿是进士出身吧!”
周嘉谟心里很紧张,原本以为天启皇帝会说关于自己升官的事情,没想到居然和自己聊起了家常,却也不敢怠慢,连忙道:“回陛下,臣乃隆庆五年进士。”
“嗯,爱卿已经是四朝元老了,想必这么多年发生的事情你也知道。神宗皇帝宠爱郑贵妃,喜欢福王,朕和先皇并不是十分被喜欢。这么多年了,朕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老师,就更不要说读圣贤书了。先帝驾崩的早,朕草草的就继位了,朕深感自己的学识不足啊!”看了一眼周嘉谟,天启皇帝缓缓的道,语气之中略带伤感。
周嘉谟已经被弄蒙了,这些事情他自然知道,神宗皇帝岂止是不喜欢泰昌皇帝父子,甚至恨不得没有他们才好呢!那样他就可以传位给郑贵妃的儿子福王了,这对父子的日子可想而知。不要说读书了连最低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只有在要死的时候才立了泰昌帝帝为太子,天启帝为皇太孙。为他们找了老师,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泰昌帝已经三十九岁了,天启帝都已经十六岁了。这也是这两位皇帝昏庸的主要原因,而此时天启帝提起这件事情,周嘉谟真的不知该怎么说。
好在天启帝并没有问他什么,略微沉吟了一下,天启帝继续开口道:“朕这些天一直在学习,这么多天了也算有点心得,可却也有很多困惑,不知道周爱卿能不能为朕解解惑?”
看着天启皇帝的脸,周嘉谟更加的茫然了,这位皇帝究竟要说什么?自己虽然是进士出身,可是学问却并不出名,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找上自己?来不及多想,只能硬着头皮道:“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很好。”听了周嘉谟的话,天启皇帝顿时大喜,从龙书案后面缓缓的站了起来,来到了周嘉谟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周嘉谟顿时受宠若惊,在大明朝很少会有皇帝和大臣做出如此亲密的动作,天启皇帝笑了笑,淡淡的道:“朕前几日看到一段话,可是忘却了大半,不知道爱卿听说过没有?”
“请皇上示下。”
“是这样的,朕只记得其中一句,就是:读圣贤书,所谓何事?不知道爱卿有没有听过?”看到周嘉谟的样子,我的心里就一阵好笑,缓缓的将自己的问题抛了出来。
听了这个问题周嘉谟的心里就是一沉,虽然略有些明悟却似乎还没抓到,只能缓缓的道:“这句话是南宋文天祥的名句,是他在临死时留下的。”
“那爱卿知道这段话的全部是什么吗?”天启皇帝见周嘉谟含糊其辞,便将后面的问题也抛了出来。
“臣记得,全文是这样的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周嘉谟此时已经猜到这位天启皇帝要说什么了,心中也是暗暗的想,这位皇帝远比他的年龄来的老道,可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些想要愚弄他的大臣,最后下场肯定很惨。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皇帝却很可能是一位好皇帝,也许是江山之福,社稷之福,万民之福。
今天第一章
我是木匠皇帝 第四十九章 读圣贤书
“爱卿给朕解释一下这段话好吗?”天启皇帝看着一脸怪异的周嘉谟,知道火候已经差不都了,微笑着道。
“陛下,臣相信以陛下的聪慧,自当早就领悟了这段话里的含义了。”周嘉谟也不傻,宦海沉浮,几经磋磨,这个人已经是油滑了很多。年轻时候那份报国的雄心已经被消磨了很多了,可是和天启皇帝一番交谈之后,心中的报复似乎再一次被点燃了,年轻时候的梦想似乎也再一次醒了过来。虽然是这样,可是还是抱着人到中年的矜持,继续和天启皇帝打着太极拳。
周嘉谟话里的意思天启皇帝自然能够听懂,他无非实在告诉自己,自己的话他已经听懂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吧!这么绕来绕去的有意思吗?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沉声道:“借用一句诸葛亮的话,益州疲弊,此真存亡之秋也。蜀国随疲惫,可是却也有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我大明可谓大厦将倾,国家也是千疮百孔,可是这个时候,大明的这些大臣在做什么?”此时压抑在天启皇帝心中的怒火,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场所,天启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不断的回响。震慑这这大殿,也震慑着周嘉谟的身心,他的身子都为微微的颤抖。怀才得遇英明主,那么自己也可以一生无憾了。
“他们在争权夺利,在挖大明的墙角,他们有没有想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或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个主子而已,可是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平日了满嘴的清高之词,可是谁少拿一点都不行。正应了那句话,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文天祥临死前说过,读圣贤书,所谓何事?”天启皇忽然间状若疯魔,眼睛因为愤怒迅速充血变得血红,伸手便将腰间的宝剑拔了出来。
天启皇帝用剑指着周嘉谟,眼睛瞪着他,大声的喝问道:“你是不是大明的重臣?愿不愿意和朕中兴大明?如果你言不由衷,朕就灭了你的九族。如果你此时告诉朕,你不可以,朕让你致仕。”此时天启皇帝已经将剑驾到了周嘉谟的脖子上,对于自己不能肯定的大臣都要进行一番测试,周嘉谟就是天启皇帝要测试的第一个人。对于这样有能力的大臣,天启皇帝是打心底里期盼的,可是如果他们深陷党争,不要说做什么实事了,就算能不能坚持本心都难说的很。
周嘉谟没有想到天启皇帝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他不由抬起头看着天启皇帝,可是看到的却是天启皇帝愤怒的眼神。虽然是愤怒的眼神,周嘉谟看到了一丝信任更多的却是期盼。此时的他不禁想起来自己年少的是的梦想,想起了曾经发下的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志,胸中顿时一种东西要喷涌而出。
狠狠的将头磕在地上,声音颤抖着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臣愿为陛下马前卒,虽死不悔。”
天启皇帝将宝剑收了起来,将周嘉谟缓缓的扶了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卿不负朕,朕必不负卿。他日若大明亡国,朕希望爱卿能在朕的身边。”
“如果真到那个时候,臣必不在陛下身边,臣虽然武不能上阵,文不能定天下。可陛下以国士带我,臣必以国士报之。到了那时,臣愿提三尺青锋,为陛下战死杀场。”周嘉谟此时心里已经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这一生能遇到这样的值得报效的君王,自己何惜一死?这或许就是文人的气节,文人的骨气,文人的脊梁。
用力的拍了拍周嘉谟的肩膀,天启皇帝用力的道:“有什么想法,经管放手施为,朕给你做主。”
“陛下,朝中臣子大多结党营私,想要澄清吏治,第一步是要澄清朝堂,将这些结党营私之人全部赶出朝堂。然后选贤任能,才能迅速的澄清吏治。”周嘉谟将自己的意见抛了出来,这是他为官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他的心中对于面前的这位帝王有了强大的信心,说起话来自然不再有丝毫保留。
“朕何尝不想一举扫除党争,澄清吏治,可是谈何容易。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爱卿上任之后,可以先选拔一批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将他们的能力全部都记录下来然后送到朕这里来。等到时机成熟,朕自会一举解决党争,澄清吏治。”周嘉谟的意见自然是好的,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大明朝积弊已久,正可谓积重难返,想要一步成事,自然是不可能了。
“是,臣遵旨。”虽然天启皇帝没有准了自己的办法,可是周嘉谟的心里却更加的安心了,因为皇帝是老成谋国之言。此时他的心里更加的安心了,干劲也更足了。
带着满心的欢喜和对未来的希望,周嘉谟离开了乾清宫,此时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的中兴。一个强大的王朝,一位贤明的君主,还有自己一代贤臣,必将留名青史。
从乾清宫出来之后,周嘉谟在紫禁城的门口遇到了两个人,或许说是正在等他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杨涟和左光斗。
“周兄,不知陛下召见有何事?”左光斗的性子比较急,看到周嘉谟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周嘉谟知道天启皇帝那些话都是心腹之言,万万不能对他人讲,可是却也不忍心欺骗自己的好友,只好道:“陛下问了我两个问题。”
“什么问题?”左光斗连忙问道,眼中满含着期盼,更懂却是患得患失。
“第一个问题是读圣贤书所谓何事?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为了什么而读书?”说完之后,周嘉谟头也不回的走了,只留下不明所以的杨涟和左光斗。
二人相视一眼之后,左光斗依旧是满脸的雾水,一边的杨涟却有了一丝明悟,若有所思的道:“是啊!读圣贤书,所谓何事!”说完也不理会左光斗的追问,快步的向着周嘉谟的脚步而去了。
谢谢残迷书友的打赏,今天的第二更送到,希望大家多多的支持,票票啊!票票啊!
我是木匠皇帝 第五十章 互相试探
北京城一早就很繁忙,自城门开启的时候,无数的商人,百姓就在这里进进出出。时至中午,这里的人就渐渐的稀少了起来,可是此时京城的门口却来了一群人。
锦衣卫在大明的地位十分的特殊,所以当看到锦衣卫来到的时候,守城的军兵立刻驱赶周围的百姓。可是让他们奇怪的,每次都是策马而入的锦衣卫,这次却没有那么做。而是都乖乖的走下了马,而在这群锦衣卫的中间的却是两个人,两个穿着粗衣的老者。
这两个老者每个人骑着一头驴,不紧不慢的像城门处走来,倒是那些锦衣卫此时脸上的表情似乎很是焦急。不时的看看城门,又看看身后的老者,可是却也不敢说什么。
看着着怪异的一群人,守城的兵丁很好奇,可是却没敢上前询问。对于锦衣卫那是避之惟恐不及,更何况上前去讨那个没趣。
这一行人自然就是刚进京的徐光启,没有过多的停留,这一行人的目的地就是紫禁城。
“陛下,徐光启来了,在外面侯着呢!”外面的小太监来通报的时候,天启皇帝正在吃午饭。想到天启皇帝的交代,陈洪连忙来天启皇帝的身边。
听了陈洪的话,天启皇帝大声的道:“快,快请进来。”对于这位历史上名人,自己终于可以一睹真容了。此时所有的传言和史实都是虚的,天启皇帝的心中已经很是迫不及待了。
随着缓缓的脚步声,一个人影出现在了大殿里,当天启皇帝看到徐光启的时候,就愣住了。面前的这个人和想象中的徐光启差别实在太大。在天启皇帝的印象里这位徐光启怎么也应该是羽扇宽巾,或者是一个身上穿着西装,带着一顶小小的礼貌,手中再拿着一根拐棍。此时在天启皇帝眼前的却是一位粗布老者,身子微微有些佝偻,头发也有些白了,倒是脸上的神色看起来还是不错。天启皇帝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就像是一位普通的老农的老者,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没有丝毫的特别,这种落差让天启皇帝当时就愣住了。
“草民徐光启,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直到徐光启对自己施礼,天启皇帝才缓缓的回过神来,轻轻的将他扶起来道:“爱卿一路辛苦,来人赐坐。”
等到徐光启坐下,天启皇帝才缓缓的道:“朕早就想渐渐爱卿了,今日终于得偿所愿,朕很高兴。”
“草民愧不敢当。”此时徐光启还不知道这位刚刚登基的天子想要做什么,自然不会真心相待,对于明朝皇帝的刻薄寡恩,这位老徐头可是感受颇深啊!
“爱卿还没有吃饭吧!想来一路走来也很是辛苦。”看了一眼风尘仆仆的徐光启,天启皇帝就知道这位应该是直接来的皇宫,因为自己召见的急,甚至连口水都没喝。略微思忖了一下,天启皇帝有将目光转向了陈洪,道:“去,叫人备一桌膳食,拿到这里来给徐爱卿。”
时间不长,一桌简单的饭菜就摆在了桌子上,既然是给徐光启准备的,自然没有天启皇帝吃的那么繁多。
“臣愧不敢当。”徐光启此时也真的饿了,客气了一下之后,也就没在虚伪,而是坐在那里开始吃饭。
看着这个胃口这么好的老徐头,天启皇帝的心里很高兴,看这样子还能好好的为自己工作几年。
等到徐老头吃完了又喝了一杯清茶,天启皇帝才将他带到了御书房,在这里要了解一下,这个人是不是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徐爱卿,朕找你来是有些事情想要找你去办,不知道你能不能胜任?”笑着看着徐光启,天启皇帝才缓缓的道。
“不知陛下想要交托的是什么事?”让天启皇帝没想到的是徐光启不但没有跪下谢恩,也没说什么臣必鞠躬尽瘁却来了这么一句。微微愣了一下之后,天启皇帝就是心头一喜。自己从来都是坚信韦小宝的观点,有能力的人大多不能说,能说的大多都是银样蜡枪头,徐光启这么问,一看就是一位实干家。
在天启皇帝观察徐光启的时候,徐光启也观察着这位新主子,他也曾经满怀热血,他也曾经满怀激情,他也曾经壮怀激烈,可是这么多年的磋磨,让这位徐老头已经是心力交瘁。这也让他越来越慎重,也可以说是小心翼翼,他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如果不是英明之主,他只希望能够好好的过几年日子。
“你对眼下大明的时局怎么看?”天启皇帝看着徐光启严肃的道,这是自己对他的一个试探,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天启皇帝想看看这位徐老头有着什么样的看法,相对于袁崇焕,天启皇帝可是更加期待他的表现。
“夕阳末日,大厦将倾。”徐光启此时也想对天启皇帝在做一次试探,所以大着胆子将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如果天启皇帝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大明的问题,他愿意真心实意的做些事情。如果不是,那么正好用这句话激怒天启皇帝,将他赶回家。
听了徐光启的话,天启皇帝的心里顿时大喜,这个老徐头真是不错,不但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大明的局势,还懂得试探自己了。天启皇帝笑了笑,淡淡的说道:“爱卿这是谋国之言,朝堂上那些人能有爱卿这样见识的恐怕不多。不知道爱卿觉得如何才能挽救大明这大厦将倾的王朝?”
此时的徐光启心中已经是大喜,这位皇帝真的是一位明主,怀才得遇英明主,自己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绪,他激动的道:“此时大明若想中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变法。”
“是啊!变法,当年的张居正的新政,给大明带来了一丝光明,最终却落得个人亡政息,爱卿知道为什么吗?”天启皇帝此时心中也满是感慨,变法,这个词语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次,可是成功的究竟有几次呢?
第三章来了求票票啊!
我是木匠皇帝 第五十一章 密谈
“这个,臣不知。”徐光启当然知道,张居正的变法之所以失败,还不是因为你们老朱家的皇帝,可是这话他却没有说出口。
“老滑头。”笑骂了一句,天启皇帝继续道:“从秦之商鞅变法到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最终到本朝的张居正变法,哪一位不是胸有江山,腹有良谋。可是最终呢?人亡政存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大多都是人亡政息。在这些变法里,他们的失败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得到当权者的权力支持。最终这些胸怀大略的人,大都含恨而终。”
徐光启虽然和赞同天启皇帝的话,可是只能心里想一想,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出口。
“朕决心锐意革新,立志变法,拯救这个大厦将倾的国家,这次变法朕会亲自主持,不会让人替朕背黑锅。朕已经做好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准备,哪怕因此而亡国,朕也在所不惜。”此时的天启皇帝不再是那个曾经颓然的大学生,而是一个真正的华夏子孙,一个大明的皇帝,一位想要成为绝世英主的皇帝。
“臣虽老迈,可自认还能为陛下出些力,臣甘为陛下马前卒。”看着跪在地上的徐光启,想起昨日的周嘉谟,天启皇帝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自己的身后是千万华夏子孙,是华夏的脊梁。
“朕既然将爱卿找来自然不会让爱卿白来,自然是有事情吩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况且爱卿还不算老,朕自然不会让爱卿清闲。”天启皇帝笑着将跪在地上的徐光启拉了起来,这个徐老头可是自己最看重的,没有之一,很多事情离了他就真的做不成了。
“虽然朕有雄心,也有壮志,可是要一展抱负,还是要做些准备的。首先第一点,朕的手里要有一支军队,一支百战百胜,如臂使指的军队。这样不但能够震慑宵小,而且能够及时的应对各种状况。”天启皇帝第一次将自己心里所想告诉其他人,当然个人我可以给他足够的信任。
徐光启终于明白了这位皇帝的决心了,刚刚那句宁可亡国并不是说说而已,准备军队那可就是为了镇压叛乱的。既然已经有了评判的心里准备,那自然是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说刚刚徐光启的心里还有一丝疑虑的话,此时却已经对天启皇帝完全的信任了,而且已经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
“不知道陛下将臣找来,有什么安排?”既然做好了打算,徐光启都快坐不住了,他实在有太多的想法了。
“预先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朕想要训练一只想要的军队,就一定要有良好的器械。朕知道爱卿对西洋事物非常了解,为此还不惜加入了基督教,朕很欣慰。”对徐光启加入基督教的初衷一直抱有疑虑,现在看来这位徐老头是跑到那里去学人家的东西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