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丁度苦笑道:“你这是事后诸葛亮,要是连省试都过不去何谈殿试?”
他的话让众人陷入沉思,这样说来是不是应该在省试的时候做一些主考官喜欢的文章,再在殿试的时候写出官家喜欢的文章才算是能得到进士的机会?
可文人做文章岂能看人下菜碟,前后不一?
看来今年的科举不光是要考验才学如何,更要考察人品,连做文章都两面三刀的,能给你官做吗?
相对于考完的考生,宋绶和鲁宗道两人才开始忙起来,进士科的学子不下万人,即使被刷掉不少作弊的人,也还剩下不少,毕竟是省试,谁也不像放弃这次机会。
而且说来也怪,今年参加省试的学子才华横溢者不在少数,鲁宗道就盯着眼前的卷子发愁,文笔极佳,大气磅礴,而且有着很高的格局观,但内容却是相当的激进,颇有变法之风。
宋绶是不同意录取的,但是鲁宗道还是决定给他个机会,大不了殿试的时候再让官家自己斟酌。
一个圈圈画下,就算是给了他一张参加殿试的门票,宋绶却是皱起眉头:“鲁参政真的打算给他机会?”
鲁宗道微微点头:“这篇文章写的极好,能把策问答得如此出类拔萃的着实少见,你自己也读过,是否觉得也被他说动了呢?”
“诶!好是好,可子国朝开国以来就是以文御武,官家的题目虽是文武之道,可这篇文章把文武之道并驾齐驱了,我还是觉得不妥。”
“实在决定不下便点为一甲让官家亲自看看。”
宋绶苦笑着摇了摇头:“你鱼头参政看的学子就这样护着?”
“你可不要随意说这样的话,所有的士子都是天子门生,和我们这些主考副考可没关系,这话要是传了出去可了不得。”
宋绶点了点头:“知道,这也就是咱们两人才说的,要是有外人在我可不敢这样和你插科打诨。”
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随即埋头批阅起考卷来,他们都清楚,这词科举乃是为国选材,官家需要一些用的称手的人,而朝堂也需要一些新鲜血液,关键是考试的人中也有不少世家子弟……
坐在御书房看着御案下的鲁宗道与宋绶:“这便是一甲和二甲的考卷?”
“启禀官家都在这里,还没拆开弥封。”
赵祯点了点头:“那朕就看看你们评出的一甲二甲到底如何。这些可都是贡生,要参加殿试的。”
鲁宗道和宋绶对视一眼:“请官家御览。”便退回到外殿等待,三才把一副厚帘子放下顺便给两人了茶水,自从官家在御书房召见朝臣,没人都能品尝到新鲜的清茶,也算是官家照顾他们的福利了。
要是搁在以前谁能得到公主的制作的茶叶?
想都别想!
可现在却被官家用来招待朝臣,这让三才微微不爽。
一道厚重的帘子就把御书房分成俩个世界,外殿的鲁宗道和宋绶在品尝着公主炒制的清茶,而一帘之隔的赵祯却在翻看着考卷,先是从头到尾的看一遍,然后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撕开弥封。
这张文笔极佳看得人酣畅淋漓又不失思考的卷子居然不是欧阳修的,当然也不试试水的苏洵的,而是在四人中很不起眼的曾公亮所作。
在考卷中他把文武比作阴阳,并说出阴阳相济才是是天道,一文一武抱元守一,才能内是大宋越来越强。
他的文章正附和赵祯的行礼也完全拥有成为会元潜质,而欧阳修的文章却比补曾公亮的大气磅礴,赵祯看望两人的试卷后铺平展开写评语……
宋缔 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
太阳初升,霞光照射在大庆殿这座位于皇宫中轴线的宫殿,显得它更加的金碧辉煌,被录取的一百五十位学子迈着庄严崇敬的步伐在礼部尚书宋祁的带领下走进大殿中。
两旁的文武官员已经在两旁宽大的柱子边站班列位,无论如何这些学子都将成为未来的同僚,作为前辈应该给后辈留下隆重的仪式感。
宽大的宫殿之中已经摆放好了整齐的小几和坐垫,每张桌的笔墨纸砚都是从六尚局调来的,三才稍稍有些心疼,毕竟这些都是御用的价格不菲,可官家下旨务必要用最好的。
金秋十月不光是学子们收获的季节,也是赵祯这位大宋官家的收获季,看着一百多人的队伍缓缓走进拜倒在大殿之中赵祯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在乎笔墨纸砚这些东西。
微微抬手道:“尔等皆是在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之人,学问自不必说,但想在朝堂中立足得到重用不光需要才学,还需要为国为民的良心,以及高人一等的格局和智慧,朕看重的不光是尔等肚子里的四书五经,更为看重的是才能。
如果光是经书背得好,理解的透彻,不如去教书育人,朕需要的是管理国家的人才!
现在放在尔等面前的考题没有四书五经的任何一条,而是从大理寺,开封府,甚至是中书省,三司,枢密院调来的案例,你们要根据问题写下相应的解决办法,时间定为一个半时辰,来得这么早都没吃什么东西吧?三才,赐宴!”
赵祯的举动让许多学子微微感动,作为官家能在殿试之前照顾到众人的肚子这是他们从未享受过的待遇,如此体贴除了仁慈的官家还有谁?
不少的考生都是含着眼泪咽下碗中的肉粥,在官员看来这是稀疏平常的,他们在待漏院早就吃过了羊汤和白面馍馍,但在学子看来却不同,他们当中有不少都是贫家子弟,每日能住在东京城的客栈中就算不错,更别提能吃温暖适中的肉粥和夹肉的胡饼了。
从这些学子吃饭的样子,赵祯就能分辨出他们的出身,用手捧着唯恐掉下一粒饼渣的肯定是贫家子弟,而一手拿饼一手吃粥的肯定是富家子弟。
晏殊吃饼子的小心模样让赵祯怀疑他有些做作,可想起他去过受灾之地便释然了,这小子自从见过饥民吃饭后,也知道了粒粒皆辛苦。
在赵祯眼中这些学子没有世家,没有商贾,没有寒门,都只有一个称谓天子门生!他要把这些考生都变成自己的门生,这样长此以往,朝堂中就不会有世家的存在了。
考生们答题的时候,赵祯也在看自己御案的试卷,大理寺的题目是一桩灭门案,而开封府的题目是如何管理东京城的交通,两道题目万千是风马牛不相及,更加让考生为难的是尚书省的题目,开封府一府分三衙的好处和弊端,以及三司的明年预算分配和枢密院的西北之策。
考题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一次递进,别说是这些整日里和四书五经打交道的考生,就连两府相公和九寺判事都有些头大。
这样的考题确实难道了不少人,赵祯笑眯眯的看着大殿中咬着笔杆子的人,其实这次殿试就是一个选官测试。
谁胜任什么样的官职,适合在什么方面发展和重点培养,通过考题便一清二楚。
时间飞逝,不少朝臣站的都有些累了,毕竟三个小时可不好站,赵祯瞥了一眼有些摇摆的寇准等一帮老臣对三才挥了挥手,三才着一帮小内侍蹑手蹑脚的端着锦凳给朝臣们坐下。
这时候谁也不敢发出声音打扰考试的学子,寇准丁谓等人更是轻轻的坐下,聚精会神的看着努力答卷的学子相视一笑,曾几何时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只不过考试的时候可没这么费神。
他们和官家一样期待这次殿试的答卷。
第三柱香烧完,时间刚好过了三个时辰,三才轻轻的敲响御阶下的碧玉特磬,特磬清脆的声音仿佛从耳洞传到了心底让人悸动。
殿试的学子无论答题如何轻轻的放下手中的毛笔,只有几人还在奋笔疾书完全忘了规矩。
鲁宗道轻声呵斥道:“晏殊!你身为朝官岂能不知礼仪?还不弃笔!欧阳修汝欲何为?”
赵祯并不说话,有趣的看着鲁宗道前夺了他们的毛笔才开口道:“你们说说为何不肯弃笔?难道是没听见特磬之声?”
晏殊和欧阳修站起又拜下道:“启禀官家我等已经听到,可如果是在衙门中是否因为下值的鼓声响起就该把国事弃之不顾呢?”
赵祯猛然一笑:“你们这是在朕的面前教训起朝臣了?”
鲁宗道怒道:“强词夺理,还不向官家请罪!”
朝臣们相视一笑,谁都看的清楚但依然笑而不语,这鲁宗道哪里是在斥责他们,分明是在保护两人,毕竟这俩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说的有礼有节。
曾公亮担心的扭头看了看欧阳修,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就这样被官家惩罚。
“算了!朕可是打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且先看他们的答卷,如果一塌糊涂朕在两罪并罚!”
赵祯说完就让三才先把两人的答卷给拿来。
此时的朝堂中人都在盯着赵祯,他表情的细微变化牵动众人的心,这可是官家殿试的前两张答卷,也是有名的才子欧阳修和晏殊所作。
鲁宗道最是看好他们俩,张着嘴踮着脚的期待着,直到赵祯放下答卷抬头微笑才松了口气。
“看来你们两人这次是逃过两罪并罚了!”
“谢陛下!”晏殊和欧阳修再次施礼道。
赵祯摆了摆手:“不用谢朕,这是你们自己靠才能赢得的,朕的规则很简单,有错必罚,有功必赏!但你们的名次却不一定在前,还有其他学子的试卷没看,三才都呈来,朕要好好看看我大宋人才的答卷!”
答卷被依次呈,赵祯不断点头,这一科的考生中有不少人都是极为有才的,特别是当他看到一个脸色白净的考生答卷后更是惊为天人。
这考生的答卷中有关大理寺的灭门案有着很好的推理和判决不禁让人耳目一新,看了看名字不禁哈哈大笑:“包拯出来!”
官家的突然大叫让殿中的人吓了个哆嗦,也让原本在收拾东西的包拯打翻了砚台,看着身的衣服被弄脏。
包拯手足无措的站起来拜倒:“包拯殿前失仪,请陛下恕罪!”
看着他脸被墨水染成的黑色赵祯笑道:“朕只不过是想看看你而已,你慌张什么?三才给他洗洗,瞧他的样子都快变成黑脸了。”
“谢陛下!”
赵祯漫步走下台阶,围着这个传说中的包青天仔细大量,这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皮肤白净稍稍有些文弱的样子,完全不似后世所说的包黑炭,额头也没有那个月牙……
“朕看了你的答卷,关于大理寺的灭门案推理的很好,你自己的判决也没问题,最重要的是顾及了法理人情,朕授任你为昭文馆直学士,知大理寺评事!”
赵祯的话刚刚出口满朝哗然,昭文馆直学士虽是从六品的小官,大理寺评事更是从八品下的差遣,可这是实权差遣!
而且刚刚参加过殿试的包拯就这样被直接封为从六品的官员寄禄官这不合适,显然是给高了。
宋缔 第二百四十七章琼林苑中的措手不及
朝堂的质疑声嗡嗡的,像是无数的小苍蝇在人耳边飞舞,此时包拯却说出了让人震惊的话:“启禀官家,非包拯不愿实乃不得已,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少人的第一想法就是这小子傻了?放在眼面前的机会就这样不要?官家金口玉言的许诺你官职居然还推辞,难道是嫌官职小吗?
赵祯也是奇怪,你不要官职还来参加科举干什么?
“哦?那你说说你有什么原因,要是不说出个所以然来朕就当你是嫌弃官职低微了!”
包拯已经洗干净了脸,抬头挺胸的跪下一拜道:“启禀陛下,此事确实乃是包拯的家事,包拯之父母年老体弱恐将不久于人世,包拯祈求陛下让我到老家临近之处为官以尽孝道!”
赵祯微微一叹:“果然是忠孝之人,朕没有看错,寇相公你说安排他到哪做官合适?”
寇准虽是宰相,但也是中书省的长官,对官员的任用有很高的发言权,所以赵祯点他的名。
“老臣以为改授和州监税最为妥当!”
寇准的话让包拯眼睛一亮,赵祯听了也是连连点头,果然是三朝老臣,对官员的安排妥帖的很!
和州距离包拯的老家庐州不远,每到休沐便可返家,这样一来忠孝便可两全,赵祯拍了拍包拯的肩膀道:“怎么样,这样的安排还满意否?哈哈!莫要矫情,这么大的人哭什么?”
包拯已经是泣不成声,没想到官家居然如此通情达理,他自己都觉得向官家提要求有些过了,谁知居然能得到官家的体谅。
赵祯走御阶道:“尔等都是我大宋的学子,也都是我大宋的百姓。我大宋以孝治天下,以宗族治县下,靠的就是百善孝为先,但先帝曾经告诉朕一句话希望你们也记住,好男儿志在四方,莫学那小儿女之态。
你们将来或是要在东京城为官,或是要去地方州府乃至县城,一路难免走船劳顿马不停蹄,虽有父母在不远游在前,但也要记住你们先是朕的臣子然后才是父母的孝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是你们对父母敬的最大的孝道!同样的你们为大宋出力,朕便会照顾你们,这是相互的,官员以才能管理国家,那国家就要保护好爱护好官员。”
群臣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只能以拜礼回答,而这次参加科举的学子更是无论什么出身都齐齐拜下,原因无他,士为知己者死,有这样以为仁慈良善有通情理的官家敢不效死力?
赵祯挥手道:“都平身吧!朕还要交代一句,所有的学子都是朕的门生,有人刁难朕要护着,但有过朕也要罚!都记住了没有?”
学子们互相看了看齐齐点头拜下:“学生谨记教诲!”
自汉以降,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就被人们所重视,现在被赵祯引用重新提及,百官无不拜服。
殿试慢慢的进入**,虽然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状元及第跨马游街却少不了,这不光是对才学最高者的奖赏,更是鼓励天下学子的榜样,当然要做好,不光要做好还要风风光光的宣扬。
有考试就有第一,二,三名,状元,榜样,探花就是他们的称谓。
赵祯皱眉了许久才道:“这真是让朕为难,尔等的才学见识都是相当不错难以取舍,不过谁是宋庠,宋祁?”
俩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站了出来,赵祯笑道:“果然是一表人才,现在朕给你们再出一题,如果状元的名额就在你们两人之中到底该给谁?”
宋祁毫不犹豫的前道:“自古以来长兄为父,兄友而弟攻,长兄平日待我甚好无论读书还是生活都照顾有嘉,宋祁能有今日便是兄长所赐!今日便让宋祁行孔融旧事,望官家成全!”
宋庠急急的喊出弟弟的小字道:“选郎,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的才学本就在为兄之,况且本就是兄长让贤与弟,休要胡言,要是你这样回去后父亲大人还不……”
“你两莫要争了,宋玘你倒是养了两个好儿子!这样好了本来朕打算点宋祁为状元,宋庠为探花,但你们又是亲兄弟,弟弟有让人之风,哥哥有关切之意,如此你俩便调过来好了,主次有序,哥哥当状元,弟弟当探花,榜眼的人选朕也定下就是庐陵欧阳修!”
赵祯的话说完大殿之便鼓乐齐鸣以示祝贺,曾公亮的文章也算是不错,赵祯亲自把他放进进士一甲第五名,而包拯自然是第四名。
苏洵这小子现在还没开始读书自然没通过省试,赵祯想想都觉得好笑又好气,真如三字经中所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真希望他早点写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六国论来敲醒朝堂中的投降派,大概这次好友欧阳修和曾公亮的高中能把他敲醒。
赵祯当场就把名次排好发出皇榜让陈彤贴到东华门外,这次是赵祯自己主持的第一次殿试,当然要给天下文人看看大宋官家是如何的求贤若渴。
说来也是巧合,这宋庠居然是连中三元,乡试的解元,省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都被他一人包揽,跨马游街算得是实至名归,东京城的百姓争相到东华门一睹这个连中三元的状元风采。
赵祯看着离开的学子笑着对朝臣们说道:“咱们就不去和他们抢夺风光了,走众卿随朕去琼林苑!这次科举不重诗赋,但诗赋乃是文人的基础,放在琼林宴考校再适合不过!哈哈……”
朝臣跟着赵祯一同笑了笑,丁谓稍稍有些揶揄的对寇准说道:“怎么样,官家这出收买人心的好戏看的过瘾吗?长此以往世家将在朝堂没有立足之地,这些人可都是实打实的天子门生,只要你们以后再敢阻挠官家的改革……”
寇准苦笑着打断丁谓的话:“谁会看不出?世家说到底只是个笑话,现在可不是五代之前,手中什么都没有的世家光靠土地能和官家换得一隅之地的安稳便算是之策了!”
丁谓惊讶的忘了寇准一眼,没想到他寇老西居然能看的这么清楚也是不容易。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赵祯在马车哼着三才听不懂的调子,虽然听不懂,但是他能感觉到官家的心情很欢快。
从御道一直往南走便到了南熏门再向西没一会就是是琼林苑,东京城外西侧有两座御苑南北向对,北为金明池,南为琼林苑。
琼林苑作为皇家御苑景色自不用说,大门牙道,皆古松怪柏,绵石缠道,宝砌池塘,柳锁虹桥,花萦凤舸。
官家在如此优美的园林中赐宴,赴宴者不仅能品尝到皇宫御厨烹制的美食,而且还能欣赏园中的旖旎风光,当然被看作是一种巨大的荣耀和难得的经历。
赵祯次来到御苑那时他还是太子,随同的也是蔡伯俙而不是文武百官,赴的是赵允良的金明池宴,此时故地重游也别有一番趣味。
状元跨马游街,其他人都在后面跟着,作为榜眼的晏殊自动的退到欧阳修的身旁拉着曾公亮聊天,他们三人也算是意气相投,许多的想法都是差不多,也越聊越投机。
而琼林苑中距离琼林宴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寇准在丁谓震惊的眼神下带着世家官员走向赵祯休息所在的偏殿中,丁谓没想到他们居然在这时候向官家摊牌。
本打算小憩一会的赵祯看着跪满一地的朝臣露出冷冷的笑容:“好啊!都是朕的好臣公!居然在琼林苑集体请辞!你们这是在要挟朕吗?告诉你们朕不是太祖也不是太宗,更不是先帝!”
面对官家的暴怒,寇准身后的官员已经开始战战兢兢,但寇准依然道:“老臣年老体弱请辞相位也是在情理之中,其他跟随老臣的也都是身体有疾,或是家中……”
赵祯挥手打断他的话:“很好,今天你们请辞明日朕便会收了你们所有的基业,你们不按规则来,朕也没必要遵守,当然朕会拿出证据,也会让你们不光彩的事情暴露在阳光之下百姓之前!”
赵祯知道寇准说的都是借口,什么身体有疾,你早干什么去了,一次请辞这么多的官员简直是史无前例骇人听闻,尤其是在科举刚刚结束后这个举国庆贺的节骨眼。
百姓们会怎么看?剩下的官员会怎么看?甚至广大的学子怎么看?
这那是什么请辞,这就是以辞官要挟的谏!
宋缔 第二百四十八章寇准的背叛
跟随在寇准之后的世家官员们慢慢的心生怯意,他们没想到官家的态度居然如此坚决,这是大宋开国以来史无前例的辞官谏,即使太祖太宗时期也没经历过,但年轻的官家居然能顶得住这样的压力,着实让他们想不到。
此时的王随却紧跟寇准,抬头昂首道:“官家也看到了,朝堂我等是真的全无立足之地,官家变法在即,我等作为朝臣当然要坚持祖宗之法,以辞官谏乃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赵祯点了点头,王随的话没错,保守的世家官员和自己即将实施的变法几乎是没有调和的可能,他们要为自己的利益坚持,而自己要为大宋的将来考虑,要么妥协要么反抗。
赵祯是官家,是大宋的皇帝,皇帝不能妥协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世家官员只有反抗,利用辞官来谏了。
“很好!你们的意思朕明白了,可你们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朕不明白!你们明知道朕是不会妥协的,可你们还要以辞官威胁朕,又有什么意义呢?”
赵祯的话一下子让官员们卡壳,是啊!谁都知道官家的性子是不会妥协的,即使谏又有什么用?
王随和寇准对视一眼,两人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点头道:“这只是和官家交易的筹码,如果官家要变法我等也支持官家,但请官家保留下我等世家的现有土地……”
赵祯惊讶的张了张嘴:“你们是吃错药了还是怎么的?这么多人辞官谏就是为了家中已经兼并了的土地?”
很显然赵祯的惊讶在世家官员们的意料之外,在他们看来官家会义正言辞的拒绝,甚至会破口大骂,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惊讶的表情。
寇准试探着说道:“土地对世家来说是最后的依靠,如果失去便相当于没了退路,连东山再起的资本都没了。”
他的话没错,古人之所以对土地那么看重,是因为要靠地里的粮食吃饭,有了多余的粮食才能换成钱,去买其他的东西。
即使在赵祯的小试牛刀之下工厂已经开始兴起,可土地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基本是以靠天、靠地吃饭生活的。
而且土地也是权利的象征,此时的大宋是土地私有制,也就是说拥有多少土地,就拥有多少地方的统治权,古人对于土地是“寸土不让”的。
有些世家豪族的土地甚至有一个县的面积,当地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们,甚至需要他们支持才能管理好当地百姓和收税等事物。
毫不夸张的说,世家豪族在地方就是土皇帝,反正天高皇帝远,即使朝廷的手再长也够不到他们的头。
猜你喜欢