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鉴宝直播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专门无名之辈
“这叫玉琀,你要是觉得晦气,可以转手给华仔。”胡杨忍不住说道。
“玉琀?为什么说晦气?”齐宏业忍不住帮叶梅问道。
胡杨老实告诉他们:“这东西,以前是放在死人嘴里的,所以叫玉琀。还有一种放在死人手里的,叫玉握。”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为各小动物。
其实,最多的,而且最经典的还是玉蝉。在古代,玉蝉有着破茧重生的本领,所以古人将其放在死人嘴里,也有这种寓意在里面。
其中,汉代的最出名。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
东晋以后,玉蝉几乎不见,宋代仿古之风大盛,玉蝉又开始大量出现。但自宋以后,玉蝉作为佩饰用的功能日渐突出,纹饰也渐趋繁缛,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早失去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特别是器物边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这是判断是否为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
眼前的这一件,就是宋朝的陪葬品,不知被谁挖出来的而已。
“啊!”叶梅大吃一惊,连忙塞到华仔手里,感觉汗毛都要竖起来。
见她这种反应,胡杨笑道:“事实上,很多文物都陪葬过,所以你也不用这么吃惊。”
如何能不惊悚?陪葬的和直接塞到死人嘴里的,能一样吗?
华仔却没有这种顾忌,实在是见识过太多,用死人骨头做的文玩都见过,这种玉琀也就不算什么。
“胡哥,它值多少钱?”华仔问道。
“玉琀的价值一般都比较高,这件虽然不是最经典的汉代玉蝉,但同样值点钱,你给她三万吧!肯定也还能赚一点。”
听到胡哥这话,华仔没有犹豫,将玉琀放到自己的包里,然后给叶梅转了三万元。
大家觉得有点搞笑,刚才马某还想坑人,没想到把自己给坑进去了。
刚才,就有不少人去搜了一下这位马某人的信息,发现好多评价都是说他是一代传奇人物,为人低调,不贪财爱名等等。
但这种评价,明显有漏洞,去参加电视节目的人,你说他低调不爱名?这说不过去了吧?
事实上,一开始大家对他的印象都还好,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等等。然而,国宝拍卖失信事件等,让不少人对其有微言了。
国宝被拍卖,国家虽然没有明面上支持那位收藏家的失信行为,但也算是默认了。偏偏这个人还出来唱反调。
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让他那样发言。
马某本身就是做古玩发家的,一些收藏品也会经常拿去拍卖,他希望的肯定是一个良好的拍卖环境。如果某一天,他的收藏品,被人喊价却不支付,肯定不答应。
所以,以他的利益角度出发,他不支持那种行为。
当然了,他说得大气凛然,让人也找不出什么可以往死里喷的理由。人家口口声声说,这有损国家声誉,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算了,这些所谓的专家,也没有一句话能信的。”
“确实,说句老实话,现在的文玩古董那么值钱,还不是这些专家和收藏家等炒起来?他们就是古玩市场的炒房客,都是为了赚钱。”
“就是,看过那些鉴宝的节目,那些专家一个个拽得跟什么似得。总是建议别人无偿上交国家,他们收藏了多少宝物?也没见他们上交,服了。”
“听到专家两个字,我就想吐。”
……
叶梅又得到三万元,振奋不已,把刚才的恶心感已经打消掉。加上昨天的,就要十万了。
多少人毕业后,两三年都赚不到这笔钱,只能说自己实在是太幸运。





鉴宝直播间 第四百六十一章 古代丹药
大家转头一看,马某已经走远。胡杨一行人,因为年龄问题,实在太有欺诈性,几乎没有什么摊主认为这几个年轻人厉害的,全都当成了水鱼,格外热情。
“怎么?年轻人你们都看不上?眼光有点高呀!也罢!给你们看点好东西。”一位侃侃而谈的老摊主招呼胡杨等人说道。
说着,就从自己身后的一个大箱子,搞出来一座半米高的炉子,看得华仔等人目瞪口呆。
“呵呵!如何?告诉你们,这绝对是上了年头的好宝贝,我好不容易淘来的。”摊主很满意这些年轻人的反应。
齐宏业问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有所不知了吧?我老汉也就偷偷跟你们说,古代的炼丹炉,知道了吧?”摊主似乎很笃定。
这出乎胡杨的意料,没想到这老板居然知道是炼丹炉。
“你怎么知道这是炼丹炉?”华仔也忍不住问一句。
老摊主嘿嘿一笑,又掏出来一个文具盒大小的盒子:“你们看,这是我同时得到的东西,跟这个炉子是一起的。”
齐宏业接过来,打开盒子,一股味道就从盒子散发出来。
大家看到,里面躺着一颗颗珠子,不由想到古代的丹药。
这玩意,在古代并不罕见,毕竟每朝每代的帝皇,似乎都热衷长生不老,让贵族、官员等高级层面的人也跟风,吃丹药成潮流。
说起丹药的产生,不得不说的是道教的兴盛。早在东汉时期,道教就已经开始繁衍,由于这个教的人特别注重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并认为通过炼取丹药可以实现这个目的,随着道教思想的不断渗透,炼药可长生这个思想也开始进入到老百姓的观念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炼丹技术可以进一步发展,而且当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的炼丹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到来之前,在药制炼制的这个领域里面,的确出现过一些具有一定养生功效的产品,而且当时也备受一些皇亲贵族的青睐。但是在唐朝之后,由于沉迷炼丹之术,轻信长生不老之思想,再加上封建皇帝的推动,让炼丹之术走向了歪道。
“看到了吧?这就是古代的丹药。当然了,这些丹药就算没过期,也没有人敢用,算是废掉了。”老摊主坦白道。
事实上,胡杨等人不是第一批看他的丹炉的人。在这之前,就有人专门鉴定过,可开出的价格很低,老摊主不甘心,觉得自己辛苦淘来的宝物被贬低,所以一直留到现在。
直播间的观众也是面面相觑,居然看到了传说中的丹药?
“想要修仙的兄弟,赶紧出手了喂!一颗顶一甲子修为。”
“神他妈的一甲子修为,怕不是要笑死我。”
“不会死得更快吧?听说,古代炼丹,都是加入硫磺、朱丹、重金属等。古代的皇帝,哪个嗑药能活得久的?”
“兄弟,你可能不知道,还真有皇帝嗑药活得久的,那就是明朝的嘉靖帝,也是嗑药一族,但人家就是活到六十岁。你要知道,在古代,六十岁算是长寿的,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
“咳咳!他要是不嗑药的话,说不定能活八十岁。”
“确实,嘉靖帝和他的孙子,都是一个样,两人都是懒政,上朝就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似得,根本没有压力。这样轻松的生活,只要不是自己作死,一般都能活得久。”
作为一个正常的帝王,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光早朝一项就比现在大部分的上班族还累,历史上累死的帝王也不少见,后周皇帝柴荣、明孝宗朱佑樘、雍正帝都算是非常出名的勤政,这也是他们短命的原因。
可是,嘉靖帝和他的孙子万历帝在位时间都很长,同时俩人也都很懒政,几个月不上朝,这种匪夷所思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了。这是由于明代完善的内阁制度,使之成为可能。
嘉靖帝放权于内阁,识人善用,又紧握最终决策权,一手平衡之术玩的飞起,帝国运转根本不需要他操心,自己只需要把握大局就可以愉快的在后朝修道嗑丹,过自己美滋滋的小日子。
“抛开丹药这种害人的东西不说,古代炼丹还是有贡献的,琉璃、火药等都是炼丹的副产品。”
“所以说,道士比和尚务实多了。虽然现在的道士也是坑蒙拐骗的多,好多都是江湖骗子,但真正的道士,盛世自己躲在深山修仙炼药,不给国家制造麻烦,乱世下山,就要比和尚乱世关山门躲避,盛世捞金要好。”
“同感+1”
……
见齐宏业他们有点心动,胡杨也就开口:“丹炉还是算了吧!这玩意块头太大,搬回去也不好看。倒是这些丹药,有点意思。”
呃?
还有人敢要这些古代遗留下来的丹药?
摊主虽然有点失望,丹炉没有被看上,但丹药如果能卖出去,也是一桩生意呀!不过,他得提前说明:“小伙子,你们要丹药没问题,但千万不要吃,弄出什么后果,我可不负责任的。”
胡杨点头:“只是觉得这玩意有点神秘而已,以后可以拿出来跟朋友炫耀炫耀,谁会不要命吃这玩意?您老开个价,只要不是太离谱,我们买下来。”
得咧!老摊主可以理解,年轻人嘛!看不上这么土的丹炉,是可以理解。而古代的丹药,一听就比较神秘,还可以拿到朋友面前炫耀。年轻人嘛!是爱炫耀的年纪。
他想了想:“你们看着给吧!”
得!这才是人精。
齐宏业在胡哥的示意下,犹犹豫豫地问道:“五百可以吗?”
叶梅顿时没眼看,这家伙真的不适合购物,随便给个五十不行吗?对方不满意的话,可以再谈。你一下子就给五百,人家不把你当水鱼才怪。
果然,摊主一听,脸色欣喜,露出笑容:“没问题,那就五百吧!”
在他看来,这玩意能卖出去,就是天大的喜事,谁会收藏这东西呀?说不定还有毒。
胡杨随手在摊上又捡了一样东西,递给华仔:“把这件算上,凑个一千,成不?”
看到这,摊主更加开心,连忙点头:“成,当然成啦!你们看,还有什么看中没?”




鉴宝直播间 第四百六十二章 泥叫叫
在老摊主依依不舍的欢送下,胡杨等人离开那个小摊。
华仔才从打量那件物品回过神来,询问道:“胡哥,这是什么?”
这东西,看着有点像鸭子,头顶还有一个孔,中间是空心的,鸭子尾巴则像一个烟嘴,可以叼在嘴上,搞不明白是做什么用的。
“乐器吗?”柰子也有点好奇。
胡杨意外地看了眼柰子:“算不上乐器,但有类似的功能,可以说差不多吧!这是泥叫叫,也叫娃娃哨。其实,就是古代小孩子玩的哨子,确实是用来吹的。”
这种传统工艺品的起源没有很远,也就是两百年左右的历史。
据说,在清末的时候,鱼化寨有个东围墙村,村里有一个“娘娘庙“,里面住着两位从外地流落至此的老汉,以做泥叫叫为生。因其乐善好施,村上小孩都有泥叫叫玩耍吹唱。两个老汉的举动启发了鱼化寨人的灵性,后来村民们相继投入泥叫叫的生产,因此,东围墙村后来被誉为“泥叫叫村“。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在过去,每逢农闲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取土做泥叫叫,送到古城西安城隍庙、八仙庵等地,由挑担小贩穿街走巷叫卖,十分畅销。泥叫叫亦成为当时孩童们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泥叫叫从清末至今,经历了起起伏伏。
如今,鱼化寨当地的村民早已经不再制作泥叫叫,甚至一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泥叫叫为何物。
听胡哥解释,华仔还真吹了一下,能发生哨声。
大家才了解,原来这是古代的小孩子玩具。看这玩意,就知道是一件工艺品,有历史的话,自然也称得上是一件古玩。
叶梅看了一会,说道:“这是泥捏成的,值钱吗?”
得!一听这问题,就是古玩小白才会问出来的。
泥捏的就不值钱?大把宝物都是泥捏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都有。
胡杨笑道:“它是紫砂做的。”
叶梅似懂非懂:“原来是紫砂,不是泥。”
华仔都有点受不了这个问题,忍不住提醒:“紫砂也是一种泥。”
“啊!是吗?紫砂也是泥?”叶梅惊讶。她听说过紫砂这个词,不是经常有人说紫砂壶吗?但她没有见过实物,一位紫砂是一种沙子,没想到也是一种泥?
直播间的观众,见有人比他们还要菜鸟,还要没见识,顿时哈哈大笑。
胡杨只好解释,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其实,紫砂的泥色有很多种,也有人叫“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绿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
紫砂烧成的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
“这种泥,最出名的就是江苏宜兴的,所以很多人喜欢说宜兴紫砂。
这只泥叫叫,它的造型很有意思,是一个鸟型哨子,在古代来说,算是很有新意的东西。对着吹气,就像是鸟叫声一样,很有艺术价值。加上它是紫砂做的,价值在两万以上。”胡杨对大家说道。
宜兴距离这里不远,但叶梅还真是才知道原来紫砂是宜兴的。她不是本省人,对本身的特产,自然也就很少关心。
事实上,哪怕是本省人,对自己省内的传统产业也很少关注。
一枚小小的哨子,就价值两万以上,不愧是紫砂做的。
“可惜,没有署名,不然这东西至少都是五万。”胡杨补充道。
这大家能理解,就像是一张明星的海报,有签名和没有签名的,价值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多一个签名,价值翻好几倍,甚至超过十倍。
齐宏业拿着那盒古代的丹药,问道:“那这丹药呢?这东西也有人收藏吗?”
直播间却有人猜到了真相:“丹药值什么钱?真正值钱的,应该是那个盒子吧?按照以往的情节,貌似没跑了。”
“我猜也是。”
……
果不其然,胡杨笑道:“丹药没有用,有空销毁掉,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会不会吃死人都不知道。但这个盒子,是我们以前遇到过的掐丝珐琅,值钱。”
“掐丝珐琅?”得!果然不懂的,还是叶梅。
就连柰子都听说过掐丝珐琅,在他们日本,这种工艺也有,只是做不到中国的这般精美,毕竟当年偷学的只是皮毛,没多少精髓。
柰子告诉自己室友,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说简单点,就是铜的表面,镀上一层有颜色的颜料之类的。
“你都知道?”叶梅才发现,自己是最无知的一个人。
柰子点头:“这种工艺也传到我们日本,只是做出来的东西,没有那么漂亮。”
古代,无论是日本,还是朝、鲜半岛,或者周边的其他国家,偷师了非常多中国的工艺。可以这么说,古代的中国,就是整个东亚的文化起源地和中心。
见日本人自己都这么承认,直播间的观众们自豪感大涨,祖辈创造出辉煌的历史,给他们留下深厚的底蕴,令其他国家的人羡慕妒忌。
“这个掐丝珐琅盒做得很精致,来历不凡,估计是宫廷流出来的,可以拿去拍卖行拍卖,应该能拍出一个好价钱。”胡杨提醒齐宏业。
齐宏业听了,心头大喜。
叶梅羡慕,在她看来,能拿出拍卖的,定然不是刚才三五万的物品。而且刚才胡哥也明说,可能是宫廷流出来的,皇宫的东西,自然都是宝贝呀!




鉴宝直播间 第四百六十三章 真假画作
继续前行,有一个摊子很显眼,因为别人的小摊都是摆地上的,一张布摊开,将物品摆上面完事。而这个摊子有点讲究,摆着一张小桌子,类似茶几大小,上面只有一件物品,是一幅画,或者一幅字。
“只有一件,这么耿直的吗?”这种情况,饶是华仔也第一次见。
胡杨他们看到,有人上去问,居然连一句讨价还价都没有,直接转身就走。摊主好像也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挽留。
“估计是传家宝什么的吧?”齐宏业说道。
直播间的观众嗤之以鼻,胡哥直播这么久,什么场面他们没有跟着见过?说是传家宝的,都听得耳朵出油了。古玩市场所谓的传家宝,能信吗?
至少绝大部分人是不相信的。
然而,这时候,还真听见摊主对另一个上前询问的人说,这是他家的传家宝,从老太爷那一代就传下来,具体是什么朝代的画作并不清楚。
“啧啧!还用传家宝当噱头,过时啦!”
“编故事也编有点新意的呀!这早就被人说烂了。”
“古玩界最大的笑话——传家宝!”
……
这时候,前面的那位顾客忍不住开口:“你到这种地方要一百万,没疯吧?”
此话一出,无论是华仔他们,还是直播间的观众,全都面面相觑。正如那位顾客所吐槽的,一百万价格的东西,你拿出来摆摊,确实说不过去。
“我的天!想钱想疯了吧?”
“一百万!哈哈!建议他拿去拍卖行试一试。”
“过分了,谁会一百万在街边捡地摊货?”
……
大家靠近之后,看到摊主将画摊开,才发现是一幅画,有山水,但也有仕女,顶上还有一首小诗,落款竟然是唐寅?
此外,这幅画除了唐寅的印,还有两三个其他人的印。
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假的。
唐伯虎的画有多珍贵?你这明知道是他的作品,还拿出来摆摊,说明你自己也心虚,不敢拿去权威机构鉴定。
霎时间,大家对这幅画没有了期待,认为肯定是假的。
“没什么好看的,走吧!”华仔和齐宏业说道。
就是古玩小白的叶梅,也敢肯定这玩意是赝品。还拿出来卖一百万,故意找骂的吧?
可他们发现,胡哥饶有兴致地观赏那幅画,看得很认真,大家顿时惊疑不定,难道……难道还有什么变故不成?
“胡哥,这幅画……”华仔开口要问。
胡杨随意说道:“看着还不错。”
说完,跟摊主询问:“老板,画还能便宜吗?”
咦?
华仔他们更加吃惊,胡哥都问价格,难道这是真的?这就太出人意料了。大家都以为是假的,毕竟真的话,为何不拿去拍卖行?他们相信,拍卖行对唐伯虎的画,应该是很感兴趣,很受欢迎的吧?
老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准老年人,他看眼前询问的年轻人,也很意外,愣了一下。
不过,他不认为这个年轻人有能力买自己的这幅画,所以摇头道:“一百万是我能接受的最低价,不好意思!”
他坚信,自己这幅画就是唐伯虎的真迹。因为祖上传下来的话,就是这么说的。
不是没有去找过拍卖行等,但鉴定出来的结果让人失望,都表示不是唐伯虎的真迹,还说得头头是道。
儿子不小心,开车撞到一辆跑车,几乎毁掉,人家要求赔偿一百八十万,但他家最多只能拿出八十万。
因此,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幅画上,不管它值多少钱,必须要卖一百万以上。
可是,已经在古玩市场转了好几天。别人一听要一百万,都不看画作是不是真货,直接走人,脾气不好的还讽刺几句。
华仔忍不住说道:“一百万,你怎么不去拍卖行呢?”
摊主知道这些年轻人心里想什么,他还是微微摇头:“去过了,但我没说谎,这幅画传下来的时间很长,祖宗没有必要骗后代。如果不是我家里急需这一百万,这幅画还得继续传下去。”
其他人翻白眼,去过了,拍卖行不要,说明什么?你心里就没点数吗?
胡杨笑道:“他们一定说,这仕女不对劲吧?”
画的主人震惊:“你怎么知道?”
柰子、齐宏业等人也都纷纷看向胡哥,感觉有故事呀!
胡杨解释:“因为唐伯虎画仕女,不是这种风格的,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他的仕女图分成两个时期。前期作品线条工细、秀雅华贵、色彩绚丽的院体画风,继承两宋院画传统;而后期用笔成熟随性奔放,运用水墨山水画中侧并施的笔法勾勒仕女图,脸部细勾,衣纹则下笔灵动洒脱,线条的勾勒起伏自然,十分简逸。
可不管怎样,他的作品往往都包含自己的思想。所以他的仕女图经常都是比较严肃的,和眼前这画中女子神态等,明显不符。”
摊主更加吃惊,因为这些话他从其他专业的鉴定师口中听过,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些人都认为这是赝品,并非唐寅的真迹。
他开始死鸭子嘴硬:“总之……总之,我这画不可能是假的,没有一百万,我不卖。”
其他人很无语,都分析成这样,还坚持什么?
另外,他们更加惊讶胡哥好像没有放弃。经过刚才的分析,不是证明这幅画不是唐伯虎的吗?还有什么被胡哥看中?
1...166167168169170...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